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合集下载

曾国藩家书优秀读书心得(精选13篇)

曾国藩家书优秀读书心得(精选13篇)

曾国藩家书优秀读书心得(精选13篇)曾国藩家书优秀读书心得篇1《曾国藩家书》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前不久,我读完此书,深深感受到了勤俭节约乃是修身立人之本。

勤俭自持,不分官宦黎庶。

“余服官二十几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曾国藩位至宰辅,不当自己俭朴,远离奢华。

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

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

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

”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因一生习劳习苦,厉勤从俭,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勤俭自持,重在严于律已。

“孙等在京,别无生计,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不胜愧悚”,曾国藩常常因为没钱孝敬父母而内疚,因没钱养家而深感揪心,而当时曾国藩刚刚“蒙皇上天恩,得会试分差”,按理说应该有络绎不绝的黄金白银送过来,何至于连家里都无法接济呢?不经商、不收受贿赂,处处严于律己,以至于穷到连回乡省亲的资费都没有的地步。

勤俭自持,更好兼善他人。

“家中有人做官,则待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用不可不守旧”,曾国藩不仅以身作则,宁穷不贪腐,还为身边人树立了榜样,立下了规矩,保持清贫。

正因为在朝为官,就更要宽人严己,更要约束亲戚邻里,做到了慎微,慎独,慎权。

家书箴言,放之于当世,多少领导干部倒在反腐利剑之下,皆因没有管好自己,没有管好身边人。

勤俭自持,是家兴之基,更是国强之本。

自从党中央倡导节约以来,全国人民积极行动,仅“光盘”行动,每年在餐桌上节约的脂肪量可达800万吨,相当于1500万吨大豆的油脂含量,被视为微不足道的餐桌残余却能减少每年1000多万吨的大豆进口。

以小见大,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能止于餐桌,更不能仅仅将节俭之风兴起于一时。

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党员干部有责任更注重勤俭自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合格公民、有志青年和有为干部。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通用9篇)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通用9篇)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通用9篇)曾国藩家书篇1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

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应该说是赶上了好时光。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现代人可以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

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

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

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

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道德——孝悌。

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

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

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

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现在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

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

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阅读曾国藩的家书心得(通用6篇)

阅读曾国藩的家书心得(通用6篇)

阅读曾国藩的家书心得(通用6篇)阅读曾国藩的家书心得(通用6篇) 写心得需要突出重点,将重要的知识点、技能和经验放在前面,以便读者更好地掌握。

这里分享一些阅读曾国藩的家书心得下载,供大家写阅读曾国藩的家书心得参考。

阅读曾国藩的家书心得篇1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终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

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

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

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

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

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2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2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2篇)《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汉奸,刽子手,卖国贼”是曾国藩载入史册的评价。

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一个研究,评论曾国藩的热潮。

同一个人物,为什么会引起截然相反的论断?曾国藩生活在中国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

我想,是激烈、尖锐、复杂的民族斗争把他推到风口浪尖的,造就了他复杂的思想和性格。

他一生的活动对中国社会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三个方面:戎马生涯、开创实业和治学修身。

溢美、苛求都不是我想说的。

曾的功过还是留给思想更深刻的读者去给予论断。

我想说的,是我再读他的家书之后的,关于他家书中贯穿始终的“做老实人”的言语内容。

曾国藩兄弟五人,他为老大。

作为兄长,他全面负担着弟弟们读书做人,修身立世等方面的重任。

他的家书中多次提到他祖父曾玉屏的治家遗训。

从处世为人、从政治事、谨守家风、保养身心等方面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兄长的风范。

“诲弟”篇中一种是专门写给在家主持家务的澄弟,和曾国荃的。

曾国藩坚持训导弟弟们读书做好人,抛开很多方面,这一点,让感动了很久,于是不由自主的想写下来与我的同行朋友们共勉。

我个人认为谁也不会有异议的。

咸丰八年正月,曾国藩给其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做人还是要做个老实人。

曾国藩自信自己本性是老实人,只因为世事沧桑看得多了,饱经世故,有时也多少用一点机巧权变,使自己学坏了。

(呵呵,读到这里,我还是觉得这家伙多少有给自己开脱的嫌疑)看看下句,又能接受了。

他又说,实际上用这些技巧权变之术总不如人家得心应手,徒然让人笑话,有什么好处呢?他反思自己,以为不如“将自家笃实的本质还我真面,复我固有”因为聪明人首先应是个老实人,一心向平实处努力。

