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寒热药性及其毒副作用研究现状
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情况及其合理用药分析

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情况及其合理用药分析摘要:近年来,因清热类中药饮片引发的不良反应报道日益增多,对患者机体多个组织器官和系统均有较大的危害,如何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成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对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9月因服用清热类中药饮片引发不良反应的1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不良反应的情况及原因,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用药的临床措施,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供借鉴。
关键词:清热;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合理用药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本院收治的因服用清热类中药饮片引发不良反应的患者展开研究,共计纳入患者数124例,病例收集时间在2017年12月至2020年9月,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9例,女性55例;年龄18~85岁,平均(42±5)岁。
纳入标准:(1)单纯服药清热类中药饮片治疗的患者;(2)既往未发现对治疗用药存在过敏迹象;(3)患者肝肾功能正常。
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明显的精神疾病、意识障碍或认知障碍;(2)患者同时服用未经医生知晓或许可的其他药物;(3)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
1.3方法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包括病历资料、联系方式等,对发病群体、临床症状、发生原因、转归情况等加以分析。
1.3观察指标(1)发生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的人群分布。
(2)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症状、累及系统情况。
(3)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
(4)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转归治愈时间。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10进行分析。
2结果2.1不良反应人群分布情况不良反应的高发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6~60岁,并且不同年龄段在男性和女性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57,P=0.486)。
2.2不良反应人群临床症状和系统累及情况124例患者中恶心、腹部不适症状的发生率最高43例(占34.7%);依次为瘙痒、皮疹26例(占21.0%);心悸、心慌20例(占16.1%);气促13例(占10.5%);阴道出血7例(占5.6%);视力降低、四肢厥冷15例(占12.1%)。
中药毒性研究

A
三、中药毒副作用研究进展
LP
砷:砷化物主要从肾脏排泄,砷有原浆毒作 用,对肾小球和肾小管均有破坏作用。 汞:汞离子对巯基和二巯基具有高度的亲和 力,影响体内巯基酶活性,使细胞代谢发生 障碍可在1—2d发生汞中毒性肾病,严重者 可引起急性肾衰。 铅:中毒性肾病、急性肾功能衰竭。
A
LP A
LP A
A
甜瓜蒂
LP
有效成分为葫芦素B和E。其混合物:大剂量时对肝 脏有毒性损害。其大鼠在5mg/kg、犬在0.3和 0.9mg/kg时,连续给药3个月,出现肝脏毒性和贫 血。
A
斑蝥
LP
有效成分斑蝥素。 斑蝥素有肾毒性和肝毒性。犬亚急性毒性试验动 物1mg/kg即出现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肾小管 上皮浑浊肿胀。肝脏出现的病理变化与四氯化碳 肝损伤非常相似。
A
LP
(7)过敏反应: 症状:药热、皮疹、哮喘、严重者致休克。 涉及药物:地龙、牛黄、冰片、僵蚕、蜈蚣等。
A
不良反应类型
副作用(side reaction)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变态反应(allergy) 后遗作用(after effect) 耐受性(tolerance) 习惯性(habituation) 成瘾性(addition) 致癌作用(carcinogenicity) 致畸作用 (mutagenesis)
A
LP
隋唐: 《诸病源候论》 “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皆能变 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 《新修本草》、《药性本 草》对药物的有毒无毒、配伍禁忌进行了专门论述。 宋金元:不恰当的配伍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 并将此类配伍禁忌归纳总结,提出了“十八反”、“十九 畏”的概念。 明清:《本草纲目》配伍宜忌、服药禁忌、妊娠禁忌、 饮食禁忌等进行了整理,并详细论述了药物的畏恶反 忌,对药物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论述颇为详尽。
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探讨

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探讨摘要:目的:分析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分析某院2015年6月~2017年9月采用中药治疗且出现不良反应的121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探讨不良反应的解决对策。
结果: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为药物配伍不当、未实施辨证治疗、炮制方法不当、用量不当、煎煮不当及个体差异等,其中用量不当所占比例最高为28.10%,其次为药物配伍不当(22.31%)。
结论:诱发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主要为药物配伍不当、未实施辨证治疗、炮制方法不当、用量不当及个体差异等,故临床应加强中药知识学习及中药用药安全管理,控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产生原因;解决对策中药具有悠久历史,为我国医学之精华,主要来源于动物、植物及矿物质等,应用于疾病防治取得较好效果,具有毒副作用小、药性温和、安全性高等特点。
随着微观医学的快速发展,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引发不良反应的报道亦越来越多,影响治疗效果,且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
故探讨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临床安全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至关重要。
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121例经中药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现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9月采用中药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1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
其中,男70例,女51例,年龄16~80岁,平均年龄(42.48±6.38)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休克、过敏、腹痛、中毒等。
1.2 方法患者用药过程进行跟踪记录,重点对中药炮制方式,联合用药的配伍,基本用药方法和用药量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分析。
