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然而,由于中药复方的复杂性和多组分的特点,其药理学研究一直面临着挑战。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本文将从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药活性成分的发现与鉴定以及中药的药理机制等方面,探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一、研究方法的创新传统中药药理学研究主要依赖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这种方法存在着时间长、费力耗时、结果不确定等缺点。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应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等新技术手段,加速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程。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者能够深入了解中药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全面了解中药对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从而揭示中药的药理机制。

此外,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中药药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构建中药活性成分与靶点的数据库,可以快速筛选出中药对特定疾病具有潜在疗效的活性成分。

二、活性成分的发现与鉴定中药复方中含有众多活性成分,其中有些成分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

传统的中药药理学研究主要通过分离纯化活性成分并进行生物活性评价来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

然而,由于中药复方的复杂性和多组分的特点,活性成分的发现与鉴定一直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难点。

近年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的应用使得中药活性成分的发现与鉴定更加准确和高效。

这项技术通过将样品分离和检测结合在一起,能够快速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并确定其结构和含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质谱图谱库的建立,快速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

三、药理机制的研究中药的药理机制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药复方中的多个成分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挥作用,因此揭示中药的药理机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结合药理学和系统生物学的方法,逐渐揭示了一些中药的药理机制。

中药药理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的现代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中医药的广泛应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在现代研究中,通过采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对中药药理学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动物模型实验和临床试验。

体外实验主要是通过使用离体器官、细胞、酶等来评估中药的药理活性。

动物模型实验则是使用不同动物模型来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

临床试验则是通过临床观察和统计分析,验证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第二部分: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药理活性评价以及机制研究。

化学成分分析是通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中药中的各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为后续的药理活性评价提供依据。

药理活性评价则是通过对中药在体内外的活性进行评估,探究其具体的药理作用和效果。

机制研究则是深入探究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以及与中药相关的信号通路和靶点。

第三部分: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1. 中药药理学与疾病治疗随着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被证实具有对多种疾病的治疗作用。

例如,中药黄连被发现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和癌症的治疗中。

2. 中药药理学与药物相互作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还揭示了中药与现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中药的化学成分与现代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因此,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于指导中药与现代药物的联合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3. 中药药理学与药物开发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新药的研发和创新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分离、鉴定和评价中药的活性成分,并深入探究其作用机制,可以为新药的开发提供借鉴和指导。

4. 中药药理学与药物安全性评价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还可以评估中药的安全性和毒性。

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可以了解中药的毒副作用及其机制,从而为合理使用中药提供依据。

熟地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熟地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熟地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熟地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历史悠久,应用广泛。

其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疲劳等,对维持人体健康和治疗多种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熟地黄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熟地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挖掘其药用价值和开发新药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首先对熟地黄的主要活性成分进行概述,包括黄酮类、多糖类、皂苷类等化合物。

然后,重点介绍这些活性成分在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疲劳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

本文还将对熟地黄活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总结熟地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研究的现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潜在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为中医药领域的学者和从业者提供熟地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促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二、熟地黄的主要活性成分熟地黄,作为中医药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药理作用主要源于其含有的多种活性成分。

经过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已经从熟地黄中分离和鉴定出了多种活性成分,其中主要包括环烯醚萜苷类、苯乙醇苷类、多糖类以及黄酮类化合物等。

环烯醚萜苷类:这是熟地黄中含量最为丰富的一类活性成分,其中包括毛蕊花糖苷、地黄苷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疲劳等多种药理作用,对于改善人体健康状况具有重要价值。

苯乙醇苷类:这类化合物在熟地黄中的含量也相当可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梓醇。

研究表明,苯乙醇苷类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多糖类:熟地黄中含有的多糖类化合物如地黄多糖等,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疲劳、抗衰老等多种生物活性。

多糖类化合物在中医药理论中常被视为“补药”,对于提高人体正气、增强抵抗力具有重要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虽然黄酮类化合物在熟地黄中的含量相对较低,但它们的药理作用却不容忽视。

中药药理研究进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

中药药理研究进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

中药药理研究进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近年来,中药药理学作为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探索。

针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本文将从实验方法、信息技术应用和研究进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实验方法的应用1. 体内实验方法体内实验方法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础,主要包括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

