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探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探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探

让语文课堂插上飞翔的翅膀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探

王村中学尚会

在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浪费时间和精力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那如何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有效课堂”呢?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现就我就将我的一些做法拿出来和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一、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就某篇课文(某个教学主题)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教学设计的三条主线(教师、学生、教材),课堂练习的三个层次等方面作详尽阐释,看是否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看是否抓住了教学设计的三条线。看是否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精彩的课堂离不开事先的精心准备。如何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需要老师们解读教材,查阅资料,形成教案。要写好教案,首先要能够找到本课程目前最好的教学资源。这包括课程标准、名师的优质教案、课堂实录、课件等,如果你找到了本课程最好的教学资源,那么自己的备课才能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其次,要舍得花足时间写出详细的、完整的教案,包括本课堂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堂讲稿、阅读清单、考试试题、教后反思等。通过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研读教材,能大致明确本课程的结构体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掌握本课题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选择好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准备得越细致,教学时就越游刃有余。新课程呼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人”,不仅钻研教材,还要备学生这一块。必须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估计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出现困惑,思考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思考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三、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研究也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感知、注意力、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由此看来,语文课堂要实施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发扬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和利用率。因此,语文教学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

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也就越高。

四、注重“以生为本”,提高学生活动的有效性: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教育这个系统中,教师要始终牢记学生是一切教学因素的根本,处于核心地位,其他要素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要素而存在的。但是,现实中,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不少教师在上课前,教学的思路与环节已事先基本设定,他们在课堂上虽然也调动学生讨论问题,探究文本,但一旦学生的话题偏离了他们预设的思路乃至预设的答案,他们便忙不迭地将之拉回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表面看来,这些课堂学生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可主动权仍在教师手里。其中最典型的是不少教师设计的问题、讨论的结果(已形成了板书)都已事先准备在多媒体上,学生讨论到哪里,教师也随之将多媒体展示到哪里。这样的课堂,我们找不到一点以人为本的理念,反而处处充斥着“以师为本”、“以我为准”的理念,学生只不过是他用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道具而已。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互动的,教师要善于捕捉有利于开展下一个内容教学的信息,或针对学生的问题灵活改变我们的教学设计,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很好的学习方式,切磋琢磨,相互启发,可全班讨论,可小组讨论,可学生之间讨论,也可师生之间讨论。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几种耗时低效的讨论现象:一是讨论内容不合理,对没有必要讨论的内容讨论,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二是讨论时间不足,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三是讨论没有扣紧目的要求,成了“放羊”,听之任之,老师不作为,名为讨论,实为闲扯;四是由于小组内没有明确分工,没有具体要求,使得一些学生等、靠,自己不动脑,参与度不高。于漪曾经说过“讨论追求的境界,应是学生求知欲高涨,心灵得到解放,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同学对话、师生对话中观点碰撞,对文本的理解、领悟往纵深发展。语言表达做到有序,有物,有理,有情,启发心智,令人信服。”如果合作探究讨论沦为形式,只是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活动效果,那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将是致命的,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活动中“习得”多少,才是评价课堂有效性的最终参数。一堂课内,合作学习什么内容,在什么时间段内安排合作讨论,小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汇报都分别是谁,这些事情教师课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安排到位,合作活动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五、有效性的教学调控:课堂教学虽然不能把所有的思路与环节都作好严密的计划,但必要的预设还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是互动的、多变的,一位教师尽管教一门课,面对的也是同一批学生,但是每一节课的具体情况却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学生总是处在不停的变化中,所以教师必须对不断变化的师生状态进行及时的调整,课堂上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偶然的因素,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按照既定方针实施教学进程,而要善于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调控,以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上多媒体课时突然停电,有位同学提出了个怪问题,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计划,等等,诸如此类的可能性不胜枚举。这些活动情境就是在向教师的智慧和应变调控能力提出挑战。面对课堂教学中突发的问题,教师应当先衡量一下这是什么类型或什么性质的问题,是否需要花时间去解决,如果需要解决,那么是否可以机智地将其与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步骤相联系、组合,在经过重组后一定要敢于放下自己拟定的计划,把问题解决到位。如果没有在课堂上浪费时间解决的必要,那么可以用比较自然简

练的话语一笔带过。

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就是通过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启发学生自省,从而引起学生的活动。而现实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多半是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教师在提问时,往往就是把课前备课时准备好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向学生发问,出现“一问到底”的现象。学生看似在回答老师的问题,可实质上还是老师在讲授,学生只是在揣摩老师的意思,如何回答,回答的更准确些等等。那么,如何做到有效的提问呢?①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发问态度要自然,问题尽量说一遍。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一个问题尚未做出明确结论之前,不能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以免干扰学生。②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回答,抽答面要广,努力使全班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大致相同。不能由相对固定的少数同学回答,不宜依照一定的次序让学生回答,也不宜先抽学生再提问。

③提问之后要停一会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④教师为不能回答问题或问答错误的学生提供线索,打开思路,启发他们正确的回答问题。⑤当学生的回答正确却不充分时教师要给学生补充另外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得出更完整的答案。或者回答不正确后,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七、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反思并查缺补漏:

根据课堂教学效果采取的及时反思,不仅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巩固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我们可以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之时,通过抽样调查(单独提问,书面小测试等方式)来掌握学生对本教学单元的掌握情况,然后再根据调查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质疑和讲解。

这种做法给那些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有暂时困难的学生提供了第二次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知识“通关”,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这种课堂评价的常态化,让我们授课教师能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授课内容、进度,让我们真正地潜入课堂,而不是不顾学生是否接受,一味“满堂灌”、“满堂问”,作虚假的“繁荣”状,欺人又欺己。只有及时反馈,及时回授,才能保证预期教学效果的达成。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我认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不管方法如何变换,不管模式怎样不同,都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以学生为本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