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经济的发展历程及未来

合集下载

高铁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高铁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发挥高铁快速、便捷、安全等优势,推动 旅游和物流等行业的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绿色出行
在全球范围内,随着环保意识的 不断提高,高铁作为一种绿色出 行方式,将得到更多国家和地区 的青睐。未来,高铁有望成为全 球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为 推动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04
中国高铁的未来展望
中国高铁的规划与建设
规划
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长期的高铁发展规划,包括建设和升级现有的高铁线路,以及在人口密集地区和城市群之间 建设新的高铁线路。这些规划旨在提高高铁网络的覆盖范围和运输能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量。
促进城市间的人文交流
02
高铁的开通使得城市间的人员流动更加频繁,促进了文化、教
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缓解地面交通压力
03
高铁的出现将部分出行需求从地面交通转移到了高铁上,缓解
了地面交通的压力。
03
高铁的未来展望
高铁技术的创新与提升
磁悬浮技术
通过磁悬浮技术的应用,高铁列车能够实现无接触运行,大大提高运行速度和稳定性。未来,随着磁悬浮技术的进一 步成熟,高铁的速度有望再创新高。
高铁技术创新不断突破
中国高铁在引进、消化、吸收 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 自主创新,掌握了高速铁路成 套技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 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高铁运营管理日益规范
中国高铁的运营管理在实践中 不断探索和完善,形成了较为 规范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模式。
高铁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 升
中国高铁在建设、运营、维护 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 保了高铁的安全和可靠性。
自动驾驶技术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高铁列车有望实现全自动运行,提高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同时,自动驾驶技术还能降低人 力成本,提升高铁运营的经济效益。

中国高铁崛起的发展历程

中国高铁崛起的发展历程

中国高铁崛起的发展历程1. 引言中国高铁的崛起是近年来中国交通领域的一大突破,不仅在技术水平上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而且在运营规模和网络覆盖范围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介绍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从技术研发、建设项目到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展示出中国高铁在迅速发展的背后所具备的优势和催化因素。

2. 技术研发与首条高铁中国高铁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当时中国政府决定引进法国的TGV技术。

2003年,中国研制出自主品牌的高速列车CRH2,成功进行试运行。

2007年,从北京到天津的京津城际铁路作为中国高铁的首条商业运营线路正式开通。

这一时刻标志着中国高铁正式崛起,并成为全球第二个拥有自主技术的高铁运营国家。

3. 连接城市与改善交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交通出行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高铁的快速建设和发展为中国城市之间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交通方式。

从2007年首条商业运营线路开通至今,中国高铁网已经覆盖了全国大部分省份,并实现了直通中心城市之间的高速铁路网络。

乘坐高铁可使旅行时间大大缩短,提升人们的出行效率,极大地促进了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4. 先进技术与高铁安全中国高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技术创新和安全措施。

中国高铁采用了世界领先的技术,列车的设计速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最高设计速度已经达到350公里/小时。

高铁线路的建设和维护也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先进的轨道铺设技术、无人化巡检以及自动列车控制系统等,确保高铁运营的安全和高效。

5. 高铁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中国高铁的发展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

高铁建设和运营带动了铁路设备制造、建筑、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同时,高铁的使用也有效减少了大量的汽车和飞机出行,减少了空气污染和能源消耗,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6. 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中国高铁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简述中国高铁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高铁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高铁发展历程
摘要:
一、中国高铁的发展背景
二、中国高铁的关键技术
三、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
四、中国高铁的国际影响力
五、中国高铁的未来展望
正文:
中国高铁作为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一张亮丽名片,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

其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发展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显现,交通运输压力不断加大。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将发展高速铁路作为国家战略,启动了一系列高铁建设项目。

二、关键技术
中国高铁在建设过程中,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如轨道技术、列车控制技术、供电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突破,使我国高铁在运行速度、安全性、舒适度等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三、快速发展
自2008年开始,我国高铁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短短几年时间内,全国高铁营业里程迅速扩大,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

这不仅大幅提高了
国内各大城市之间的通勤效率,还进一步拉动了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

四、国际影响力
中国高铁以其卓越的性能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国内外广泛好评。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高铁技术逐渐成为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

印尼、俄罗斯、欧洲等国家纷纷引进中国高铁技术,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五、未来展望
面对未来,中国高铁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推进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高铁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合作,推动全球交通运输事业的共同发展。

