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题库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题库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题库及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气温直减率: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约0.65℃,这称为气温直减率,

也称气温垂直梯度。(P13)

2.行星边界层:在对流层内,顶部为1~2km高度的摩擦层也叫行星边界层。(P14)

3.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条件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

露点温度,简称露点。(P21)

4.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发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因而对地面有

一种保暖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暖作用或温室效应。(P46)

5.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发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因而对

地面有一种保暖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效应或温室效应。(P46)

6.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发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P46)

7.干绝热直减率:对于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来说,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

低值,称干绝热直减率。(P59)

8.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现象。(P66)

9.冰晶效应: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P82)

10.低压槽:从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P113)

11.暖性高压:高压中心为暖区,四周为冷区,等压线和等温线基本平行,暖中心与高压中

心基本重合的气压系统。(P114)

12.地转风: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的等速直线水平运动。(P120)

13.梯度风: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

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P121)

14.气团: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垂直分布相

似的大范围的空气团。(P153)

15.冷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

称为冷锋。(P159)

16.暖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

称为暖锋。(P160)

17.准静止锋:当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移动很慢时,称为准静止锋。(P160)

18.切变线:指风向或风速分布的不连续曲线,是发生在850hPa或700hPa等压面上的天气

系统。(P169)

19.寒潮: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移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48h内降温10℃以上,长

江中下游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春季改为江淮地区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陆上3个大行政区有5级以上大风,渤海、黄海、东海先后有7级以上大风)。(P174)

20.梅雨: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

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P180)

21.热带辐合带:南、北半球信风气流汇合形成的狭窄气流辐合带,也称赤道辐合带。(P182)

22.季风:由海陆热力状况的差异和行星风带的季节变化引起的风,具有①盛行风向具有明

显的季节变化,即一月与七月盛行风向的夹角大于120°,一月与七月盛行风向的平均频率超过40%;②这两种风的性质(主要指湿润程度)有明显差异;③所带来的天气现象有明显差别等特点。(P205)

23.海陆风:沿海地带昼夜热力状况的不同引起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有规律的气流。(P204)

24.焚风:沿着山坡向下吹的干热风。(P216)

25.温室气体:大气中有一些微量气体和痕量气体对于太阳辐射几乎不吸收,但却强烈吸收

长波辐射,它们对地面的气候能起到类似温室的作用,故称温室气体。(P225)

26.大气窗口:地气系统向外长波辐射主要集中在8~12um波长范围内,这个波段称为大气

之窗。(P225)

27.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极地海洋气团(西风带)控制而形成的,气旋、锋面活动频繁,

盛行Pm(极地海洋气团),温和湿润,降水季节分配均匀。(P156、265、268)

28.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10°~25°的亚洲大陆东南部,受海洋副高西缘信风影响,盛行

Tm(热带海洋气团),雨热同期。(P156、267)

29.地中海气候:由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夏季炎热干燥,盛行Tc(热带

大陆气团)和下沉的Tm(热带海洋气团),冬季温和多雨,盛行Pm(极地海洋气团)。

(P156、268)

二.问答题

1.南亚气候与东亚气候、城市气候?(P207、241)

答:①南亚季风以印度半岛表现最为明显,冬季亚欧大陆为冷高压盘踞,高压南部的东北风就成为南亚的冬季风,带来干燥少雨天气。夏季,亚欧大陆为热低压控制。同时,北太平洋副高西伸北进,高低压之间的偏南风就成为亚洲东部的夏季风。此时,亚洲南部位于赤道低压带内,南半球东南气流越过赤道到南亚,变为西南气流,这便是南亚的夏季风。②东亚(我国东部、朝鲜、日本等)濒临广阔的太平洋,居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之间,热力差异比其他地区大,所以季风最强盛。冬季,亚欧大陆为冷高压控制,高压前缘的偏北风就是东亚的季风。③城市气候是在区域气候背景上,经过城市化后,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局地气候。其特征可归纳为城市五岛效应(浑浊岛、热岛、干岛、湿岛、雨岛)和风速减小,风向多变。

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P13)

答: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0.65℃(气温直减率)。②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3.冷锋降水的特点是什么?(P162)

答:冷锋降水在锋后或附近,雨区范围较窄。因冷锋移动速度快,降水强度大而历时短。

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刮风、阴天、降水、降温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降低,天气转晴。

4.有云的夜晚为什么比晴朗的夜晚暖?(P46)

答:有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对地面有保暖作用;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热量容易散失,所以有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暖。

5.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形成有何影响?(P205~206)

答:季风主要是由海陆热力状况的差异和行星风带的季节变化所引起。大陆冬冷夏热,海洋冬暖夏凉。冬季陆上空气密度大,气压随之升高;海洋上情况相反,气压较低。于是在地面上大陆高压和海洋低压之间,气压梯度指向海洋,空气受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由陆地流向海洋;夏季地面上的气压梯度由海洋指向大陆,气流方向和冬季相反。

6.何为极冰的正反馈作用?

答:气温升高会使冰面融化,导致极地生物活动范围减小,海冰越少,反射率就越小,地表温度提高,使海冰融化。

7.赤道多雨气候分布及特点是什么?(P249)

答:赤道多雨气候即赤道雨林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于南美亚马逊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大小巽他群岛等地为典型)。全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高温多雨,

8.以青藏高原为例,说明高大地形对气候的影响。(P212~215)

答:(动力作用)①对冷空气的屏障效应。冬季,青藏高原阻挡住南下的西伯利亚冷空气,导致我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冬季气温远比纬度相当的印度半岛北部低;夏季,青藏高原对北上暖湿气流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一部分暖湿气流越过高原南部的山口或河谷凹地,流入高原南部,这就是形成雅鲁藏布江谷地由东向西伸展的暖区的重要原因);青藏高原阻滞作用还波及到对流层中层。②气流遇山绕流形成冷暖平流。冬季西风气流遇到青藏高原的阻碍被迫分支,分别沿高原绕行,在背风坡汇合。③(动力作用)冬季,青藏高原地面的气温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气温偏低,是冷源;

夏季,青藏高原的地气系统是热源。④青藏高原由于它与四周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青藏高原季风。

9.比较北半球温带大陆东、西岸的气候特点并分析成因。

答:西岸,地中海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这些地区受气压带季节位移影响显著,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因而除大陆西部沿海受寒

