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全

39、脑回:大脑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满深浅不同的沟和裂,沟裂之间的隆起部分称为脑回。
40、中央前回:以中央沟为界,在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
41、中央后回:中央沟与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
42、基底核:皮层的深面为白质,白质内还有质核,这些核靠近脑底,称为基底核(基底神经节)。
6、动点,静点:肌向分布在关节的周围,通常以两端附着于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面,中间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肌肉收缩时,使两骨彼此靠近而产生运动,把接近身体正中线的肌肉附着点称为肌肉的起点或定点,把另一端的附着点称止点或动点。
7、皮肤的附属器官:皮肤内有由皮肤衍生的毛发、指(趾)甲、皮脂腺和汗腺,统称皮肤的附属器官。
12、主动转运:是指细胞膜物质分子或离子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细胞代谢供给能量。
13、钠泵:各种细胞的细胞膜上普遍存在着一种称为钠钾泵的结构,简称钠泵。
14、入胞:是指外某些物质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其过程先是细胞膜“辨认”细胞外的某团块物质,接着与该物质团块接近的细胞膜内陷,形成对该物质团块的包围,然后伪足互相接触并发生膜融合和断裂,最后物质团块与包围它的膜一起进入细胞。如物质团块是固体,上述过程叫吞噬,如进入物质是液体,上述过程叫吞饮。
13、肾窦:肾门向肾内部凹陷成一个较大的腔隙,称肾窦。
14、隐睾症:婴儿出生前睾丸尚未降到阴囊而仍留于腹腔中者,称为隐睾症。
15、阴茎包皮:阴茎的皮肤薄而柔软,富于伸展性。皮肤至且茎颈游离向前,形成包绕阴茎头的环形皱襞,称阴茎包皮。
16、包皮过长:包皮盖住尿道外口和阴茎头时,称包皮过长。
17、包茎:当包皮口过小,包皮完全包着阴茎头时,称包茎。
人体解剖生理学习计划

人体解剖生理学习计划第一章:绪论1.1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定义和意义1.2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1.3 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二章:细胞与组织2.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2 组织的分类和功能2.3 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第三章:骨骼系统3.1 骨骼系统的构成和组成3.2 骨骼系统的功能和生理特点3.3 骨骼系统的疾病和保健知识第四章:肌肉系统4.1 肌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4.2 肌肉系统的生理特点和运动功能4.3 肌肉系统的病理生理和运动医学知识第五章:循环系统5.1 心脏结构和功能5.2 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5.3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第六章:呼吸系统6.1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6.2 呼吸过程的生理特点和调节机制6.3 呼吸系统的疾病和保健知识第七章:消化系统7.1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7.2 消化过程的生理特点和调节机制7.3 消化系统的疾病和保健知识第八章:泌尿系统8.1 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8.2 泌尿过程的生理特点和调节机制8.3 泌尿系统的疾病和保健知识第九章:内分泌系统9.1 内分泌激素的分泌和调节9.2 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和生理特点9.3 内分泌系统的疾病和保健知识第十章:神经系统10.1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0.2 神经传导的生理特点和调节机制10.3 神经系统的疾病和保健知识第十一章:感觉系统11.1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11.2 感觉传导的生理特点和调节机制11.3 感觉系统的疾病和保健知识第十二章:生殖系统12.1 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2.2 生殖过程的生理特点和调节机制12.3 生殖系统的疾病和保健知识第十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协调13.1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和协调机制13.2 生命活动的节律和周期性13.3 生命活动的平衡和稳定第十四章:运动与运动医学14.1 运动的生理特点和效应14.2 运动医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14.3 运动损伤和康复知识第十五章:营养与健康15.1 营养物质的功能和代谢15.2 膳食与健康的关系15.3 营养与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第十六章:环境适应与生理疾病16.1 生活环境对人体的影响16.2 环境适应的生理机制16.3 生理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知识第十七章:年龄与生理17.1 年龄对生理功能的影响17.2 年龄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17.3 健康老龄化的生理原理和实践技术第十八章:性别差异与生理18.1 性别对生理功能的影响18.2 性别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18.3 健康性别平等的生理原理和实践技术第十九章:遗传与生理19.1 遗传对生理功能的影响19.2 遗传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19.3 健康遗传的生理原理和实践技术第二十章:新技术与生理20.1 生理学与新技术的关系20.2 生理学在新技术中的应用20.3 生理学在新技术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以上为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学习大纲,每个章节都包含了结构、功能、生理特点、疾病及保健知识的内容。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 第一章 绪论

四、生殖
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 个体,该功能称为生殖或自我复制。
人类及高等动物分为雄性与雌性,发育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 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子代个体。
生殖是生命的特征之一。
亚当和夏娃的伊甸园
第三节 人体功能活动的稳态及其调节
如何学好人体解剖学?
