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刘茂

合集下载

城乡规划与城市安全防灾的综合管理

城乡规划与城市安全防灾的综合管理

城乡规划与城市安全防灾的综合管理在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自然灾害的频率和规模也日益增加。

因此,城市的安全防灾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城乡规划与城市安全防灾的综合管理成为确保城市安全的重要措施。

1. 城乡规划与城市安全防灾的背景随着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城市化的加快,城市面临着日益增加的自然灾害风险。

地震、洪水、风暴等灾害不可预测性和破坏性的特点使得城市的防灾工作非常紧迫。

城乡规划的重要性在于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城市的安全性。

2. 城乡规划在城市安全防灾中的作用城乡规划是指对城市和乡村进行合理规划,确定土地使用、开发和保护的方针。

在城市安全防灾中,城乡规划有以下作用:a) 合理划分用地:城乡规划通过合理划分用地,将高风险地区与人口集聚区分离,减少自然灾害对人口和财产的损害。

b) 设置避灾设施:城乡规划应设定避灾设施,如避难所、疏散通道等,为城市居民提供避难场所,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c) 强化防护措施:城乡规划可以优化城市的防护设施,如建设防洪堤坝、加固建筑物等,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3. 城市安全防灾的综合管理措施城市安全防灾的综合管理是城乡规划与防灾工作的有机结合。

综合管理措施包括:a) 制定城市安全规划:制定符合城市特点和灾害风险的城市安全规划,明确各部门的责任,确保防灾工作的有序进行。

b) 加强信息共享:建立城市安全防灾信息平台,实现各级政府、专业机构和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应对灾害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c) 强化培训与演习:定期组织防灾培训和演习,提高城市居民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d)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城市和国际机构的合作,借鉴先进的防灾经验和技术,提升城市的抗灾能力。

4. 成功案例与启示世界各地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城市安全防灾经验。

例如,日本在遭受多次地震和海啸袭击后,通过制定严格的建筑法规,加强防震设施建设,提高了城市的抗灾能力。

安徽定远:完成“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中期评估工作

安徽定远:完成“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中期评估工作

安徽定远:完成“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中期评估工作赵敢
【期刊名称】《中国减灾》
【年(卷),期】2018(0)12
【摘要】10月15日,安徽省定远县完成了该县'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中期评
估工作,并形成评估报告。

2018年是实施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根据省、市的部署
要求,安徽省定远县高度重视,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总结,积极开展了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中期评估,全面完成自查评估工作,并形成《定远县'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总页数】1页(P62-62)
【关键词】安徽定远;中期评估;综合防灾减灾
【作者】赵敢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2.5
【相关文献】
1.安徽省出台综合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 [J], 皖民
2.江西省科学编制“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助力打造江西防灾减灾救灾新品牌[J], 吴继波;饶金波
3.为防灾减灾工作铺设正确的轨道——《福建省“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专项规划》
编制介绍 [J], 陈丽华
4.安徽:出台省级“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J], 李大春;张伟
5.山东以规划引领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山东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年)》编制工作介绍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九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第九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二)城市消防的对策和措施
• 城市消防的对策:
1、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2、依靠法制和科学技术开展消防工作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火意识 4、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
• 城市消防的常规措施:
1、从保证城市消防安全出发,合理布局易燃易爆工业生产和 仓库位置 2、合理设置城市消防站、点 3、正确设计城市消防车通道 4、正确设计城市给水管网消防水压、水量;设置市政消防栓 5、保证火警报警和消防指挥系统畅通
3.按照统一协调、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的原则,各类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健全 相应的灾情监视、预报、预警、信息、指挥和救援网络。
4.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七)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阶段
1、灾前:
预防、监测、宣传、演练、建设、管理
2、临灾:
报警、疏散、加固、物资储备
3、灾时:
救灾、抢险、指挥、通讯、交通
三、消防规划 (一)我国城市火灾概况
据公安部消防局编写的《中国火灾统计年鉴》火灾统计数据表 明,1950年至2000年51年间,我国共发生火灾约344.7万起,死亡约 16.8万人,伤约31.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80.4亿元。
而1991年至2000年的十年间,发生火灾就有88.8万起,造成死 亡24564人,受伤43422人,直接财产损失约116.6亿元。
后十年火灾造成的财产损失几乎是前四十年火灾造成财产损失 的两倍。火灾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教训是惨痛的。
《中国火灾统计年鉴》统计数据
年度
1950-1959 1960-1969
起数
600259 729405
死人
28640 45000
伤人
64754 79348
损失 (万元)
61269.5

