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与复仇读鲁迅《铸剑》

合集下载

鲁迅铸剑鉴赏

鲁迅铸剑鉴赏

鲁迅铸剑鉴赏
《铸剑》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但是这个复仇却是死后的复仇。

不得不说,鲁迅先生的这样的呈现形式让人不寒而栗。

但是细细思索,有些仇在现实里想报是几乎不可能的。

这样借由一个外人之手以自杀的方式从而得到为父报仇的机会或许可行性更高。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个手段还是达到目的了。

实不相瞒,在阅读的时候,我还是怀疑武士的可靠性的。

鲁迅先生的笔法是荒谬的,但是他揭示的却是很现实的道理。

无名小卒要抵抗王室付出的将是几代人的代价,就连报仇也是要以牺牲自己为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到最后没有人能够认出王的头颅,于是三人都得到了厚葬,这更是一种极大的讽刺。

王生前这么多人阿谀奉承,到最后却没有一个人认出头颅,这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吗?普通人在死后可能都享受不到王室的待遇,而眉间尺却有这个“殊荣”,他父亲的剑算不算铸成了?
为父报仇和性格懦弱的冲突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而自刎的勇气和义无反顾的报仇的决心看起来像是非理性的冲动。

武士的三言两语,信誓旦旦就让他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自刎,这在常人也许是要反复权衡的。

鲁迅先生要展现的是与《影的告别》中相似的个体虚无主义,这种麻木是时代的悲哀,是自身的堕落和以盲目牺牲为性质的反抗。

《铸剑》的文学性不算高,但是围绕着“复仇”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小说荒谬的呈现形式和要表达的主旨内涵却发人深省。

铸剑读后感

铸剑读后感

《铸剑》读后感鲁迅的《铸剑》是一篇深具震撼力和思考价值的短篇历史小说。

它不仅是对古代传说的重新诠释,更是对人性、复仇、社会黑暗面的深入挖掘。

眉间尺这一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和挣扎的普通人。

从天真无邪的少年到背负沉重复仇使命的青年,他的转变是痛苦的,也是必然的。

他的复仇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曲折和艰辛。

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逐渐成长为一个有勇气面对自己内心和现实的人。

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也引发了我对人性黑暗面的思考。

复仇是人类情感中极为复杂和极端的一种,它既可以激发出人内心最深处的恶,也可以催生出最纯粹的善。

在《铸剑》中,复仇成为了一种驱动力,推动着眉间尺不断前行。

但与此同时,复仇也让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失去了原本可以拥有的平凡和幸福。

小说中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也让人触目惊心。

无论是统治者的残暴无情,还是普通百姓的麻木不仁,都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这种黑暗不仅仅存在于古代社会,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中。

因此,《铸剑》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现实的警示。

在鲁迅的《铸剑》中,有许多经典语句值得深入解读。

这些语句不仅展现了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更深刻地反映了人性和社会的真实面貌。

“铁是很冷的很冷的铁会凝结成精铁精铁会铸就一把好剑。

”这句话中的“铁”和“剑”都被拟人化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这句话通过将铁和剑拟人化,展示了铸剑的过程,同时突出了铁的冷硬特性和剑的锋利特性。

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铁和剑的本质和特性。

“一夫爱青剑兮呜呼不孤。

头换头兮两个仇人自屠。

”这句话描述了两个仇人为了互相报复,以头换头的方式进行自屠。

这种极端的复仇方式,反映了人性中的残忍和贪婪。

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暗示了复仇的代价和后果,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复仇这一主题。

《铸剑》中的经典语句通过独特的文学手法,展现了铸剑的过程和复仇的主题。

这些语句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充满了艺术魅力。

鲁迅的《铸剑》读后感

鲁迅的《铸剑》读后感

鲁迅的《铸剑》读后感《铸剑》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以描绘封建社会的腐朽与残暴为主题,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对社会现象的犀利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制度下人民苦难的同情和愤怒。

