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哲学)教材分析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哲学)教材分析

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框架结构及内容概要作者:佚名资料来源:不详点击数:773 更新时间:2009-5-1 22:52:53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讨论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较为宏观的层面上,讨论新编的《生活与哲学》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教材,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这本教材;第二,在较为微观的层面上,讨论教材中的一些具体内容,主要是就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我们在编写这本教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一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下面我们先来讨论第一方面的内容。

一、如何理解和看待《生活与哲学》这门课和这本教材(一)如何定位《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这门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这本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在这门课和这本书中,我们要告诉学生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课程的基本性质就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为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这门课要讲的不是一般的哲学,不能把它讲成哲学概论,也不能用其他哲学派别来冲击和淡化这门课的主题,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这门课程的主题和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

当然,不能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

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新教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到整个人类哲学发展的长河中予以考察,让学生在与中西哲学的对比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现实力量。

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了以往哲学思想的优秀成果,这不是一句空话。

应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与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

教材力图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建构,通过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所未有的科学真理性和指导人民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比如说,哲学是怎样起源的,这原本是一个哲学味道颇浓的话题。

我们把这一问题放到了“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框中。

政治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内容解析

政治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内容解析

一、《生活与哲学》内容解析哲学既然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因此,它就要阐明世界的本质、世界存在的状态和发展的规律,它就要阐发宇宙人生的真意,它就要探究人类思维的行程,总结人类思想的智慧。

它要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智慧的王国。

在这个王国里我们将学会如何看宇宙、看人生,看自己,看他人。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单元的核心问题,则是回答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解马哲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理解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为了说明这一主题,首先就应当知道,哲学是什么?哲学要回答和解决什么问题?哲学以怎样的方式看待世界?马哲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重要特点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它要回答和解决什么问题?它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它的当代使命是什么?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

在这一单元应注意培养热爱哲学、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培养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意识;确立马哲是现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意识,自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世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

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

基本结构是:哲学(第一课)——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主要是从生活和实践入手说明什么是哲学,哲学是怎样产生的,哲学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哲学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哲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激发学习哲学的浓厚兴趣,增强学习哲学的自觉性,为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哲学做好准备。

本课的基本要点有三:一是哲学并不神秘,生活处处有哲学;二是哲学能够开启人的智慧;三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其中一、二是本课的难点和突破口,三是重点。

围绕这三个内容本课设计了两个框,第一框是生活处处有哲学,第二框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分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分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 )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首先表现在它可以通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首先表现在它可以通 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 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 还表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 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 想。还表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指出社 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 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实践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人 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 方面 与世界的关系,这就摆脱了旧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直观理解, 与世界的关系,这就摆脱了旧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直观理解, 也摆脱了唯心主义立足于精神对世界的抽象理解。 也摆脱了唯心主义立足于精神对世界的抽象理解。 在认识论中,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在实践中认 认识论中 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 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目的在于改造世 界。 在历史观中,认为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 历史观中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由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实践引发的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 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 动力。 动力。 Nhomakorabea◆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北京大学哲学系孙熙国一、编写《生活与哲学》的宏观背景1.存在的问题。

哲学是一座充满着神奇和智慧的殿堂。

千百年来人们崇尚哲学,热爱哲学,孜孜以求地追寻着智慧和真理。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哲学似乎成了神秘、抽象、思辨和空谈的代名词。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哲学教学、哲学课程自身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无疑是造成哲学的窘境和尴尬的重要因素。

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课程一样,哲学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难、繁、旧的状况,存在着简单化、成人化的倾向,存在着与高中生的认知规律、身心发展的特点、思想和生活相脱节的现象;在方法上,未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存在教与学、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

因此,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时代感,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建设的重要任务。

2.时代的要求。

正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前言所说,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3.中央的决定。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并提出了“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努力建构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要求。

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内容解析

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内容解析

新课标培训——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内容解析主讲专家:孙熙国《生活与哲学》主编,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人:杨灵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高级教师【杨灵】《生活与哲学》这门课,是我们老师和学生都非常喜欢上的一门课。

教材的《致同学们》中有这样一段话:哲学,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门,打开智慧的窗,它微笑地注视着我们,说:“来吧,让我带你去看一个新世界,访问一种新生活!”的确,在探寻新世界、访问新生活中,我们教师与我们的学生一起问辩人生,一次又一次感受着哲学的智慧与魅力。

今天,我们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教材的主编,北京大学的哲学专家一起探讨《生活与哲学》教材。

孙教授您好!首先请您就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做一个介绍。

【孙熙国】编写《生活与哲学》所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的基本依据是2004年3月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新课标,即《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依据的基本精神是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年6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4年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的基本精神。

新教材是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全面贯彻2004年教育部新课标的各项要求,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和教学观指导教材编写。

【杨灵】这次政治课程改革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作为老师,我们怎么理解三贴近原则呢?【孙熙国】新教材的编写原则是“三个贴近”。

第一个贴近是贴近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是孕育哲学的母体和沃土,离开了一定时代的社会实践,就没有哲学。

只有脚踏现实的土地,理论才有生命力;只有跟上时代的节拍,理论才有说服力。

因此,贴近时代,对《生活与哲学》模块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位历史学家说,历史是哲学的姥姥家,离开了历史时代,哲学就是无根的水,无本的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教材研究所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研发中心扈文华一、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课程总体目标的要求。

“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是课程知识目标的要求。

“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这是课程能力目标的要求。

“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这是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