总之,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铁发展之路。

中国高铁发展历程概况

中国高铁发展历程概况

中国高铁发展历程概况中国高铁发展历程概况(一)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一展头等舱通过了国家的首次高速铁路建设规划,并于1995年进行了第一次试验性运营。

自此之后,中国的高铁建设快速推进,迅速崛起为全球最发达的高铁网络之一。

本文将从中国高铁的开端开始,介绍其发展历程。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铁路局以建设时速为200千米的头等舱为例,开启了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

这是中国第一个规模较大的高速铁路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从沈阳到大连的高速铁路。

然而,由于技术和资金方面的问题,该项目并未最终实施。

直到1997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明确了中国在21世纪初的铁路规划和目标。

该规划首次提出了中国高铁的概念,并制定了全国高速铁路线路网的初步规划。

这个规划鞭策了中国高铁建设的进一步推进。

2003年,中国国有铁路集团公司成立,开始负责铁路运输业务。

同时,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了全国铁路网建设“沃尔玛模式”,以增加投资和铁路建设规模。

高铁建设成为中国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2004年,中国正式开始修建时速为200千米的高速铁路项目。

这标志着中国高铁建设的正式启动。

2007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实施纲要》,明确了规划和建设中国高铁的具体措施。

2008年,中国缔造了高铁建设的奇迹。

在仅用了4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完成了首条时速为350千米的高速铁路——北京至天津铁路的建设。

这条高铁线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正式开通,并成功承办了奥运会期间的高铁接送任务。

北京至天津高铁的成功开通标志着中国高铁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自此之后,中国高铁建设的速度和规模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中国高铁的发展迅速,铁路网络逐渐覆盖全国。

目前,中国高铁网络已经成为全球最长、最快、最繁忙的高铁网络之一。

中国高铁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技术创新和大规模建设的能力。

中国高铁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取得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

高铁技术的发展及未来展望

高铁技术的发展及未来展望

高铁技术的发展及未来展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交通方式也在不断地升级和改善。

高铁是近年来颇受欢迎的一种交通方式,其快速、便利和舒适的优点备受赞赏。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高铁技术也发生了巨大的进步和变化。

在不断的改进中,高铁正从一个传统的运输方式转变为一个更加智能、绿色和高效的交通工具。

本文将探讨高铁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展望。

一、高铁技术的发展历程高铁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高铁的速度只能达到时速200公里左右。

在接下来的20年中,高铁技术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变化。

随着技术和工艺的进步,高铁的速度大幅提升,同时也有更加完善的安全保障和舒适性体验。

目前,中国的高铁系统已经建立完善,且正在向国际市场扩展。

高铁技术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列车的速度在高铁技术早期的研究中,提高列车的速度是当时的一项主要目标。

1999年,中国的高速列车达到了时速350公里的速度,成为当时全球速度最快的高铁列车。

此后,中国不断提高列车的速度,现在已经可以达到时速400公里以上。

在全球范围内,高铁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日本、法国等国家的高铁列车速度超过了时速500公里。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今后的高铁列车的速度还会有所提高。

2.优化安全保障措施高铁是一种高速交通工具,在安全方面需要更加严格的措施。

高铁技术从建立之初就注重了安全保障,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了列车的安全性能。

高铁列车采用了多重控制技术,对列车进行了详细的技术分析和测试。

同时,高铁系统也安装了先进的雷达监测装置,可以及时发现和修复列车技术故障以及应急情况。

从长远来看,提高高铁的安全性能将会是高铁技术人员长期的目标。

3.提高舒适性高铁的舒适性也是高铁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在车厢内,高铁列车配备了先进的空调系统,通过合理的空气循环和温度调节,提高了乘客的舒适性。

同时,列车还配有智能监测装置,可以自动调节灯光和车厢噪音等因素。

我国高铁技术与发展

我国高铁技术与发展

我国高铁技术与发展随着我国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铁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

高铁技术的引进和自主研发,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高速铁路运输效率、改善了人民出行条件、促进了经济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国高铁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前景。

一、发展历程第一步,引进技术。

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我国向德国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高铁技术。

这次引进,为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原地改进。

通过对引进技术的学习和改进,我国不断发展出了自己的技术路线。

例如,我国的高铁直接使用了AC变频电气传动系统,而不是先使用DC系统,再向AC变频系统转型,这个技术创新小幅度提升了我国高铁的运输效率和稳定性。

第三步,完全自主研发。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高铁技术已经实现了自主研发。

例如,我国的“复兴号”高铁已经不仅仅使用了国产的核心技术,还拥有了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

