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泌尿

合集下载

生理学泌尿系统

生理学泌尿系统

肾脏的生理功能
过滤血液
肾脏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滤过血 液,清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
水分,形成原尿。
调节体液平衡
肾脏通过调节尿液的量和成分 ,维持体液平衡,包括电解质 平衡、酸碱平衡和水平衡。
维持血压稳定
肾脏通过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 系统来维持血压的稳定。
生产某些重要激素
肾脏还生产某些重要的激素, 如促红细胞生成素和活性维生
1 2
病因
肾功能衰竭主要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脏损伤,导 致肾脏功能下降。
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贫 血等,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和死亡。
3
治疗
治疗主要包括透析治疗和药物治疗,以及饮食和 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时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06
CATALOGUE
泌尿系统研究展望
泌尿系统疾病治疗的新技术
尿液浓缩与稀释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分和 小分子物质经滤过膜滤入肾小囊腔, 形成原尿。
肾小管通过重吸收水分的多少来调节 尿液的浓缩与稀释程度。
肾小管重吸收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水分、无 机盐、葡萄糖等被重吸收回血液,形 成终尿。
尿液的排
输尿管输送
终尿经输尿管输送至膀胱。
膀胱储存与释放
膀胱储存尿液,当膀胱内压力达到一定阈值时, 膀胱逼尿肌收缩,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衡。
维持血压稳定
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盐的排泄, 对血压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清除代谢废物
通过排泄尿液,将身体代谢过 程中产生的废物和毒素排出体
外,保持身体健康。
泌尿系统的生理意义
01
02
03
维持内环境稳定
通过调节体液平衡和酸碱 平衡,维持内环境的相对 稳定。

生理学课件之泌尿

生理学课件之泌尿
27
3. 有效滤过压 (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EFP) ①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intracapillary blood pressure) •正常血压 (80~180mmHg) 时稳定 ← 自身调节 •大失血 → 动脉血压↓ (< 80mmHg) → RBF↓ → GFR↓ •高血压晚期 → 入球小动脉狭窄 →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EFP↓→ 滤过量↓
21
Left: detail of the way podocytes form filtration slits on the basal lamina, and the relation of the lamina to the capillary endothelium;
Right: enlargement of the rectangle in the left panel to show the foot processes of the podocyte
in the thick ascending
limb of Henle’s loop
34
③ 远端小管 (distal tubule) 和集合管 (connecting duct) 重吸收量: NaCl约12%, 水不等 (可调节) • Na+受醛固酮 (aldosterone) 调节, • 水受血管升压素 (vasopressin, VP) 调节 重吸收机制: 多属主动转运 • 远曲小管初段: Na+-Cl同向转运, 钠泵提供动力——噻嗪
28
② 囊内压 (intracapsular pressure) •肾盂、输尿管结石或肿瘤压迫 → 尿路梗阻 →囊内压↑ →EFP↓→滤过量↓ •溶血性疾病 →Hb堵塞肾小管→囊内压↑→EFP↓→滤过量↓ ③ 血浆胶体渗透压 (plasma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肝、肾疾病→血浆蛋白↓或快速 i.v. 大量生理盐水 →血浆蛋白 稀释血浆胶体渗透压↓→EFP↑→滤过量↑

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泌尿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泌尿系统

膀胱壁结构特点及储尿和排尿过程
膀胱壁结构
膀胱壁由三层组织构成,从内向外分别为黏膜层、肌层和外膜。黏膜层为极薄的上皮组织 ,紧密贴附在肌层上;肌层为平滑肌,具有伸缩性;外膜为结缔组织,与周围器官相连。
储尿过程
在储尿期,膀胱逼尿肌处于松弛状态,允许肾脏产生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随着尿液 的积累,膀胱内压逐渐升高。
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 泌尿系统
目录
• 泌尿系统概述 • 肾脏结构与功能 • 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结构与功能 • 尿液生成与排泄过程 • 常见泌尿系统疾病及其影响 • 总结与展望
01
泌尿系统概述
泌尿系统组成与功能
01
02
03
04
肾脏
生成尿液,排泄代谢废物和毒 物,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
衡。
输尿管
将肾脏产生的尿液输送至膀胱 。
肾功能不全原因、分类和治疗方法
01 02 03
原因
肾功能不全的原因可能包括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 血压肾病等原发性肾脏疾病,以及尿路梗阻、肾血管疾病 等继发性因素。此外,药物使用不当、毒物暴露等也可能 导致肾功能不全。
分类
肾功能不全可分为急性肾功能不全和慢性肾功能不全。急 性肾功能不全通常起病急骤,病程较短;而慢性肾功能不 全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可能导致终末期肾病(尿毒症) 。
治疗方法
肾功能不全的治疗方法因病因和病情而异,可能包括药物 治疗(如利尿剂、降压药、免疫抑制剂等)、透析治疗( 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以及肾脏移植等。治疗的目标 是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06
总结与展望
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泌尿系统重要性总结
维持内环境稳定
泌尿系统通过排泄代谢废物、调节水分 和电解质平衡,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生理学:泌尿系统》

