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高一历史三国至隋唐知识点

高一历史三国至隋唐知识点一、三国时期(公元184年-公元280年)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被广泛研究和讨论的时期之一。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知识点有:1. 东汉末年政治动荡:三国时期的起始点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
当时,汉朝内外存在着多种矛盾和冲突,加上地方势力的崛起,导致中央政权的衰弱。
2. 群雄割据与鼎立局面:三国时期,中国正式进入群雄割据的时期。
曹操、刘备、孙权成为三个最重要的势力,形成了鼎立的局面。
3. 红、蓝、绿三分天下:曹操控制的地区称为曹魏,以红色表示;刘备控制的地区称为蜀汉,以蓝色表示;孙权控制的地区称为东吴,以绿色表示。
4.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刘备、孙权联手击败曹操的关键战役。
此战役对于三国时期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5. 诸葛亮:诸葛亮是刘备帐下的重要谋士,也是三国时期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他提出了"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军事策略,对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西晋时期(公元280年-公元316年)西晋时期是三国时期之后的一个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知识点有:1. 司马炎建立西晋: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他统一了分裂的三国,建立了强大的王朝,结束了长时间的内乱时期,实行了“王著载而王化”的改革。
2. 开创士人政权:西晋时期,士人政权逐渐取代了武人政权,成为政治权力的主要来源。
这一时期,士人地位的提高和影响力的增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建立科举制度:西晋时期,司马炎规定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实现社会流动和选拔优秀人才的目的。
这对后来的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隆重儒学思想:西晋时期,隆重儒学思想成为主流,儒家经典成为官方教材,儒学的经典地位进一步加强。
这对后来中国儒学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唐朝之前的最后一个时期。
关于唐长安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代墓室壁画(永泰公主墓)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代墓室壁画(永泰公主墓)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代墓室壁画(永泰公主墓)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代壁画
章怀太子墓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朝的社会背景
文化 唐代书法家辈出。欧阳询、虞世南是初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颜真 卿和柳公权是唐朝中后期的书法家;世人称颜柳二人书法为“颜筋柳 骨”。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4、唐长安城的规划建设 (3)唐长安城的建设历程 隋朝的初建: 隋朝时建成宫城、 皇城及外郭城(局部); 开凿永安渠、清明渠、 龙首渠等引水入城;开 辟道路、划分里坊,城 市布局与结构初显。
宫城
皇城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3)唐长安城的建设历程
永安渠
清明渠
龙首渠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朝宗教建筑——佛塔 法门寺老塔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二、隋唐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 (1)城市分布与发展重心南移 南北朝后,由于北方关 中地区战乱频繁,大量人口 南移,城市分布及发展重心 由中原转向江淮流域,引起 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 离。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朝的社会背景
疆域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朝的社会背景
疆域
唐朝,是继隋 朝之后的大一统王 朝,也是版图最大 的中原王朝。唐朝 的国土在西部以及 北部超出了现代中 国的疆域。唐朝与 当时的阿拉伯帝国 并称世界上最强盛 的国家。唐盛时期 的疆域北至贝加尔 湖以北和外兴安岭, 西至中亚威海,东 至库页岛,南至越 南北部。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 知识梳理-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220 年,曹丕建立魏国。
221 年,刘备建立蜀国。
229年,孙权建立吴国。
(2)西晋短暂统一:263年,司马昭灭蜀。
266 年,司马炎建立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西晋灭亡:316 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4)民族关系①民族迁徙:匈奴、羯、氐、羌、鲜卑内迁。
②南北对峙:出现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2.东晋与南朝(1)政权更替①东晋建立:317 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②南朝更替:420 年,刘裕夺取皇位,国号宋。