这一次的技术创新,可谓是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重大里程碑。

二、未来展望高铁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

当前,我国高铁技术的研发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第一,提高技术水平。

在高铁技术的研发过程中,我国科技人员需要深入挖掘技术潜力,以提高技术水平为目标。

例如,在高速列车轮轨交互过程中,科技人员可以探索空气动力学原理,在轨道上铺设气垫技术,以减少摩擦阻力和能耗,提高高速列车的速度和运输效率。

第二,推进创新发展。

在高铁发展中,要强化创新,通过建设智能铁路、智慧城市等平台提高高铁运营效率,推进高铁车站智能化建设和高铁列车V2X技术的应用。

第三,加强合作交流。

高铁技术的发展,需要国际合作。

我国可以通过与技术领先的国家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发展技术领域,推动全球高铁技术的成熟和普及。

总的来说,我国高铁技术的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和不断提升的运营效率。

未来,我国高铁技术将会引领世界,并为人们的出行和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机遇。

高铁发展大事记

高铁发展大事记

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持续创新的崛起之路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

从早期的蒸汽机车,到如今领先全球的高速铁路网,中国高铁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完善的历程,成为了国家重要的交通工具和国际形象的一张名片。

一、高铁发展的背景和历史沿革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交通运输压力日益增大。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政府开始关注高铁技术的发展。

1994年,中国第一条高铁线路——秦沈客运专线建成通车,拉开了中国高铁发展的序幕。

此后,中国高铁经历了多次提速和扩容,逐渐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高速铁路网。

二、重大事件与项目1. 国家政策支持:2008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计划到2020年建成“四纵四横”高铁网,以及地方性高速铁路网。

这一规划为高铁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

2. 技术创新:中国高铁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持续的技术创新。

例如,2017年投入运营的“复兴号”动车组,其设计时速高达350公里/小时,实现了对国外高铁技术的超越。

3. 建设成果:截至2021年,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高速铁路网。

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的高铁网密度居世界前列。

三、具有影响力或突破性意义的人物和团队在高铁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和团队。

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复兴号”总设计师梁建英及其团队,他们在动车组技术研发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还有众多参与高铁建设和运营的一线员工,他们默默无闻地保障着高铁的安全与顺畅运行。

四、高铁在不同地区和各类交通方式之间的融合与协同中国高铁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关注铁路交通的提速与扩容,还积极推动不同地区和各类交通方式的融合与协同。

例如,京津冀地区通过高铁建设实现了区域内的快速通达;长三角地区则依托高铁网打造了世界级的城市群。

此外,高铁还与民航、高速公路等交通方式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形成了立体化的交通网络。

浅谈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与前景

浅谈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与前景

浅谈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与前景中国高速铁路是中国现代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交通运输的骄傲。

自2008年开始运营首条高速铁路至今,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经历了飞速的跨越,从初期的“赶超世界”到如今的“引领世界”,中国高速铁路正在刷新着世界速度记录,为世界铁路技术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本文将从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和未来前景三个方面来浅谈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与前景。

一、发展历程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开始引进先进的铁路技术和设备,逐步开始了高速铁路的规划和建设。

2008年,中国首条高速铁路——京沪高铁正式开始运营,标志着中国高速铁路的时代正式开启。

从那时起,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不断拓宽运营线路,提高列车时速和运营能力,构建了横纵交错的高速铁路网络,使得中国高速铁路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最高运营速度、最为密集的高速铁路网之一。

二、技术特点中国高速铁路的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速度。

中国高速铁路列车的运行速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多次刷新了世界高铁速度记录。

其次是准点率和安全性。

中国高速铁路的准点率和安全性一直是世界公认的最佳,保障了高速铁路的高效运营和乘客的出行安全。

再者是智能化。

中国高速铁路在车辆、信号、通信等方面均采用了先进的智能化技术,保障了列车运行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最后是环保和节能。

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均采用了一系列环保和节能措施,确保高速铁路的可持续发展。

三、未来前景中国高速铁路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谓一片光明。

首先是高速铁路网络的不断完善。

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高铁网将不断扩大,连接更多的城市和地区,实现城乡之间的快速通达。

其次是技术的不断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高速铁路的技术将不断更新换代,推动高铁的速度、安全性、智能化和节能环保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再者是出境和进口市场的拓展。

中国高速铁路的技术和设备将会走出国门,投入到国际市场,与其他国家的高速铁路合作,共同推动世界铁路事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铁经济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报告题目:高铁经济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学院: XXXXXXXXXXXX学号: XXXXXXXXXXX姓名: XXXXXXXXX高铁经济的发展历程及未来摘要: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迎来了“高铁速度”。

