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病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及防控研究进展

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及防控研究进展
了更 多 的机会 , 使之 在全 球范 围 内 的分布 不 断 扩大 。
D DV) 。其 中 P R 和 牛瘟 ( P P R )具 有相 似 的临床 症
状 和病 理变 化 , 二者还 具有 血清学 相关 性 。
P R是严重危 害畜 牧业 生 产安 全 的重 大 动物 疫 P 病之一 , 目前 主要 分布在非 洲 、 阿拉伯 、 中东 以及南 亚 次大陆在 内的亚洲部分地 区 。在 发展 中 国家 , 山羊 和 绵羊等小反 刍 动物 在可 持 续农 业发 展 中具 有 重要 的 经济价值 , P R具有较 高 的病死 率 , 首次 暴 发流 而 P 在 行的动物群里 病死率高达 5 ~8 , 0 0 可造成破 坏性 的经济影 响 。据估 计 , ] 印度 每年因 P R造 成的经济 P 损 失达 0 3 . 9亿 美元 。2 0 0 6年 一2 0 0 8年 在 肯尼 亚 1 6 个 地 区至少有 5 0万 动物 感染 了 P R 其 中大 部分 0 P V, 最终死亡 , 引起 了严 重 的食 物 危机 , 当地 居 民 的生 对 活造成 了重 大 的影 响 , 每年 的经济 损 失 达 0 1 美 . 5亿 元 。P R以较高 的发病 率和病死 率 , 世界动 物卫 ] P 被 生组织 ( I 动 物卫 生 法 典 列 为必 须 报 告 的 动 物疫 O E) 病 , 国将其 列为一类 动物疫病 。 我
病 毒 ( id r etvrs R V) 人麻 疹 病毒 ( als R n ep s i , P 、 u Mese vrs, i u MV) 犬 瘟 热 病 毒 ( a iedse e i s 、 C nn i mp rvr , t u C DV) 海 豹 瘟 病 毒 ( o p ie dse e i s 、 P ros itmp r vr , u P V) 海 豚 瘟 病 毒 ( lhn dse e i s D 和 Dop i i mp r vr , t u

动物医学专业论文——犬猫疾病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专业论文——犬猫疾病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专业论文-犬猫病毒病临床诊断技术研究进展动物医学分会论文选--犬猫病毒病临床诊断技术研究进展一、免疫胶体金技术在犬猫病毒病诊断中的应用(一)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胶体金技术的检测原理是以硝酸纤维膜为载体,包被已知抗原或抗体,加入待检样品后,样品中的抗体或抗原与膜上包被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再通过胶体金标记物与之反应形成红色的可见结果,从而达到检测目的。

试纸条上依次粘有A:吸水纸;B:玻璃纤维膜,膜上吸附着金标记物;C:硝酸纤维素膜(nitrocellulose membranes, NCM),根据需要在膜上包被不同的抗体(或抗原),并使其呈带状分布,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D:吸收垫。

ABCD首尾相连,当液体标本滴加在A上时,液体即向D处不断扩散,当液体到达B处时,金标记物被溶解,同时与标本中的抗原反应而形成复合物。

液体继续前移至C 处,金标记的复合物再与膜上检测线的抗体结合而呈现红色的线条,多余的金标抗体继续前移至D处。

利用胶体金试纸检测的方式既可以标记抗体,又可以标记抗原;既可以采用标记抗原与待测抗原的竞争方式来检测抗体,又可以利用标记抗体或标记二抗的双抗体夹心法方式来检测抗原。

目前,该项技术已在医学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大多数人的传染病都已经研制成免疫胶体金检测方法。