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2)士族形成:三国、西晋以来,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有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3)江南开发①原因: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开发的影响(1)江南经济的逐渐开发,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2)南方的开发直接影响了古代中国政治中心向东、向南移动。
(3)南方社会的开发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南方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北方人口的进一步南迁。
3.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①建立:东晋时北方先后出现了割据政权,合称“十六国”。
②前秦短暂统一北方:4 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后被东晋击败。
(2)北朝①北魏建立和统一:4世纪末建立,439年统一北方。
时间5世纪后期内容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籍贯:迁至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服饰与语言: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门第: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影响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③北方政权更替: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灭掉北齐,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中国城市建设史填空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的居住形式有四种: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原始的居住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西安半坡村遗址。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尔雅》记载: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野外为之林。
《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城与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管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这里记述的王城规划易将显然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
考工记中还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还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这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管子对城市选址的总结: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燕下都为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者。
齐临淄是目前所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古城中规模最宏伟的古城。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信宫、阿房宫及长安城的修建均由军匠出身、后任少府的杨城延主持。
5、东汉洛阳:九六城,南北九里,东西六里。
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城市体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在北方中原地区城市的残破以及江南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3、曹魏邺城: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有重要影响:1、城市有明确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
2、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的区分。
3、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仅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称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
4、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
第10讲隋唐时期的城市

5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隋朝第二 位皇帝。
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 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 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 造成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总体布局——宫城、皇城和外城郭
1.平面成规整的长方形; 2.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主要宫殿坐北朝南;宫城今实测东西2820m,南北 1492m,周长8.6km,面积约4.2km2。 3.皇城在宫城之南,规整长方形;内有中央高级衙署和太庙、社稷;东西 2820m,南北1843m,周长9.2km,面积约5.2km2。 4.外城郭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与皇城,是居民和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的商 业区;南北长8.6km,东西长9.7km,周长36.7km,面积84km2。城墙皆为 版筑的土墙,厚度9-12米,城高一丈八尺,城外有壕沟。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 为中心,北达涿郡, 南至余杭,全长两 千多公里,是古代 世界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始建于 公元605年,费时 六年,大运河全线 贯通。 它分为永济渠、通 济渠、邗(邗 Hán 水