人体基本组织研究技术
➢ 微细结构:光镜结构与电镜(超微)结构
➢ 光镜结构:光学显微镜下能被分辨的结构,以微米为长度度量单位 ➢ 电镜结构: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被分辨的结构,以纳米为长度度量单位 ➢ HE染色 苏木精-伊红
肝细胞光镜结构(HE染色)
肝细胞电镜结构(透射电镜)
(一)刺激与反应 刺激:能被机体所感知引起反应的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 反应: 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出现的理化过程和生理功能的变化; 任何刺激要引起机体或组织产生兴奋反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刺激强度; 刺激持续时间; 刺激强度变化速率;
刺激三要素: (1)足够的强度 阈 强 度: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 刺 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 阈上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 阈下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
(即促进戒加强控制部分的作用) 意 义: 使某一生理功能迅速加强,直至完成。
例: 排尿、排便、分娩、凝血
本章重点
人体分十部、十系统 器官、系统的定义 标准解剖学姿势 人体的轴和面 新陈代谢、阈刺激的定义 正反馈、负反馈的定义 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45
22
人体的轴
1.垂直轴 2.矢状轴 3.冠状轴
人体的面
25
矢状面
水平面
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导言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生物医学领域中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学科,主要涉及人体组织、器官、系统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与其功能有关的生理学过程。
本文将介绍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常见疾病对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影响。
一、人体解剖学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结构的学科。
人体解剖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学组织学研究包括细胞学和组织学的知识。
人体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组织构成,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
2. 器官学器官学研究人体的各个器官,包括心脏、肺、肝脏、肾脏等。
每个器官都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3. 系统学系统学研究人体的各个系统,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
每个系统由多个器官协同工作,完成特定的生理功能。
二、生理学生理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
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是由多个系统协同作用完成的。
人体的生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是人体的输送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输送氧气和养分到身体各个部位,并排除废物和二氧化碳。
2.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是人体的气体交换系统,主要由肺和呼吸道组成。
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吸入新鲜空气,将氧气输送到血液中,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3.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是人体的食物消化系统,主要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消化腺器官组成。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进食的食物转化为身体所需的养分,并将废物排出体外。
4. 泌尿系统泌尿系统是人体的排泄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保持体内的正常水平。
三、常见疾病与人体解剖生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疾病与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关系:1. 心脏病心脏病是指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等。
了解心脏的解剖结构和心脏的生理功能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心脏病。
人体解剖生理学笔记

人体解剖生理学笔记一、人体解剖学基础1.骨骼系统:主要分为颅骨、脊柱、胸骨和四肢骨。
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结构特点。
例如,颅骨保护大脑,脊柱支撑身体,胸骨和肋骨保护心肺,四肢骨则支持运动。
2.肌肉系统:人体的肌肉可以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种。
骨骼肌主要分布在躯干和四肢,是人体运动的动力来源;心肌则分布在心脏,负责心脏的收缩;平滑肌则分布在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内脏器官,负责维持内脏的正常功能。
3.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心脏负责将血液泵送到全身,血管则负责输送血液,血液则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和氧气,为身体各部分提供所需的营养和氧气。
4.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呼吸道包括鼻腔、喉、气管等,负责将空气吸入肺部;肺则负责氧气的交换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5.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等部分,负责将食物消化吸收,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营养。
6.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等组成,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保持身体的酸碱平衡。
7.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和神经元等部分,负责控制身体的各种活动和感知外部刺激。
二、生理学基础1.细胞生理: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每个细胞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
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理解人体生理功能的基础。