2 结果经统计分析发现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为药物配伍不当、未实施辨证治疗、炮制方法不当、用量不当、煎煮不当及个体差异等,其中用量不当引发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28.10%),其次为药物配伍不当22.31%。
中药寒热药性的研究现状ppt课件

中药寒热药性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文献及数据挖掘评价方法 通过查阅古今文献,以前人实际
用药经验以及部分实验研究为依据, 阐释了药物“一药二气”的客观存 在性,应用数据库知识发现技术, 对药性理论知识和规律进行了数据 挖掘和整理。
药材基源性状评价方法 通过探讨不同药用部位的药性,
结语
1 中药寒热药性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寒、热、温、凉四气理论是中 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相 关研究多集中在寒热药性两方面
该理论研究始于20 世纪60 年代, 自70年代起中药药性研究日趋活跃, 国内外著名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开 始对寒热药性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 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发现药用部位与中药药性之间的联 系。
系统生物学评价方法 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寒热药性的分
子标记和寒热药性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综合评价方法 文献研究→药材基源性状研究→成分
系统分析→成分种类、数量、存在形式 研究→组合药靶模型作用机制分析→数 据处理→文献研究( 分析评价药性界定 依据) →模型验证。
建立了基于性状、经验、物质和药效的 评价体系,设计了“中药寒热药性系统 识别软件”,用于中药资源评价
建立了中药性-效关系研究(如寒/热性 中药主要成分药效团模型)
根据现代系统论对复杂科学认知体系的研究思路,寒热药性应当由 基于传统功效和现代药理学的药性理论认知系统框架来支撑。
对寒热药性理论给予药物内部作用机制补充解析,形 成药性理论认知的新思想:依循传统功效认知,凭借现代
多种研究手段和假说的提出有助于对寒热药性的理解
系统热力学视角下对中药寒热药性理论的思考
随着系统生物学的兴起,从系统观的角度刻画、认知与调 控人体机能,已成为全世界科学家的基本共识 生命有机体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性系统或开放的热力学系 统 机体在新陈代谢中,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 的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3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转换、 相互影响。其中,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能量是生命活动 的动力,信息是生命活动的纽带,起着调控物质和能量代谢 的作用
《中药药理学》之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

《中药药理学》之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1、对寒证动物灌龙胆草、黄连等寒凉药和执证动物灌附子、干姜等温热药电刺激后,大鼠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中枢处于抑制增强状态;2、用寒凉药灌胃一周,大鼠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含量降低,而抑制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含量升高。
3、寒证大鼠经热性温阳药或温性补气药灌服3日,可使脑内NA 和DA含量升高,而使脑内5HT含量降低。
总之,许多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
而温热药如麻黄、麝香等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二、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1、寒证病人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低,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表现为唾液分泌量多,心率减慢,基础体温偏低,血压偏低、呼吸频率减慢。
而热证病人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高,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出现相反的变化。
2、寒证、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M---CGMP系统功能亢进,病人尿中CGMP的排出量明显高于正常人,阳虚病人血中也占优势。
在服用温热病和助阳药后,提高神经---B----CAMP含量,使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3、热证病人尿中CAMP含量高于正常人,在服用寒凉病和滋阴病后能提高细胞内CGMP水平,使比值恢复正常。
4、滋阴药知母、生地、龟甲均可使升高的B受体的最大结合点位数值降低,而使降低的M受体最大结合点位数值升高。
三、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1、长期给予温热药可使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卵巢等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而寒凉药则使这些内分泌系统功能受到抑制。
2、大多数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温热药鹿茸、肉苁蓉、人参、刺五加、黄芪、白术、熟地、当归、何首乌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温热药附子、肉桂、紫河车、人参、黄芪、何首乌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温热药附子、肉桂、鹿茸、紫河车、补骨脂、冬虫夏草、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海马、蛤蚧、人参、刺五加、五味子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具有兴奋作用。
中药寒热药性研究进展概述

·博士论坛·
中药寒热药性研究进展概述
王跃溪 吕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摘要】 中药药性是中药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注的重点。中药药 性研究被认为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关键问题,其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随着现代医 学整体观思路的兴起,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思路逐渐开阔,学科交叉和多种方法学被用于中药药性的研究中。 文章基于数据挖掘与文献分析,以“中药药性”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与维普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 分析探索影响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的主要因素。文献研究显示,研究者采用了大量的方法和维度对中药药性进行 了探究,如药理学、生物学、化学分析、数据挖掘、能量学等方法与手 +段。基于大量药性研究的实验及临床实践, 许多学者对中药寒热药性的辨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然而受限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手段和技术条件的 局限性,中药寒热药性研究进展缓慢。近年来,更多新技术手段被用于中药药性研究中,采用网络药理学和系统 药物学的方法,对中药寒热药代谢通路进行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对药物代谢、研发新药和预测药物有效性、安全 性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从分子结构和能量特性等要素出发研究分子结构与中药寒热药性的相关性,亦为中 药药性研究开辟了新的角度和方法。
