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中级宏观经济学》课件pdf01第1部分 导论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考研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课件分享

第五篇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生的概念。在现代政治学中,政治发展既可以用来指某种过程,又可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政治现代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政治民主既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又是政治发展的手段。人权是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不管是政治现代化,还是政治民主化,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第十四章政治现代化 关键词:政治现代化政治革命政治改革 本章重点:政治现代化既是一国由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过渡历程,又是后发达国家政治发展应该趋向的目标。本章应重点理解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含义、政治现代化的道路、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 第一节政治现代化理论 一、政治现代化的概念 1.一般认为,现代化开始于16世纪,是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所经历的巨变。这一过程开始于西欧,扩展于北美和欧洲其余地区,蔓延到亚非拉美。 2.现代化研究兴起的原因。 (1)二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立。 (2)二战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变迁,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与历史学等都开始了现代化研究。 2.政治现代化的涵义。 (1)沃德与拉斯托所说的现代政治特征: 第一、政府职能的专门化与分工; 第二、政府组织的统一性; 第三、政治决策的理性化与世俗化; 第四、政治决策的范围广与效率高; 第五、国家认同; 第六、人们的政治参与;

第七、政治职务分配依据个体成就; 第八、独立的司法制度。 (2)派伊认为,民族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成功处理五种危机之后才能成为现代化国家,即:认同性危机、合法性危机、渗透性危机、参与性危机、整合性危机。 (3)亨廷顿认为的政治现代化所包含的三个方面: 第一、权威的合理化; 第二、政治功能专门化; 第三、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政治。 亨廷顿认为,实现上述三个方面有赖于两个前提:一是国家适应能力强,不断推进社会的经济改革;二是国家有能力将新生社会力量纳入制度之内。 (4)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就是合法性政治、有限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参与,三者相辅相成,合法性有赖于政治参与,合法性政治才能保证有限政府或宪政的正常运行,有限政府或宪政是政治参与的保障。 二、政治现代化的道路 1.资本主义的道路。 这主要是欧美国家的政治现代化,基本上是历史自然发展的进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及其政治统治体系,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了代议制的自由民主制度,奠定了政治现代化的基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也不断完善。资本主义道路具体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1)英国式道路。这是一条渐进改革的道路。英国自光荣革命之后总是通过改革而完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人民的长期斗争迫使统治者适时让步,由此完成了由专制王权向寡头政治、进而向民主制度的过渡。旧的制度外观得以保留,而被注入新的内容。渐进道路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人民的长期斗争;统治者的适时让步。 (2)法国式道路。这是一条不断革命的道路。法国自1789年开始,经历了数次革命,造成激烈的社会动荡,政治现代化在历次革命中跳跃式发展。但从第三共和国开始,法国也开始通过合法政治和渐进改革的方式推动政治现代化。法国的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国际政治学概

论 第一讲国际政治行为体 本讲主要内容 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 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国际政治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 非国家行为体:[1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建国际组织 [2宗教组织[3个人[4政党[5政治运动 [6跨国公司 1.国家行为体 (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概念 (二)国家的分类 (三)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 一、国家行为体概说 1,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角的并不是任意的国家,而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早期的国家现代的国家 2,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欧洲,它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关 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延续

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观点:居民、领土、政权组织、主权 现代的观点:认同、忠诚 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自然因素思想观念因素制度因素 5,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 维持秩序分配资源作为认同的核心 国家的类型 1,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经济上的差异军事上的差异 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民族构成上的差异 2,国家分类的多样性 能力标准:强国与弱国 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宗教标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 文化标准:亨廷顿的观点 民主标准:民主与专制 其他标准 三、国家主权 1,主权概念的提出 布丹霍布斯格劳秀斯卢梭 2,主权概念的二重性