《生理学:泌尿系统》
①应用哇巴因选择性阻断Na+泵时,Cl-和Na+的 重吸收就明显减少。说明管周膜Na+泵的活动 对管腔膜同向转运体的转运具有重要作用。
②同向转运体对呋塞米(速尿)和利尿酸很敏感, 即它们能与Cl-竞争结合位点,从而抑制Na+、 Cl-、K+的同向转运,干扰尿浓缩机制(后述), 导致利尿。因此,将速尿称髓袢利尿剂。
滤过膜屏障:
I半径 II 电荷
①机械屏障对分子的半径大小的选择性
<2.0nm自由通过 2.0-4.2nm部分通过 >4.2nm不能通过
14
②电学屏障对分子电荷的选择性
电学屏障主要成因——唾液酸蛋白、nephrin
1、含有带负电荷的 物质不易通过;
2、 带正电荷的物质 较易通过
(四)肾脏的神经支配和血管分布:
管腔膜:Na+-H+ 逆向转运体
Na+-G,AA 同向转运体
基底膜:钠泵
-AA转运
前半段机制:
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钠离浓度降低
细胞内电位比膜外降低(基底膜Na +泵)
钠-氢的逆向交换 钠离子与葡萄糖,AA同向转运
-G转运 -AA转运
H+分泌 HCO3-重吸收
细胞内[Na+]升高 Na +泵
钠离子泵到细胞间隙
滤过率的变化
滤过率↑(血尿) 滤过率↑(蛋白尿) 滤过率↓(肾炎)
滤过率↓(大失血) 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 滤过率↓(结石、肿瘤) 滤过率↓(中毒性休克)
第三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 物质转运功能
Function of Urinary Formation for Renal Tubules and Collecting

人体解刨生理学泌尿系统

人体解刨生理学泌尿系统
形态
肾脏外形似蚕豆,由前后两面和内外两缘组成。内缘中部凹陷,为 肾门,是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输尿管出入的部位。
大小
肾脏大小因人而异,一般长10-12cm,宽5-6cm,厚3-4cm。
肾单位组成与功能
组成
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肾小球是一个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 管相互缠绕而成。肾小管是与肾小球相连的一条细长管道,分为近曲小管、髓袢和远曲小管三部分。
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
包括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率、 肾血流量、血浆胶体渗透压、抗利尿 激素等。
尿液浓缩和稀释机制
尿液浓缩机制
当机体缺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 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
尿液稀释机制
当机体水分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 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使尿液稀释。
蛋白质组学技术
应用蛋白质分离、鉴定和定量技术,研究泌尿系统疾病的蛋白质表 达谱和蛋白质相互作用。
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泌尿系统疾病的基因组变异和转录组变 化,揭示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定具有重要意义。
机制
肾小球滤过作用主要依赖于肾小球滤过膜的结构特点和滤过压。肾小球滤过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基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三层结构组成,具有不同孔径大小的通道,允许不同分子量的物质通过。 同时,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压较高,有利于血液中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03 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结构 与功能
临床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严重情况下,可能 出现发热、腰痛等全身症状。

《生理学泌尿系统》

《生理学泌尿系统》

《生理学泌尿系统》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精妙无比的大工厂,每个器官和系统都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以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

泌尿系统,便是这个大工厂中负责“清洁与排毒”的重要部门。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肾脏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如同高效的过滤器,每天不辞辛劳地处理大量的血液,将有用的物质重新送回血液循环,而把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过滤出来,形成尿液。