【关键词】 中药药性;寒热;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A
StudyprogressonthecoldandheatpropertyofChineseherbalmedicine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药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药学的主要特色,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在长期的临床用药过程中用药经验的高度概括,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第1节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四性是指寒、热、温、凉是四种不同的药性,实际是药物寒性与热性两种不同的性质。
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是中药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医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中医治病是利用药性之偏性调整人体这偏性,从而达到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然而四性是否客观存在?是否有客观而有效的差别标准?四性的生理活性及物质基础是什么等问题一直为历代医家所关注,至今仍有很大争议。
中药四性理论的研究是国家基金优先资助的领域之一。
1、四性的药效学研究1.1 60年代侯灿:对72味中药分别通过抗菌、退热、抑制、兴奋作用和是否含有挥发油五个项目进行研究。
结论:寒凉药具抗菌、退热、抑制作用,认为寒凉药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过午剩反应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温热药具有兴奋、刺激作用,主认为温热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不足的反应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1.2 70年代梁月华从寒证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的角度进行研究临床与药理研究。
结论:温热药增强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寒凉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降低。
两类药通过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纠正机体寒热不平衡状态。
2、四性对环核苷酸的影响结论:温热药提高cAMP水平寒凉药提高cGMP 水平3、四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结论:寒证病人和温热证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神经递质含量等研究也表明四性与中枢神经有关。
寒证模型动物和热证模型动物给予电刺激后,寒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表明中枢抑制增强。
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现状25页PPT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现状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Hale Waihona Puke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Thank you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寒热药性及其毒副作用研究现状周珂1,2,谭勇1,刘忠第1,吕爱平1,姜淼1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摘要:中药寒、热、温、凉四气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寒热药性两方面。
中药的寒热药性既是治疗疾病的要素,也是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
本文通过对中药寒热药性所致毒副作用研究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药所具有的寒热药性偏胜所致毒副作用的防控措施,指出控制中药寒热药性所致毒副作用的重要意义在于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关键词:中药;寒热;药性;毒副作用;综述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4.040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4-0129-04Reaserch Status of Cold and Hot Properties and Tox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U Ke1,2, TAN Yong1, LIU Zhong-di1, LV Ai-ping1, JIANG Miao1 (1.Institute of Basic Research in Clinical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2.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007, China)Abstract:Four qi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perty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rrent researches mainly focus on two aspects of cold and heat properties, which are not only important elements of treating diseases, but also are factors of causing adverse reaction.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study on the toxicity mechanism of cold and hot properties, authors put forward to the control measures of toxic and sid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cold and hot properties,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importance of controlling tox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cold and hot properties lies in the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old and hot properties;medicine property;toxic and side effect;review中药的药性内容非常丰富,从传统意义上讲,中药的药性主要是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无毒性等方面,其中的四气理论(寒、热、温、凉)又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四气理论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
《本草经集注》明确指出:“药物甘苦之味可略,唯冷热须明。
”故药物的寒热偏性非常明确。