在兽医诊断领域也已开始使用,如犬细小病毒、犬瘟热病毒临床快速诊断均已开始使用免疫胶体金快速诊断试纸条。

(二)免疫胶体金诊断技术的特点1、免疫胶体金技术的优点① 亲和性好(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准确性高;② 稳定性好,批内/批间差小,易于质量控制;③ 示踪剂:已胶体金为指示剂,本身形成免疫分析过程后的颜色标记;④ 操作简便;⑤ 符号显示结果;⑥ 单体操作;⑦ 无需设备、仪器;⑧ 摆脱冷链,易运输、储藏;⑨ 自带质控对照;⑩ 经济实用。

2、免疫胶体金技术的缺点① 灵敏度不如ELISA(仅相对于酶标而言,而酶有生物活性,故有第二批放大过程,使ELISA产品较金标法产品更为灵敏);② 一般作为定性,不易定量;③ 若ELISA采用自动化分析仪时,大批量的集约性的操作,不如ELISA快而方便。

重庆市重大动物疫病GIS研究进展

重庆市重大动物疫病GIS研究进展

四 、 究 内容 研
1 持 系 统 选 型 . 支
Wid w ev r 0 3企 业 版 : 于 n o s re 0 S 2 用
门 相 当成 熟 的 技 术 境评估 、 害 预测 、 资 环 灾
城 市 规划 、 林 牧 业 等 几乎 所 有 领 域 。 农
庆 数 字 城 市 科 技 有 限公 司 , 合 重 庆 动 结
监 1 0指 挥 中 心 建 设 工 程 联 合 开 展 科 1
G ol 图 更 为 精 细 ) og e地 ,并 有 数 字 高 层
模 型 . 据 至 少 每 半 年 更 新 一 次 。通 过 数
技 攻 关 , 过 近 三 年 的 努 力 , 成 科 技 经 完 攻 关 。 成 了 一 套 符 合 国 家 保 密 要 求 的 建
定 动 物 疫 病 区 的称 号 。
件 . 于 三 维 仿 真 地 图及 相 关 属 性 的 显 用 示、 辑、 布。 编 发 2基础 地理 信 息 . 本 研 究 使 用 重 庆 市 规 划 局 下 属 事
20 0 8年 , 重 庆 市 重 大 动 物 疫 病 《 GS研 究 》 题 经 重 庆 市 科 委 “ 技 攻 关 I 课 科 计 划 项 目 ” 项 审 批 , 庆 市 动 物 卫 生 立 重
基础 。
业 单 位 重 庆 市 地 理 信 息 中 心 提 供 的 重 庆 市 地 理 信 息 公 共 服务 平 台 , 台提 供 平
重 庆 市 高 精 度 1 0 — : 万 二 维 电子 地 : 0 11 2
图 和 O2 25米 三 维 电 子 地 图 ( .~ . 比
监 督 所 联 合 重 庆 市 地 理 信 息 中 心 和 重
1 eT r E poe R 三 维 G S平 台 软 i er x l r O: n a r P I

动物疫病防控与兽医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动物疫病防控与兽医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动物疫病防控与兽医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进展动物疫病防控是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兽医信息技术应用也在不断完善和提升,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一、现有兽医信息技术应用1. 疫情预报模型技术兽医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疫情预报模型技术是比较成熟的应用之一。

利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动物疾病疫情进行建模和预测,可以有效地提高预测准确率,快速预测疫情传播趋势,帮助农民做好防控准备。

2. 远程诊断技术远程诊断技术是兽医信息技术应用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视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实现动物疾病的远程诊断,可以缩短医疗资源之间的距离。

同时,远程诊断技术还可以避免人与人之间因接触而传染疾病的风险,保护兽医和农民的健康安全。

3. 全程溯源系统全程溯源系统是兽医信息技术应用的又一重要应用。

通过标识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畜禽产品的全程追溯,可以帮助监管部门和企业对畜禽产品的生长、饲养、疫病防控等全过程进行监管和管理,避免了因疫情传播和产品质量问题带来的经济风险和安全风险。

1. 加强数据共享和协同渠道兽医信息技术应用的进一步完善需要处理好数据共享和协同渠道的问题。

要促进信息平台之间的数据互通共享,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和接口,以便调用、共享和传输数据。