城市防洪救灾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城市防洪救灾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城市防洪救灾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现代城市发展中,防洪救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任务。

全球范围内,由于气候变化和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增多,各个城市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威胁。

因此,城市防洪救灾规划和建设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首先,城市防洪救灾规划与建设需要从城市整体规划层面进行考虑。

城市规划师需要研究城市的地理特征、地形地貌以及水资源情况,制定合理的城市布局。

合理规划城市的排水系统,确保雨水能够迅速排出城市,减少内涝的发生。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防洪和抗灾的基础设施,如应急避难场所、排水渠、堤坝等。

这些设施的合理布局以及性能的优化将直接影响城市面对洪水的抵御能力和灾后救援的效率。

其次,城市防洪救灾的规划和建设需要与自然生态相结合。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是防洪救灾的重要手段之一。

推动城市绿化工程和生态修复,有助于增加城市的沉水容量和水资源储备,降低内涝和洪水灾害的风险。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合理规划湿地公园和水系景观,提高市民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增强公众参与城市防洪救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此外,城市防洪救灾的规划和建设需要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城市防洪救灾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城市地区进行洪水风险分析和模拟,及时预警和提前预防洪水灾害。

同时,应逐步普及应急救援装备,培训专业救援队伍,提高城市居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最后,城市防洪救灾规划和建设还需要注重社会管理和政策支持。

建立健全的防洪救灾管理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作配合,提高抗洪救灾的整体效能。

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城市防洪救灾工作的引导和支持,为城市防洪救灾提供必要的保障。

综上所述,城市防洪救灾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必须注重综合规划、生态修复、科技应用、社会管理和政策支持等方面。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积极推进城市防洪救灾规划与建设,才能最大程度地减轻洪灾给城市带来的损失,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与城市自然灾害减灾规划抗灾设施和减灾措施

城市规划与城市自然灾害减灾规划抗灾设施和减灾措施

城市规划与城市自然灾害减灾规划抗灾设施和减灾措施一、引言城市规划和自然灾害减灾规划是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面临着越来越频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威胁。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和城市自然灾害减灾规划中的抗灾设施和减灾措施,以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灾害应对效率。

二、城市规划与自然灾害减灾规划的关系城市规划和自然灾害减灾规划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

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的潜在风险,合理安排城市功能区并确保抗灾设施的合理布局。

而自然灾害减灾规划则需要利用城市规划的手段,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建设抗灾设施,提高城市的自然灾害防护能力。

三、抗灾设施1. 智能预警系统智能预警系统是一种通过预测、预警、警报和应急响应等手段,提前发现自然灾害,并及时向居民发布警报的设施。

通过它可以在自然灾害来临之前提供充足的时间,使得居民可以及时采取避灾措施。

2. 抗震建筑抗震建筑是指经过科学规划设计和合理施工,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较好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建筑物。

抗震建筑的建设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之一。

3. 排水系统排水系统是指城市内部的雨水、污水等排水管网系统。

合理规划和建设排水系统能够有效避免城市内涝和水灾的发生。

四、减灾措施1.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包括城市公园、湿地、河流绿带等,它们可以吸收雨水、降低气温、增加城市生态空间,减轻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2. 建设防护林带防护林带通常位于城市周边,利用植被形成的自然屏障,有效减轻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冲击。

3.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等。

城市规划应该合理划定地质灾害风险区,并采取相应的防灾和减灾措施,保护城市和居民的安全。

五、结论城市规划与自然灾害减灾规划密切相关,抗灾设施和减灾措施是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关键措施。

通过合理规划和合适的设计,城市能够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减少居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行为与用地对城市交通规划的影响

