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的别称何其多
古人对死亡的称呼

古人对死亡的称呼
长逝一一年高有德的人之死
百年一一称年高的长辈之死
不得一一是称士人之死
迁化一一般人之死
因寂一一佛或僧侣的逝世
登仙一一旧时称老年人之死
永别——称亲朋好友之死
殉国一一为国家民族利益而死
殉节——为节义而舍生者
殉难一一称为国家或正义而舍生者
被准——称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死亡
揭难——遭受灾祸或疾病而死者
就义一一为了正义事业பைடு நூலகம்敌人杀害者
谢世——一般成年人之死的雅称
小度写范文“死”的别称何其多-死的别称模板

“死”的别称何其多|死的别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汉语词汇丰富无比,据调查历代史书及文学作品中表达“死”――消尽无余这一意思的别称有两百多个。
仅《红楼梦》就有49个。
按死者的身份、职业、死的意义、区域、年龄、亲疏关系不同,死的称谓亦不同。
它们大致可归纳为讳称、婉称和泛称三类。
一.按死者的身份划分 1.古代帝王或王后死,称之为“崩”、“驾崩”、“崩殂”、“山陵崩”、“天崩地坼”、“大薨”、“大行”、“登遐”、“升遐”、“上宾”、“宾天”、“龙髯”、“鼎湖”、“弃”、“终”等。
例如: “天子死曰崩。
”(《礼记・曲礼下》)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战国策・赵策》)山陵,帝王的坟墓。
“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
”(《水经注・渭水》)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 2.古代王侯、夫人死,称之为“薨”。
例如: “(楚武王)薨于行,国之福也。
”(《左传・鲁庄公四年》,“薨”,龙奄了,即奄然亡也,借喻侯王、王后之死。
唐代以后,称二品以上官员的死也叫“薨”。
) “七十二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天子决塞功大水,王后夫薨。
”(《管子・五行》 3.古代大夫死,称之为“卒”。
例如: “庄襄王卒,子政立,故为秦始皇帝。
”(《史记・秦本纪》,卒〈醉〉,终也,终人生之事也。
因以称大夫之死。
亦称高寿为卒。
) 4.古代士人死,称之为“不禄”。
例如: “又重之以寡君之不禄。
”(《国语・晋语》,禄,奉禄。
生方有禄,死则无禄。
故以之为士人死的讳称。
亦常称有爵位的显贵之死。
) 5.唐以后六品以下官员及庶人死,称之为“死”。
例如: “孟明稽首曰:‘……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左传・�之战》) 以上“死”的别称反映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观念。
二.按死者的职业划分 1.教徒死,称之为“化”、“物化”、“羽化”、“亡化”、“顺化”、“坐化”、“坐脱”、“化鹤”、“鹤驭”、“寂”、“示寂”、“圆寂”、“登仙”、“登极乐”、“归天”、“升天”、“飞升”、“尸解”、“形解”、“涅禁”、“园毗”、“反真”、“无常”、“恬退隐忍”等。
古人对“死”的讳称

古人对“死”的讳称
古人对“死”的讳称。
死的讳称,封建社会。
丧礼
古人对“死”的讳称很多,因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帝王将相士大夫与平民百姓对“死”都有严格的称呼,“天子死曰崩”,诸侯、王死叫薨,帝相及士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平民百姓就称死。
唐宋以来,人死的讳称更是千奇百怪,有叫殁,有叫考终,有叫疾终,溘逝或逝世,归天,去世或厌世,弃养,命归黄泉,捐馆舍,弃堂帐,启手足,如独孤及撰夫人韦氏墓志铭:“启手足之日,长幼嚎啕。
