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浅谈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文将重点讨论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涵盖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并探讨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是我国面临的一大环境问题。
近年来,随着工业和机动车数量的迅猛增长,大气中的污染物排放量也急剧上升。
这导致了严重的雾霾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
由于长期暴露在污染的空气中,人们的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
此外,空气污染还对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破坏。
为了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加强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的治理,提高燃煤电厂和工厂的煤改气等。
此外,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如太阳能和风能,也是有效的解决途径。
政府还应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
二、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是我国另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尽管我国有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人口多、水资源分布不均等原因,许多地区常年面临着水资源紧张的局面。
此外,水污染也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不少地区的水质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用水需求。
要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力度,加强水资源的调度和分配。
其次,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和非法取水行为。
此外,应该推广节水技术,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也是一个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城市化和农业扩张,许多珍稀物种的栖息地遭到了破坏,导致物种数量急剧减少。
同时,非法的狩猎和盗猎行为也给我国的野生动植物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珍稀物种的栖息地。
此外,要加强对非法狩猎和盗猎行为的打击,加大对侵犯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处罚力度。
同时,也需要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增强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的认识。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发展建议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环境污染愈演愈烈。
这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而如今,保护生态环境已经被认为是当前全球的重大课题之一。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我国政府也已经将保护环境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来完成。
本文将从现状和建议两方面来分析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飞快,然而城市化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繁荣,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严重威胁。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我国尽管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然面临许多严重问题,比如:第一,水污染和短缺成为了严重问题。
我国的水资源是非常丰富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水面上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这导致了水资源的短缺。
第二,空气污染很严重。
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让空气污染水平显著上升。
例子如北京和天津市,每年的雾霾天数愈演愈烈。
第三,生态破坏和环境威胁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的生态系统面临很大的威胁,如森林砍伐和湿地开发,这导致土地稳定性降低,更极端的情况下,地面塌陷、洪水、滑坡等。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建议(1)制定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
制定更为科学和有力度的环境保护法、土地利用法和恢复耕地法,加强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让不合法的行为受到严惩。
(2)推进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加强环保技术研发,推广环保技术应用,通过技术创新,取代高污染的生产工艺和产品。
(3)增加教育和宣传。
加强宣传推广环保知识,让公众意识到环保对生活和社会的重要性。
还应加强教育,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4)实行量化管理方式。
采用一系列量化管理措施,如推广生产者负责原则、污染排放权交易、环保保险等,鼓励企业和机构减少污染和废弃物。
(5)完善城市规划。
通过科学规划,建立现代城市公共交通,并接受更多的公共意见参与城市规划,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6)财政补助和奖励机制。
我国环境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环境发展现状与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问题备受关注。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对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
因此,探索我国环境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至关重要。
一、环境发展现状1.1 水污染问题我国水污染问题严重,湖泊、河流、地下水等水源受到严重污染。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成为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水污染已经导致水资源的枯竭和水生态系统的破坏,威胁到了人民的生存环境。
1.2 大气污染问题我国大气污染问题尤为严重,特别是北方地区的雾霾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化石燃料的使用和工业排放,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释放到大气中。
这些物质在大气中聚集形成雾霾,对空气质量和人们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1.3 土壤污染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在工业、农业和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土壤的污染问题没有足够重视。
重金属、农药等污染物的大量积累,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土壤污染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4 生态破坏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
森林过度砍伐、湿地消失和物种灭绝等问题,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态系统的破坏进一步加剧了环境问题的恶化。
二、环境发展趋势2.1 提高环境意识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人们的环境意识正在逐渐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环境保护,购买环保产品和采取节能减排措施,以减轻对环境的负担。
这种环境意识的提高将推动环境发展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2.2 推行绿色发展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实施节能减排、资源回收利用等措施。
加大绿色产业、清洁能源和环境友好技术的发展力度,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良好状况。
2.3 强化环境监管为应对环境问题的挑战,我国政府加强了环境监管力度。
出台了一系列的环保法律法规,加强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和治理。
加大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追求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友好型,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健康。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许多挑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
同时,加大对环保企业的监管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惩,促使企业改善环境污染问题。
其次,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我国应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转型,推广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同时,加大对高污染行业的整治力度,限制其发展,鼓励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
此外,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研发环保型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降低污染排放。
第三,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
我国应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划定禁猎区和保护区。
同时,进行生态恢复工作,重建森林、湿地和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第四,加强水资源管理是保障生态环境的关键。
我国应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推广雨水收集利用和水循环利用技术,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
第五,加强教育和宣传是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环境教育的投入,推进环境教育法制化。
同时,通过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加大对环境问题的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公众对环境的责任和意识。
综上所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的一项重大任务。
政府、企业和公众都需要共同努力,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多样生态系统的国家,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的保护措施。
一、现状分析1.1 水资源水资源是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然而,在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生态破坏等问题成为阻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据统计,我国有超过6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严重超标的湖泊和河流数量居高不下。
1.2 大气污染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排放大量污染物已经对我国的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我国的大城市常年笼罩在烟尘和雾霾中,大气质量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空气污染导致的早逝人数高达百万。
