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知识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
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古诗文的传承和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些策略,来有效地传承和教授古诗文,让其继续在现代社会发挥其独特的魅力。
一、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要想有效地传承古诗文,首先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传统文化是一种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一种国家的软实力。
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传统文化,才能保证其在当今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激发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二、优化古诗文教学内容,增加实用性古诗文教学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适当优化教学内容,增加实用性。
传统古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习古代文化和思想,更要结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文的表达方式和思想内涵,培养一种崇尚自然、崇尚人文、崇尚美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同时也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之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可以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
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让古诗文的教学变得更加直观、生动、有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开辟古诗文教学的新渠道,如在线课堂、网络直播等,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和学习古诗文,推动古诗文的传承和传播。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文化造诣和文学素养,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能够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热爱。
立足古诗文教学提升初中生传统文化素养

立足古诗文教学提升初中生传统文化素养古诗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华夏民族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内涵,是当代人汲取先人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不可缺少的文化桥梁。
现阶段基于对国学教育的重视,笔者针对实践中古诗文教学模式刻板,初中生传统文化素养不高的现状展开研究,以期促进初中古诗文教学事业发展,为提高初中生传统文化素养贡献绵薄之力。
一、学习古诗文,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对初中生成长的重要性1.提升初中生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文的综合能力古诗文涵盖了古代诗歌、散文两大文学体裁,包含小说、传记、策论等多种文体内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从形式上说,初中生通过学习古诗文能够积累一定的文言虚词、实词,掌握基本的文言句式和写作技巧,锻炼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同时也为提高写作水平,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此外,学习古诗文能使初中生跨越时空限制,启发中学生对古今生活的思索和感悟,从而提高其议古论今,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
2.有助于初中生重拾博大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古诗文是古代文人立足于当时现实生活的抒发,涵盖的内容是丰富多元的。
初中古诗文包含了诸如古代政治制度、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内容,教师若引导得当,就能将中国文化的精粹播种在学生的心中。
同时,每一篇古诗文都是文人志士感情的抒发,其中包含了深深的爱国主义精神、兼济天下的广阔情怀、尊老爱幼的高尚情操。
这些都是植根于我们民族传统的美德。
3.汲取民族智慧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处处渗透着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古代先贤们为人处世、读书求道的精神营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为人处事之道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
在各种信息充斥着人们内心的当今时代,初中生更需要从古诗文的园地里与古圣先贤对话,汲取民族智慧,提高自我修养。
二、提高我国现阶段初中古诗文教学的策略1.充分利用教材,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编写初中语文教材目的在于精选适合初中生学习和掌握,具有示范性和代表性的文章以供教师和学生使用,以方便教师以入选的古诗文为范本,深掘其中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文背诵与赏析

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文背诵与赏析在语文教学中,古诗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诗文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
其中,古诗文的背诵与赏析是两个关键环节,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对于学生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背诵古诗文,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它就像在我们的脑海中种下一颗颗文化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生根发芽。
通过反复诵读和记忆,学生能够熟悉古诗文的语言节奏、韵律和表达方式,从而增强语感。
这种语感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许多人可能会认为背诵是一件枯燥且痛苦的事情,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当我们选择了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古诗文,并且采用了有趣的教学方法,背诵就能变得充满乐趣。
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简短易懂、富有韵律的古诗,如《静夜思》《咏鹅》等。
教师可以通过配乐朗诵、诗歌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背诵。
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选择一些内涵较为丰富、篇幅稍长的古诗文,如《岳阳楼记》《出师表》等。
在背诵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意义和情感,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
同时,背诵古诗文还有助于积累语言素材。
古文中的许多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在现代文中已经很少使用,但它们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力。
通过背诵,学生能够将这些珍贵的语言财富储存起来,在日后的表达中加以运用,使自己的语言更加准确、生动、富有韵味。
然而,仅仅背诵古诗文是不够的,赏析古诗文才能让学生真正领略到其中的魅力。
赏析古诗文,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向古代文化的窗户,让学生能够看到古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
在赏析古诗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作者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环境往往会对其作品产生深远的影响。