”又叫隐化,如陈子昂为其父元敬墓志铭:“隐化于私宫”,有叫“迁神”,柳宗元撰崔敬墓志铭:“迁神于舟”,有叫“以疾不起”,如《刘颂传》:“竟以疾不起,年六十七”。
有叫“长眠”或“长世”。
如《太平广记》:“冢上两竿竹,风吹常袅袅,下有百年人,长眠不知晓。
”有叫寿终正寝或遂终正寝,如严嵩撰明故敬处士张公端训墓志铭:“遂终正寝,时正德乙亥七月十日酉时也。
”
和尚道士尼姑及俗家弟子讳称更多,有叫解驾,见许长史旧馆坛碑,有叫遁化,见颜鲁公撰李元靖碑,有叫迁神、迁化、迁形、羽化、
拾寿、示灭、示寂、坐化、坐脱、仙游、仙去、升天、涅盘、圆寂、仙逝。
传统文化:对死亡的不同称呼方法

传统文化:对死亡的不同称呼方法在君主专制社会里,礼制森严,对于“死'的叫法,也有严格的专称。
天子死叫做“崩',也叫“山陵崩'或“驾崩',意思是好像山从高处塌下来,是最严重的事。
诸侯国的国君死了,叫做“薨',它的意思是“倾覆'。
春秋之时,王纲解钮,礼乐已坏,周朝名存实亡,周天子失去了控制天下的能力,诸侯各自为大,僭越名分,不守规矩,连“死'的称呼也要争夺,不叫“薨',也称“崩'。
天子和诸侯以下一级是大夫。
大夫(官名)死叫做“卒'(终了之意)。
接下来是“士'(读书人),他们的死,叫做“不禄'。
至于一般人的死,那就称“死'。
而民间对于“死'的叫法,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过去了,过世了,去了,走了,回去了,长眠了,做老人了,做古人了,上西天了等等。
有点文化的人,对于“死'的叫法,又不一样,如辞去人世,百年之后,寿终正寝(男的),寿终内寝(女的),成为故物,呜呼哀哉,已故,作古,等。
死的叫法.还有因年龄而不同的。
上面所列举的那些词语,要上了20岁的人死了才有权“受'它,19岁以下的人死了,一概叫做“殇',或“夭'、“夭折'、“夭逝'、“夭誓'。
除了职位、年龄的限制外,死的叫法,还受感情色彩的支配敬爱的或亲近的人死了,常用“逝世'、“去世'这些褒义词;憎恨的人死了,惯用“死去'、“死掉'这类贬义词。
最后,因为宗教信仰自由,所以,还要提到宗教上对“死'的专称佛教的和尚、尼姑死了都叫“圆寂'或叫“涅樂';道教的道士死了,另有美称,叫做“羽化',也叫做“登仙'。
父母去世后,子女的第一件事是向亲戚朋友发出通知。
这种报告丧事的通知,叫做“讣告'或“讣闻'(古代“赴、报、讣'三字通用。
科普:死亡的雅称?

科普:死亡的雅称
死亡是人类自然的淘汰,直称死亡或许让人有点难以接受,以便不同的场景以下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死亡的雅称:
自然之死称:寿终、百年、老了、谢世、长逝、长辞、走了、故去、就木。
非正常死亡称:遇难、丧身、蒙难、罹难、暴亡、身亡、殉亡、暴毙、毙命、丧生、亡命。
在非生活地或非成长地死亡称:客死。
因饥饿而死称:饿殍。
未成年人的死称:夭折、早逝。
青壮年时候的死称:英年早逝。
光荣的死亡称:牺牲、就义、成仁、殉道、殉国、捐躯、光荣、殉职、英勇献身、慷慨就义等。
老朽之年的死称:寿终正寝。
无论预兆的死亡称:遇难、猝死。
自杀之死称:自尽、厌世、自绝于人民。
对死亡的婉转说法:见去楼空、天妒英才、驾返瑶池、音容宛在、师表长存、大义凛然、杀身成仁等等。
被执行死刑的人称:伏法、正法。
对尊重的人死称:逝世、去世、长逝、溘然长逝。
佛教界称死亡为:圆寂、涅槃或往生。
天主教或基督教称死亡为:释劳归主、魂归天国、荣登天国、主怀安息、蒙主宠召。
道教界称道士之死为:羽化或升天。
中国穆斯林称死为:归真。
民间的死亡说法:过世、过去了、去了、走了、长眠、先走一步、老去、作老人、千古、上西天。
死亡的别称

死亡的别称红叶“死“的同义词很多,常见的有去世,过世,逝世,故去等。
在古代,“死“的别称不但众多,而且从中能够窥见等级观念、心理活动以及情感色彩。
崩、驾崩、大薨、山陵崩、大行、登遐、晏驾、千秋、百岁、泰山其颓:崩:天子之死叫“崩”,“驾崩”,意思是皇帝的车驾崩坏了。
薨:诸侯或相当于诸侯的封国国君、封爵王侯、以及贵妃、公卿大臣之死称“薨“。
卒:大夫之死叫“卒”,这从西周一直到唐宋以前都是如此。
唐宋以后,普通百姓死,才敢称“卒“。
