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019秋人教版新教材】2019-2020年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合集下载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了解三国至隋唐文化的内容,分析三国至隋唐文化繁荣的社会历史客观基础,由文化到社会存在,由表及里形成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掌握隋朝“三教合归儒”、唐朝三教并行、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出现的“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的有关知识。

3、史料实证欣赏这一时期的书法、绘画、壁画图片,感受其艺术魅力,总结其艺术特征。

进一步加深对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思想文化的感性具体的认知以及理性客观的思考。

4、历史解释总结这一时期文艺达到高峰的原因,探究一定时期的文化现象的形成与社会政治经济关系。

5、家国情怀学习对三国至隋唐的思想、科技、文艺等方面的成就,认识到文化的繁荣离不开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与对异质文化进行包容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重点:思想领域儒佛道思想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实难点:三国至隋唐多元文化交融的原因和表现;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及具体表现时空坐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言框新课讲授:一、基础知识梳理二、重难点问题解析(一)儒佛道三教发展历程。

(二)统治者反佛的原因,目的,表现,影响。

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目的:为增加财政收入,维护封建统治。

表现: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灭佛。

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三)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

1.佛教的传播与交流①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鸠摩罗什、菩提达摩)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②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③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④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⑤日本空海来华,回国时携带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2.其他方面国际大都会:唐朝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42张)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42张)

视角2 儒学复兴运动
材料二 韩愈出身于“奉儒守官”、仁政爱民的官僚家庭,自幼研读孔孟 六经,又兼通诸子百家。安史之乱后,佛道更加盛行,儒家思想受到进一步 冲击。儒学名士奋起,提倡复古,崇儒宗经。韩愈早就“承先人之遗业”, “志于古道”。时宪宗自法门寺迎佛骨于宫,韩愈拼死上表加以谏止,斥 之为“伤风败俗,传笑四方”,最后落得远贬潮州。后镇州叛乱,他受命出 使镇州宣抚,众皆危之,他毅然只身前往叛军巢穴,舌战群敌,使其归顺朝 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韩愈一生所撰碑志铭文近八十篇,有关与骄藩斗 争的约达二十篇。主要记述平藩征战之胜利与功臣之业绩,赞颂了全国统 一安定。
视角1 佛教兴盛威胁统治
材料一 韩愈曾针对佛教的兴盛上表宪宗(805—820年在位)说,佛教的流 行使“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对封建统治有害而无益。他着重指出:“佛 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 之法服,不知臣君之义,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于是他断然提出:“以 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世之惑。”并表 示,“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科技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数学:南朝祖冲之较准确地确定了圆周率。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 齐民要术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 整的农书。 (3)地理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 裴秀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 绘制地图的方法。 2.隋唐 (1)建筑: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成熟期。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雕版印刷术: 唐朝 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专著选读(教师备用)
1.隋文帝的混合意识形态 《剑桥中国隋唐史》认为,隋文帝开创了统一局面,又成功地巩固了统一局面,关键在于 他发挥了混合意识形态的作用,从十六国到北朝,南下的北方民族的汉化过程中,儒家思 想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隋文帝致力于提高儒家思想的地位,以维护统一,提倡汉儒的 思想、习俗、礼仪,包括帝王正统化的礼仪程序、恪守孝道的儒家伦理以及经学教育, 使南北都能达成共识。与此相辅相成的是法家思想。隋文帝认为治乱世必须用法,他的 重要辅佐大臣高颍被《通典》的作者杜佑赞誉为管仲、商鞅一类的人物。混合意识形 态的另一方面是佛教思想。隋文帝的崇佛,不是个人的信仰,而是针对北周武帝灭佛引 起百姓反感而采取的政治手段,他的许多与佛教有关的活动都显示了理想君主和佛的捍 卫者的作用,以及乐善好施的作用。鉴于南北朝时期无论北方与南方佛教信仰风靡一时, 隋文帝的这种举措,显然有助于漫长的分裂局面的结束与统一局面的形成。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了经济基础。 • (3)主观: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四、中外交流
1.佛教传入 (1)高僧来华 (2)西行取经:东晋的法显,唐朝的玄奘。 (3)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 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p47“问题探究”,指出唐朝受域 外文化影响在文学艺术方面的表现。
佛教经典为内容的书法, 宗教画, 龙门石窟、莫高窟, 胡旋舞。
文 科技 隋唐时期:建筑(赵州桥)、印刷术(雕版)、火药、天文(僧一行本初子午线长度)、