行为与用地对城市交通规划的影响

10m 计算 , 2 容积 率也 仅 为 0 5 。这说 明即使不 通 过“ 密度 ” 引 导 人 口集 中 以 减 缓 城 市 低 密 度 蔓 延 , 此 相 反 , 是 由 于 公 交 .3 高 与 正
的规划 , 我们 的 城 市 发 展 密 度 也 已经 达 到并 超 过 一 个 “ 中 的 ” 集 美 的 运 载 能 力 远 远 高 出小 汽 车 , 以 它 正 成 为 解 决 城 市 交 通 问 题 的 所 国社 区 的 标 准 。所 以 ,O T D在 中 国 更 多 的 应 用 变 成 了如 何 通 过 大 主角 。我们现在试 图做 的事是将 更多 的出行者 塞进公 交车 内, 以 力 发 展 公 交 系 统 解 决 城 市 交 通 问 题 。然 而 , 如 卡 尔 索 普 描 述 的 减 少 小 汽 车 的使 用 对 城 市 交 通 的 压 力 , 更 加 行 之 有 效 的 方 式 应 正 但

样, 用地对 出行行 为 的影 响是根 本 的 , 离开综 合 协调 的用 地 政 该 是 通 过 区 域 层 面 的 土 地 混 合 利 用 减 少 汽 车 出 行 行 为 的 产 生 。 如果在步行可 达到的距离 内设置 满足诱 发人们 出行 目的 的设 施 , 机动车在这个 范 围 内的使用 就不 再 必要 。这 样 的距离 和社 区形 式 正是卡尔索普 定义的“ O T D社 区”, 也就是 中国的城 中城或微 型 城市 。
行 为 与 用 地 对 城 市 交 通 规 划 的 影 响
张 棉 博
摘 要: 回顾 了公 交导 向发展对社 区与城 市发展的影响 , 城 中城” 以“ 为例 , 出综合考 虑用地、 为、 提 行 交通三方 面 因素对
城 市和 社 区进 行 规 划 的 方 法 , 以期 提 高居 民生 活环 境 质 量 , 解城 市 交通 压 力 。 缓 关 键 词 : 地 , 为 , 通 规 划 , 中城 用 行 交 城 中 图分 类 号 :U 8 .9 T 94 1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汶川地震雅安市城市灾后恢复重建规划(2008.12)

汶川地震雅安市城市灾后恢复重建规划(2008.12)

雅安市城市灾后恢复重建规划(2008—2010年)自贡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年12月规划组编单位:雅安市人民政府雅安市规划和建设局规划编制单位:自贡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雅安市城市灾后恢复重建规划(2008—2010)》目录前言 (1)(一)灾区概况 (3)(二)灾害损失 (3)(三)地震对雅安城镇发展的影响评价 (5)(四)重建机遇和重点问题 (5)二、指导思想与重建目标 (7)(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7)(二)重建目标 (8)(三)规划基本依据 (8)(四)规划期限与范围 (9)三、城镇体系等级、职能、规模 (9)四、城镇重建策略与规划 (11)(一)重建策略 (11)(二)人口安置 (11)(三)产业布局调整 (13)五、城镇住房恢复重建 (15)(一)雅安市域灾损情况 (15)(二)恢复重建目标、原则与策略 (17)(三)雅安市区城镇住房安置规划 (20)(四)雅安市区农房恢复重建规划 (21)六、公共服务设施重建 (21)(一)雅安市域公共服务设施受损情况 (22)(二)重建原则 (24)(三)重建布局要求 (24)(四)雅安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重建重点项目表 (25)七、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重建 (30)(一)雅安市域基本情况 (30)(二)规划重建策略与思路 (32)(三)雅安市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重建重点项目表 (32)(四)雅安市区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35)八、市政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规划 (36)(一)雅安市域基本情况 (36)(二)规划重建策略与思路 (39)(三)规划重建基本原则 (40)(四)雅安市区市政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规划重点项目表 (41)(五)规划重建技术要求 (46)九、绿地系统规划 (48)(一)现状概况 (48)(二)规划目标和思路 (48)(三)雅安市区绿地系统规划重点项目表 (49)十、综合防灾体系建设 (50)(一)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50)(二)抗震 (50)(三)地质灾害防治 (51)(四)防洪 (51)(五)消防 (52)(六)人防 (52)(七)雅安市区综合防灾体系恢复重建重点项目表 (52)十一、生态环境保护 (53)(一)现状分析 (53)(二)规划目标 (53)(三)规划措施 (54)十二、历史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 (55)(一)雅安市域历史文化遗产受损情况 (55)(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与要求 (56)(三)雅安市区历史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重点项目表 (57)十三、风景名胜区恢复与重建 (58)(一)雅安市域灾损情况 (58)(二)恢复重建原则 (59)(三)雅安市区风景名胜区恢复与重建重点项目表 (59)十四、投资匡算 (60)(一)投资估算原则 (60)(二)投资估算计算范围 (60)(三)建筑物恢复重建投资估算 (61)(四)市政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投资估算 (62)十五、规划实施保障 (63)前言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

