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之《劝学篇》知识交流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劝学篇》答:《劝学篇》是张之洞在1898年完成的著作,提出“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并按此路线进行湖北的教育改革。

它共24篇4万字,分内篇和外篇。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整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它是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并试图为以后的中国改革提供理论模式。

2、学而优则仕答:是孔子的教育观点。

孔子提出由贫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养人才的路线简称为“学而优则仕”。

它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选拔人才的标准由西周的任人唯亲转为任人唯贤,为平民开拓了从政道路。

3、万木草堂答:是维新教育时期建立的学堂,是康有为的讲学之地,1893年选定仰高祠为讲舍,定名为“万木草堂”。

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它继承了传统书院的办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但在形式中注入了新内容,成为酝酿维新变法理论的场所,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

万木草堂是一所旧式学堂向新式学堂过渡的学校。

4、骑士教育答:是西欧中世纪时期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是结合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

以骑士训练和培养为宗旨的骑士教育应运而生,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宠媚贵妇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主要学习上流社会待人处事的各种礼仪和“骑士七技”。

“七技”指的是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

骑士教育有三个阶段。

年满21岁时,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其目的就是训练能够骑马打仗,忠于封建主,懂得宫廷礼节的职业军人。

5、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答:科学主义教育思想是伴随科学的功能显现发展起来的哲学社会思潮,体现为:教育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及教育必须对人的社会生活有用。

6、《论雄辩家》答:《论雄辩家》是西塞罗论述教育的主要著作,在此书中,他谈论一个演说家所必需的学问和应该具有的品格。

张之洞劝学篇读后感

张之洞劝学篇读后感

张之洞劝学篇读后感张之洞劝学篇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张之洞所著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劝学为主题,通过对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的论述,表达了作者对学习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教诲。

这篇文章对于当今的学生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张之洞劝学篇着眼于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和素质,使人变得更加完善。

在当今社会,学习更是成为了一种竞争力量,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将学习作为自己成长的动力和支撑。

另外,张之洞劝学篇还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他指出,学习要有恒心和毅力,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就。

这在当今社会同样适用,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同时,学习也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作用。

在读完张之洞劝学篇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必备的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将学习作为自己成长的动力和支撑。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要有恒心和毅力,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总之,张之洞劝学篇是一篇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的文章,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希望广大学生能够从中受到启发,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张之洞及《劝学篇》,不言革命的革命家

张之洞及《劝学篇》,不言革命的革命家

张之洞及《劝学篇》,不言革命的革命家张之洞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人,同治进士。

早年任翰林院编修、湖北学政、四川学政、内阁学士等职,曾是著名的清流党人。

光绪七年(1881年)补授山西巡抚,开始由清流党向洋务派转化。

光绪十年(1884年)署理两广总督,正式展开洋务建设。

中法战争期间,竭力主战,并起用老将冯子材,奏请唐景崧率师入越,会同刘永福所辖黑旗军抗法,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

光绪十五年(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

此后在督鄂及暂署两江总督的近二十年间,开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设立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筹建芦汉铁路,兴建各类学堂,大量派遣留学生,组训江南自强军、湖北新军,造成一种耸动朝野视听的格局。

张氏长期坐镇的武汉,继上海、天津之后,成为又一洋务基地和实力中心,张氏的势力亦“由武昌以达扬子江流域,靡不遍及”(《张文襄公大事记·张文襄在鄂行政》)。

清朝晚年,灾难深重的中华出现过三大改良:一是洋务运动;一是戊戌变法;一是清末新政。

张之洞既是洋务主将之一,也曾同情和支持过变法,又是新政的参与者,为清末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和教育及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而《劝学篇》就是张之洞参政议政的思想理论纲领。

张之洞《劝学篇》的主旨,是以中学为内学,以西学为外学,以中学治身心,以西学应世事,以中学为体,以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

其变法思想是,除清政府的统治地位不能变,儒学纲常伦理不能变之外,其他的如经济、教育制度等,都可以变,并且都应当变,尤其是应当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改变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

这是比较典型的折衷主义主张。

但也正是因为张之洞的思想的调和色彩,才被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所容忍和接受,致使其许多的改革主张,得以贯彻实行。

也正是这不彻底的改革,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一线生机,并酝酿成了后来的辛亥革命。