动物实验通过给动物口服或注射中药提取物,观察其对动物的生理和行为反应,进而评估其药理效应。

临床试验则是将中药应用于人体,进行药效学观察和毒副反应的评估。

2. 体外实验方法体外实验方法主要包括细胞实验和分子实验。

细胞实验通过培养体外的细胞,用中药提取物处理后测定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水平的改变。

分子实验则通过分离和纯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采用酶促反应、免疫印迹等技术进行研究。

3. 联合实验方法除了单独应用上述实验方法外,还可以进行联合实验研究。

例如,将体内实验与体外实验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中药的药理效应以及其机制。

此外,联合实验方法还可以包括药动学、毒理学、药物相互作用等多方面的研究。

二、信息技术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也日渐广泛。

1. 数据库与生物信息学建立中药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平台,可以存储和管理大量中药化学成分、中药方剂和中药药理学数据,提供便捷的查询和分析工具。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可以预测中药活性成分的分子靶点,并加速中药药物机制的解析。

2. 虚拟筛选和计算机模拟通过虚拟筛选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大规模筛选和评估中药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这种方法能够节省时间和成本,并为中药的新药发现提供理论依据。

3. 系统生物学和网络药理学系统生物学和网络药理学被应用于揭示中药多组分多靶点的复杂性。

通过构建中药靶标网络,可以从整体上理解中药的多成分、多作用靶标网络,从而深入探究中药的多靶点调控机制。

三、中药药理研究的最新进展1. 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近年来,中药的抗肿瘤作用成为热点研究领域。

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理学研究进展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理学研究旨在探索中药的药理学特性和作用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就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理学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中药药效物质的提取及分离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存在于复杂的化学组分中,为了研究药理学特性,首先需要对中药进行药物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浸泡法、渗透法、溶剂法和超临界流体法等。

其中,超临界流体法在提高提取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具有优势。

分离方法一般采用色谱技术,如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等。

二、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理学研究方法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理学研究需要借助一系列研究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

体外实验主要通过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实验来研究中药药效物质的作用机制,包括细胞培养、酶活性测定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体内实验则通过动物模型来研究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理学特性,包括实验动物的选取、给药途径和剂量的确定等。

三、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理学作用机制中药药效物质的药理学作用机制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药理学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靶点作用机制中药药效物质可以通过与特定的细胞蛋白发生相互作用,改变其结构和功能,从而发挥药理学作用。

通过研究中药药效物质与靶点蛋白的结合方式和作用机制,可以揭示中药的药理学特性。

2. 基因表达调控中药药效物质可以通过调节基因的表达来影响生物体的生理功能。

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可以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对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从而探讨其药理学作用机制。

3. 抗氧化作用许多中药药效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细胞的氧化损伤。

抗氧化作用的研究有助于阐明中药药效物质的保护细胞机制。

4. 免疫调节作用中药药效物质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通过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可以为中药在预防和治疗免疫相关性疾病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天花粉有效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天花粉有效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天花粉有效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天花粉,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材,自古以来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天花粉的研究逐渐深入,其有效成分及药理活性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对天花粉的有效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概述天花粉的基本信息,包括其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接着,重点介绍天花粉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蛋白质、多糖、皂苷等,并分析这些成分的结构特点;探讨天花粉的药理活性,包括其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为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天花粉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天花粉的主要化学成分天花粉,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中药材,其化学成分复杂且丰富。

经过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已经从天花粉中分离并鉴定出了多种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在药理活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化学成分包括多糖、蛋白质与多肽、氨基酸、酶类、黄酮类、木质素及其衍生物等。

多糖是天花粉中的重要化学成分之一,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活性。

研究表明,天花粉多糖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免疫细胞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多糖还具有抗氧化、抗炎等药理作用,对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蛋白质与多肽也是天花粉中的重要成分,这些成分在调节机体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生长和修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某些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和多肽还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病毒等药理作用,为天花粉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也是天花粉中的重要化学成分。

天花粉中含有多种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这些氨基酸能够参与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和代谢,对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酶类在天花粉中也占有一定比例,这些酶类具有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作用,能够参与体内多种代谢过程。

其中,某些酶类还具有特定的药理活性,如抗氧化、抗炎等,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辅助作用。