先来说说肾脏。

它的结构非常精妙,由无数个肾单位组成。

肾单位就像是一个个微型的加工厂,每个都包含肾小球和肾小管。

肾小球是一团毛细血管球,血液流经这里时,压力促使血浆中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尿素、无机盐等滤过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

这一过程就像用细密的筛子过滤杂质一样。

而肾小管则对原尿进行重吸收和分泌,将大部分有用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大部分水分等重新吸收回血液,同时把一些代谢产物和多余的物质分泌到肾小管中,最终形成尿液。

肾脏生成尿液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

比如,当我们身体缺水时,肾脏会通过减少尿液的生成来保持体内的水分平衡;而当我们摄入过多水分时,肾脏又会增加尿液的排出,以防止体内水分过多。

此外,肾脏还会根据体内电解质的平衡情况,调节尿液中各种离子的含量。

尿液生成后,就会通过输尿管输送到膀胱。

输尿管就像是一条细长的管道,通过平滑肌的蠕动,将尿液从肾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膀胱。

这一过程是自发进行的,不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控制。

膀胱是储存尿液的器官,它具有很大的弹性,可以容纳一定量的尿液。

当膀胱中的尿液逐渐增多,膀胱壁受到的压力也会逐渐增大。

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会产生尿意。

但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之前,我们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控制,暂时忍住排尿的冲动。

尿道则是尿液排出体外的最后通道。

男性和女性的尿道结构有所不同。

男性的尿道较长,除了排尿,还兼具排精的功能;女性的尿道则相对较短、宽且直,这也使得女性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

泌尿系统的正常功能对于维持我们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生理学完整课件泌尿

生理学完整课件泌尿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的正常功能和机制的科学。

它涉及许多不同的系统,其中之一就是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负责体内废物的排出和体内水分的平衡。

本文将介绍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核心,是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去除体内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同时保留有用的物质,如蛋白质和红细胞。

肾脏还负责调节体内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及产生激素,如肾素和促红细胞素。

肾脏由许多小的过滤单位组成,称为肾单位。

每个肾单位包括一个肾小球和一个肾小管。

血液通过肾小球被过滤,然后有用的物质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则被排出体外,形成尿液。

输尿管将尿液从肾脏输送到膀胱。

膀胱是一个袋状器官,可以储存尿液,直到排泄。

当膀胱充满时,它会发出信号,告诉大脑需要排尿。

尿道将尿液从膀胱排出体外。

泌尿系统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肾脏疾病可以导致高血压、贫血和电解质失衡。

泌尿系统的其他问题,如尿路感染和肾结石,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和舒适。

除了排泄废物和调节水分平衡,泌尿系统还有其他的功能。

例如,肾脏可以分泌激素,如肾素和促红细胞素,这些激素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都有重要的影响。

肾素是一种酶,可以调节血压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促红细胞素则可以促进红细胞的,预防贫血。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的正常功能和机制的科学,泌尿系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负责体内废物的排出和体内水分的平衡。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核心,是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去除体内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同时保留有用的物质,如蛋白质和红细胞。

肾脏还负责调节体内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及产生激素,如肾素和促红细胞素。

输尿管将尿液从肾脏输送到膀胱。

膀胱是一个袋状器官,可以储存尿液,直到排泄。

当膀胱充满时,它会发出信号,告诉大脑需要排尿。

尿道将尿液从膀胱排出体外。

生理学课件泌尿(一)

生理学课件泌尿(一)

生理学课件泌尿(一)引言概述:泌尿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排泄代谢产物和调节体液平衡。

生理学课件泌尿(一)旨在系统地介绍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与其相关的关键生理过程。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展开讨论:泌尿系统概述、肾脏功能、肾小球滤过、尿液产生、尿液排泄。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泌尿系统的运作机制。

