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导管异位原因和护理对策
PICC导管异位的护理对策

脑创 伤 1 例。
经 口鼻 内镜下扁桃体及腺样体切 除术具有以下优 点 : ① 视 野大而清晰 , 操作方便 , 尤其适合岁数较小 的患儿。 ②组织切除 彻底 , 对周 围结 构的损伤概率降低 。鼻 内镜下可 清楚地显示 扁
1 . 2 方法
由取得置管资 质护士进行 P I C C置管 , 置管前
效 地减少测量误差 , 提高 了工作效率及患者满意度 。 2 . 3 配合不 良和个体静脉 系统 解剖差异 P I C C颈 内静脉
异位的原 因排 除肿块压迫 、 上腔静 脉压力 增高 、 局部解 剖变异 等因素外 , 往往 由于患 者体 位不 当或不能 有效 曲颈 引起 , 重新
【 摘 要 】目的 探 讨 P I CC导 管异 位 的护理 对 策 。方 法
送管是 临床最 常用 的复位方法【 1 _ 。 再送管方法 : 首先先撤 出导管 至1 5 c m处 , 配合护士 按常规法 确认 颈 内静脉位置 : 胸 锁乳 突 肌二头与锁骨上缘的小三角 内( 胸 骨小上 凹) , 并用手掌 内侧 面 用力 向颈侧 内下方压迫( 压迫时间不宜过长 ) , 与此 同时操作 护 士边冲边送导管至所需长度 。如置管失败 , 可能 与个体静 脉系
长, 导管尖端就 会异位于右心房 甚至右 心室 , 从 而引发心率失 常等并 发症 四 。如导管置入过短 , 导管尖端 就不能位 于上腔 静 脉, 输注化疗 药易引发静脉炎及 局部组 织坏死 等并发症 , 同时
【 2 ] 尹桂茹 , 岳 卓立 , 胡建功 , 等. 腺样体免疫状况 与分 泌性中耳炎的相
导管异位现象发生。
2 . 2 长度不准确
P I C C导管 尖端最佳位置位于 上腔静 脉
PICC导管异位

8
Compa最n新y L课og件o
导管位置的重要性
导管过短
血栓的风险 内膜损伤风险 纤维蛋白鞘风险 堵管的风险 导管异位的风险
导管过长
心律失常的风险 三尖瓣损伤的风险 心房血栓的风险
导管有风险,看护需谨慎
9
Compa最n新y L课og件o
PICC 尖端位置影响
PICC 尖端位置影响
1、导管过长,其头端异位于心房, 可以起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引起 心脏穿孔,导致死亡。
最新课件
22
最新课件
23
最新课件
24
最新课件
25
最新课件
谢谢聆听!
26
最新课件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最新课件
27
可发生在颈内静脉、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返 折)、胸廓内静脉、胸外侧静脉、奇静脉、右心房或右心室 等部位。
7
Compa最n新y L课og件o
异位的临床表现
原因:血管解剖原因;病人体位;血管形态的改 变;颈部阻 断不准确;测量不准确;发育异常等。
送管困难,回血不畅,自动回血 阻力回弹,无法抽到回血;耳朵听到水声。
是置管过程中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 10%~60%。
3
Compa最n新y L课og件o
最佳位置
PICC终端应在SVC的下1/3处,临 近SVC与右心房的连接处为最佳。
为什么? 1.SVC接受来自身体左右侧的血栓形成的风险。
4
Compa最n新y L课og件o
❖ 3、其他定位方法:X线透视、超声等
11
Compa最n新y L课og件o
PICC置管并发症导管漂移或脱出的预防与处理

PICC置管并发症导管漂移或脱出的预防与处理
(一)原因
1.导管固定不牢固,更换贴膜时方法不正确。
2.过度牵拉导管,主要是由于病人肢体频繁活动。
3.患者缺乏自我保护导管方面的知识。
(二)预防
1.指导病人休息与活动,穿刺侧肢体勿频繁活动,妥善固定导管。
2.定期检查导管,记录好外留导管的位置与长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3.更换贴膜时手法轻稳、正确,顺着导管方向从下往上揭去贴膜,以免将导管拔出。
(三)处理方法
1.导管漂移时,拍胸片找出漂移的位置,使导管移至正常位置,若无不适感可继续使用。
2.导管外脱时,严格无菌操作从里向外碘伏消毒脱出的导管,嘱病人手臂外展900,然后将外脱的导管送到“0”点。
1例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处理及体会