历代医家也正是利用药物的寒热偏性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而达到治病目的的。
然而,中药寒热偏胜又可致矫枉过正,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
长期以来,中药寒热属性研究一直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的热点,而其寒热药性所致毒副作用也逐渐被重视。
兹将近年来相关研究现状概述如下。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3M541158)通讯作者:姜淼,E-mail:miao_jm@ 1 寒热药性是中药药性理论核心内容《神农本草经》有“药有寒热温凉”四气的论述,后世医家发展了本草“四气”的理论,开始在诸药下列“性”,确立了“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兼具,主对治疗,由是而出”,使四气在药性辨别、疾病主治方面占据了重要地位。
一直以来,对中药寒热温凉的研究多集中在寒热药性的研究,成为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研究内容。
基于大量药性研究的实验及临床实践,许多学者对中药寒热药性的辨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肖小河与王永炎院士共同提出中医药(药性)热力学观,认为生命体系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热力学系统[1-2],而寒热药性是机体能量代谢与热活性的重要反映,利用热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较为科学地阐释寒热药性的现代内涵[3-4]。
另外,樊氏等[5]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发现藤类中药以性温和性平者居多,各占藤类中药的37.0%和25.5%,而性寒、性凉者分别占18.0%和16.5%。
其他研究寒性热性中药药性的还有利用文本挖掘方法[6]、运用线粒体能量代谢的检测[7]、用数学建模识别中药寒热药性特征的标志[8]、从药物所包含化学成分的微观层面用网络分析方法[9];另外,还有人探索性运用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对中药寒热药性进行辨识[10],以及“药性三要素”假说[11]、药性“网络靶标”假说[12]、“寒热药性与电子得失相关”学说[13]、“性-效-物质三元论”[14]和“药性可拆分”学说[15]等,都是通过构建不同的中药寒热药性表征方法来揭示其内涵。
从中药药性角度来看,中医防病治病主要就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干预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与代谢调控网络,使之恢复自组织力,达到新的有序平衡的过程。
总之,多种研究手段和假说的提出有助于对寒热药性的理解。
积极探寻中药的寒热药性的内涵,必将为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与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2 现代化客观评价体系将有助于对中药寒热药性所造成的毒副作用的认识《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已明确提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故药物的寒热药性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柴氏等[16]探讨了醋酸涂抹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的形成机制及寒、热方剂对该模型的治疗作用机理。
隋氏等[17]通过实验说明寒热性中药成分对瞬态感受器电位阳离子通道(TRPV1)功能的调节可能是寒热性中药临床上发挥寒热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但张景岳《类经•卷十四》指出:“药以治病,因毒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
”张子和也说:“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
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
”寒热是药物之两性,是对立互根之关系,药之治病,全凭药物性气之偏,调治人身之气的偏盛偏衰,使寒热(阴阳)复归于平和。
不难看出,过热过寒都会使机体寒热不能平和,导致疾病重生,或发生新病,此可谓之“毒副作用”。
也就是说,把握好中药寒热属性,对疾病防控有积极作用,但若控制不好,则机体势必会产生不良反应。
从古至今,中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屡见不鲜,但多局限于中药的临床不良反应及毒理学的实验研究方面,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其药性的相互关系则鲜有报道。
有研究表明,具有温热属性的白附片对肾阳虚和健康小鼠在代谢物谱上所造成的不同影响,显示温热药存在毒性作用[18-19]。
有报道,含麻黄的减肥药在部分个体中有致心血管毒性方面的作用[20]。
观察发现,通常寒凉药比温热药更易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皮肤过敏症状、肾脏损害和贫血,而温热药所致呼吸系统和五官损害的数量则较寒凉药为多[21]。
黄氏[22]提醒,麻黄在用于减肥时确实具有心血管毒性,要引起使用者的注意。
李氏等[23]在对凉性药物雷公藤的不良反应分析中发现其可发生胸闷、心悸、心动过缓、心律失常,严重时还可出现心源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赵氏等[24]通过对寒热属性明确的375味中药进行统计,发现有88种可引起心血管毒性,其中寒凉药46种、温热药42种,说明中药的寒热药性和毒副作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然而,由于技术手段的原因,对中药寒热药性所致毒副作用的辨识长期以来存在着局限性。
古人是以单个药物服用后的反应为依据来辨识毒副作用,现代中医也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阐释中药的毒副作用,尤其对中药寒热药性的不良反应更以临床表现为主。
现代介入技术能更客观地对药物毒副作用作出评价,如生物效价检测技术[25]。
生物效价检测是以药物的药理作用为基础,以生物统计为工具,运用特定的实验设计,在一定条件下比较供试品和相当的标准品或对照品所产生的特定反应,通过对反应剂量间比例的运算,测得供试品的效价或毒性。
周氏等[26]运用基于动物温度趋向性的冷热板示差法,显示药性越寒凉,ATP 酶活力、机体耗氧量下降越显著,即越寒凉的药物对机体的毒副作用越大。
总之,目前对于中药寒热药性所致毒副作用研究手段和技术虽不多,但已充分引起了业界重视。
随着客观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中药寒热药性的认识也必将深入,有助于中医药在应用过程中趋利避害,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3 中药寒热偏胜所致毒副作用的防控措施一般而言,中药毒副作用是指超剂量使用、配伍不当、个体差异、炮制不当及调剂不当等,以及正确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不良反应。
但本文所涉及的中药毒副作用主要是指中药的寒热药性在使用过程中把握不当所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对于如何控制由中药寒热两极药性所导致的毒副反应,现有的措施包括:①恰当配伍。
如白虎汤中石膏辛甘大寒,知母苦寒质润,配以粳米、甘草味甘性平,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偏。
②用量适当。
使用寒热药性明显的药物应该如《神农本草经》强调“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因人制宜、因地制宜使用寒热药性的中药。
③注重体质。
对于过敏体质和虚弱体质人群,使用寒热药物时要注意合理配合扶助正气药物。
另外,王氏等[27]在总结中药减毒增效的方法中,提出剂型、煎煮法和深加工等对中药寒热药性所致毒副作用也有控制作用。
总之,治疗疾病的中药组方配伍是因人而异的,同时,要使中药因寒热药性偏胜所致毒副作用得到控制,也可通过对组方配伍的调整及应用现代高技术手段对药物进行深加工来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