流影响外,夏温十分炎热,下沉气流不利兴云致雨,所以气候干燥;冬季受西风影

响,温和湿润。全年雨量适中,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间,主要集中在冬季。

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

特点:全年温和,降水均匀,最冷月大于0℃

原因

本区位于中纬度(40°~60°)大陆西岸,终年盛吹偏西风,风从西面海上吹来,沿岸又有暖流,使西风更加温暖湿润,登陆后受地形抬升,即能大量降水。就西欧来说,沿岸的北大西洋暖流很强大,温度湿度较高,沿岸又特别曲折,地中海、波罗的海等深入内陆,再加上西欧的地势低平,平原和山地皆呈东西走向,故使西风和气旋等可深入内陆,扩大了大西洋影响的范围,使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别典型。

东岸

亚热带季风气候

特点: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成因:

季风气候是因为地处回归线附近,形成亚热带气候,又由于地处沿海一带,夏季受海陆气温差异影响,吹东南风,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影响,吹西北风,这二者轮流控制,季节性交替,形成了季风。冬季处于大陆高压南伸的前方,高空又有南支急流通过,故气旋过境频繁,云雨较多,降水量约占全年的10%;夏季随着海洋季风北进和极锋的北退,梅雨区也从南向北推进,梅雨期一般延续20—30天,梅雨降水量约占本区六、七两月总降水量的70%;九、十月间沿海一带还有台风雨;可见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量比温带季风气候要丰富得多,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年降水量约有1000mm左右,迎风山地如牯(gǔ)岭更可达2529mm。

东岸温带季风气候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原因:

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

10.试述暖锋过境时的天气过程和天气现象。(P161~162)

答:暖锋过境时,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多转为云雨天气,可能会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

11.简述寒潮对我国的影响。(P174)

答:冬半年进入中国的寒潮,最突出的表现是大风、温度剧降常达10℃以上,可引起霜冻、结冰。冬季寒潮南下后,西北和内蒙古有风沙现象,其他地区较为少见;淮河以北少雨,偶有降雪;寒潮冷锋过淮河后,降水机会增多。春、秋两级的寒潮除大风和降水外,北方常有浮尘、沙尘暴现象,尤其以春季最为严重;华北、长江流域可有零星短暂少量降雪,长江以南常在寒潮南侵时产生降水,但不致引起长时间的云雨天气;

当寒潮到华南,特别是当冷锋转为准静止锋时,常引起大范围且持续时间很长的云雨天气。

12.以北半球大陆东岸为例,阐述气候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答:气候的纬度地带性规律是指气候现象和过程随纬度变化而呈水平带状分布规律,其原因是热量条件的东西趋同和南北分异。以北半球大陆东岸为例,由于温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其气候由南向北分别为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气候、寒带苔原气候。

13.北半球7月份海平面主要气压系统有哪些?(P141)

答:北太平洋高压、北大西洋高压。

14.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是什么?(P271)

答: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无明显干季。

15.叙述厄尔尼诺事件。(P209)

答:有的年份,在圣诞节前后,沿南美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太平洋海岸出现的季节性水温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事件,水文上升范围小,时间短,使当地的海洋渔业生产形成季节性的间歇。

16.比较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P200~201)

答:①气温日较差。由于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所以大陆性气候的气温日较差比海洋性气候大得多;②气温年较差。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比海洋性气候的气温年较差大;③年温相时。大陆性气候最高温出现在最高太阳高度以后约一个月(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最低太阳高度以后约一个月(1月),海洋性气候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时间比大陆落后,其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8月,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2月或3月;④春温与秋温。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急剧,春温上升速度快于秋温下降速度,春温高于秋温,海洋性气候气温变化和缓,春温上升速度慢于秋温下降速度,春温低于秋温;⑤降水特点。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降水多由暖季的热对流所引起,年降水量少而集中,降水变率很大,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盛行来自海洋的气流,空气潮湿,年降水量较多,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变率小。

17.叙述西太平洋副高活动一般规律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P177~179)

答:①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冬季位置最南,夏季最北,从冬到夏向北偏西移动,强度增强;北进过程持续时间较久,移动速度较缓,而南退过程经历的时间较短、移动速度较快;西太平洋副高还有非季节性的中短期变动,主要表现为半个月左右的副高偏强或偏弱趋势及一周左右的副高西伸东退、北进南缩的周期变化。②西太平洋副高是对我国夏季天气系统最大的一个天气系统,在它控制下将产生干旱、炎热、无风天气。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的变化对我国东部的雨季、旱涝以及台风路径等产生重大影响,其位置和强度关系着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

水汽的路径和数量,还影响着西南气流输送水汽的状况;西太平洋副高北侧是北上暖湿气流与中纬度南下冷气流相交汇的地带,气旋和锋面系统活动频繁,常形成大范围阴雨和暴雨天气,成为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降水带。

18.阐述准静止锋天气特点。(P164)

答:由于准静止锋运动缓慢,并常常来回摆动,因此多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有时可能产生暴雨。

19.阐述热带干湿季气候特点。(P267)

答:降水量季节变化非常明显,气候季节更替表现为干季—热季—湿季的形式,一年中至少有1~2个月为干季,湿季的土壤多余水量很大,干季的土壤缺水量很大,最冷月均温16℃~18℃。

20.阐述焚风及其危害。(P216~217)

答:①沿着山坡向下吹的干热风叫焚风。(当气流越过山脉时,在迎风坡上升冷却,起初是按照干绝热直减率降温,当空气湿度达到饱和时水汽凝结,气温就按湿绝热直减率降低,大部分水分在山前降落,过山顶后,空气沿坡下降,并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这样过山后的空气温度比山前同高度的温度要高得多,湿度也小得多。)②焚风可以使果木和农作物干枯,降低产量,易引发森林火灾;在高山地区可大量融雪,造成上游河谷洪水泛滥,有时候可以引起雪崩;造成局部火灾等等。

21.比较冷锋与暖锋。(P160~163)

答:①冷锋是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②冷锋在中国一年四季都有,在冬半年更为常见,暖锋多在中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活动,大多与冷锋联系在一起;③冷锋降水在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④冷锋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短,暖锋降水强度小,持续时间长;⑤冷锋在低压中心左侧,暖锋在低压中心右侧;⑥冷锋过境时天气变化剧烈,暖锋过境时天气变化程度较冷锋小。