张之洞的《劝学篇》先后译成英、法文出版,1900年纽约出版的英文本,易名为《中国的唯一的希望》。

张之洞《劝学篇》中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张之洞《劝学篇》中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教育文化论坛㊀2018年5期区域教育文化纵横收稿日期:2018-09-12作者简介:宋泽民(1994-)ꎬ男ꎬ山东青岛人ꎬ在读硕士研究生ꎮ研究方向:明清历史文献ꎮ张之洞«劝学篇»中的 中体西用 教育思想宋泽民(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ꎬ内蒙古呼和浩特㊀010021)摘㊀要:㊀张之洞是晚清 中体西用 思想的集大成者ꎬ他顺应 经世实学 复兴的思潮试图用 中体西用 来挽清朝之大厦于将倾ꎮ他在«劝学篇»中描绘了这个运用 中体西用 思想指导帝国复苏的宏伟蓝图ꎮ在这个蓝图中ꎬ他把 中体西用 思想注入传统教育的创新思维尤其引人注目ꎮ在他对留学㊁改革学制㊁变科举以及引进西学的规划中凸显了他 中体西用 教育观的光辉ꎮ关键词:㊀中体西用ꎻ经世致用ꎻ教育«劝学篇»中图分类号:G52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5-0127-07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5.026㊀㊀一㊁张之洞 中体西用 的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㊀㊀张之洞 中体西用 的教育思想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的ꎬ自鸦片战争以降ꎬ中国尘封已久的国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ꎮ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ꎬ外国侵略者的冲击给中国这个尘封已久的老大帝国的各个社会阶层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动ꎮ从林则徐成为 开眼看世界 的第一人ꎬ到魏源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口号ꎬ再到奕 ㊁李鸿章㊁张之洞等 自强求富 的洋务运动ꎬ中国的思想㊁军事㊁经济㊁政治领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动ꎬ这个变动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向西方学习ꎮ中国的传统教育体制也毫无疑问的卷入了这场大变动之中ꎮ为了在办洋务的过程中方便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ꎬ需要培养一大批懂得西方知识的翻译人才ꎬ于是在1862年中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员的洋务学堂 京师同文馆诞生了ꎮ它的诞生客观上开启了近代中国教育领域向西方学习的道路ꎮ至1872年在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容闳的倡议下出现中国最早的一批官派留学生ꎮ从1872年到1875年这3年的时间内ꎬ晚清政府共派出四批120多人的幼童赴美留学ꎮ这批留学生的派出也是中国教育领域向西方学习的一大步ꎮ在张之洞之前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教育活动基本上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ꎬ张之洞的«劝学篇»用其 中体西用 的教育思想规划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蓝图ꎮ张之洞 中体西用 的教育思想还同日本的崛起有一定的关系ꎬ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迅速崛起ꎬ成为东亚最先完成近代化的国家ꎮ在日本崛起之际也有一部著名的«劝学篇»诞生ꎬ它是由日本近代思想解放先驱福泽谕吉所写ꎮ他提出的 和魂洋才 之说与张之洞的 中体西用 不谋而合ꎬ张之洞曾说 游学之国不如东洋 又说 学成而归ꎬ用为将相ꎮ政事一变ꎬ雄视东方 [1]这表现出张之洞对日本社会发展道路的向往ꎬ尤其是后一句表现他也希望中国能够出现伊藤博文㊁陆奥宗光一样的人物带领中国走向独立ꎮ后来在«劝学篇 游学»中张之洞也确实进行了留学日本的设计并且付诸了实践 光绪二十二年正月初五日上书光绪«选派学生出洋肄业折»ꎮ也正是日本的经验使张之洞坚定了走 中体西用 教育道路的决心ꎮ此外ꎬ中国传统的 经世致用 思想在近代对中㊀教育文化论坛㊀2018年㊀第5期JiaoYuWenHuaLunTan区域教育文化纵横体西用的思想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ꎬ自然对张之洞的 中体西用 的教育观也有推动作用ꎮ嘉道年间复兴的 