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赏析大全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赏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赏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涵盖了各种文学体裁和风格,表现了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多样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几部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并对它们进行赏析。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清华园为舞台,通过描述贾府和史家府两大家族的兴衰和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

小说以写实手法勾勒庞大的人物群像,塑造了众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等。

此外,小说以细腻而精细的描写和深入的心理刻画著称,深深地吸引了读者的情感。

《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由莫言创作。

小说以一个农村家庭为背景,描述了在乱世中生活的沧桑和变迁。

通过家庭成员的故事,展现了农村社会的艰辛和个体的抗争。

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刻画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也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具有强烈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

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呈现了中国历史上几十年间的巨大变革,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求存。

小说以其深刻的对人性的触动,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在这部小说中,余华用深邃的笔触揭示了人类生存的本质,深深地震撼了读者的内心。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一个农村家庭为背景,通过描写人物的成长与奋斗,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百姓的生活。

突出的抒写了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中的困境和追求,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小说以其深受大众喜爱的故事情节和充满哲理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小说以边境小镇为背景,通过描写小镇上的各种人物和事情,探讨了爱情、友情、人性和命运等主题。

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著称,被广大读者所推崇。

以上几部作品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们展现了不同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人性和命运,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现当代文学赏析

现当代文学赏析

现当代文学赏析一.烦忧戴望舒说道就是孤独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反问我的心绪,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讲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道就是辽远的海的春草,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这首诗出自于戴望舒的诗集《望舒草》。

全诗八句两组,呈圆形轴对称排序,形式整齐,音节人与自然,这就是作者颇受中国传统文化格律诗影响的结果,前四句的压韵为后四句的复唱设置了先机,故字字珠玑十分上口,给人遗留下齿颊生香的惬意之美感。

二.不爱那么多李敖不爱那么多只快乐一点点别人的爱情像海深我的爱情深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情像是天长我的爱情短不快乐那么多只快乐一点点别人眉来又眼去我只偷窥你一眼三.从前慢木心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买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快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门锁也漂亮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门锁了人家就懂得了四.青春席慕容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麽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去的夏日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年长的你只如云影横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地壳在日滞后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印刷得极为差劲含著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宣称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五.提问北岛无耻就是无耻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辨认出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走进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存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坚信天就是绿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坚信梦就是骗人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或许必须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或许必须下降,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代莱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现代文学名篇赏析

现代文学名篇赏析

现代文学名篇赏析现代文学名篇凭借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今天我们来赏析几篇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文学名篇。

一、《城南旧事》- 丁玲《城南旧事》是现代文学创作巨匠丁玲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作品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上海的底层社会生活,以及那些劳苦大众的困境和悲欢离合。

文中通过主人公峰子与邻居阿英的交往,展现了女性命运的悲剧。

通过揭示社会不公和阶级矛盾,丁玲深刻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思索。

二、《茉莉花开》- 老舍作家老舍的《茉莉花开》给人以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情感共鸣。

这篇小说通过对茶馆内外人物的刻画,展示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民的命运。

在茶馆这个微型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包括茶客、侍者等,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风貌和生活状态。

三、《呐喊》- 鲁迅鲁迅先生的《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以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丑恶现象为主题,大胆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封建道德、教育制度等弊端。

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刻画和对社会现象的描写,鲁迅先生成功地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激起了人们的责任感和反抗意识。

四、《橘子洲头》- 茅盾茅盾先生的《橘子洲头》以其纯净高雅的文风脱颖而出。

这篇小说通过叙述橘子洲头的美景和当地人民的生活,展示了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作品中的主人公贾仁福虽然身处贫穷的环境中,但他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最终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追求。

五、《家》- 巴金巴金的《家》是一部展现家庭关系和人性的力作。

小说通过对一个普通家庭的描写,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表达了对家庭的思考和思索。

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家庭的温暖和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几篇现代文学名篇,无论是题材还是艺术手法,都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触动和人性的思考。

通过对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精髓和艺术魅力,也能够思考当代社会和人性的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赏析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赏析

