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科学教材《人体解剖生理学》中泌尿系统章节。

本章节主要介绍泌尿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具体内容包括: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输尿管、膀胱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排出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 掌握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尿液的形成过程。

2. 教学重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排出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体解剖模型、泌尿系统挂图、视频播放设备。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人体解剖图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人体解剖模型和泌尿系统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输尿管、膀胱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 视频播放:播放泌尿系统工作原理的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泌尿系统的功能。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尿液的形成排出过程。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泌尿系统在人体中的作用,以及异常情况下泌尿系统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泌尿系统2. 板书内容:泌尿系统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肾脏功能:过滤血液、形成尿液输尿管功能:输送尿液至膀胱膀胱功能:储存尿液尿液排出:通过尿道排出体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画出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 答案: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泌尿系统的功能:肾脏过滤血液、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至膀胱;膀胱储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血液经过肾脏过滤,形成尿液;尿液通过输尿管输送至膀胱;膀胱储存尿液,当尿液达到一定量时,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教具、播放视频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最新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第六章泌尿系统

最新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第六章泌尿系统

第六章泌尿系统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2、掌握肾的形态和位置、结构血管。

3、了解输尿管道。

二、教学重点
1、肾的宏观、微观结构。

2、尿的生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
尿液的生成及输送过程。

四、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组成
二、泌尿系统的功能
第二节肾
一、肾的形态和位置
(一)形态:肾是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左右各一,呈红褐色
(二)位置:肾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
二、肾的结构
(一)宏观结构
1、肾实质:皮质、髓质
2、肾盂
(二)肾的微观结构
1、泌尿部:肾小体、肾小管
2、排尿部:集合管、乳头管
(三)尿的生成过程:尿的生成过程是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其分泌与排泄作用等三个连续的过程
(四)幼儿肾脏特点
第三节输尿管道
一、输尿管:是细长的肌性管道,左右各一
二、膀胱:是贮存尿液的肌性器官,其形状、大小和位置,均随尿液的充盈程度而变化
三、尿道
四、幼儿输尿管道特点
(一)输尿管:比成人宽,肌肉和弹性组织发育不全,易引起尿路感染
(二)膀胱:储尿机能差,肌肉层较薄,肌组织和弹性纤维较差,排尿次数较多
(三)尿道:尿道短且生长速度较慢,易感染。

运动解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泌尿系统

运动解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泌尿系统

运动解剖学电子教案第11章泌尿系统[作者:tian 来源:运动解剖学课程网站点击数:4916 更新时间:2013/11/20 文章录入:admin01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了解各系统的形态与位置,掌握肾的微细结构及功能。

进一步理解运动与泌尿系统的关系。

授课方式:网络多媒体课件【基本要求】1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位置及形态特征。

2掌握肾的位置、第十一章泌尿系统【基本内容】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图11-1 男性泌尿系统、肾的位置和冠状切面)。

其中肾是产尿的器管;输尿管是将尿液导入膀胱的管道;膀胱是暂时贮存尿液的器官;尿道是将尿液排出体外的管道。

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生成和排出尿液,排泄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如尿素、尿酸、肌酐、肌酸等)。

此外肾脏还参与调节机体的水盐平衡、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并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故泌尿系统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肾一、肾的位置与外形肾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红褐色而脆,每侧肾重约120-150克。