主权与国家内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相关 主权与其他国家的权力相关 3,主权的两个组成部分 对内主权对外主权 所谓国家主权(sovereignty)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国家主权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 人实行最高的统治权。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 性,排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自主的对外行为,各国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力地位一律平等。 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 胁进行防卫的权利。自卫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国家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和保障国际法实施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四、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 1,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始终受到国际互动网络的影响 2,国际互动的表现形式、性质 表现形式:合作、结盟、竞争、对抗、战争 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国家主观愿望的产物 3,在当代,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答案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重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p5四点+意义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系统论p8 结合图表,政府系统由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及公民构成。输入→输出→反馈→二次输入→……。 博弈论p9~12 对策性博弈五要素:局中人、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政治博弈的规则包括成文的宪法、法律和行政机关的决定,与不成文的传统和习惯。 政治博弈分为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定义:政治就是运用权力的政府机构根据一套规则以决定谁得到好处及谁支付社会代价的系统化过程,其中团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政府之间充满着合作与冲突。 ?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P15~16 政治哲学:what should be研究政治的规范性,回答政治对错好坏问题,核心概念是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是人们进行政治评价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准则。 政治科学:what is研究政治的科学性,解释和回答政治现象。 ?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P22 20世纪70-80年代,罗尔斯的正义论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一方面将政治学带回传统,一方面还在发挥着中介性质的作用而把政治学向前推进一大步,形成“新古典主义政治学”。三基本特征: ?制度中心论。不仅包括政体、制度结构,也包括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规则,以及制度变迁理论和非正式规则的遗传性文化。 ?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性。单纯的政治科学不能解释本质上复杂的政治过程,必须借助于政治哲学。 要令人信服地解释制度变迁,既少不了政治科学关于制度作用的分析,也离不开政治哲学关于制度价值的关怀。 ?研究方法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统一性。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P28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分析主要包括六点,制度含义、制度变迁方向、变迁方式、社会关系、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个人作用。 时代特征是,制度包含由一系列“关系”构成的宏观的整体性“硬约束机制”,是一种结构决定论分析路径。是一套因果关系密切的方法论体系,对后来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内容是什么? P34 历史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1历史制度主义产生于对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直接批判,核心是重新强调制度变迁中国家、政府和其他组织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的偏好的形成和选择是由人所处的制度环境决定的。“路径依赖”是历史制度主义的一个主导性范式和话语。方法论特征是归纳法。 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产生于对美国国会立法行为的研究,理性选择制度学派虽然重视制度安排的作用,但还是坚信行为这既有的偏好的力量,认为政治结果其实就是行为者策略性计算的结果。提出著名的制度创新理论。 “路径替代”。 》补充—两者区别:

政治学导论标准答案

政治学导论答案

————————————————————————————————作者:————————————————————————————————日期: 2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重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p5四点+意义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系统论p8 结合图表,政府系统由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及公民构成。输入→输出→反馈→二次输入→……。 博弈论p9~12 对策性博弈五要素:局中人、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政治博弈的规则包括成文的宪法、法律和行政机关的决定,与不成文的传统和习惯。 政治博弈分为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定义:政治就是运用权力的政府机构根据一套规则以决定谁得到好处及谁支付社会代价的系统化过程,其中团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政府之间充满着合作与冲突。 ?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P15~16 政治哲学:what should be研究政治的规范性,回答政治对错好坏问题,核心概念是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是人们进行政治评价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准则。 政治科学:what is研究政治的科学性,解释和回答政治现象。 ?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P22 20世纪70-80年代,罗尔斯的正义论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一方面将政治学带回传统,一方面还在发挥着中介性质的作用而把政治学向前推进一大步,形成“新古典主义政治学”。三基本特征: ?制度中心论。不仅包括政体、制度结构,也包括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规则,以及制度变迁理论和非正式规则的遗传性文化。 ?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性。单纯的政治科学不能解释本质上复杂的政治过程,必须借助于政治哲学。要令人信服地解释制度变迁,既少不了政治科学关于制度作用的 分析,也离不开政治哲学关于制度价值的关怀。 ?研究方法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统一性。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P28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分析主要包括六点,制度含义、制度变迁方向、变迁方式、社会关系、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个人作用。 时代特征是,制度包含由一系列“关系”构成的宏观的整体性“硬约束机制”,是一种结构决定论分析路径。是一套因果关系密切的方法论体系,对后来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内容是什么?

