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嘉陵江上》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
歌曲《嘉陵江上》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

歌曲《嘉陵江上》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嘉陵江上》是一首经典的中国民歌,歌曲情感饱满,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对这首歌曲的作品分析和演唱处理进行探讨。
《嘉陵江上》是由李连杰作曲,杨洪基演唱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嘉陵江为背景,抒发了对家乡的深情和乡愁之情。
歌曲选用了一种叙述式的方式,通过描绘江水的粼粼波光、嘉陵江两岸的风景等细节,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歌曲情感真挚动人,旋律朴实而优美,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在歌曲的演唱处理方面,杨洪基选择了一种温暖而稳定的演唱风格,既准确表达了歌曲中细腻动人的情感,又不失豪情。
他的声音圆润而有力,将歌曲中的情感完美诠释出来。
杨洪基的演唱技巧也非常出色,他能够自如地掌握歌曲中的情绪变化,使歌曲显得更加生动。
在歌曲的编曲方面,李连杰将静与动相结合,既有柔和的乐器伴奏,又有激昂的乐器演奏,使歌曲的整体效果更加丰富。
特别是在高潮部分,乐器的演奏力度适度增大,使歌曲的氛围更加紧张激动。
整首歌曲编曲紧密,层次分明,使歌曲的表达更加精彩。
对于这首歌曲来说,歌词的意境描写非常出色。
歌词通过嘉陵江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歌词中选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整首歌曲更具诗意和感染力。
例如歌词中出现的“嘉陵江上悄悄流淌”、“大江东去,浩浩沧沧”等,都给人以一种旷远而悠远的感觉。
歌词中也描绘了嘉陵江两岸的美景,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嘉陵江上》是一首优秀的中国民歌。
歌曲具有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既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又展示了中国丰富的音乐文化。
杨洪基的演唱以及李连杰的作曲和编曲都使这首歌曲更加动人。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传唱这首经典的中国民歌。
歌曲《嘉陵江上》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

歌曲《嘉陵江上》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1. 引言1.1 概述《嘉陵江上》是一首富有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经典歌曲,歌词优美动人,旋律悠扬动听。
这首歌曲通过对嘉陵江的颂扬,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曲旋律优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深触动人心。
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分析和演唱处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嘉陵江上》这首歌曲进行深入剖析,从歌曲风格、歌词内容、演唱技巧、音乐制作特点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全新的视角和体验。
1.2 作者背景《嘉陵江上》是一首经典的中国民歌,歌曲作者是著名的音乐家张又侠。
张又侠,原名张荣钦,1922年出生在四川省绵阳市,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学者。
他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中国音乐教育领域的一位重要人物。
张又侠在音乐创作中擅长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合现代音乐技法,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张又侠不仅是作曲家,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教育家,他曾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
