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习题3
气象气候1至8章复习题

⽓象⽓候1⾄8章复习题⽓象学与⽓候学复习题第⼀、⼆章⼀、选择题1、300千⽶以上⼤⽓层⽓温达1000℃以上,其中运⾏的⼈造卫星不会烧毁,原因()a 卫星与⼤⽓处于相对静⽌的状态b 卫星在⼤⽓中⾼速运动,能很好地散热c该层⼤⽓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及与之摩擦产⽣的热量有限d该层⼤⽓密度很⼤,有利于卫星散热2、关于⼤⽓层中的臭氧,正确的说法是()a 只有臭氧层有臭氧b 臭氧在⼤⽓层中均匀分布 c臭氧能⼤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d臭氧层分布在对流层中,所以与⼈类关系很密切3、当地⾯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时()a 太阳辐射最强b 地⾯辐射最强c ⼤⽓辐射最强d ⽓温最⾼4、层具有⽆线电波的反射能⼒。
()a 中间层 b平流层c暖层 d散逸层5、关于等温线与等⾼线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 等⾼线数值越⼤,等温线数值越⼤b 等⾼线数值越⼤,等温线数值越⼩c等⾼线数值越⼤,等温线越稀疏 d同⼀海拔⾼度上,⽓温相等7、当天空出现青蓝⾊时,说明⼤⽓中的微粒直径是()a⼤于⼊射波的波长 b⼩于⼊射波的波长c等于⼊射波的波长 d与⼊射波的波长⽆关8、“⼤⽓保温效应”中起作⽤的是()a⽔b⼤⽓逆辐射c⼆氧化碳d尘埃9、关于⽓温空间分布,正确的说法是()a ⽓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b ⽓温从⼭麓向⼭顶降c 夏季⼤陆⽓温⽐同纬度海洋低d 冬季⼤陆⽓温⽐同纬度的海洋⾼10、夏半年,北半球的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是()。
a.⾚道b.20°----25°Nc.30°N----25°Nd.副热带11、在⼲洁空⽓中能够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的⽓体成分是:()A、氮⽓;B、氧⽓;C、臭氧;D、⼆氧化碳。
12、在低纬度对流层顶的⾼度是:()A、8-9公⾥;B、10-11公⾥;C、11-12公⾥;D、17-18公⾥。
13、⼀天中⼤⽓逆辐射最强的时刻在:()A、太阳⾼度最⼤时;B、12-13时;C、⽓温最⾼时;D、云量最多时。
气象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气象学中,大气压力的基本单位是什么?A. 帕斯卡(Pa)B. 百帕(hPa)C. 千帕(kPa)D. 标准大气压(atm)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A. 纬度B. 海洋C. 地形D. 人类活动答案:D3. 热带气旋在哪个气压带形成?A. 赤道低压带B. 副热带高压带C. 极地低压带D. 极地高压带答案:A4. 以下哪种云属于低云族?A. 高积云B. 层积云C. 卷云D. 雨层云答案:B5.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太阳辐射增强B. 大气污染C. 温室气体排放增加D. 地球轨道变化答案:C6. 气象学中,风向是指什么?A. 风的起点B. 风的去向C. 风的来向D. 风的速度答案:C7. 以下哪个现象不属于天气现象?A. 霜冻B. 龙卷风C. 火山爆发D. 雷暴答案:C8. 世界上最长的纬向气候分类带是什么?A. 热带B. 亚热带C. 温带D. 寒带答案:C9. 以下哪种现象不属于气候系统?A. 大气圈B. 水圈C. 岩石圈D. 生物圈答案:C10. 气象学中,相对湿度是指什么?A. 空气中水蒸气含量与饱和水蒸气含量的比值B. 空气中水蒸气含量与总气体含量的比值C. 空气中水蒸气含量与露点温度的比值D. 空气中水蒸气含量与气温的比值答案:A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气象学中,一天中气温最低值通常出现在________。
答案:日出前后12. 根据科里奥利力的作用,北半球的风向会向右偏,南半球的风向会________。
答案:向左偏13. 气象学中,降水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________的深度。
答案:无渗漏条件下,水平地面上降水的14. 气象观测站通常将一天分为四个主要观测时段,分别是02时、08时、14时和________。
答案:20时15. 气候类型中,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________、干夏。
气象学与气候学思考练习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思考练习题第一章思考练习:1、简要说明大气主要成分在大气层中的作业及微量气体(CO2、O3)影响气温垂直分布的原因及机制。
2、人类用什么方法来限制大气系统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和臭氧层遭到破坏?3、气候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是怎样的?4、为何臭氧洞只出现在南极?5、对流层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生存自然环境有何影响?6、对流层顶气温分布为何高纬高,低纬低?7、说明状态方程物理意义。
8、说明各气象要素定义及单位。
9、干湿空气哪个重,为什么?第二章思考练习:1、试分析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平原地表接受太阳辐射总量的差别。
2、辐射的实质是什么?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分别以哪种方式影响大气层中的热能分布?3、大气逆辐射对自然界的贡献有哪些?4为什么总辐射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气温却呈相反变化?5、地表上高、中、低纬度气温的日、年变化哪儿大,哪儿小?为什么?6、试述干湿绝热气温直减率的变化方式。
7、简述1月、7月全球海平面气温变化特点。
8、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是如何被削弱的?9、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是如何被削弱的?10、对流层顶温度极地和赤道上空哪个高?为什么?11、为何日出、日落时太阳光呈红色?1、雾、露、霜是怎样形成的?2、何谓降水量、降水时间、降水强度、降水变率、凝结增长、冰晶效应、湿润系数、雾凇和雨淞?3、如何告诉你某地的经纬度,你能估计该地的降水概况吗?4、为什么说降水量的多少与湿润程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5、你如何理解“霜前冷,雪后寒”,“霜重见晴天”,“霜打洼地”。
6、用分子运动说明蒸发,凝结和饱和过程(E和e)。
7、E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8、为什么冰晶与水滴、大小水滴、冷暖水滴间利于水分转移。
9、说明云滴增大和降水的形成过程。
10、大气中水汽凝结条件有哪些?第四章思考练习:1、简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各自对空气运动的作用。
2、简述1月、7月全球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特点。
3、简述东亚季风和西南季风各自的环流特征及影响因素。
气象学与气候学习题3

