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复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农业生态系统期末重点复习题

(完整版)农业生态系统期末重点复习题

海克尔与生态学: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初次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有机无及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揭开了生态学发展的序幕。

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

坦斯列与生态系统: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国学派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奥德姆与生态学基础: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

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1)生物生存环境(2)生态因子(3)种群(4)群落(5)生态系统(6)生态平衡阈值(1)生物生存环境①物理环境:包括生物的物质环境即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土壤组成,有两个特征:空间性、营养性;其次包括生物的能量环境,能量来自太阳,具有惟一性、区间性的特征。

②生物环境:则是生物圈的集中反映。

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层的交接界面所组成,这几个圈层交接的界面里有生命在其中积极活动,称之为生物圈,为生物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所需的能量。

(2)生态因子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的总和。

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包括:非生物因素即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3)种群:指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和。

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种群特征反映了种群作为一个物种所具有的特征和其具有的统一意义的“形象”。

种群是物种、生物群落存在的基本单位。

(4)群落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问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可简单地分成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三大类,也分为陆生生物、水域生物群落二种。

(5)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于1935年提出。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6)生态平衡阈值生态系统平衡失调是外干扰大于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力的结果和标志。

林业生态工程技术应用管理考试 选择题 46题

林业生态工程技术应用管理考试 选择题 46题

1. 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目标是:A. 提高木材产量B.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C. 增加经济收入D. 促进旅游业发展2. 生态恢复工程中,植被重建的关键步骤是:A. 土壤改良B. 种子选择C. 灌溉系统建设D. 病虫害防治3.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不包括:A. 水源涵养B. 气候调节C. 文化教育D. 矿产开采4. 下列哪项不是林业生态工程的组成部分?A. 森林培育B. 森林保护C. 森林利用D. 森林旅游5. 森林火灾预防的主要措施是:A. 加强巡逻B. 减少人为活动C. 增加消防设施D. 以上都是6. 森林碳汇项目的主要目的是:A.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B. 增加木材产量C. 改善森林结构D. 提高森林生物多样性7. 生态廊道的主要功能是:A. 连接不同的生态系统B. 提供木材资源C. 增加旅游景点D. 促进农业发展8. 森林健康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A. 树木生长状况B. 土壤质量C. 病虫害发生情况D. 以上都是9.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键是:A. 合理利用资源B. 保护生态环境C. 平衡经济利益D. 以上都是10. 生态补偿机制的主要目的是:A. 保护生态环境B. 促进经济发展C. 平衡地区发展D. 提高居民收入11. 森林认证的主要目的是:A. 确保木材来源合法B. 提高木材质量C. 保护森林生态D. 增加企业利润12. 森林抚育的主要措施包括:A. 疏伐B. 修枝C. 施肥D. 以上都是13. 森林资源调查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 森林面积B. 树种组成C. 土壤类型D. 人口分布14.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原则是:A. 可持续性B. 多样性C. 适应性D. 以上都是15.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方法包括:A. 生物防治B. 化学防治C. 物理防治D. 以上都是16.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步骤包括:A. 土壤修复B. 植被重建C. 水体恢复D. 以上都是17.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主要目的是:A. 确定生态价值B. 制定保护政策C. 促进经济发展D. 以上都是18. 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的主要措施包括:A. 建立保护区B. 限制开发活动C. 加强监测D. 以上都是19.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挑战是:A. 资金不足B. 技术落后C. 政策不完善D. 以上都是20.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技术包括:A. 植被重建B. 土壤改良C. 水体恢复D. 以上都是2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类型包括:A. 供给服务B. 调节服务C. 文化服务D. 以上都是22.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A. 保护生物多样性B.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 促进可持续发展D. 以上都是23.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障碍包括:A. 资金不足B. 技术落后C. 政策不完善D. 以上都是24.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原则包括:A. 可持续性B. 多样性C. 适应性D. 以上都是25.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技术包括:A. 植被重建B. 土壤改良C. 水体恢复D. 以上都是26.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类型包括:A. 供给服务B. 调节服务C. 文化服务D. 以上都是27.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A. 保护生物多样性B.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 促进可持续发展D. 以上都是28.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障碍包括:A. 资金不足B. 技术落后C. 政策不完善D. 以上都是29.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原则包括:A. 可持续性B. 多样性C. 适应性D. 以上都是30.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技术包括:A. 植被重建B. 土壤改良C. 水体恢复D. 以上都是3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类型包括:A. 供给服务B. 调节服务C. 文化服务D. 以上都是32.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A. 保护生物多样性B.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 促进可持续发展D. 以上都是33.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障碍包括:A. 资金不足B. 技术落后C. 政策不完善D. 以上都是34.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原则包括:A. 可持续性B. 多样性C. 适应性D. 以上都是35.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技术包括:A. 植被重建B. 土壤改良C. 水体恢复D. 以上都是36.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类型包括:A. 供给服务B. 调节服务C. 文化服务D. 以上都是37.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A. 保护生物多样性B.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 促进可持续发展D. 以上都是38.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障碍包括:A. 资金不足B. 技术落后C. 政策不完善D. 以上都是39.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原则包括:A. 可持续性B. 多样性C. 适应性D. 以上都是40.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技术包括:A. 植被重建B. 土壤改良C. 水体恢复D. 以上都是4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类型包括:A. 供给服务B. 调节服务C. 文化服务D. 以上都是42.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A. 保护生物多样性B.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 促进可持续发展D. 以上都是43.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障碍包括:A. 资金不足B. 技术落后C. 政策不完善D. 以上都是44.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原则包括:A. 可持续性B. 多样性C. 适应性D. 以上都是45. 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技术包括:A. 植被重建B. 土壤改良C. 水体恢复D. 以上都是46.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类型包括:A. 供给服务B. 调节服务C. 文化服务D. 以上都是答案:1. B2. B3. D4. D5. D6. A7. A8. D9. D10. A11. A12. D13. D14. D15. D16. D17. D18. D19. D20. D21. D22. D23. D24. D25. D26. D27. D28. D29. D30. D31. D32. D33. D34. D35. D36. D37. D38. D39. D40. D41. D42. D43. D44. D45. D46. D。