目录一.《狂人日记》赏析二.《阿Q正传》赏析三.《凤凰涅槃》赏析四.《荷塘月色》赏析五.《子夜》赏析六.《家》赏析七.《雷雨》赏析八.《骆驼祥子》赏析九.《断魂枪》赏析十.《再别康桥》赏析十一.《死水》赏析十二.《金锁记》赏析十三.《雨巷》赏析十四.《围城》赏析十五.《边城》赏析十六.《大堰河——我的保姆》赏析十七.《小二黑结婚》赏析十八.《王贵与李香香》赏析一.《狂人日记》赏析《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职教育部,辞职后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

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

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

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1)变态的心理。

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

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

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2)混乱的逻辑。

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着赏析共5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着赏析共51页

第二讲 鲁迅的《阿Q正传》
三、《阿Q正传》的艺术解读 (一)独特的叙事结构与艺术
1、从作者、读者、叙事者与人物的关 系出发,可以发现作家的主体精神、生命 体验的介入。
2、“看/被看”的结构模式 未庄各种社会身份的人“看”阿Q的形式 和内涵异中有同。
第二讲 鲁迅的《阿Q正传》
(二)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人物心理和刻 画性格
二(三)高觉新、高觉慧形象分析 1、觉新形象: 一方面:懦弱、顺从;敷衍; 另方面:并不拒绝新生思想 悲剧根源分析:礼制、孝悌、忍让的儒家文化影响 2、觉慧: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 首先,觉慧盼望封建家庭早点溃灭,思想几乎贯穿
于整部小说。
第五讲 巴金的《家》
2、觉慧形象 典型言论:“要散早点散也好,象这样惊惊惶惶,
主讲:周云鹏
第一讲 文学作品的类型及接受
一、文学作品的类型 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方式。
(一)现实型 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
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再现性和逼真性。 (二)理想型
是一种侧重以直抒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 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表现性和虚幻性
第一讲 文学作品的类型及接受
表现性: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直接表达出来。 主观理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
唯恐散去,结果依然锡不掉一用,这才难受!” 觉慧气愤地说。 “你要知道‘树倒猢狲散’,现在树还没有倒嘞!” 觉新忍耐地说。 “到底有一天会倒的,早点散了,好让各人走各人 的路。”觉慧说了这些话,好像许多时候的怨气 都发泄出来了。 其次,又有人道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式等方面) 虎妞:城市市民文化的精神体现者 思考题:虎妞的悲剧反映了作家怎样的文化
心态?
第四讲 老舍的《骆驼祥子》
(二)艺术特色: 1、结构:单线谨严,线索分明; 2、人物形象的塑造: (1)使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合一; (2)结合人物的具体遭际写景 3、语言:浓郁的“京味”、俗白、新鲜、准

中国现当代文学赏析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赏析大全

寻根文学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兴起背景:寻根文学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的出现有其自身的社会背景。

1.文化热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主要看法:•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

•因此,中国在经济起飞之际应该如何把自身的文化传统作为接受场,来检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以求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在当时人文知识分子中逐渐引起了关注,具体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多元的考察。

这与80年代初的启蒙话语不同,启蒙主义者所强调的反传统和反封建,正好可以被用来批判文革时期泛滥成灾的政治专制主义。

但是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如何建设现代化的命题时就不能不注意到,对现实的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

•于是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

到了1985年前后,文化领域兴起了一股规模不小的文化热。

2.作家•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当他们走向成熟的时候,他们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

中国近当代文学鉴赏

中国近当代文学鉴赏

1.《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为社会,为自己,追求过,奋斗过,但在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经历的都是悲剧的命运。

鲁迅同情这些知识分子,就是同情中国社会,关心中华民族的命运,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只有这些知识分子还在为社会的进步而挣扎、奋斗鲁迅是现代中国最有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思想”和“文学”都体现了变革时期文学的思想、意识观念和社会形式。

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和现代主义思想给了鲁迅以启示,只不过它们是以反叛神权和宗教,建立世俗社会和人的思想为目标。

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套束缚人的封建礼教,而现代思想启蒙就是以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争得做人的地位和价值为目标。

鲁迅是现代思想革命的先觉者和建设者,他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他的反叛思维和战斗精神建筑了现代思想文化大厦,把“先行者”的悲剧性和荒诞性体验提升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高度,为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贡献了最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