本文从国内外高铁的发展背景,高铁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变化分别进行论述;讨论高铁经济发展带来的现实意义;分析高铁经济要经过怎样的战略转型,达到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交通运输系统的良性发展和运营;并对未来高铁运输系统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格局进行思考与展望。

关键词:高铁;高铁经济;结构调整;战略转型;产业升级;概述:“高铁经济”概念的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铁”,二是“高铁经济”。

所谓“高铁”即高速铁路。

对于什么是“高速铁路”,其判断的主要依据是铁路运行的速度。

新建客运列车专用型高速铁路最高行车速度达到每小时300公里、新建客货运混线列车行车速度达到每小时250公里者,即称为“高速铁路”。

所谓“高铁经济”,主要是指依托高速铁路的综合优势,使资本、技术、人力物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与消费群体、消费资料等消费要素,在高速铁路沿线与城市群间实现优化配置和利用,从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产业经济形式。

“高铁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一条铁路通常能带动一片区域和沿线整个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使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同城共振”效应,这是被经济发展史实所证明了的一种客观现实。

可见高铁与经济之间自然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关系,即“高铁经济”。

在国外,自全球公认的第一条高速铁路诞生之日起,高铁在日本、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快速发展,对战后各国经济复苏和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进,高铁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沿革,西方各国积累了丰富的高铁经济发展经验和先进的管理运行理念。

在中国,21世纪以来,高铁开始步入繁荣发展期。

随着高铁技术的成熟,高铁在新兴国家扎根并繁荣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成为全球高铁的主角。

自2008年京津城际高速铁路通车,中国高铁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率先进入“高铁时代”,在探索和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高铁”越来越成为一个巨大的、充满诱惑的生意场——国家资金的大笔投入,科技部门的研发力量,与高铁相关企业的涌入,甚至国际同行的态度,都成为搅动这个新兴市场的诱因。

一、高速铁路的发展过程中国高速铁路从无到有,再到目前达到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仅用了7年多的时间,其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高速铁路的规划阶段。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建设高速铁路万公里以上。

到了2008年,中国政府根据全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需要,对该《规划》中的有些内容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规划确定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建设高速铁路万公里以上。

2004年4月,国务院又召开了专题研究铁路机车车辆装备问题的会议,形成了《研究铁路机车车辆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纪要中提出了加快中国铁路机车车辆装备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

”由此可见,中国高铁发展的真正起点应以2004年国务院召开的两次关于发展铁路的重要会议及通过的《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与《研究铁路机车车辆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为标志。

《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首先明确提出了以“四纵四横”为重点的中国高速铁路建设规划。

二是高速铁路的施工建设阶段。

我国高速铁路正式施工建设始于2005年6月11日,这一天石家庄至太原高速铁路正式开工建设,设计时速为250公里。

接着,2005年6月23日,设计时速为350公里的武汉至广州高速铁路开工建设,这是我国第一条里程较长的高铁。

2005年7月4日,北京至天津城际铁路开工建设,这是我国第一条城际高速铁路。

2005年11月10日至16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进行综合牵引试验。

试验数据表明中国铁路已经掌握既有线提速到时速200至250公里的整套技术,既有线提速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从2007年4月18日开始,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正式实施,在“京哈”“京沪”“京广”“陇海”“沪昆”“胶济”“广深”等既有繁忙干线,大量运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200至250公里CRH型“和谐号”高速动车组列车,这标志着中国铁路进人了高速时代。

三是高速铁路的建成运营阶段。

中国专线高速铁路经过三年多的紧张施工建设,终于从2008年开始,一大批新建高铁陆续建成并投人运营北京至天津的城际高铁于2008年8月1日正式通车运营,武汉至广州的高铁于2009年12月26日正式通车运营,郑州至西安的高铁于2010年2月6日正式通车运营,上海至南京城际高铁于2010年7月1日正式通车。

上海至杭州城际高铁于2010年10月26日正式通车运营,北京至上海时速300公里的京沪高铁于年2011月6日30正式通车运营全长1318公里,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

除了一批时速为300至350公里的高速铁路陆续通车运营外,中国还规划新建了一大批时速为250公里的高速铁路。

诸如合肥至南京、青岛至济南、合肥至武汉、石家庄至太原、宁波至台州至温州、温州到福州、福州至厦门、南昌至九江、成都至都江堰等高速铁路。

目前中国高铁的运营里程已达到8353公里,全国铁路每天开行动车组列车1200多列,中国成为全世界高铁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

