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育种学》硕士论文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设计分析论文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设计分析论文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设计分析论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设计分析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等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作为本校一门新兴的学科,课程适宜的教学内容以及良好的教学方法还在探索增加中。
本文在结合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其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及交流平台的建设构想等方面进行设计分析,旨在为本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药用植物遗传育种;课程设计;教学法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研究选育药用植物新品种和繁育优良品种的原理和技术的课程,是药用植物学、遗传学、育种学以及生物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1]。
本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
为适应我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制定出适宜的授课方式与内容尤为重要。
我校于2014开设新专业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该专业培养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掌握中药材应用、鉴定、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以及植物生理等基本知识,从而使学生具有专业的特色的知识背景:药用植物的农艺性状与药用植物的药材性状的综合知识。
1重视理论基础与时俱进突出实践1.1理论教学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学科,是生命科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它对农业科学以及现代中医起着指导的作用,是动植物及微生物育种的'理论基础[2]。
遗传学内容的部分要做为本门课程的理论基础,在该部分教学过程中,以我校教学特色为依托,结合中医中药院校的特点,并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当今遗传学发展和研究的重点确定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辅助教学材料进行适当拓展,理论联系实践。
微生物遗传育种课程论文

微生物单细胞蛋白的遗传选育和应用前景张臣(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专业09级03班)摘要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和饲料不足的情况日益严重。
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单细胞蛋白的开发与生产为解决人类食品和饲料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因此,对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微生物利用诱变育种、航天育种、反向代谢工程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现代微生物育种技术进行遗传选育越来越有必要。
一旦我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计和获得某种单细胞蛋白,这将会解决一直困扰人类的粮食问题,甚至还会推动其他很多行业和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微生物单细胞蛋白生物特性遗传选育应用前景GENETIC BREEDING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ABOUT SIMPLE CELL PROTEIN OF MICROBEAbstractWith the world population growing, the lack of food and feed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Faced with such severe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of simple cell protein (SCP) supply a new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refore, it is more and more necessary to deal with the microbe that can produce SCP by means of modern microbial breeding technology, such as mutation breeding, space breeding, reverse metabolic engineering breeding and Gene engineering breeding. Once we can design and get a single cell protein according to our own needs, it will work out the food problem that has been perplexing human beings for a long time. In addition, it may push some other industries and fields forward.Key words: Microbe;Simple cell protein;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Genetic breeding;Application prospect微生物细胞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这正是人和动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这是微生物食品倍受青睐的一个原因。
