浅谈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思维(一)

合集下载

形象思维在高考语文解题中的应用

形象思维在高考语文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策略形象思维在高考语文解题中的应用文|郭伟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主要通过感知、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活动来共同完成的。

形象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中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文字描述形成相应的形象或情境,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

一、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概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在处理信息和思考问题时的侧重点不同。

形象思维主要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或图像来进行思维活动。

抽象思维则更注重概念、推理和分析等方面。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高考语文试题难度大,学生要在有限的两个半小时里阅读近万字的内容,回答出根据文章内容设计的问题,写出800字以上的作文。

这个时候我们要强调抽象思维能力,因为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理解作文的要求都需要抽象思维理解能力。

但是,在高考题的解读中使用形象思维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问题,从而帮助我们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高考的基本要求和形象思维能力在高考解题中的应用概述高考语文试题首先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

这包括汉字的正确书写、词语的准确运用、语法的规范理解等。

试题会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词语的搭配和辨析、句子的结构分析等。

其次,高考语文试题中,阅读理解题占据重要位置。

学生需要准确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意图,以及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和态度。

高考试题要求学生具备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试题中通常包含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评价作品的艺术成就。

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深入剖析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等。

形象思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考语文试题往往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意图。

通过运用形象思维,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地感知文本中的形象和场景,进而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形象思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来展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浅谈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思维

浅谈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思维

NO 12 l . O O
Ge e a . 7 n rlNo 6
浅谈 文 学 创作 中 的形 象 思维
张文 英
( 铁岭 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 宁 铁岭 120 ) 辽 10 0
摘 要: 形象思维作为人类的一种 思维形式, 中地体现在艺术创作 中, 集 其本质是人对世界 的艺术 掌握。本 文通过 对形泉思

有能够解释这种事实的理论思考能力 ; 可是他却看见 了 , 里有一种值 得注 意 的特别 的东 西 , 这 他就 热心 而 好 奇地 注视 着这 个 事实 , 它摄 取到 自己 的心 灵 中 把 来 , 头把 它作为 一个单独 的形象 , 以孕育 , 开 加 后来就 使它和其他同类的事实与现象结合起来, 而最后 , 终 于创造 了典 型。这个 典型 就表 现着艺 术家 以前 观察
2 1 第 1期 00年 ( 6 总 7期)
辽 宁 师 专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U N LO O I GT A H R O L G S C A CE C SE II N O R A FHA N N E C E SC L E E( O ILS IN E DTO )
文学是通过艺术形 象的方式 掌握 着客观世 界 , 这 就决定了在文学创 作过程 中作 家 的思维方 式 主要是 形 象思维 。也就 是说 , 文学 创作 的过 程 , 思维形 式 从 上讲 , 主要是形象思维运作 的过程 。形象思 维这个概 念 的提 出, 一般认为是俄 国著名文艺 理论家别林斯基 于 14 年 , 艺 术 思 想》 一篇 论 文 中 提 出来 的。 81 在《 这 别林斯基说 :艺术是对 于真实 的直接观照 , “ 或者是形 象中的思维 ” 。进而 , 随着对文学理论探究 的深入 , 形 象思维形成 了广义 和狭义两 种概念 。 广 义的形 象思维是 指一 种 以直观形 象 为思维 载 体的高级心理活动 , 思维 成果是具有认 识意义 的形 其 象体系而不是抽 象 的理 论概 念 。狭义 的形象 思维 则 是指文艺创作 中创作 主体所 进行 的思维 活动 , 即以 亦 表象作为思维运动 的材料 , 以情感作 为思维 运动 的驱 动力 , 通过艺术想 象创 造形象 体 系 的一种 思维 活动 。 它遵循认识论的一般规律 , 能达到对 于生活 的真 理性 认识 , 艺术创作 的客观规律。 它是 从狭义 的形象 思维 概念 中 , 我们 可 以总 结 出, 形 象思维形式具有 以下特征 : 形象思维的展 开是 以表象作为思 维运动的材

文学理论 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思维

文学理论 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思维
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思维
文学创作论(三)
一、人类掌握世界的两种 主要思维方式



(一)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 1、儿童思维的发展; 2、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1)形象思维 (2)抽象思维
一、人类掌握世界的两种 主要思维方式


(二)巴普洛夫的生理发现 人的高级神经活动有不同的类型: 第一信号系统:艺术型,记忆能力强,富于想 象,情感活跃,在艺术创造中表现突出; 第二信号系统:分析型,抽象概括能力强,善 于逻辑推理,在理论研究中表现突出。
二、形象思维的审美心理机制