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政治学导论 第一篇政治的性质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什么是政治 1、一些基本的政治观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3、政治的定义 二作为博弈的政治 1、政治博弈的要素 2、政治博弈的规则 3、政治博弈的类型 三政治的地位 第二节政治学 一什么是政治学 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和发展2、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3、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三政治学的范围 1、政治学的分支学科

2、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第三节政治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1、历史唯物主义 2、阶级分析 3、制度主义 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1、行为主义 2、理性选择主义 3、新制度主义 第二章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一节权力与权利 一政治权力的概念 二权力的类型 1、强制性权力 2、功利性权力 3、操纵性权力 4、人格型权力 三权力、权威与合法性 四权利 1、公民身份问题 2、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第二节法治与民主 一法律与制度 二法治 三民主 第二篇政治意识 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第一节政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的概念 二政治文化的内容 1、政治认知性成分 2、政治情感性成分 3、政治评价性成分 三政治文化的类型 1、统治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 2、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 四社会资本 五政治文化的功能 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已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2、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3、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4、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三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1、家庭 2、学校 3、同辈团体 4、工作场所 5、大众传播媒介 6、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7、社会政治组织 四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第四章意识形态 第一节意识形态的含义与特征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1、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定义 2、曼海姆对两种意识形态的区分3、韦伯的信仰体系 二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1、现实性 2、总体性 3、阶级性 4、相对独立性

政治学导论课件整理版

政治学导论课件整理版 1.政治学研究内容:政治关系(政治性质)、政治文化(政治意识)、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发展; 2.政治学研究方法 (1)规范研究法(政治哲学):善恶优劣(研究取向)、应该是什么(政治视角)、定性分析(分析手段); (2)经验研究法(政治科学):价值中立(研究取向)、事实是什么(研究视角)、定量分析(分析手段); 3.现在西方政治学 1880年6月,由美国学者J.W.伯吉斯倡议,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了政治学院,行程了独立的学科体系,现代西方政治学诞生; 1886年哥伦比亚学院创办第一份定期出版的政治学刊物《政治学季刊》,1903年美国政治学会成立,1906年美国政治学会会刊《政治学评论》创办。 4.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走向成熟的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 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 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 5.政治发展的涵义:广义上指人类社会的政治进化(政治的进化),狭义上指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化政治体系的演进(政治的现代化); 6.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政治民主化(政治发展根本目的),政治制度化(政治发展主要内容),政治高效化(政治发展功能性目标);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当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8.法治原则:(1)必须是良法之治,这是实行法治的基础。良法的定义: A.法律应该是公共利益的体现, B.法律应该具有持久性;产生良法的关键:A.立法机构产生具有合法性,B.立法过程合乎法定程序, C.对违宪法律具有追究和纠正的机制; (2)法治必须限制政府权力,这是实现法治的保障; (3)法治必须保障公民权利,这是法治的根本目的; 9.(当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民主的基本要求和环节: A.掌权者的权力来源是否正当——权由民所授(民主选举); B.掌权者是否尊重民意和尽责为民——权为民所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C.掌权者用权是否受到有效的制约——权受民所监(民主监督); 10.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科学立法(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严格执法(严

政治学概论第十章1

1、政治文化的含义 政治文化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新学科领域。 美国政治学家G.A.阿尔蒙德首次提出了“政治文化”一词。1956年《比较政治体系》。 所谓的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2、政治文化的的功能 政治文化的的主要功能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不同的社会存在着不同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要求。 第二,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政治文化规定着社会成员内在的政治心理、情感和价值倾向。 第三,影响政治过程。对政治体系的政治过程,即对政治体系的决策和执行的过程和方式发生作用,从而影响着整个政治体系的功能。 第四,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首先,政治文化对于确立政治制度的结构具有重大的影响。其次政治文化对于维系政治关系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再次,每一场政治文化的变革,都与政治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3、政治文化的分类 西方学者的区分: (1)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 社会成员的参政倾向是此种分类的标准。 (2)冲突型政治文化、协调型政治文化和混合型政治文化。 此种分类是依据政治文化中亚文化结构及其相互间关系而划分的。 (3)理想型政治文化和现实型政治文化 这是从政治价值原则类型的角度,根据政治文化的价值理念的特点加以区分的。理想型政治文化把道德、宗教与政治价值观结合在一起,现实型政治文化则将政治价值原则与道德原则分离开来。 (4)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 此种分类主要是根据政治文化的发展阶段而划分的。 马克思主义的区分的美女编辑们 (1)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文化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 4、政治文化的结构 政治文化结构主要是由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政治心理这三大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政治意识形态层次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看法和价值界定,居于政治文化结构的核心地位。 政治价值观一般指的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世界的看法,包括社会成员看待、评价某种政治系统及其政治活动的标准,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选择标准。 政治心理作为隐形文化,是政治文化中的深层因素,是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内心体验。 三个层次——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政治意识形态,是渐次由低向高排列的。 5、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指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这个概念,1958年,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发表了关于政治社会化方面的第一篇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课件