比如,杜甫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这与他所处的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教案:国学诗词歌赋传承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教案:国学诗词歌赋传承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和推广,幼儿园也开始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
国学诗词歌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对幼儿的品德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教案,以国学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对幼儿进行国学启蒙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国学诗词歌赋传承的重要性1. 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
国学诗词歌赋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德,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
2.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国学诗词歌赋的美妙语言和丰富意境,能够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兴趣,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语感。
3. 塑造优秀人格品质。
通过国学诗词歌赋的传承,可以教育幼儿懂得尊重长辈、关爱同学,培养他们的宽容、谦虚和感恩之心。
三、教学目标1. 了解国学诗词歌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2. 学习并背诵数首国学诗词歌赋。
3. 通过欣赏国学诗词歌赋,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1. 选取经典国学诗词歌赋,如《三字经》、《千字文》、《古诗十九首》等,为幼儿进行经典导读和背诵。
2. 结合传统节日、季节或教学主题,安排相关的国学诗词歌赋诵读活动。
3. 利用故事、成语来解读国学诗词歌赋,拓展幼儿的文化知识面。
五、教学方法1. 趣味性教学法。
通过图文、游戏等形式,生动有趣地向幼儿介绍国学诗词歌赋的内涵和魅力。
2. 情景模拟法。
创设相关情景,引导幼儿进行国学诗词歌赋的表演和应用,提高他们的情感投入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多元文化融合法。
结合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跨文化对比,让幼儿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国学诗词歌赋的独特魅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唱歌、游戏等方式激发幼儿兴趣,引入国学诗词歌赋教学内容。
2. 重点讲解国学诗词歌赋的内容和特点,引导幼儿感受其美妙之处。
3. 背诵:教师示范背诵,激发幼儿学习氛围,引导幼儿逐句背诵。
4. 欣赏:播放国学诗词歌赋的音频或,让幼儿欣赏传统文化之美。
通过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和内涵,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通过古诗词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 丰富的诗词世界古诗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
例如,学习李白的《静夜思》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思念之情,体会到诗人独特的表达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古诗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分析古诗词的词藻和句式,学生可以学会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同时,通过模仿古诗词的写作风格,学生可以培养写作的灵感和创造力。
例如,学生可以模仿杜甫的写作方式,用诗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古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生可以欣赏到古人对自然、人物、情感等的高度概括和精练的描写,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4. 增加学生的文化修养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诗词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修养。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的文化风貌,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唐诗宋词,学生可以了解到唐代盛世的风貌和宋代文人的浪漫情怀,从而拓宽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接触到丰富的诗词世界,增强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应该在语文教育中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应用。
希望通过古诗词教学,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出优秀的语文素养。
古代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性

古代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小朋友们喜欢玩游戏、看动画片等消遣
活动,而很少有时间去接触古代文学,这对他们的语文能力和文化
素养的提高都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古代文学在小学
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首先,古代文学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种载体,蕴含着深厚的历
史文化内涵。
通过接触古代文学,不仅可以了解历史,更能领悟其
中的哲理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其次,古代文学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阅读材料之一。
小学生正
处于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期,而古代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提高识字能力、语感、表达能力等,有效地提升语文水平。
最后,古代文学涵盖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有诗、词、曲、散文
等不同的文体。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带给学生美的欣赏,还可以在研
究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该引导学生逐步接受古代文学,将其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
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古代文学常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古代文学常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古代文学常识作为我国文学发展之根本,不管是对高中生的语文知识储备,还是对学生语文素养来说,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它除了作为高中语文常考点之外,还是传承文学根本,对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的教学都有很大帮助,能够提升教学质量,有效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文学常识;文学素养;兴趣作用古代文学常识不仅与高中古文有关,更是现代高中生必须了解的知识点。
在内容上,它与高中语文中的古文学教学有重要联系;在学生思想上,它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载体,沉淀了长久的民族之魂在其中,对高中学生在精神起到洗礼的作用,拉近他们与语文之间的距离,增加强语文学习体验。
一、古代文学常识在高中语文中的教学现状古代文学常识在现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都是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但是经过学生学习考核得出的结果来看,学生在这部分的内容上仍然比较弱势。
