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规定》
新一代天气雷达测试规范

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SB)测试规范1、范围1.1本规范涵盖了新一代天气雷达测试内容、指标要求、测试方法、测试仪表的设置以及测试程序的使用。
1.2本规范适用新一代天气雷达的SA/SB型号。
2、本规范引用文件新一代天气雷达出厂、现场测试大纲3、测试内容以及指标3.1 发射机功率测试要求发射机输出的峰值功率在650kW―750kW范围内。
3.2 发射机输出脉冲包络测试发射机输出脉冲包络,窄脉冲脉冲宽度(50%处):1.57±0.1µs ,宽脉冲脉冲宽度(50%处):4.5―5.0µs;上升沿(10%―90%)、下降沿(90%―10%)大于120ns、小于200ns;纹波顶降小于5%。
3.3 发射机极限改善因子测试用频谱仪测得发射信号的S/N,根据计算公式:I=S/N+10lgB-10lgF式中:I为极限改善因子(dB)S/N为信号噪声比(dB)B为频谱分析带宽(Hz)F为发射脉冲重复频率(Hz)SA/SB雷达发射机极限改善因子I≥52dB3.4 发射机输出频谱宽度测试-40dB处谱宽不大于±7.26MHZ;-50dB处谱宽不大于±12.92MHZ;-60dB处谱宽不大于±22.94MHZ3.5 接收机噪声系数测试包含保护器,接收机模拟噪声系数≤3.0dB,数字端噪声系数≤4.0dB3.6 接收机机内动态范围测试采用机内信号源接收系统动态范围≥85dB3.7 接收机机外信号源动态范围测试采用外部仪表信号源 接收系统动态范围≥85dB 3.8 接收机机内发射率测试用机内信号源注入功率为-95dBm 至-35dBm 间各档的信号,在距离5km 至200km 范围内检验其回波强度的测量值,回波强度测量值与注入信号计算回波强度测量值的最大差值应在±1dB 范围内。
3.9 接收机机外信号源发射率动态范围测试用仪表信号源注入功率为-90dBm 至-35dBm 各档的信号,在距离5km 至200km 范围内检验其回波强度的测量值,回波强度测量值与注入信号计算回波强度测量值的最大差值应在±1dB 范围内。
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规定(第二版)

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规定(第二版)综合观测司二○一八年十二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规定是在《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规定》(见气测函〔2005〕81号)基础上,为适应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发展,进一步加强对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的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修订而成。
第二条新一代天气雷达是指中国气象局布网的S波段、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其主要观测目的是监测和预警灾害性天气,特别是热带气旋、暴雨、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雪暴以及其它天气系统中的中小尺度结构等。
第三条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是气象观测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存储、传输、质控、整编、归档和雷达系统的维护维修、定标及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等内容。
第二章岗位要求与职责第四条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了解雷达基本结构和原理,掌握雷达维护维修、定标及回波分析等技能。
第五条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人员主要职责:(一)按照本规定开展观测工作,确保重大灾害性天气观测无遗漏和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及时性及真实性。
(二)填写、保管各种电子和纸质记录、表簿及技术档案。
(三)执行雷达运行、监控和其他有关规章制度。
(四)负责雷达系统运行保障、工作模式选择、雷达系统适配参数和元数据参数管理、软件维护。
(五)负责雷达系统定标,以及雷达系统和附属设备的维护、保养与检修,保证雷达系统和附属设备稳定运行。
(六)负责雷达观测资料的整编、刻录(拷贝)、归档、存贮、可靠性检查。
第三章探测环境与保护第六条雷达站址环境及相关要求如下:(一)在雷达主要探测方向,包括重点服务地区和重要天气过程的主要来向,其遮挡物对雷达电磁波的遮挡仰角不应大于0.5︒,其他方向的遮挡仰角不应大于1︒,孤立遮挡方位角不应大于1︒,且总的遮挡方位角不应大于5︒,邻近雷达能覆盖该遮挡区域的则可适当降低要求。
(二)雷达站周边不能有影响雷达工作的电磁干扰,一旦出现干扰,相关管理部门应及时向当地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请,协调解决。
气象雷达数据管理和个例资料整编设计

气象雷达数据管理和个例资料整编设计邹红 青娉楚 卢淞岩南充市气象局 四川南充 637000摘要:雷达气象资料是短临预报、灾害天气预警的重要资料。
气象雷达数据管理和个例资料整编系统采用WinForm编程语言和MSSQL Server 2008数据库开发技术建立了相应的南充雷达气象资料数据库。
同时,系统可以有效实现基数据、产品数据、历史个例资料等气象雷达数据的整编、压缩、入库、查询、统计、下载等功能,减少人为操作,提高业务工作效率。
同时为各级气象业务人员下载雷达资料和查询历史个例信息提供了便利,并能够满足业务应用中对雷达气象资料存储和检索的要求,达到了对台站雷达资料高效管理的目的。