1.3 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也是生态平衡的体现。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
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受到威胁,生态系统的恶化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灾害。
二、保护措施为了应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2.1 水资源保护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政府加大了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
在立法上,我国通过了《水污染防治法》和《水土保持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
此外,政府还鼓励节水措施的普及和推广,并加大对水环境治理的投入。
2.2 大气污染治理为了改善大气质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例如,实施了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了工业和车辆尾气的监管,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空气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提醒公众关注空气质量。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政府加强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限制捕捞和砍伐等破坏性行为。
此外,政府还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鼓励农民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我国环境污染概况及环境保护浅见

我国环境污染概况及环境保护浅见我国环境污染概况及环境保护自工业化以来,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以下是对我国环境污染概况及环境保护的浅见。
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主要集中在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三个方面。
空气污染是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我国许多城市都面临着严重的雾霾天气,其中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的排放。
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和燃煤的火力发电厂等都是排放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吸入这些污染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对儿童和老年人的影响更大。
水体污染也是我国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的方面。
我国的许多江河湖泊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水体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废水和农业排放的化肥农药等污染物的直接排放导致的。
这些污染物不仅会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的伤害,还会引发水源地的污染,严重威胁到人民的饮水安全。
土壤污染虽然不如空气和水体污染问题引人关注,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国大量的农田和耕地都受到了工业废弃物、农药以及人类活动的污染。
这些污染物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对作物品质产生严重影响。
土壤的污染还会影响到地下水的质量,最终危及到人们的生活饮水。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环境监测和监管,对污染源进行严格的排放标准和监管。
我国还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严厉处罚,以此来形成一定的威慑。
我国也逐渐推广环保技术和设备,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环境污染的产生。
还有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环境保护浅见。
合理利用资源,推动节能减排。
我们应该重视资源的有限性,通过推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节能新技术,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有效治理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有效治理对策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也日益突出。
由于许多工厂的工业污染、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能源方面的不合理利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这些问题的爆发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如严重的污染、退化和枯竭。
因此,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安全和可持续的环境对我国的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和有效治理对策。
I.现状1.空气污染: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非常严重。
由于工业化和车辆数量的增加,加之火力发电,燃煤、燃油的不合理利用,空气污染已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2.水资源短缺: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严重,其中地下水资源的开采过度,造成了许多地方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等问题。
3.土壤质量恶化:由于化学物质和产业化过程中的过度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导致现在我国的土壤质量严重不足,已经超过了农业的发展需要。
II.治理对策1.建立环保意识:政府应该开展大规模的环保教育宣传,使更多的人懂得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使消费者在使用商品时知道如何选择环保产品。
企业将环保纳入财务预算,并在设立科技部门的同时,向员工提供环保培训,强化环保意识。
2.制定环保法规:政府必须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和法律保护系统,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
对违反规定的环境破坏行为实行严格惩罚,保护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权益。
3.加强环保监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工业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检查和监管,确保企业不会过度排放污染物质,也要在工业区和农村建立环保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污染情况,并及时采取行动防止进一步污染。
4.增强技术改造: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大力投资生态环保技术,使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5.发展新能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新能源,逐步取代传统的重污染产业。
总之,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和注意的问题。
政府和各相关部门、企业及公民都必须共同努力,铆足干劲,齐心协力,才能达到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双赢效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现状及原因分析
中国是一个生态环境非常丰富多样的国家,拥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珍稀植物和动物物种。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本文将从水、大气和土壤等方面,分析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现状的原因。
其次,大气污染也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突出现象。
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颗粒物、有害气体和污染物被排放到大气中,造成了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
特别是一些工业区域和大城市,由于工业活动和交通拥堵的问题,大气污染更加严重。
大气污染不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威胁,还对植物、动物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例如,酸雨的发生导致水源的酸化,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此外,土壤污染也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方面。
土壤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废物的堆放和农业使用的化肥和农药。
由于我国工业废物处理技术和政策的不完善,部分工业废物被直接倾倒到土壤中,导致土壤污染的发生。
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也导致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积累,使得土壤品质下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农作物的质量。
同时,土壤污染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以上所述,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主要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方面。
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工业化和农业发展进程中对环境的忽视和过度利用。
普遍存在的环境管理不规范、排放不达标以及对环境保护问题的低认识等,都是导致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环境管理和治理,推动绿色发展,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浅谈一、背景对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布的《2016年中国环境保护公报》调查得到:“2016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8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全部城市数的24.9%;25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5.1%。
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8.8%,比2015年上升2.1个百分点;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1.2%。
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一阶段实施监测的74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4.2%,比2015年上升3.0个百分先;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5.8%;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9.1%474个城市(区、县)开展了降水监测,降水PH年均值低于5.6的酸雨城市比例为19.8%,酸雨频率平均为12.7%,酸雨类型总体仍为硫酸型,酸雨污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地区。
“全国地表水1940个评价、考核、排名断面中,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分别占2.4%、37.5%、27.9%、16.8%、6.9%和8.6%。
以地下水含水系统为单元,潜水为主的浅层地下水和承压水为主的中深层地下水为对象的6124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为优良级、良好级、较好级、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分别占10.1%、25.4%、4.4%、45.4%和14.7%。