经世致用 的思想为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ꎬ这种思想成为中国文化以开明开放的态度吸收外来的先进新文化的桥梁和纽带ꎬ甚至有人把林则徐㊁魏源这第一批 开眼看世界 的人称之为 经世派 ꎬ 经世致用 的思想所造就的思想解放的空气㊁面向现实的学风和革新变化的精神为中体西用 的思想发展创造了条件ꎬ也使张之洞产生 中体西用 的教育思想成为了可能ꎮ张之洞的 中体西用 的教育思想也深受其自身教育历程的影响ꎮ张之洞 经世致用 的思想从他青少年时代就已经发芽生根ꎬ他从小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ꎬ满怀治国平天下的儒仕抱负ꎬ同时又因为父亲征战的家世的熏陶使他不仅仅是停留在理想抱负的层面ꎬ更想如父辈那样通过直面残酷的现实践行 经世致用 的思想从而抒展报国之志ꎮ正如他自己所说 凡学之根柢ꎬ必在学史ꎬ读群书之根柢在通经ꎬ读史之根柢亦在通经ꎬ而一切学术 要其终也ꎬ归于有用 ꎬ[2]大致的意思便是凡学都要归于有用ꎬ这种读书明理ꎬ明理致用的思想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ꎮ他早年入清流ꎬ被称为 青牛之角 ꎮ但他这种通经致用的经世㊁务实的风格使他在受到西学影响时不像其他清流党人那样极力排斥ꎬ而是勇敢的把西学同其坚守的中体相互碰撞得到了 中体西用 的火花ꎮ先进的西方科技和制度深深地震撼了有识之士ꎬ在外来的压力下他们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ꎬ出现了一种既害怕 西用 腐蚀 中体 又希望 西用 能稳固 中体 的矛盾ꎬ而处于这个中与西㊁体与用矛盾漩涡中心的张之洞也不免受到这股思潮的影响ꎮ他从自己的经历和晚清社会的巨变中感悟到 知外不知中谓之失心ꎬ知中不知外谓之聋瞽 主张运用 经世致用 的方式来解决这个矛盾ꎬ坚守住伦理的底线ꎬ借用 西用 来武装 中体 ꎮ他决然地走出了这一步ꎬ希望能用 中体西用 的方式给病入膏肓的清政府注上一针强心剂ꎮ另一方面说ꎬ张之洞对 中体西用 的系统阐述和力行实践ꎬ也是对晚清经世之学的重大贡献ꎮ由此可见正是张之洞的 经世致用 思想使他能够走出不同于其他清流党人的一步ꎬ推动他形成 中体西用 的思想ꎮ或者说他 中体西用 的思想是他 经世致用 思想的突变得来的ꎮ西学的传入ꎬ加之冯天瑜先生所说张之洞处在晚清 经世致用 思想的复兴高潮期ꎬ不免处于这场复兴思潮的漩涡之中受到其影响ꎬ再加上他亲眼所见大清帝国受到列强赤裸裸的掠夺希望寻求振兴大清的爱国情怀ꎮ这几种力量与他自少年时期就已存于内心的 经世致用之学 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ꎬ一种崭新的模式诞生了ꎮ这就是张之洞的 中体西用 思想ꎮ张之洞 中体西用 思想在教育上的运用在晚清可以说是无出其右ꎬ无论是从他对 中体西用 的理解ꎬ还是对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都是如此ꎮ在«劝学篇»中他将中学作为根本ꎬ同时又引进 西学 来补充 中学 ꎬ他把 中学 和 西学 定义为 中学为内学ꎬ西学为外学ꎬ中学治身心ꎬ西学应时事 这种 中体西用 的教育观是晚清近代教育政策的精神核心ꎮ他把«劝学篇»分为内外两篇ꎬ 内篇务本ꎬ以正人心ꎻ«外篇»务通ꎬ以开风气 ꎬ主张以纲常名教来端正人心ꎬ以变通引进西政㊁西艺来开风气ꎬ改造中国社会ꎮ笔者就根据他的内外篇来说明他的教育思想中 中体西用 的体现ꎮ㊀㊀二㊁«劝学篇 内篇»中的 中体张之洞在«劝学篇»的内篇中主要阐述的是 中体 也就是传统社会伦理纲常的重要性ꎬ加强儒家传统的思想教育以控制时人的思想ꎮ 今日时局ꎬ惟以激发忠爱ꎬ讲求富强ꎬ尊朝廷ꎬ卫社稷为第一要义 ꎮ这句话正是他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 的写作目的的真实写照ꎮ在内篇中的«宗经第五»中指出:刘向论«晏子春秋»曰: 文章可观ꎬ义理可法ꎬ合于六经之义ꎮ 斯可为读者之准绳矣ꎬ盖圣人之道ꎬ大而能博ꎬ因才因时ꎬ言非一端ꎬ而要归于中正ꎬ故九流之精ꎬ皆圣学之所有也ꎬ九流之病ꎬ皆圣学之所黜也ꎮ这强调了读书学习要博学ꎬ要以不同的视角去吸收不同的意见ꎬ要 归于中正 是要坚持孔孟圣学ꎬ不能失去这个根基ꎮ圣学吸收了 九流之精 抛弃了 九流之病 ꎬ是博采众长的完备学问ꎮ通过张之洞对儒学的溢美之词也可体现出其坚持的 中体 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极深的ꎮ无论是古代的 九流之精 还是现代的 西学 都最终要归于儒学这个 中正 ꎮ但是从另一个侧面看ꎬ他对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的包容性的理解是比较透彻的ꎮ到这里他几乎与顽固的守旧势力一样宋泽民:张之洞«劝学篇»中的 中体西用 教育思想区域教育文化纵横看到了中学的极其重要性ꎮ张之洞的思想并没有停止于此ꎬ«劝学篇 内篇»虽注重 中体 也不乏 西用 ꎬ举一例可以看出:大巧若拙 一语最害事ꎬ此谓世俗趋避钻刺之巧则可矣ꎬ若步天测地㊁工作军械ꎬ巧者自巧ꎬ拙者自拙ꎬ岂有巧拙相类之事哉!