在读完《铸剑》后,我深感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对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黑暗有了更深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南京工学堂的师生,在受到封建官僚贪污腐化和教育机构混乱的影响下,逐渐迷失了自己,沦为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小说以夏念和陈树湘两个青年学生的命运展开,他们本有理想和抱负,但在官僚权贵和封建礼教的腐蚀下,逐渐变得消极和软弱。

夏念最初想要铸剑,用来拯救民众,但最终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选择等待反抗的时机,最终在黑暗中消逝。

而陈树湘则一直保持着对梦想的追求,但最终却变成了暴虐的官吏,成为了封建制度中的一枚棋子。

两位主人公的命运,既是大时代决定的,也是他们个人选择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鲁迅先生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小说中的官僚和官吏,无论是南京的沈家宏、孙世琤,还是陈树湘本人,无不是为了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亲手杀人。

他们以个人的私欲和野心为导向,而不是以人民的福祉为目标。

他们利用封建制度的漏洞和人民的愚昧,不断地剥削和压迫,将人民推入苦难的深渊。

与此同时,鲁迅先生也展示了人性的丑陋和懦弱。

小说中夏念和陈树湘都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们在封建制度和社会压力面前,逐渐变得软弱和无力。

夏念原本有着追求真理和公正的热情,但在官僚和孙世琤的教唆下,却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最终在黑暗中消亡。

而陈树湘则一直追求自己的梦想,却在实现之后变得残暴无情,对人民不问生死。

这种人性的沦丧和受压迫后的变异,让人深感悲哀和无力,同时也对封建制度的荼毒和人民的苦难有了更深的认识。

鲁迅先生在《铸剑》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警句,通过犀利的言辞和批判性的叙述,对封建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尤其是小说结尾那句“所铸的剑,杀人于无形”,让人深感作者对现实的绝望和愤怒。

读鲁迅小说《铸剑》后感

读鲁迅小说《铸剑》后感

读鲁迅小说《铸剑》后感读完鲁迅的小说《铸剑》以后,第一个感觉是,鲁迅的文章是一如既往的深奥,难读。

但在经过多次地去研读,以及对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加以了解后,便又被他的精心构思,以及浓烈的情感所折服了。

在这篇小说里,一开始描写的场景是主人公眉间尺在面对老鼠时的软弱。

对着夜夜扰他清梦的老鼠,他却未能痛快地去回击。

随后,眉间尺的母亲出场了,道出了她对于儿子能不能报复仇的担忧。

虽然眉间尺说他会改过,但这还是让我们读者在心里捏了一把汗,到底眉间尺能不能完成复仇呢?故事的结局又会怎么样呢?眉间尺挖出了那把雄剑,背着它便要到宫里面报仇去了。

在路上,他怕剑过于锋利,会伤及无辜,便一路小心,但他还是不小心摔倒了,还压到了“干瘪脸少年”。

在他担心伤到人的时候,反而被“干瘪脸少年”勒索。

面对这样的状况,眉间尺根本不懂得怎样去解决。

这时,我们的心里也许会想,没等眉间尺接近王,他便会因为一些小人以及小事给折磨死了。

也是在这个时候,事情有了转机,一个“黑色的人”过来了,而且很利索的为他解决了这件事情。

而这也便成了整个复仇计划的转机。

“黑色的人”即宴之敖者提出要帮他报仇。

但是条件却是要用眉间尺的剑以及头颅。

这很不可思议,但眉间尺却毫不犹豫地割下了自己的脑袋。

这是怎样的一种信任与勇气!眉间尺作为一名复仇者,由原来的软弱变为了坚强与果敢。

为了报仇,他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

事情发展得很顺利,宴之敖者顺利地进入了王宫,接近了王。

最后在鼎里面,眼看眉间尺的头颅未能把王杀死,宴之敖者便把自己的1脑袋割下,到鼎里和眉间尺的头颅一同对付王,终于战胜了王。

大仇在此时得报了。

可是眉间尺和宴之敖者都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说眉间尺愿意付出生命来复仇是在情理之中的,可是宴之敖者的付出却是最让人费解的。