秦艽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秦艽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秦艽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秦艽,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秦艽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逐渐深入,揭示出其独特的医疗价值和潜力。

本文旨在对秦艽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秦艽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将首先介绍秦艽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基本情况,为后续研究内容奠定基础。

随后,重点综述秦艽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黄酮类、苯丙素类、多糖等,并探讨其可能的合成途径和生物活性。

在药理作用方面,文章将系统总结秦艽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及研究成果,以期为秦艽在临床应用中的拓展提供理论支持。

文章还将关注秦艽在现代药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包括新药研发、药物质量控制等方面,以期为推动秦艽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提供参考。

文章将展望秦艽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前景,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启示和借鉴。

二、秦艽的化学成分秦艽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化学成分复杂且多样,主要包括黄酮类、苯丙素类、环烯醚萜类等多种化合物。

这些成分赋予了秦艽独特的药理活性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黄酮类成分:秦艽中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如秦艽素、异秦艽素等。

这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作用,对于心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和癌症等具有一定的治疗潜力。

苯丙素类成分:苯丙素类是秦艽中的另一类重要成分,如香豆素、木脂素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环烯醚萜类成分: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在秦艽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车前草苷、马钱子苷等。

这类成分具有抗炎、抗风湿和保肝等作用,对于风湿性关节炎、肝炎等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除了上述三类主要成分外,秦艽还含有多种其他活性成分,如多糖、挥发油、氨基酸等。

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秦艽复杂的化学成分体系,为其广泛的应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秦艽的化学成分丰富多样,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物质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机制的学科,通过深入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不仅加深了对中药的理解,同时也为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和临床应用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一、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离不开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活性研究。

研究表明,中药的化学成分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活性物质,如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多糖等。

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能够与靶点结合,发挥药理作用。

通过对这些活性物质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中药的作用机制,为中药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药效与药理机制的研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不仅关注中药的化学成分,还着重研究中药的药效和药理机制。

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可以评价中药的药效,并探究其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中药的药效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剂量、给药途径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同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着眼于揭示中药的多靶点、多通路作用机制,以期实现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三、药物代谢与药动学的研究中药的药效和药理机制受到中药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药物代谢研究主要关注中药物质经过机体代谢酶的作用,转化成代谢产物并被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动力学研究则关注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这些研究为临床应用中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可以指导中药的合理用药和剂量设计。

四、中药药理学与传统中医药的结合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于传统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药的药效、药理机制以及药物代谢与药动学等方面的研究,在传统中医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加速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