他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奠基人”。
他的音乐作品广泛传唱,深受人们喜爱,并在华夏大地上留下了永恒的音乐之声。
在创作《嘉陵江上》这首歌曲时,张又侠深情地描绘了家乡嘉陵江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的真挚情感,将中国西南地区的山水风情融入带给人们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张又侠以其深厚的音乐功底和独特的创作才华,为中国音乐创作史增添了一道璀璨的篇章。
2. 正文2.1 歌曲风格分析歌曲《嘉陵江上》是一首典型的中国民乐作品,曲调优美动听,富有江南水乡的柔情风韵。
这首歌曲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展现出了独特的风格特点。
歌曲使用了传统的笛子、二胡等乐器,营造出了浓烈的中国传统音乐氛围。
这些乐器的演奏技巧与和声处理相结合,使得整个曲子具有了独特的韵味。
歌曲的节奏轻快欢快,适合表现江南水乡的风情。
歌曲《嘉陵江上》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

歌曲《嘉陵江上》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
《嘉陵江上》是一首由作曲家刘方平、作词人张耀祖创作的经典歌曲。
这首歌曲在1980年代时被广泛传唱,并成为了舞台艺术作品、电影、电视剧的配乐曲之一。
这首歌曲以对嘉陵江的歌颂和留恋之情为主题,充满深情和情感的表达。
作品分析上,《嘉陵江上》的曲调流畅优美,旋律朴实自然。
音乐的前奏以飘渺的吉他和小提琴旋律选自民间自由、欢快、开阔的山歌《产家将》。
然后整首歌曲的旋律以嘉陵江为切入点,以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法,让人明显地感受到了江水从源头一路《飘摇落霞间,彩虹浮浮梦里》到《慢慢浸透正午,看到荷塘》,再到《看到黄昏慢慢沉没》,典型的中国古典音乐作品,强调是以江河流动为基础的自然风光意象。
在演唱处理上,歌手需要准确地把握曲调和节奏,让歌曲旋律优美和谐地与歌词的意境相结合。
同时,在演唱时,歌手更需要情感投射,用自己的情感和视角去体现歌词的意境,让歌曲更具感染力。
在歌曲的高潮部分,歌唱需要塑造出激昂、激情的氛围,让歌曲更情感真挚动人。
总之,《嘉陵江上》是一首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歌曲,旋律优美、意境深远。
在演唱时,歌手需要准确地掌握曲调和节奏,同时要更多地投入情感和视角,使歌曲更真挚动人,更富有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浅析艺术歌曲《嘉陵江上》音乐风格及演唱体会

浅析艺术歌曲《嘉陵江上》音乐风格及演唱体会摘要《嘉陵江上》是一首由端木蕻良作词、贺绿汀作曲的独唱艺术歌曲。
自1939 年创作至今,此曲以它独特的歌曲风格、深刻的历史意义、浓烈的感情色彩使其不仅在抗日时期得到广泛的演出和传唱,并且以其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流传至今。
本论文从音乐作品入手,并从旋律写作、和声织体配器、钢琴伴奏技法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其音乐作品的民族性。
通过对旋律、和声曲式以及新时代下艺术歌曲创作特点的解析,希望能对当代艺术歌曲学习者和爱好者在演唱时有所帮助,以便更好的诠释。
关键词:艺术歌曲背景;音乐风格;演唱体会引言《嘉陵江上》是由端木蕻良先生和贺绿汀先生创作的杰作,是一首比较老的艺术歌曲,采用了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曾在那个年代激励了无数像我们一样的热血青年参加到革命斗争中。
这首歌曲表达了作曲家对家乡的思念和收复家乡的信心,受到人民的深深喜爱,并且早已融入了多种教材之中,一直到现在还在各地演唱,多以男高音独唱形式出现。
通过对歌曲的分析,使读者了解这首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在歌唱中心理变化所起的作用。
一歌曲《嘉陵江上》的作者与创作背景贺绿汀,倾其一生投入音乐创造、作曲之中,是我国乃至国际上颇具威望的作曲家。
他为我国战争时代的音乐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鼓励了一代而又一代热血青年投身革命,实现保家卫国的夙愿。
他一生创作了70多部体裁各异,情感充沛的作品,写作风格以结构严谨,体裁多样著称,兼有民族性和时代性。
由于他出生在战争年代,切身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所受的痛苦,为了能让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勇敢抵抗日寇,实现国家独立的理想,因而创作了《嘉陵江上》这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将战争情感与音乐技巧完美结合,成为战争时代的经典之作。