但如果我们联系到“宴之敖者”是作者写这篇小说之前曾经用过的笔名,我们就可以理解了。

而且,在古代本来就存在于这样的一种侠士,只为打抱不平,只为打击让人看不惯的行为恶人,至于生命,在他们眼里已经是不足为重了。

《铸剑》:鲁迅表现主义的复仇

《铸剑》:鲁迅表现主义的复仇

‎‎‎‎《铸剑》:‎鲁迅表现主‎义的复仇‎内容摘要:‎鲁‎迅的小说《‎铸剑》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改‎编自《列异‎传》和《搜‎神记》中三‎王墓的故事‎。

经过改编‎后的复仇故‎事是鲁迅表‎现主义的杰‎作,表现主‎义是将蓄在‎作家的内心‎的东西,向‎外面表现出‎去的艺术,‎鲁迅通过人‎物的塑造、‎小说意象和‎细节的描写‎在揭示小说‎主题的同时‎,表现出来‎的是鲁迅内‎心的追求和‎情感。

‎关键‎词:铸剑》‎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改编自《‎列异传》和‎《搜神记》‎中三王墓的‎故事。

经过‎改编后的复‎仇故事是鲁‎迅表现主义‎的杰作,表‎现主义是将‎蓄在作家的‎内心的东西‎,向外面表‎现出去的艺‎术,鲁迅通‎过人物的塑‎造、小说意‎象和细节的‎描写在揭示‎小说主题的‎同时,表现‎出来的是鲁‎迅内心的追‎求和情感。

‎‎关键词》‎表现主义‎复仇鲁迅‎的《铸剑》‎写于192‎7年,主题‎是复仇。

小‎说讲的是宴‎之敖者帮助‎眉间尺报杀‎父之仇的故‎事。

眉间尺‎的父亲给大‎王铸了雌雄‎双剑,结果‎被大王杀了‎,宴之敖者‎带着眉间尺‎的人头、背‎着眉间尺父‎亲留下的雌‎剑杀了大王‎复仇成功,‎但宴之敖者‎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个故事鲁‎迅改编自曹‎丕的《列异‎传》和干宝‎的《搜神记‎》,《列异‎传》和《搜‎神记》都记‎载了干将莫‎邪铸剑被杀‎,而后其子‎赤为之复仇‎的故事,故‎事中也都有‎一位陌生的‎过客,最终‎那位陌生的‎客以付出自‎己生命的代‎价帮赤杀了‎大王,复了‎仇。

那么,‎鲁迅的《铸‎剑》的故事‎与《列异传‎》、《搜神‎记》中的故‎事有什么不‎同呢,鲁迅‎又为什么要‎对这个故事‎进行改编呢‎?鲁迅的‎《铸剑》中‎对原来故事‎的主人公进‎行了改编,‎小说中的大‎王、眉间尺‎(原来故事‎中叫赤)、‎宴之敖者鲁‎迅都分别进‎行了仔细的‎塑造,小说‎中的人物相‎对于原来故‎事中的人物‎来说更立体‎、更丰满也‎更显人物的‎发展性。

读鲁迅《铸剑》有感_心得体会

读鲁迅《铸剑》有感_心得体会

读鲁迅《铸剑》有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读鲁迅《铸剑》有感,感谢您的阅读!一个复仇少年的不归之路——读鲁迅《铸剑》有感桑榆向暖鲁迅的许多作品里都涉及到"复仇",比如《摩罗诗力说》写的是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复仇,它体现了鲁迅对压迫的强烈反抗;鲁迅在《狂人日记》、《风筝》等作品里,又勇敢地进行自我剖析,猛然发现自己也加入了"吃人"的队伍,于是将"自我"也作为报复的对象,这是鲁迅对自我的复仇;而在《示众》、《孤独者》和《药》等作品里,鲁迅描写的则是一批一贯麻木、愚昧的"看客"形象。

这些看客们不但看不清中国的现实,还误解看清现实、勇往直前的启蒙者们,这类作品是鲁迅对庸众看客的"精神复仇".《铸剑》则创造性地集中了对统治者的复仇、对自我的复仇和对"看客"的复仇这三种复仇方式,讲述了一个矛盾挣扎的少年在黑色人的帮助下为父复仇的故事。