农业类专业试题及答案

农业类专业试题及答案

农业类专业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植物生长所需的三大元素是:A. 氮、磷、钾B. 碳、氢、氧C. 钙、镁、硫D. 铁、锰、锌2. 下列哪项不是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A. 轮作B. 施肥C. 灌溉D. 喷洒农药3. 农业机械化是指:A. 农业劳动的自动化B. 农业劳动的机械化C. 农业产品的机械化D. 农业管理的机械化4. 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是:A. 土壤的pH值B. 土壤的有机质含量C. 土壤的水分含量D. 土壤的矿物质含量5. 以下哪个不是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A. 基因工程B. 组织培养C. 人工授精D. 杂交育种6.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A. 经济效益B. 环境效益C. 社会效益D.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7. 农业气象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A.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B. 农业产品的价格波动C. 农业政策的制定D. 农业机械的维护8. 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可以:A. 降低农作物产量B. 增加农作物病害C. 提高农业系统的稳定性D. 减少农业投入9. 农业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包括:A. 植树造林B. 过度放牧C. 土地沙化D. 化肥滥用10. 以下哪个不是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A. 遥感监测B. 智能农业C. 农业机器人D. 手工收割答案:1. A2. C3. B4. B5. C6. D7. A8. C9. A10. 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农业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答案:农业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组织培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

基因工程可以通过基因重组改良作物品种,提高作物的抗病、抗虫、抗旱等能力;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快速繁殖优良品种,提高繁殖效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加速优良性状的选择过程,提高育种效率。

2. 描述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有显著的影响。

首先,它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力需求,降低了劳动强度;其次,农业机械化可以提高作物的种植密度和产量,通过精准农业技术实现作物的精准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最后,农业机械化有助于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如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生态农业工程复习思考题

生态农业工程复习思考题

《生态农业工程》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和农业科技成果,按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生产体系。

2、生态农业工程:就是把农业科学和农业技术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进行集成创新,组装新的农业生产模式,构建新型农业产业,建设新型的农村区域,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