动物遗传学论文(8篇无删减范文)-医学遗传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动物遗传学论文(8篇无删减范文)-医学遗传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动物遗传学不仅是生物学领域中最基本的科学之一,还是畜牧兽医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来源。
动物遗传学主要研究各种动物,如:家畜、昆虫、鱼类、鸟类等。
本文整理了8篇动物遗传学论文范文,以供参考。
动物遗传学论文(8篇无删减范文)之第一篇:基于动物遗传学的育种与繁殖研究摘要:近年来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突破。
首先总结了动物育种发展的创新点,之后以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为例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的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如良种繁育基因组数据库、动物功能组的研究、对于动物生长发育的有效调节、基因组学的运用,展望了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动物遗传学,动物系列,生物信息学近年来畜牧业的重要性得到了人们的重新审视,其对于食品食物质量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愈发突显,相应地,人们对于畜牧动物品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当前生物技术的发展,动物育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更让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实现了更为紧密的关联。
1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的创新点动物食品需求量与生物品种改良之间有密切关联,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饮食结构的变化,动物产品的质量也会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与人们的生活质量。
就总产量的对比情况来看,我国的肉类与禽蛋类均为世界首位,乳制品的产量则为世界第三位,均居于世界前列,但是在畜牧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上仍然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动物性食品来源仍然较为匮乏,无法满足于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而积极进行品种与繁殖技术的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畜产品的质量。
发展动物品种,对于生物领域新兴技术的检验来说极为有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全基因组选择与人工授精、冷冻胚胎、干细胞技术、基因组编辑等一系列新技术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动物育种与繁殖的效率,让该领域形成了一套完整可持续的产业体系,而包括基因组最佳纯属无偏估测与超声波、无线射频自动化技术的问世也在相应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育种学的论文

山东农业大学育种学课程论文题目:分子标记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学院:农学院专业班级:农学二班学生姓名:李辰学号:20132766指导教师:郭营分子标记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李辰(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20132766)摘要:介绍了几种分子标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总结了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态性研究、DNA 指纹库的建立、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 并对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分子标记技术;遗传育种;应用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marker technol ogy in cropbreedingLichen(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griculture Institution Tai an 271000) Abstract: introduced the princip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al kinds of molecular mark ers technology,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marker technique in plant genetic relationship and genetic polymorphism study, DNA fingerprint database establishment, gen