总结起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通过深入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药效和药理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提高中药的疗效,并减少其副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理,遵循国际公认的优良性准则创立了新的最优化试
验设计——直接试验设计法,克服了正交设计与均匀设
计的不足, 并引入了M-回归、主成分回归、岭回归、偏
二乘估计等,对各因素重要性及回归结果都有详细的定
量说明,试验次数与均匀设计相当。该设计法目前已用
于制药和化工工艺的优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7
3 研究思路
• 应用现代生物学技术,选择与某方药治疗某病有关 的指标(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等各个层 次),结论大多只说明某方药治疗某病时引起一大 群分子、器官、整体的改变,研究的最终目的也就 是说明了某方药治疗某病的物质基础就是这一群已 知分子、细胞改变的结果。
7
3. 研究思路
• 中药治疗有独特的疗效,而疗效的取得又不依 赖于现代意义上的病理生理过程,这只是中西 医认识的不同而已。实际上中医药治疗取效必 然伴随有相应的现代病理生理改变,体现着一 定的防治规律,否则就不可能取效。中药疗效 产生的原因既可能来自已知的病理、生理和防 治机制,也可能来自未知的病理生理和防治机 制,或二者兼而有之。目前中药药理研究大多 着眼于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后者的研究正是中 药药理研究应高度注视的方面。
19
误区和危害
• 唯成分论:
• 1. 忽视了复方中的中药的应用特点,不正视现有的研究 水平,唯单味药是务,唯有效成分是务,将复方--单味药 --有效成分模式视为复方研究的唯一方法。
பைடு நூலகம்
• 2. 唯成分论片面认为,复方的有效成分就是方内各单味 药有效成分的累加和,各单味药有效成分间是没有相互联 系的。
• 单纯化学研究决不是研究复方的最佳模式。
• 正交设计必须全面试验,即每两因素的各水平搭配重复必 须是完全的,于是试验点在其试验范围内,并不能做到充 分的“均匀分散”;同时,为了达到“整齐可比”,试验 点就必须比较多。正交设计的局限性还有:a实验运行次 数只能是自然数平方的倍数。b正交设计的方差分析要满 足三条假设:正态性、方差齐性、效应的广义线性,一般 难以严格满足。目前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的复方大多不超 过五味药,研究中药有效单体配伍关系者也不超过五个。
5
3. 研究思路
• 有效中药方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 的临床实践检验,不断修正后形成。因而中药 药理研究大多是选择临床有效的中药复方或单 味药,利用现代生物医学的理论与手段探讨其 取效的机制,这是目前中药药理研究的主流方 式。
临床疗效是中药药理研究的基础
6
3. 研究思路
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模式:
21
误区和危害
• 电脑组方论 • “高新技术与传统医学的最佳结合” • 忽视甚至完全抛开中医辨证论治这一根本,只用
数理统计和数理逻辑的方法来对待中医的治疗问 题,把中药复方看成是简单地、药物间的组合。 • 抛开了中医理论的严谨性、科学性,抛开了复方 组成中药物选择的原则性,抛开了复方组成中各 药物间相互关系的有序性、层次性。
中药药理研究进展
杨军英
1
1 概念
• 中药药理学: PTCM ( Pharmo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应用现代科学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研究 中药和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作用规律的 学科。即生物活性和药代动力学.
• 生物活性: • 药代动力学:
2
了。”
20
误区和危害
• 一病一方论 • 忽视复方的直接对象是证不是病,而证是
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同一种疾病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可有不同的证。 • 中医治疗的灵魂是辨证论治,抛开证的恒 动性,用一方来治一病,就扼杀了中医治 疗的灵魂。 • 在对疾病治疗的动态过程中把握复方,不 能孤立地、静止地把一病和一方对应起来。
8
9
3. 研究思路
• 发展方向
• 1.在确定了中药疗效的前提下,冲破目前只用现 代生物医学知识去诠释中药药理的观念束缚,通 过中药药理研究发现新的中医药特有的防治规律.
• 2.在研究手段和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上下功夫,以 疗效为核心,从中药分子与生命分子的相互作用 找切入点,大力开展中药分子药理学研究。
25
4 药效学研究 41血清药理学方法学
•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是由日本学者田代真 一提出,95 年前后国内即陆续开展。
• 成就:含药血清药理作用强度与体内给药的量 效关系研究、给药方案研究、反应体系中含药 物血清加入量的确定、采血时间的确定及时效 关系研究、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对效 应的影响等。
22
“附子得甘草性缓”;
3 研究思路
朱砂与昆布不宜配伍应用; 茵陈蒿汤的利胆作用与脂
• 成就:
类物质;
• 中药配伍的化学研究—物•萸“有质起较死基强人础的方助:”溶木作瓜用对;吴茱
• 1. 配伍前后主要成分分析
• 2. 配伍比例的研究
• 中药配伍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见白2∶术后1和配枳伍实在同于用补, ,
体分子变化规律,
• 揭示决定生物表型的分子基础和这表样型就变有化可的能较全
分子变化规律,这也正是整个生面物地医揭学示界中面药多靶
临的重大课题。