眉间尺背着刀走向残暴的大王为父报仇的这条路,不仅是一条复仇之路,也是一条自我毁灭的不归之路。

《铸剑》一开篇写的是眉间尺和老鼠之间的抗衡,体现了眉间尺矛盾的性格。

在面对老鼠破坏家具、打扰他和母亲休息时,他想大声呵斥老鼠,却又"怕惊醒了白天做得劳乏,晚上一躺就睡着了的母亲".当眉间尺听见老鼠掉落进水瓮里时,他觉得畅快。

"他将松明插在土墙的小孔里,赏玩着;然而那圆睁的小眼睛,又使他发生了憎恨,伸手抽出一根芦柴,将它直按到水底去",过了一会眉间尺又心生怜悯,"这回见了这尖尖的小红鼻子,却忽然觉得它可怜了,就用那芦柴,伸到它的肚下去,老鼠抓着,歇了一回力,便沿着芦干爬了上来".然而,"待到他看见全身,——湿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似的尾巴,——便又觉得可恨可憎得很,慌忙将芦柴一抖,扑通一声,老鼠又落在水瓮里,他接着就用芦柴在它头上捣了几下,叫它赶快沉下去".眉间尺反复矛盾地在和老鼠抗衡,在忍与不忍之间踌躇变换。

铸剑读后感字

铸剑读后感字

铸剑读后感字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铸剑读后感(一)《铸剑》是一个复仇故事。

故事上写了主人公眉间尺与闹夜的老鼠折腾了一番。

然后他的母亲跟他讲述了父亲当年帮助国王用神铁铸造了两把举世无双的神剑,一把是雄剑,另一把则是雌剑,他(父亲)怕国王会将自己置于死地,所以把雄剑放在家里,自己把雌剑献给国王。

眉间尺听了之后愤怒极了,立刻叫母亲找出雄剑,发誓明天一早就去替父报仇。

眉间尺在复仇的路上遇到了“黑衣人”,“黑衣人”说帮他报仇,只要眉间尺头颅和雄剑就可以了。

眉间尺很干脆的把这两把两样“宝物”给了“黑衣人”。

国王在王宫里无聊,就把官员叫来,叫他们找一个会变戏法的人来,给他(国王)解解闷。

然后,官员们就把黑衣人叫来。

然后将国王的头砍入水中,仇人相对,本来就格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由于王头特别狡猾,让眉间尺的头受伤多处,黑衣人有些焦急,便把自己的头也给砍入水中……最后王头大败,二人报酬成功。

读了这篇短文,使我深刻感受到:邪恶是永远不可能战胜正义的!铸剑读后感(二)《铸剑》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复仇故事。

它与莎士比亚的着名悲剧《哈姆雷特》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都包含了复仇故事所需要的动机和情节。

这实在不是一个平常的夜晚。

当晚子时过后,眉间尺就满十六岁了。

在眉间尺的成人仪式中,他首先要脱离对母亲的依恋,其次要摆脱对儿童玩具(老鼠)的迷恋,然后,他获得了一个尖锐的、进攻性的器具——宝剑,而且是父亲遗留下来的宝剑。

这是男性成人的标志。

宝剑可以看做是一个象征性的物件,继承父亲的宝剑,也就意味着拥有成年男子的本质特征:力量和雄性气概。

复仇过程同时也是复仇者,无论是少年眉间尺还是王子哈姆雷特的个人精神成长史,在某种意义上说,眉间尺也是一位王子——铸剑王之子。

通过复仇行动,故事的主人公由少年长大成人,成为一个成熟的男人。

而这一过程的催化剂则是复仇行动所需要的仇恨、勇气和力量。

铸剑”与复仇——读鲁迅《铸剑》

铸剑”与复仇——读鲁迅《铸剑》

“铸剑”与复仇——读鲁迅《铸剑》由于鲁迅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由此而奠定的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关于鲁迅研究的文章、专着特别多。