22.试述山地垂直气候带特征。(P255~256)

答:①山地垂直气候带(气候垂直地带性规律)是指山地气候现象和过程随高度的变化而呈垂直带状分异的规律。②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达到最大降水高度以后,又随高度而减小。③从山麓到山顶大致可分出热地带、暖地带、冷地带和冻地带等几个不同的垂直气候带。④山体越高,所在的纬度越低,垂直气候带数越多。

23.试述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P199~201)

答:①在同样的太阳辐射强度下,海洋所吸收的太阳能多于陆地所吸收的太阳能,两者比热容不同,而且,海洋有充分的水源效应,蒸发量较大,失热较多,水温不易升高,陆地的情况正好相反,受热快,冷却也快,温度升降变化大,所以海洋的年最高及最低气温要比大陆延迟一两个月,气温不同,气压也不同。②沿海降水多,陆地降水少,越靠近海洋,气候的海洋性越强,越是深入内陆,气候的大陆性越显著。

24.试述青藏高原季风。(P215)

答:青藏高原由于它与四周大气的热力差异,冬季在高原上形成冷高压,盛行反气旋环流,夏季形成热低压,盛行气旋式环流,这样,高原地区的盛行风向在冬季和夏季几乎相反,该现象称为高原季风。青藏高原季风对大气环流和气候影响很大,可使我国冬夏对流层低层的季风厚度增大;高原季风破坏了对流层中部的行星气压带和行星风带,加大了高原地形的强迫作用,造成高原上深厚气层的上升和下沉运动,形成强的季风经圈环流,该季风经圈环流对南北半球间的空气质量的调整有很大的作用。25.暖锋过境前后天气如何变化。(P161~162)

答:过境前,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低温晴朗;过境时,阴雨天气,多

为连续性降雨,降水在锋前;过境后,变为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气象学习题(有答案)

.学习帮手 . 第一章 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 、 (2) 、氩和 (3)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4)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5)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6) ,夏天比冬天 (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 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 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3) 千米。 答案: (1)氮 (2)氧 (3)二氧化碳 (4)紫外线 (5)长波 (6)低 (7)低 (8)水汽 (9)温度 (10)降低 (11)平流 (12)升高 (13)1200 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

《气象学与气候学》习题集及答案解析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天气: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2、干洁大气:除去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体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3、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4、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组成的整个系统,以及系统内各子系统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统称为气候系统。 5、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6、黑体:对于投射到该物体上所有波长的辐射都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7、深厚系统:温压场对称的天气系统,如暖高压和冷低压。。 8、大气窗:大气中对地面长波辐射在8-12微米的吸收几乎为零,地面辐射直接透过大气层进入宇宙中。 9、温室效应: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能让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但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氧化亚氮、氯氟烃等温室气体成分的存在,使大气能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热,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回给地面一部分,对地表有保温效应,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亦称花房效应。 10、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 11、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2、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流形式向周围传递或交换能量的方式。 13、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14、大气逆辐射:指向地面的那部分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5、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16、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17、大气稳定度:处在静力平衡状态中的空气块因受外力因子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或程度,称之为大气稳定度。 18、干绝热过程: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作垂直升降运动时,既没有与外界交换热量,又没有发生水相变化的过程。 19、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 20、逆温: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增的反常现象。 2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因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的强烈辐射冷却,使紧贴其上的气层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而形成的的逆温。 22、阳伞效应:大气中云和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强烈散射和反射作用,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有降温作用。 23、温室效应: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能让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但大气能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热,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回给地面一部分,对地表有保温效应。 24、气温年较差:一年中的最冷月的平均温度与最热月的平均温度之差。 25、虚温:在同一压强下,干空气密度等于湿空气密度时,干空气应有的温度。 26、露点:湿空气在水汽含量不变条件下,等压降温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27、位温:气块循着干绝热过程移动到同一个标准高度1000hPa 处,所具有的温度。 28、相对湿度: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 29、饱和水汽压:在一定温度下,从水面或冰面进入空气中的水分子数与从空气中进入水面或冰面的水分子数相等时的水汽压。 30、位势高度:是指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抬升到某一高度克服重力所作的功。 3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2019年基础护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卷一)

2019年基础护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卷一)1人类的物理环境包括( ) A 社会交往和风俗习惯 B 能量和信息交换 C 生活和生态环境 D 朋友和同事的交往 2水的污染主要原因是( ) A 人为污染 B 自然污染 C 土壤污染 D 食物污染 3可损伤皮肤、致癌、遗传、影响下一代的最主要污染是( ) A 大气污染 B 水污染辐射C光线污染D 土壤污染 4一般病区适宜温度为( ) A 18~20℃ B 18~22℃ C 20~24℃ D 22~24℃ 5病室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 ) A 10%~20% B 30%~40% C 50%~60% D 70%~80% 6下列哪种患者需要较高的病室空气湿度( ) A 心力衰竭 B 支气管哮喘 C 气管切开D急性肺水肿 7符合病人休养要求的环境是( ) A中暑病人、室温保持在30℃B 儿科病人、室内温度宜23℃左右 C 气管切开的病人、室内相对湿度40%左右 D 产妇病室、应保温、不可开窗 8病室通风的目的,下列何项不妥( ) A 可减少汗液的蒸发和热的消散使病室空气新鲜 B 使患者舒适愉快

C 降低空气中微生物的浓度D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 9按国际标准,病区噪声强度宜控制在( ) A 30d B B 40dB C 50dB D 60dB 10破伤风病室应( ) A 安静、整洁 B 适宜的湿度、温度 C 安静、光线暗淡 D 空气流通、光线适中 11保持病区环境安静,下列措施哪项欠妥( ) A 推平车进门时,先开门后推车 B 轮椅应定时注润滑油 C 医护人员讲话应附耳细语 D 医护人员穿软底鞋 12病室湿度过低可导致( ) A 疲倦、食欲减退、头晕 B 呼吸道粘膜干燥、咽痛、口渴 C 影响机体散热 D 闷热、难受 13为了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时间为( ) A 4h B 2h C 30min D 10min 14病室群体气氛的主要调节者是() A 病员 B 家属 C 护士 D 伴护人员 15医护人员言语及行为不慎可造成() A 医院内感染 B 医源性损伤 C 无菌观念不强 D 责任心不强 16下列哪项不是病室通风的目的( ) A 净化空气 B 抑制细菌生长 C 减少细菌数量 D 增加氧含量 17信息交流中最重要的技巧是( ) A 核实情况 B 沉默的运用 C 触摸的方式 D 用心倾听