名,即邗沟,又名邗江。春秋 时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在江 淮间开凿的一条古运河名)
沟和江南河四段, 地跨北京、天津、 河北、山东、河南、 安徽、江苏、浙江 8个省、直辖市, 连接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和钱塘 江五大河流,成为 我国南北交通的大 动脉。
春秋时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在江淮间开凿的一条古运河名沟和江南河四段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城市布局上参考了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的布局废弃了汉代的夗宫制和宫殿区偏在南面丏不民居相杂的情况宫殿不民居丌相参的意图十分明显把宫苑区和官署区集中到城的北部而以宫门南出的大道作为中轴线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

位于南京的琉璃塔是五代时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以其绚丽的琉璃装饰和精湛的木雕工艺而著称。
04
建筑影响与意义
三国、两晋时期的建筑影响与意义
继承汉代建筑风格
砖石建筑发展
三国、两晋时期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 继承了汉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如高 台建筑、大屋顶和斗拱等元素的使用。
三国、两晋时期,砖石建筑得到了进 一步发展,广泛应用于城墙、墓葬等 领域,提高了建筑的耐久性和装饰性。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五代建筑
目 录
• 建筑风格演变 • 建筑材料与技术 • 建筑代表作品 • 建筑影响与意义
01
建筑风格演变
三国、两晋时期的建筑风格
总结词
融合与创新
详细描述
三国、两晋时期的建筑风格在继承汉代的基础上,逐渐融合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这一时 期的建筑注重空间布局的层次感,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同时注重建筑装饰和细节的处理,展现了精 湛的工艺水平。
建筑材料与装饰的多样化
五代时期,建筑材料和装饰手法更加多样化,如琉璃瓦的 使用和彩绘技术的提高等,丰富了建筑的视觉效果和艺术 表现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得到了 迅速发展,形成了著名的云冈 石窟和龙门石窟等。
玻璃器制造技术
南北朝时期,玻璃器制造技术 得到了发展,玻璃器皿的品种
和数量增多。
隋唐的建筑材料与技术
砖瓦制造技术
木结构建筑技术
隋唐时期,砖瓦制造技术达到了巅峰,烧 制出的砖瓦质量优良,广泛应用于建筑中 。
隋唐时期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建筑结构复杂,装饰华丽。
南北朝的建筑风格
总结词
佛教与文化交融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二、城市发展主要特点
特点2:
沿大运河、沿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
• 沿大运河发展轴线:隋文帝修起西起长安、东至潼
关,衔接黄河的广通渠;隋炀帝继开了南迄杭州,西北
至洛阳、长安,北至涿郡的“卧人”字型大运河;
置格局;
• 城市物质要素集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 加。
第二节:重要城市建设布局
曹魏邺城 的规划
重要的城市 建设布局
北魏、隋 唐洛阳
六朝都城 建康
隋唐都城 长安
一、曹魏都城邺城的规划
1.建城背景
春秋时齐桓公所筑 ,汉代置魏郡。战国时西门豹在此大兴水利,东汉末年袁绍 在此经营多年,基础好。长安、洛阳先后被毁,曹操实行“唯才是举”、 “以法治军”在政治以及军事力量方面都得到了加强,后为加强后方根据地, 巩固统治,建立新都邺城。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城市建设发展停滞 ❖三国三足鼎立时期,城市得到发展 ❖西晋建都洛阳,实现短暂统一 ❖东晋建都建康(邺),政权偏安与江南,江南得到发展
❖北魏统一,定都平城(山西大同),后迁都洛 阳,洛阳得到迅速发展 ❖南北朝时的江淮流域、长江流域及闽粤一带, 迅速发展,成为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增加,城 市规模扩大
佛教传入中国,促成了宗教建筑及建筑群 的出现,并成为重要建筑,影响城市
二、城市发展主要特点
特点1: 发展和分布的中心南移——发展呈“南升北降”
的态势,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原因:北方长期分裂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
人口南迁 南、北方农民技术交流,南方经济长足发展,如三吴
中国城建史—第一章

穴居: 建筑分为横穴和竖
穴两大类,横穴后来发展为 窑洞;竖穴发展为半穴居和
地面建筑
巢居:树上建巢的原始居 住方式,多出现于长江流 域以南的河姆渡等原始文 明,后发展为架空的干栏 式建筑。
半穴居:为黄河 中上游地区的主 要居住形式,进 入室内的斜坡道 由人字形屋顶覆 盖,居住面四周 的壁面以木骨泥 墙的方式构成向 内倾斜的壁体。 室内以木柱构成
❖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阐述、总结西方城 市规划思想史的著作。按照西方城市规划 思想发展的重大历史时期,在概要介绍各 个时代西方社会总体发展背景与社会主体 思潮的基础上,系统而简要地阐明了西方 城市规划二千五百多年来所形成、演替的 基本思想与主流精神,并对城市规划思想 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原始居民点代表
半坡村原始村落示意图
居民点的位置的选择 居民点的分区 居民点建筑的分布
第四节 城市的产生
1、城市产生的社会背景 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