1例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处理及体会1. 引言PICC(穿刺可替换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常见的幼儿静脉通道设备,它可以通过插入上臂的静脉来输液、输血或给药。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PICC导管可能会出现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情况,这给幼儿的治疗和护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处理方法,并分享我在处理该情况时的体会和经验。
2. 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原因及处理方法2.1 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原因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解剖结构异常、插管技术不当、导管穿刺位置选择不准确等。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导管的有效使用受限,增加了感染和静脉栓塞的风险。
2.2 处理方法2.2.1 导管位置确认当怀疑幼儿的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时,首先需要进行导管位置的确认。
可以通过X线检查、超声或导管注射剂来确定导管的位置。
2.2.2 导管修复或更换一旦确认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修复或更换导管。
修复的方法包括重新定位导管、修复导管插入点的漏洞等。
如果修复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就需要考虑更换导管。
2.2.3 创面护理和感染预防在导管修复或更换后,创面护理和感染预防非常重要。
应该注意保持导管周围的创面干燥清洁,定期更换敷料,并加强导管周围的消毒工作。
幼儿的免疫系统脆弱,容易感染,因此护士还应该监测幼儿的体温和其他感染迹象。
3. 对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处理的体会和经验在处理幼儿PICC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3.1 重视导管位置的选择和插管技术的操作导管位置的选择和插管技术的操作是预防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的关键措施。
在插管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充分评估幼儿的解剖结构、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并在操作过程中确保操作者具备良好的插管技巧。
3.2 导管位置的及时确认和修复一旦怀疑导管异位至胸壁外侧静脉,应该立即进行导管位置的确认,并及时采取修复措施。
picc管移位的常见原因

picc管移位的常见原因picc管移位是指在穿刺导管插入体内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导管不在原本预定的位置上,而发生移动的情况。
picc管是一种常用的中心静脉导管,其插入后可以长期留置,用于输液、输血、给药等操作。
picc管移位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下面将介绍picc管移位的常见原因。
1. 患者体位改变:患者在活动或转换体位时,特别是在上肢运动频繁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picc管的移位。
例如,患者在上肢进行大幅度活动时,picc管可能会被拉扯,从而导致位置的改变。
2. 外力因素:外力的作用也是导致picc管移位的常见原因之一。
例如,当患者的上肢被不慎撞击或挤压时,picc管可能会受到外力的影响而发生移位。
此外,患者在穿戴衣物时,如果过于紧身或摩擦力过大,也可能引起picc管的移位。
3. 插管操作不当:插管操作不当也是导致picc管移位的重要原因。
当操作者在插入过程中没有准确找到血管,或者操作技术不熟练,可能会导致导管插入不到位,从而引起移位。
此外,插管时没有固定好导管,或者固定方式不正确,也可能导致picc管的移位。
4. 导管内径选择不当:picc管的内径选择不当也可能引起移位。
如果导管的内径过大,可能会导致导管在血管内滑动,从而发生移位。
因此,在选择picc管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导管的内径,以减少移位的风险。
5. 导管长度不合适:picc管的长度不合适也可能引起移位。
如果导管过长,可能会导致导管在血管内移动,甚至穿过心脏而进入肺动脉,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在选择picc管时,应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和血管情况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导管长度,以避免移位的发生。
6. 血管病变:患者的血管病变也是导致picc管移位的常见原因之一。
例如,血管壁的瘤样扩张、血栓形成或动脉粥样硬化等情况可能会导致血管腔径变窄或变形,从而使picc管易于发生移位。
7. 导管材料问题:picc管的材料也可能会影响其稳定性,从而导致移位。
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中导管异位的原因分析与处理

作者单位:050082 石家庄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肿瘤科孙莉:女,本科,主管护师B 超引导下PICC 置管术中导管异位的原因分析与处理孙 莉摘 要 目的:分析B 超引导下PICC 置管术中导管异位的原因,提出相应处理措施,以提高PICC 置管成功率。
方法:2012年1月~2013年2月在我科接受B 超引导下PICC 置管并发生异位的病人14例,分析其原因及采取的处理措施。
结果:14例病人中,除1例因血管个体原因重新穿刺外,其余13例通过调整体位、导管长度或边推注生理盐水边送管,将导管成功置入。
结论:准确的导管测量,正确的血管选择,精确掌握撤导丝的时机,正确的体位,置管前血管的评估及解释工作等能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
关键词 PICC;异位;原因;处理 doi :10.3969/j.issn.1672-9676.2013.16.061 PICC 是指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他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已在临床广泛使用,但在临床置管过程中,也遇到各种问题及并发症,其中导管异位是常见问题之一。
导管异位是指置管后拍摄胸片示导管头端不在上腔静脉,而进入颈内静脉等他血管或心脏其他部位[1]。
导管异位可明显增加PICC 置管期间的并发症,现总结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科在B 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发生导管异位的病人14例,男9例,女5例。
年龄31~73岁,平均52岁。
肺癌6例,乳腺癌3例,肠癌2例,食管癌2例,淋巴瘤1例。
PICC 型号为4Fr,长度60cm,由取得PICC 置管资格证书的护理人员专门负责置管操作,选择静脉依次为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其中,异位至右心房4例,送管不到位2例,异位至腋静脉1例,异位至贵要静脉1例,异位至颈内静脉6例。
2 导管异位原因分析与处理2.1 异位至右心房4例2.1.1 原因 由于体表测量的长度不能十分准确地显示体内静脉的解剖导致测量过长所致,一般无临床表现,偶尔表现为胸闷、气促,严重者可致房颤,与导管直接刺激心内膜有关。
PICC置管时导管异位至颈静脉的原因分析及见策