古代文化常识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必考内容,但是学生在古代文学常识的考核中,表现平平。
学生除了对古代文学常识的内容掌握不到位之外,对古代文学常识的运用方法也缺乏了解,当它与其他的内容交叉融合,学生又会出现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教师虽然在教学中进行了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教学,但是实际上教师并没有设计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实践运用的教学环节,导致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的了解仅仅限于表面,并没有感受到其中深意,导致教学效果差。
古代文学常识虽然与高中语文有紧密的关系,但是在高中教学中没有要求的时候,它还没有进入到高中语文必考内容中时,教师对它也没有很高的重视。
所以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知识储备不足和方式单一的问题,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指导,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自然无法得到提高。
但是随着高中语文教学的逐渐深入,教师自身的古代文学常识也在不断积累、增加,已经逐渐能够展现出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因为它与古文化的学习不同,它本身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够弥补古文学令人枯燥、乏味的缺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统和历史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灵魂。
在古诗文教学中,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采用以下策略:一、重视经典阅读。
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选的古文经典,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趣。
可以选择一些常读经典,如《诗经》、《楚辞》、《论语》等,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深入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
二、注重文化背景的引导。
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内涵,通过对古代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介绍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关的文化导读,例如讲解古代的社会制度、礼仪习惯、宗教信仰等,引导学生把握文化脉络,增加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知识和理解。
三、强调诗文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古诗文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可以使他们更加热爱传统文化。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代诗歌的创作,或是通过对古代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和应用的案例介绍,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
四、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古代文物和文化遗产;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工作坊,学习传统文化的技艺;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全科教育的一部分,可以把传统文化与语文、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
在语文课上讲解古诗文的文化背景;在历史课上学习古代社会的文化特点;在美术课上学习古代绘画的风格和技法;在音乐课上学唱古代的传统曲目等。
通过跨学科的融合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知识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反映,古诗文是古代文化的反映。
古诗文中的字词句段,是古代文化的象征或符号。
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为例,该教材的古诗文中涉及大量的古代文化知识、文化现象,如天文、历法、乐律、职官、科举、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
从教学上来说,我们既可以从古诗文的字词句段来捕捉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也可以通过古代文化知识、文化现象来疏通语意,辨析错误,深入理解文本主旨。
一、了解古代文化知识有利于疏通语意由于年代久远、表达方式不一样等各种原因,学生学习古诗文难度很大,突出表现在疏通词义、语义上。
通过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知识有利于古诗文语义的疏通。
《〈论语〉十则》首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理解该语句的意思,把握“朋”字的意思是关键。
课本对该语句不作解释,对“朋”字也未注释,因而“朋”往往被人误解成“朋友”的意思。
旧注:“同门曰朋。
”[1]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
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至自远方”,[2]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
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木兰诗》中写木兰凯旋归来朝见天子,天子“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句话隐含着南北朝的职官文化与古代货币文化,只有对南北朝时的职官制度与货币有一些了解,才能正确疏通语意。
“勋”是南北朝时一种荣誉性的称号,用以赐赠给有勋劳的高级官员。
勋的等级称“转”,最高为十二转。
勋的每一转都有固定的称号。
这里的“强”当通“”。
是穿钱的绳索,代指钱。
[宋]吕祖谦《木兰诗》注:“强通,贯钱索也。
”《辞海》:“,绳索,特指穿钱的绳索。
”“百千强”,指很多钱财。
了解了这些文化知识后,这句话极言天子馈赐之多,木兰功劳之大的意思便明了了。
王安石《伤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秀才”一词课本未注释,极易产生误解。
要正确理解此句的语意,须对科举知识有所了解。
“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因此,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而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
二、了解古代文化知识可以辨误教材不是“圣经”,在教材中存在疏漏或错误是难免的,语文教材也不例外。
由于多种原因,语文教材古诗文编写中存在多种疏漏与不当之处。
语文教师了解古代文化知识、文化现象可以辨误。
只有学识渊博,拿出眼光,辨明是非,才能不误人子弟。
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课本注:“就菊花,指欣赏菊花与饮酒。
”此注值得商榷。
陈小平认为,诗歌是写与老朋友田庄饮酒聊天,没提到赏菊花,这里的“菊花”应当指“菊花酒”,古人有重阳节喝菊花酒的习俗。
又“还来就菊花”紧承“把酒话桑麻”来,把酒之“酒”也当指平时难得一喝的“菊花酒”。
[3]周敦颐《爱莲说》一文,在对题目的注释中有“‘元公’是周敦颐死后的谥号”一句。
如果了解了有关谥号的文化知识,即知道活人是不可能获得谥号的,故注释中“死后”两字多余。
周密《观潮》中“自既望以至十八为盛。
”课本注:“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又叫望)。
”此注释有欠缺。
从一个月来说,有些日子在古代有特定的名称。
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初三叫做朏,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做望。
《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
月大十六日,月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
”鲍照《玩月城西门廨诗》的“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就是指望日的明月说的。
近在望后的日子叫做“既望”。
由此可见,课本对“望”的解释有所欠缺,当作“农历每月十五日(小月)或十六日(大月)叫望”。