肾位于腹后壁的腹膜外脊柱两旁,在第11胸椎至第3腰椎之间,左高右低,相差半个椎体。

肾从外形观察,有一门、两端、两缘和两面。

上端宽而薄,下端窄而厚;外侧缘凸,内侧缘中部凹陷,是肾的血管、输尿管、淋巴管和神经进出肾的门户,称为肾门;肾前面较凸,后面较平,贴近腹后壁。

肾表面由外向内依次有肾筋膜,脂肪囊及纤维层包裹。

形态、大体结构和组织结构及功能。

3掌握尿液是如何形成的。

4了解体育锻炼对肾的影响。

【基本概念】1肾窦:肾内扩大部分及其与之通连的腔隙,包括肾盂、肾大盏和肾小盏。

2肾实质:位于肾窦的周围,由肾皮质和肾髓质构成。

3肾锥体:位于肾髓质部分,由放射状排列的髓放线构成。

4肾柱:位于肾锥体间由肾皮质伸入构成的部分。

5肾叶:每一个肾锥体与邻近的皮质构成一个肾叶。

6肾小叶:每一条二、肾的大体结构在肾的冠状切面上(经肾门部分),可见肾由肾窦和肾实质两个部分构成。

爱爱医资源泌尿系统人体解剖学教学教案全集

爱爱医资源泌尿系统人体解剖学教学教案全集

爱爱医资源-泌尿系统人体解剖学教学教案全集第一章:泌尿系统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和结构。

3. 了解泌尿系统的重要性和相关疾病。

教学内容:1. 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2. 泌尿系统的功能:排泄废物、调节体液平衡和血压、产生尿液等。

3. 泌尿系统的重要性和相关疾病:肾炎、肾结石、尿道炎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泌尿系统相关疾病的案例。

教学资源:1. 泌尿系统示意图。

2. 泌尿系统相关疾病的案例资料。

教学活动:1. 引入泌尿系统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分析泌尿系统相关疾病的案例。

4. 学生提问和解答问题。

评估方式: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泌尿系统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泌尿系统相关疾病的认识。

第二章:肾脏解剖学教学目标:1. 理解肾脏的形态和结构。

2. 掌握肾脏的主要功能和机制。

3. 了解肾脏的血液供应和尿液形成过程。

教学内容:1. 肾脏的形态:位置、大小和形状。

2. 肾脏的结构:皮质、髓质和肾盂。

3. 肾脏的功能:过滤血液、调节血压和体液平衡、排泄废物等。

4. 肾脏的血液供应和尿液形成过程:肾小球、肾小管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肾脏的形态和结构。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肾脏功能的讨论。

教学资源:1. 肾脏解剖图示。

2. 肾脏功能的相关实验资料。

教学活动:1. 引入肾脏的形态和结构。

2. 讲解肾脏的形态和结构。

3. 引导学生讨论肾脏的功能和机制。

4. 分析肾脏的血液供应和尿液形成过程。

评估方式: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肾脏形态和结构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肾脏功能实验的分析和理解。

第三章:输尿管解剖学教学目标:1. 理解输尿管的位置和结构。

2. 掌握输尿管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3. 了解输尿管的重要性和相关疾病。

教学内容:1. 输尿管的位置:位于腹膜后,连接肾脏和膀胱。

泌尿系统解剖学教学设计

泌尿系统解剖学教学设计
• 排尿反射过程:当膀胱内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膀胱壁上的 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神经冲动沿盆神经传入纤维传到骶 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由脊髓再把膀胱充胀的信息上 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并产生尿意。大脑皮层 向下发放冲动,传至骶髓初级排尿中枢,引起盆神经传出纤 维兴奋,同时抑制腹下神经和阴部神经,从而引起膀胱壁逼 尿肌收缩,内、外括约肌舒张,将贮存在膀胱内的尿液排出 。
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毛细 血管网组成,外有肾小囊 包裹。
肾小管结构特点
包括近曲小管、髓袢和远 曲小管,具有重吸收和分 泌功能。
肾小球滤过功能解析
滤过膜构成
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脏层上 皮细胞构成。
滤过影响因素
滤过膜通透性、有效滤过压、肾血浆 流量等。
滤过作用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蛋白质分子外 的血浆成分被滤过进入肾小囊腔,形 成超滤液。
04
男性生殖系统解剖学
睾丸、附睾和输精管结构特点
睾丸
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呈卵圆形,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的器官。
附睾
紧贴睾丸上端和后缘,分为头、体、尾三部,有助于精子的成熟 和储存。
输精管
起始于附睾尾部,沿睾丸后缘上行进入精索,是输送精子的管道 。
前列腺、精囊和射精管结构特点
01
前列腺
位于膀胱颈下方,包绕尿道起始 部,分泌前列腺液,参与精液组 成。
起自肾盂,沿腰大肌前面偏中线侧下行,跨越髂血管处进入骨盆,最后开口于 膀胱。
毗邻关系
输尿管上接肾盂,下连膀胱,沿途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与之伴行。在跨越髂 血管处,男性输尿管与睾丸血管和输精管交叉,女性则与卵巢动静脉交叉。
膀胱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
膀胱形态
膀胱呈三棱锥体形,分尖、底、体、颈四部。膀胱尖朝向前上方,由此沿腹前壁至脐之间 有一褶襞为脐正中韧带。