基础护理学复习题及答案:第二章 环境.doc

第二章环境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 1人类的物理环境包括() A 社会交往和风俗习惯 B 能量和信息交换 C 生活和生态环境 D 朋友和同事的交往 2水的污染主要原因是() A 人为污染 B 自然污染 C 土壤污染 D 食物污染 3可损伤皮肤、致癌、遗传、影响下一代的最主要污染是() A 大气污染 B 水污染辐射C光线污染 D 土壤污染 4一般病区适宜温度为() A 18~20℃ B 18~22℃ C 20~24℃ D 22~24℃ 5病室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 A 10%~20% B 30%~40% C 50%~60% D 70%~80% 6下列哪种患者需要较高的病室空气湿度() A 心力衰竭 B 支气管哮喘 C 气管切开D急性肺水肿 7符合病人休养要求的环境是() A中暑病人、室温保持在30℃ B 儿科病人、室内温度宜23℃左右C 气管切开的病人、室内相对湿度40%左右 D 产妇病室、应保温、不可开窗 8病室通风的目的,下列何项不妥() A 可减少汗液的蒸发和热的消散使病室空气新鲜 B 使患者舒适愉快 C 降低空气中微生物的浓度D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 9按国际标准,病区噪声强度宜控制在() A 30d B B 40dB C 50dB D 60dB 10破伤风病室应() A 安静、整洁 B 适宜的湿度、温度 C 安静、光线暗淡 D 空气流通、光线适中 11保持病区环境安静,下列措施哪项欠妥() A 推平车进门时,先开门后推车 B 轮椅应定时注润滑油 C 医护人员讲话应附耳细语 D 医护人员穿软底鞋 12病室湿度过低可导致() A 疲倦、食欲减退、头晕 B 呼吸道粘膜干燥、咽痛、口渴 C 影响机体散热 D 闷热、难受 13为了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时间为() A 4h B 2h C 30min D 10min 14病室群体气氛的主要调节者是() A 病员 B 家属 C 护士 D 伴护人员 15医护人员言语及行为不慎可造成() A 医院内感染 B 医源性损伤 C 无菌观念不强 D 责任心不强 16下列哪项不是病室通风的目的() A 净化空气 B 抑制细菌生长 C 减少细菌数量 D 增加氧含量 17信息交流中最重要的技巧是() A 核实情况 B 沉默的运用 C 触摸的方式 D 用心倾听 18倾听对方谈话应() A 全神贯注,注意听讲 B 及时评论对方所谈内容 C 与对方距离约1m D 双方位置平持,稍向病人倾斜 19在护患交往过程中,除以下哪种病人以外,都可使用共同参与护理活动的模式()

气象学习题(有答案)

. 第一章 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 、 (2) 、氩和 (3)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4)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5)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6) ,夏天比冬天 (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3) 千米。 答案: (1)氮 (2)氧 (3)二氧化碳 (4)紫外线 (5)长波 (6)低 (7)低 (8)水汽 (9)温度 (10)降低 (11)平流 (12)升高 (13)1200 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 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答案:1.对,2.错,3.错,4.对,5.错,6.对,7.对。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存在着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两种过程。一般来说,消耗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其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是夏半年大,冬半年小;而呼吸作用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这两种过程速度的差异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年中也随季节变化,从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浓度达最低值;午后,随着空气温度下降,光合作用减慢,呼吸速率加快,使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 在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 此外,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 (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大气中的云、雾、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集中在这一气层内; (2) 在对流层中, 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 平均每上升100米, 气温降低0.65℃,在对流层顶可降至-50℃至-85℃; (3) 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4) 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

第四章习题-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四章大气的运动 [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研究大气运动产生的原因,大气运动的形式、状况和大气环流。大气运动是气压分布的不均匀所造成的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重力以及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范围的大气运动就是大气环流,气压带、全球的行星风带、平均经圈环流、平均纬向环流、平均水平环流、大气活动中心构成了大气环流的平均状况。 [名词解释] 静力方程:gdZ dP ρ=- 气压场:气压的空间分布称为气压场 等压线:等压线是同一水平面上各气压相等点的连线 等压面:指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位势取为零)抬升到 Z 高度时,克服重力所作的功,又称重力位势,单位是位势米位势高度 位势米:重力位势的单位,是表示能量的单位,1 位势米定义为1 kg 空气上升1 m 时,克服重力作了9.8 J 的功,也就是获得9.8 J/kg 的位势能,即1位势米= 9.8J/kg 低压槽:是低压向外伸出的狭长部分,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高的方突出的部分 高压脊:是高压向外伸出的狭长部分,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低的方突出的部分 气压系统:在天气图上,用等压线表示的高、低气压或槽、脊系统 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是一个向量,它垂直于等压面,由高压指向低压,数值等于两等压面间的气压差△P 除以其间的垂直距离△N 地转偏向力:空气是在转动着的地球上运动着,当运动的空气质点依其惯性沿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运动时,对于站在地球表面的观察者看来,空气质点却受着一个使其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力的作用,这种因地球绕自身轴转动而产生的非惯性力称为水平地转偏向力或科里奥利力 惯性离心力:是物体在作曲线运动时所产生的,由运动轨迹的曲率中心沿曲率半径向外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地转风: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 梯度风: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旋衡风:在低纬度地区或小尺度低压中,如果气压梯度力和惯性离心力都很大,而地转偏向力很小时,则可出现旋衡风 大气活动中心:冬、夏季在平均气压图上出现的大型高、低压系统,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哈德莱环流圈:低纬环流圈,直接热力环流圈(正环流圈),又称哈得莱环流圈 费雷尔环流圈:中纬环流圈,是间接热力环流圈(逆环流圈),又称费雷尔环流圈 极地环流圈:高纬环流圈,又称极地环流圈,也是一个直接热力环流圈,是三个环流圈中环流强度最弱的一个 沃克环流圈:由于赤道地区存在着大尺度的东西向热力差异引起的 急流:急流是指风速30 m/s 以上的狭窄强风带 环流指数:经向环流型,即500hPa 西风带上发展出深槽大脊,能引起强烈的冷、暖空气活动。纬向型和经向型环流经常交替出现,其交替周期大约2—6周。这种交替演变规律一般用环流指数来表示。环流指数分纬向环流指数(IZ )和经向环流指数(IM )两种

