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合集下载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ppt课件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ppt课件
(一)文学
【概念解读】
建安文学:以曹操父子为代表,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的气概交织融合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南朝骈文:注重韵律与对仗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因利乘便。——庾信《哀江南赋序》
田园诗歌:以陶渊明为代表逃避现实,探寻个体的理想人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归田园居》
《曹全碑》
隶书
王羲之《兰亭集序》
行书
怀素《自叙帖》
草书
颜真卿《多宝 塔感应碑》 楷书
二、文学艺术
(二)艺术
绘画 东晋开始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 代表作为《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初唐阎立本《步辇图》
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二、文学艺术
石窟艺术
(二)艺术
甘肃敦煌莫高窟雕塑
敦煌第220窟胡旋舞
特点:重实用轻理论,重经验轻实验,主要服务农业
推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共同因素
魏晋南北朝
民族融合、南北融合 统治者重视、艺术家追求 区域经济发展和安定
隋唐时期
统一安定 经济基础、政策开放 民族融合、中外交流 科举制推动
经济基础 统治情况 融合交流
区域经济的发展
经济整体发展繁荣
文化宽松区域稳定
• (3)西亚商人在广州、 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四、中外文化交流
课本基础梳理: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的传播 其他方面
引进来
佛教对中 国的影响
① 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高僧来华,将大批 佛经翻译成中文。
②双东晋法显和唐朝玄奘到天竺取经,促进了佛教的东传。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21张PPT)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21张PPT)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 术……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 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 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
①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二、文学艺术
知识链接 结合材料思考:三国至隋唐取得众多文化成就的原因
材料1 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气派空前的宽容和摄取,呼唤来一个丰富浓烈的艺
术世界。······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
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2 进士科考时务策、贴经、杂文。天宝以下杂文专试诗赋,进士科实际已成为
材料二 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 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明 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 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所唐派进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 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 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文 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中国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隋唐统一经济文化繁 荣;统治阶层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思想传承; 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文化是时代的反映
宏观考察,从魏晋至盛唐,文化运动具有一种整体性特质:魏晋南 北朝的文化具有一种开拓性,即在挣脱两汉儒学独尊的文化模式后,多 元发展,不断地创立文化新念、开辟文化新领域。而盛唐文化则具有一 种“集大成”性,即在淘汰、吸收、再创的机制中,将魏晋南北朝的文 化开拓推入成熟、丰艳的境地。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ppt课件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ppt课件

在民间广为传播, 主张“贵儒”和
“尊道”
吸收儒、道思想, 渐趋本土化
隋朝
提出儒、佛、道“三教合一”,以儒为主
唐朝
“三教并行”,韩 愈提出复兴儒学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 展,禅宗影响最大。
儒学复兴运动 韩愈
三教并行:佛教与儒、道
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儒佛道三者之间 关系的认识?
材料一:因此而求圣人之意,则内外之道,可合而明矣。常
材料二:(自东汉献帝建安年间至隋灭陈)前后394年中,统一政 府之存在,严格言之,不到15年,放宽言之,亦只有30余年,不 到全时期十分之一。
——钱穆《国史大纲》第212页
材料三:当时佛学高僧,转从人类内心隐微处为之解纷导滞,使陷 此黑暗混乱中之人生求得宁定与光明。
——钱穆《国史大纲》第365页
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佛教传入中国并被接受的主要原 因有哪些?

度)、医学(《千金方》《唐本草》)
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传入中国——玄奘西行 佛教外传——鉴真东渡 其他文化交流
针对训练
(2014·全国Ⅰ卷·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
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
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论从史出 史料实证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整理自《梁书·武帝本纪》
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佛教盛行带来的负面影 响有哪些?
灭佛运动
件 )
”现
,藏
统治者灭佛:“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
是于 当青
时州
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PPT课件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PPT课件


也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2)隋朝时期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3)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魏晋玄学
就思想言,其特色是易、老、庄的三玄之学代替了汉代的经学。
就行为言,其特色是突破传统礼教的藩篱而形成一种“任诞”的
风气。
——余英时《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
一、思想:多元共生,融合发展。
1.多元共生:三教源流
(1)儒学危机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衰微
②隋唐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 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理论。
③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尊崇儒术
汉武帝时期, 儒学正统地位 确立,在统治 者大力提倡下 呈现繁盛之势。
二、文学艺术
(2)绘画艺术
时期
特点
东晋 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
隋唐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 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 成为绘画主题
代表 顾恺之:“以形写神”,《女 史箴图》《洛神赋图》
“画圣”吴道子 吴带当风
(3)雕塑艺术: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的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很多,如山西大 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道教是宗教流派,道教内容包罗万象, 它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 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春秋战国以来 的神仙、方术之说而逐渐形成的。它劝人通 过养生修炼和道德品行的修养而长生成仙, 最终解脱死亡,求得永恒。
2.融合发展: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趋向融合
儒 学
渐趋融合
但并未合为一体
莫高窟·《观无量寿经变》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ppt优秀课件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ppt优秀课件