4.泌尿系统疾病教案

4.泌尿系统疾病教案

4.泌尿系统疾病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关于泌尿系统疾病的基础知识和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泌尿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二、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

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掌握程度有所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泌尿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根据患者的症状初步诊断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泌尿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教学难点: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图解、动画等形式直观展示泌尿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疾病发生机制,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同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五、教学任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泌尿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授泌尿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等。

案例分析法:结合临床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泌尿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加强交流与合作。

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景模拟法:模拟临床场景,让学生扮演医生角色,进行实践操作和病例分析,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七、教学准备教材: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内科学》等相关教材。

《人体解剖学》精品课件—泌尿系统

《人体解剖学》精品课件—泌尿系统
《 人体解剖学》 精 品 课件—泌尿系统
主讲人:XXX
主要内容
1

2
输尿管
3
膀胱
4
尿道
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 管、膀胱及尿道组成,如 图所示。其主要功能是产 生和排出尿液,借以清除 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所 产生的废物、多余的水分 和无机盐等,调节电解质 平衡和维持机体内、外环 境的相对稳定。
骶髂关节前方下行达坐骨棘水平。输尿管在盆腔内的行程男女有差异。 男性输尿管行经膀胱底处,走在输精管的后方并与之交叉;女性输尿 管行经子宫颈外侧约2 cm处,绕过子宫动脉后下方并与之交叉 。
3.输尿管壁内部
输尿管壁内部是输尿管斜行穿膀胱壁的部分,长约1.5 cm。当 膀胱充盈时,膀胱内压力升高引起壁内部管腔闭合,可阻止尿液由膀 胱向输尿管返流。
二、输尿管的狭窄
第二节 输尿管
输尿管全程有3处狭窄,其中上狭窄位于 肾盂、输尿管移行处;中狭窄位于小骨盆上 口、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下狭窄为输尿管 壁内部。以上狭窄处是输尿管结石易于嵌顿 的部位。
一、膀胱的形态
膀胱空虚时呈三棱锥体形,可分 为尖、底、体和颈4部分,各部间无 明显界限,如图所示。膀胱尖细小, 朝向前上方;膀胱底近似三角形,朝 向后下方;膀胱尖与膀胱底间的部分 为膀胱体;膀胱的最下部称膀胱颈, 内有尿道内口与尿道相接。膀胱充盈 时呈卵圆形。
肾位于脊柱两侧,腹膜后隙内,略呈“八”字形排列,属于腹 膜外位器官。两肾的位置并不对称,右肾受肝的影响,比左肾约低 半个椎体。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体下缘,下端平第2腰椎体下缘。右 肾上端平第12胸椎体上缘,下端平第3腰椎体上缘。
第一节 肾
三、肾的被膜
2.脂肪囊 脂肪囊为包在纤维囊外周的囊状脂肪组织层,并经肾门延伸至肾

