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里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永恒的亮点,她不但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历代诗人在人生旅途上的心路历程,更形象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风云中的艰辛跋涉。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既能够体会经岁月洗礼而不见褪色的绝代才情、人生智慧;更能够饱览灿烂深厚的中华文化、传承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里明确提出:“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升文化品位。”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到底该怎样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说说具体的做法。

1、课前充分准备,尊重学生主体。

诗的情景:一节课,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一节课,学生兴致盎然。我不由地陷入沉思:为什么同样是深钻教材,精心上课,效果却截然不同?细细比较,我才发现学习《春日》比学习《咏柳》课前准备更充分,教学思路更清晰,关键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上《咏柳》时,我总怕学生不理解,就一个劲地讲啊,分析呀,结果灌了满满的一节课。反思以后,我觉得这样不行。于是,我教《春日》以前,根据实际需要,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从桃花盛开、油菜花满田野、公园里繁花似锦等美丽的图片入手,导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理解诗句意思时,我先让学生大胆质疑,学生问道:“寻芳”是什么意思?“滨”是什么意思等等,如果其他同学能够

解释,我即时给予肯定、表扬;如果没有人能解答,我再出示提前准备的补充注释(课本上没有的),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协助学生解除了疑惑,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为体会诗的意境、作者的情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诵读欣赏时,我播放了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一堂课,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2、采用各种方式,诵读品味诗词。

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以前听过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支玉恒老师的示范课——《树的故事》。第一课时,指导学生朗读整整用了45分钟。当时会场几百人,没有一个人说话,像学生一样听得津津有味。清华附小的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教《游园不值》时,在课堂上放声地、尽情地朗读古诗,任情感在教室里飞扬,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一下子消除了学生的畏惧、胆怯、羞涩的心理负担,感染、带动了学生的情绪。孩子们一个个大胆地、积极地、像一位位小诗人,入情入境地吟诵起来,使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诗香。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采用不同形式,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范读、配乐朗读、诵读比赛等,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从而达到积累古诗词,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3、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习水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学习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如结合注释、搜集资料、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通过比较、展开想象、诗配画、根据古诗编故事等,培养学生的自学水平,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如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时,能够让学生提前搜集一些资料,了解一下写作背景,就能充分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学《咏柳》时,结合注释,我们就知道了“妆”是“打扮”,“绦”是“用丝编成的带子”;学习《春日》时,我们能够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美景;学习《泊船瓜洲》,能够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绿”字,把诗写活了,比“到”“过”“入”“满”,更能体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

4、结合诗词主题,渗透思想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写景诗,可引导学生理解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他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如教授《咏柳》《春日》,要使学生体会到春天景色的美好,实行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思想教育。

咏物诗,可抓住托物言志的特点来渗透思想教育。如:教王安石的《竹石》,可抓住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形象,引导学生体会竹子顽强的品格,教育学生敢于同困难做斗争。又如:教李贺的《马》,可引导学生体味诗人以马自比、渴望为国家奔赴疆场的豪迈情感,教育学生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一直努力学习,如奔腾的骏马一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建功立业。

说理诗,往往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明白事理。如王之涣的《登鸛雀楼》,可教学生懂得一个人只有站得高,才可望得远,激励学生从小树立积极向上的志向。又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使学生明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育学生不被任何事物所迷惑,要全面地理解事物。

无论哪一类诗,都是作者志与情的体现。我们只有牢牢抓住古诗的特点,确立思想教育渗透点,将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思想品德的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文与道的有机统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任重而道远。我将一如既往,努力工作,持续研究,持续创新,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古诗词这个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