达成这些目标,是学习本课程的基本意义。

本课程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为统领,以学生当前的生活为基础,在凸显实践线索的架构中,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这对于引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坚持“求真务实”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正确对待社会价值观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本课程的内容结构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融入本课程设置的四个主题中讲述,一以贯之,这是本课程结构设计的主要特点。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从学生身边的哲学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哲学的一般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主要从主客体关系入手,引领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主要从分析矛盾入手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主要从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入手帮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本课程的内容要点(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1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开启人的智慧。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和方法论知识整理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和方法论知识整理

《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和方法论一、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辩证唯物论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①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③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反映)。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

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题)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

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的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③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要求我们重视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

3、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1)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主题分析与运用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主题分析与运用

生活与哲学本课程从《生活与哲学》知识主题的分析提炼入手,根据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分析,根据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出现频率高的考点归纳为九个知识主题。

课程中,分析每个主题体现在不同章节中的知识的联系,分析每个主题在近几年高考中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能力要求。

理清这些主题,可以帮助我们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根据各种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从不同角度调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全国课标卷高考大纲中,规定的考点共77个。

每个考点复习要熟知考点内容、理清考点外延、知道考点价值。

主要知识主题有: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观、实践观、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的否定观、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知识主题复习要把全书内容打通,把握内在联系。

【主题1——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与具体科学不同。

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思维各种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反思的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功能:哲学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

真正的哲学: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哲学。

其基本特征是: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是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哲学的起源:
哲学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 源于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 思考。
• 哲学的功能: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 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用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 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 的指导。
• 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 什么是世界观 •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 哲学思维的特点。
• (四)如何使用《生活与哲学》 教材
• 1.正确使用课文中的“探究 活动”。
• 第一,最重要最基本的原理, 应该通过“探究活动”(思维过 程)来完成。
• 第二,“探究活动”中的内 容是手段,掌握宋体字所阐发的 原理才是目的。

2.正确使用课文中的“辅
助文”。
“名言”所摘录的往往是与原 理紧密相关的思想家的重要言论, 它与正文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关链接”与正文的关系最远。 “专家点评”同正文的关系较 “名言”远,较“相关链接”近。
(一)如何定位《生活与哲学》 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 本观点的教育,为他们进一步掌握马 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 (二)《生活与哲学》教材 的突出特点
• 1.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贴 近时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观点的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 相统一。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使 用新教材时,必须正确处理思想 政治课和时代发展的关系。
• 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 第一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 第二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
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实施的开
放性和实践性。这一特点要求我
们在使用新教材时,注意把知识
的传授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 (三)《生活与哲学》教材的 设计思路
• 设计思路:从生活、实践出 发,以探究性活动为手段,通过 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 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 容。
• 核心问题:如何正确看待自然、 社会(人生)和思维,树立科学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第一单元,主要回答什么是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说明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重要 意义。
• 第二单元,主要说明马克思主 义哲学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 如何看待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 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阐明辩 证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新教材的第二个重要特
点是贴近实际生活,把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生活结
合起来。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使
用新教材时,必须正确处理理论
和实际生活的关系。
3.新教材的第三个重要特点 是贴近学生,致力于把正确的思 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适合学生成 长的特点结合起来。

4.新教材的第四个重要特
点是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

3.正确使用各单元后的
“综合探究”。
• 综合探究的功能有二:一是 综合,二是强化。
二、《生活与哲学》内容 解析
•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 第一单元的核心问题:回答什么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学 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 位和重要意义,理解马克思主义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第三单元,主要说明马克思 主义哲学如何看待物质世界的运 动和发展,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 联系、发展和对立统一的即矛盾 观点,学习唯物辩证法。
• 第四单元,主要阐明马克思 主义哲学如何看待社会历史和人 生价值,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 规律、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阶 级和阶级斗争、人生价值等方面 的基本观点。
需要注意的是:教材对“时代精神” 的表述,采用了新版马恩全集的译文, 即“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 神上的精华”。新版译文没有出现“时 代精神”这一概念,但译文强调哲学是 “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反映了 哲学的反思、概括和总结的特点,即哲 学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概括自己 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凝聚自己 时代最美好、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从而 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 本课的基本要点有二:
• 1·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 哲学
• 2·哲学基本问题。
•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主要应注意三个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有不同的表 述方式。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 面的内容。 3.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 活息息相关。。
• 第二框的教学目的,是帮助 学生明确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 是唯心主义,初步确立坚持唯物 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基本立场。
•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 第三课是第一单元的落脚点。
• 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 精神上的精华。
一方面,真正的哲学是一定时代 精神上的总结和升华,它反映了时代 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 成果;
另一方面,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 革的前导,它推动着时代的步伐,指 导着社会的变革。
• 基本结构:哲学(第一课)—— 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综合探 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 本课的基本要点有三:
1·哲学并不神秘,生活处处有哲学
2·哲学能够开启人的智慧;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 第一框 “生活处处有哲学”
• 真正的哲学应该是反映了时代的 任务和要求,正确地总结和概括 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 哲学。
第三课通过探讨哲学和时代精神的 关系,追溯哲学的历时态发展线索,使 学生体会到任何哲学都是一个时代的历 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反映,时代最美好、 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 思想里,从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 生和特征,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 发展和开放的思想体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思想政治 4 必修
生活与哲学
教材介绍


(全新的哲学教科书)
一、编写《生活的决定
二、《生活与哲学》的课程性质、内容 目标和基本理念
思想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教材解析
一、如何理解和看待《生活与哲学》 这门课和这本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