歌曲《嘉陵江上》创作于国土沦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时期,是一首将思乡之情与实现国家独立的壮志完美结合的音乐作品。
它以四川嘉陵江为背景,以抒发在外逃亡者的思乡之情为主要内容,激起流亡者抵抗日寇,保家卫国的决心,深受当时知识青年的喜爱和赞颂。
歌曲《嘉陵江上》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

歌曲《嘉陵江上》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
《嘉陵江上》是一首古风民乐作品,作品分为开场、主题、高潮和结尾四个部分。
开场部分的演唱处理以慢板的方式开始,音乐的节奏缓慢、轻柔,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像是河面上微风拂过的场景。
演唱者以柔和的嗓音唱出了一段古老的歌词,描绘了嘉
陵江的美景和人们生活的安宁。
主题部分是整首歌曲的亮点所在。
音乐的节奏逐渐加快,气氛变得紧张起来。
演唱者
的嗓音也变得高亢有力,唱出了一段激情四溢的歌词,描绘了嘉陵江上激流勇进、浩荡壮
阔的景象。
演唱处理上,演唱者加入了一些呼喊和喧嚣的效果,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
着江水的奔腾和激情的洗礼。
高潮部分是整首歌曲的高潮,音乐的节奏更加迅猛,气势更加宏大。
演唱者的嗓音发
出高亢有力的尖叫,唱出了一段慷慨激昂、壮志豪情的歌词。
演唱处理上,演唱者加入了
一些高音的技巧,使整个歌曲更富有张力和动感。
结尾部分音乐的节奏逐渐放缓,气氛也变得安静起来。
演唱者的嗓音也渐渐柔和下来,唱出了一段温情的歌词,表达了对嘉陵江和嘉陵江上的人们的深情祝福。
演唱处理上,演
唱者加入了一些轻柔的颤音和吟唱的效果,给人一种温柔的感觉,好像是江水轻轻的拥抱,温暖的日落。
《嘉陵江上》是一首以嘉陵江为主题的古风民乐作品。
通过音乐和歌词的完美结合,
描绘了嘉陵江的壮丽景色和人们对江水的赞美之情。
演唱处理上,通过不同的演唱技巧和
效果的运用,使整首歌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嘉陵江的壮
美与柔情。
歌曲《嘉陵江上》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

歌曲《嘉陵江上》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歌曲《嘉陵江上》是中国音乐家刘文正创作的作品,歌曲以歌颂中国西南大地的嘉陵江为主题,描绘了江边美景和人们的生活情景。
曲调优美,歌词朴实流畅,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歌曲的作品特点以及演唱处理。
作品分析:1.歌曲内容:《嘉陵江上》的歌词描述了嘉陵江边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歌曲歌颂了江水清澈澄澄,山峦叠嶂,白鹭飞翔,渔舟悠悠的美丽景色,同时也描绘了江边村舍、渔夫以及劳作的农民,展现了平凡而真实的生活画面。
整首歌曲通过描绘江边的风景和生活,展现了对家乡的深情眷恋,使人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和对故乡的思念。
2.曲调节奏:歌曲的曲调优美婉转,旋律清新动听。
整首歌曲采用了温柔的音乐编排,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歌曲的节奏轻快流畅,给人一种欣赏自然风光的愉悦感。
3.歌词表达:歌词朴实流畅,充满了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和情感。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将家乡的美景和人情融入到歌曲之中,使人们产生共鸣和共情。
演唱处理:1.情感表达:演唱《嘉陵江上》时,歌手需要用深沉、细腻的情感表达歌曲的意境,将歌词中所描绘的家乡风光和情感真切地传达给听众。
2.音乐伴奏:在演唱时,音乐伴奏需要与歌手的表达相呼应,展现出悠扬的江水声、山风声,以及村舍间的悠扬和谐的氛围。
在音乐伴奏的处理上,可以运用原生态的乐器,如二胡、琵琶等,或者使用合成音色来模拟这些自然声音,使乐曲更富有特色。
3.形象展现:在演唱处理上,歌手可以借助一些形象展现的手段,比如在舞台布景上可以用江水、山峦、村舍等元素作为背景,配合灯光的渲染,向观众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家乡风光图景,使听众在视听上都能够沉浸在歌曲的意境之中。
4.情感交流:演唱者在演唱歌曲的时候,可以运用一些情感交流的手段,比如眼神交流、微笑、手势等,与观众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进一步感受到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
艺术歌曲《嘉陵江上》的和声分析