《人体解剖学》教学课件-泌尿系统

《人体解剖学》教学课件-泌尿系统
尿道第四节 尿 道
女性尿道特点 短、宽、直
泌尿系统--肾
肾的毗邻(1)
2、毗邻
上面 肾上腺
后面
上1/3 膈
腰大肌 下2/3 腰方肌
腹横肌
泌尿系统--肾
肾的前毗面邻(2)
右肾
十二指肠降部 肝
结肠肝曲
左肾
胃底后面 胰尾 空肠 结肠脾曲
肾 肾皮质 肾柱


肾髓质 肾锥体
肾乳头
乳头孔
肾小盏、肾大盏、肾盂
肾柱
泌尿系统--输尿管
第二节 输尿管
输尿管(1)
三狭窄
1.输尿管起始处 2.越过髂血管处 3.穿膀胱壁处
泌尿系统--输尿管
输尿管(3)
泌尿系统--膀胱
第三节 膀 胱
一、形态
(分部)
膀胱尖 膀胱底 膀胱体 膀胱颈
泌尿系统--膀胱
系统解剖学 内脏学
泌尿系统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泌尿系统
绪论
绪论
一、组成
肾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二、功能
排泄 调节 内分泌
泌尿系统--肾
第一节 肾
肾的形态(1)
一、形态:
蚕豆形 内侧缘
肾门 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泌尿系统--肾
肾的位置(1)
二、位置和毗邻
1、位置:
脊柱两侧 腹后壁上部 腹膜后间隙内
泌尿系统--肾
肾的位置(1)
二、位置和毗邻
1、位置:
右肾比左肾低半个椎体
泌尿系统--肾
肾的位置(1)
二、位置和毗邻
1、位置:
第12肋斜过:右肾后面上部 左肾后面中部
肾门:位于L1平面
肾区:竖脊肌与第12肋的夹角 (肾区叩击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1、肾小球功能调节:肾血流量自身调节 2、肾小管功能调节:抗利尿素:血浆渗透压改变、循环血量改变
醛固酮: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血K+、血Na+改变 心钠素:排纳利尿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滤过分数(FF): 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入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肾血浆流量660ml/min
滤过分数=125ml/660mlx100%=19%
(一)滤过的结构基础 滤过膜及通透性
内层: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防止血细胞通过
滤过膜的结构 中层:基膜(是水合凝胶构成的微细纤维网结构) 三层 水和部分溶质可以通过, 为主要滤过屏障 外层:肾小囊的上皮细胞(细胞相互交错的 足突间形成滤过裂隙膜),最后滤过屏障
滤过膜的通透性 取决于两方面: 机械屏障和电学屏障
总结:
不同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能力取决于 被滤过物质的大小和所带的电荷.
分子量大,有效半径大,不易通过. 同一有效半径的分子,带正电荷易通过, 带负电荷难通过.
(二)滤过的动力
有效过滤压
有效滤过压: 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 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
第二节 尿生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作用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 概念: 滤液与血浆的区别?
肾小球的滤过: 是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 血液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进入肾小囊的囊腔 形成超滤液的过程
◆衡量肾小球滤过的指标
肾小球滤过率(GFR):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滤过平衡: 有效滤过压下降到零时, 滤过停止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cap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有效滤过示意图
(三)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的因素
1. 大失血、休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有效滤过压
GFR
2. 囊内压 肾结石、肿瘤等
肾小囊内压
有效滤过压 GFR
3. 血浆胶体渗透压
大量输液