2. 引入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分布式数据库技术,能够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不可篡改。

运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建立起一个真正的全过程追溯和流通管理平台,实现行业和监管的互联互通,保障产业链各方的信息安全和权益。

3. 推广智能装备应用结合物联网技术,智能装备应用可以实现畜禽场的自动化管理,同时配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更好的分析大量农业数据。

智能化的畜禽场它可以帮助农民和兽医更好地了解畜禽的状况,持续跟踪牲畜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疫情并进行处理以及及时预防疫情发生,提高养殖效益和兽医工作的质量。

三、应用前景展望随着农业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兽医信息技术应用将更加重要。

动物疫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动物疫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动物疫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动物疫病防控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内容。

当前,随着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密度的增加,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给动物疫病防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因此,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关键技术的研究,提高防控水平,对于保障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动物疫病的类型及特点动物疫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动物之间传播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公共卫生事件的疾病。

近年来,我国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一是新疫病不断出现,如高致病性禽流感、非洲猪瘟等;二是旧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呈现新的特点,如布鲁氏杆菌病、结核病等;三是疫病的多重感染和混合感染现象日益严重,增加了防控难度。

二、动物疫病防控的关键技术1.疫苗研发与免疫接种疫苗研发是动物疫病防控的基础和关键。

疫苗的研发主要包括疫苗候选的筛选、疫苗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等环节。

免疫接种是通过给动物接种疫苗,使其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疫病的目的。

目前,疫苗免疫接种已成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2.生物安全措施生物安全措施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手段,减少疫病在动物群体中的传播和发生。

生物安全措施主要包括消毒、隔离、防护、无害化处理等。

实施生物安全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疫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保护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3.监测与诊断动物疫病监测与诊断是疫病防控的重要环节。

通过定期对动物进行疫病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情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疫病诊断主要包括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和分子诊断等方法。

准确的疫病诊断可以有效地指导防控工作,减少疫病的传播和损失。

4.防控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根据疫病监测和诊断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包括隔离、封锁、扑杀、治疗等。

实施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扑灭疫病,保护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5.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动物疫病防控不仅关系到畜牧业的发展,也关系到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非洲猪瘟的现状及研究进展1. 引言1.1 非洲猪瘟概述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猪类动物。

这种疾病最早起源于非洲大陆,并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非洲猪瘟的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非洲猪瘟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病猪或者食用感染病猪的肉或血液而传播。

在野生猪和疾病携带者的情况下,还会通过空气、粪便、尿液等途径传播。

一旦发生疫情,病猪往往会表现出发热、食欲下降、呼吸困难、猪皮出现皮肤出血点等症状。

目前,预防非洲猪瘟的主要措施包括隔离病猪、消毒场地、严格管控疾病传播途径等。

尽管疫苗研究正在不断推进,但目前尚无特效的疫苗可以完全预防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的爆发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仅使得养猪户面临生产困难,还导致了市场价格波动。

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至关重要,在疫情爆发前及时采取措施,是预防非洲猪瘟扩散的关键。

2. 正文2.1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非常多样,主要包括直接接触、间接接触、空气传播以及食品传播等途径。

通过直接接触是非洲猪瘟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当患有非洲猪瘟的猪只与健康猪只相互接触时,病毒可以通过皮肤和黏膜进行传播,从而导致健康猪只感染疾病。

这种接触方式往往发生于猪圈、转运车辆、人为传输等场合。

间接接触也是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途径。

病毒可以通过污染的环境物体(如粪便、衣物、器具等)传播给健康猪只,使其感染疾病。

在猪场、养殖场等密集饲养的环境中,这种传播方式尤为容易发生。

非洲猪瘟还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进行传播。

在病毒高度扩散的场所,如猪场内猪只密集饲养、病毒浓度较高时,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感染其他猪只。