三、了解古代文化知识有利于激发民族自豪感与弘扬传统礼仪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天文、历法、乐律、建筑、手工艺、度量衡等都曾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在天文历法方面,我国最早用的是王公纪年法。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课本注:“十年,鲁庄公十年”。
此例用的就是王公纪年法。
王公纪年法是按照国君即位年次来纪年的,一般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起至旧君出位为止。
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年号纪年法。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
”课本注:“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课本注:“元丰,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此两例用的都是年号纪年法。
年号纪年法是皇帝年号加序数的纪年法。
年号纪年法与王公纪年法不同,一个君王可以只用一个年号,也可以有若干个年号,例如武则天就用了十七个年号,使用最长的也只有四年。
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中写道“丙辰中秋”。
课本注:“丙辰,熙宁九年(1076)。
”此例用的是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一般认为兴自东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到现在没有中断,因此可以向上逆推,知道古代某年是什么干支。
我国的乐律在两千多年前就非常精微。
中央台曾举办过“八音盒”节目,所谓“八音”即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王维《竹里馆》:“弹琴复长啸。
”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欧阳修《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诗经两首》:“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又:“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此几例涉及古代的八音。
依《周礼·春官·大师》郑玄注,金指钟镈,石指磬,土指埙,革指鼓鼗,丝指琴瑟,木指柷敔,匏指笙,竹指管箫。
[4]在建筑方面,古人筑墙很早就运用版筑技术。
如《〈孟子〉两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所谓版筑是说筑土墙用两块木板相夹,两版中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版外用木柱衬住,装满泥土,用杵捣紧,筑毕拆除木柱木板,就成了一座墙了。
版筑技术在古代建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直到现在有的地方还用这种筑墙技术[5]。
通过了解古代文化知识不但有利于激发民族自豪感,还有利于弘扬传统礼仪。
如古人非常重视“称呼”,古人称呼的原则是: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
后来有人以为称字称号还不够尊敬,于是称官爵,称地望(出生地或住地),例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
此外,唐代诗文还常常见到以排行相称,或以排行和官职连称。
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张十八员外”指张籍,他在同族兄弟中排行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又如刘禹锡,被称做“刘二十八使君”。
再如古人非常重视“拜礼”。
拜时要下跪磕头或打恭作揖。
《公输》:“子墨子起,再拜。
”再拜即拜两次,是古代非常隆重的礼节。
向学生解说礼仪等方面的古代文化知识,对学生尊重习俗,养成良好的礼俗习惯,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了解古代文化知识有利于深入理解文本主旨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写的是诗人拜访老朋友的田庄,受到了老朋友的热情款待。
这首诗的语句看似平淡,实则寓意丰富。
如诗的首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课本注:“黍,黄米饭。
”据此,“具鸡黍”意为“准备了鸡和黄米饭”,有的书上译作“准备了饭菜”。
这样的解释很不到位,没有把主人好客、特意相邀的盛情表达出来。
如果结合古代文化知识便会理解得更加深刻。
黍是现代北方所说的黍子,又叫黄米。
《诗经》里常见黍稷连称,可见黍在古代很重要。
在古代,黍被认为是比较好吃的粮食。
“鸡黍”典出《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后来,鸡黍成为贵菜精粮的代称。
因此古代诗文中的“鸡黍”便蕴涵了盛情款待、礼敬宾客的语意。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就将“鸡黍”注为“指农家的丰盛饭食”。
由此可见,诗的首句便把主人好客、特意相邀的盛情及主客相得、客人愉悦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
他从二十岁开始应考,年年进考场,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了秀才,紧接着中了举人。
这一突如其来的命运变化,引出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
要想真正理解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必须要对清朝时的科举制度有所了解。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庠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在清朝,做了秀才,地位就比普通人高出一筹,见了知县可以不必下跪,官府也不能随便对他们动用刑罚,由此可见,他们的地位已不同于一般。
了解了这一点,对课文开头写到的“范进中了秀才回到家里,丈人胡屠户便前来贺喜”就很好理解了,也不难理解“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的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这样的话了。
但秀才毕竟只是“功名”的起点,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因此还不能满足范进求功名的愿望。
范进中了秀才后,紧接着参加乡试中了举人。
考中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的会试,就是会试未能取得成功,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做县太爷。
所以课文说范进中举以后,那张乡绅立即来拜“新中的范老爷”,不仅送给范进五十两贺仪银,而且将一所房屋送与范进住,文中又说“自此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
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环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
”难怪范进听到自己中举的消息,就高兴得发了疯,而他的丈人胡屠户也立刻变了一副嘴脸,吹捧自己的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范进中举后,按理说,这么好的事情,高兴还来不及,却为什么疯了呢?原来这是喜极而疯,他盼望中举整整35年了,到第36个年头他才盼到了中举这件事,对他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他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
他原来只有一次次考不上的心理准备,他没有想过一旦考上了会怎样。
一旦考上了,他脆弱麻木的神经无法经受巨大的欢喜,所以喜极而狂,喜极而疯。
从这儿可以看出,科举考试对读书人来说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但同时对他们的心灵也是一种巨大的摧残。
文中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他喜极而疯的形象,揭露了他灵魂的丑恶,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反映了世态的炎凉,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了解清代科举制度,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至关重要。
因此,了解、掌握古代文化知识有利于深入理解文本主旨。
参考文献:[1]阮元. 十三经注疏[M]. 北京:中华书局,1980:2457.[2]司马迁. 史记(四十七卷)[M]. 北京:中华书局,2002:1914.[3]陈小平. 初中语文语义探究[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4]王力.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