不过,就我个人比较狭窄的阅读经验来说,针对鲁迅的《呐喊》、《彷徨》以及《野草》的研究之作非常多,而《朝花夕拾》,特别是1936年出版的《故事新编》则没有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也许是作者一再对自己的这部作品所作的保守的自我评价影响了人们对它的进入。

如1936年2月3日在致增田涉的信中,鲁迅就曾说“《故事新编》是根据传说改写的,没有什么趣味。

” 类似的信还有几封,这里不一一抄录。

然而这种自我评价是否就可以算是对这部作品的“盖棺论定”呢?因为,一则作者可能给朋友们的信中是带有谦虚之意的,二则即使排除作者故意自谦的可能,按照现代理论来说,作品本身的价值并不总是与作者的自我期许是一致的,也许它违反了作者的原意,但却可能在另一方面显示出丰富的内涵。

因此,笔者不揣浅陋,选出《故事新编》中的一篇《铸剑》来作一点分析。

关于《铸剑》,鲁迅先生在给朋友们的信中也曾提到过几次,例如在1936年2月1日致黎烈文信中说:“《故事新编》真是‘塞责’的东西,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

” 同年3月28日致增田涉的信中又说:“《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确是写得较为认真。

” 因此,在作者看来,《铸剑》与《故事新编》中的其他篇目确实是不一样的,至少在作者创作时是如此。

从信中看来,这不一样的地方指的就是有别于“油滑”的“认真”。

作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就说到:“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

” 但这里的“油滑”与“认真”指的当然不是创作态度,而毋宁说是对新手法的利用上的考虑,所以“认真”就应理解为对传统手法的应用。

确实,《铸剑》这一篇除了后面写到王妃、大臣们在辨认王的头颅时的那一段稍有戏谑之意外,其他部分都是非常严肃的。

而其他篇目中,如《补天》中对于那些人物形象的处理以及那两个用铁片包起来的人所说的话、《理水》中“文化山”上那些学者们的古怪之谈、《起死》中庄子与汉子之间的纠缠不清等都有一种嬉笑怒骂的东西在里面,这可能是作者在信中单单提到这一篇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铸剑”与复仇——读鲁迅《铸剑》
由于鲁迅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由此而奠定的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关于鲁迅研究的文章、专著特别多。

不过,就我个人比较狭窄的阅读经验来说,针对鲁迅的《呐喊》、《彷徨》以及《野草》的研究之作非常多,而《朝花夕拾》,特别是1936年出版的《故事新编》则没有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也许是作者一再对自己的这部作品所作的保守的自我评价影响了人们对它的进入。

如1936年2月3日在致增田涉的信中,鲁迅就曾说“《故事新编》是根据传说改写的,没有什么趣味。

” 类似的信还有几封,这里不一一抄录。

然而这种自我评价是否就可以算是对这部作品的“盖棺论定”呢?因为,一则作者可能给朋友们的信中是带有谦虚之意的,二则即使排除作者故意自谦的可能,按照现代理论来说,作品本身的价值并不总是与作者的自我期许是一致的,也许它违反了作者的原意,但却可能在另一方面显示出丰富的内涵。

因此,笔者不揣浅陋,选出《故事新编》中的一篇《铸剑》来作一点分析。

关于《铸剑》,鲁迅先生在给朋友们的信中也曾提到过几次,例如在1936年2月1日致黎烈文信中说:“《故事新编》真是‘塞责’的东西,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

” 同年3月28日致增田涉的信中又说:“《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确是写得较为认真。

” 因此,在作者看来,《铸剑》与《故事新编》中的其他篇目确实是不一样的,至少在作者创作时是如此。

从信中看来,这不一样的地方指的就是有别于“油滑”的“认真”。

作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就说到:“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

” 但这里的“油滑”与“认真”指的当然不是创作态度,而毋宁说是对新手法的利用上的考虑,所以“认真”就应理解为对传统手法的应用。

确实,《铸剑》这一篇除了后面写到王妃、大臣们在辨认王的头颅时的那一段稍有戏谑之意外,其他部分都是非常严肃的。

而其他篇目中,如《补天》中对于那些人物形象的处理以及那两个用铁片包起来的人所说的话、《理水》中“文化山”上那些学者们的古怪之谈、《起死》中庄子与汉子之间的纠缠不清等都有一种嬉笑怒骂的东西在里面,这可能是作者在信中单单提到这一篇的原因。