艺术歌曲《嘉陵江上》的和声分析《嘉陵江上》是一首古典艺术歌曲,它是以嘉陵江为题材的一首民族合唱作品,其和声部分的设计和表现极具特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嘉陵江上》的和声进行分析,探索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我们来分析《嘉陵江上》的和声结构。
这首歌曲采用了传统的四声部合唱形式,包括高音、次高音、次低音和低音。
每个声部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声音层次。
高音和次高音部分承担了旋律主题的表达,而低音和次低音部分则负责增强和声的厚度和稳定性。
我们来分析《嘉陵江上》的和声特色。
这首歌曲的和声设计非常注重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充分展现了嘉陵江畔的宏伟景色和浓厚的民俗风情。
在和声构思上,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大量的纯和弦,通过对主调和属调的运用,使得整个乐曲更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围。
歌曲中还充分运用了模仿、反复和对位等手法,使得和声更加生动鲜活,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我们来分析《嘉陵江上》的和声表现方式。
在这首歌曲中,和声部分的表现方式非常多样,既有齐唱,又有分唱,既有对位,又有和声。
这种多样化的表现方式,使得歌曲更具变化,更有层次感。
而且,歌曲中的和声部分还充分融合了音乐与诗歌的特点,使得整体表现更加生动鲜活。
通过对旋律和和声的巧妙搭配,歌曲成功地展现了嘉陵江畔的美丽风光和浓厚的地方文化。
我们来总结一下《嘉陵江上》的和声分析。
这首歌曲以嘉陵江为题材,采用了传统的四声部合唱形式,并充分展现了其丰富多彩的和声特色。
通过对主调和属调的运用,以及模仿、反复和对位等手法的运用,歌曲成功地展现了嘉陵江畔的风景和民俗风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嘉陵江上》是一首极具特色的艺术歌曲,其和声部分的设计和表现都极具精彩之处。
通过对其和声的分析,我们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首歌曲,还能更好地欣赏和体味其中蕴含的深厚艺术魅力。
相信在未来的演唱中,我们可以更好地表现这首歌曲的独特魅力,将其美妙的和声展现给观众。
歌曲《嘉陵江上》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

歌曲《嘉陵江上》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嘉陵江上》是一首古风民谣,以其深情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
这首歌曲是由著名音乐人赵雷创作并演唱的,其深情款款的歌声加上婉转动人的旋律,成为了一首备受称赞的音乐力作。
接下来,本文将对这首歌曲进行分析,并结合演唱处理进行进一步探讨。
让我们一起对这首歌曲进行分析。
《嘉陵江上》以“落日剪短了风筝线,扮青春的模样,我给你看。
水车打湿了我失望的脸,淹没了我打游戏的渴望”作为开场白,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情感的描绘,即刻将听众带入了一种温暖而深情的氛围中。
接着,在副歌的部分,“一个季节重演,一场暴雨,落泪的人,任风吹起波澜,一直到烂了蓝天才散网”,更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比喻,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和对爱情的眷恋。
整首歌曲以地道的方言演唱,以及简单却富有情感的歌词,扣人心弦。
在演唱处理方面,歌曲以流畅的曲调和简单的吉他伴奏为主,加之赵雷深情款款的演绎,使得这首歌曲更添几分真挚和感人。
从音乐编曲来看,歌曲整体没有过分的华丽装饰,而是以简单的乐器演奏和赵雷的歌声为主,使得歌曲更加朴实真诚。
赵雷深沉而有磁性的嗓音进一步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让听众在歌曲中感受到更多情感的共鸣。
在演唱方面,赵雷的声音独特而有力,他娴熟的演唱技巧和情感的表达,使得这首《嘉陵江上》更具深情。
赵雷的演唱技巧非常娴熟,他能够将情感融入到歌曲之中,在音乐的表达中感受到他对音乐的热爱和专注。
他的唱腔充满了地域特色,使得歌曲更加具有本土文化的味道,让人产生亲切感。
这首《嘉陵江上》是一首展现了民谣风的优美歌曲,赵雷深情的演唱加上婉转动人的旋律使得这首歌曲充满了深情和感染力。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分析,读者能对这首歌曲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对赵雷的演唱处理有更多的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
