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游子吟 鄂教版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上册语文《游子吟》教案范文(通用15篇)

二年级上册语文《游子吟》教案范文(通用15篇)

二年级上册语文《游子吟》教案范文(通用15篇)二年级上册语文《游子吟》范文篇1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母亲伟大的爱。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比喻义,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课题同学们,昨天晚上当母亲得知我今天来这时,早已默默地为我准备好了洗换的衣服,今早,她早早地做好了饭,默默地送我远行,此时此刻,当我站在这讲台前,我仍能感受到我的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今天,我想与同学们一起去学习一首关于母亲的诗——《游子吟》、(教师板书课题)。

二、理解诗句意思1.指导学生朗读,可按不同的节奏读。

(如:慈母/手中/线。

或慈母/手中线)2.投影出示理解诗句的不同方法。

A 连(可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B 换(对于重点词语,可用别的词语来换)C 转(当说不通时,可调换词语顺序,说通来)D 补(当说不通时,可补充一些词语进去,把句子说通来)3.学生分小组学习,根据上述方法体会诗句意思。

4.师生交流诗句意思,边讲解边投影出示意思。

例:重点、词语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吟唱意恐:担心寸草:小草,喻指游子三春晖:晖:阳光,喻指慈母之恩5.教师出示《游子吟》一课的图片A 学生仔细观看插图。

B 学生根据诗句意思,说说插图内容。

C 学生填上自己补充的内容,把画的内容说得更生动。

三、悟诗情。

1.听阅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感受母亲的爱。

2.学生用说故事、唱歌、写诗……形式感受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

3.说说自己长大后想怎样回报母亲的爱。

四、教师总结这首诗赞美了世间伟大的母爱,同时这节课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自己母亲的爱,最后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说声:“妈妈,我爱你!”二年级上册语文《游子吟》教案范文篇2活动目标★乐意欣赏古诗《游子吟》。

★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母子情意。

★大概理解《游子吟》的意思,初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怀之情,教育幼儿从小学会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孟郊《游子吟》教学设计

孟郊《游子吟》教学设计

孟郊《游子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中重点字的意思和在诗中的含义。

2、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3、通过熟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4、体会母爱的伟大,体悟作者对母亲的感激、赞美之情。

5、培养学生爱母、敬母的良好美德。

[教学重点]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爱母、敬母的情操。

【教学过程】一、导语激情,引入正题1.谈话导人。

师:有同学出过远门吗?离家时,妈妈为你做过些什么?又对你说了些什么?当时,你心里有什么感受?生1:妈妈总要烧许多好菜给我吃,星期天返校时,妈妈要给我带许多水果。

生2:星期日返校时,妈妈叮嘱我好好学习,晚上要盖好被子,不与同学打架。

生:……师:是啊!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用爱心教会我们吃饭,走路,做人……,母亲的爱是伟大崇高的,朴实无私的,你们可知道唐朝诗人孟郊也有这样一位可敬的母亲吗?2.请看图片:(出示课件,播放图片)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想一想,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会怎样为儿子准备行装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想像人物的语言、心理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生1:我仿佛看见在微弱的灯光下,孟郊的母亲一针一线地缝着,不时地用手理了理额前的白发,她想;这次郊儿出远门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要把衣服缝结实些。

生2:母亲密密地缝着,也许是年纪大了,眼睛花了吧,只见她眯起眼睛看那针脚,她心里想:明天郊儿要出远门了,我要把衣服缝牢固些。

生3:在微弱的烛光下,孟郊的母亲深情地缝着,也许她缝了很久,太累了,瞧,她不时地放下针线,揉揉眼睛,再用拳头捶捶自己的后背,她对身旁读书的孟郊说:“郊儿呀!出门在外,你要学会照顾自己。

”……师:是啊!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母亲的深情,因为你们都感受到过这样的母爱,所以你们的想象真是太好了!这也是深深印在孟郊心里的一幅画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79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游子吟》这首诗,一起感受母爱的伟大……二、初读寻疑,理解背景1.初读诗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

2024年二年级上册语文《游子吟》教案范文(通用

2024年二年级上册语文《游子吟》教案范文(通用

2024年二年级上册语文《游子吟》教案范文(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2024年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传统文化》中的《游子吟》。

本诗为唐代诗人孟郊所作,描绘了游子离家远行,母亲为其缝制衣裳的情景,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深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游子吟》,理解并掌握生字词,了解诗的背景及意义。