食品传播也是非洲猪瘟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病毒污染了猪肉、猪产品或者饲料等食品,食用这些被病毒污染的食品会导致健康猪只感染疾病。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非常多样,养猪户和养殖场需要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控制措施,避免病毒传播给健康猪只,从而减少疫情的蔓延。

动物疫病防控与兽医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动物疫病防控与兽医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动物疫病防控与兽医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进展动物疫病是指发生在动物身体上的一种感染性或传染性疾病。

动物疫病不仅威胁着动物的健康和生命,还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动物疫病的防控非常重要,兽医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动物疫病防控与兽医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动物疫病防控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预防、监测、控制和清除措施,减少或消除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兽医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动物疫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通过建立动物疫病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情况。

可以通过传感器技术监测动物的体温和行为活动,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数据传送给兽医,迅速发现疫病的蔓延。

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动物疫病的发生规律和传播途径进行深入研究,为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兽医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动物疫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传统的动物疫病诊断主要依赖于兽医的经验和病理检查,存在主观性和时间成本较高的问题。

而现在,利用生物传感技术、基因检测技术和生物成像技术等先进技术,可以更快、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利用PCR技术可以迅速检测出动物体内的病原体,快速确定疫情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利用远程诊断技术,可以实现兽医的远程会诊和指导,提高疾病诊断的效率。

兽医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动物疫病防控的精确性和时效性。

通过建立动物健康数据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动物疫病的精确追踪和防控。

利用无线传感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动物的饮食、体重、疫苗接种情况等重要信息,并将这些数据上传至云端进行分析和管理。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从而有效地控制疫情的蔓延。

兽医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可以提高动物疫病防控的可视化和智能化水平。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将动物疫病的传播路径、防控措施等信息可视化展示,方便兽医和决策者理解和分析。

在疫情分析和预测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草药对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增强技术研究进展