歌曲《嘉陵江上》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
卞澜浩江苏师范大学
摘要:作曲家贺绿汀在1939年创作了《嘉陵江上》这首作品,由端木蕻良先生作词,这部作品所要传达的是作
者思念那饱受战乱的故乡,是对那沦陷的土地所要收复的信念,体现出饱受战乱摧残的人民流离失所的思想
情感。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整体的分析来理解作品的创作特点,并且
通过音色、气息、情绪、速度这四个方面的运用对这部作品的演唱过程中的处理给予了分析。
关键词:《嘉陵江上》作品分析演唱处理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4-0043-02
一、创作背景
当时端木蕻良先生在创作的时候,故乡由于战乱已经陷落,加上残酷的战况使他的精神受到极大的摧残,物质生活方面的贫穷也是难以想象的。
他每天晚上都要到嘉玲江畔去漫步,每当他看到奔流的嘉陵江,他都会想到他的家乡,想到饱受战乱的乡亲父老,想到那故乡的山山水水,早已被敌人损坏得破旧不堪。
那些为了生存而流离失所的父老乡亲们每天都在以泪洗面,所以他升起了对敌人的憎恨,对侵略者的满腔怒火,发自肺腑发说出了《嘉陵江上》。
这首作品的结构有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表现的是作者对那些饱受战争摧残的故乡以及故乡那些流离失所的亲人们的思念,突出作者沉痛的心情;第二部分尤为突出对敌人的憎恨,体现出作者的慷慨激昂,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的信心与勇气体现到了极致。
二、作品分析
这部作品旋律浑厚、豪壮,作曲家运用了二段体模式,拥有很强的戏剧性。
这部作品的歌词所呈现的语言艺术特征是和这部作品的旋律线条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战乱的痛苦与家破人亡的凄惨之情在脑海中回荡。
歌曲开头的钢琴伴奏有个很明显的八度的跨跳,下面紧跟着小二度、大二度的下行以及增四度与增二度的下行,紧接着有一个六度的跨越紧跟其后,犹如一个强而有力的音,没有休止的来呼吁那些流离失所的同胞们。
到了这个句子快要停下的地方,依旧可以感受到一个长音,这个长音是二度往下走的,主要突出那种浑厚的音色,这样做的理由是为了显示出作者对侵略者破坏家园以及饱受战乱的广大劳苦同胞们的悲痛之情。
之后部分的乐句,是通过长短不一的音还有拖腔所
组成的,并且还有三连音和装饰音的运用,将这部《嘉
陵江上》有一种一波三折的感情在里面。
使用这样的方
法能够很好的将作曲家要表达出来的情感展现的活灵
活现,并且在歌曲后半部分的行进当中,这样比较重要
的核心旋律使得整部作品逻辑清晰,作品结构明显,整
体看来较为完整,同时也让这部作品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下面部分的旋律主题有了很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
指的是在情感表达方面和前面的旋律主题有着很显著
的对比变化。
在这一部分有一个变化特别清晰的地方
就是它的调式方面,在作曲家对这么多旋律主题进行
写作的时候,就把这些旋律主题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并
且每个部分都有四个乐句,在这些乐句结束的时候都
有一个比较稳定的音。
放眼作品的整体布局,从前面的
追忆饱受战乱的故乡,思念家破人亡的同胞,悲痛之情
油然而生,到后面部分的情绪高潮,完美的展现出戏剧
与抒情且伴有有宣叙调的感觉,表现出作者与侵略者
斗争到底的信心与勇气。
在这一部分有一个强而有力的,并且非常紧凑的节奏型在里面,它是一个说唱的部分,和前面的音调在形式以及听觉还有情感表达上面
有着独树一帜的比较,然后慢慢的将这首作品的情绪
推向了高潮。
在这部作品中可以发现最高音在F上,从
这边开始就将作品的情绪推到了高潮,就在这部作品
最后的地方,将这首歌曲的戏剧性以及情感的抒发表
现得淋漓尽致。
三、演唱过程中的处理
43
Yi Shu Ping Jian
Yi Shu Ping Jian
(一)音色与气息
我们在演唱这部作品的时候在音色上要有完全的贴切感,一定要贴合作品的意境,所以在对这部作品进行表演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给作品的风格背景,对所要传达的感情以及乐谱上的旋律、歌词来进行一个总体的了解,所以在音色的使用方面一定要将作品的情感传递的淋漓尽致,在唱腔方面也要做足功课,要将银色和气息结合的完美无瑕。
这是一部用男生的音色来表演的歌曲,而且一定要有雄壮浑厚,强力有激情的银色特点在里面,这样才能够将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无限的发挥出来,能完美的传递给观众们,在情绪方面也要做到沉稳、悲痛以及憎恨的感情在里面,在表演这首歌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控制住气息的平稳,千万不可以因为这个句子太长了使得吸进去的气太少了,让这一句的长度不够。