《铸剑》无疑写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

关于复仇,鲁迅先生曾多次写到,比如《野草》中的《复仇》、《复仇(其二)》以及他去世前不久所写的《女吊》等,这些里面写到了鲁迅先生一贯所关注的民众的麻木以及一种伟大的复仇精神。

我们将看到,《铸剑》所写的既有与以上几篇相似的地方,更有不同的地方,显示了鲁迅先生对复仇这一主题更深入的思考。

《铸剑》的“故事”是“古已有之”,鲁迅先生曾经指出过它的出处。

而与《铸剑》中故事的年代几乎同时还有一个伟大的复仇的故事:荆轲刺秦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慷慨。

然而这个故事中却根本没有荆轲刺秦王中的那种悲壮高歌、快意恩仇之感,读完全文,感觉不到一种伟大的复仇的快意,相反倒仿佛若有所失。

这是为什么呢?值得注意的是,这篇小说最初于1927年4月、5月发表在《莽原》上,题为《眉间尺》,1932年在编入作者《自选集》时改为《铸剑》。

这一改动无疑是有原因的,从改动前后的对比来看,应该是为了突出“铸剑”或“剑”;然而在作品中“铸剑”却并不是主要内容,相反这是一个典型的复仇的故事,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如何弥合呢?我认为,这里的“剑”当然也指物体的剑,但更指的是“精神之剑”即“复仇意志”,而“铸剑”也就是“铸造”复仇意志。

干将铸造了这两把剑,同时也就种下了复仇的种子。

这两把剑最后毁灭了眉间尺、黑色人和王,而实际上毁灭他们的却是复仇的意志,是仇恨。

人铸造了仇恨,然后又亲手用这种仇恨毁灭了自己。

所以我认为,正是在这里,显示出作者的过人之处:在这篇小说里,他不仅宣扬了一种复仇精神,号召人们去行动;同时还对这种复仇与行动进行反思与置疑,因为这种对象性复仇在毁灭对象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并且毁灭自己的不是对手,而正是自己的复仇意志,或者说仇恨本身,而复仇的意义却难以真正确立,复仇最终成了抽象的行动,没有意义。

这篇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即眉间尺、黑色人和王,其中眉间尺和王的形象由于是对立而生,比较容易理解,而黑色人的形象内涵则不十分明朗。

著名作家残雪曾在一篇文章中认为,王与黑色人均是眉间尺的另一个自我,眉间尺的复仇是人对自己的复仇(因为所有的罪恶都是人所为,所以人只有向自己复仇,这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复仇),因为眉间尺的怯懦,所以必须有“另一个眉间尺”作为他的替代物而出现,来完成复仇的任务,这就是黑色人。

但在我看来,这个黑色人是鲁迅抽象出来的一个人物形象,他不是任何人,他就是复仇本身,他就是千百次挥舞着刀剑扑向血肉之躯的复仇意志;如残雪所说,他的出现是推动故事继续下去的动力,因为眉间尺无法
完成复仇的任务。

这个黑色人双手坚强有力、意志坚定、目光如炬、残酷阴冷而又狂热饥渴。

在作品中,黑色人的形象非常奇特。

当眉间尺正陷在困境中时,“前面的人圈子动摇了,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黑显出他的阴冷黑暗,而黑与铁组合在一起则勾划出一个意志坚强如铁的人。

他的“声音好像鸱号鸟”,眼光如“两点磷火”,又显得怪异、诡秘而又充满生气和某种渴望。

这样一个人行踪诡秘、心性阴冷、手段干练,他翻越千山万水,紧紧盯住自己的目标,一找准时机,便将手中的利刃狠命一击!
文中黑色人与眉间尺有几段对话,他说“我的心里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