他奉劝弟弟尽早回复忠厚老实的本性,千万不要走入技巧权变那条路,那会越走越卑下。

他认为即使别人以巧诈待你,你仍旧以淳朴厚实待他,以真诚耿实待他,久而久之,人家有意见也会消除,如果一味勾心斗角,互不相让,那么冤冤相报何时了。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通用12篇)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通用12篇)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通用12篇)曾国藩家书篇1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让身处浮躁社会的我们多几分宁静,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正是现代人丢失并渴望得到的东西。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幼年、中年、老年,充当三种角色:子女、手足、父母。

有这样一本书,可以让我们以不同的身份去体味为人处事的道理,以便我们在经历同样的阶段之时少走弯路。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以儿女的身份去体会如何成为一个孝子,以兄弟的身份体味如何尽到一个做兄长的职责,以父母的身份感受如何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家长。

用心去读,这本书所能带给你的是一个人成长所需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就是《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是孝顺的长子。

在写给父母的信中,他曾多次提到“以繁琐为贵”。

这几个字充分体现了一个远方游子对父母的关心思念之情。

当椿萱并茂之时,曾国藩虽身为朝廷命官,但凡家中嫁娶婚丧之事,无不是征求过父母之意见,方作出决断;当父母离开人世之时,虽手中大权在握仍不忘记讲求孝道,即使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被朝廷委以重任之时,仍然不忘记寄书至家中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曾国藩是负责的兄长。

他的家书中,许多是写给弟弟们的,这足以看出家风“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内容涉及多个方面。

在修身上,他提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细读家书,可知曾氏与子弟们谈得最多的莫过于“勤”“谦”二字,勤能补拙,谦可受益。

在治学上,他提出:“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他告诫弟弟们不要去抱怨自己的天赋不高,也不要去抱怨外界的条件不够,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努力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有恒。

在治家上,小到弟弟们的生活起居、为人处事,大到他们的职业前程,无不挂在心上。

曾国藩认为家运恒通须有三项条件,一是兄弟和睦,二是体孝道,三是实行勤俭。

在为官上,他从两方面来表明自己的公心,“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

在待人上,曾氏提出:“求仁则人悦”,就是对人要有爱心,你关爱别人,别人也就欢迎你。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5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5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5篇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他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同时也是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

毛泽东有曰:“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表达出对这位乡人的推崇之情。

曾国藩为人,骨子里刻苦清廉,表面上和光同尘。

他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

以海瑞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清官,他们的特点是宁折不弯。

但海瑞一生被官场排挤打击,无法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来办成一些真正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大事。

官场之中,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

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恰是表面上看起来谦虚退让、大度包容之人。

曾国藩有意取海瑞一尘不染之实,却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

他的选择,远比做“清官”更复杂、更沉重、更不易。

我喜读史书,喜读传记,但平日轻易不愿读近代史,因为读后往往令人义愤填膺。

读曾国藩家书,更多是出于对斯人的由衷钦佩。

读他与祖父、父母、叔父、诸弟、子女等的封封家书,理解其中每字每句的含义,感悟颇深,这也得益于学生时代良好的古文基础。

“大地数万里,人于其中,昼仅一室、夜仅一榻”。

是啊,人于天地间何其渺小,人的一生于千万年间何其短暂,即便如此,我们生而为人,要养心、虚心、慎独、立志,要做谦谦君子,要做于国于家有益之人。

从家书中,篇篇可见曾国藩其孝、其俭、其家庭的和睦、治家的威严。

我总结了几条,即使今日看来,也颇有教益。

其一,“治家贵严”。

这是曾国藩一生奉行的准则,他对子女、兄弟的教育,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家人们和睦相处,崇尚俭朴的家风。

他穿的衣服,布袍鞋袜,多为夫人亲自所做。

嫁长女时,陪嫁费用不超过二百两白银,遂成定制,嫁幺女亦如此,娶儿媳也绝不铺张浪费。

他吃饭仅一荤,即使当了大学士后仍每餐仍是仅一个荤菜,人称“一品宰相”,“一品”者,“一荤”也。

这样克勤克俭的总督,天下能有几人?其二,知足常乐。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通用36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通用36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通用36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通用36篇),欢迎大家分享。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

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

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人写过信,回想起学生时代,自己也成写过信收过信,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曾国藩家书》中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

看他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他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

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

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他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更深一层的思考中,我顿悟到,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

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2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00多封,其行文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家常事中蕴藏着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5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有何感触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5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有何感触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5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有何感触《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