1 . 不 同置管 导管异位 至颈静 脉情 况 : A组患 者发 生颈 静
脉异位 l 2例 , 异位率 3 1 . 6 %, B组置管患者发生颈静脉 异位 1 例, 异位率 0 . 9 %, 两组置 管患 者发生 颈静脉 异位 1 3例 , 异 位 率6 . 9 %, 见表 1 。
表 1 两组置管导管异位至颈静脉情况 n ( %)
患者, 采用合适 的置人 及预防异位方 法 , 以提高 P I C C的置管成功率 , 减少 相关并 发症的发生。
【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异位; 原因分析 ; 护理对策
导管异位是经外周静 脉置人 中心静脉 导管 ( p e r i p h - e r a l l y
肿瘤术 后化 疗 患者 4 7例 , 占2 5 2 7 %, 重 型颅 脑损伤 患者 3 5 例, 占1 8 . 8 2 %, 多脏 器 功能衰 竭患 者 2 6例 , 占1 3 . 9 8 %, 脑 血 管 意外 患者 1 9 例, 占1 0 . 2 2 %; 脓毒血症患者 l 3 例, 占6 . 9 9 %。
芯右手送管鞘 0 . 5 —1 . 0 c m, 松开止血带 , 撤出针芯 , 按每秒 1 — 2 c m的速度 轻柔地送入 导管 , 当管端送 至右上肢 1 5 C f l 或左
。
发生率在 2 1 2 . 6 %之 间[ 1 - 2 ] 。S c h w e i c k e r t [ 3 ] 等 研究 得 出,
穿刺血管 : 贵要静脉 9 5例 , 占5 1 . 0 8 %, 肘正 中静脉 6 3例 , 3 3 . 8 7 %, 头静脉 2 8例 , 占1 5 . 0 5 %。1 3例颈静 脉异位 中 , 男 5例 ,
PICC导管异位调整方法的探讨

PICC导管异位调整方法的探讨PICC导管即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主要是通过导管从外周手臂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
PICC导管的应用能够有效的避免化学药物和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由于大静脉的血流速度较快,可以迅速稀释化学药物,避免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保护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但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PICC导管异位的现象,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本文就PICC导管异位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PICC导管异位的调整方法,以便提高PICC导管的使用成功率,减少异位的发生。
标签:PICC导管;异位;调整方法0.引言PICC导管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通常使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肠外营养、肿瘤化疗、老年患者输液。
当PICC导管没有在上肢静脉处,则称之为导管异位。
导管异位是PICC置管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较高。
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可造成治疗中断,导管保留比较困难,严重者会引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引起导管异位的发生部位通常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右心房或右心室、胸外侧静脉等。
1.PICC导管异位的因素其一,解剖位置。
PICC导管的最佳穿刺静脉是贵要静脉,主要是由于贵要静脉管腔由下至上逐渐变粗,静脉瓣较少,有利于穿刺。
肘正中静脉是比较短粗的静脉干,向心走行分为两条,一条在尺侧汇入贵要静脉,另外一条在肘窝外侧汇入头静脉。
由于头静脉在和锁骨下静脉入口连接处形成上弓,然而上弓形成的角度有问题,使得导管无法顺利进入到上腔静脉中,导致尖端抵触血管壁返回到腋静脉中。
因此,使得经头静脉置管容易发生异位[1]。
其二,体位因素。
根据调查研究,导管异位和穿刺时患者的体位有密切联系,送管时间可以根据送入长度对肢体位置进行调整,从而达到调整送管方向的目的。
从解剖学就角度分析,颈静脉和上行的上肢静脉之间有一个夹角,如果夹角的角度变大,导管就比较容易划入颈静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