(四)理智 1、形象思维并不排斥理智、理解、理性; 2、理智是将作家的感知推向理性的高度; 3、理智规范着作家想象的内容和方向; 4、理智控制着作家情感的激流。
三、形象思维的定义

形象思维是以感知为基础,以想象为主体,以 情感为核心,以理智为引导,组成一个围绕着 情感核心运转的审美心理结构。
五、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


(三)关于作家创作思维的错误观点 1、形象思维要以抽象思维作指导; 2、形象思维不容许抽象思维的渗入; 3、作家创作中只有形象思维一种。
五、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



(四)抽象思维在作家创作中的地位 1、抽象思维是作家、艺术家不可缺少的一种 思维形式; 2、创作中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抽象思维为辅; 3、抽象思维的辅助作用体现为帮助作家认识 生活,帮助作家审视艺术形象。 4、文学作品中作者的议论、说理,用的是抽 象思维。


(二)想象 刘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 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 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 高尔基: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 但它主要是用形象的思维,即“艺术”的思维。

浅谈对形象思维的认识

浅谈对形象思维的认识

浅谈对形象思维的认识形象思维是相对于抽象(逻辑)思维而言的思维方式。

人是能进行抽象思维的生物,而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得力助手。

形象思维的意义是思维时,在头脑中产生”形象”来帮助思维。

例如我们看见多个平面视图,就能将它们组合,并想象出其空间的立体形态。

形象思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情感以及联想和想象,通过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总结一般规律从而创作出艺术美的思维方式。

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大小。

本文从形象思维入手,浅析其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标签:形象思维;想象;联想;艺术创作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包括审美判断和科学判断等),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包括文学语言、绘画线条色彩、音响节奏旋律及操作工具等)创造和描述形象(包括艺术形象和科学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又称”直感思维”,是指以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为思维内容的思维形态,是人的一种本能思维,人一出生就会运用形象思维方式考虑问题。

一、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1、形象性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即形象性。

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图形、图像、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是能被感官所感知的。

形象思维的形象性使它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的优点。

2、非逻辑性形象思维不像抽象(逻辑)思维那样,对信息的一步一步加工、线性地进行,而是把很多形象性材料,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

它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不是系列加工,而是平行加工,是面性的或立体性的。

它可以使思维主体迅速从整体上把握住问题。

形象思维是仿真性的思维,思维的结果有待于逻辑的证明或实践的检验。

3、粗略性形象思维对问题粗线条的反映,是对问题大体上的把握,是对问题的定性的或半定量的分析。

所以,形象思维通常用于问题的定性分析。

8.3-形象思维

8.3-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
俄国文学理论家别林斯基在论文《艺术的概念》中谈到形象思维的问题,认为“艺术是对于真理的直感的观察,或者说是用形象来思维”,别林斯基师徒以此去调和艺术和哲学的关系,并将艺术理解为一种形象的思维方式,这一概念的确包含着艺术的形象化特征,也隐含着艺术的哲理性维度,艺术不同于科学,它是一种形象传达。

“形象思维”一词在他的著作中有两种涵义,(1)指艺术作品的本体特征:“艺术是对真理的直感的观察,或者说是寓于形象的思维 (《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11册第56-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版),即艺木作品是理念、本质、真理的形象显示。

(2)指艺术创作的心理特征:“诗歌也进行议论和思考”,“诗歌用形象和图画来思考”,即指诗人具有的“善于把观念变为形象、用形象进行思考、议论和感觉的创造性想象(同上书第66—67页)。

艺术与哲学的差别不在对象、内容上,而在思维方式上。

“形象思维”一词的提出,表明别林斯基一方面重视文学的形象性与思想性,另一方面注意到想象、幻想、直觉和灵感在艺术活动中的作用。

这—说法后来得到高尔基.法捷耶夫的进一步发挥。

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形象思维是一种以形象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是人们通过感知、想象和联想来理解和表达世界的能力。

在文学创作中,形象思维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作家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描绘细腻的场景和表达深刻的情感。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首先,形象思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是作家通过语言塑造的虚构的人物,形象思维可以帮助作家创造出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

例如,当作家要描写一个勇敢而坚韧的主人公时,他可以通过运用形象思维来描绘主人公的外貌、行为和言语,使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勇敢和坚韧。

同时,形象思维还可以帮助作家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将人物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传递给读者。

通过形象思维的运用,作家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其次,形象思维在描绘场景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场景是文学作品中的背景环境,它可以为故事情节提供支持和衬托,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的发展。

形象思维可以帮助作家通过生动的描写方式,将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当作家要描写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观时,他可以通过形象思维来描绘景色的色彩、气味、声音等,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同时,形象思维还可以帮助作家描绘场景的细节,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场景更加真实、具体,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