正文:一、泌尿系统概述1.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2.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排泄代谢产物、维持体液平衡3.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概述二、肾脏功能1.肾脏的位置和结构:左右肾的位置和外形特征2.肾脏的功能:尿液产生、排泄废物、调节水盐平衡、维持酸碱平衡3.肾脏的内部结构:肾实质、肾小管、肾小球的组成及功能4.肾单位的组成:肾小球、肾小管(近曲小管、远曲小管等)三、肾小球滤过1.肾小球的结构和功能:肾小球滤过的基本单位2.滤过屏障:肾小球滤过屏障的组成和功能3.肾小球内血流动力学:肾小球滤过的调节机制4.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因素:毛细血管压力、肾小球滤过系数、滤液封闭反馈四、尿液产生1.肾小管的功能:对尿液的重吸收与分泌2.尿液的组成:水、电解质、废物、草酸、无机盐等3.尿液产生过程:肾小管的主要作用、尿液的生成机制4.尿液体积的调节:尿液生成和水再吸收的平衡调节五、尿液排泄1.尿液排泄的机制:尿液的储存和排泄2.膀胱的结构和功能:膀胱尿液收集和排泄的重要器官3.神经控制:神经调节尿液排泄的过程4.排尿的反射:尿液排尿的正常反射机制总结:本文以生理学课件泌尿(一)为标题,采用引言概述-正文内容的格式,围绕泌尿系统展开讨论。

通过对泌尿系统概述、肾脏功能、肾小球滤过、尿液产生和尿液排泄等五个大点的详细阐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泌尿系统结构与功能、肾脏滤过机制以及尿液的产生和排泄过程。

这将有助于读者对泌尿系统及其生理学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主)
— 心房容量 + 循环血量↑
感受器
(5-10%)
ABp↓

动脉压力 感受器
+
室旁核

动脉压力 感受器
+
ABp↑
AⅡ、低血糖
疼痛、应激
+ (次) —
ADH
心房钠尿肽
下丘脑-垂体束
垂体后叶
2.ADH对尿生成的调节作用:
ADH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管周膜V2受体结合 激活G蛋白耦联 内髓集合管尿素通透性↑ 腺苷酸环化酶 袢升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
c-AMP↑ 内髓高渗梯度↑
激活 蛋白激酶A
尿浓缩↑
水通道从胞浆 镶嵌到管腔膜上
水重吸收↑
小管液 尿量↓
适宜刺激 下丘脑 释放 ADH
ADH
血 液
血浆晶渗压↑
(1-2%)
+
中枢渗感器
循环血量↓
(5-10%)

心房容感器
ABp↓
AⅡ、低血糖
疼痛、应激

动脉压感器
+
+
+
+
下丘脑: 视上核 (主) 室旁核 (次)
③激活β受体→近球细胞释放肾素→血管紧 张素-醛固酮系统↑→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NaCl的重吸收↑。
(二)抗利尿激素
1.刺激ADH分泌的因素:
血浆晶体 渗透压↑
(1-2%)
+
中枢 渗透压
+
下丘脑

中枢 渗透压

感受器
视上核 感受器
血浆晶体 渗透压↓
(1-2%)
循环血量↓
(5-10%)

