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讨论

合集下载

中药药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药药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药药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是中药研究与开发的核心之一。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效学和剂量学的科学,是研究中药在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制及其相关的生物学现象的学科。

一、中药药理学的现状中药药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国内外都十分重要。

这个学科的重要性在于,有很多的功效,而且是安全、有效、经济、可持续的治疗。

可是,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中药药理学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在国内,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

在药效方面,许多中药提取物已经被证明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如黄芩提取物、连翘提取物、络石藤提取物等。

这些提取物不仅治疗感染、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而且还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抗氧化等。

在国外,中药的药理研究也很重要。

随着中药的普及和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西药不一定是治疗所有疾病的最佳选择,用传统中药和生物技术研发新药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例如,白藜芦醇是关联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重要药物成分,其源自于中草药丹参,目前已被广泛研究。

二、中药药理学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中药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药药理学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中药药理学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中药的标准化由于中药的来源、质量、剂型、用法等差异的存在,不同的药材可以带来不同的药效。

为了保证中药药理学的科学性,需要对中药进行标准化,以确保药物成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解决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

2. 治疗机制的探究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中药药理学仍然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因此,中药药理学需要加强对药理作用的探究,以便进一步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

例如,针对中药的抗肿瘤机制、免疫调节机制等进行研究。

3. 毒性与安全性的控制虽然中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中药也存在一定的毒性和安全性问题。

因此,中药药理学需要加强对中药毒性和安全性的了解,探索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保证中药的安全性。

中药新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中药新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中药新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逐渐深入,中药新药研究变得越来越热门。

中药新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基于中草药传统概念和临床实践的药物,其研发是通过新的科学和技术手段,以期获得有效的治疗或保健效果。

一、中药新药研究的现状近些年来,中药新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1. 临床研究不足中药新药研究的临床研究往往存在着不足,这对于新药的推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许多中药新药在实际应用中都需要经过多层次的药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但是由于资源投入等原因,现实情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

2.新药研发周期长由于中药的特殊性质,中草药中含有的一些化学物质含量较少,因此其药理作用的机制较难理解和解释,这个问题造成中药新药的研究周期长度。

3.中药新药质量不稳定中药新药质量的不稳定性是中药新药研究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制约中药新药发展的主要瓶颈。

中药中含有的很多药物成分作用相互作用,加之提取过程等影响因素,很难保证每批中药新药的质量稳定,这对研究人员和患者的安全都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二、中药新药研究的展望1.加强基础研究中药新药研究需要从基础研究下手,才能更好地理解中药药理作用的机理。

加强对中药成分的分析和提取,研究不同中药的药理作用,建立更加科学的中药品质检验标准,有利于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

2.加强国际合作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加强国际合作将推动中药新药的发展。

促进国际交流,利用共同研究的力量和经验,通过科学研究实现中药新药的优良品质和安全性。

3.建立新型研发机制针对中药新药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一套新的研发机制,加强中药新药的品质控制和安全性评价。

同时,建立更加完善的中药药品制度框架,推动中药新药的发展和推广。

三、结语中药新药的研究,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但是随着技术和认识的深入,相信中药新药将会迎来更加广阔和美好的发展前景,为人类的健康保健服务。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然而,由于中药复方的复杂性和多组分的特点,其药理学研究一直面临着挑战。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本文将从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药活性成分的发现与鉴定以及中药的药理机制等方面,探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一、研究方法的创新传统中药药理学研究主要依赖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这种方法存在着时间长、费力耗时、结果不确定等缺点。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应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等新技术手段,加速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程。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者能够深入了解中药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全面了解中药对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从而揭示中药的药理机制。

此外,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中药药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构建中药活性成分与靶点的数据库,可以快速筛选出中药对特定疾病具有潜在疗效的活性成分。

二、活性成分的发现与鉴定中药复方中含有众多活性成分,其中有些成分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

传统的中药药理学研究主要通过分离纯化活性成分并进行生物活性评价来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

然而,由于中药复方的复杂性和多组分的特点,活性成分的发现与鉴定一直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难点。

近年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的应用使得中药活性成分的发现与鉴定更加准确和高效。

这项技术通过将样品分离和检测结合在一起,能够快速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并确定其结构和含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质谱图谱库的建立,快速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

三、药理机制的研究中药的药理机制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药复方中的多个成分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挥作用,因此揭示中药的药理机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结合药理学和系统生物学的方法,逐渐揭示了一些中药的药理机制。