二、高速铁路的经济效益审视近年来我国发展“高铁经济”的历程,如果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来考量,我国大力发展高铁和高铁经济,具有国情选择的必然性。

高铁经济拉动了沿线城市群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使城乡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共振效应”。

尽管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投资和经营管理的问题与漏洞,但从国家战略的总体层面上看,高铁经济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中,还是取得了显着的成效的,应该说对推进各地区间的交流、环境和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战略意义。

促进旅游业发展高速铁路的开通形成“两小时生活圈”,显着改变了国民的生活方式。

一是对目的地客源市场空间格局的影响。

二是影响大都市的城市旅游格局。

大都市之间的空间距离缩短,也意味着旅游资源吸引力范围的扩张,城市次级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范围扩大了,增加了这些城郊休闲旅游资源的需求。

三是影响区域旅游格局。

高速铁路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中心城市之间的客流互动,“长途游”变成了“短线游”,“黄金周”出游的散客化、同城化、区域化趋势更加突出,城市旅游和区域旅游成为突出现象,公众利用周末即可成行,这种同城效应极大地增大了潜在的客源市场。

高铁发展推动了“绿色”低碳经济,我国的国土领域宽广,资源种类多总量大,但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使得人均资源总量十分有限,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明显低于世界水平,仅是世界总体水平的42%。

而轨道交通具有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等特点,能够有效的节约土地资源。

高铁能够有效的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对实现“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铁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这主要表现在,建设本身需要劳动力,建设中大量生产资料的需求刺激了社会生产;高铁的维护和运营需要劳动力;高铁建设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便利交通,增加就业机会。

2009年,在“有无”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情况下,京津两地就业人数分别为万人、1590. 48万人。

其中就业人数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分别为139. 38万人、479. 36万人、1009. 69万人和142. 23万人、471. 76万人、976. 28万人,高铁的发展对地区就业人数贡献率分别为2. 02%、1. 56%、3. 41%。

2010年在“有无”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情况下,京津两地就业人数分别为1 710. 86万人、1659. 32万人。

其中就业人数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分别为149. 34万人、504. 67万人、1 057. 32万人和154. 58万人、491. 92万人、1013. 69万人,高铁的发展对地区就业人数贡献率分别为3. 27%、2. 47%、4. 38%。

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使得京津两市从业人员的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数量,出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良好局势。

且从就业的长远角度来看,高铁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也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三、高速铁路的现实意义高铁的发展更好的实现了各地区间的信息交流为企业投资发展带来了机会。

在近几年高铁建设已经在各地快速开展并且在高铁建设的技术手法,以及高铁内部的功能性设置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受到了国内外各方面的一致好评,为相关的投资企业带来了丰厚利润的同时服引了更多的项目投资。

在高速铁路的大会上,中国高铁以其良好的性能及发展形势受到了各国的青睐,吸引了十多个国家与中国协商高铁工程的相关合作项目的承接问题。

目前,黑山、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等国的相关部门,以及美国通用、庞巴迪、阿尔斯通等多家着名跨国企业都与我国的铁道部签署了高铁建设的相关合作协议与我国展开战略性的建设合作。

在国内,也有许多相关的企业以及各地的政府都对高铁的发展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

高速铁路的发展推进区域产业融合,高铁加强了大城市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大城市之间的贸易、商务往来频繁的情况下,高铁的效率和舒适度将极大地方便商务出行。

对大城市周边非中心城市来说,如果与邻近的中心城市之间产业经济关联度较高并且有一定服务业的基础,则会有效地缩短商务出行时间,增强地区间的商务往来,非中心城市可能会获得更多服务大城市的机会,带动自身经济发展。

而对远离大城市的非中心城市来说,则会增加商务客流。

如果城市文化或者旅游资源较丰富,则周末或假期的游客将大大增加。

就京沪高铁来说,高铁将分担京沪铁路的客运功能,使京沪铁路能够更多地行使它的货运功能,从而能将中部地区的煤、粮等重要物资运送出去,必将在京沪沿线加速产业转移。

专家估算,京沪沿线将带动上千亿元产业转移。

京沪高铁的建成大幅度地拉近了徐州与京津冀、长三角的经济距离,增强了长三角技术与经济理念扩散的有效性。

冲击大城市的垄断构建城市化战略布局是中国高铁发展的内在目标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