3、生产环:凡是某种生物需要的资源(或产品)亦是人所需要的一级产品则称为一般生产环,如:猪、牛、羊等草食动物,它的食料为粮食、蔬菜,也是人所需要的,这样构成的食物链环结构,其转化特点是由低价值提到高价值,由低能量提到高能量。

4、高效环:凡是某种生物需要的资源或产品不能为人类直接吸收利用,或直接取得的,须经过加环转化后方可产生高效或经济产品的食物链环结构,则称为高效环,如:饲草不能人类所吸收利用,只能通过饲养奶牛或其它牲畜,获得牛奶或其它畜产品(肉食品)后才能为人类所食用。

5、增益环:指为提高一般生产环效益所加入环节,如养蚯蚓,蝇蛆饲喂鸡、猪,目的是通过对废弃物的利用生产高质量的生产原料以提高生产环上生物的生产效益。

6、生态农业模式:就是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组织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组装配套技术以发挥系统功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生态农业系统格局。

7、生态农业技术:能够因地制宜,有效地协调农业生物、技术和环境之间关系,提高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效率,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良性循环的一类方法和技艺,称为生态农业技术。

8、节水农业技术:为了使尽量多的降水为作物利用而采取的工程、农艺和生物等的技术措施通称为节水农业技术。

9、渠道防渗技术:是减少输水渠道透水性或建立不透水防护层的各种技术措施,是灌溉各环节中节水效益最大的一环。

10、管道输水灌溉:是以管道代替明渠输水,将灌溉水直接送到田间灌溉作物,以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渗漏和蒸发损失的一种工程技术措施。

农业系统笔试题目及答案

农业系统笔试题目及答案

农业系统笔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不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A. 土壤B. 植物C. 动物D. 工厂2. 农业机械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A. 农产品质量B. 农业生产效率C. 农业劳动力数量D. 农业土地面积3. 绿色革命主要指的是:A. 农业机械化B. 农业信息化C. 农业生物技术D. 农业可持续发展4. 以下哪种肥料属于有机肥料?A. 尿素B. 钾肥C. 磷肥D. 堆肥5. 农业灌溉中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是:A. 漫灌B. 喷灌C. 滴灌D. 渗灌6.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A. 经济效益B. 社会效益C. 生态效益D. 环境效益7. 以下哪个不是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A. 基因工程B. 细胞工程C. 组织培养D. 机械化耕作8. 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A. 单向的B. 可逆的C. 双向的D. 循环的9. 农业机械化可以减少:A. 劳动力成本B. 土地成本C. 种子成本D. 肥料成本10. 农业信息化的主要作用是:A. 提高农产品价格B.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C. 增加农业劳动力D. 扩大农业土地面积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A. 土壤B. 植物C. 动物D. 微生物2. 农业机械化可以带来以下哪些好处?A. 提高生产效率B. 降低生产成本C. 增加农产品质量D. 减少农业污染3. 绿色革命的成果包括:A. 农作物产量的显著提高B.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C. 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D. 农业劳动力的减少4. 以下哪些是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A. 基因工程B. 细胞工程C. 组织培养D. 机械化耕作5.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A. 经济效益最大化B. 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C. 环境保护D. 社会公平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

2. 农业机械化可以减少劳动力成本,但同时也需要________的投入。

《农业生态学》试卷及答案

《农业生态学》试卷及答案

《农业生态学》试题一、是非题(15分)1、人是农业生态系统组成的中心成分。

()2、鸟类啄食有蹄类动物身上寄生虫并为该动物提供报警属于原始合作的关系。

()3、学生和椅子就组成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与经济双重规律的支配。

()5、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环境污染基本上是由工业造成的。

()6、科技发展是农业生态学近30年大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7、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第二层次是经营者的直接调控。

()8、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

()9、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充足的营养物质。

()10、森林砍伐后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11、自然资源的种类、范围和用途通常是一成不变的。