数十年来ꎬ华人不能扩充智慧者ꎬ皆为此说所误ꎮ在此他隐喻出在继承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ꎬ一定要自主判断ꎬ知其性质㊁特点和问题ꎬ辩证的继承ꎮ以便在借鉴西学或者是传承中学时不被动的受其影响ꎬ而难有积极的效果ꎮ这个观点也较好的可以看出他治学的出发点是含有 经世致用 的影子的ꎮ张之洞在内篇中还提到一个重要的问题 儒学危机ꎮ他敏锐的洞察到 尤可患者ꎬ今日无志之士本不悦学ꎬ离经畔道者尤不悦中学ꎬ因倡为中学烦难无用之说ꎬ没淫辞而助之功ꎬ于是乐其便而和之者甚众ꎬ殆欲废中学而后快 针对儒学危机是由于中学太繁ꎬ难以速成以明其大义的问题ꎮ张之洞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式 今欲存中学ꎬ必自守约始 即强调 守约 他在守约一篇中花费大量篇幅详细介绍如何去简化中学ꎬ使中学更容易被时人所接受以挽救儒术危机ꎮ进而保持 中体 在思想领域的主体地位ꎬ维护伦理和清朝统治ꎬ可见他对 中体 用功之深ꎬ同时表明了他的态度 中学为体不可妥协ꎮ㊀㊀三㊁«劝学篇 外篇»中的 西用«劝学篇 外篇»是«劝学篇»精华之所在ꎬ«内篇»主攻 中体 那么这«外篇»则着眼于 西用 ꎮ张之洞强调 «外篇»务通ꎬ以开风气 主要从以下几点来阐述他 中体西用 的教育思想ꎮ第一ꎬ留学ꎮ甲午战后ꎬ作为战胜国的日本国内出现了轻视中国的气氛ꎬ但是一些日本政治家出于联合中国同西方对抗的考虑ꎬ提出了所谓的 清国保全论 ꎬ随之日本国内兴起了一阵中国热ꎮ有人主张中国与日本不仅应该在军事经济方面加强联系而且在教育上也应该加强联系ꎬ并积极开展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教育活动ꎮ«劝学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讨论关于留学的事宜的ꎮ«游学»中提出 出洋一年ꎬ胜于读书五年ꎬ入外国学堂一年ꎬ胜于中国学堂三年 ꎬ他的这些见解显示出他意识到外国的教育优于中国ꎬ也表现出他对中国式传统教育的认识相对于一些卫道士而言更深刻ꎮ而走出留学的这一步也包含着他想用西式的学校来培育我国的人才ꎬ 中体西用 的思想不言而喻ꎮ在他的教育蓝图中他希望中国能像日本那样派出像伊藤㊁山县㊁陆奥这样的有识之士出国留学ꎬ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知识ꎬ回国之后振兴羸弱的清王朝ꎮ他不仅这样想也确实拿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ꎬ比如他指出 至游学之国ꎬ西洋不如东洋 ꎬ因为去日本路途较之于欧美近ꎬ省下的资费可以多派留学生ꎬ而且相比于西洋ꎬ日本的语言文字相对易学ꎬ图书也都是现成的ꎬ这样可以提高留学生们接受西学的速度ꎮ此外ꎬ他还对曾国藩时派出的赴美留学幼童失败的情况给予了分析ꎬ认为不应因噎废食ꎬ要坚持不懈地派出留学生ꎮ鉴于以上的行动ꎬ他于1903年还编写了«留学章程»来规范留学事务ꎮ当然ꎬ他也想通过这个章程来控制留学生的思想和言行ꎬ使他们不被西方的思想所感染这是他留学目的中维护 中体 的体现ꎬ在«劝学篇»关于留学教育的做法是他把 中体西用 的思想运用到留学实践中的体现ꎮ综上所述ꎬ在张之洞看来ꎬ留学是 中体西用 体现在教育上的一种速成方法ꎬ可以在短时间内吸收西学ꎬ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传统思想论理内核ꎬ并且掌握先进科技的中体西用式的人才ꎬ挽救清王朝ꎮ但是ꎬ事与愿违ꎬ很多留学生不仅习得了张之洞所认为的西学ꎬ还习得了西方先进的思想ꎬ他们并没有按照张之洞的留学章程中的安排ꎬ他们抛弃了 中体 ꎮ正是这些先进的思想使这些留学生变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ꎬ而这也是张之洞 中体西用 教育思想的悲哀ꎮ第二ꎬ学制改革ꎮ如果说留学是张之洞教育思想的速成法ꎬ那么学制改革则着眼于长远的教育发展ꎮ他主张设立由三级学堂构成的教育体系ꎬ 京师省会为大学堂ꎬ道府为中学堂ꎬ州县为小学堂 ꎬ通过三级学堂层层选拔ꎬ择优录取ꎬ并且他对学堂建设所用的资金㊁土地以及学堂学费也做出了较为详细的安排ꎬ 一县善堂之地ꎬ赛会演戏之款改为之ꎬ一族可以祠堂之费改为之 ꎮ近代很多乡村学生的启蒙场所就是在祠堂里的这种现象可能就是源于此建议ꎮ他还认为ꎬ佛道寺观也可以征为建学之用ꎮ关于学费问题 其学堂之费率皆出地方绅富之捐集ꎬ而国家略发管款以补助之ꎬ入学堂者但求成才ꎬ不求膏火ꎬ每人须纳金若干ꎬ以为饮食束脩之费ꎬ贫家少纳ꎬ富家多纳 针对当时西学之费甚贵ꎬ㊀教育文化论坛㊀2018年㊀第5期JiaoYuWenHuaLunTan区域教育文化纵横平易之家不能负担的情况ꎬ他通过这种学费设计大大减轻了贫穷子弟的负担ꎮ佐证之一就是1891年«查明茶商捐助书院学堂经费商情乐从折»ꎮ折之中阐述了插上助学的事情ꎮ这些细致的计划足以让人看到张之洞对学制改革的用心之深ꎬ而这些基本上源于张之洞内心经世致用思想的指导ꎮ在学习的内容方面ꎬ则相当鲜明地体现出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观ꎮ比如ꎬ他在学堂之法约中提到了两点ꎬ一是 新旧兼学ꎬ四书五经㊁中国史书㊁政书㊁地图为旧学ꎬ西政㊁西艺㊁西史为新学ꎮ旧学为体ꎬ新学为用ꎬ不使偏废 ꎮ他把旧学放在首位ꎬ强调传统伦理的教育ꎬ认为 