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897个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监测断面(点位)中,有811个全年均达标,占90.4%。
春季和夏季,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均占中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
近岸海域417个点位中,一类、二类、三类、四类和劣四类分别占32.4%、41.0%、10.3%、3.1%和13.2%。
“2591个县域中,生态环境质量为“优”“良”“一般”“较差”和“差”的县域分别有548个、1057个、702个、267个和17个。
“优”和“良”的县域占国土面积的44.9%,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
“全国现有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7%。
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750个,其中陆地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4.88%;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46个,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9.97%。
“322个进行昼间区域声环境监测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区域声环境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4.0分贝;320个进行昼间道路交通声环境监测的地级及以上城市,道路交通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6.8分贝;309个开展功能区声环境监测的地级及以上城市,昼间监测点次达标率为92.2%,夜间监测点次达标率为74.0%。
”2017年已接近尾声,今年的环境保护工作虽有一些成绩,但是问题依旧严重。
因此,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进行调查,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措施尝试论述。
二、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而且要实现生态良好。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1)空气污染。
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频繁、长时间出现雾霾情况。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
建国以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近几年,国家管控的力度加大和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城市的绿地有所增长,但是相比于其它发达国家,我国的森林资源还是有限的。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水土流失以及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的灾难,随着全球变暖以及森林资源的不断减少,此威胁将日益严重。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5)地下超采,水位下降。
华北地区地下超采所形成的沉降漏斗已连成一片,达2.3万平方公里,地下水沉降漏斗由点到面,由城市向乡村发展,面积越来越大,出现了区域性大范围的漏斗。
(6)湿地变农田,湿地破坏力加剧。
(7)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乡镇工业污染严重,农村耕地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禽畜和水产养殖加剧了农村污染。
三、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造成生态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但是人为因素更为主要的的作用。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为:(1)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生态问题,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原始积累”不可逾越的过程。
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在原始积累的时候,将生态问题转嫁给殖民地,而我国处于该阶段,只能自己消化。
(2)工业化压力。
我国工业化起步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
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3)人口压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且具有农村人口多,新增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均衡等特点。
这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
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4)发展思想的偏差由于认识的历史局限性,长期以来,未能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得思想未能贯彻实施。
在处理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时,往往不能正确处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
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一直采取的是“重用轻养”,只开发、不保护的态度。
与此同时,“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派生的“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经济政策,助长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思想和掠夺式地开发资源的盲目行为,都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5)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生态破坏。
农业生产普遍采用大水漫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矿产资源开采的回收率很低,损失浪费严重。
铁路、公路等建设,大量开山取石、铺路搭桥中,由于管理和运作不善,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6)政府与执法部门生态保护工作不足。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全国性的生态环境检测网络,不能对环境现状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一些部门单位监督不力、执法不严,使许多环境破坏现象屡禁不止,加剧生态退化。
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一些产业在税收和政策方面缺乏国家支持,41%保护区未建立管理机构,广大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并且,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仍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还不完善。
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在生态保护方面,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做到严格控制新的生态破坏的产生,使原有的生态破坏区域得以逐步恢复治理;在生态管理方面,坚持“强化监督”的方针,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多种手段,实现更加有效的生态管理目标;在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方针,达到鼓励保护者,惩罚破坏者,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为实现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符合现代化的要求,应着重采取下列措施:(1)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落实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
要采取综合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制定和落实发展新兴产业的规划和政策;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大城市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积极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鼓励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
(2)坚持提高全民族生态意识,树立正确发展观。
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电影、电视、图书、期刊和报纸等宣传舆论作用。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意识,特别是要提高各级领导决策者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树立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近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统筹兼顾的大局观;树立资源有限,提倡节水、节能、降耗的资源观;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人类自己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
(3)坚持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保增长的过程中绝不能忽视节能减排,要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切实使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落到实处。
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要采取措施,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支持企业围绕节能减排加快技术改造,进一步完善促进落后产能退出的政策措施。
要继续抓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
要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大力弘扬健康文明、节能环保的生产方式。
(4)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
各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协调和配合,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建立生态保护制度以及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标准。
国家在主要河流源头地区设立特殊生态保护区,防止进一步的破坏;要对严重的生态破坏实行限期恢复与治理;对天然林实行禁伐,对森林实行限采和草原实行限牧;对各种资源开发活动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监督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区域与流域环境影响评价;对已建的大型资源开发项目逐步开展环境影响的后评估工作。
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重大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处力度,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
(5)政府积极作为把保护生态环境工作真正做到实处“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科技投入,把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研究纳入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给予重点扶持。
五、总结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在生态环境管理方面,坚持“强化监督”的方针,在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方针。
总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国家经济富强,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全国人民一定能够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的蓝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