药理学论文 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现状与进展

药理学论文 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现状与进展

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现状与进展摘要: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是由两味及两味以上中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按照“君臣佐使”组成原则及配伍理论而组成的方剂,即中药复方。

较之单味药,复方具有疗强、毒性低等优点。

因此,复方的物质基础与药理研究更符合临床的实际情况。

近年来中药复方的研究也倍受重视,发展很快。

大多数也是从药理方面阐明复方的作用,本文就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方面展开一些讨论。

关键词: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一、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与药理学研究的意义我国中药复方的研究主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这是与国外对天然药物研究的不同之处,也是我们的优势和特色。

近年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在方法学上也有了一些进展,但总的来说仍以印证一些药效指标为主,低水平的重复较多,相关科学的配合不够密切,使得现有的中药复方制剂成分还太复杂、药效不稳定、重现性较差,物质基础不清楚。

中成药质量控制大多还是用指标成分,而不是有效成分,缺乏被国际所认可和接受的客观、严格的标准和规范,这直接影响了中药的发展前景。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能简单地采用从单个中药中分离有效单体的方法去研究复方,中药复方的作用大多是多组分、多靶点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如何识别、提取复方中的效应物质及阐明其作用机理成为中药工作者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关键所在。

开展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与药理学研究的意义在于:一可以进一步揭示中医药理论特别是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

二可以在弄清复方作用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中药复方制剂活性成分的可测性,内在质量的可控性,作用的可靠性、稳定性,改变外观粗糙、使用不便等缺点。

尽管中药复方化学成分非常复杂,作用涉及的环节非常广泛,使研究工作显得困难重重,但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析技术、生物效应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采用与中医药理论相适应的药理模型,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将会被逐步阐明,使中医药事业走向现代化、国际化。

二、研究选方标准要做研究,首先要选择好研究目标,我们应该选择临床常用、组成简单的复方,也可从基本方着手。

中药药理调研报告

中药药理调研报告

中药药理调研报告中药药理调研报告一、引言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中药药理研究是改善中药临床应用水平和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1. 研究方法:中药药理研究主要采用体内和体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体外试验常用的方法包括离体器官、细胞培养等;体内试验常用的方法包括小鼠、大鼠等实验动物模型。

2. 研究内容:中药药理研究主要关注中药对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影响,包括中药的药效成分、作用靶点以及作用机制等内容。

3. 研究成果:中药药理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其中包括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与鉴定、中药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三、中药药理研究的发展趋势1. 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通量筛选技术在中药药理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实现对大规模中药化合物的快速筛选和鉴定。

2. 系统药理学的发展:系统药理学将多种学科融合在一起,研究中药对整个生物系统的作用,有助于揭示中药的整体调控机制。

3. 中药新药开发的重点:中药药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也将更加注重中药新药的开发,通过深入研究中药的药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探索中药新药的潜力。

四、中药药理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缺乏统一的研究方法和标准:中药药理研究目前存在研究方法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导致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较低。

2. 中药活性成分的复杂性:中药活性成分的复杂性使得中药药理研究变得困难,很多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3. 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中药药理研究还面临着中药质量控制的困境,如何确保中药的质量和药效一直是中药药理研究的难点。

五、结论中药药理研究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提高中药临床应用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中药药理研究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加强统一标准和方法的制定,深入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并探索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以促进中药药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中药药理研究中的现状与问题

中药药理研究中的现状与问题

中药药理学研究中的进展与问题1.中药药理学研究进展步入21世纪,中药药理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各地大力加强规范化药理实验室的建设,尤其是国家科技部在推进中药现代化。

现代化的中药药理研究表现为多学科的配合,从数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项目中启动了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建设专项,在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方法、新的模型,保证数据客观准确,提高中药研究的整体水平;免疫学、现代心理学等学科角度研究中药作用机理,用现代科技术语阐明中药方药的传统功效。

许多创新性关键技术被陆续应用于中药药理研究中,如计算机自动控制、图像分析处理等现代方法和技术;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等生物活性物质测定及离子通道、基因、受体功能分析等生物学手段也开始引入;基因探针、细胞重组技术等用于中药的基因表达与调控影响的研究正成为热点;许多实验室可以在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上以及系统调控等方面,进行中药药理研究。

对中医“证”的本质的探讨已经开始。

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正在起步。

数据库知识(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简称KDD)技术在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其中潜在的知识为复方药效物质的化学结构信息与机制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