城市规划中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城市规划中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城市规划中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灾害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自然灾害风险,保护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策略。

一、建立综合的风险评估体系城市规划中,首先需要建立综合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体系。

该评估体系应包括地质、气候、水文等多方面因素,全面评估城市所面临的各类自然灾害潜在威胁。

通过科学的评估,可以确定城市的脆弱性,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灾害,为规划提供依据。

二、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布局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布局,避免建设在易受灾地区。

应优先保护生态环境,预留自然防护带,减少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避免过度开发和城市化,保留自然生态空间,降低城市的脆弱性。

三、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中,需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包括建设抗震、防汛、防风等各类设施设备,确保城市在遭受自然灾害时有足够的保障和救援措施。

同时,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绿地规划、道路交通等设施的建设,减少灾后重建的难度和损失。

四、强化城市救援和应急管理城市规划中,必须强化城市的救援和应急管理能力。

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培训专业救援队伍,提高城市居民的安全意识,加强防灾减灾教育。

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五、促进多方合作与共建共享在城市规划中,需要促进多方合作和共建共享的理念。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应共同参与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工作,形成合力。

通过多方合作,凝聚共识,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

结语城市规划中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只有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才能降低城市面临自然灾害的风险,确保城市安全稳定发展。

希望各级政府、城市规划者和社会各界能共同努力,建设更安全、更宜居的城市环境。

【长度1500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3 蒸气云爆炸事故后果图
淮化 公司 精甲 醇生 产单 元的 蒸气 云爆 炸事 故
1.2.4 重大危险源的个人风险等值线
图中蓝色区域的个人风险处于10-8-10-6之间,绿色区域 的个人风险处于10-6-10-5之间,红色区域的个人风险处 于10-5-10-4之间。
• 借鉴英国HSE确定的个人风险的可接受水平(如下图)对淮 南市的个人风险进行分析,确定风险的可接受程度。
失效供电线路长度占总长度的比例 易损性指数 易损性指数 破坏指数
影响因子
• 影响因子包括社会脆弱性和缺乏恢复能力。社会经济脆弱 性和缺乏恢复能力作为影响因子(间接或无形的影响)会 加剧物理风险(潜在的直接影响)。
• 影响因子F取决于一系列与社会脆弱性与灾后恢复能力相关 指标,这些指标进过转换并赋予相应权重之后的相加和, 即最终的影响因子值。
[0 7] XFR5 社会发展水平 [1 4] XFR6 地震防灾减灾计划完善程度[0 1]
单位
老旧建筑的面积(包括违章建筑)/总的 面积
每10000个居民的死亡人数 每10000个居民的犯罪事件数 在0到1 之间 居民数/每平方公里建筑面积 每1000个居民拥有的病床数量 每1000个居民拥有的医护人员数量 公共空间/总的区域面积 每10000个居民所拥有的救援人员(消防
2.4 城市火灾规划建议
(1)调整、完善城市总体布局 对于布局不合理的旧城区,对严重影响城市消防安全的 工厂、仓库,应纳入近期改造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 采取限期迁移或改变生产使用性质等措施,消除不安全 因素。
(2)加大对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力度 通过加大对易发生火灾的城市重大危险源的监管,降低 火灾发生的概率及其造成的危害。
3.1.3 淮南抗震设防不足建筑物分布
3.1.4 淮南市地震敏感单位
3.1.5 淮南市主要燃气管网
3.1.6 淮南市主要给水管网