➢ “宀”甲骨文象房屋之形,是古代的一种房屋。 由宀字符构成的汉字,大都与居宅建筑有关,它们或代表
不同类型的建筑,如宫、室、家、牢等。
➢ “广”是依山建造的房屋或屋脊。 所指的建筑是比较简单的,或者主要不是供人住的,如
“庐”、“廊”、“庑”、府”、“库”等。
➢ 在简化字里,“广”旁有时简化为“厂”,如“厨 (房)”、“(马)厩”、“厕(所)”等。
5、原始居民点内的其他设施 壕沟、围墙:为了防御。
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1)位置:地势高、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向阳坡、靠近河湖水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 211年, 三国孙权 迁都于此, 在楚国金 陵邑原址 上建石头 城,规模 “七里一 百步”
公元 229年 在武昌称 帝,同年 在石头城 东建新 城—建业, 重新迁都 于此。
公元 313年, 因避晋愍 帝司马邺 名,改名 建康。3 17年, 东晋王朝 南迁,建 都于此。
东晋 中期,新 建军政中 心东府城。 之后南朝 的宋、齐、 梁、陈等 王朝在南 京建都。
道路分级明确。
唐长安道路系统宽度分析
隋唐长安东西大街剖面复原图意向 里坊街道布局
• 坊里与市肆
长安城中的坊,各有坊名。各坊的面积大小不等,宫 城和皇城两侧的坊面积较大,皇城以南的坊面积较小,朱 雀大街两侧的坊面积最小。
隋唐长安坊里面积分类
• 大明宫与兴庆宫
唐太宗和高宗修建大明宫,最终取代了太极宫,成为 唐代的主要宫廷。
• 两晋(公元265-公元420)
西晋(265-316),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建 都洛阳。时诸王争权,引发八王之乱。战后晋朝 元气大伤,周围诸民族乘机叛乱,造成五胡乱华, 南北分裂。
东晋(317-420),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 建都建康。此时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东晋 主要由世族掌权,皇权低落。中国的经济中心逐 渐南移。
“城中二十八万余户,西至石头,东至倪塘,南至石 子岗,北过蒋山,东西南北各四十里。”
三、重要城市建设布局
• 曹魏邺城(邺北城) • 东魏、北齐邺南城 • 北魏都城平城、洛阳 • 六朝都城建康 • 隋唐长安城 • 隋唐洛阳城 • 隋唐时期的地方城市(新绛、高昌、锁阳…)
3.1曹魏邺城
东汉末年曹操所建的魏王城,属于诸侯王的封国都城。 邺城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12.5公里处,漳河 沿岸,邯郸之南,洛阳之北。今除了位于城西北角的铜雀 台、金虎台尚有遗址外,城址大部分已为漳河冲毁。
• 城市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建康城位于丘陵地带,并经各朝逐步扩建,故城市平 面呈不规则形。其中宫城部分则按一定的规划制度,较为 方正规则;坊市地区有明显的自发发展情况。从宫城正门 大司马门到南边秦淮河畔朱雀门长7里的御道为全城的中 轴线,亦连接宫城与坊市。
1,东止车门 2,西止车门 3,端门(晋)、太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一、社会背景
分裂局面:
• 三国(公元220-公元280)
一般史学家以黄巾起义(公元184年)为三国的上限。 三国之中,魏据中原,建都洛阳;汉据四川,建都益 州(成都);吴据长江中下游地区,建都建业(南京)。 枭雄辈出,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大规模的迁徙出现, 传统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几乎停滞。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焚烧” “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
大雁塔
小雁塔
• 隋唐长安城市规划的特点与缺点
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影响了后来各个朝 代都城的建设,甚至亚洲其他国家都城的建设也以此为依 据。
规划的面积太大,使道路宽度、坊里面积也都大的惊 人。超过实际需要也很大,很多坊无人居住。
3.4隋唐洛阳城
• 建成原因及选址 • 城市规划布局 • 道路 • 坊里 • 商业市场 • 园林
建康城也是当时南方的佛教中心,梁武帝还把佛教作 为国教。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 资产 丰沃”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鸡鸣寺 灵谷寺 栖霞寺
3.3隋唐长安城
隋唐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城。它以宏大的规 模、棋盘式的街道、规整的坊里、左右严谨对称的轴线布 臵,成为中国中世纪城市的典型,也影响了当时邻近其他 国家都城的形制。
2.3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其他特点
• 东南沿海港市兴起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声誉远及海外,海上 丝绸之路勃兴。其中以交州、广州、扬州、泉州 为四大港市,明州(宁波)地位也颇重要。
繁华商 业区
• 唐代广州城是宋代子城的基
础。其西边边界为药洲西湖
城西 “蕃 坊”
(广仁路附近),唐城北界 可能在东风路一线,东面则
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 区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
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 城市;
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政务机关,后为起居用房, 宫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
3.2六朝都城建康
公元229年,孙权从武昌迁都建业,在秦淮河北鸡 笼山(北极阁)、覆舟山(九华山)下筑建新城,其后东 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在南京建都,成为当时 我国最大的城市,史称六朝 。
“是时,引洛水达于河,遏河入汴,开邗沟入江,淮 南北漕道皆通,转输利便,致粟入洛口、回洛 诸仓,东、西京仓储铙裕。”
• 沿长江发展轴线
魏晋至隋唐时期,随着长江流域广大地域经济得到开 发,人口增多,其岸带自然也为城市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很 好的依托条件。