医学(《千金方》《唐本草》)
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传入中国——玄奘西行 佛教外传——鉴真东渡 其他文化交流
王羲之《行兰书亭集序》
二、文学艺术 (二)艺术
1.书法
唐朝:融合、创新—— 颜真卿 柳公权 张旭
“颜筋柳骨”
(唐)颜真卿《多宝塔碑》
(唐)柳公权《玄秘塔碑》
二、文学艺术 (二)艺术
2.绘画
东晋:开始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 史箴图》《洛神赋图》。
唐朝: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代表人物是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 教最受尊崇。
太上老君
一、思想宗教 (三)儒学的浮沉
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成为蔚
然大宗。 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遭受重创。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确 立正统地位,呈现繁盛之势。
(唐)魏吴晋道南子北:朝《:送子吸天收王佛图道》精神,有了新的
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 1899年在敦煌千佛洞发现一卷刻印精致 的《金刚经》,长一丈六尺、宽一尺, 由七个印张粘接而成,上面刻有佛像和 经文,卷尾落款是:咸通九年(即公元 868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文化交流与发展一、课标要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二、教学目标通过佛教的传入,佛教、道教、儒学的相互交融,说明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哲学化、思辨化;通过佛教兴盛和道教的兴起,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多艺术都包含着浓郁的宗教意味;通过民族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突出这时期的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

三、教学内容本课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时期的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的新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突出这一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教学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五、学情分析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交融等方面,本课所涉及的文化方面难度较前面内容来说较低,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或者是课本内容背后的逻辑框架还是比较难理解。

六、教学过程导入:运用安宁法华寺石窟造像引入本课内容与哪个宗教相关,(佛教),佛教传入的时间?佛教又是如何兴盛与发展起来的呢?进入本课内容。

给出本课关键词——交流与发展。

首先,交流分为哪些?(民族间的交融和中外文化的交流),发展呢?(佛教、道教、儒学的发展、文学艺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等),我们用历史发展的自然顺序,先来看第四子目:中外文化交流。

并说明中华文化圈。

中外交流——海纳百川(用PPT讲解传佛和求佛,玄奘取经:学习--讲学(讲自己的理解)--中国化的背景),同时点明:翻译--收集--解读--传播--中国化的佛教)大家也许能看出,这里交流的重点还是佛教,那么,佛教在中国的具体发展又如何,我们来看第一子目: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

儒释道玄——交融碰撞(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45页,梳理儒学、道教、佛教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一、儒学式微、佛道盛行首先我们来看道教,从魏晋南北朝的纷乱入手,提出当时困苦的民众需要精神的寄托,从而提出大一统思想下儒学并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引出佛教和道教适合当时人民的需求,并简要介绍道教的情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社会问题的应对: 1.民间出现反佛现象(范缜); 2.统治者灭佛——“三武一宗之厄”; 3.复兴儒学运动
目的:巩固儒学主流;维护封建统治 手段:天命论、封建纲常
儒佛道三教融合
二、文学艺术
(一)文学 根据教材,填写表格
朝代 魏晋南北朝
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田园诗(陶渊明)、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唐朝
儒学成为大一统时代巩固统一的需要
▲科举制度
儒学与科举取 士,教育相结 合,并逐渐世 俗化。
任务二:概括儒、佛、道发展概况,分析儒学主流地位为何始终不变。
佛道盛行产生的社会问题: 1.佛教兴盛,广修寺庙,耗费钱财。 2.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3.出世有悖儒家伦理纲常,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材料: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人们可由此来 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
解决的问题——人4生.佛归道宿注问题重,现从实而问有题可,能稀满释足、人消们除的人精们对神于诉死求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建安文学:以曹操父子为代表,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的气概交织融合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南朝骈文:注重韵律与对仗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因利乘便。——庾信《哀江南赋序》
田园诗歌:以陶渊明为代表逃避现实,探寻个体的理想人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归田园居》
四、对外交流
1. 佛教相关的文化交流
东汉~北朝: 高僧来华
东晋:法显西行 唐朝:玄奘西行
唐朝: 鉴真东渡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
陶弘景
北朝民歌·木兰辞(乐府双璧之一)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 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 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 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反佛斗争 (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 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 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2)官方反佛:“三武一宗”,指北魏太 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3)民间反佛:代表人物是南朝无神论思 想家范缜。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 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 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4)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 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唐
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
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
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
里,烈士暮年,壮心不
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和蔡琰等。
已。——《龟虽寿》

南朝骈文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它是指中国古代以字句两 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佳作赏析
答谢中书书 南朝·陶弘景
(2)影响:自从中国有了佛教之后,中国的 宗教、哲学、伦理、建筑雕刻、语言文学以 及生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 地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二、民族交融与情感宣泄——文艺自觉
思考 社社会会意变识迁是对社唐会诗存的在影的响反?映
唯物史观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736年)
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 了这时的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 放的社会背景。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诉。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755年)
B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C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针对训练
(2020·全国Ⅲ卷高考·26)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
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CONTENT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世道治乱与思想多元——重树信仰 目 二、民族交融与情感宣泄——文艺自觉