知外不知中ꎬ谓之失心 ꎬ学习西学之前一定要正心ꎬ如果心不正ꎬ那么学再多的西学也无用ꎬ甚至于有害ꎮ二是 政艺兼学 ꎬ在这一点上他还运用了因材施教的方法ꎬ把不同时期 小学堂先艺后政ꎬ大中学堂先政后艺 ꎬ不同人 才识远大而年长者ꎬ宜西政ꎬ心思精敏而年少者ꎬ宜西艺 ꎬ应该怎么学㊁学什么做了分析ꎮ但无论是在小学堂还是在大中学堂ꎬ西学的比重都是相当大的ꎬ 小学堂之书较浅ꎬ事较少如天文㊁地质㊁绘图㊁算学㊁格致方言㊁体操之类具体而微ꎻ中学堂书较深ꎬ事较多ꎬ方言则兼各国㊁算学则讲代数对数ꎬ于是ꎬ化学㊁医术㊁政治以次而及余事ꎬ仿此ꎬ大学又有加焉 ꎮ张之洞的这种超前的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后来不断被沿用ꎬ被历史证明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ꎮ当然了ꎬ无论是 新旧兼学 还是 政艺兼学 都是在 中体 的基础之上ꎬ这一点体现在他重新选取了儒家经典组成 新四书 作为学堂课程中的必修课ꎬ巩固传统伦理观念ꎬ对学生思想的控制ꎬ保证他们能够成为被朝廷利用的合格的中体西用式的人才ꎮ变科举也是张之洞学制改革的重要一环ꎬ在他在«劝学篇 变科举»中指出ꎬ当时的学术环境复杂 (时人)傲然曰:吾所习者孔㊁孟之精理ꎬ尧㊁舜之治法也ꎮ遇讲时务经济者ꎬ尤鄙夷排击之以自护其短ꎬ故人才益乏ꎬ无能为国家扶危御侮者ꎮ 这说明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ꎬ科举制度亟待进行改革ꎬ而张之洞提出的变革科举的思想正当其时ꎮ他在«变科举»中指出要把科举改革成三场ꎮ 第一场试以中国史事㊁本朝政治㊁论王道ꎬ此为中国经济ꎻ二场试以时务策五道ꎬ专问五洲各国之政㊁专门之艺ꎬ此为西学经济ꎻ三场试四书文两篇ꎬ五经文一篇ꎮ 可以从中看出在考试中 中体 的地位非常凸显ꎬ这三场考试 首场先取博学ꎬ二场于博学中求通才ꎬ三场于通才中求纯正 ꎬ如此看来ꎬ如果传统的儒家经学伦理学得不好ꎬ就不能通过第三场考试ꎬ无论是西学学得多么优秀ꎮ由此可见ꎬ张之洞在科举改革中把他 中体西用 的教育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ꎮ第三ꎬ全方位的引进西学ꎮ首先ꎬ他重视因材施教ꎮ 学算ꎬ须心力锐者ꎻ学图ꎬ须目力好者ꎻ学格物㊁化学㊁制造ꎬ须质性颖敏者ꎻ学方言ꎬ须口齿清便者ꎻ学体操ꎬ须气体精壮者ꎮ 这段话中ꎬ张之洞提到这么几对关联词:学方言ꎬ心力锐ꎻ学图ꎬ目力好ꎻ学化学㊁制造质性颖敏ꎻ学方言ꎬ口齿清便ꎻ学体操ꎬ气体精壮ꎮ这几对关联词把学习的课程与所需要的能力清楚的点出来ꎬ这不正是儒家传统教育观念中的 因材施教 吗?在张之洞的想法中 因材施教 的科目对象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礼㊁乐㊁射㊁御㊁书㊁数ꎬ更表现格物㊁化学㊁制造等西化的学科ꎮ这正体现出他的儒家 因材施教 的教育思想与西方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ꎮ其次ꎬ他还主张学习工农商学ꎮ 不讲农工商之学ꎬ则中国地虽广ꎬ民虽众ꎬ终无解于土满人满之饥矣 ꎬ认为运用化学和机器之学能使农业生产 倍收而省力 ꎬ因此 宜设农务学堂 ꎬ学习农业知识ꎮ他在«劝学篇 工农商学第九»中指出中国的茶㊁丝㊁麻㊁棉四利为外人所夺ꎬ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落后于西方ꎬ没有采用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ꎬ从而导致农业产品产量和质量双双下降ꎬ落后于西方ꎬ他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源和解决措施在于然化学非农夫所能解㊁机器非农家所能办ꎬ宜设农务学堂 建立农业职业学堂ꎬ培养职业农民ꎬ用学习西方的植物学等知识ꎬ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ꎮ对于工学ꎬ他主张要 教工师 ꎮ认为 工有二道:一曰工师ꎬ专以讲明机器学㊁理化学为事ꎬ悟新理㊁变新式ꎬ非读书士人不能为ꎬ所谓智者创物也ꎮ一曰匠首ꎬ习其器㊁守其法㊁心能解㊁目能明㊁指能运ꎬ所谓巧者述之也 对于中国工的分析是张之洞能够针对性提出改良这种情况的教育计划的基础ꎮ当时中国良匠 多有通晓机器者ꎬ然不明化学算学ꎬ故物料不美ꎬ不晓其源ꎬ机器不合ꎬ不通其变 ꎬ良匠虽能熟练操控机器但是因为并不懂得机器的工作原理所以并不能制造出好的产品ꎬ技术工人的素质有待于提高这一问题暴露了出来ꎮ因此他鼓励技工出国留学创建工艺学堂ꎬ有条件的可以出国ꎬ次之者可以在国内接受职业技术的专门教育ꎬ两种方法同时并宋泽民:张之洞«劝学篇»中的 中体西用 教育思想区域教育文化纵横举推动技工素质的提高ꎬ他这种高度重视高级技工职业教育的想法对现代中国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ꎮ对于商学ꎬ他认为要 通工艺 ꎬ认识到 外国工商两业ꎬ相因而成ꎬ工有成器ꎬ然后商有贩运ꎬ是工为体ꎬ商为用也 ꎬ现代商业与传统社会的商业有明显的不同ꎬ现代商业是以工业为基础ꎬ这体现了张之洞思想的深度ꎮ因此他提出ꎬ要向西方学习商业ꎬ并且建立 商务之大学堂 ꎮ他还主张 