etic map construction and molecular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breeding, application prospec t and bisection labeling technique in the field of plant genetics and breeding were discuss ed.Key words: molecular marker technology; genetic breeding; application0前言DNA 分子标记技术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 是一种理想的遗传标记技术, 与传统的遗传标记相比,具有诸多优点: (1)不受组织类别、发育阶段等限制; (2)不受环境影响; (3)标记数量多; (4)多态性高;(5)许多标记表现为共显性; (6)简单、快速、易于自动化。
种畜禽遗传育种的研究和实践

种畜禽遗传育种的研究和实践种畜禽遗传育种是农业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旨在通过选择和繁殖具有优良遗传特征的个体,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畜禽产品的需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种畜禽遗传育种的研究和实践。
种畜禽遗传育种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遗传评估和遗传改良。
遗传评估是通过测定畜禽个体的表型特征和遗传标记来评估其遗传价值。
表型特征包括生长速度、体型大小、繁殖能力等,而遗传标记则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基因座进行分析。
通过遗传评估,我们能够了解个体的遗传背景,从而确定优良遗传特征的传递能力。
遗传改良是通过选择和繁殖具有优良遗传特征的个体,改良畜禽的遗传品质。
这一过程主要通过两种育种策略实现:选择和交配。
选择是指根据个体的遗传特征,选择出具有优良品质的个体作为父母代参与繁殖。
而交配则是将这些父母代进行配对,形成新的群体。
通过选择与交配的重复,我们能够逐步提高整个种群的遗传品质。
在种畜禽遗传育种的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辅助遗传改良。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核酸技术分析个体的遗传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合理选择优良个体。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授精技术,通过选定的父母代进行人工受精,从而控制群体的遗传背景。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特定基因进行有针对性的编辑,以达到改良遗传特征的目的。
种畜禽遗传育种的实践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
因此,建立健全的数据库和信息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可以收集和整理不同个体的相关遗传信息,为选择和繁殖优良个体提供依据。
同时,它们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等方法,发现潜在的遗传特征和规律,为遗传改良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在实际关注种畜禽遗传育种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伦理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遗传改良虽然可以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和合理规划,可能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在遗传改良过程中,充分考虑畜禽福利、资源利用和环境可持续性等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和管理。
遗传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遗传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1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以理论部分为主,涵盖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突变、遗传病以及优生等内容;而实验部分较少,只有切片制作与观察、染色体制备与核型分析等几个实验。
虽然这样的设置内容覆盖面广,但受课时所限,面面俱到的讲解只如蜻蜓点水,不够深入,而且理论部分比重远高于实践部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因此,应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实验教学内容,突出讲授内容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
基于该思路,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1优化理论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对一些基本概念,例如基因的概念、遗传的物质基础、三大遗传学定律等,学生在高中已经学习过,应当删减;而关于细胞增殖、染色体等知识,学生也有一定了解,且在后续课程中还要涉及,可适当略讲,但要突出重点。
教学重点应集中在染色体畸变及单基因遗传方面,学生掌握这些原理后再学习相应的疾病,从而循序渐进地掌握不同类型遗传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疗手段以及优生咨询等临床应用性较强的知识。
这样从原理深入临床,便于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医学遗传学知识。