()12、同一生境中没有任何两个物种会占据同一个生态位。

()13、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充分满足子孙后代的其需求能力。

()14、自然资源受人的影响较大,社会资源受人的影响较小。

()15、稻草→牛→蚯蚓→鸡→猪→鱼属于混合食物链类型。

()二、单项选择(15分)1、晚稻、中稻、早稻为()生态型A、温度B、光照C、土壤D、水分2、全球绿色植物光能利用率平均为()A、0.01%B、0.4%C、0.2%D、0.1%3、N、P、B、Mg等元素对油菜的生长具有()A、同等重要性B、有主次之分C、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之分D、可替代性4、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类型食物链A、捕食B、腐食C、混合D、寄生5、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不符合下列哪条定律()A、热力学第一定律B、热力学第二定律C、十分之一定律D、限制因子定律6、农业生态系统是()A、自然生态系统B、人工生态系统C、驯化的自然生态系统D、人工的生态经济系统7、构成生态系统的核心是()A、人B、生物群落C、大气D、太阳辐射8、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A、原始协作B、偏利共生C、互利共生D、寄生9、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A、高生物产量B、高经济产量C、高生物多样D、输入输出特点10、能够决定地球上动物和人口生存数量的是()A、初级生产量B、次级生产量C、热量D、净生产量11、捕食性天敌的引入这一环节属于()A、生产环B、增益环C、减耗环D、复合环12、高投入、高能耗的农业为()A、有机农业B、生物农业C、石油农业D、自然农业13、金属矿产资源属于()A、可更新资源B、不可更新资源C、社会资源D、工业产品资源14、进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主要是解决()的严重失调问题。

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复习题及答案

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复习题及答案

《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复习题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海克尔的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机理的科学。

▲奥德姆的生态学概念: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农业生态学: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学科。

简答题:▲简述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答.理论实用性。

2.学科交叉性。

3.研究统一性.4.宏观层次性。

论述题▲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答: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

2.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4.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与优化。

5.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1.基础性的理论研究。

2.为发展农业生产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名词解释:▲系统: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在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农业生态系统: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简答题:▲组成系统需要哪三个条件?答:1.必须具备两个以上都的构成要素。

2.各要素之间必须有某种联系。

3.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系统有哪三个基本特征?答:1.系统的有序性,包括系统的边界和系统的层次。

2.系统的整体性。

3.系统功能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是由哪些基本子系统构成的?4生态系统有哪三大功能?答: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论述题▲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生态系统非生物组成 生物组成非生物环境 物质代谢原料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第三章生物种群名词解释:▲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

农业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

农业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

农业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农业机械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下哪项不是农业机械化的优点?A. 提高作业效率B. 减轻农民劳动强度C. 增加农作物产量D.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答案:D2. 以下哪种作物不是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来的?A. 杂交水稻B. 杂交玉米C. 杂交小麦D. 野生水稻答案:D3. 农业灌溉中,滴灌技术的主要优点是什么?A. 节省水资源B. 提高作物产量C. 减少土壤侵蚀D. 增加土壤肥力答案:A4. 以下哪种肥料属于有机肥料?A. 尿素B. 复合肥C. 农家肥D. 钾肥答案:C5. 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生物防治的主要优点是什么?A. 减少化学农药使用B. 增加农作物产量C. 降低生产成本D. 提高作物品质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 现代农业技术包括哪些方面?A. 农业机械化B. 农业信息化C. 农业生物技术D. 农业化学技术答案:ABC2. 以下哪些措施可以提高土壤肥力?A. 合理轮作B. 施用化肥C. 增加有机质D. 过度耕作答案:ABC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哪些?A. 保护环境B. 提高产量C. 保障食品安全D. 增加农民收入答案:ABCD三、判断题1. 农业现代化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对)2. 农业生态平衡是指农业生产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状态。

(对)3.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

(对)4. 农业机械化可以完全替代人工作业。

(错)5. 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所有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错)四、简答题1. 简述农业信息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答:农业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优化了资源配置,增强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市场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更合理的生产决策。

2. 描述农业生物技术在作物改良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复习题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海克尔的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机理的科学。

▲奥德姆的生态学概念: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农业生态学: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学科。

简答题:▲简述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答.理论实用性。

2.学科交叉性。

3.研究统一性.4.宏观层次性。

论述题▲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答: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

2.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4.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与优化。