死:古时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关于“死“的别称,数量最多的还是如下这些大众化的中性别称,诸如:“卒”、“亡”、“殁”、“没”、“丧”、“终”、“故”、“逝”、“殒”、“不起”、“绝命”、“弃手足”、“弃堂帐”、“捐馆”、“捐馆舍”、“物故”、“溘逝”、“弃养”、“亡躯”、“作古”、“谢世”、“弃世”、“疾终”、“仙逝”、“下世”、“厌世”、“千古”、“长眠、”…安息‟、“隐化、”“迁神、”“解驾”、“遁化”、“迁化”、“迁形”、“就木”、“殒命”等。
就以吊唁来说,难免接触一个“死”字,但“死”在这种特定场合是不能直接说出来的,只能选取与“死”相近的同义词来代替,如去世、过世、逝世、仙逝、长眠、安息、千古、归天、亡、故、卒、殁、永别、永诀、离开人世、寿终正寝、与世长辞等等。
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是做父母所难以忍受的最痛苦的事情,因此人们在提起这样的事情时也是委婉地说出,尽量不涉及死字,而往往用典故。
西河之痛:这个典出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
”“西河”即子夏的代称,后以“西河之痛”指儿子死亡。
如左宗棠《与谭文卿》:“顷获函报,知近抱西河之痛,骇悼何言!”张元济《与王国维》:“前闻我兄有西河之痛,正拟趋唁,忽闻文斾已经北行。
”丧明之痛:与“西河之痛”同出一典。
钱溯耆《与缪荃孙》:“衡甫兄抱丧明之痛,其儿妇绝粒以殉。
古代对死亡的称呼

关于“死”的称呼(一)按身份等级谓天子死为“崩”或“驾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一般官员死称“逝”,士死曰“不禄”,庶人(平民)死曰“死”。
清代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死曰“卒”。
(二)按年龄不满20岁死曰“殇”,此又分三类:8~11岁为“下殇”,12~15岁“中殇”。
16~19岁为“上殇”。
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
青壮年死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
老年死谓之“寿终”。
如系家族最高长辈,男加“正寝”,女加“内寝”字样。
故后世“正寝”二字已成为死的代名词。
(三)按特殊原因为某事舍命为“殉”,战争中死于阵地谓之“阵亡”,现为“牺牲”。
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死于非命谓之“凶死”。
(四)按不同宗教和尚死谓之“圆寂”、“云寂”;喇嘛死谓之“涅磐”;道士死谓之“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谓之“归主”,回民伊斯兰教教徒死谓之“无常”。
(五)其他民间对死的敬称,有借道家“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阴阳家“就本”、“星陨”者。
一般称人死为“辞世”、“过世”、“去世”、“逝世”、“作古”;在吊唁时见之于书面的一律称“千古”;灵牌、引魂幡上一律写“已故”。
(六)北京民间土语、俏皮话(非礼貌用语)“见阎王爷去了”,“撂挑子了(言已放下人生重担)”,“听蛐蛐叫唤去了(言已入土与秋虫为伴了)”,“艮儿屁着凉”,“翘辫子”,“踹腿”,“蹬腿儿”等等,多具贬义,不能用在丧礼和其他正式场合上。
死(姓氏)全国死姓人家总共六家,现已协商改姓。
坏人死了叫翘辫子或回老家,亲人或朋友死了叫去世,逝世,小孩子或未满18岁的死了叫夭折,突发死亡叫遇难,高僧之死叫坐化。
崩:是称天子之死。
(崩是自上坠下的意思)升霞:是称天子之死(潘岳《征西赋》:“武皇忽其升遁。
亦称(“登遇”)星驾:是称天子之死。
薨:诸侯、皇室成员、有爵位的官员死叫薨,唐代后仅二品官员死后才用薨;说法有薨落、薨奄、薨殁、薨殂、薨背、薨逝、薨谢等。
古代对“死”主要有哪些叫法?