关键词:基数据 产品数据 历史个例 整编 系统设计中图分类号:P412.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4)03-0029-04Design of the Meteorological Radar Data Management and CaseData Complilation SystemZOU Hong QING Pingchu LU SongyanNanchong Meteorological Office, Nanchong, Sichuan Province, 637000 ChinaAbstract:Meteorological radar data is important data for short-impending prediction and disaster weather warning. The meteorological radar data management and case data integration system establishes the corresponding meteoro‐logical radar data database of Nanchong by using WinForm programming language and MSSQL Server 2008 data‐base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nd it can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compilation, compression, storage, query, statistics, download and other functions of meteorological radar data such as basic data, product data and historical case data, reduce manual operation and improve business efficiency, which provides convenience for meteorological operators at all levels to download radar data and query historical case information, meets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storage and retrieval of meteorological radar data in business applications, and achieves the purpose of the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radar data at stations.Key Words: Base data; Product data; Historical case; Compilation; System design在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观测中,采用降水观测模式2(VCP21),一天有近260个基数据和约有9 000个数据产品,且基数据、产品数据与资料整编文件名格式上的差异很大,如果仅依靠人工进行收集整编,不仅文件多,信息量大,校对审核工作也尤为繁杂。
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规定(第二版)

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规定(第二版)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规定(第二版)综合观测司二○一八年十二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规定是在《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规定》(见气测函〔2005〕81号)基础上,为适应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发展,进一步加强对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的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修订而成。
第二条新一代天气雷达是指中国气象局布网的S波段、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其主要观测目的是监测和预警灾害性天气,特别是热带气旋、暴雨、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雪暴以及其它天气系统中的中小尺度结构等。
第三条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是气象观测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存储、传输、质控、整编、归档和雷达系统的维护维修、定标及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等内容。
第二章岗位要求与职责第四条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了解雷达基本结构和原理,掌握雷达维护维修、定标及回波分析等技能。
第五条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人员主要职责:(一)按照本规定开展观测工作,确保重大灾害性天气观测无遗漏和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及时性及真实性。
(二)填写、保管各种电子和纸质记录、表簿及技术档案。
(三)执行雷达运行、监控和其他有关规章制度。
(四)负责雷达系统运行保障、工作模式选择、雷达系统适配参数和元数据参数管理、软件维护。
(五)负责雷达系统定标,以及雷达系统和附属设备的维护、保养与检修,保证雷达系统和附属设备稳定运行。
(六)负责雷达观测资料的整编、刻录(拷贝)、归档、存贮、可靠性检查。
第三章探测环境与保护第六条雷达站址环境及相关要求如下:(一)在雷达主要探测方向,包括重点服务地区和重要天气过程的主要来向,其遮挡物对雷达电磁波的遮挡仰角不应大于0.5?,其他方向的遮挡仰角不应大于1?,孤立遮挡方位角不应大于1?,且总的遮挡方位角不应大于5?,邻近雷达能覆盖该遮挡区域的则可适当降低要求。