2.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系统将氧气和营养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同时带走废物和二氧化碳。
了解血液循环的原理和机制对于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3.呼吸生理:呼吸系统通过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来维持人体的气体交换。
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体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4.消化生理:消化系统负责将食物转化为可被身体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
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能量需求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5.排泄生理:泌尿系统通过排除废物和多余的水分来维持身体的酸碱平衡和水平衡。
了解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
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1.单位膜:电镜下,细胞膜由三层结构组成,即内外两层亲水极和中间一层的疏水极。
蛋白质附着、镶嵌或横跨脂膜。
2.被动转运:物质或离子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
不需要能量(单纯扩散如:染液)3.被动转运:借助细胞膜蛋白发生的扩散。
离子通道(电压依赖性、化学依赖性)4.主动转运:物质或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转运过程。
需要能量(离子泵:钠、钾、钙、氧、氢等)Na + -K +泵:3 Na + 2 K +1ATP5.疏松结缔组织细胞成分: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肝素、组织胺)、浆细胞纤维成分:胶原纤维(韧性强)、弹性纤维(弹性)、网状纤维(无弹有韧)基质:无定形胶状物,化学成分为黏多糖蛋白质6.骨骼肌(横纹肌)结构:明带、暗带、肌节(一个暗带和半个明带)细肌丝(明带):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粗肌丝(暗带):肌球蛋白(教材: 肌肉收缩章节P69 )神经活动→肌细胞膜→钙离子从终池(特化的滑面内质网)→释放入胞质→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构象改变→ATP分解→粗细肌丝滑动(1.5~3.5微米/肌节)7.神经元结构:胞体细胞膜:可兴奋性膜膜上的离子通道:电位门控通道:有些通道受电刺激而开放化学门控通道:当化学物质与受体结合时才开放膜受体:可与相应的化学物质如神经递质结合,使离子通道开放或产生其他细胞活动变化。
8.尼氏体:碱性颗粒或小块,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
9.神经原纤维:呈线状交织分布,在神经元内起支持和运输的作用。
10.树突:分支多,呈树枝状,愈向外周分支越细,表面有刺状物,是其他神经元终末支与树突的接触点。
树突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至胞体。
11.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1根粗细均匀的轴突。
轴突主干上有时分出侧支。
胞体发出轴突的部分呈圆锥形,称轴丘轴突的功能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12.有髓神经纤维:突起外面包有髓鞘结构(施万细胞)。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一、课程介绍1.1 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1.2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为后续医学课程打下基础。
1.3 适用对象:医学院校学生二、教学内容2.1 教学大纲:第一部分:绪论1.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2.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第二部分:运动系统1. 骨骼系统2. 肌肉系统第三部分:神经系统1. 脑2. 脊髓3. 神经系统周围部分第四部分:内分泌系统1. 内分泌腺2. 激素的作用第五部分:血液循环系统1. 心脏2. 血管3. 血液第六部分:呼吸系统1. 呼吸道2. 肺第七部分:消化系统1. 口腔2. 食管3. 胃4. 小肠5. 大肠6. 肝、胆、胰第八部分:泌尿系统1. 肾2. 输尿管3. 膀胱4. 尿道第九部分:生殖系统1. 男性生殖系统2. 女性生殖系统第十部分:感官系统1. 视觉器官2. 听觉器官3. 嗅觉器官第十一部分: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调节1. 神经系统调节2. 内分泌系统调节第十二部分:局部解剖与器官移植1. 局部解剖2. 器官移植第十三部分:衰老与死亡1. 衰老2. 死亡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难点: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节机制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知识。
3.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人体各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4.2 考试成绩: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
5.2 辅助教材:如解剖图谱、生理实验指导等。
5.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5.4 实验室资源: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
六、教学安排6.1 课时安排:共计64课时,其中理论课48课时,实验课16课时。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一章1.人体生理学: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体液:(1)细胞内液(占体重的40%)(2)细胞外液=机体的内环境:血浆和组织间液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中介。
3.稳态: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O2分压,CO2分压、渗透压等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刺激:内、外环境的所有变化,其性质有物理,化学,生物的和关于人的社会、精神、心理因素的变化。
5.反应:机体受到刺激后所发生的某种功能状态的变化。
表现形式: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和抑制。
6.生理功能的调节:(1)神经调节(最主要的调节方式):a.基本方式:反射——即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反应。
b.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c.特点:迅速、准确、短暂、局限(2)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广泛、持久(3)自身调节的特点:范围较小,不十分灵敏7.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分类:负反馈、正反馈(例:血液凝固、分娩、排尿反应)第三章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的方式:(1)被动转运:指物质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