研究的重点正在由单味中药向方剂转移;由单一药效学探讨向多指标、作用机制、方剂组成、配伍规律等多方位发展转变。

2. 中药药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1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尚需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2.2低水平重复多;2.3中药尤其是方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尚无很好的方法;复方中药药理学基础理论研究复方药理学的物质基础,复方药代动力学,复方作用机理的探讨,尽管难度很大,但学者们的研究热情不减,研究方法日新月异,研究理论层出不穷。

现代复方药理学研究坚持在阐明复方配伍的化学与生物学内涵上寻找突破口,重点是临床疗效确切,作用目标明确,能够体现中药复方君、臣、佐、使配伍规律,构方药味的化学基础研究相对清楚的中药复方。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中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传统药物,在我国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一直备受关注。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一直是中药研究的重要方向。

一、中药药理学的起源和现状众所周知,在我国的古代,中药是非常普遍的。

一些草药、植物和动物被用来治疗各种疾病。

然而,现在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需要找到科学的方法来证明中药的价值。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自20世纪以来开始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科学方法的应用,如高通量筛选技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遗传工程和组织培养等。

现在,中药的药理学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专注于此领域。

二、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方法和现有成果中药的药理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工作,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检测和分析。

其中常用的方法有实验室研究、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现代生物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说明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而且可以为中药再开发和创新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已经有很多中药的药理学研究成果,其中一些已经应用于临床实践。

例如,全蝎等中药可用于治疗癌症、肿瘤和心脏疾病。

全蝎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同时也有较好的心脏保护作用。

另外,在抗炎、抗病毒、抗氧化、抗衰老和神经保护方面,中药也有着良好的表现。

如黄芩、连翘等中草药可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冬虫夏草、鹿茸等中药对于保健有着重要的贡献。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尽管中药药理学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果,但仍然面临许多的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药物与疾病间的作用机制。

同时,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和导致药效的活性成分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为了保证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对中药的药理学研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而且,还需要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利用到先进技术手段和不断完善的药理学实验技术,来进行研究和开发。

总之,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是中药研究的重要方面,通过深入研究,可以证实中药在各种病症方面的价值,并为其现代转化在生物医学领域上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现状及思考一、前言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中药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也成为了当前医药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现状和思考两个方面,对中药新药研究开发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二、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1. 中药新药研究发展历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对中草药进行了大规模的筛选和开发,并在国内外发布了许多相关论文。

但是,由于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体系,中成药市场上存在着质量不稳定、剂型单一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开始推进中成药向中药新药转型升级。

200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中医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临床规范、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中药新药研究。

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中药新药研究开发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为中药新药研究开发提供了一系列的技术指导和标准化要求。

此后,我国在中药新药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2. 中药新药研究现状目前,我国已经有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了中药新药的研究工作。

其中,以天士力、同仁堂、广誉远等为代表的企业,在中草药提取、制剂工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我国还开展了许多针对特定疾病的中草药提取和制剂工艺的研究。

例如,针对肝癌等恶性肿瘤,科学家们通过对某些具有抗肿瘤活性成分的中成草药进行筛选和提取,并进行临床试验。

结果显示,这些中成草药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3. 中药新药研究面临的问题尽管中药新药研究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包括:(1)缺乏标准化技术和质量控制体系。

由于中草药的成分复杂、剂型多样,因此对中药新药的质量控制十分困难。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中草药标准化技术和质量控制体系。

(2)缺乏科学化、规范化的研究方法。

目前,许多中草药提取和制剂工艺仍然停留在经验阶段,缺乏科学化、规范化的研究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09医美姓名:杨阳学号:09613044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讨论【摘要】中药药理学是基于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中药治疗作用及其机理、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创造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一门学科。

在讨论到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及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后,着重从基本药效问题、关于复方研究问题、关于治法原理研究问题、关于动物模型问题及关于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问题进行了讨论。

我们的建议是: 应当有一个高屋建瓴的全面规化, 应当提倡和实施百花齐放的方针, 应当制定中药药理研究的相关原则、规范与评价标准。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发展现状问题建议(展望)自从1985年中药药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建设发展以来, 其学科定义、学科构架与学科任务也与时俱进不断被发展与完善, 并随时作为一种评价标准以考核学术发展方向与进步。

近年由于多种因素正以宏大的力量推动着中药药理研究的步伐, 也影响着中药药理学科的正常发展, 于此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一些讨论,并做出一些规划来解决问题,展望未来。

1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作为一门学问, 学科定义是基本固定的, 但学科的任务却可因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需求而有所变化。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仍可归纳为3个方面, 即: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结合物质基础的研究, 阐明中药主要治疗作用及作用机理,揭示中药治病的现代科学基础, 并指导临床更为合理用药和准确用药。