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宁德新一代移动天气雷达和气象观测场项目闲置土地处置方案的批复

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宁德新一代移动天气雷达和气象观测场项目闲置土地处置方案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宁德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1.07.28
•【字号】宁政文〔2021〕102号
•【施行日期】2021.07.2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气象其他规定
正文
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宁德新一代移动天气雷达和气象观测场
项目闲置土地处置方案的批复
宁政文〔2021〕102号
市自然资源局:
你局《关于宁德新一代移动天气雷达和气象观测场项目闲置土地处置方案的请示》(宁自然资〔2021〕264号)收悉。
根据《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国土资源部第53号令)等有关规定,经研究,批复如下:
原则同意你局上报的宁德新一代移动天气雷达和气象观测场项目闲置土地处置方案,即:按该地块成本价有偿收回宁德市气象局新一代移动天气雷达和气象观测场项目15006平方米宗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具体收回手续由你局依法办理,收回后该地块纳入市级储备用地。
特此批复。
宁德市人民政府
2021年7月28日。
推荐-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业务验收规定 精品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业务验收规定(试行)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业务验收是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正式投入业务运行前的重要环节。
本规定是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业务验收的基本准则,在验收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建设的业务验收。
第三条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必须通过业务验收合格,经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批准,方可正式投入业务运行。
第四条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业务验收工作由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主持,由雷达站所在省(区、市)气象局组织。
第五条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验收由雷达站所在省(区、市)气象局向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方可组织业务验收。
第六条雷达站所在省(区、市)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协商产生验收委员会。
验收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和省(区、市)气象局协商确定,委员会一般由5人左右组成。
第七条验收委员会委派技术组对验收材料进行审查和对雷达系统进行检查、测试。
技术组由3-5名专家组成。
第二章业务验收的基本条件第八条雷达系统安装验收后试运行一年或一个汛期以上。
第九条雷达系统无故障运行连续累计300小时以上(有关故障的说明见附件一),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无漏测。
第十条雷达在汛期处于全天候观测状态,对汛期天气过程和非汛期灾害性天气过程进行了完整的观测。
第十一条雷达站所在省(区、市)气象局应准备好《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项目建设工作报告》、《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设备运行情况报告》、《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业务应用报告》、《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项目建设财务收支报告》。
第十二条雷达生产单位应配合雷达站对系统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测试、维护。
第三章项目建设情况审查第十三条验收委员会应审查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项目立项、雷达选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材料。
第十四条验收委员会应审查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雷达观测环境(净空条件、电磁环境等)保护审批材料。
第十五条验收委员会应审查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雷达系统相关的土建工程建设审批材料。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现场验收测试大纲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现场验收测试大纲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二○一一年八月1 总则1.1 依据和目的1.1.1大纲以《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功能规格需求书》(气办发〔2010〕43号)为依据,对2004年下发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现场验收测试大纲(试行)》(气测函〔2004〕7号)进行修订而成。