中草药对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增强技术研究进展
年来 ,一些重大动物疫病疫苗免疫接种预 防效果 多种 因素有关:促进动物免疫器官发育 ,提供 更 不佳 ,用药量逐渐加大而仍未达到理想 的预 防效 多更好 的免疫活性 细胞 ;活化免疫 细胞 ,包括 T 果 。要解 决这一 问题 ,就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激 活 细 胞 、 B细 胞 、K 细 胞 、N 细 胞 , 同 时 可 加 强 K 免疫系统 ,提高免疫细胞 的活性 ,以使动物 机体 细 胞 上 受 体 的表 达 ;激 活 巨噬 细 胞 功 能 ,加 强 其 接种疫苗后获得较高水平 的免疫应答 ,增 强机 体 吞 噬、处理 、传递抗 原的作用 ,促进细胞 因子 的 的抗病 能力 。 目前 ,这 一领域 的研 究非常活 跃 , 分 泌及 活性 ,如 白细胞介素、转移 因子等 ;促进 特别是化药免疫增强剂 的研究取得 了较大 的研 究 和 调节补 体、抗 体和 溶菌酶的产生 ;影 响核酸和 进展 ,对 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 的作用 。但 核 苷 酸 的合 成 ;改 善 骨 髓 造 血 功 能 ;改 善 垂 体 一 是化学药物免疫增强剂都不 同程度地存在着 降低 肾上腺皮质 功能;影响到神经肽 的释放 ,促进神 机体生产性能 、引发毒副作用和药物残 留、危 害 经一 内分泌一 免疫系统 网的联 系。
疫等 的免疫抗体 水平低 、保护 率不高的现象仍然 存在 ,免疫抑制性疾病 除直接 造成与其他传染病
1 中草 药 免疫 增 强 剂 的作 用机 理
免疫 增强剂 是一类 通过非特 异性途径提 高机 相 同的危害 ,更严重 的是 受感 染动物 的免疫功 能 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反应 的物质 ,有利于增强机体 受 到损害 ,结果 导致机 体抵抗 力下降而易受其他
择,在 正常调节范围 内, 以双 向调节为主 。中草 猪 的生长性能及 免疫功 能均有 不 同程度 的增强作 药免疫增强剂具有活性刺激 、营养、调节及抗病 用 ,免疫 口蹄疫 灭活 苗后 2 7d抗体 水平 显 著高 于对照组 ,腹 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料重 比较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新毒株不断传入、 流行毒株变异 —May98、 Asia1/JS/2005、 A/HBWH/09(G1)、 A/GDMM/2013(G2)、PanAsia 和新猪 毒-2
3) 病毒对环境污染严重 —疫情隐瞒不报, 流行病学数据不准 —病畜及康复畜广泛存在, 无法灭源 —带毒动物及污染产品广泛流通与贸易,难以阻断传播途径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策略
扑灭 监测-净化-根除 大规模或毯式疫苗免疫
禽流感疫苗免疫存在问题
• 疫苗是否需升级? – 流感病毒易变异,疫苗需要及时、持续的升级。
• 疫苗是否需要定制? – 国家政策不允许,同时也存在风险。
• 针对出现的 H5N2、 H5N8 如何选择疫苗? – 主要是根据 HA 的抗原性,而不是 NA
免疫接种 怀孕母猪,口服或鼻内接种弱毒疫苗(提高乳汁 IgA 水平),可使新生仔猪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胃肠外(如乳腺)接种,也可取得同样效果。 困难之处:研制出既能刺激母猪肠内 IgA 抗体应答,又能完全致弱从而不会感染新生仔猪的 TGEV 疫苗
猪流行性腹泻 TGEV
传播途径 1) 粪-口传播是 PEDV 主要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发病猪的粪便、饮水、采食传播 2) 通过接触发病猪的人、物传播 3) 分娩和断奶仔猪数量大的猪场, PEDV 可通过感染断奶仔猪而存活,从而成为地方常在性
流行 防制 1) 对妊娠母猪饲喂病毒污染的粪便或肠内容物(反饲)。 2) 欧洲,不值得研发疫苗;在亚洲,弱毒疫苗有前途:如适应细胞的 CV777、韩国的 KPEDV-9、
日本的 P-5V 等。 3) 生物安全措施。
轮状病毒感染 RV
防制 1) 通过加强饲养管理,仔猪早吃初乳,获得母源抗体保护。 2) 发病后,对母猪限饲,减少哺乳;病猪对症治疗。 3) 猪源弱毒疫苗,免疫母猪,所产仔猪腹泻率下降 60%以上,成活率高。
管理 对 TGE 阴性场,防止 TGEV 侵入猪场。 TGE 发生后: 1. 疫区暴发后间隔 4-6 个月引种。 2. 给全场猪(包括新引入的猪)饲喂切碎的感染猪的肠道组织。 3. 严格对产房、保育房全进全出。 4. TGE 症状消失后,且血清阴性时,方可引种。