基于传统用药经验和现代药理-化学相结合的研究结果, 推动传统中药的进步, 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

!以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为基础, 总结、发现中药作用的规律、特点与优势, 联系中医药基本理论的发展与进步, 创建现代中药药性理论。

基于此, 如果说中药药理学不只是一个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 而恰恰也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那么"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创建就是一个试金石。

没有一个理论, 没有一套专门的技术, 没有一种规律性的东西, 没有形成一种全面系统的知识,中药药理学何以能以"学"名!2中药药理研究的发展与现状如果以1985年10月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作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那么从那以后, 在以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为核心的我国中药药理学研究大致经历过了几个历程, 即从1985年学会提倡的"不论用什么思路和方法, 也不论从那一个角度进行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都是应当值得欢迎的";到1987年~ 1990年锐意提倡中药的复方药物特别是中医经典名方的研究;再到九十年代周金黄教授提倡的五个结合, 中药药理的基础研究迅速发展,成果突出, 也基本形成了中药药理学的基本学科构架。

这些成果, 大都来自于我国的药理学工作者, 来自于与药理学相关而有志于进行药理研究并勤于学习掌握了药理学基础与技能的人员。

那后, 随着社会需求与形势的变化, 中药新药的研究成为了中药药理研究的一大热点并持续至今。

同时, 尽可能地接受现代生物医学最新成果而用其于进行中药作用机理的研究也成为中药药理研究的另一大热点, 也同时持续至今。

加之由于大批研究生课题的需要而导致了对某些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既广又细。

另一方面, 由于中药药理研究本身既需要广泛的学科交叉, 但同时又因一种"利益"的趋使, 导致了一些非药理研究人员忽略了药物与药理研究本身的学科基础与技术特点,满足于依样画葫芦,在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同时,也难免出现了一些研究结果的脱离客观实在,造成了不少论文的浮燥, 一些连基本医药知识都不甚了解的人员跨跨奇谈,与此同时, 然而有的时候却出现了药理学研究人员的边缘化现象,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药理是药学的核心,时至今日, 涉及中药药理研究的课题几乎占整个中医药课题的一半以上,特别是高层次课题,其中中药药理研究的内容比例更重, 仅国家973中药课题事实上基本都属于以药理学研究为主的课题, 其它如863、支撑计划、攻关课题等凡涉及药性药效的基础与应用者均全然如此。

可以认为,中药药理学研究早已成为中药和中医研究中最主要的内容与方法之一,中药药理研究结果也正因此而大步地推进着中医药学的现代进步,或者说, 中药药理研究早已成为中医药学领域中最为活跃、最为生动且最有创新和潜力的力量。

如果说, 中医药学需要协调发展,那么这股力量的正确引导与合理配置,以及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目标、思路、方法和对结果的阐释都将对中医药学的现代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我们在对当今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作一审视后,有必要对某些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

3.1关于基本药效研究如前所述,中药药理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揭示中药作用及其机理以给临床用药以参考或指导。

1985年至今已有25年, 我们不能不看到若以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饮片卷#收载的药物看,大约有一半左右的药物其基本药效尚不清楚,有约1/4的药物未见有药效的基本研究;而进行过以至现仍热衷于其研究的某些代表性药物, 却发现其具有的作用过于广泛而有的迄今反难回答什么是其主要作用,什么是次要作用;什么是首先表现的作用, 什么是继后表现的作用;其主要作用的量-效关系、时-效关系等等, 以至至今给临床提供的仍然是一种概略或模糊的印象, 甚至还不清楚所得到的结果是对治疗有益或者无益, 或者其实为不良作用或毒性。

另一方面, 一些基本药物其相类似的作用剂量可被增大到10倍、20倍或减少到10倍、20倍或更多, 究景临床应该用何种剂量? 而若以2010版收载的成药而论, 其情况可能还更差, 甚至基本上不清楚其中的复方药物组方的现代药理学基础。

其中即使是已纳入"基本药物"名单中的哪些成药, 又有那些是能回答出一个基本可以认可的药理学研究数据呢。

另外, 我们却可看到一些药物的某些作用却被不断地被重复报告, 甚至重复到数十次以上; 相反的是, 还有一些基本药效都不甚清楚的中药而其"机理"的研究早已进入到了分子生物学、基因与组学领域。

我们想问, 如果进入国家药典的常用中药迄今大都难于提供其基本可被接受的药理学研究的客观真实数据, 这样的状况能与我国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和学科发展状况相和谐吗。