1.1.2大纲规定了新一代天气雷达现场验收时的测试项目和内容。
现场验收测试工作完成后,由该雷达的测试组编制形成现场验收测试报告。
1.2验收测试条件和主要任务及要求1.2.1现场验收测试应具备的条件雷达系统出厂验收测试合格,承制方现场安装架设、调试、定标正常,且系统已在现场正常运行至少3个月(用户提供雷达运行报告),承制方可向中国气象局相关业务单位提出现场验收测试申请。
申请报告应附有承制方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应包含符合本大纲规定要求的系统性能参数测试记录、系统定标检验记录及系统48小时连续运行考机检验记录。
申请获得同意后,可进行现场验收测试。
1.2.2 现场验收测试的主要任务1.2.2.1 对雷达天线座水平度调整、雷达波束指向定标进行检查测试。
1.2.2.2 对回波强度定标及速度测量进行检查测试。
1.2.2.3 以随机仪表(或同等精度仪表)和机内测试装置为主对雷达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进行检查测试。
1.2.2.4 对雷达系统的相干性能进行检查,并对系统的实际地物对消能力进行检验。
1.2.2.5 利用本站实测回波资料对雷达的基本产品及应用产品的图形、图像表现方式的合理性,坐标与背景配置的准确性及产品生成功能等进行检验。
1.2.2.6 对雷达系统的外观结构、文档资料进行检查。
1.2.2.7 现场验收测试为现场验收提供主要依据。
1.2.3如果被测参数或定标不符合规定和要求,应暂停测试工作。
承制方应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在12小时内恢复正常,承制方需向测试组提交故障分析报告,经测试组审核同意后,可继续进行验收测试工作。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业务验收规定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业务验收规定(试行)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业务验收是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正式投入业务运行前的重要环节。
本规定是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业务验收的基本准则,在验收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建设的业务验收。
第三条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必须通过业务验收合格,经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批准,方可正式投入业务运行。
第四条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业务验收工作由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主持,由雷达站所在省(区、市)气象局组织。
第五条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验收由雷达站所在省(区、市)气象局向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方可组织业务验收。
第六条雷达站所在省(区、市)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协商产生验收委员会。
验收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和省(区、市)气象局协商确定,委员会一般由5人左右组成。
第七条验收委员会委派技术组对验收材料进行审查和对雷达系统进行检查、测试。
技术组由3-5名专家组成。
第二章业务验收的基本条件第八条雷达系统安装验收后试运行一年或一个汛期以上。
第九条雷达系统无故障运行连续累计300小时以上(有关故障的说明见附件一),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无漏测。
第十条雷达在汛期处于全天候观测状态,对汛期天气过程和非汛期灾害性天气过程进行了完整的观测。
第十一条雷达站所在省(区、市)气象局应准备好《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项目建设工作报告》、《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设备运行情况报告》、《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业务应用报告》、《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项目建设财务收支报告》。
第十二条雷达生产单位应配合雷达站对系统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测试、维护。
第三章项目建设情况审查第十三条验收委员会应审查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项目立项、雷达选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材料。
第十四条验收委员会应审查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雷达观测环境(净空条件、电磁环境等)保护审批材料。