上游成都,中游江陵(荆州),下游南京、扬州、润 州(镇江),等十多座州城和江阴、武昌等20座县城,从 而我国东西向一条城市发展轴线也初具雏形。
•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公元589)
东晋大将刘裕废掉东晋皇帝自立,国号宋。此后160 多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历史
上总称为南朝。
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圭建立北魏;公元439年,统 一黄河流域。之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此后,东魏为 北齐所代替。西魏为北周所代替。历史上把这北方的五个 朝代总称为北朝。
以文溪为界(仓边路一带)。
• 唐代广州城北为官衙区,北 面无城门,只有东西南三个 城门。现今财政厅的位置隋 为广州刺史署,唐时为“都 府”、旧节度使署,南汉为 宫殿区。
• 城市总体上呈现出城内官署 区与城外商业区并立的形态。
唐代珠江北岸大致在今天
的西关半塘以南、上下九、
大德路、文明路一带,江
兰湖
面宽1400米,当时流花湖
隋炀帝杨广,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大兴土木,建 造奢侈豪华的宫殿,开凿大运河。
• 唐朝(公元618-公元907)
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西安)为都,后 来又设洛阳为东都。东、西都洛阳城与长安城是当时世界 上最大的城市。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 地带也受其支配。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中国最强盛的 时代之一,发展了很多通商港口城市,如广州、扬州和泉 州。
3.5隋唐时代边远城市及少数民族城市
• 少数民族城市得以发展的原因
1、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移、大融合,北方边远地区的生 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吸收了汉民族较先进的文化 和政治制度,建立了一批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唐代西域地区,丝绸之路上由于经济贸易的需要,建设 了不少城市。
• 唐代高昌
高昌古称西昌,在今新疆天山南麓吐鲁番东, 火焰山附近。
• 曹魏邺城规模
“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 宫殿,门台、隅雉,皆加观榭。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图 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六七十里,远望 苕亭,巍若仙居”(《水经注》卷10“浊漳水注” )
我国城建史上见到的第一个砖城。
• 城市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 道路系统
• 水系及园林
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传播和发展起来,。鲜卑族举 国上下都信奉佛教,在中华文明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佛教,
正是在北魏前后奠定了基础。
统一局面:
• 隋朝(公元581-618年)
北周的辅政大臣杨坚于公元581年2月迫使年轻的周静 帝让位,自立为帝。因杨坚曾官居隋国公之职,故改国号 为隋,年号开皇,建都长安 。于开皇八年(588年)12月 攻占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后陈的都城建业宣布了南朝的 灭亡。至此长期分裂的中国又复统一。
城市布局 高昌城分为外城、内城及北面的宫城三个部分。
• 丝绸之路上的城市——锁阳
锁阳城位于祁连山北麓甘肃省的戈壁荒漠中, 是唐瓜州的治所。唐高宗武德五年以后设督府于 此,辖肃州、瓜州、沙洲三州,屯兵5000, 是丝绸之路上的军政重地。
城市平面呈正方形,城墙四周有马面,还有 四个瓮城。分内外两城,外城居东,内城居西成 并列状。
码头
附近是一个重要港口,以
后不断淤积变为陆地。
• 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 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
在城市规模上,大小差距加大,向上、向下两级都有 了扩展延伸,上级开始出现三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 下级在县城以下小城镇开始出现(出现了我国最早的 “镇”);在中间等级上,府、州一级即地区中心一级城 市数量明显增多。
• 城址选择
长安附近从西周到秦汉,长时间是都城的所在地,如丰、 镐、咸阳、汉长安等。隋文帝新建大兴城于公元582年, 在汉长安东南另觅新址,原因为:
1、"此城从汉以来,凋残日久,屡为战场,旧经丧乱,今之 宫室事近权宜,又非谋筮从龟,瞻星揆日,不足建皇王之邑."
2、新王朝新气象。 3、“汉营此城,经今八百岁,水皆碱卤,不甚宜人”
二、城市发展的特点
2.1首要特点:发展和分布重心南移——发展 上呈“南升北降”的态势,分布上重心由 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 东汉末年至隋统一,北方长期处于分裂战乱的状态,生产 力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大量南迁。“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 十六七”(《晋书·王导传》)
• 南方政局相对安定,在南、北方农民的结合和技术交流下, 加上水利灌溉方便,使这里的城市逐渐被开发起来。“扬 部有全吴 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布 帛之饶,覆衣天下”。
城中的水系是在城西北引漳河水,由三台下流入铜 雀园及宫殿区,分流一部分到坊里区,由东门附近流出城 外。
园林以铜雀苑为主,另有玄武苑、芳林苑、灵芝苑。 “中曰铜雀台…,南则金虎台…,北曰冰井台”。 “…三台皆砖砌,相去各60步,上作阁道如浮桥…施 则三台相通”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 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中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