点作用的基本规律。
11
3. 研究思路
更具体一点?
• 变单个指标为群体指标,变已知指标为“未 知指标”。
• 可借鉴的方法?
• 研究基因组功能和蛋白质组的方法和手段值得借鉴,如研 究基因表达的序列分析法,差别显示法,显微排阵法;研 究蛋白质组的二维电泳结合质谱技术,介质辅助的激光解 吸/离子化技术、电喷雾离子化技术等都是极有用的技术。
13
药物配伍组成方剂的目的: 增强协同作用,提高疗 效,并对某些毒烈性药物起调和制约作用。 ● 中医理论的“缩影”: 反映了中医脏腑气血、 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中药药性等理论.
• 遵循的原则 • 整体性原则: • 联系性原则: • 层次性原则: • 可变性原则:
14
15
3 研究思路
• 研究方法: 药味加减法(筛选主药)和 正交设计法(多因素中任意两因素) 。
应使用新鲜血清或保存时间较短的血清为宜。
27
4 药效学研究
• 中药或复方有效成分尚不明确,怎么办?
•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与血清药理学协同研究, 以揭示产生 药效的物质基础。
• 提出在建立血清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并测定相应含药血清 药理效应强度后,进行药物效应成分分析。
28
4 药效学研究
42 单味药药理研究
• 新思路:
• 化学方面: 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探讨方剂的物质基础,综
合分析配伍-化学成分变化-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的联系。 多仪器联用和指纹图谱分析是中药成分分析的必然趋势;
• 药理方面: 在整体动物、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及分子
生物学四个水平上探讨方剂的配伍、物质基础的变化与药 理效应间的联系。
• 综合方面: 加强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药理论的结合、化学
1997年开始注重探讨中药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 的作用机理。
有关中药药性等基础研究以及中药临床药理学 的研究相对较少.
24
• 2000年时, 国内中药药理的研究呈现一种涉
及中药品种多、研究范围广、研究水平较高的局 面。大多数研究应用了中药的有效成分或有效提 取部位。研究中药对心血管系统及抗肿瘤作用的 工作占较大比重。与以往比较, 有关中药药性理 论的研究以及中药复方药理的研究有所增多。在 研究中, 更加注重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的探讨以及 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 目前, 中药药理研究的重点仍然在心血管系统及 抗肿瘤作用, 单味药和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 究有所发展.
1 概念
PTCM和药理学的界定
•中药西化:对现有中药的生 物活性给予现代科学的阐述。
1. 整指体导论思治想和和阴理阳论平体衡系•的发为:物现指中质新研导医中究,药药成P理:T新论C将中M不体药不是系;中能,药脱以离 中医药理论体系.
2. 任务、内容和目的:
3. 研究出的中药有效•成认识分现和有新中中药药:,中应医该药具理备论传 统中药的特性,并为体中系医范临围内床的用新药的提治供疗理作用论、依
10
以药效为标尺,药
3. 研究思路
效的表达又要具体
化到细胞、组织、
如何实施?
器官、整体的层面
中药进入体内发挥作用的基本上以环,中即药节生导: 物致表生型物上表。
• 中药发挥作用必然引起生物表型型的的改改变变为基础,
• 生物表型的基础是基因型,其直进接而的探决讨定中者药主导要致
是蛋白质。
生物表型变化的群
26
4 药效学研究
• 实验结论:
• 1 在一定范围内, 动物给药量——吸收入血的药物量—— 体外药理效应呈正相关;
• 2 含药血清的药物浓度:给药剂量,给药方案; • 3 体外实验体系中含药血清加入量对药理效应产生明显的
影响; • 4 实验前进行时效关系研究, 找出给药后最佳采血时间是
十分必要的; • 5 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可能对药理效应有影响,
12
3. 研究思路
3.2 中药配伍关系的研究: ● 指导思想: 中医药理论,将各具特性的群药组合成一个新
的有机整体,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 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 ●对复方的认识主要依靠传统中医思维模式来把握其本质规律, 这种思维的大致过程归结为:
通过形象思维分析,把握复方中各味药的作用机理; 通过形象思维综合,把握复方的整体功能; 通过形象思维类推,把握复方中各味药之间的动态联系; 通过形象的倒果求因法,追溯复方在体内调节病理的机理。
床》;
90年代,开始中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复方药效物质 基础研究。
4
3. 研究思路
3.1 中药药效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 纵观整个医学的发展,追求疗效是医学研究的主要目标, 疗效的取得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依赖于对疾病病理 生理过程的认识,从而采取对抗性或调节性治疗措施(西 药);另一方面来自临床经验的总结和积累(中药). 中药 取效依赖于中医理论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独特认识,并不 依赖现代意义上的病理生理过程。由于目前人类远未揭开 人体生命活动之谜,对各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只取得了 极有限的认识,因而,采取对抗性或调节性治疗必然会有 顾此失彼的一面,这也是西药治疗副作用大,医源性疾病 较多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