鲁迅的文学是精神的“反叛”与生命“挣扎”的文学,是独特的精神和语言存在。

他是传统文化和人性的勘探者,是现代思想的铸造者。

他的思想与文学都是一体的,他创造了现代社会精神文化,并成为其重要的一环或结构,奠定了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在由传统向现代思想和文学的转变过程中,鲁迅是一座界碑,他的启蒙思想和立意、格式,特别是文学具有现代思想和文学革命的原型意义。

他关注人的思想的觉醒和社会、民族的解放,并大胆实践和推动中国文学的意义和文体形式变革,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反思、批判中国历史的“非人道”现象和传统文化的惰性力量,提倡“立人”的思想主张,认为思想启蒙和社会的变革“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文化的根本,“尊个性而张精神”,才是社会变革的当务之急。

“立人”即要实现人的意识觉醒和精神的独立,释放人的生命能量,怀疑和反叛一切制约人的生命和思想的意识观念和社会制度2. 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而尖锐的笔触、华丽阴郁的写作风格,使得张爱玲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加之出身破落世家的背景和传奇般的情爱纠葛,她本人甚至成为了“ 上海风情”的一个符号化人物。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赏析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赏析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赏析1.了解小说《伤逝》的情节,反思悲剧产生的原因。

产生悲剧的原因有三:一、当时的社会环境。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下,涓生和子君的私奔被看做一件可耻而违背道德的事情,这在故事的开头以及后来子君被父亲带走后受到的“严威”、“冷眼”以及她的死能看出。

虽然主人公在开始对爱情有着极大的憧憬和信心,但是这种四面楚歌的旧思想渐渐吞噬了他们的决心和爱情。

二、拮据的物质环境。

住在吉兆胡同的“可以暂且敷衍的处所”,简单的家具,为了生存子君卖掉了唯一的首饰,涓生在外辛苦谋生,却连家中养的狗阿随和油鸡都喂不起,成日为衣食忧虑,还要承受官太太的冷嘲热讽。

这种拮据的物质环境迅速拉开了现实和理想的距离,在柴米油盐中抹杀了他们的耐心,甜蜜与和谐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隔膜和彼此的失望。

三、涓生和子君的性格。

作为新时期的五四青年,思想中并存了旧时代的旧观念和新时代的新想法,一方面他们勇敢地逆反了封建思想中的包办婚姻,去自主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当现实与理想产生巨大落差,他们从小受到的旧思想开始作祟,对这份爱情从怀疑到彻底否定,最终以悲剧收尾。

2.为什么说《伤逝》较之于同时期同题材的小说更为深刻?《伤逝》写的是爱情,表现的却不仅仅是爱情。

它通过表现了二人从甜蜜到离弃再到生离死别的悲剧爱情,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事实,向世人昭示在这个时代里,要获得自主的爱情就必须勇敢地无畏地坚持与旧观点斗争到底。

3.你认为《边城》是真实的故乡描述吗?现实世界中真有那么完美的人吗?我认为《边城》不是真实的故乡描述,作者出于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对现代文明中急功近利的物欲和自私急躁的人性的失望,拟造了这样一个完美的地方和完美的主人公们。

翠翠,外公,傩送,天保,顺顺,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的湘西边城,其实就是一个作者心中的桃花源。

4.徐志摩诗歌赏析。

5.《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的根源。

6.你认为《雷雨》中真正的主人公是谁?侍萍。

其理由是:《雷雨》的戏剧冲突是以侍萍的命运悲剧作为贯穿线索组织起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根文学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兴起背景:寻根文学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的出现有其自身的社会背景。

1.文化热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主要看法:•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

•因此,中国在经济起飞之际应该如何把自身的文化传统作为接受场,来检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以求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在当时人文知识分子中逐渐引起了关注,具体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多元的考察。

这与80年代初的启蒙话语不同,启蒙主义者所强调的反传统和反封建,正好可以被用来批判文革时期泛滥成灾的政治专制主义。

但是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如何建设现代化的命题时就不能不注意到,对现实的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