除对知识点进行优化外,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分类,使学生在整体上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把握,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内容可分为基本概念模块、基因遗传病模块、染色体遗传病模块以及遗传病的诊断治疗与优生模块。
其中基本概念模块主要包括绪论、细胞与遗传知识、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染色体结构与分类等,这些知识涉及大量遗传学概念、原理,是学习医学遗传学的基础,适合在课程初期进行教学;基因遗传病模块主要包括遗传突变与修复,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机制、传递规律以及群体遗传相关知识;染色体遗传病模块主要包括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病、造成染色体病的因素及防范措施;遗传病的诊断治疗与优生模块和临床联系紧密,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在学期最后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分类,使医学遗传学知识结构性、连贯性更强。
1.2调整实验项目,增加临床实践实验教学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但受课时限制,实验项目少,且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与临床联系不紧密。
微生物遗传育种论文

离子注入微生物诱变育种的研究与应用进展郝瑶 11生工1班 20110801111摘要:离子束作为一种新的诱变源虽然在微生物上的应用起步较晚,但成果显著。
这项技术适用于多种微生物,也可以和其它方法结合对菌种进行复合诱变。
这一技术在对微生物诱变育种的研究中,表现出比传统诱变方法高的诱变效率,利用离子注入进行微生物菌种改良已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研究对离子注入微生物诱变育种的理论研究进展和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离子注入;微生物育种;诱变;综述1 引言离子束作为一种生物品种改良的新技术是由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1-2]于1986年开创的,经过近30年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应用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已在诱变育种、植物转基因、生命起源和进化以及环境辐射与人类健康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阶段性研究结果,其中在微生物诱变育种的研究中,利用离子注入进行微生物菌种改良已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和良好的生产效益[3]。
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应用中,离子束生物技术已在诱变育种、创造生物体新种质的实用技术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生物的遗传改良开辟了新途径。
2 离子束生物技术的机理和优点2.1 离子束生物技术的作用机理借助于低能离子注入技术使生物体的特征特性发生本质变化,进而对生物体进行遗传改良是离子束生物技术的主导思想,离子生物技术是将能量为几万至几十万伏的离子束射入生物体内,在离子束的能量、质量和电荷三因素作用下,使基因产生突变,再从这些变异的种子中选出优良变异种质,经过培育而成为新品种。
因此,能量、质量、电荷成为离子束生物技术作用的核心,能量沉积效应[4]、质量沉积效应[5]、电荷交换效应[6]是目前离子束生物技术的主要理论依据。
其中,能量沉积指注入的离子与生物体大分子发生一系列碰撞并逐步失去能量,而生物大分子逐步获得能量进而发生键断裂、原子被击出位、生物大分子留下断键或缺陷的过程;质量沉积指注入的离子与生物大分子形成新的分子;动量传递会在分子中产生级联损伤;电荷交换会引起生物分子电子转移造成损伤,从而使生物体产生死亡、自由基间接损伤、染色体重复、易位、倒位或使DNA分子断裂、碱基缺失等多种生物学效应。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论文)耐储藏水稻脂肪酶基因的遗传学分析及定位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耐储藏水稻脂肪酶基因的遗传学分析及定位材料与方法l材料I.1植物材料PT埘(N175),籼稻,亲本之一,种胚表现为高脂肪酶活力(如图2).Ⅳ‰(Y1645一so),籼稻,亲本之二,种胚表现为低脂肪酶活力,由中国科学院离子束生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提供(如图2).图2两亲本植株形态PT*and■‰Fig.2Plantmorphologyof1.2分离群体构建以高脂肪酶活力的亲本町*与低脂肪酶活力的亲本WP20杂交后的F。
套袋自交,构建一个包含293个单株的F:分离群体。
实验材料于2006年种植于福建省建阳良种场试验田,5月24日播种,6月15日移栽,在分蘖盛期,分别收获两亲本以及Fj每一单株lOg左右叶片(编号C-~Cm)放入保鲜袋,置于一80℃保存,以备DNA提取。
1.3种子材科植株成熟后分单株收获亲本及F2自交的F2:。
家系种子,种子编号与单株编号一一对应,种子干燥后,分为2部分常温下储藏备用:(1)用于种胚脂肪酶酶活定量分析;(2)用于人工老化实验。
1.4SSR引物来源挑选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SSR引物,共189对(见附录七),根据网上公布的引物序列(http://gramene.org),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合成.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耐储藏水稻脂肪酶基因的遗传学分析及定位结果与分析l水稻种胚脂肪酶酶活的精确定量测定与遗传学分析1.1脂肪酸比色反应本实验的原理是利用脂肪酶反应体系生成的脂肪酸与铜离子形成铜皂,经有机溶剂萃取后,进行比色测定。