古代对“死”主要有哪些叫法?古代对“死”主要有哪些叫法?古代对“死”主要有哪些叫法?篇1古时不同阶级对死的不同叫法有:崩、襄、薨、卒、不禄、死、殇。
1.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后又衍生出“驾崩”一词,有“皇驾崩塌”的含义,用以称帝王或皇太后、太皇太后之死。
2.襄、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卒古代指卿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
4.不禄古代称士(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死为不禄,意指不再享有俸禄。
5.死古代指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死亡。
6.殇古代称未成年人死为殇。
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
至唐代以后,“卒”的用法不及过去严格,常用来泛指死。
然“崩”与“薨”仍然只能用于帝后王侯等。
此外,由于人们对死的恶厌心理而使用一些讳代词代指死,如物化、物故、就木、捐馆、不讳、殒坠、归道山等。
殇及夭则用于称未成年者的死。
死后,因身份的不同而有各自的专称,如父亲死后称考,俗称先考,母亲死后称妣,俗称先妣,合称考妣。
其他对死的叫法:1.殒古代泛指死亡。
2.缢吊死,用绳子勒死。
3.殪(yì)死,杀死。
4.殂(cú)迅速死亡。
5.圆寂指僧人死后升天。
其他诸如:归寂、示寂、入寂、入灭、灭度、示灭等皆入此类。
6.登仙称人死亡的婉辞。
7.坐化指和尚盘膝坐着安然死去。
8.羽化用作道教徒死亡的婉辞。
9.牺牲为坚持信仰而死。
10.捐躯为国家、为正义而舍弃生命。
11.逝死,多用于对死者的敬意。
12.涅盘作为死亡的美称。
13.驾鹤西游死的婉称。
14.香消玉殒比喻美丽的女子死亡,含贬义。
15.一命呜呼指人死亡。
古代对“死”主要有哪些叫法?篇21、按身份等级谓天子死为“崩”或“驾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zu)”,一般官员死称“逝”,士死曰“不禄”,庶人(平民)死曰“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的别称何其多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汉语词汇丰富无比,据调查历代史书及文学作品中表达“死”——消尽无余这一意思的别称有两百多个。
仅《红楼梦》就有49个。
按死者的身份、职业、死的意义、区域、年龄、亲疏关系不同,死的称谓亦不同。
它们大致可归纳为讳称、婉称和泛称三类。
一.按死者的身份划分1.古代帝王或王后死,称之为“崩”、“驾崩”、“崩殂”、“山陵崩”、“天崩地坼”、“大薨”、“大行”、“登遐”、“升遐”、“上宾”、“宾天”、“龙髯”、“鼎湖”、“弃”、“终”等。
例如: “天子死曰崩。
”(《礼记·曲礼下》)“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战国策·赵策》)山陵,帝王的坟墓。
“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
”(《水经注·渭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2.古代王侯、夫人死,称之为“薨”。
例如:“(楚武王)薨于行,国之福也。
”(《左传·鲁庄公四年》,“薨”,龙奄了,即奄然亡也,借喻侯王、王后之死。
唐代以后,称二品以上官员的死也叫“薨”。
)“七十二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天子决塞功大水,王后夫薨。
”(《管子·五行》3.古代大夫死,称之为“卒”。
例如:“庄襄王卒,子政立,故为秦始皇帝。
”(《史记·秦本纪》,卒〈醉〉,终也,终人生之事也。
因以称大夫之死。
亦称高寿为卒。
)4.古代士人死,称之为“不禄”。
例如:“又重之以寡君之不禄。