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体会母爱的伟大,激发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游子吟》,理解诗意,体会母爱。

难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母爱主题。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游子吟》,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

(2)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在课本上做好标记。

(3)讲解诗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 例题讲解(10分钟)(1)分析诗句,理解游子离别之情。

(2)讲解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偶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学生自主朗读诗句,体会母爱。

(2)小组合作,讨论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5.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让学生讲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分享母爱的伟大。

(2)布置作业,拓展学生思维。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游子吟》2. 生字词:游、子、吟、离、别、衣、裳等。

3. 重点句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游子吟》,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关于母爱的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语文《游子吟》教案范文(通用

二年级上册语文《游子吟》教案范文(通用

二年级上册语文《游子吟》教案范文(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游子吟》单元,包括《游子吟》诗歌的详细内容。

《游子吟》是一首描绘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通过学习本诗,让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美,体会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正确地朗读《游子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观察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体会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正确朗读《游子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通过播放一首描绘游子思念家乡的歌曲,让学生感受游子对家乡的眷恋。

(2)出示课题:《游子吟》。

2. 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教师指导朗读,强调停顿、重音等。

3. 精读课文(1)逐句解析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观察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4. 随堂练习(1)朗读比赛:比一比谁朗读得更有感情。

(2)翻译诗句:将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游子吟》2. 板书诗句及重点词语3. 板书教学难点和重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游子吟》。

(2)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

(3)思考:游子为什么思念家乡?2. 答案:(1)见课本。

(2)见课堂笔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插图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但在课堂实践中,还需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表达。

2. 拓展延伸:(1)收集其他描绘游子思念家乡的古诗,进行比较阅读。

(2)开展“我心中的家乡”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小学语文《游子吟》课堂教案

小学语文《游子吟》课堂教案

小学语文《游子吟》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中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孝顺父母的情感。

(2)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游子吟》。

2. 理解《游子吟》的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1. 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感受作者的情感。

2. 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游子吟》诗歌文本。

2.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3.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游子吟》,了解诗歌背景,掌握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采用图片导入,展示孟郊的画像,简介孟郊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题目“游子吟”,提问:“游子”指的是什么?诗歌的主题是什么?2. 学习诗歌(1)让学生自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分析诗歌结构,讲解诗句的意义。

3. 品味诗歌(1)让学生闭眼想象,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3)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4. 感悟亲情(1)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举例说明。

(2)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五、作业布置1. 正确朗读和背诵《游子吟》。

2. 写一篇关于父母关爱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3. 预习下一课《春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游子吟》的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作业布置旨在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下一节课中,继续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小学二年级语文《游子吟》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17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游子吟》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17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游子吟》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17篇小学二年级语文《游子吟》原文1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吟:诗体名称。

临:将要。

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

言,说。

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

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小学二年级语文《游子吟》教案2教学目标:1、随诗句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3、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观察。

出示挂图:学生观察,讨论:说说你从图中看懂了什么?二、初读古诗。

1、读读古诗,找出你不认识的字,借助生字表中的音节,把它们读准。

2、把生字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三、再读古诗,大致了解诗意。

1、把生字带到课文中读,把诗句读顺。

2、讨论:说说你懂了什么?(结合图)3、全班交流。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小学二年级# #小学二年级语文《游子吟》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儿子要出远门了,母亲亲手缝制衣服。

儿子要走多远,母亲的心就会跟多远。

从孩子出发的那一刻起,母亲就盼望它早日归来。

教师诵读古诗。

2、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诵读古诗。

3、指导背诵。

4、全班齐背。

五、作业设计。

游子吟教学设计3活动目标:1、初步理解古诗的含义、意境,喜欢有感情地朗诵。

《游子吟》教学方案设计

《游子吟》教学方案设计

《游子吟》教学方案设计《<游子吟>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游子吟》这首诗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中的生字、生词,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培养学生感受母爱、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每句话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如“临”“意恐”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体会诗歌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意境。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营造温馨的氛围,引出母爱这个主题。

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心中,母爱是什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孟郊的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

讲述《游子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为理解诗歌的情感奠定基础。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评价其朗读情况。

4、诗歌讲解结合注释,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讲解“临”“意恐”“归”等字词的含义。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如“临行密密缝”,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内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5、情感体会组织学生讨论: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母亲的爱体现在哪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母亲是如何关爱自己的,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游子吟》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上册)