5.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1.基础性的理论研究。

2.为发展农业生产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名词解释:▲系统: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在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农业生态系统: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简答题:▲组成系统需要哪三个条件?答:1.必须具备两个以上都的构成要素。

2.各要素之间必须有某种联系。

3.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系统有哪三个基本特征?答:1.系统的有序性,包括系统的边界和系统的层次。

2.系统的整体性。

3.系统功能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是由哪些基本子系统构成的?4生态系统有哪三大功能?答: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论述题▲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生态系统非生物组成 生物组成非生物环境 物质代谢原料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第三章生物种群名词解释:▲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生物种的个体总数。

▲出生率: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死亡率:种群内个体衰减的数量▲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种群的年龄结构:某一种群中,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生物的数量与个体总数的比例。

▲性别结构:种群中雌性与雄性占个体总数的比例。

▲邻接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出现的相互影响。

▲迁移(和扩散):种群内个体因某种原因从分布区向外移动的现象。

迁移多用于动物,扩散多用于植物和微生物。

▲分散利用:以个体或家族方式生活的物种,占有特定的空间和领域,并不允许其他个体在空间内生活的空间利用方式。

▲共同利用:以集群为生活方式的种群对其空间资源的利用方式▲非密度制约:作用强弱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制约。

▲密度制约:作用强弱与种群密度有关的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制约。

▲生态对策: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互利共生: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

▲偏利共生:种间相互作用只有一方获利,对另一方无影响。

▲原始协作:两个种群相互作用,双方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仍能独立生活。

▲种间竞争:围绕共同需要的资源进行的,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狭义捕食:食肉动物捕食其他动物▲广义捕食:高一营养级动物取食或伤害低一营养级的动物和植物的种间关系。

▲寄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的身体为定居空间,靠吸取其营养而生活。

▲化感作用: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其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简答题:▲种群的三种空间分布格局有哪三种基本类型?举例说明答案:随机分布,例如风播种子发芽后形成的植物分布。

均匀分布,例如农作物成群分布,例如竹林▲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有哪些因素?答:季节、气候条件、食物储量、种间关系等。

▲影响出生率的主要有哪些因素?答:性成熟的时间;每次产生后代的数量;每年产生后代的次数。

▲种群数量波动有哪些基本形式?答:种群增长、季节消长、不规则波动、周期性波动、种群爆发、种群平衡、种群的衰落和死亡、生态入侵▲导致种群迁移(和扩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答:1.种群密度过高,使随拥挤效应出现的种群压力和进攻行为加强。

2.种群内等级低的个体或领域性弱的个体被排挤,迁移到条件较差的栖息地。

3.幼体长大后被亲代逐出而引起迁移。

4.自然扩散。

▲种群共同利用空间有哪些基本方式?答:暂时性集群、季节性集群、稳定而经常性集群。

▲种群数量波动的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有哪些?答:1.种群内竞争食物和领地。

2.种群密度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3.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天敌数量。

4.与种群密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者的密度。

▲请比较r-对策者与K对策的差异。

答:r对策者:在环境变化不定,食物资源不稳定的生境中,生物进化的方向是在短时间内充分利用资源,并尽可能产生更多的后代(种子、卵、孢子、幼体等)以寻找后代在其他环境中存活并发展的机遇。

K对策者:在环境相对稳定,食物资源相对稳定的生境中,生物进化的方向是控制种群数量,个体体型较大寿命长,以能够持续利用资源并具有竞争能力。

▲请比较CSR三种选择的差异。

答:在高胁迫环境中,采取忍耐对策S;在高干扰生境中,采取生殖对策R,以较多的小型的后代(种子、卵)度过不良季节;在资源丰富,干扰水平低的生境中,因为生物种类和数量都多,因此采用高竞争力对策C。

论述题▲请写出种群增长的几种模型,并解读各种模型的意义。

答案:(1)种群几何级数增长模型:N t=N0λt该模型表达的是,世代不重叠的生物,在环境无限的条件下的增长,呈现出种群数量与增长时间的指数关系。

(2)种群的指数增长模型微分式dN/dT=rN积分式:N t=N0e rt该模型表达的是,世代有重叠的生物,在环境无限的条件下的增长,呈现出种群数量与增长时间的指数关系。