最后,形象思维在表达情感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情感是文学作品中的灵魂,它可以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

形象思维可以帮助作家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将情感转化为形象化的语言,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情感的力量。

例如,当作家要表达主人公的悲伤时,他可以通过形象思维来描绘主人公的行为、表情和环境,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通过形象思维的运用,作家可以使情感更加生动、饱满,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综上所述,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诗歌写作技巧

诗歌写作技巧

诗歌写作技巧诗歌写作技巧1(一)诗用形象思维写作别林斯基早就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

”(《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这就告诉我们,写诗要用形象思维。

所谓用形象思维,首先指的是深入生活时,要对生活进行形象的感受,形象地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

进行形象思维,要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善于进行形象的捕捉。

艾青指出:“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使一切难以捕捉的东西,一切飘忽的东西固定起来,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象印子打在纸上样地清楚。

”因此他说:“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

” 能捕捉到新颖的形象,也就有了写诗的素材。

那么怎样才能捕捉到形象呢?这就要靠灵感!马雅可夫斯基举过一个捕捉形象的例子:大约在1913年,他从萨拉托夫回到莫斯科。

为了对一个在火车上同路的女人表示他对她完全没有邪念,诗人就说道:“我不是男人,而是穿着裤子的云”。

说了这句话之后,他立即考虑到这话可以入诗——但他又担心这句话口头上传出去白白地滥用掉了。

那怎么办呢?他十分焦急,差不多有半小时,诗人用许多问题问那少女,直到他相信自己的话已从少女的另一只耳朵飞了出动之后,他才放心。

两年之后,他用了“穿裤子的云”作为一首长诗的标题。

(二)诗是“想象的表现”亚里士多德:“诗需要一种特殊的赋予,或其人有疯狂的成分,或者使他容易想象所要求的神态。

”雪莱:“一般来说,诗歌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

”布莱士列特:“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

”别林斯基:“在诗中想象是主要活动力量。

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

”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

”诗人的想象和科学家的想象不同。

培根指出:“诗是一门学问,在文学的韵律方面大部分有限制,但在其他方面极端自由,并且和想象有关系。

想象因为不受物质规律的束缚,可以随意把自然分开的东西联合,把联合的东西分开。

这就造成了不合法的配偶和离异。

论形象思维与文学创造

论形象思维与文学创造

论形象思维与文学创造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生物科技的突破,人们对于人脑构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对于左右脑半球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清楚。

现在,人们对于形象思维的存在普遍认同,对右脑的形象思维活动高度重视。

但是,对于形象思维的系统研究仍有待深入,对形象思维独具的创造力认识不够,以至有些人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开发,机器人也可以进行思维并能进行文学创作。

本文仅从文学创作的角度,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文学创作与情感活动、想象与意象、灵感与艺术形象几方面来展开论述,着重探讨形象思维的创造力以驳机器人能进行文学创作。

一、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人类的思维方式主要有两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又称为“艺术思维”,抽象思维又称为“逻辑思维”。

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主要运用形象思维,但同时又需要抽象思维的辅助。

抽象思维的辅助作用表现为指导着、制约着想象的方向和途径。

抽象思维帮助形象思维权衡感性材料的意义和特性,指导感性材料的取舍和缀合,提炼情感的性质和力度,启迪想象的方向和方式。

例如,托尔斯泰在《复活》中仅对玛斯洛娃的肖像描写就先后修改了20几次,最后才把一个善良而又被侮辱损害的形象确定下来。

这修改、润色的过程,就是一个包含理性思考,进行判断、评价、分析、比较的过程。

小至细节的改动,大到情节的安排、结局的变化,都需要一定的理性认识参与。

至于主题的提炼、作品基调的确定,就更离不开抽象思维的比较、判断和抉择。

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形象思维是根本的、主要的,但抽象思维渗透在作家对文学作品的深切感受之中,对文学表现的重点选择之中,对重要场面的编排扩展之中,对山水花月的采撷之中。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二者有主有次,互相渗透,互为作用。