由于反应的灵敏性,在利用分光光度仪进行定量测定之前,就能够通过上层有机相颜色深浅初步判定材料的脂肪酶活性高低,做脂肪酶活性的定性分析。
在上述选定的实验条件下,将两亲本种子材料和随机抽取的5份F:单株种子材料,进行脂肪酸比色反应。
结果如图3和4所示。
图3两亲奉种胚脂肪酸比色反应PT“and肝∞Fig.3Fattyacidcolorimetryforembryosof圈4R种胚胎肪酸比色反厦Fig.4FattyacidcolorimetryforembryosofRpopulation从图3中可以看出吼上层有机相的颜色要明显比胛*深,这说明‰的脂肪酶活性要明显高于■k;在图4中,管1上层有机相的颜色在5管Fz种子样品中最深,与亲本PT*相当,说明其酶活性在5管F:种子脂肪酸比色反应中最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克服甘薯种间五倍体杂种生殖障碍的研究小麦花药培养和游离小孢子培养的研究小麦核不育突变体SIW1-6的遗传及不育花药基因表达研究小麦Pm13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云南高产环境下籼型水稻超高产的产量及株型特性研究甘薯品种(系)的除草剂耐药性及其鉴定方法杜仲微繁殖的研究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转化研究桃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论文题目:克服甘薯种间五倍体杂种生殖障碍的研究作者简介:刘长霞,女,1969年生,1996年从师于李惟基教授,于1999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并获农学硕士学位摘要:甘薯与源于甘薯(I. trifida (4x)的种间五倍体杂种杂交,结实率通常很低,严重影响种间五倍体杂种在甘薯育种中的应用。
为获得上述杂交的大量后代而进行的研究表明:在甘薯(种间五倍体杂种的正交组合(甘薯为母本)中,采用蒙导授粉可以克服受精前障碍而显著提高结实率;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促进花粉管生长及克服胚败育的作用较小,故改善结实性的效果不理想,但可以延长子房寿命,与蒙导受粉结合使用,能进一步提高蒙导授粉的结实率;蒙导授粉后15d的胚珠离体培养,在MS+0.5mg/L BA+0.5mg/L GA3和MS+600mg/L CH两种培养基中分别获得57.1%和75.0%的成苗率。
在反交组合中,花粉附着量和萌发量、花粉管进入花柱基部的数量都显著高于正交,结实率比正交有所提高。
将自交和互交均不结实的五倍体各系同自然开花的甘薯品种相间种植,占地约50m2,放任蜜蜂传粉,在4个五倍体无性系植株上收获杂交种子4285粒。
该方法省工省时,是在一定条件下获得种间五倍体杂种与甘薯杂交后代的有效方法。
对杂交后代进行鉴定,发现有高产的超亲品系。
关键词:甘薯;种间五倍体杂种;蒙导授粉;放任授粉;胚珠培养TOP论文题目:小麦花药培养和游离小孢子培养的研究作者简介:李光威,男,出生于1965年10月1日,籍贯:河北省景县,从师于孙宝启教授,1999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农学硕士学位。
摘要:对影响小麦花药培养和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因素进行研究比较,结果表明:1.在小麦花药培养过程中,比较理想的培养体系为:以C17为基本培养基,附加氨基酸;以0.16-0.18M麦芽糖作为碳源;以静止液体培养或浸润培养为主要培养方式;如需固体培养以0.7%或0.8%琼脂的诱导培养基结合0.9%的分化培养基;接种密度为40-60枚/ml;培养基的pH值在4.8-5.8之间;建议在花药培养中附以实施低温预处理。
该培养体系对小麦花药诱导率有显著的提高。
2.在游离小孢子培养过程中,以20个子房的低温子房共培养以及培养基中施加PAA、谷氨酰胺对绿苗诱导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麦芽糖是游离小孢子培养最好的碳源。
对Y77品系来讲,适宜的麦芽糖浓度为0.12M。
饥饿和高温(33℃)预处理对游离小孢子培养有促进胚状体和愈伤形成的作用。
3.通过在花药培养中调节分化培养基中的激素成分及光温处理,认为花药培养直接诱导成穗是可行的。
诱导成穗的花药时期依然为单核中期,通过调节分化培养基的IAA/KT的比例,结合光照和低温处理,可直接成穗。
关键词:小麦,花药培养,游离小孢子培养,直接诱导成穗,培养体系TOP论文题目:小麦核不育突变体SIW1-6的遗传及不育花药基因表达研究作者简介:王晓玲,女,1974年10月出生,1996年师从于孙其信教授,于1999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并获农学硕士学位。
摘要:本研究分析了链霉素诱变小麦核不育突变体SIW1-6的遗传; 利用mRNA差异显示法分析了突变体SIW4的不育花药及可育花药间的基因表达差异。
主要结果如下:1.SIW1不育性由一对显性不育基因控制。
2.SIW1与农大93、品冬6号、TAM202、京试390、京411测交,后代群体可育株偏多。
与S180、96中农-1测交后代全为可育。
在这些品种(系)中可能存在着使SIW1育性部分恢复或完全恢复的显性抑制因子或显性上位复等位基因。
3.SIW2-6五个突变体均出现了不同程度雄蕊心皮化现象。
4.SIW2、SIW3、SIW5、SIW6的不育性由两对隐性不育基因控制,且这些突变体间的两对不育基因均等位。
SIW4由一对隐性不育基因控制,且与前四个突变体有一对不育基因等位。
5.mRNA差异显示表明,SIW4不育和可育花药间的差异带数多于不育株和可育株叶片间的差异。
不育花药与可育花药的cDNA条带相比,既有新出现的带也有消失的带,且新出现的带及消失的带不止一条,而是多条。
6.共回收克隆了3条不育花药特异表达的cDNA片段,分别为WSA1、WSA2、WSA3。
同源性分析表明,WSA1、WSA3与已知基因同源性程度很低; WSA2与一些基因的非编码区或内含子有较高程度的同源性,推测这三个片段所在基因可能为新基因。
关键词:小麦核不育遗传 mRNA差异显示基因表达TOP题目:小麦Pm13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作者简介:王冰冰,男,1974年8月生,籍贯:湖南省安乡县,1999年6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