•于是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

到了1985年前后,文化领域兴起了一股规模不小的文化热。

2.作家•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当他们走向成熟的时候,他们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

这一代作家必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来证明他们存在于文坛的意义。

他们利用起自己曾下乡、接近农民日常生活的经验,并透过这种生活经验进一步寻找散失在民间的传统文化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他们并非是生活在传统民风民俗中的土著,相反,他们大多数是积极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族,可是当现代主义的方法直接受到来自政治方面的批评以后,他们不得不改用民族的包装来含蓄的表达正在形成中的现代意识。

•所以,文化寻根不是向传统复归,而是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较为有利的接受场:在对于西方现代文学历史和作家的状况有了较多了解之后,迫切要求文学“走向世界”的作家意识到,追随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使模仿的再好,也不能成为独创性的艺术创造。

在他们看来,以“世界文学”的视镜从中国文化寻找有生命力的东西,应该是中国文学更为可行之路。

主要思想缘由:• 1.作家们感到了“文化”对人类的深刻制约,并力图把握它。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对“人”的自觉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在作品中力图解放“人”的生命与价值,但一些作家却发觉即使抛开暂时的政治、道德因素,人也不可能像动物那样,进入绝对自由的生存空间--一只无形的手在幕后操纵着人类,制约着“人”的心理、行为模式,这就是“文化”。

许多作家希望能够从"民族文化心理"层面上,把握本民族成员"理解事物的方式",从而解答为何中国会出现"文革"全民动乱乃至中国自盛唐以来国势为何衰落的疑问。

• 2.一些作家认为中国自“五四”新文化革命以来出现了长时间的“传统文化断裂”时期,于是希望以文学来弥补这一“文化断裂带”。

阿城认为:"五四运动在社会变革中有着不容否定的进步意义,但它较全面地否定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加上中国社会一直动荡不安,使民族文化的断裂延续至今,'文化大革命'更其彻底,把民族文化判给阶级文化横扫一遍,我们甚至差点连遮羞布也没有了。

" 韩少功也认为:"五四以后,中国文学向外国学习,学西洋的,东洋的,俄国的和苏联的;也曾向外国关门,夜郎自大地把一切'洋货'都封禁焚烧。

结果带来民族文化的毁灭,还有民族自信心的低落。

"• 3.当时中国文坛受到世界“寻根”潮流的巨大影响: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关于印第安古老文化的阐扬为代表 ,还有苏联一些民族作家对异域民风的描写 ,以及日本川端康成的具有东方风味的现代小说。

许多年轻作家从马尔克斯充满拉美地域色彩的作品中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学走向世界的希望,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寻根”意识。

这些作家坚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文学立论,他们的“寻根”,是为了与世界对话。

他们认为,只有真正完成了"寻根",才能找到自己国家的独特文学样式、风格,从而立足于世界文坛。

早在1982年,贾平凹就在自己的创作谈《卧虎说》中认为,应该"以中国的传统的美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

"在这篇文章中"文化寻根"的动向已初露端倪。

另外,这些外国作家的作品在表现出浓厚的民族特征和民族审美方式的同时,又分明渗透了现代意识的精神,既富有民族文化独特性,又融合了现代感的创作倾向,为主张“文化寻根”的中国作家提供了现成的经验和有效的鼓励。

所以说“寻根文学”自一开始就表现出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愿望,这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对自80年代初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学精神的延续。

文化寻根意识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文学上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第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

•第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但这些方面并非绝对分开,许多作品是综合表达了“寻根”的意义。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韩少功小说《爸爸爸》赏析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在众多的作品中,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被视为“寻根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

这部小说的切入点是湘山鄂水之间一个偏僻遥远而几乎与世隔绝的山寨——“鸡头寨”。

“寨子落在大山里,白云上,常常出门就一脚踏进云里。

”这里的原始森林“雄姿英发地长起来,争夺阳光雨露,又默默老死在山中。

枝叶腐烂,年年厚积,软软地踏上去,冒出几注黑汁和几个水泡泡,用阴湿浓烈的腐臭,浸染着一代代山猪的嚎叫。

”大山老林充满了野味,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山中多蛇,粗如水桶,细如竹筷,常在路边草丛中嗖嗖地一闪,对某个牛皮商的满心喜悦抽上一鞭。