地方流行性 TGE 1. 对怀孕期血清阳性母猪,在怀孕晚期或刚产仔后肌肉注射或乳腺内注射 TGEV 弱毒活疫 苗。 2. 消除易感猪,中断感染周期。暂时使用其他设施,使用较小的产房和保育房,以更好地 执行“全进全出” 管理制度。
猪主要症状表现在蹄部。蹄冠、蹄叉、蹄踵、鼻盘出现水泡;齿龈、舌、颚部等也出现水 泡。少数母猪的乳房、乳头皮肤发生水泡。仔猪发病重,主要发生急性胃肠炎和心肌麻痹而死。 仔猪病死率 60%以上。
猪 O 型口蹄疫是持续引发和维持我国 O 型 FMD 的最主要的原因
防治现状
1) 流行态势严峻 —3 种主要家畜跨种间传播, 加快了病原生态在宿主嗜性和致病性方面的适应性变异
• 针对仅有的 Re-8、 Re-7、 Re-6 疫苗,如何防止变异株? – 增加免疫频繁,提高 HI 抗体水平和交叉保护作用。125
• 免疫是否能获得一致的效果? –必须进行抗体监测,影响抗体产生的因素太多。
• 如何防止早期发病,特别是水禽? –强化种禽的免疫。
免疫程序的优化 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监测, 掌握疫病的种类和发生规律。
强毒: 111RRQK/RR↓117F, 弱毒: 111GK/RQGR↓117L; 重要保护性抗原 遗传学分析的主要基因。
HN 蛋白 E347K 变异株的分离率达到了 70%以上;该变异株可导致产蛋率的下降。
• 传染源: – 病鸡以及在流行间歇期的带毒鸡 – 其家禽及鸟类的带毒传播作用也不可忽视。
但人主要为 FMDV 的传播者,对人类本身的致病性甚微, 在大量的人的病例中, 水疱病 变通常由人的肠道病毒如手足口病病毒引起。 传染源: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 病愈动物可长期带毒。 传播途径:消化道、 伤口、 呼吸道、 精液。 可发生远距离跳跃式传播。 本病的流行特点是:传染快、流行广、发病率高, 同一时间内, 往往牛、 羊、 猪一起 发病。 也有牛、 羊发病, 猪少 发或不发;或只有猪发病, 牛羊少发或不发。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寒冷时易发, 夏天少。
其后停止免疫,采取监测净化措施根除 5) 预警: 2014 年监测病原、 血清抗体的阳性率较 2013 年明显上升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与防控
禽流感病毒的结构 抗原变化:HA 毒力变化:多基因 血清亚型众多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H5 和 H7 亚型
–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H9 亚型 A 型流感病毒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体,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禽类,其中水禽和猪分别起 贮存宿主和混合器的作用
•在疫苗免疫的选择压下易变
•禽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呈定向性变异和发散性变异 •各种养殖模式存在和活禽交易市场有利于病毒的变异
禽流感疫苗免疫失败
抗原变异。 肉鸡、肉鸭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弱于蛋鸡和蛋鸭。 水禽产生免疫应答能力弱于陆生禽。 免疫次数不足及免疫均一度低。 存在免疫抑制病和饲养管理问题。 存在免疫带毒的问题。
• 传播途径: –呼吸道及消化道 –机械传播(非免疫鸡群)–垂直传播 流行特点: •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两季较多。
• 不典型新城疫病呈多发态势、 混合感染增多 • 免疫保护期持续时间缩短 • 免疫失败,免疫鸡群仍可发病
预防 1、生物安全措施
• 防止带毒动物(特别是鸟类)进入鸡群 • 饲料来源要安全 • 避免同时饲养家养水禽和陆生家禽。 2、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增强特异免疫力。 (1)弄清疫苗的性质、使用对象及方法 (2)母源抗体对免疫应答的影响 具有母源抗体的雏鸡既有一定的免疫力,又对疫苗接种有干扰作用。 (3)局部免疫应答 在鸡新城疫的免疫中,除了产生循环抗体外,还有局部免疫应答。弱毒疫苗 免疫时应尽量采用滴鼻、点眼的接种方法, 可获得有效局部免疫。 (4)建立免疫监测:根据 HI 抗体水平确定免疫接种时间,免疫程序的制定:免疫多少次、免疫间 隔、使用哪种疫苗、如何使用、鸡群的状态。 (5)免疫抑制性因素的影响 –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传染性贫血病毒、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等感染均会导致免疫抑制。 – 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 – 营养缺乏、应激。