基础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习题】 一、填空题 1.护理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 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的)学科。 2.《基础护理学》的教学目的时(满足病人的基本需求);(满足病人心理社会的需求);(满足病人的治疗需 要);认识自身的价值。 3.基础护理学的进行范畴包括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名词解释 护理学: 护理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应用学科。 三、简答题简述基础护理学的基本任务 基础护理学的基本任务是帮助个体和人群减轻痛苦;维持健康;恢复健康;促进健康。 四、论述题 请论述如何掌握基础护理学的知识和技能? 首先要理解基础护理学的概念和意义,树立热爱生命,关爱,为病人服务的信念;在学习基础护理学时与前期相关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和相关技术联系,从而理解基础护理技术的概念、原理、真正做到知起然又知起所以然;在学习过程中,要刻苦练习护理技术,切实掌握基本要点和程序。由于熟练的技能技巧来源于手、脑并用,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技术才能达到准确、规范。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要重视实践锻炼;同时要注培养思考、评判性思维和总结能力。边学边作边观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体验职业情感,培养职业的行为规范,达到提高基本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 第二章环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是(B) A.地方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B.诱发恶性肿瘤 C.急、慢性中毒 D.诱发呼吸道疾病 E.诱发眼结膜疾病 2.为保证病人有适当的活动空间,病床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E) A. 0.6m B. 0.7m C. 0.8m D.0.9m E.1m 3.关于病室温度错误的说法是(C) A. 室温过高干扰呼吸功能 B.室温过高不利于体热的散发 C. 室温过高有利于消化 D.室温过低缺乏动力 E. 室温过低容易受凉 4.关于病室湿度错误的说法是(E) A. 湿度过低对气管切开病人不利 B. 湿度过高加重病人肾脏的负担 C. 湿度过高可抑制出汗 D. 湿度过高有利于细菌繁殖 E.应保持病室湿度在30%~40%之间 5.病室湿度过高,病人不适的表现是(B) A.口干舌燥 B.气闷 C.咽痛 D.烦渴 E.肌肉紧张 6.病室湿度过低,可表现为(A) A. 口干舌燥,咽痛,烦渴 B.憋气,闷热,难受 C. 血压增高,头晕,面色苍白 D.食欲不振,疲倦,头晕 E.多汗,发热,面色潮红 7.病室最适宜_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为(D) A.14~15℃15%~25% B. 10~17℃ 30%~40% C.20~22 ℃ 40%~50% D. 18~22℃ 50%~60 ° E.15~16℃ 60%~70% 8.通风的目的哪项是错误的(E) A.增家病人的舒适感 B.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C.减少室内细菌含量 D.增加汗液蒸发及热的散失 E.避免噪音刺激 9.适宜于病人休养的环境是(B) A.中暑者,室温应保持在4℃ B.儿科病室,冬季室温应保持在22~24℃ C.产休室应保暖.不能开窗,以防 产妇受凉 D.气管切开者,室内湿度应保持在30% E.医院白天噪音的强度维持在50~60dB之间 1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噪音标准,白天病区较理想的噪音强度是(D) A. 5~15dB B. 15 ~25dB C.25~35dB D.35~45dB E. 45~55dB 11.以下关于噪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 A.噪音的危害程度与音量、频率有关 B.噪音对健康没有明显的影响 C.只有噪音到达120dB时才能对人产生干扰 D.处于120dB 以下环境中可造成永久性失聪 E.常时间处于80dB以下的噪音环境可导致耳鸣、血压升高等 12.关于户外日光照射的作用不正确的是(E) A.可使照射部位血循环增加 B. 可使照射部位温度升高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重要说明:复习应该扎实全面进行,此复习题只作为复习的重要线索和提示,并非考试的范围。 一、名词解释 1.天气:某地短时间气象要素和大气现象的综合表现。 2.风压定律:风与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相反。 3.小气候:在一个大范围的气候区域内,由于局部地区地形、植被、土壤性质、建筑群等以及人或生物活动的特殊性而形成的小范围的特殊气候。如农田、城市、住宅区的气候。 4.对流层:大气垂直分层的最下层,平均厚度13-14千米左右。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5.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的水平分量。是一个向量,其方向与等压面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大小等于作用于单位质量空气上的力。 6.地转风:自由大气中运动的空气,当G、A这两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地转风。 7.气团:在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相对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 8.气候分类:在对全球气候形成因素综合分析的前提下,求同存异,对全球气候进行类型划分,使全球复杂的气候简单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分类的结果是把全球气候划为若干气候带和气候型,目的是便于气候研究和气候应用。 9.热成风原理:热成风与等温线平行,在北半球背热成风方向而立,高温在右,低温在左。南半球相反。10.高地气候:高原山地的气候,由于随着高度的变化水热组合发生相应变化,形成具有明显垂直带性的气候,叫高地气候。 11.气象学:研究大气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并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12.露点(温度):是当时条件下,使空气达到饱和时应有的界限温度。 13.寒潮:强冷空气活动所产生的大范围的剧烈大风、降温、霜冻和降雪等灾害性天气。 14.天气:某地短时间气象要素和大气现象的综合表现。 15.风压定律:风与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相反。 16.小气候:在一个大范围的气候区域内,由于局部地区地形、植被、土壤性质、建筑群等以及人或生物活动的特殊性而形成的小范围的特殊气候。如农田、城市、住宅区的气候。 17、饱和水汽压: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水汽含达到最大值时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也叫最大水汽压。 18、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比它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少一些,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二、填空题 1、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2、由太阳喷焰中发射的高能粒子与高层大气中的空气分子相撞,使之电离,并在地球磁场作下偏于两极上空形成,这种现象称为极光-。 3、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光谱。 4、暖气团温度高于所经过地区温度,暖气团使所经过地区变暖,气团底部失热、冷却、气温直减率减小,气层趋于稳定。 5、气团形成的条件是(1、大范围性质比较均一的下垫面,(2、有利于空气停滞和缓行的环流条件。 6、锋两侧的温度、湿度、稳定度以及云、风、气压等气象要素有明显的差异。