”并且这里的蛇好淫,“把它装在笼子里,遇见妇女,它就会在笼中上下顿跌,几乎气绝”。

“有时还可能看见白云上飘来一片硕大的黑影,像打开了的两页书,粗看是鹰,细看是蝶,粗看是黑灰色的,细看才发现黑翅上有绿色、黄色、桔红色的纹,隐隐约约,似有非有,如同不能理解的文字。

”正是大自然的深坑大岭阻隔了外界现代文明对山寨人的影响,使他们不管外面政权的交替、世纪的转换,依然生活在他们老祖先为他们创造的古老的文化习俗里。

在韩少功看来,这里的自然与人的生命是联在一起的。

原始森林“雄姿英发地长起来,争夺阳光雨露,又默默老死在山中。

”山寨里的人也是这样。

这里的人伐木筑居,耕地种粮,靠山吃山。

自然养育着人的生命,也孕育着他们的文化,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寻根文学的作家们都很看重自然与人、自然与文化的关系。

他们各自找到一个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从那里挖掘一段古老的生活,并“站在现代意识的高度,对民族文化形态表达了一种理性批判,探询了在这种文化形态下的生命本体意识。

①”当代文化意识的高度赋予寻根作家多元化的思维。

他们认识到,人是自然生态的一部份,大自然也是他们要寻的一条“根”。

首先,自然生态面貌(如贫乏、闭寨、灾害等)无疑是决定人生存状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大自然的容貌不可置疑地塑造着人的性格和人的文化面貌。

所谓“面山者智,近水者灵”,“北方人的性格”和“南方人的性格”以及“地域文化”等等说法,都是说明自然与人与文化关系的密切。

其次,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产生了知识、思想与信仰。

这些知识、思想和信仰一代一代地积淀下来,就形成了他们的文化和习俗。

文化和习俗反过来又主宰着他们后代的人生。

冰雹、倒春寒,田里的秧苗冻成黑水,几天后又暴热,田里又多虫。

大自然的灾害造成了鸡头寨人的饥荒。

面对神秘的自然力,鸡头寨人的祖先早就做出自己的想象和解释:这是谷神的意志。

所以,按祖宗的规矩,寨里人要从他们自己中挑选一个头发最密的人,把他杀了,用他的脑袋来祭谷神,把肉分给狗吃。

本来要拿丙崽的头祭谷神的,不料正要开刀时,天上响了一声雷。

对这种自然现象,鸡头寨的人按老祖宗的逻辑,自己又解释道:“莫非神圣对这个瘦瘪瘪的祭品还不满意?”当他们无法确信自己的解释时,就会把解释权交给巫师。

巫师指点:“年成不好,主要是叫鸡精在作怪”。

为了生存,按巫师的旨意,鸡头寨人决定要炸鸡头岭,这才酿成与鸡尾寨人“打冤”的惨局。

巫师对大自然神秘现象的解释权是古老的,这点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鸡头寨人对自然现象的迷信和巫师解释自然现象的权威性,仿佛让我们回到了远古社会,让读者从这群山寨人的身后清晰地看到从远古伸延而来他们祖先的影子。

从小说所展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鸡头寨人对大自然“神秘”力量的认识和解释是在直观的思维习惯中,靠他们的想象力想象出来的。

这种认知不是一种理性的认知。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偏向直观的民族,种族文化缺少应有的理性。

这点从我们民族文化的符号特点上也可以找到印证。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在语言文字中可以呈现一个民族的深层次的思维特征和意识结构。

正如曷兆光所说的那样,“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长期的连续使用,使中国人的思想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中国文明的连续意味恰好就在这里。

我们不妨看一看几千年的中国,对文字似乎总有一种神秘和崇敬的态度,从文字形象中进行训诂,到由文字象形进行联想工的意义解释,从借用文字象形而构造神秘图符,到由文字的形状构造来预测吉凶……②”小说描写鸡头打冤处在失败的困境时,被他们拜为“丙仙”的丙崽手指祠堂的屋檐,鸡头寨人就开始在“檐”字上找吉凶暗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