(3)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模型dN/dT=rN(K—N)/K该模型表达的是,世代有重叠的生物,在环境有限的条件下的增长。

增长表现出有极限K,在种群数量接近增长的极限时,增长率降低的趋势。

▲请举例谈谈种群间相互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答: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

2.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

3.蜜蜂与虫媒作物的互相利用。

4.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

第四章生物群落名词解释:▲生物群落:生存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生态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

▲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内由于环境因素在不同地点上的不均匀性和生物本身特性的差异,而在水平方向上分化形成不同的生物小型组合。

▲群落交错区: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

▲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比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交错的区域中,不但增加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

▲生态位: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种群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竞争排斥原理:为食物或生活资源而竞争,迟早会导致竞争力弱的物种部分灭亡或被取代。

▲生态位分异:对环境资源的不同利用使得不同物种同时存在于同一区域的现象。

▲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出现,出现了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

▲外因性演替:群落外部环境的改变所导致的生物群落演替。

▲内因性演替:在生物群落中,群落成员改变着群落的内部环境,而改变了的内部环境反过来又改变着群落成员。

这种循环往复的进程所引起的生物群落演替,就称为内因性演替。

▲原生演替:从从未有过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有生物群落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简答题:▲生物群落有哪些基本特征?答:(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具有一定的外貌(3)具有一定的结构(4)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5)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6)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8)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为什么保护珍稀濒危生物的时候,要保护建群种和优势种?答:生态学上的优势种对整个群落具有控制性影响,如果把群落中的优势种去除,必然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变化。

正是因为建群种和优势种对生态系统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不仅要保护濒危物种,也要保护建群种和优势种。

▲生物群落的成层性有什么意义?答:生物群落的成层性,使单位面积内能够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产生更多的生物物质,同时以复杂的营养结构维持着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控制农业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有哪两种基本方式?答:(1)在不同的生境中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物种,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2)在同一生境中配置最佳密度,并通过饲养、栽培手段控制密度的发展。

▲请简述群落演替的三个特征定义。

答:(1)群落演替是群落发展有顺序的过程,这种变化是有规律地向一定方向的发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

(2)演替是生物与环境反复作用的结果,也是群落内种群之间竞争和共存的结果。

(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

▲从裸露的岩石上开始的旱生原生演替系列会经过哪些阶段?答:(1)地衣群落阶段(2)苔藓群落阶段(3)草本群落阶段(4)木本群落阶段▲从淡水湖泊开始的水生原生演替系列会经过哪些阶段?答:(1)自由漂浮植物阶段、(2)沉水植物阶段(3)浮叶生根植物阶段(4)直立水生植物阶段(5)湿生草本植物阶段(6)木本植物阶段▲云杉林采伐迹地上,如果没有人为的持续干扰,次生演替会经过哪些阶段?答:(1)采伐迹地阶段(2)阔叶树种阶段(3)云杉林定居阶段(4)云杉林恢复阶段▲与原生演替相比较,次生演替有什么特点?答:(1)次生演替的速度,一般快于相同地段上的原生演替。

(2)次生演替的取向,一般趋向于恢复到受破坏前的原生群落的类型。

(3)次生演替经历的阶段,取决于外界因素作用的方式和作用的持续时间。

论述题▲草原的放牧过程,对草原群落有什么样的影响?(1)在牧畜践踏下,草原植物不耐践踏的柔弱部分和丛生禾草逐渐减少以至完全消失。

(2)牧畜践踏和消灭地被,甚至表土消失。

(3)促使多刺植物和有毒植物繁盛,和适口性好的牧草消失。

(4)影响到草原群落中原有草类的正常发育,促使一年生植物和春季短生植物的发育,(5)外来杂草植物增多,引起草原群落组成上的混杂性。

(6)践踏草原土壤,破坏土壤结构,引起土壤板结或者松散,导致水土流失加重或者风蚀加重,并导致旱生植物繁盛。

(7)牧畜过分践踏,引起表层土壤盐分增加,严重的形成碱斑地,降低草原群落的产量和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