2015年气象学与气候学习题答案---cuit

第一章 引论 1、说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并指出下列问题中哪些是天气性的,哪些是气候性的。 (1)室外棒球赛因雨而被取消; (2)今天下午最高气温25℃ (3)我要移居昆明了,那里阳光明媚,四季如春。 (4)本站历史最高温度为43摄氏度; (5)成都明天天气阴有阵雨。 答:天气与气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1)概念不同 天气:某地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的长期作用下,某一地区多年间 大气的一般状况,既包括大气的平均状况,也包括极端状况。 (2)变化周期不同 天气:变化快,周期短;气候:变化慢,周期长。 联系: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结和概括。 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气基础上所得出的总结和概括,是在一定时段内由大量天气过程综合而得出的长期大气过程, 二者之间存在着统计联系,从时间上反映 出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判断:属于天气的为(1、2、5),属于气候的为(3、4) 2、(1)某一中纬度城市的海平面气温为10℃,探空资料显示大气温度直减率为6.5℃/km ,对流层顶部气温为-55℃,试问其对流层顶的高度是多少? (2)同一天赤道地区某地的气温是25℃,探空资料给出大气温度直减率为6.5℃/km ,对流层顶高16km ,那么对流层顶部的气温是多少? 答:(1)已知:T 0=10℃, γ=6.5℃/km ,T=-55℃, 根据T= T 0 +γZ → Z=10km (2)已知:T 0=25℃, γ=6.5℃/km ,Z=16km , 根据T= T 0 +γZ → T=-79℃ 3、已知在0℃、10℃、20℃、30℃和40℃时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分别为6.1hPa 、12.3 hPa 、23.9 hPa 、42.3 hPa 、73.9 hPa 。假设一教室内气温为30℃,经测定其露点温度为10℃,那么该教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是多少? 答: 4、已知空气温度在13.4℃时,饱和差为4.2hPa ,那么空气要冷却到多少度时才达饱和? 答:已知t=13.4℃ 5、已知相对湿度f=40%,气温为15℃,大气压为p=1000hPa ,求实际水汽压e 、比湿q 和水汽混合比γ。 答: 6、某湿空气气块的P=1000hPa ,e=25hPa , t=32℃,其中干空气为3000g ,试问: 17.2717.2713.4237.313.4237.36.11 6.1115.4t t s e e e hPa ????? ? ?++????=?=?=12.342.3 100%29.1%a s e RH e = = ?=s a a s d e e e e d hPa =- ? =- = 15.4-4.2=11.217.276.11exp()8.63237.3a t e hPa t t =11.2=? ? =+℃17.271540% 6.11exp() 6.8215237.3a a s s e RH e RH e e ?= ? =?=?? =+hPa 36.820.6220.622 4.2410/1000a e q g g P - = ==?36.820.6220.622 4.2710/1000 6.82a a e g g P e γ- = ==?--

第五版基础护理学试题(附答案)

第五版基础护理学考核试题(附答案)姓名:科别: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60分) 1、可损伤皮肤、致癌、遗传、影响下一代的最主要污染是() A 、大气污染 B 、水污染辐射C、光线污染 D 、土壤污染 2、下列哪种患者需要较高的病室空气湿度() A 、心力衰竭 B 、支气管哮喘 C 、气管切开D、急性肺水肿 3、铺床时移椅至床尾正中离床约为() A、10cm B、15cm C、20cm D、5cm 4、病人取被迫卧位是为了() A、保证安全 B、减轻痛苦 C、配合治疗 D、预防并发症 5、休克病人应采取的体位是() A、头低脚高位 B、平卧头部抬高20°角,抬高下肢30°角 C、头高脚低位 D、平卧头部抬高30°角,抬高下肢20°角 6、中毒较深病人洗胃时应采取() A 、左侧卧位 B 、右侧卧位 C 、患侧卧位 D 、半卧位 7、阿米巴痢疾病变在回盲部,药物灌肠时可采取() A 、左侧卧位,保留灌肠 B 、右侧卧位,保留灌肠 C、右侧卧位,小量不保留灌肠 D、右侧卧位,大量不保留灌肠 8、选择拐杖长度,下列哪项不正确() A、患者身高减去40cm B、患者下肢长度加上40cm C、拐杖顶垫间相距约2~3cm D、拐杖底端应该侧离足跟15~20cm 9、一位长期卧床的病员呼吸道分泌物粘稠,不易咳出可诱发() A、慢性支气管炎 B、坠积性肺炎 C、自发性气胸 D、吸入性肺炎 10、2人搬运病员正确方法是() A、甲托背部,乙托臀部 B、甲托头部,乙托臀部 C、甲托头、背部,乙托臀、膝部 D、甲托头、颈、肩、腰,乙托臀、膝部 11、某孕妇妊娠30周,胎位是臀先露,可用于纠正胎位的卧位() A、截石位 B、屈膝仰卧位 C、膝胸位 D、头低足高位 12、肌肉的等长练习的主要作用() A、可改变肌肉长度 B、不伴有明显的关节运动 C、可锻炼肌肉收缩对抗一定的负荷 D、作关节的活动锻炼 13、杀死病毒与芽胞的高效消毒剂是() A、70%酒精 B、95%酒精 C、0.5%碘酊 D、0.5%过氧乙酸 14、煮沸消毒时,加入1%~2%碳酸氢钠,其沸点可提高到()

基础护理学基本知识试题及答案.