分类:①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O2、N2、CO2、乙醇、尿素以及甾体类激素或某些药物能通过单纯扩散的方式进行跨膜转运。
②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进行的跨膜转运。
分类: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饱和现象、立体构象特异性、竞争性抑制);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特点:离子的选择性、转运速度快、门控特性)(2)主动转运:钠-钾泵,简称钠泵,又称Na+ -K+依赖式ATP酶特点:每水解1分子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胞外,2个K+移入胞内。
意义:①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②细胞内高K+浓度是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的③维持细胞内液的正常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④Na+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是继发主动转运的动力⑤生电作用(3)入胞和出胞2.细胞内的多种第二信使:cA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甘油DG、cGMP、Ca2+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 RP: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特点:外正内负,以膜内的负电位值来代表膜电位产生机制:大部分是K+外流,少量Na+内流(2)动作电位 AP: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可逆和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解剖生理学授课教案动植物教研组陈文教授人体解剖生理学授课教案目录第一章人体基本结构第二章运动系统第三章神经系统第四章感觉器官第五章血液系统第六章循环系统第七章呼吸系统第八章消化系统第九章营养代谢和体温调节第十章泌尿系统第十一章生殖系统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机体的内环境以及生理功能的调节,正、负反馈的概念。
2.熟悉:生理学研究对象、任务。
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
【课程重点】1.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2. 机体的内环境。
3. 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4. 体内的控制系统:非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课程难点】1. 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机体的内环境以及生理功能的调节,正、负反馈的概念。
2. 生理功能的调节和自动控制【基本概念】(中英文对照):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稳态(homeostasis),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feedback),反射弧(reflex arc)【思考题】1. 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2. 在给患者进行肌肉注射时,为什么要求进针、出针快,推药慢?3. 试述机体稳态的维持机制。
【教材及参考资料】1. 左明学主编. 人体解剖生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姚泰主编. 生理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P47~743.范少光,人体生理学(第二版,双语教材)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 Guyton AC.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0th ed, WB Saunders Co,Philadelphia, 2000 P382~4295. Ganong WF.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0th ed, McGraw-Hillpublishing Co, New York, 1999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
前者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后者是研究人体生命现象或生理功能的科学。
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人体解剖学可分为大体解剖学:借助解剖手术器械切割尸体的方法,用肉眼观察形态和构造的科学;组织学: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来研究细胞内的超微结构,各器官、组织以及细胞的微细结构的科学。
胚胎学:研究由受精卵发展到成熟个体过程的科学。
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生命现象或生理功能(一)解剖学姿势和常用的方位术语1.解剖学姿势2.常用的方位术语上和下:按解剖学姿势,头居上,足在下。
前和后:腹面为前,背面为后。
内侧和外侧:以身体的中线为准,距中线近者为内侧,离中线相对远者为外侧。
内和外:用以表示某些结构和腔的关系,应注意与内侧和外侧区分。
浅和深:靠近体表的部分叫浅,相对深入潜居于内部的部分叫深。
3.轴和面轴以解剖学姿势为准,可将人体设三个典型的互垂直的轴:矢状轴一为前后方向的水平线;冠状轴一为左右方向的水平线;垂直轴一为上下方向与水平线互相垂直的垂线。
轴多用于表达关节运动时骨的位移轨迹所沿的轴线。
面常见的三种:矢状面—沿前后方向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冠状面—(额状面)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水平面—(横切面)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二)一般光学显微镜术1、应用一般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分辨率:0.2 µm2、电子显微镜术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结构称超微结构。
1)透射电镜:计量单位:nm(纳米)电子密度高,电子密度低2)扫描电镜:(三)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各器官组织的正常活动规律的学科。
1.对象:机体生命过程中所表现的一切活动。
2.任务: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机理、意义及机体内外环境对它的影响。
3.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普通生理学、细胞生理学器官和系统水平:器官和系统生理学4. 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的观点和方法1)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器官、系统都是整体的一部分,都不能脱离整体而独立生存,它们在功能上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作为一个整体而活动和生存。
因此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既要以整体的观点认识局部,又要从局部去联系整体,局部会影响整体,整体也会影响局部。