《游子吟》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上册)

《游子吟》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上册)一、复习回顾方法1、首先我们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泊船瓜洲》,背诵并口述诗义。

2、我们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学习这首古诗的?(我们是按照解诗题→知诗人→明诗义→悟诗情这样的顺序来学习的)3、(小结):今天我们仍然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学习一首我们非常熟悉的古诗《游子吟》,同时我们还要欣赏一首非常有名的描写母爱的诗篇,同时进行即兴创作。

二、教学《游子吟》1、整首诗,自由练读,自悟情感,并指名读,使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感受。

2、小组学这首诗。

3、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工具书,课文注释及所查资料,按照解诗题→知诗人→明诗义→悟诗情的顺序学习本首诗,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交流讨论。

(1)解诗题:吟:就是吟诵,吟咏的意思〖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教师补充并出示课件: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我们还学过相关题材的诗,有:《暮江吟》《石灰吟》等诗。

(学生汇报)游子吟:就是出门远行的人的吟诵、吟咏。

(2)知诗人:学习根据所查资料介绍孟郊孟郊(751-814) 字东野,唐代诗人.曾任溧阳县尉、协律郎。

一生穷困潦倒,但性格耿直,不同流合污。

孟郊的诗多是倾诉穷愁孤苦之作。

教师补充: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长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穷困潦倒的人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也是最值得回忆的,因此了解作者的生世对理解本诗有一定的帮助。

(3)明诗义:慈母手中拿着针线,正给准备外出的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担心儿子走后迟迟回不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一些.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怎能报答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4)悟诗情:配乐吟咏古诗,听flash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学生感悟诗情。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再次吟咏本诗。

(5):我欣赏: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收集了许多古今中外吟咏母爱的诗歌,接下来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课件出示这些诗歌,包括《献给母亲的诗》《母爱,震撼人心》《致母亲》《母爱》《怀念您》等诗)指名同学朗诵,比较《游子吟》与这些诗歌在表达手法上的不同之处:①《游子吟》这首诗语言非常精炼,读来上口、容易背会②《游子吟》抓住了母亲给游子缝衣这个细节,从这一细节中流露出母亲与游子之间那份纯真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诵读《游子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

2、教学创新点:低声吟诵《游子吟》,想像一位慈母在孩子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孩子缝制衣服的情景,演一演。

教学理念:
品味情感升华体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汇报《三字经》
1、同学们,在我们每天的古诗词诵读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字经,现在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复习一下。

(全班诵读三字经)
2、出示“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在这句三字经里,有一个《孟母三迁》的故事,你们知道吗?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

(生讲《孟母三迁》的故事)
二、学习《游子吟》
1、是呀,多么伟大的母亲啊,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她不辞辛苦,竟搬了三次家,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她毫不犹豫,剪断了刚织好的布。

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些伟大的母亲,请大家来看一下。

(出示图片,教师简介)
2、出示《游子吟》图片,说一说,图中的母亲正在做什么?
3、这是一位正在为即将远行求学的儿子缝补衣裳的母亲。

看到老母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自己缝补衣裳,做为儿子,心里非常感动,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就叫《游子吟》。

4、(出示《游子吟》)有谁会读这首诗的,教师范读。

5、认识生字
6、学生自由练读,反复读,直到把这首诗读熟。

7、指名汇报读,同桌互读,全班齐读。

8、画出节奏,师生合作读两遍,跟师读一遍,自由练读,试着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9、小组互读,评议。

10、小组推荐读,全班评议。

选出朗读能手。

11、小组讨论: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诗意:
慈母手中拿着针线,正给准备外出的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担心儿子走后迟迟回不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一些.正像小草难以报答
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怎能报答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
9、出示第一句,指名读。

想像一下,母亲在油灯下为儿子缝补衣裳的样子,试着做一做母亲的动作。

师述:“夜深了,母亲还在灯下缝制着儿子远行要穿的衣服,缝啊缝啊,缝啊缝啊,眼睛累了,看不清了,母亲揉揉双眼,又继续缝,缝啊缝,油灯暗了,母亲用针尖挑了挑灯芯,又继续缝,缝啊缝,直缝到月亮升起又落下,直缝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天亮了。

”缝了这么久的衣服,你有什么感受?是呀,为了自己的儿子,再苦再累,母亲也心甘情愿。

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一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10、出示第二句,指名读,想一想,母亲心里会想些什么?
一位年轻的学子即将出门求学。