坚持不忘本来,不断吸收外来,积极面向未来,坚定个人自信、时代自信和国家自信,我们一定会在新时代创造拥有世界眼光,具备世界价值,多元包容全面繁荣的新文化。
一、文化包容
三教合一
请大家在这个熟悉的人身上寻找儒释道的印记?
一、文化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广修佛寺,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者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的利益,以至于出现了四次灭佛运动;修建大量石窟造像,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中外历史纲要上》 思考:请根据以上史料分析佛教兴盛的影响?
3.冲击下的自省
既坚守儒家思想,又吸收佛道精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 请朗读并翻译大家熟悉的诗句?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一、在思考中了解了文化的多元和包容
二、在欣赏中领略了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三、在探究中分享了文化的视野和价值
国家自信
3、绘画中神采的飞扬
色彩鲜明,栩栩如生
二、文化自信
时代自信
魏晋隋唐时期出现了“书圣”“画圣”“诗仙”“草圣”等杰出的的文学艺术家,请结合所学探究他们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政治 经济 文化)
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经济凋敝,佛道盛行,玄学发展; 隋唐: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开明,兼容并蓄。
2、书法灵魂的升华
二、文化自信
2、感悟书法中的时代风貌
从张旭的狂草中你感悟到了怎样的时代风貌?
自由奔放,气势恢宏。
唐张旭《肚痛帖》原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 如何为计 非冷哉解读:前三字书写正规,第四字起字字相连,越写越快,越写越狂,气势磅礴,一气呵成!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授课课件(共33张PPT)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授课课件(共33张PPT)

。。;。。。。
二、各色文化的凸显
文学作品风格各异
文学
未自实夕晓青两高山陶答 复康是日雾林岸峰川弘谢
南朝
有乐欲欲将翠石入之景中
能以界颓歇竹壁云美

骈文
与来之,,,,,, 其,仙沉猿四五清古
书 特点: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铿锵
代表作家:庾信、陶弘景、王勃等

都鳞鸟时色流来

。竞乱俱交见共

跃鸣备辉底谈
。;。。。。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 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一、多元思想并立
[学习任务] 阅读课本内容,梳理儒学、道教、佛教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东汉末年兴起 两汉时期传入中国
魏晋 南北朝
隋朝
吸收佛道精神 有新发展
特点:崇尚老庄,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
代表: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二、各色文化的凸显
东汉末年: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文艺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
文学 南朝:骈文

南北朝:民歌

唐: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代表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艺 术
书法
魏晋南北朝: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代表 人物东晋“书圣”王羲之
隋唐:融汇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代表人物颜真卿和柳公权
艺术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21张PPT)

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21张PPT)
历游记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西安 西安,简称“镐”,古称长安、镐京。是 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 绸之路的起点 ,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 朝在此建都 ,地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81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 。丰镐 都城、秦阿房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 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 勒出“长安情结” 。
佛教的发展 交融,佛教受到尊崇。
(3)隋唐时期鼎盛。武则天时,佛教 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禅宗的传播和修行比较简便,对后 世影响最大。
>>西安寻“宗”
道教的发展
(1)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 如:五斗米道、太平道; (2)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在民间广 泛传播,并逐渐官方化。
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 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
西安赏“文”(文学艺术)
>>第二站:碑林博物馆、书院门
文学艺术的演进
>>西安赏“文”
文学
文以寄兴
魏晋南北朝 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
唐朝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书法
书以写意
东晋王羲之 隋唐有颜柳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绘画
画以传情
唐朝;第三站:陕西古籍保护中心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圆周率
地理学 西晋 裴秀
《禹贡地域图》
医药学 唐 孙思邈 《千金方》
唐 高宗时《唐本草》
印刷、军事 唐朝雕版印刷佛经 唐末火药用于战争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建筑学 隋朝 李春 赵州桥
天文学 唐朝 僧一行
佛教交流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到唐外国留学生
留学生享受唐政府的优 待。为了照顾外国和其 他民族的学生,特设宾 贡科,考中者称宾贡进 士。宾贡进士以新罗、 大食、 渤海等国的留 学生为多。宾贡进士在 唐朝可入仕做官……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
①东晋时开始出现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它提出“以形写神” ,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②唐朝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③ 唐朝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代表人物是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2.艺术 (3)雕塑艺术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 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 界的艺术宝库。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发展特点:
(1)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2)儒家思想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但受到冲击。 (3)冲突与交融并存;
二、 文学艺术的发展
1.文学成就:
(1)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 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 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 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 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 式。 (2)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 的高峰,李白、杜甫代表了唐 诗的最高成就,分别被誉为“ 诗仙”和“诗圣”。
教材“史料阅读”
唐朝诗人元稹在给友人白居易的诗文集所作序言中,描述了他们的 诗歌在当时社会上产生的巨大影响。序中微之和乐天分别是元稹和白居 易的字。
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二十年间,禁省、观 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 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其甚者,有至于盗窃名 姓,苟求自售,杂乱间厕,无可奈何。予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 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固亦不知予之为微之也。 又鸡林贾人求市颇切,自云“本国宰相每以百金换一篇,其其伪者,宰相 辄能辩别之。”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
建安文学:是指中国古代建安时期的文 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 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建安前几年至 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 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 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 代表作家主要有:曹氏父子(曹操、曹 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 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 琰等。 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 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中国诗 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
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
会。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
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
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
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
定居。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课堂总结
儒学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道教——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的宗教组织派别
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 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发现一卷刻印精致 的《金刚经》,长一丈六尺、宽一尺, 由七个印张粘接而成,上面刻有佛像和 经文,卷尾落款是:咸通九年(即公元 868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
科技
2.隋唐时期
(4)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5)医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 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 典。 【课堂探究】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古代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1)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前代科技成就为后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 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 (2)政治因素: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3)经济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经济 基础。 (4)人为因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像现 (藏 残于 件青 )州 ”博 ,物 是馆 当的 时北 灭魏 佛“ 运龙 动兴 的寺 实佛 证造 。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魏晋玄学】 (1)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2)内容: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 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3)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目录