3.1.7 淮南市建筑物抗震能力分级
3.1.8 淮南地震风险
3.2 地震次生灾害风险分析
• 地震次生火灾评估 • 地震次生毒气泄漏与扩散 • 地震次生爆炸 • 地震次生山体滑坡
3.1 地震风险评价
• 通常地震风险是指所研究的地区内发生某种程度 的地震灾害和社会后果的概率,或综合评价。它 与本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承灾体暴露和承灾体易 损性有关,是由这三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地震整体风险评价方法
·地震风险可以表示为直接影响(或物理风险)和非直接影响 (影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的结果:
3.2.1 地震次生火灾评估
在指定地震烈度下,建筑物的着火概率可以用下式来进行计算:
·该方法的理论框架如下图所示:
地震风险,R
地震危险性,H
暴露,E
易损性,V
物理破坏 RF
对暴露物质的影 响
影响因子 F
对社会和经 济的影响
防灾减灾与灾 后恢复能力
物理风险
• 物理风险,可以通过将物理风险评价的相关指标的取值进行 统一的转换,使之成为可以进行相互比较计算的指数,并乘 以相应的权重,最后相加得到相应的物理风险。
·利用ALOHA软件可以计算得到化学物质泄漏导致的毒气扩 散,火灾和爆炸事故中涉及的毒性物质的浓度、热辐射和冲 击波超压值。
· GIS和ALOHA可通过插件Aloha_9.dll动态连接结合在一起。 首先应用ALOHA模拟生成事故后果图,然后在ArcGIS具 体显示气体扩散图,实现事故后果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 应用。
·选取全市范围内后果比较严重、影响范围比较大的中毒、 火灾和爆炸事故,对其进行分析。得到中毒事故后果图、 火灾事故后果图、蒸气云爆炸事故后果图。
.2.1 中毒事故后果图
甲胺、 液氨、 甲醛 储罐 泄漏 造成 中毒 的事 故后 果图
1.2.2 火灾事故后果图
甲胺 和液 氨储 罐及 各加 油站 火球 事故 的后 果图
m
n
F w F SiF F Si w F SjF F Sj
i 1
i 1
其中FFSi和FFSj为社会脆弱性和灾后恢复能力相关指标转 换后的值。 WFRi和WFRi为相对应指标的权重,m和n分别为
描述社会脆弱性和灾后恢复能力的指标的数量。
社会脆弱性与灾后恢复能力相关指标
指标 XFS1老旧建筑(包括违章建筑) [0.05 0.75] XFS2 死亡率 [10 1400] XFS3 犯罪率 [50 4000 ] XFS4 社会差异性指数 [0 1] XFS5 人口密度 [4000 25000] XFR1 病床数量 [0 30] XFR2 医护人员 [0 15] XFR3 公共空间 [0.01 0.15] XFR4 专业救援人员和消防员
依图例所示,颜色越深的区域分值越大,与区域离危险建筑的距 离越近,其火灾危险也越大。
2.2.5 与消防站的距离
颜色越深的区域分值越大,离消防站的距离越远,其火灾危险也越大。
2.2.6 与水源的距离图
颜色越深的区域分值越大,离水源的距离越远,火灾危险越大。
2.3 淮南市火灾风险等级图
颜色越深的区域分值越大,其火灾风险等级也越高。可以看出,建筑和 人口密度大、危险源附近、离消防站和水源远的地方的火灾风险较大。
供水管道的破坏 [0 10 ]
燃气管网的破坏 [0 50 ]
供电管线的失效长度[0 200] 电话受到的影响 [0 1 ] 发电厂受的影响[ 0 1] 道路系统的破坏[0 1]
单位 比例(破坏面积/建筑物面积)% 每1000居民中的死亡人数 每1000居民中的受伤人数 每平方公里内的破裂数量 每平方公里内的破裂数量
(3)加强消防宣传和培训,提高全民消防意识
(4)加快旧城改造步伐
对城市中原有耐火等级低、相互毗连的建筑密集区或大 面积棚户区,应纳入城市近期改造规划,积极采取防火 分隔、提高耐火性能、开辟防火间距和消防车通道等措 施,逐步改善消防安全条件。
(5)加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监管力度,提高消防安全重 点单位自身消防管理水平
权重 GIS空间分析
火灾风险等级区划
2.2 评价过程
所有过程均在GIS中实现。建筑和人口密度、土地利用 情况使用GIS中的kernel smoothing实现;与危险建筑 的距离、与水源的距离和与消防站的距离使用GIS中的 Euclidean Distance实现。
2.2.1 建筑密度
根据图例所示,颜色越深的区域,分值越大,建筑密度越大。 可以看出,深红色区域所代表的棚户区建筑密度最大。
• 在重大危险源风险分析中,借鉴国外的区域风险指标,以个 人风险值作为城市的风险指标;
• 在个人风险的计算过程中,将研究区域进行网格化处理,用 等步长划分为50m×50m的正方形网格。分别计算单个危险 源各种事故场景下,网格中心点的暴露剂量值;
• 然后计算得到在此危险源作用下,其影响区域内网格中心点 的个人风险值;再应用美国Golden公司研究开发的制作等 高线和三维地形立体图的Surfer软件得到该危险源作用下的 个人风险等值线。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刘茂
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基于风险分析的城市防灾减 灾规划的研究
—以淮南市为例
南开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 刘茂
定量风 险分析
安全规划 风险管理 应急管理
风险分析

