三、成果涌现与世界领先——科技自强 四、中外交流与广博情怀——文化自信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01·世道治乱与思想多元 ——重树信仰
一、世道治乱与思想多元——重树信仰
一、世道治乱与思想多元——重树信仰 (2)三教渐合流
汉朝
魏晋 南北朝
隋朝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武帝时正统地位
东汉末兴起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吸收佛、道精神有 新发展
民间广为传播, 在中国盛行,吸收儒、 “贵儒”和“尊道” 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一”,以儒为主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课件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课件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科技
祖冲之
《齐民要术》书影
《禹贡地域图》
赵州桥
三、科技
护法金刚 丘尼
释迦牟尼
放置供品 狮子
天女散花
菩萨 僧人
国 王
女 众
大 臣
方格七叶地毯
三国至隋唐的“世界之最”
朝代
项目
地位
南北朝 祖冲之 祖率,最早推算圆周率到小数点后7位
隋朝 京杭大运河
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隋朝
李春 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了解中外交 流的历史意义。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释道发展
•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汉武帝
两汉之际 • 佛教传入中国(白马寺)
• 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魏晋 • 主张“贵儒”和“尊道” 南北朝 • 佛教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二、文学艺术 (二)艺术
1.书法
二、文学艺术
(二)艺术
2.绘画 (1)东晋开始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以形写神”;
二、文学艺术 (二)艺术
2.绘画 (1)东晋开始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以形写神”;
(2)隋唐的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吴道子---画圣
《送子天王图》
二、文学艺术 (二)艺术
唐朝 《金刚经》 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有年代的雕版印品
唐朝 僧一行
第一次实测出子午线的长度 第一次发现恒星移动,早1000多年
唐朝 唐朝
火药 《唐本草》
开始用于军事,出现最早的火药武器 “火箭”
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物 学专著
书圣 剑圣 草圣 乐圣 茶圣 画圣 诗圣 诗仙 诗佛 诗魔 诗鬼 药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二、文学艺术


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南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 北 朝 南朝骈文
统一了出家与入世的关系。
3、道教: ①晋朝人葛洪是最早把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的人,他所写的 《抱朴子》一书,不仅对战国以来“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 禳邪却祸之事”,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的阐发论述,更重要的是把神仙 信仰与儒家思想捏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否则,虽 勤于修炼,也不能成仙。北朝寇谦之以“整清道教”为己任,打出 “专以礼度为首”的旗号,完全按照封建伦理观念制定了一套教义, 鼓吹“于君不可不忠”,“不得叛逆君主,谋害国家”,劝导人们 “勿怨贫苦”,“戒勿以贫贱求富贵”。他还袭用佛教轮回转生思想, 用“若有罪重之者,转生虫畜”欺骗恫吓人民。 ②刘宋的陆静修依据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吸收佛教仪式,编制了新 的道教斋戒仪式,齐梁时的陶弘景,以现实社会为模式,制造出“仙 亦有等级千亿”的理论,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道教兼采儒、佛、道 三家之说,把它们糅杂融汇在一起,以汉民族土生土长的传统形式出 现,有利于宣传推广,扩大影响。
欧阳询《化度寺 颜真卿《多宝塔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怀素与张旭合称“颠张狂素”。 怀 素和尚史称“草圣”。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思考: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 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 么?
1、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封建农耕经济的发展; 3、道、佛思想的传播,文化多样性加强。 4、中外交流,民族融合加强。
已经将三教的思想进行了一次融合。魏晋玄学上承先秦西汉以来的道家哲学
思想,并把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
的新道家学说。
• ②玄学以精神性的“无”,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强调“以无为本”,认为世间万事万物这些实 际存在的“有”,都产生于“无”,体现在政治上,便主张“无为”,认为统治者要无为而治, 老百姓也要无为而处。汉初黄老思想所讲的“无为”,着重讲统治术;

南北朝民歌

唐朝时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 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 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 “诗仙”的美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 实况,故有“诗史”之称, 他被誉为“诗圣”
白居易的诗歌平 易近人,通俗易 懂,妇孺都会吟 唱,深受大众欢 迎
书法、绘画、雕塑、舞蹈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的《兰亭序》
第八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佛、道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 信和民族自信。 3.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成果及影响。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 儒教
玄学 • ①早在魏晋,
2、佛教:
①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才能在中国 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佛教自传入中国的那一天起,受中国古代 经济政治及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调整 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 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
②佛教的传入并泛滥,必然要引起中国传统思想的抗争,首先引起 论争的是道教,在理论上与佛教争论的是儒家,但儒家是以直觉思 维进行批判的,缺乏思辨的理论色彩。由于儒家在中国的正统官方 地位十分巩固,这使得许多佛教徒竭力调和佛、儒两家,“内(儒) 外(佛)兼修”,解释戒杀为仁,戒盗为义。儒家注重用世,具有 强烈的入世精神,佛教则解释为出家不是不问世俗之事,而是降魔,
• ③玄学所说的“无为”,重点在讲处世术。从“无为”出发,为维护封建的纲常名教进行辩解, 认为“名教即自然”,封建的尊卑、上下关系合乎自然,生而固有,不能否定。
• ④玄学是儒家唯心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种,其宣扬的老庄哲学,经过曲折的演变,终 于与儒家哲学相表里,即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外道内儒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成为士族地主的意识形态。
三、科技 [学思之窗] (教材P45)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 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齐民要术·序》 贾思勰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
提示:反映贾思勰重农抑商思想,他认为农为本业, 商业为末业。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交流范围广 泛,且有连续性; 2、交往领域全 面; 3、交往渠道众 多。 4、以唐为中心 的中华文化圈形
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