第二篇政治意识 政治意识是政治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它既包括个体的政治心理、民族的政治文化,又包括集团的意识形态。政治文化是整个民族整体政治心理的呈现,政治心理是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而政治意识形态则直接影响着政治心理的形成。政治心理、政治文化的形成和意识形态的深入人心,则必须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 第三章政治文化 关键词:政治文化社会资本 本章重点: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影响深远,是解释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本章应重点理解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涵,政治文化的类型和基本功能,并重点了解近年来兴起的社会资本研究。 第一节政治文化的内涵 一、政治文化的概念 1.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 政治文化成为明确的研究对象是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的。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体系》中率先使用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以此取代“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等概念。 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源于两方面的推动: 第一、战后民族独立国家借鉴西方民主制度,却并未因此走上政治稳定与发展的道路,这促使政治学家研究这些国家制度背后的文化因素。 第二、政治学自身的发展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资源,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被借鉴进来。 2.政治文化的涵义 政治文化的三种理解: 第一、政治文化指政治体系的心理层面,包括成员对体系各层面的感觉、认知、评价和情感取向。 第二、政治文化指政治体系中各种主观因素的综合,不仅包括心理层面,而且包括各种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

第三、政治文化不仅包括前述观念性的政治文化,还应包括上层建筑领域“物之性”层面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 我们认为,从政治学的发展进程和政治文化概念出现的背景来看,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理解政治文化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第二、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第三、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相对于政治制度具有滞后性。 第四、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内部存在非同质的亚政治文化。 二、政治文化的内容 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 1.政治认知性成分: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 2.政治情感性成分: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和直观评价。 3.政治评价性成分:即人们依据一套他们认为正确和合理的价值信条,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 这三种基本成分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以整体形式影响成员的政治态度,塑造政治习俗,进而决定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模式。 第二节政治文化的类型与功能 一、政治文化的类型 1.统治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 统治政治文化是政治领导阶层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关系等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大众政治文化是一般成员对这些政治对象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态度。二者以阶级分化为基础,既对立又统一。 2.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 这是阿尔蒙德与维巴提出的一种分类框架。狭隘型文化主要位于原始落后的社会政治系统中,这些地区尚未形成成熟的政治共同体,缺少政治角色分化。社会成员对政治制度、政治过程缺乏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更谈不上对体系内的决策及实施施加影响。顺从型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成员对政治权威、政治结构和规范及自己在政治输出方面的责任等有较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而对政治输入和政治参与缺乏认知,这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关系。参与型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政治输入和政治输出等都有强烈的认知、

北京大学外交学考研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课件分享

政治学导论杨光斌 第五章政治社会化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 本章重点: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人的成长过程,深刻影响着政治人的思维模式与行为取向,影响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进程。本章应重点掌握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媒介及主要功能。 第一节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及特点 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几种观点: 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两个过程的辩证统一。就个体而言,是政治人的成长过程;就群体而言,是群体的政治文化传播与延续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本身就实现了这两个目的。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3.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与功能 一、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1.家庭。家庭是社会成员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与其它媒介相比,家庭在塑造儿童人格、形成人生观及政治启蒙方面起着特别重要作用。 2.学校。学校通过课程及活动灌输特定政治意识和政治价值,促进或改变家庭所形成的政治观,因而是政治体系培训公民的重要手段。 3.同辈团体。同辈团体是具有大体相同的教育程度、社会经济背景、兴趣爱好相近者的自愿组合。这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结构,但对青少年的观念、态度影响极大。 4.工作场所。这是政治社会化的正式媒介。在工作场所,个人对自己的地位、权利、义务都有明确认识,其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也趋于确定化。 5.大众传播媒介。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也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但这种媒介可能会扭曲公众舆论,公共舆论并不总是可靠的。 6.选举及其它政治活动场合。这些有助于公民在政治实践中提高政治认识和政治技能,不失为政治社会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7.社会政治组织。社会政治组织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宣传组织的主张、信阳来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取向,以及通过组织的活动向其成员传播政治知识和技能,培养特定的政治文化。 除此之外,其它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组织,如利益集团、国家机关等也都具有很强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在不同社会和政治文化背景下,政治社会化机构也有较大差别,直接导致人们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的差异。 二、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1.从社会成员个体层面而言,政治社会化使其获得了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政治态度、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