第十五条验收委员会应审查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雷达系统相关的土建工程建设审批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规定中国气象局二○○五年五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的管理,根据《气象法》及《全国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001-2015)、《全国新一代天气雷达发展规划》(1994-2010),并考虑到新一代天气雷达功能及特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新一代天气雷达是指中国气象局布网的CINRAD雷达系列的多普勒天气雷达,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有CINRAD/SA、CINRAD/SB、CINRAD/SC等;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有CINRAD/CB、CINRAD/CC、CINRAD/CD和CINRAD/CCJ等。
第三条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是气象业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包括雷达开机、数据采集、处理、存储、传输、整编、归档,编制各种雷达观测报表,观测环境的保护,雷达参数测量和标校,雷达系统的维护和检修等内容,本规定是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业务的基本准则,适用于新一代天气雷达气象业务观测。
第四条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和预警灾害性天气。
探测重点是热带气旋、暴雨、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雪暴、沙尘暴以及其它天气系统中的中小尺度结构等。
第五条从事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
第六条从事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包括:(一)严守工作岗位,严格按照本规定开展观测工作,认真分析雷达回波及其演变,做好重要天气的监测和预警,确保重大灾害性天气观测无遗漏和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及真实性;(二) 认真填写、妥善保管各种观测记录、统计表簿和各类技术档案;(三) 严格执行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雷达标校制度和其他有关规章制度,检查各种安全设施;(四)负责系统运行管理、工作模式选择、雷达系统适配参数设置、系统软件维护;(五)负责雷达系统和网络设备的维护、保养与检修,监视雷达工作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报告。
第二章观测环境第七条雷达站址环境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雷达站址周围无高大建筑物、高大树木、山脉等遮挡。
在雷达主要探测方向上(天气系统的主要来向)的遮挡物对天线的遮挡仰角不应大于0.5︒,其他方向的遮挡角一般不大于1︒;(二)雷达天线所在位置以经度、纬度、海拔高度表示,经纬度定位精度应小于3秒,海拨高度测量误差应小于5米;(三)建站时应绘制四周遮挡角分布图,以及距测站1千米高度和海拔3千米、6千米高度的等射束高度图。
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应重新绘制遮挡角分布图、等射束高度图,并上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四)雷达站周围不能有影响雷达工作的电磁干扰;(五)雷达站应具备必要的通信、水、电、路和消防设施,人员生活基本条件及自备供电能力。
第八条雷达机房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 雷达机房内应配备空调设施,保证适宜雷达工作的温度、湿度,收发机环境温度一般保持在22℃及其以下,相对湿度一般不超过80%,确保雷达正常工作;(二) 雷达机房内各分机与墙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连接电缆和导线应埋设在预置的地沟板槽中,机房内工作线缆应屏蔽;(三) 雷达机房地面铺设绝缘物质,防止静电或漏电对雷达、人身造成损伤;(四) 雷达机房内必须有防火警报系统和消防设施;应有防水、防风、防尘、防腐蚀等措施,防止鼠类和各种昆虫侵入。
第九条雷达和人员安全保护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 雷达站安全是保障雷达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
雷达站应安装视频监视设备,具有防偷盗、防破坏等安全保护措施;(二)雷达供电系统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各路供电电压和电流应满足设备要求,负荷应留有足够的余量;(三)机房地线要符合要求,接地电阻一般应小于1欧姆,地线布线安全有效;(四)雷达站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射机微波辐射泄漏对雷达工作人员产生危害;(五)天线罩周围应设有防护拦,防止人员跌落;(六)雷达站必须安装防雷设施,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防雷设施进行定期检测。
第三章定标与检查第十条新一代天气雷达应当进行强度标定(精度1dB)、速度检查(精度1m/s)。
第十一条观测时段内每日应对雷达自动定标数据进行检查并记录,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第十二条雷达站应当每年汛期前进行机外仪表定标,并与机内定标结果进行对比检验,若对比检验差异较大,应及时处理以保证资料的可靠性。
第十三条雷达站应在观测时段每天对系统的相干性进行一次检查。
第十四条雷达站应当在每年汛期开始前及结束时,按照雷达建站架设时的方法对天线座水平、天线伺服控制精度、天线波束指向等进行检查调整。
第十五条影响系统定标的故障排除后,应当用机外仪表对雷达系统的定标进行检验。
第十六条机外测试仪表应当按计量检验规定定期检定。
第四章观测时段及方式第十七条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采用北京时。
计时方法采用24小时制,计时精度为秒,观测资料的记录时间从00:00:00到23:59:59。