一曰译商律ꎬ一曰自治ꎬ一曰游历 ꎬ从具体的方法上对商业之学进行指导ꎬ希望通过进行商业教育ꎬ运用西学来挽救中国传统的商人ꎬ使中国的商业发展起来ꎮ最后ꎬ张之洞还在«劝学篇»中单独的把兵学列为一节ꎬ可见他对这种学问的重视程度ꎬ兵学是国防的重要基础ꎬ事关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ꎬ他看到了西方军事教育的强大 盖兵学之精ꎬ至今日西国而极 ꎬ张之洞承认西方的强大也显示出他能从客观上看待中西教育从而提出吸取西方军官学堂的优点与本土练兵法相结合的方法ꎬ提出教武备学生的三法ꎬ 曰学堂㊁曰操场㊁曰野操 ꎮ并且ꎬ他还指出 今日朝野皆知练兵为第一大事ꎬ然不教之于学堂ꎬ技艺不能精也ꎻ不学之于外洋ꎬ艺虽精ꎬ习不化也 ꎬ还主张聘用西方的教官ꎬ这也充分体现出他在对于军事学堂的建设中充分学习西方思想ꎮ而且他还制定了教育程期 教兵止在操场ꎬ迟者一年可用 教将官者学堂五年ꎬ随营操演二年 教大将者ꎬ学堂五年ꎬ随营二年ꎬ再入大学堂二年 对于不同职位的官员采取不同的教程体现了他经世致用ꎬ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并且他还强调 至其教将士之本务有二:曰忠爱ꎬ曰厉廉耻 这是其注重中体为本的体现ꎬ而这个教程又是参考西学写成ꎬ可以看出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的教学思想渗透在他教育行为的每一个角落ꎮ他在光绪十三年六月十四日所上创办水师学堂折中提到 至洋教习拟用三员:水师驾驶洋教习一员ꎬ陆师语文㊁测算兼操练正洋教习一员ꎬ其副教习一员 这个提议中聘用洋教员来讲学的做法也表现了他运用 西学 来强化中国的军事教育的思想ꎮ综上所述ꎬ 西学 的全方位引进是为了让 西学 以更大的接触面来改造 中学 ꎬ以加快中体西用式的清王朝成型的速度ꎬ最终达到维护清政府对中国的统治的目的ꎬ而这个目的是张之洞一直坚持的ꎬ也是他思想的最终落脚点ꎮ㊀㊀四 中体西用 的教育思想的思考«劝学篇»中透露出的 中体西用 的教育思想是那个时代对于教育的一种积极探索ꎬ现在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也在探索的道路上ꎮ所谓 古为今用 张之洞的开创性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育改革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ꎮ(一)重视职业教育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要设立 矿业学堂 工业学堂 商务学堂 农务学堂 工艺学堂 等这些学堂都是专业性质的学堂ꎬ涉及工农商兵各行业ꎬ门类齐全ꎬ在注重 中学 学习内容的同时ꎬ还重视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科技知识以及工艺技术ꎬ从另一个方面讲学习 西用 才是张之洞建立这些学堂的目的所在ꎬ而且张之洞不仅说了而且还在现实中进行了教育实践ꎬ例如在1882至1884年间所做的«咨学院筹商学校事宜»就对设立商学校的具体章程等进行规定ꎬ以及1898年上«设立农务㊁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公所折»奏请光绪皇帝设立农务学堂和工艺学堂等都体现了张之洞对教育实践的努力ꎮ他的办学目的很明确 通经为世用ꎬ明道守儒珍 即培养能够掌握扎实的中学功底ꎬ在此基础上精通专业技术的人才ꎮ这对我们当代的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ꎮ当今中国职业教育学校生源质量偏差成为一种普遍现象ꎮ这种情况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不高ꎮ专业技术人员对于促进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ꎬ而且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职业技术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高ꎬ这就造成了我国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实用技术人员水平的巨大差异职业学校教育培养的技术人才不能满足社会所需ꎬ解决这个矛盾可以从«劝学篇»中得到启发即通过改革职业教育体系来促进较高水平的人才流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中ꎬ在«劝学篇»中张之洞是给予学堂学员以功名从而刺激优秀生源进入职业学堂ꎬ打破工受歧视的传统思想ꎮ现在解决这个矛盾也可用这种方法 通过整合高校资源与职业技术学校挂钩ꎬ形成产学研结合的生态链ꎬ既可以通过生态链提高职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ꎬ又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ꎮ(二)重视传统文化张之洞写«劝学篇»的目的就是想用西用来拯救。