”(《国语·晋语》,禄,奉禄。
生方有禄,死则无禄。
故以之为士人死的讳称。
亦常称有爵位的显贵之死。
)5.唐以后六品以下官员及庶人死,称之为“死”。
例如:“孟明稽首曰:‘……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左传·殽之战》)以上“死”的别称反映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观念。
二.按死者的职业划分1.教徒死,称之为“化”、“物化”、“羽化”、“亡化”、“顺化”、“坐化”、“坐脱”、“化鹤”、“鹤驭”、“寂”、“示寂”、“圆寂”、“登仙”、“登极乐”、“归天”、“升天”、“飞升”、“尸解”、“形解”、“涅禁”、“园毗”、“反真”、“无常”、“恬退隐忍”等。
例如:“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前亡后化诸魂以免亡者之罪。
”(《红楼梦》第十三回)“辩才虽物化,参蓼犹夙者。
”(辩才、参蓼,两僧姓名。
秦观《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 “可是我希望他马上归天,好去求上帝改变这恶狗一样的犹太人的心。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2.文人死,称之为“修文”、“修文地下”或“地下修文”、“玉楼赴召”或“玉楼修记”。
例如:“修文将管辖。
”(杜甫《哭李尚书》)“颜子渊、卜子商,死为地下修文郎。
”(《幼学·释道鬼神》)“相传‘李贺将死,昼见绯衣人传玉帝诏令,谓白玉楼成,召使作记,随卒。
’”(李商隐《李贺小传》,〈后〉因称文人早死为“玉楼赴召”或“玉楼修记”。
)3.伟人、要人死,称之为“泰山颓”、“树木坏”、“山颓木坏”、“兰摧玉折”。
例如:“孔子蚤(早)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寝疾七日而殁。
”(《礼记·檀弓上》)“毛伯成既负其才气?尝称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萧、艾,恶草,屈原以喻小人。
兰、玉喻君子。
宁作守身洁白的君子死,不作富贵荣华的小人生。
《世说新语·言语》)4.贤才死,称之为“蝗玉”。
例如:“亮将葬,何充会之,叹曰:‘埋玉树于土中,使人情何能已!’”(《晋书·庾亮传》)三.按死的意义或感情色彩划分1.为国为民而死,称之为“殇”、“殉”、“殉难”、“殉节”、“捐躯”、“献身”、“就义”、“牺牲”、“光荣”、“结缨而死”、“停止思想”、“去见马克思”等。
例如:屈原《国殇》(殇,牺牲。
国殇,为国家作战而牺牲。
)“(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汉书·李广传》)“忧国忘家,捐躯济难。
”(《三国志·陈思王植传》)2.保持节义而死,称之为“玉碎”、“授命”、“致命”、“令终”。
例如:“大丈夫宁当玉碎,安可以没没求活!”(《南史·王僧达传》)“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论语·宪问》)“君子以致命遂志。
”(《易经》)“昭明有融,高朗令终。
”(《诗经·大雅》)3.仇人死,称之为“亡命”、“完蛋”、“断气”、“见阎王”、“回老家”、“归西天”、“一命呜呼”、“呜呼哀哉”、“翘辫子”、“兵”等。
“死寇曰兵。
”(《礼记·曲礼下》)其余“死”的别称皆俗语且常用,不一一例举。
4.死于意外,称之为“畏”、“厌”、“溺”、“陨”、“陨命”、“殣”、“殍”、“殊”、“歹”、“绞”、“厉”、“自经”、“自缢”、“吊死”、“投缳”、“波臣”、“丧生”、“灭澌”、“灭顶”、“灭殒”、“灭性”、“横死”等。
例如:“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
”(《礼记·檀弓上》,罪犯惧怕罪过而自杀叫“畏”;行止在险境之下而死叫“厌”;坠水而死叫“溺”。
)“旋入雷渊,并为波臣。
”(汪中《哀盐船文》,波臣,被水淹死。
)四.按死的地方划分1.老年男子在家中安然死去,称之为“寿终正寝”:“我不想加入这类高尚事业了,怕的是毫无结果之前,已经‘寿终正寝’。