想要让气息的压力不要那么大,花费了剩下的气息形成了一种状况,那就是没能够完全使用掉气息。
我们一定要看一下作品开头的那个“天”字,一定不可以将这个字的拍子唱满再吸气,那样子的话在听觉效果上会有很不自然的体验,让观众们听觉上不舒服,并且这部作品也不完美。
我们千万记住一定不可以在呼吸气的问题上有过多的压力,要做到吸气自然,呼气放松。
作品的第一句中我们要注意要将呼吸要吸满,避免气息不足导致歌曲演唱不稳定,严重的话会出现断气、断音的尴尬处境。
在吸气的时候早做到自然放松的吸气,一定要稳,要平,否则就会出现吸气的这个度不太合适。
我们千万要做到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以及乐谱中的旋律,歌词,还有歌谱中的记号来做好这个呼气的度。
作品的第一句在声音上面一定要灵活跳跃,不可以太过死板,如果呼气、吸气不满或者幅度不够的话,这会使作品的连贯性有很大的影响。
在对这部作品进行表演的时候,在吸气呼气的问题上我们可以总结为“一定要在呼吸之中带有歌唱,没有呼吸,歌唱将没有灵魂,呼吸要根据作品的表达来转变”。
还有一种情况经常见到:属七和弦出现了,甚至多个属七和弦的连续使用,但都没有出现它的解决和弦。
(二)情绪与速度
在歌唱的时候拥有美妙的声音一定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千万不能不重视演唱过程中情绪与速度的变化与控制。
这两者不应该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的,达成一种互补的关系。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不能够太过于追求音色而忘记将感情带入其中,运用感情打动观众,要做到声情并茂,歌唱艺术的最高的领悟就是以声带情,同时出现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样的一部作品由不同的音乐家来表演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呈现出来,那是因为每一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不一样感受不一样,所以所传达出来的感情也就不一样了。
我们在对作品进行演绎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演唱时的速度与情绪,纵观作品整体来解析,这部作品在情绪转变和速度控制的方面有着较大的范围在里面。
就拿歌曲的第二部分来说,在歌唱的速度方面要和前面的部分有一个加快速的的过程,在情绪表达方面一定要有坚定的决心在里面,尤其是在结尾的时候一定要有比较强烈的共鸣在里面,并且声音还要快速的往前推,使得作品可以完美的到达高潮;并且我们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将整部作品的曲折与通顺表达得淋漓尽致。
那是因为这首歌曲在感情的表达上面要将对敌人的悲愤,对战乱的无奈,对同胞的思念之情表现出来,并且在演唱时要将“柔”和“刚”做一个特别明显的对比,以此来表现出情感态度的转变效果。
在演唱过程中一定要有高质量的声音,一定要注意声音的控制,但是也不能将声音注重过度,从而导致忘了情感的流露,忘了声情并茂。
作者是以嘉陵江为背景的,表现出了作者对劳苦大众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之心。
作品的后半部分中出现了多个“我必须回去”。
第一个所要表达的是豪壮夹杂着悲痛在里面,第二个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奋勇抵抗,第三个所要表达的意思则是要有决胜的信心与决心。
四、结语
《嘉陵江上》这部作品所展现出来的时代特点是十分明显的。
本文从三个方面去分析了这部作品,第一个方面主要讲的是这部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第二方面主要是把这部作品全面的分析了一下,了解了这部作品的音乐骨架;第三方面则是分析了这部作品的演唱处理,包括如何正确运用音色使之与歌曲匹配、如何控制住气息从而能够完整演唱,情绪与速度的变化则是为了更好的诠释这部作品的情感表达,从细节处理的层面去讲解应该怎样将这部作品完美的演绎出来。
这首艺术歌曲有着相当严谨的结构,感情的表达更是有条不紊,多个层次展现出作曲家巧妙的艺术构思以及强大的音乐素养。
像这样优秀的时代艺术歌曲一定要通过优美的音乐来表现出作曲家说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每当这首歌曲的前奏响起,都能够勾起都对敌人的憎恨之情,对饱受战乱摧残的同胞们的悲痛之情。
参考文献:
[1]欧槐顺.艺术歌曲《嘉陵江上》的创作特征探究[J].北方音乐, 2017,(11):95.
[2]陈伟.艺术歌曲《嘉陵江上》演唱分析[J].当代音乐,2016,(21): 57-58.
[3]付磊.浅析歌曲《嘉陵江上》的艺术特征[J].北方音乐,2012,(10): 30.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