血浆胶体渗透压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第一节 泌尿系统的结构
一、肾的位置:腹后壁脊柱两侧:左肾 T11-L2;右肾:T12-L3 二、形态: (1)两端:上端:宽薄;下端:窄厚
(2)两面:前面:凸;后面:平 (3)两缘:外侧缘:向外隆凸;内侧缘:凹有肾门、肾V、肾垂及N,淋巴管出入部 (4)被膜:内层:纤维囊、中层:脂肪囊、外层:肾筋膜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促进肾小管对
NaCL和水的重吸收
增加肾素的分泌 增加RAAS的活动
二、体液调节
(一)抗利尿激素(ADH) 1.来源
第四节 排尿及调节 一、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构造
二、排尿反射: S:膀胱内压力
感受器:膀胱牵张感受器
传入N:盆N(+)
中 枢:脊髓骶段
大脑皮质(高级)
传出N:盆N(+)
一 肾的构造
二、形态:
泌尿小管 (5)实质:
肾单位 集合管
肾小体 肾小管
间质:CT、血管、N、淋巴管
血管球 肾小囊 近曲小管
细段——
远曲小管
曲部 直部
直部 曲部
髓袢
(二)肾脏的组织学构造
肾实质中有大量的肾单位、集合管,其间有少量结缔 组织。肾单位是尿液形成,集合管是收集、浓缩尿液
肾的血液循环
特点: 1. 肾血流量大、流速快; 2. 两套毛细血管的血压差异大(即肾小球毛细血 管内血压较高,有利于它的滤过;肾小管周围 毛细血管血压较低,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 3. 肾血流量相对稳定
分泌: 指上皮细胞将本身产 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 运到肾小管腔中的过程
① H+的分泌:
意义: 排酸保碱 维持酸碱平衡 (2)NH3 的分泌 (3)K+ 的分泌
原尿(滤液)与终尿有何质与量区别
原尿 数量 125mlx60x24=180L/天
质量 去蛋白的血浆 其他成分和血浆相同
99%被重吸收
终尿 1-2L/天
阴部N(-)
效应器:逼尿肌收
尿道内括A肌(一) 尿道外括肌(一)
生理效应:
尿液排出
第二节 尿生成的过程
一、尿液性质
1、量(每昼夜):正常 1000~2000ml; 多尿长期>2500ml;
少尿<100~500ml;
无尿<100ml。
2、理化性质:色透明淡黄; 渗透压925~3727KPa;
比重:1.012~1.025; PH:5~7。
有效滤过压
GFR
4. 肾血浆流量 虑过平衡点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速度加快 GFR
很快达到
二 各段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功能
1.概念
重吸收: 指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 到血液中的过程
2. 重吸收方式 1)被动重吸收: 2)主动重吸收:
3. 重吸收的特点 ◇选择性 ◇差异性 ◇有限性
各段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功能
3、化学成分:水:95~97%; 有机物:含氮废物(尿素、尿酸盐) 无机物:Na+、Mg+、K+、Ca++、Cl-
二、肾小球滤过作用 1、滤过因素:滤过膜通透性、滤过物分子量大小、滤过物电荷:正负电电易难过过 2、有效滤过压:肾小球cap压
血浆胶渗压
囊内压
“=肾小球”cap压——(血浆胶压+囊内压)
Na+重吸收
(1)部位: 主要在近端小管 Na+主动重吸收方式为主
2. 葡萄糖的重吸收
(1)部位:100%近曲小管(尤其前半段) (2)方式:继发性主动重吸收 (3)特点:葡萄糖重吸收具有一定的限度
肾糖阈:尿中刚刚出现糖时的血糖浓度。 (或不出现尿糖的最高血糖浓度)。
二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功能
平均1.5L/天
无糖、Na、Cl、K少尿素、 肌酐比原尿多 1%排出体外
第三节 尿生成的调节
一、肾内自身调节 (一)小管液中溶质浓度的影响 小管液中某溶质浓度 管腔中渗透压
妨碍水的重吸收 水重吸收 尿量
渗透性利尿:如葡萄糖、甘露醇的渗透性利 尿作用。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多尿?
二、神经调节
肾交感神经兴奋时的作用: 入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下降,GFR下降。
=50-(30+10) =10mmHg 滤过率:125ml/min
②K+分泌:部位:远曲小管、集合管; 量:多进多排、少进少排、不进不排 方式:K+-Na+交换
③NH+3分泌:部位:肾小管 方式:扩散 条件:pH值:小管液↓时;NH3向小管液内扩散 终产物:NH3+H+NH+4; NH4+Cl-+NH+4C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