制定规划
规 规规 划 划划 目 指对 标 标策 确 减措 定 缓施
1 淮南市重大危险源风险分析
1.1 重大危险源的现状分布
重大危 险源企 业:发 电厂3 家,化 工企业 9家, 加油站 和油库 39家。
1.2 重大危险源风险分析
·应用美国EPA化学制品突发事件和预备办公室推荐的 ALOHA (Areal Locations of Hazardous Atmospheres) 模拟软件计算各风险因素可能的事故后果。
·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并对各指标人为赋予权重值,最后 在GIS中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叠加,得到淮南市的火灾风险 等级图。
·评价指标包括:建筑密度;建筑防火等级;人口密度;城 市功能区划;与危险建筑的距离;与水源的距离值;与 消防站的距离值。
2.1 评价流程图
建筑密度 人口密度 建筑防火等级 城市功能区划 与危险建筑的距离 与水源的距离 与消防站的距离
2.2.2人口密度
根据淮南市的城市功能区划,对其人口密度进行假设,淮南市的人 口密度如上图所示。颜色越深的区域,分值越大,人口密度越大。
2.2.3 城市功能区划
依图例所示,颜色越深的区域,分值越大。各区域依分值从大到小 分别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教育、体育区和其它用途的区域。
2.2.4 与危险建筑的距离
员)数量 定量为1到4之间 定量为0到1之间
3.1.1 淮南市主要断裂带和震中
3.1.2 建筑物分区图
·淮南市建筑物主要以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C1和多层砌体房屋 RM2为主,其中92之前建造的建筑物按照7度地震设防,92-01年 间建造的建筑物按6度地震设防,01年8月之后新建建筑物按照7 度设防。
RRF(1F)
其中,R为地震风险,RF为物理风险,F为影响因子。
·整体风险评价所涉及的指数的获得是通过评价物理风险和影 响因子,从研究对象中获得,通过预测建筑物的破坏和基 础设施的损失,获得未来的损失来确定地震的物理风险;
·通过研究社会的脆弱性和恢复能力的缺乏来获得加剧物理风 险的影响因子,最终通过这些信息可以获得地震风险指数。
·按照淮南市建筑物的类型、抗震设防标准和建筑物高度,将淮南 市的建筑物进行大概的分区 。
·根据淮南市的建筑物类型与年代的分布情况,将淮南市区划分为 26个区域,计算每一个区域的地震风险。 场地类型Ⅰ的区域为:8、17、18、19 场地类型Ⅱ的区域为:3、5、6、7、11、12、13、14、25 场地类型Ⅲ的区域为: 1、4、16、20、21、22、23、24 场地类型Ⅳ的区域为:2、9、10、15、26·假设淮南市发生8度 罕遇地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