观测用的钟表和计算机每天至少对时一次,保证计时准确。
第十八条汛期观测时段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从6月1日-8月31日;(二) 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从5月1日-9月30日;(三) 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从4月15日-9月30日。
第十九条在汛期观测时段内,新一代天气雷达应当全天时连续立体扫描观测。
第二十条非汛期观测时段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每天从10时到15时进行连续观测,艰苦雷达站根据实际情况可酌情进行观测,并报中国气象局备案;(二)在雷达监测范围内,预测和发现天气系统,应开机进行连续观测,直至天气过程结束;(三)各雷达站应根据当地气象服务需求,增加观测时次或进行连续观测。
第二十一条根据防汛抗灾、气象业务及科学研究的需要,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可以增加雷达观测任务。
第五章观测模式第二十二条新一代天气雷达具有立体扫描模式(VOL)、圆锥扫描模式(PPI)、垂直扫描模式(RHI)。
业务观测主要以连续自动立体扫描模式为主。
(一) 降水观测模式1:仰角为0.5°、1.5°、2.4°、3.4°、4.3°、5.3°、6.7°、7.5°、8.7°、10.0°、12.0°、14.0°、16.7°、19.5°的14层观测模式。
对降水结构作详细分析时主要采用该模式。
(二) 降水观测模式2:仰角为0.5°、1.5°、2.4°、3.4°、4.3°、6.0°、9.9°、14.6°、19.5°的9层观测模式。
在降水过程中主要采用该模式。
(三)警戒观测模式:仰角为0.5°、1.5°、2.5°、3.5°、4.5°的5层观测模式。
在对晴空气象回波观测时采用该模式。
(四)自选观测模式:除降水观测模式1、降水观测模式2、警戒观测模式外,各雷达站根据当地天气系统特点和科研的特殊要求,设置所需的观测模式。
第二十三条根据专项业务和科研的需求,新一代天气雷达可采用圆锥扫描模式(PPI)和垂直扫描模式(RHI)观测。
第六章基本观测程序第二十四条雷达开机前应当检查电源电压,天线位置,并确保天线附近无人,严防天线转动和微波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第二十五条开机时应当检查系统中各项设置是否符合要求,检查雷达各分机是否处在正常工作状态,检查雷达系统的产品生成、使用终端及通信网络等是否正常,并按照规定步骤开机。
第二十六条雷达进入正常运行状态后,确定观测模式。
第二十七条雷达系统运行过程中,雷达工作人员应注意监视运行状况。
第二十八条业务工作人员必须注意回波演变,监视重要天气的发生发展,及时向上级部门和有关单位报告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信息。
第二十九条雷达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存储数据,生成和传送规定产品。
第三十条观测结束时应当按规定步骤关机。
第三十一条因设备维护或故障等原因雷达不能正常工作时,工作人员应报上级主管部门,并通报用户和有关服务单位。
第七章资料传输与分发第三十二条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必须按有关规定向国家、省级信息中心传送,并向有关单位分发。
第三十三条雷达拼图时次、文件命名、数据压缩格式按照全国雷达拼图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按照组网拼图观测时次,传送的数据文件应当为正点前10分钟内的资料,并在正点后5分钟前发送。
第三十五条如不能正常按时发送拼图数据文件时,应当在30分钟以内补充发送最接近正点的资料或其他信息。
第三十六条区域或省内天气雷达产品互传的办法应当报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七条本地服务传输时次和方式由省(区、市)和地(市)气象局自行规定,报上级主管职能部门备案。
第八章资料存储和整编第三十八条雷达观测基数据,是指以极坐标形式排列的方位、仰角、时间、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速度谱宽以及采样时的雷达参数等信息的数据集。
基数据是长期性保存的气象资料,以文件形式存档。
保存介质:光盘等。
第三十九条基数据文件整编(一)基数据文件每年必须进行整编;(二)数据文件整编以时间序列为线索,统计基数据文件的起止时间、基数据文件的种类及个数等;(三)整编后的基数据按规定归档到省级气象档案部门,并要求雷达站有备份。
第四十条典型个例资料整编(一)典型个例资料整编,是指对灾害性天气或具有科学价值的个例等进行整编。
(二)整编的内容包括:建立典型个例基数据集、典型个例产品图象集、过程演变索引和其它相关资料等。
(三)个例数据整编的结果及其它资料形成文档装订成册,并制做成电子文本和图像集。
(四)整编后的典型个例资料按规定归档到省级气象档案部门,雷达站同时要进行备份保存,并于下一年度3月份前上报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
第九章维护和检修第四十一条雷达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应当进行日巡查和周、月、年维护与保养,配套的发电机每月至少启动一次。
保障新一代天气雷达的正常运行。
第四十二条雷达站汛期观测开始前,应当对雷达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维护。
汛期观测期间,周、月维护应选择在本站监测范围内无重要天气过程时段内停机进行。
第四十三条当系统设备出现故障时,雷达站工作人员必须及时处理并向本单位主管领导报告;故障在12小时内未能排除,应当向上级业务保障和业务主管部门报告;故障在24小时内未能排除,应当向省局业务保障和业务主管部门报告;故障在3天以上未能排除,由省局业务主管部门上报省局领导和中国气象局业务保障和业务主管部门。
第四十四条应当妥善保管雷达随机资料、仪器仪表、工具、备件等。
第十章表簿第四十五条新一代天气雷达站业务工作人员必须填写天气雷达值班日记,保存在本站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