主要致猪腹泻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治
流行特点 1、腹泻性疾病严重 3、FMD 在部分场流行
2、混合感染现象普遍 4、猪瘟、伪狂犬病、猪丹毒有抬头趋势
猪传染性胃肠炎 TGE
防制 治疗
减少饥饿、脱水和酸中毒。 非肠道补液、补充电解质和营养对小猪有效,但对猪场不实用。 猪场可采取的措施:提供温暖( 32℃以上)无穿堂风和干燥的环境,使感染猪自由饮 水或营养液。
较快,一舍发病,迅速传至全场 呼吸道途径为主
必须在生物安全三级 ( BSL-3)实验室疑似病例 第一时间报告 必须 必须 必须
无需 疑似病例无需报告
无需 无需 无需
禽流感的防控技术
(1)建立安全而有效的禽流感防控监测系统。 (2)根据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处置禽流感疫情。 (3)强化养殖场的生物安全,建立生物安全第一的现代化健康养殖观念 (4)科学合理使用疫苗。
防治对策与启示
1) 完善早期监测预警机制,严防新毒株传入并形成流行 2) 对新传入血清型的防控,“慎用”疫苗免疫措施,采用“扑灭”措施更加经济、有效。疫
苗免疫是家畜传染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大规模疫苗接种会形成亚临床感染的带毒动 物 3) 选择和使用更具针对性和有效的疫苗。在实际防疫中选择使用与流行毒株抗原性匹配、 抗原荷量较高、主要抗原 146S 稳定的疫苗就能对流行毒株产生很好的保护 4) 严格疫情报告制度,“早快严小” 彻底消灭疫源,阻断可能的传播途径 及时、 准确的发现和报告疫情是 FMD 防控最起码的要求,也是科学、有效的监测和 控制疫病最重要的前提。
表面结构 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柱状,为三聚体,它基本上以相同的间距覆盖了病毒的全部表 面 HPAIV 可以感染人,但未形成大流行的原因 • 一种新的亚型 A 型流感病毒进入人群 • 病毒可以在人类引起很严重的疾病 • 病毒能容易持续地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sase,NA)四个亚单位组成的四聚体,并不平均分布在病毒表面, 而是聚合成群。与病毒释放有关。 • NA 茎部长度 缩短会降低病毒脱离红细胞的能力及对小鼠的致病性 •HA 的亲和性可与 NA 相匹配 •NA 有 4 个抗原位点,位于头部表面 •为流感病毒的药物靶点,小分子的 NA 抑制剂,如达菲 • NA 基因点突变产生耐药性: Arg292Lys, 或多点突变 禽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发生变异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IB)
IB 的防制措施 1) 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2) 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 3) 合理的免疫预防措施
• IBV 常规疫苗包括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 活苗一般用于肉鸡的免疫以及种鸡和蛋鸡的首免,灭活油乳剂疫苗则主要在种鸡及蛋鸡 开产前使用。 IBV 毒株间的重组非常普遍!忌多种血清型疫苗联合使用!
扑灭
1、封锁鸡场:病死鸡、被污染的羽毛、垫草、粪便应无害化处理 2、环境的彻底消毒;常用消毒药如 2%氢氧化钠、 1%来苏儿、 3%石炭酸、 5%漂白粉、可杀 死病毒。19:51:43 3、未发病鸡的紧急免疫接种。分群隔离(发病鸡群、可疑群、假定健康群)。紧急预防接种,顺 序是假定健康群→可疑群→发病鸡群。最后一个病例处理后两周,并通过严格的终末消毒后,方 可解除封锁。
猪 A 型口蹄疫的防控
1) 目前猪 A 型 FMD 全部由 Sea-97/G2 引起, 分离株同源性 98%以上 2) 根据病原学、 流行病学和疫苗临床免疫评价研究结果,建议: 3) 在流行病学监测到感染或散发 A 型 FMD 的猪群,可“早快严小”采取“扑灭” 措施,以
免后患 4) 在已形成流行并威胁到其他猪群安全时, 可使用推荐的 A 型疫苗实施“ 紧急预防接种”,
根据疫病流行种类、鸡的年龄、母源抗体水平等而确定免疫程序,并根据监测的结果随时 调整免疫程序。 免疫次数的减少一定是建立在提高生物安全水平的基础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