心房容量 感受器
ADH
下丘脑-垂体束
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管周膜V2受体结合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c-AMP↑
激活蛋白激酶A
内髓集合管尿素通透性↑ 袢升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
内髓高渗梯度↑
水通道从胞浆镶嵌到管腔膜上
尿浓缩↑
水重吸收↑
尿量↓
注:
AD H缺 乏↓ 垂体
性尿 崩症
3.ADH的作用特点:
⑴ADH的有效刺激主要是: 晶体渗透压↑
远曲小管 Na+、Cl-负荷↓
反射性
肾交感N兴奋↑
+
NE
致密斑感受器
+
+
β受体 +
+
球旁器细胞
肾素
2.血管紧张素对尿生成的调节:
血管紧张素原
肾素
血管紧张素Ⅰ(10肽)
①最小浓度→刺激近曲 小管重吸收NaCl;
②中等浓度→进一步刺
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激肾上腺皮质合成与释放
醛固酮;
血管紧张素Ⅱ(8肽)
③较高浓度→进一步收
收量与肾小球滤过量之间保持一 定的平衡关系的现象。
实验证明,无论GFR↑or↓→近 曲小管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量是 定比重吸收的: 重吸收量/滤过量≈65~70%
2.机制: 主要与管周毛细血管压和胶体
渗透压的改变有关。
在肾血流量不变的前提下: 当GFR↑时
管周毛细血管压↓ 胶体渗透压↑ 小管旁组织间液入毛细血管量↑
循环血量↓(尤为)
⑵循环血量与晶体渗透压可相互拮抗或协同:
●高渗性脱水: 晶体渗透压↑ 循环血量↓
晶体渗透压↓ ●低渗性脱水: 循环血量↓
●先给高渗盐水 晶体渗透压↑ 再给右旋糖酐: 循环血量↑
→ADH↑↑ →ADH↑ →ADH↑
附:一次大量饮清水与饮生理盐水尿量为
何不同?
一次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 加的现象称水利尿。
其原因是:大量饮清水后 →血液稀释→血浆晶体渗透 压↓和血容量↑→对下丘脑渗 透压感受器的刺激↓→ ADH释放明显↓→肾小管对 水的重吸收↓→尿量↑;同时 因血容 量↑→GFR↑→尿量↑。
而饮等量的生理盐水后,因仅改变血容量,对 ADH释放抑制程度轻,故尿量不会出现饮清水后的 水利尿现象。
(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尿的生成由: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 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三个环节构成。机体对 尿生成的调节是通过上述三个环节实现的。
一、肾内自身调节
(一)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所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 管 对 水 重 吸 收 的 力 量 ( 排 出 1g 溶 质 , 约 需 溶 解 于 15ml水)。
小管旁组织间液的静水压↓ Na+、H2O重吸收↑
重吸收率/滤过率≈65~70%
(球-管平衡)
3.意义:
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会因GFR的增减 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但球-管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打乱。 如:
①渗透性利尿的机制:
②充血性心衰水肿的原因:
①渗透性利尿的机制:
静脉输入甘露醇 血容量↑ G F R↑
Na+、H2O重吸收↑ Na+、H2O 潴留→水肿
二、神经体液调节
(一)肾交感神经的作用: 肾交感N兴奋(运动、高温、大出血、缺O2、
剧痛)→释放NE: ①激活α受体→入球与出球小A收缩(收缩程
度:A入>A出)→肾毛细血管压↓、肾血浆流量 ↓→有效滤过压↓→GFR↓;
②激活α受体→近端小管和髓袢上皮细胞重 吸收水和NaCl↑ ;
∴当[溶质]↑→渗透压↑→肾小管(尤其近曲小管)对
水的重吸收↓→小管液中[Na+]↓(因被稀释)→Na+
重吸收↓(扰乱球-管平衡)→尿量↑。
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晶体性利尿)。
如:糖尿病的多尿;
渗透性利尿剂-甘露醇、山梨醇(可被滤过而不被 重吸收)。
(二)球-管平衡
1.概念: 指近曲小管对溶质、水的重吸
缩血管、升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Ⅲ(7肽)
④另外:刺激肾上腺髓 质和交感N分泌释放NE、E;
刺激ADH、ACTH释放。
ACTH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血[K+]↑、[Na+]↓
醛固酮
①(收缩微A→外周阻力↑)+(收缩V→回心血量 ↑)→Bp↑;
②作用于脑内一些N元(Ⅳ脑室的后缘区)→交感缩血 管活动↑→外周阻力↑→Bp↑,以及引起渴觉;
③刺激ADH、ACTH释放; ④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心率↓; ⑤作用于交感缩血管N末梢接头前的受体→使其释放 NE↑; ⑥刺激肾上腺髓质的分泌释放; ⑦强烈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与释放醛固酮; ⑧刺激近曲小管重吸收NaCl。
1.肾素分泌的
循环血量↓ 等适宜刺激
刺激因素;
2.血管紧张素 对尿生成的调 节;
3. 醛固酮分泌 的刺激因素
4.醛固酮对尿 生成的调节;
1. 肾素分泌的刺激因素:
循环血容量↓ 肾动脉压↓
肾动脉压↓ 肾血流量↓
GFR↓
循环血容量↓
NE和 E
— 心房容量感受器
PGE2
动脉压力感受器
+ 入球小动脉 牵张感受器
(但管周毛细血管的血流量与血压↓的程度 以及血浆胶渗压↑的程度不明显) 肾小管内[溶质]↑、渗透压↑
肾小管(尤其近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小管液中[Na+]↓(因被稀释) Na+重吸收↓(扰乱球-管平衡)
尿 量↑
②充血性心衰水肿的原因: 当动脉血压↓
肾灌注压和血流量↓ 出球小动脉的代偿性收缩 GFR仍能保持原水平(即滤过分数↑) 管周毛细血管血流量↓、血压↓、血浆胶渗压↑ 小管旁组织间液入毛细血管量↑ 小管旁组织间液的静水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