我只不过要给你复仇”,即是说,所谓的同情、仁义道德对于他来说是不存在的,没有意义,他所知的只是复仇,他也只需要复仇,不管是为谁复仇,因为于他都是一样,都不过是复仇,就像杀手只是拿钱杀人一样,不问主顾与对象。

他又说:“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

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

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

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复仇。

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

”这正是对上一段话的再明白不过的解释:“我认识你”也认识“你的父亲”,因为“你们”都是复仇者,而“我”正是复仇意志本身,因此“我”是最“善于复仇”的;所有人的复仇都是“我”的复仇,或者说都是通过“我”实施复仇。

眉间尺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他一来到这个世界上便注定了要去为父亲复仇,而这个对象竟是世俗权力的最高掌握者——“王”;更为要命的是,他自己却是一个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人,这是通过文章一开头他对落水的老鼠既怜悯又厌恶又怜悯的反复来体现的。

这样一种性格显然是不利于复仇的,复仇需要的是铁与火、刀与剑,他这种略带文人气的性格无疑使母亲感到失望:“看来,你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

”他惭愧了,于是决心要改,并且背上剑踏上了复仇之路。

但是出发前一晚他的“翻来覆去,总想坐起来”表明他要想变得坚强、果断起来,决非易事,因此他的第一次行动的失败是决定了的。

幸好黑色人救出了他:黑色人的出现使故事出现了转折。

眉间尺的缺点在于复仇意志的不够坚定,他没有铁一般的意志,他要复仇就必须强化自己的意志,而鉴于他懦弱的性格,这需要一个外力来进行。

黑色人即是这样一个外在的力量,他干练、坚强、有力,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眉间尺从“干瘪脸少年”的手中解救出来,并且让他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善于复仇”。

这里黑色人与眉间尺之间的对话即是一种精神的交流,一种意志力的灌
注,所以最后黑色人以最极端的方式来考验他:以剑与自己的头来交换。

“剑”是父仇的由来,“头”则是生命所系,两者都是不能随便放弃的,所以这对于眉间尺无疑是一次极端的意志力的挑战。

最终他坚决地削下自己的头与剑一起交付给黑色人。

这里眉间尺成功地把任务交给了另一个人,对他来说即相当于任务的完成,所以他是成功的;但是另一方面,黑色人说服了眉间尺,眉间尺自杀,即说明了复仇意志对复仇者的胜利,仇恨支配、控制了复仇者。

复仇意志的急剧膨胀使得复仇意志本身成了“王”,成了主人,它不仅将向复仇的对象抽出寒气逼人的剑,还向复仇者自己擎起了利刃:复仇意志毁灭了两者,它似乎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使命转移到了黑色人身上,复仇意志开始自己行动。

现在金鼎已经摆起,多年盼望的日子终于来到。

正是由于有了复仇意志的灌注,所以那眉间尺的头(他当然是代表了眉间尺)在王宫中才表演得如此坦然、自如,一点没有犹豫、不安之感,而一当王的头颅落入汤中,它便猛扑上去,“狠命地在他耳轮上咬了一口,”然后“两头即在水中死战。

”这时的“眉间尺”已经变得既狠又准,简直是不顾一切!他沉浸在复仇的快感之中。

这时黑色人的头也加入到复仇当中来,这说明复仇意志达到了顶点,它想把复仇进行到底,把复仇的意志完全转化为行动,实现自己。

于是三头相斗,直到最后都死去,沉入水底。

王已经被杀死,连“头”也几乎被咬碎,眉间尺的复仇已经完成。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王妃与大臣们竟然把王与自己还有黑色人葬在一起:自己朝思暮想要毁灭的那个人竟然要与自己永远呆在一起!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眉间尺为了复仇,不惜让那残暴的“王君”——复仇意志占有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复仇的工具,引颈自刎,最后终于报了仇。

但是有谁来关心这些呢,人们不是为残酷的统治者的被杀而高兴,只是前呼后拥地挤着伸长了脖子来看“大出丧”,而不管这棺木中装着的是罪恶深重的君王还是伟大的复仇者,更不知道,即使是这种悲剧性的复仇多少年以后在他们之中也已经难得一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