摘要:利用小麦中国春(CS)及其易位系R4A(含Pm13)为材料,通过RAPD技术筛选320个随机引物,发现引物OPU14能在R4A中扩增出两条长为754bp和855bp的多态性片段,引物OPV09和OPU01能扩增出长度分别为1140和1500左右的多态性片段,这些片段可作为Pm13基因的RAPD标记。
引物OPR10和OPC04能在CS中扩增出两条长为2790和810bp的多态性片段, 可作为小麦3D染色体的特异标记。
回收并克隆OPU14-754和-855,测序结果表明它们与基因库中的已知序列不存在明显的同源关系。
根据其两端序列重新设计引物,把这两个RAPD标记转化成为SCAR标记。
用R基因NBS结构的简并引物(DGP)在CS和R4A中扩增, 结果能产生两条分子量为500 -600bp带,说明CS中可能存在具保守结构的抗病基因。
结合简并引物(DGP)与Pm13的SCAR标记(UTV14)扩增, 引物DR+UR 及DF+UR组合在CS和R4A中有明显差异。
回收引物DR+UR组合在R4A中扩增出的特异带,用UTV14 F/R引物再次扩增结果表明这条片段含有UTV14-575bp片段。
据此推测出NBS编码区域和UTV14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将抗病基因的保守结构与分子标记结合起来研究以前还未有报道。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分子标记RAPD NBS结构TOP论文题目云南高产环境下籼型水稻超高产的产量及株型特性研究作者简介: 袁平荣,男,1967年生,1996年师从于王象坤教授,于1999年5月向中国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申请学位,并获农学硕士学位。
摘要:本文利用IR72、IR59682、汕优63、桂朝2号等16份材料,在云南高产环境下,对它们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生长和叶面积形成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气候条件对干物质生产、光能利用率和产量形成的作用,超高产品种的植株、叶片形态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1996年汕优63和桂朝2号分别获得了15.27和15.18吨/公顷的产量。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表明: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力最大,直接通经系数为1.1599。
第一主成分的特征根值是3.188,对第一主成分影响的分量值最大,为0.8066。
2、特有的气候条件,形成了云南水稻特有的光能利用率和作物生长率,月平均气温24.9~26.8℃,昼夜温差大,达11.3~15.7℃,平均日太阳辐射量高达620卡/cm2,比广州和南京分别高97.8%和61.6%。
可以保证较高的叶面积持续期。
3、超高产水稻品种株高在85-116.12cm之间。
剑叶长度35-45cm, 倒2叶长度51-58cm, 剑叶角度在5-20度之间,倒2叶角度15度左右,剑叶高出穗顶13-20cm,穗位高度75-100cm,穗头垂于叶下。
叶片挺直不弯曲。
曲率低。
关键词: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干物质;光能利用率;株型TOP论文题目:甘薯品种(系)的除草剂耐药性及其鉴定方法作者简介:张旭,男,1967年生,1995年从师于李惟基教授和李孙荣教授,于1999年5月向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专业申请学位,并获农学硕士学位。
摘要:对17个甘薯品种(系)在9种除草剂处理下的鲜薯产量和其它性状的研究表明,各种除草剂对甘薯的适用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普乐宝、氟乐灵、盖草能、敌稗、除草通、乙草胺、百草枯、草甘膦和阿特拉津。
其中普乐宝和氟乐灵两种除草剂对甘薯产量的抑制程度最小,对甘薯田的单、双子叶杂草均有很好的防除效果,可应用于甘薯田的化学除草。
在田间施用普乐宝、氟乐灵和盖草能等除草剂时,遗306、徐18和红红1号等品种的鲜薯产量较高,鲜产抑制率较低,耐药性和丰产性表现均较好。
除草剂在影响甘薯鲜产的同时,对甘薯的切干率、干产、蔓长、单株结薯数和单薯鲜重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对除草剂处理下甘薯品种(系)的器官特征和生理指标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甘薯品种在田间普乐宝等除草剂处理下的鲜薯产量的高低,不仅与在室内用这些除草剂溶液浸泡下薯苗叶片光合速率的高低表现一致,而且还与这些除草剂处理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以及甘薯叶片的气孔密度这一品种特性有关。
因此通过这些生理指标可以快速地鉴定甘薯品种(系)对上述除草剂的耐药性。
关键词:甘薯,除草剂,耐药性,鉴定方法TOP论文题目:杜仲微繁殖的研究作者简介:谷文英,女,1969年生,1996年从师于李浚明教授、朱登云副教授,1999年5月向中国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专业申请学位,并获农学硕士学位。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完善杜仲微繁殖体系。
试验材料有2年生杜仲的带腋芽茎段和4~5年生杜仲的冬季休眠芽,基本培养基为MS。
带芽茎段插于不同的培养基上,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培养基中无机离子强度和激素浓度的差异对腋芽萌发率无明显影响;只有取材时间的不同显著地影响其萌发率,最佳取材时间为5月中旬至6月;在培养基中添加聚乙烯醇,可以解决茎段严重玻璃化的问题。
本文首次以冬季休眠芽为材料,尝试建立其初代培养程序,结果发现:11月中旬至1月中旬是其最佳取材时期;在含有最适离子强度并添加细胞分裂素BA和生长素IAA的MS 培养基上,芽可以萌发,其萌发率达44%以上。
初代培养中得到的枝条插于增殖培养基上,其腋芽虽可萌发,但不能很好地生长,只有在上述培养基中添加20mg/L AgNO3并培养15天~30天后,其生长及增殖状况才能得到明显改善,并首次实现了二次增殖。
增殖枝条在无激素MS培养基中培养15天左右,之后,将茎基部在BH-15生根液中浸蘸3~5sec,再转入1/4MS+1.5%蔗糖的培养基上,枝条的生根率达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