基础护理学基本知识试题 一、 (共 33分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 1、下列哪类药物服用后应多饮水 A 、铁剂 B、止咳糖浆 C、助消化药 D、健胃药 E、磺胺类药 2、穿脱隔离衣应避免污染 A 、衣领 B、腰带以上部分 C、腰带以下部分 D、背后 E 、胸前 3、护士在护理服用洋地黄药物的病人时,下列哪项不妥 A 、询问病人不适主诉 B、给药前先数心率 C、观察洋地黄药物浓度 D、心率 <60次/min ,不能给药 E、嘱病人如果一次 漏服,下一次要加量补服 4、吞服强酸、强碱类腐蚀性物质的病员,切忌 A 、含漱 B、洗胃 C、导泻 D、灌肠 E、输液 5、测量呼吸时,护士的手仍放在诊脉部位是为了 A 、表示对病人的关心 B、看表计时 C、转移病人注意力 D 、脉率与呼吸作对照 E、测脉率估计呼吸频率 6、长期留置导尿管后,发生尿液混浊、沉淀或结晶时应 A 、经常更换卧位 B、热敷下腹部 C、膀胱内滴药 D、 进行膀胱冲洗 E、经常清洁尿道口

7、行大量不保留灌肠时,成人每次液体用量为 A 、 50~100mL B、 100~200mL C、 200~500mL D、 500~ 1000mL E、 1000~1500mL 8、帮助留置导尿管病人锻炼膀胱反射功能,护理措施是 A 、每周更换导尿管 B、间隙性夹管 C、温水冲洗外阴 2次/d D 、定时给病人翻身 E、鼓励病人多饮水 9、外文缩写译意错误的是 A 、 Qd :每天 1次 B、 Bid :每天 2次 C、 q4h :每 4小时 1次 D、 Qid :每天 3次 E、 Qn :每晚 1次 10、从上午 8:00开始输液,要求 5小时内输入 1000mL 液体,此时,每分钟 滴数应调节为 A 、 40滴 B、 50滴 C、 60滴 D、 70滴 E、 80滴 11、监测高压蒸汽灭菌效果最有效的方法是 A 、生物监测 B、工艺监测 C、程序监测 D、温度计监 测 E、化学监测 12、下列哪项是输液反应中急性肺水肿的特征性症状 A 、心悸、呕吐 B、咳嗽、气促、呼吸困难 C、发绀、躁动不 安 D、胸闷、心悸、气促 E、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气促、胸闷 13、下列哪项不属于对医务人员的 " 四轻 " 要求 A 、说话轻 B、走路轻 C、开窗轻 D、操作轻 E、关门轻

护理学基础第一章绪论试题及答案(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一、重点难点 重点: 1.南丁格尔对护理学的伟大贡献;现代护理学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护理学的主要任务、范畴及工作方式。 难点: 1.现代护理学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护理工作方式。 二、考点测试 (一)选择题 A1型题 1.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照顾家中伤病者,形成主要的照顾方式是 A.“自我保护”式 B.家庭式 C.宗教式 D.社会化服务 E.护理社团 2.中世纪护理仅仅限于简单的生活照料,其原因是 A.生活经验缺乏 B.社会重男轻女 C护士分工不明确 D.护理工作繁重 E.宗教的束缚和影响科学 3.护理专业的诞生是在 A.17世纪中叶 B.18世纪中叶

C.19世纪中叶 D.20世纪初期 E.20世纪中叶 4.南丁格尔接受短期的护理训练是在 A.凯塞威尔斯城护士训练班 B.圣托马斯医院护士训练班 C.英国伦敦护士训练班 D.佛罗伦萨护士训练班 E.战地医院护士训练班 5.南丁格尔扭转了英国朝野轻视护理工作的观念,其主要原因是 A.出身名门与上层社会交往密切 B.南丁格尔具有渊博知识 C.克里米亚战争中卓有成效的工作 D.撰写多篇著作指导护理工作 E.创立了科学的护理制度 6.国际护士节选定为每年的 A.4月12日 B.5月12日 C.5月21日 D.12月5日 E.6月12日 7.国际护士节时间的确定是根据 A.南丁格尔创办第一所护士学校的日期 B.南丁格尔诞辰纪念日 C.南丁格尔接受英国政府奖励的日期 D.宣布南丁格尔奖章的日期 E.南丁格尔逝世纪念日 8.克里米亚战争中,南丁格尔率领的护士团最终使士兵的病死率由42%降到

气象气候1至8章复习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题 第一、二章 一、选择题 1、300千米以上大气层气温达1000℃以上,其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不会烧毁,原因() a 卫星与大气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 b 卫星在大气中高速运动,能很好地散热c该层大气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及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有限 d该层大气密度很大,有利于卫星散热 2、关于大气层中的臭氧,正确的说法是() a 只有臭氧层有臭氧 b 臭氧在大气层中均匀分布 c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d臭氧层分布在对流层中,所以与人类关系很密切 3、当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时() a 太阳辐射最强 b 地面辐射最强 c 大气辐射最强 d 气温最高 4、层具有无线电波的反射能力。() a 中间层 b平流层c暖层 d散逸层 5、关于等温线与等高线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等高线数值越大,等温线数值越大 b 等高线数值越大,等温线数值越小 c等高线数值越大,等温线越稀疏 d同一海拔高度上,气温相等 7、当天空出现青蓝色时,说明大气中的微粒直径是() a大于入射波的波长 b小于入射波的波长 c等于入射波的波长 d与入射波的波长无关 8、“大气保温效应”中起作用的是() a水b大气逆辐射c二氧化碳d尘埃 9、关于气温空间分布,正确的说法是() a 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b 气温从山麓向山顶降 c 夏季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低 d 冬季大陆气温比同纬度的海洋高 10、夏半年,北半球的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是()。 a.赤道 b.20°----25°N c.30°N----25°N d.副热带 11、在干洁空气中能够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的气体成分是:() A、氮气; B、氧气; C、臭氧; D、二氧化碳。 12、在低纬度对流层顶的高度是:() A、8-9公里; B、10-11公里; C、11-12公里; D、17-18公里。 13、一天中大气逆辐射最强的时刻在:() A、太阳高度最大时; B、12-13时; C、气温最高时; D、云量最多时。 14、我国年总辐射量最大的地区在:() A、新疆; B、西藏; C、长江中下游 D、海南岛。 15、空气与地面交换热量的主要方式是:() A、辐射交换; B、传导; C、对流运动; D、潜热交换。 16、有关空气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饱和差越小;