另外,作为创新中药研发的基础是中药中蕴藏的极其宝贵的化合物,莫非仅仅对数十种中药的"无穷尽"开发就能奠定今后主要中药的"物质基础"? 就能确保无数疾病的"全能治疗"? 应当说作为上万种中药其所含"物质基础"是"无穷尽的", 要确保今后人生的"全能治疗"远远未能达到。

我们应该提出,中药是以发现为主而西药则以创新为主, 那么, 在现有中药中是否能如象青蒿素衍生物那样加以发展呢? 而那个时候, 这些药物又当是属"中"或属"西"呢?3.2关于复方研究复方说到底是一个药物间相互影响的问题, 也即药物与机体、药物与药物间的相互影响问题。

一个复方从根本上讲可能是数种甚至数十种非衡定的活性成分及其与机体间的极其复杂的相互影响而体现于疗效/副作用的问题。

更进一步说, 一个单味中药的作用实质上也可能包括"复方"问题。

复方是中医用药的特点, 但不一定现有所有复方/方剂都是中医用药的绝对优势。

但复方却是中医用药的现状,而复方用药从原则上讲是完全符合人%病%药物间的复杂关系的, 因此不得不应当对中医复方用药进行严格、仔细的系统性研究, 其研究的要点是复方之对于单味或单成分的疗效优势如何, 即其关键是在于如何去研究与判断复方在中医用药中的价值, 并务必给出一个清晰、确切和可重复的结论。

简而言之,复方研究的基础是"单方", 单方研究的基础是其所含主要药效物质, 一个单方可以有多种药效成分, 一个复方的药效成分更多,这更多的药效成分间又存在种类与比例问题,等等。

可见, 十分显然的是中医复方用药的研究是一个难度极大的工作, 它涉及中医理论问题与思路问题, 涉及方法学问题, 特别是涉及生命科学这一特殊科学的非线性复杂体系问题; 据此, 还是十分显然的是, 我们需要探索、需要工作积累、需要循序渐进。

要想在中医复方研究中近期得出十分完善的结果, 得出为当代医学所无诟病的"科学数据"且具有严谨的可重复性, 看来的确需要时间。

近廿年来我国中药复方的研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虽然缓慢但却一步步在前进着, 关于中医复方研究的路显然应当走下去。

作为复方用药无论从疾病过程、从药物作用、从社会与伦理需要看其原则都是毫无疑虑的, 问题在于近年突然出现了一种把复方研究问题简单化的倾向, 试图通过几个甚至某个方剂的研究就能解决问题, 就能阐明中医成方原理与配伍规律;或通过一、两个什么"设计"就可以研制出"最优处方"。

另一方面, 与其相对的又出现了一种几乎是站在科学主义立场上的对中医复方研究的求全责备,并由此导出一些为达此说教的非科学做法与要求, 脱离科学进步的渐进性与连续性, 脱离客观科技与物质条件的局限而一昧求全。

退一万步讲, 如果不是无视于真实的客观现实而只要求数字的合理, 其结果将无异于拨苗助长。

于此我们要想说的是, 既然复方研究的难度极大, 那么我们更应该清晰思考, 精心设计, 仔细操作,一步步前进; 应当首先确定在现阶段的经济、技术条件和可能取得的结果循序渐近, 既要求取得可靠的数据,又反对将科学问题庸俗化。

作为复方研究,首先要搞清楚单味药物的研究,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 作为中药,多数中药还未能将其具有着临床效果的良好发现而过早地将其纳入复方用药,以致其基本药效尚未展现而不得不从多方面去从复方中体现,这不能不是一个中药中的遗憾,也就是说,除了药物间的相互影响而外, 还得再从头来研究其基本作用,然后搞清楚药物间相互作用与影响问题。

这个影响, 除了"量"而外,起码包括药物间的主要作用、次要作用, 除了二个成分外,还有三个、四个、五个等的相互的作用。

另一方面, 直接把复方看作"单味药物", 从中剖析其单味药物的作用, 也是一个恰当的方法。

当然也可以将复方分解为多个治法再进行研究。

但不论如何,药物间相互影响必须有方法学上的突破,特别是三味药物以上的方法学突破。

于今据说一个什么设计即可包揽,但如果真要出现非线性问题则将如何是好, 而复方中的非线问题基本上可认为是一个常见现象。

另外, 不能不看到于今某些复方研究论文中反映出来的粗鄙、浮燥与势利。

可以设想, 如果不在中药复方研究中设立一种认真、严肃的研究以引导学术发展,如果不倡导现今已有的若干重要研究成果而任其"自行"发展,中药复方研究可能数十年后仍将难有全面的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