【教育资料】张之洞《劝学篇》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张之洞《劝学篇》学习专用

张之洞《劝学篇》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号抱冰老人,清朝直隶(河北)南皮人。

张之洞出身于中国清朝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其父辈以上三世为州县官。

他在27岁时中进士,以殿试一甲第三名的资历授职翰林院编修。

同治六年(1867)年充任浙江乡试副考官,不久离京到湖北任学政。

同治十二年(1873)典试四川,就任学政。

光绪七年(1882)初出任山西巡抚。

三年后升为两广总督。

光绪十五年(1889)调任湖广总督,直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离任,在此十七年间曾在1895至1896年临时代理两江总督,并在1902至1903年入京参加清末“新政”从事厘定新学制。

1907年调任朝中任军机大臣,主管学部,总揽全国教育大权。

1909年病卒,谥文襄。

张之洞的仕宦生涯长达40余年,而且大部分时间为地方官,是清朝末期最有影响的封疆大吏,尤在湖广任内,大办洋务,兴实业,办工厂,主张工业救国,成为清末杰出的洋务派代表人物。

同时,他在任地方官和主管学部期间,大力创办新学堂,改革旧书院,倡导留学教育,而且亲自参与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的制定工作,从而使得他成为中国近代最有实际影响的教育改革家。

然而,真正使得他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还不仅仅是因为这些,而是他在长期的政治和教育实践基础上,迎合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需要,在中西文化大冲突和大融合的特殊历史的环境与氛围中,全面地总结了洋务派和清王朝统治集团开明人士的政教思想,以新儒家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调和论为思想基础,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系统的教育主张,这一教育主张深远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改革方向及文化发展趋向,亦成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家。

张之洞一生著述颇丰,后人编有《张文襄公全集》共229卷,包括他一生撰述的各种奏议、公牍、文集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轩语》、《书目答问》、《抱冰堂弟子记》和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劝学篇》。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到的著名论断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到的著名论断

《张之洞劝学篇》是清朝官员、学者张之洞所撰写的一篇劝学散记。

在这篇文章中,张之洞提到了许多著名的论断,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对于提高个人修养和开拓思路的重要作用。

在我看来,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学习的肯定,更是对于人生态度和修养的深刻反思。

让我们来对这句话进行逐字解读。

读书,是指广泛地涉猎书籍,不断地获取知识和信息;破万卷,则是指读书的量要足够大,不能仅仅滞留在表面的了解上;下笔如有神,则是指在写作、表达的时候要有深刻的领悟和出色的表达能力。

结合这句话的整体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涉猎大量书籍,才能够在表达和写作时有深刻的理解和优秀的表达能力。

张之洞在这句话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贯的价值观。

在我国古代,读书被视为提高个人修养、涵养情操的根本途径。

从儒家经典《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到《孟子》中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都表达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学习的重视。

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则更是强调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习对于个人修养和品格的塑造作用。

在当今社会,知识爆炸的时代已经来临,学习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下笔如有神”,则更加强调了学习对于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在现代社会中,优秀的表达能力、深刻的思维能力更是越发显得重要。

这也印证了古语所云,学习是不分时代的普遍真理。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到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学习的肯定,更是对于人生态度和修养的深刻反思。

只有不断地学习,涉猎广泛的书籍,才能够在思维和表达上有所突破。

我们应该时刻铭记这句话,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让自己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破浪前行,让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如有神般的深刻。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和知识的重要性愈发显得突出。

浅评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以《劝学篇》为中心

浅评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以《劝学篇》为中心
“ 县 有 人 文 盛 物 力 充 者 , 能 设 大 学 , 能 设 中 府 府 县 学, 尤善 。 l1 ”l们而“ 学 、 J 小 中学 、 学 , 各 分 为 两 三 大 又
《 劝学篇》 为中心 , 中讨论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 集 从教 育方 式 的角度 看

等。期满之后 , 考其等第 , 给予执照。 ¨ 并且张之 ” ∞
仁 义 ” 不 知 变 通 , 以应 对 当时 中 国社 会 所 发 生 却 无 的巨大 变化 , 因此 , 该 以当 时社 会 现实 为基 础建立 应 新 的学 堂 。从建 置上 来看 , 新学 堂应 不 同于书 院 , 张
之洞提出学堂应分为大、 小三等 , 京师、 中、 “ 省会 为 大 学堂 , 道府 为 中 学堂 , 州县 为 小 学 堂 , 中小 学 以备 升 人大 学 堂之 选 。 【 1 而 这 一 标 准也 不 是 绝 对 的 , ” 14 13
等 级 以及不 同 的教 学 任务 , 得教 育 有 了明 确 的量 使 化标 准 , 改变 了以往私 塾 、 院教 学 中 的随意性 的特 书 点 。从 学堂教 学 来 看 , 堂所 学 内容 都 是 在 统一 的 学
标 准指 导下 进行 的 , 即所谓 “ 读 有 定 书 , 习有 定 所 所

[ 中图分类 号]K 5 [ 2 文献标 志码 ]A [ 文章 编号]10 -8 3 2 1 )40 0 -3 [ 0 85 2 (0 10 -0 10 收稿 日期 ]2 1 0 -2 0 1- 2 6
On Zha g Zh d n SEd c to lTho g t n i o g’ u a ina u h
L I A —na in
( colfHioy Nak i nvrt,Tajn30 7 ,C i Sho o s r, na i sy in 0 0 1 hn t U ei i a)

张之洞《劝学篇》读后感

张之洞《劝学篇》读后感

张之洞《劝学篇》张之洞《劝学篇》张之洞《劝学篇》篇1今天读张之洞《劝学篇》,看到张同志是很坚决的,这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关,和他所处的社会地位有关,但是不管怎么样,他抓的矛盾在我们今天看来也还是很准的,劝学24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括之以“五知”,五知是什么呢?一要知耻,懂得比不上____,比不过土耳其甚至古巴,这是很羞辱的事情,二要知惧,要担忧中国的命运,不能沦为印度越南埃及波兰这样的殖民地,三要知变,四知要,也就是大家都要抓主要矛盾咯,比方“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五要知本,要有一个民族立场。