儒学、道教 与佛教的发 展
贰 文学艺术
叁 科技

中外文化交流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学 (1)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

度)、医学(《千金方》《唐本草》)
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传入中国——玄奘西行 佛教外传——鉴真东渡 其他文化交流
1.魏晋玄学在自然与名教(纲常礼教)的关系上,以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为治
之道,名教为治之具,自然为文化理想,名教为此理想的载体,故名教本于自然。这
反映了玄学( )
A.是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3.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 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 持续到唐初。此种历史现象( ) A.说明佛道思想已是社会主流 B.严重阻碍文学艺术发展 C.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严重滑坡 D.对儒家思想有双重作用
23.【答案】D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流行“清谈”,“讨论玄妙
治之具,自然为文化理想,名教为此理想的载体,故名教本于自然”说明儒道思想 融合产生玄学,故D正确;玄学融合佛道思想,故A错误;玄学崇尚等级秩序,故B 错误;玄学和理学思想不一致,故C错误。 21.【答案】A
【解析】唐朝统治者奉行“尊道、礼佛、崇儒”三教并行政策,王维被称为“诗 佛”,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习道家的炼丹术,又虔诚礼佛,柳宗元主张援用佛学 以发展儒学,故选A项。B、D项材料未反映;统治地位的依然是儒学,排除C项。
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

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诗
国 文学艺术
书法: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艺术 绘画:顾恺之→吴道子

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祖冲之圆周率)、农学(《齐民要术》)、地理(《禹贡地

域图》)

科技 隋唐时期:建筑(赵州桥)、印刷术(雕版)、火药、天文(僧一行本初子午线长
B.尊崇个性自由反对等级秩序
C.为理学兴起奠定理论基础
D.是儒道思想相互融合的产物
2.唐朝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
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
A.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B.儒学出现危机
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D.道教的发展
20.【答案】D 【解析】儒家思想强调伦理规范,注重纲常明教,道家崇尚自然,材料中“教为
如图所示是某博物馆珍藏的文物拓片。作为一则反映时代印记的史料,这件 文物可以直接说明( )
A.秦汉书法与篆刻的艺术融合 B.魏晋草书与行书的融合 C.隋唐草书的抒情写意 D.宋元行书的勾连放纵
谢谢
——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 佛教、道教的理论。
——三教合一 (4)唐朝: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 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儒学复兴
3.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 (1)两汉: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2)魏晋南北朝: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 (3)唐朝: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 中禅宗的传播和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3.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
(4)佛教的曲折发展——“三武一宗灭佛” ①“三武一宗”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 后周世宗。 ②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 政收入。 ③民间反佛:代表人物是范缜。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 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 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④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 本上受到遏制。
文学艺术
2.艺术 (1)书法 ①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③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文学艺术
2.艺术 (1)书法 ④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 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 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 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文学艺术
2.艺术 (3)雕塑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 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科技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理: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咏史
高适
尚有绨袍赠,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 犹作布衣看。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转衰。
“颜筋柳骨”




























文学艺术
2.艺术 (2)绘画 ①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②唐朝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代表人物是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代表作《送子 天王图》。
顾恺之《女史箴图》(摹本)
吴道子《宋子天王图》(摹本)
祖冲之《齐民要术》
书影《禹贡地域图》
科技
2.隋唐时期 (1)建筑: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科技
2.隋唐时期 (2)印刷术(四大发明之一):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3)火药(四大发明之一):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 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2.道教——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的宗教组织派别
(1)魏晋南北朝: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道
道 教
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2)唐朝: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

道教最受尊崇。
◎道教的“八卦”和“五行”学说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玄奘西行路线图
中外文化交流
2.佛教外传
(1)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经 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对 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有着重 要贡献。 (2)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 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 名的一位高僧。
◎鉴真东渡路线图
中外文化交流
3.其他文化交流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
文学艺术
1.文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 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 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 学形式。 (2)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高峰,李白、杜 甫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分别被誉为“诗仙” 和“诗圣”。
文学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