下面是为你整理了“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他一生勤奋读书,从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们仰望到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触到中华民族传统的深层积淀。

对于《曾国藩家书》的博大精深,精妙绝伦的语录,使我受益匪浅。

让我懂得了生活学习之道。

曾国藩的修身表现:为人表里一致,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为自己树立了一个远大方向。

他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用知识充实自己,为自己的事业储备,力量。

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也是个孝顺的儿子。

他总是告诫弟弟们要好好读书,认真研究学问。

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

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

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

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

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

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

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

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

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

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

在家书中,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对长辈的尊敬。

凡有什么都会先跟长辈商量或告诉长辈一声,而不是自作主张,不理会他人的感受,遇事就应该有商有量,这样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决。

曾国藩的父亲曾在书中对其弟说过,境遇难得,光阴不再。

是啊,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人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够成为一家人是极其不易的,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珍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家书》读书心得
公主岭市xx中心小学校xx
《曾国藩家书》内容主要是曾国藩在外地做官时,写给家人的信。

说到曾国藩,很多人都有所耳闻,有的人对他也有些了解。

曾国藩是我国清朝晚期的大臣,他出生在嘉庆16年,也就是1811年,道光13年,他22岁考中进士,37岁任礼部侍郎,官居二品。

后来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官居一品。

曾国藩所处的年代是清王朝由乾隆盛世转为没落、衰败的时期。

这个时候,由于政府腐败、官员贪污,致使百姓生活困苦,民不廖生。

国内各地不断发生农民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太平天国运动,差一点就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同时,还发生了鸦片战争。

这时的清政府,真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但是,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努力,一度出现了“同治中兴”局面,使即将灭亡的清王朝又延续了几十年。

近代以来,曾国藩被政界奉为“官场楷模”,有人说: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毛泽东对曾国藩倾服备至,他曾说过:
“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是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黄埔军校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

曾国藩是一个汉族人,清朝政府选择官员时,是压制汉人的。

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可见,他是很有能力的。

曾国藩一生为人正直,对朝廷忠心耿耿,为官清廉,重视理学,勤奋好学,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

曾国藩是两榜进士出身,学识渊博,爱写文章,也爱写家信。

据说他的家信有1400多篇。

我读的这本《曾国藩家书》有460篇,是从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到同治五年八月初十日的25年间的家书。

由于是写给家人的信,文章中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细腻。

信中内容涵盖丰富,应有尽有。

比如:
有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培养与众不同的气质,处理人际关系,持家劝学,养生之道,为官从政之道,战略意识的培养等等方面。

意义深刻,读来扣人心弦。

在他的家信中,经常提到的就是他对兄弟和儿子们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他写到“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敬德之事,以图吾典所生。

”就是通过读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道德高尚的人。

“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就是要有专业特长,能够立足社会,有生存有本领。

xx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他说: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变气质。

”在说到要怎样读书时,他在信中讲到“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学问不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他在给弟弟们的信中特意强调读书要有恒心,他写到“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然,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贴百字,抄写百字,看书至少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

”他的这段话,一再强调学习中坚持的重要性。

他说自己做官以来,尽管事务繁忙,但他从未放弃读书自学。

他要求弟弟们要将每月习作寄来检查、批阅。

足见曾国藩注重学问,关注弟弟们的学业。

曾国藩是科举出身,取得功名。

但他对弟弟们说:
“吾所望于诸弟,不在科名之有无。

第一则孝悌为瑞,其次则文章不朽,勿徒汲汲于进学也。

”曾国藩深知科举的艰辛和官场的险恶。

他希望弟弟们不要在乎有没有科举的功名,他要求弟弟们端正自己的行为。

文章能流传千古,有远大的志向,不要执着于功名。

曾国藩给儿子的信中写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能够处约,此君子也。

”也就是曾国藩也不愿他的儿子做官,要成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大儿子曾纪泽学问很高。

曾纪泽对曾国藩说不想参加科举考试,曾国藩就同意了。

后来,曾纪泽学习洋学,也就是外国知识、外国语言。

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外交家,在曾国藩的影响下,曾家后来出了几代的名人。

曾国藩爱写家书,也希望家人经常写信给他。

在他的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这来源于他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我们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封和信纸。

但无论如何方便、快捷,心底总觉得缺少了一些感觉。

读了《曾国藩家书》使我感受到,维系亲情和友情的纽带,不是功名利禄,而是人们内心中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