只要形象思维,排斥抽象思维,就会影响作品的思想高度和深度;反之,抽象思维过多介入,主宰了形象思维,则喧宾夺主,使形象思维枯燥干瘪,作品沦于公式化、概念化。

二、文学创作与情感活动文学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形象思维过程中,创作主体已然积累了大量的表象材料,紧接着就要进行文学创造。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不能简单地记录生活事实,而需要把积累的日常表象典型化,就是化生活素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为此,必须对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改造、集中,虚构出新的形象,从中突显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从这种意义上说,形象思维活动,是一种概括化和个性化同时进行的活动。这种概括化和个性化同时进行的心理过程,要求形象思维必须始终以具体的表象为依托,最终创造出个别同一般相统一、感性同理性相统一、现象同本质相统一、偶然同必然相统一的艺术形象—典型。如同杜勃罗留波夫所言:“一个感受力比较敏锐的人,一个有‘艺术家气质’的人,当他在周围的现实世界中,看到了某一事物的最初事实时,他就会发生强烈的感动,他虽然没有能够解释这种事实的理论思考能力;可是他却看见了,这里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特别的东西,他就热心而好奇地注视着这个事实,把它摄取到自己的心灵中来,开头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形象,加以孕育,后来就使它和其他同类的事实与现象结合起来,而最后,终于创造了典型。这个典型就表现着艺术家以前观察到的、关于这一类事物所有个别现象的一切根本特征。鲁迅也曾经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的:“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作家所写的必须是他受了感动而又认为有意义的审美对象,然后再酝酿主题,从中发掘出它深刻的含义,揭示出别人没有觉察出的事物之间的某种本质联系,获得对生活独特的审美体验。由此作家才能使生活表象和作家的审美意识融合起来,逐渐形成意象,最后化为崭新的艺术形象。首届茅盾奖获得者周克芹曾动情地谈过创作《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过程,他说,有一次,他在路上看到赤着双脚、衣衫槛褛的母女在田间挖野菜。忽然,那位母亲看见山坡上有一丛鲜红的刺梨花,便摘下来插在小女孩的头上。她们那黑黝瘦削的脸上,绽出了欢悦的笑容。这一场面使他想到很多很多的事情,平时的感受、思考、悲欢,一一涌上心头。所以那一天,他记下了这件事,并写道:人民是不会绝望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人都可能遭遇到可怕的灾难、打击、艰难和不幸,而主要的是热爱生活,直面人生。(4)作者通过这个动人的场景,在澎湃情感的推动下,联想社会与人生,从母女困境中热爱生活的表现中想到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因而创作出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因此,别林斯基在《智慧的痛苦》中说:“诗人用形象来思考;他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他在《艺术的观念》中又指出:“艺术是对真理的直感的观察,或者说是寓于形象的思维。”所以说,形象思维是人们的认识规律在文学创作领域中的特殊表现,体现为自觉的表象运动,通过形象的联想、推测和组合,而构成新的艺术形象。它不仅是对生活的审美认识,而且是一种审美创造过程。
浅谈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思维(一)
论文关健词:形象思维表象情感审美享受
论文摘要:形象思维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形式,集中地体现在艺术创作中,其本质是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本文通过对形象思维含义及其以表象作为思维运动的材料、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这两大特征的阐述,以深入了解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文学是通过艺术形象的方式掌握着客观世界,这就决定了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也就是说,文学创作的过程,从思维形式上讲,主要是形象思维运作的过程。形象思维这个概念的提出,一般认为是俄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于1841年,在《艺术思想》这一篇论文中提出来的。别林斯基说:“艺术是对于真实的直接观照,或者是形象中的思维”。进而,随着对文学理论探究的深人,形象思维形成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从狭义的形象思维概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形象思维形式具有以下特征:
理的方式进行思维,而形象思维则是以运用具有形象性和可塑造性的表象进行思维活动的。形象思维的过程就是表象在作家头脑中移动、组接、演变、成熟的过程,它始终不能脱离具体的表象。因此形象思维实际上就是一种表象运动—“神与物游”。“神与物游”是刘解在《神思篇》所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意思是说,当作家在进行艺术构思的时候,代表作家文学创作心理活动的“神”,在作家的内宇宙中开始了无法用距离来计算的运动。“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尽管创作主体的形体没有移动,但作家的内宇宙却开始了紧张而丰富的心理活动,正是“神”把作家带进了情境丰富的体验世界。这种不受限制,自由自在的“游”是对文学创作心理活动运行情形的描述。所谓“神与物游”,也即我们所说的形象思维。在刘舞看来,作家在进行艺术构思的时候,会有大量的物象,即客观事物的表象活跃于作家的大脑之中,而能将自己的心理思维活动完全融人物象之中的,那才是“思维”最高妙的状态。
广义的形象思维是指一种以直观形象为思维载体的高级心理活动,其思维成果是具有认识意义的形象体系而不是抽象的理论概念。狭义的形象思维则是指文艺创作中创作主体所进行的思维活动,亦即以表象作为思维运动的材料,以情感作为思维运动的驱动力,通过艺术想象创造形象体系的一种思维活动。它遵循认识论的一般规律,能达到对于生活的真理性认识,它是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