想到天气已凉,孩子此去路途遥远,一个月、二个月,一年、二年……不知何时才能归来。

老母亲心中一阵惆怅:就让他多带件衣服吧。

她拿出针线,就着昏黄的灯光,为儿子缝制起衣服来。

衣服上的针脚是那么致密,也许母亲想让儿子的衣服更耐穿、更结实些吧。

一阵飞针走线后,看看在身边苦读的儿子,老母亲把油灯往儿子那边挪了挪,又拔下发簪,把灯芯拨亮一些,开始穿针引线。

望着老母亲眯缝的双眼,布满皱纹的额头,儿子的眼眶湿润了。

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感动来读一读这一句。

11、师边说边画:“我们就像小草,妈妈就是温暖的阳光。

有了阳光,小草才能破土而出,发芽长大。

可是,小草长得再高,他也永远够不着太阳。

就像我们做儿女的,即使我们做再多的事,也无法报答妈妈对我们付出的爱呀。

所以大诗人孟郊才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第三句。

)正如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给它的温暖,儿子的爱心又怎能报答得了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无限感激,替孟郊把这道诗读给他的母亲听吧。

”(全班齐读)12、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人都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妈妈。

你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爱你的吗?
13、我们肚子饿了,是妈妈亲自下厨,为我们烹调可口的饭菜;我们的衣服脏了,也是妈妈一件一件为我们清洗干净,穿在身上;在我们生病的时候,还是妈妈给我们端水喂药,日夜照料,陪我们度过最难过的日子。

让我们带着对妈妈的爱,把这首诗读给自己的妈妈听。

谁愿意先来试一试。

(指名配乐读)
三、拓展
1、古诗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让我们学一学,回家唱给我们的妈妈听。

(出示歌唱录相,学唱古诗)
2、母爱是那潺潺的流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母爱是世界上最灿烂的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无论我们走出多远,飞出多高,母亲的目光都在我们的背后,永远牵挂着我们。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最无私的爱。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颗颗伟大、无私的慈母心,生活才变得如此的丰富多采。

那么你又想怎样感谢你的妈妈呢?
3、让我们自己动手,为妈妈做一件小礼物吧。

可以是一幅画,也可以是一封信。

4、母亲是春天的阳光,而我们则是土地上的小草,母亲用她的光和热温暖着我们,让我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母亲的给予是无尽的,而我们的报答却是微薄的!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肺腑之言。

让我们再一次带着对母亲的无限感恩来读一读这首诗。

(全班齐读)在我们学习的三字经里,也有懂得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让我们看看他是谁?(出示“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试讲一讲这个故事。

5、作业:不只是母亲,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是爱我们的,他就是你的爸爸,你的爷爷奶奶,你的亲人朋友,回家后,为那些爱你的人做一件事,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回报他们的爱。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游子吟》教学反思
《游子吟》一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孟郊所作。

它刻画了一位为外出的儿子精心缝制衣服的慈母形象。

语言质朴简洁,然而内蕴深情,真切感人。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以一个“情”字贯穿课堂始终。

让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充满激情的状态中,渗透“母爱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在课前,我布置学生诵读《三字经》;讲《孟母三迁》的故事。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初步感悟了母爱的魅力。

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课堂上教师饱含深情的语言描述,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与学生一起感受诗人对母亲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接着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指名汇报读,同桌互读,全班齐读。

调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相互评价,选出朗读能手。

此时的学生似乎有了一种默契,一种灵感,一下找到了朗读的“诀窍。

”学生朗读情深意切,十分投入。

课后我问孩子们:”你们今天出色的朗读让老师很惊异,为什么?有的说:“我们把对自己母亲的爱融入了诗文中。

”还有的说:我是用心去读的。

“多可爱的孩子!他们已领悟了朗读的真谛。

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诗歌要“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文的编排中提供了一幅插图,我要求学生透过静止的画面想象人们的言行神,揣摩人物的内心。

学生汇报时,王家新同学栩栩如生的描绘,使得学生眼角泛起晶莹的泪光。

甚至听课的老师都被感动得直抹眼泪。

这真是情到深处自落泪!
伟大无私的慈母心感动了学生,感动了听课老师。

我感谢我的学生,和我一起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我想:只要用心、用情,才会有真正的语文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