2)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结构与功能是生命体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二者密切联系,相互影响。
一定的形态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生理功能,而功能状态的变化又可影响形态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如心脏的腔性结构及心肌细胞的收缩结构,为心脏的泵血功能提供了结构基础,反过来心脏长期作强力收缩,又可促使心肌肥厚,心脏变大。
所以学习解剖生理学基础,既要从形态结构来说明功能,又要联系功能来理解形态结构。
3)人体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中,不仅与其进行物质交换,还直接或间接受到千变万化的外界环境的影响。
然而,机体在神经一体液因素的调节下能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作出适应性反应,使机体与环境保持对立统一,从而保证机体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能够很好的生存。
4)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只有学会记熟才能灵活运用。
人体解剖生理学涉及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发生发育等内容。
名词概念多,结构描述多,需理解和记忆的知识多,如仅靠死记硬背,效果往往不佳。
所以在学习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五个用好。
即:用好活体,反复在活体上看、摸、动、联想。
用好标本、模型和组织切寸;用好挂图、图谱、描绘填图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用好Ⅹ线、CT(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MRI(磁共振成像)、UsC(超声成像)等现代成像技术观察活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在学习人体功能时用好对实验现象和自身生理指标的观察分析等。
总之,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要多种方法并用,多种资源并用,以帮助理解,加强记忆,从而达到学会记熟和灵活运用之目的。
二、生命的基本特征1. 新陈代谢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
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细胞只有通过新陈代谢才能不断地获得更新。
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便结束。
2.兴奋性生物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是生物体生存的必要条件。
反应强到弱抑制(inhibition),弱到强兴奋(excitation),刺激三要素强度、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
要引起组织兴奋,强度、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都必须达到一最小值。
3.适应性生物体对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人类不仅有被运适应,还能主动适应。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生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三、内环境和稳态1.体液机体内的液体 60%体液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 fluid)40%;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20%;血浆(plasma)5%;组织液(interstitial fluid)15%。
2.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细胞生活的体液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 homeostasis)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理化性质包括: 温度、PH、渗透压、化学组成等;目前,稳态的概念扩展到其他的生命现象。
泛指凡是通过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使某个生理过程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如体温的相对稳定。
四、生理功能的调节1.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有适应意义的规律性应答反应,称为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弧是一种开放回路,但效应器内存在感受器,能将效应器的活动信息反馈地回输到中枢,及时调整中枢的活动。
所以整体内的神经调节实际上是闭合回路。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迅速、精确、局限、短暂。
反射可区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
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其建立过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2.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是体液因素通过血液循环或其他体液途径送到全身各处,对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方式。
包括由内分泌的激素参与的全身性体液调节,以及由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的乳酸、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参与的局部体液因素调节两类。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
化学物质体液运输。
3.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器官、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不依赖神经、体液因素。
例如,平均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脑血管可通过自身调节机制改变其管径,使脑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
五、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1.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凡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对控制部分的活动起制约或纠正作用的,称为负反馈。
意义:维持稳态;缺点:滞后、波动2.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凡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同,对控制部分的活动起增强作用的,称为正反馈。
意义:加速生理过程。
前馈( feed-forward ):干扰信息直接通过感受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调整控制信息,以对抗干扰信息对受控部分的影响调节具有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