我觉得这些话对于今天的情况来说,都是值得重新思量的。

张之洞说,“惟知亡,那么知强矣”,忧患意识是他这个文章也是他思想的最原初的一个出发点。

我们今天写文章好似所患的偏生就是这个,首先是很多人已经不知“亡”,觉得天下太平,人民每天都在进步,世界每天都在开展,中国的好日子是一天一天好了;略微好点的便是不“知”亡,知道忧患,但是忧患得乱七八糟的,不对头,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可能我就是这样子咯,我有自知之明;但是还有最坏的,“不”知亡,知道问题,就是不说,还成心掩盖,这样的人大概是获利的寡头与权利的代表,利之所至,至于家国之思,那是不要也罢的。

如今为官者,有谁看时代问题,有张之洞之深入透彻,____?吴副总?各级封疆大吏?他们只是庸碌之辈,只知沉迷于酒色金钱之中,比晚清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林那么徐等名臣的清廉、为国为民的思想,相差何止千百倍。

晚清名臣立言立书,道德修养可以传于后世,当今社会,我看不到有哪个政要人物,可以比得上晚清名臣。

张之洞《劝学篇》篇2张之洞的劝学篇,在以前就曾接触过,但是没有精心去研究,但是今天再次拿起,突然有种新的感悟……首先我们来看看张之洞本人对教育的影响力。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奉献 ,国内学者已进展了比拟充分的研究。

但大多研究以张之洞与洋务新政关系为主 ,分析^p 张之洞在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详细活动较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之洞之《劝学篇》
张之洞《劝学篇》
《劝学篇》介绍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
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

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

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劝学篇序》
昔楚庄王之霸也,以民生在勤箴其民,以日讨军实儆其军,以祸至无日训其国人。

夫楚当春秋鲁文宣之际,土方辟,兵方强,国势方张,齐晋秦宋无敢抗颜行,谁能祸楚者!何为而急迫震惧,如是之皇皇耶?君子曰:不知其祸则辱至矣,知其祸则福至矣。

今日之世变,岂特春秋所未有,抑秦汉以至元明所未有也。

语其祸,则共工之狂,辛有之痛,不足喻也。

庙堂旰食,乾惕震厉,方将改弦以调琴瑟,异等以储将相,学堂建,特科设,海内志士,发愤镒捥,於是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於一。

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

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非薄名教之心。

夫如是,则旧者愈病新,新者愈厌旧,交相为瘉,而恢诡倾危乱名改作之流,遂杂出其说以荡众心。

学者摇摇,中无所主,邪说暴行,植流天下。

敌既至无与战,敌未至无与安,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矣!
窃惟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裹在学。

不佞承乏两湖,与有教士化民之责,夙夜兢兢,思有所以裨助之者。

乃规时势,综本末,著论二十四篇,以告两湖之士,海内君子,舆我同志,亦所不隐。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内篇九:曰同心,明保国、保教、保种为一义,手足利则头目原,血气盛则心志刚,贤才众多,国势自昌也;曰教忠,陈述本朝德泽深厚,使薄海臣民咸怀忠良,以保国也,曰明纲,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礼政之原本,人禽之大防,以保教也:曰知类,闵神明之胄裔,无沦胥以亡,以保种也;曰宗经,周秦诸子,瑜不掩瑕,取节则可,破道勿听,必折衷於圣也;曰正权,辨上下,定民志,斥民权之乱政也;曰循序,先入者为主,讲西学必先通中学,乃不忘其祖也,曰守约,喜新者甘,好古者苦,欲存中学,宜治要而约取也;曰去毒,洋药涤染,我民斯活,绝之使无萌拚也。

夕卜篇十五:曰益智,昧者来攻,迷者有凶也;曰游学,明时势,长志气,扩见闻,增才智,非游历外国不为功也;曰设学,广立学堂,储为时用,为习帖括者击蒙也,曰学制,西国之强,强以学校,师有定程,弟有适从,授方任能,皆出其中,我宜择善而从也;曰广译,从西师之益有限,译西书之益无方也:曰阅报,眉睫难见,苦药难尝,知内弊而速去,知外患而豫防也;曰变法,专已袭常,不能自存也;曰变科举,所习所用,事必相因也;曰农工商学,保民在养,养民在教,教农工商,利乃可兴也;曰兵学,教士卒不如教将领,教兵易练,教将难成也;曰矿学,兴地利也;曰铁路,
通血气也,曰会通,知西学之精意,通於中学,以晓固蔽也;曰非弭兵,恶
教逸欲而自毙也,曰非攻教,恶逞小忿而败大计也。

二十四篇之义,括之以五知:一知耻,耻不如日本,耻不如土耳其,耻不如暹罗,耻不如古巴,二知惧,惧为印度,惧为越南缅甸朝鲜,惧为为埃及,惧波兰,三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四知要,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五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

凡此所说,窃尝考诸中庸而有合焉。

鲁弱国也,哀公问政,而孔子告之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
耻近乎勇。

”终之曰:“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兹内篇所
言,皆求仁之事也,外篇所言,皆求智求勇之事也。

夫中庸之书,岂特原心杪忽校理分寸而已哉?孔子以鲁秉礼而积弱,齐邾吴越皆得以兵侮之,故为此言以破鲁国臣民之聋聩,起鲁国诸懦之废疾,望鲁国幡然有为,以复文武之盛。

然则,无学、无力、无耻则愚且柔,有学、有力,有耻则明且强。

在鲁且然,况以七十万方里之广,四百兆人民之众者哉?吾恐海内士大夫狃於晏安,而不知祸之将及也,故举楚事。

吾又恐甘於暴弃而不复求强也,故举鲁事。

易曰:“其亡其亡,系於苞桑。

”惟勿
亡,则知强矣。

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南皮张之洞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