气象学与气候学题库

答案:1、简述干洁空气的概念及其主要成分。(答案) 1、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其余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 2、虚温含义,它可直接测量吗? (答案) 2、在等压条件下,当干空气具湿空气密度时之温度即称为虚温,由此可知其代表干空气的温度,一般由Tv表示。定义虚温的用意在于,湿空气的分子量会随环境水气量改变而改变,使气体常数(R)成为变数,而较难正确计算出来。为使计算方便,所以利用干空气的气体常数来计算,因此定义虚温来代替湿空气的温度,如此就不用考虑变动的气体常数了,亦即可以处理掉复杂的水气效应,由此可知,虚温为水气的函数。因为实际观测环境大气所得的温度为湿空气温度,而所使用的气体常数为干空气气体常数(R),所以实际上状态方程(P=ρRT)(其中R=R*/md) 并不成立(因为其使用干空气气体常数(R),而温度却用湿空气的),所以为使其成立需使用虚温(即干空气之温度),如此才可使R与T均为干空气之值。由于虚温与实际观测之温度误差不算大(仍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因此目前大多数的人仍直接利用实际观测之温度来代替虚温。 Tv=T+W/6。其中T为实际大气温度,W为饱和混合比值。表示虚温与实际温度之差距,等于露点温度所在的饱和混合比数值的六分之一。 6、当气温为25 ℃,气压为 1080hPa,相对湿度f=65%时,求e(水汽压)、E(饱和水汽压)、d (饱和差)、a(绝对湿度)、q(比湿)。 (答案) 6、25℃时,饱和水汽压E=31.668,f=e/E,则e=fE=65%*31.668=20.5842 d=E-e=31.668-20.5834=11.0838, a=289*e/T=289*20.5834/(25+273)=19.9625 q=0.622*e/P=0.0119 7、若相对湿度f,气压p不变,增温时,绝对湿度a和比湿q前后是否相同? (答案) 7、当温度升高时,饱和水汽压E要增大,而f不变,所以水汽压e也要增大,q是比湿,q=0.622e\P,P不变,e增大,所以q要增大。a是绝对湿度。即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量,也是增大的。 8、对流层的特征如何,为什么? (答案) 8、对流层有三个基本特征: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高山常年积雪,高空的云多为冰晶组成,就是这一特征的明显表现。 (2)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对流运动的强度主要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一般情况是:低纬较强,高纬较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因此对流层的厚度从赤道向两极减小。 (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受地表的影响很大,而地表面有海陆分异,地形起伏等差异,因此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 9、臭氧层形成过程及其作用怎样? (答案) 9、臭氧层的形成:臭氧层(ozone layer)是指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层次。一般指高度在 10-50km之间的大气层,也有指20-30km之间臭氧浓度最大的大气层。即使在浓度最大处,臭氧对空气的体积比也只有百万分之几,因此它在大气中是痕量成分。将它折算到标准状态(气压为

基础护理学复习题及答案:第五章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doc

第五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一.单选题(每题1分) 1. 对被特殊感染而无保留价值的物品,最彻底的无菌方法是( ) A 煮沸消毒灭菌法 B 高压蒸气灭菌法 C 燃烧灭菌法 D 熏蒸法 2 .乙醇消毒的作用原理是() A破坏细胞膜的结构B与菌体蛋白的氨基结合使其变性 C 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 D 干扰细菌酶的活性 3. 现有95%的乙醇500ml,预配成70%的,需加入灭菌蒸馏水() A 159ml B 169ml C 179ml D 189ml 4.保管无菌物品哪项是错误的() A 无菌物与非无菌物应分别放置 B 无菌包必须注明灭菌日期 C 已打开的无菌包未用完,可在48h内有效 D 已打开的无菌包,必须注明开包时间 5.下列无菌技术操作哪项除外属正确() A.衣帽要整齐,口罩遮住口鼻,修剪指甲,洗手 B.无菌物品仅供一病员使用 C.一无菌物品,仅供一病员使用 D.打开无菌容器,将盖内面向下置一于稳妥处。 6.干热灭菌法灭菌条件是( ) A 120~140℃,10~20min B 160℃,10~15min C 180℃,20~30min D 200℃,30~40min 7.取用无菌溶液时,正确的方法是( ) A.打开瓶盖后,应立即倒入无菌容器中所需液 B.可直接在瓶中蘸取 C.倒后的溶液未用可及时倒回瓶中 D.已打开过的溶液瓶,可保存24小时.哪项不是无菌盘评价的标准() A.无菌中放的位置恰当,放入无菌物品上下两层的边缘对齐 B.无菌巾上物品放置有序,便于使用 C .操作巾无菌巾外面没有被污染 D.无菌巾未被无菌液体打湿 13. 取无菌溶液的评价哪项除外() A.手未接触瓶口及瓶盖中间部分B.倒溶液时,未引起水珠四溅 C.标签向上D.盖回瓶塞时,手指接接触处对准标签 14.戴无菌手套时评价哪项错误() A滑石粉末撒落在手套及无菌区 B 戴手套时未强行拉扯手套边缘,没有污染 C 脱手套时拉扯手指部分 D 操作始终在腰或操作台面以上水平进行 15.哪项除外属无菌包的使用评价标准() A.查看了无菌包名称及灭菌日期B.一次将包内物品全部取出 C.系带善处理,未吊垂在下D.关包时系带横向缠绕以示区别 16.下列操作哪项正确() A.浸泡无菌持物钳的消毒液应浸过无菌钳关节轴 B.关闭容器时,盖子应由前向后覆盖 C.无菌盘铺后应在内4小时内使用 D.倒无菌溶液时,将未粘有标签的一面握在手中 17..戴无菌手套时哪项不妥() A.核对手手套包上的手套号码及无菌日期 B.摊开手套袋,取出滑石粉在其上方擦 C.戴脱时再手套口往下翻转脱下D.脱时再手套口往下翻转脱下 18.下列原则哪项除外是正确的() A.无菌操作环境应清洁,宽阔B.操作者口罩应每4-8小时更换 C.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D.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有菌区,以免无菌物品被污染19.一套无菌物仅供一位病人使用是() A.节省物品B.方便操作C.防止交叉感染D.防止差错 20无菌盘在何种情况下不得使用() A.准备好4小时之内B.操作中无菌盘内面污染 C.无菌巾未被无菌液体打湿D.夹取放置无菌物品时,手臂没有跨越无菌区 21.杀死病毒与芽胞的高效消毒剂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