”(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九》附:老年女子仍居内寝而死叫“寿终内寝”。
)2.死于外地他乡,称之为“客死”或“留革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病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不觉毛骨森竖,疾退归舍,留革郭异域,已无生望,因念进退一死,亦姑听之。
”(《聊斋·王者》)3.死于道中,称之为“殖”:“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殖枕路。
”(《梦溪笔谈·官政一》,饿死曰殍。
)4.死于狱中,称之为“瘐死”、“考竟”,“今系者或以掠辜,若饥寒,瘐死狱中,何用心逆人道也。
”(《汉书·宣帝纪》);“狱死曰考竟。
”(《释名·释丧制》)5.被刑于市,称之为“弃市”:“河东守王稽坐与诸侯通,弃市。
”(《资治通鉴·秦纪一》)五.按死的年龄划分1.未成年而死,称之为“夭”、“折”、“夭折”、“昏”,“夭昏”、“殇”(包括长殇、中殇、下殇)、“瘥”、“早世”、“不禄”等。
例如:“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红楼梦》第五回)“年十九至十六(死)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皆为无服之殇。
”(《仪礼·丧服传》)“短折曰不禄。
”(《礼记·曲礼》)2.长寿终老而死,称之为“札”、“终”、“考终”、“善终”、“老寿”、“寿终”、“卒”、“全活”、“正命”、“天年”等。
例如:“疠疾不降,民不夭札。
”(《左传·昭公四年》,杜预注:“大死为札。
”大,年长。
)“若此言之,颜渊不当早夭,盗跖不当全活也。
”(《论衡·祸虚》)“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孟子·尽心上》,正命,尽修身道而寿终。
)六.按死者的亲疏关系划分1.父母丧,称之为“艰”。
“又以居艰去官。
”(王俭《褚渊碑文》)2.母丧,称之为“失恃”。
“生有甥女,早失恃,遗生鞠养。
”(《辫斋·公孙九娘》)3.父丧,称之为“失怙”。
“无父曰怙。
”(《诗经·蓼莪》)诸如妻死为“殡”、“悼亡”;姬妾、近臣或奴仆从葬而死为“殉”。
七.动植物的死,称之为“殪”、“竟”、“毙”、“焚身”、“降”、“渍”、“疆”、“札”、“蓄”等。
以上“死”的别称归结起来大致分三类:讳称、婉称、泛称。
一.讳称:敬重尊长,不直言其死而讳称之。
如前言帝王或王后、诸侯、夫人之死的别称及医家所谓“心脏停止跳动、永远停止呼吸”和“老”、“去”、“没”、“先”、“鹤驾”、“鹤驭”、“化鹤”、“驾鹤归西”、“驾返瑶池”、“见背”、“谢世”、“短见”、“作古”、“失去”、“就木”、“百岁”、“千秋万岁”、“捐馆”、“捐馆舍”、“不讳”、“不可讳”等都是常用的讳称。
二.婉称:凡人厌死,忌盲其字,常婉转言之,如“走”、“大去”、“不幸”、“闭眼断气”、“去泉台”、“到酒泉郡”、“跟了去”、“咽了气”、“化了灰”、“老”、“坏”、“休(行休)”、“仙(仙游)”、“逝(长逝)”、“溘世”、“去世”、“下世”、“辞世”、“绝世”、“即世”、“就世”、“归休”、“归尽”、“大归”、“身蹶”、“瞑冥”、“出尘寰”、“填沟壑”、“转沟壑”、“弃天下”、“弃群臣”、“到阴间”、“入地府”、“去丰都”、“伸腿去了”、“舍我而去”、“醉卧藤下”,“辞逆旅之馆”等都是婉称。
三.泛称:普通人死的一般称谓。
如“死”、“亡”、“终”、“没”、“卒”、“瞑目”、“引”、“踣”、“考”、“弱”、“歼”、“殊”、“绝”、“毙”、“哀”、“落”、“鬼”、“逝”、“安息”、“安眠”、“长眠”、“千古”、“雕零”、“过世”、“卒世”、“离世”、“亡故”、“物故”、“迁化”、“身歼”、“入灭”、“陨命”、“徂谢”、“奄息”、“算促”、“没齿”、“自尽”、“没了命”、“卒大命”、“北邙乡女”等都是泛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