18气象学习题(有答案)-35.在气温为15.0 C时,测得水汽压为13.4h ; 7.简述水汽压、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年变化特征和原;9. 土壤中的水分是通过哪些方式蒸发的?试针对这些;10. 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形成露和霜?为什么?;11.某日晨最低气温tm= 10C,露点td=9C; 12.降水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在云中,冰水共存或;14.降水变率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降水变率大的地;15. 一团温度为5.在气温为15.0 C时,测得水汽压为13.4hPa,气压为1010.0 hPa,试求比湿、相对湿度、饱和差和露点温度。
6.开水杯上和夏天冰块周围均可出现水汽凝结成的水雾,试分析这两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并比较其形成过程的异同点。
7.简述水汽压、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年变化特征和原因。
8.某日气温为20.0C,水温为18.0 C,相对湿度为70%水面蒸发速率为2.1mm/日,如果次日水温升为20.0 C,其它条件不变,则水面蒸发速率变为多少?9.土壤中的水分是通过哪些方式蒸发的?试针对这些方式提出保墒措施。
10.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形成露和霜?为什么?11.某日晨最低气温tm = 10C,露点td = 9C,据预报次日晨tm = 8C, td 不变,试估计次日晨是否有雾?如有的话可能是什么雾?为什么?12.降水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在云中,冰水共存或大小水滴共存时有利于降水的形成?13.简述人工降水的原理和方法。
14.降水变率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降水变率大的地区易发生旱涝?15.一团温度为15C,相对湿度为80%勺空气块,从海平面处开始翻越一座2000 米高的山脉,忽略饱和前水汽压的变化,求迎风坡的云高和山顶处的水汽压。
16.解释名词:水汽压、比湿、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农田蒸散、平流雾、降水量、降水距平、降水相对变率、干燥度、水分利用率、蒸腾系数。
第五章一、名词解释题:低气压:又称气旋,是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勺闭合气压系统。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课后题目

课后题目1、什么是气象学?什么是气候学?它们有哪些主要分支?2、气象学和气候学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1、为什么学习气象学与气候学?3.2、什么是气候系统?它由哪些因子组成?4、臭氧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大气中的臭氧在气象学和生物生命活动中什么意义?5、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共分哪几层5、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共分哪几层6.1、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是什么?6.2、比较:绝对湿度与水汽压;饱和水气压和水汽压:温度与露点温度:相对湿度和饱和差。
7、如果两个气团温度不同,但相对湿度相等,它们的绝对湿度和比湿是否相等?为什么?8、写出气象上常用的干空气和湿空气状态方程表达式,并说明其物理意义?9、何为辐射?辐射遵循哪些基本定律。
10、太阳辐射光谱可分为哪三部分?各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多少?1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时起了什么变化?12、为什么大气在比较干洁时,天空呈现蔚蓝色?而浑浊时天空呈灰白色?并解释早晚的红日13、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由哪两部分组成?试比较二者的不同?14、太阳辐射随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纬度、海拔高度是如何变化的?15、为什么在晴朗无风的夜间往往比阴雨的夜间多霜(露)?16、地面有效辐射的大小与地面和大气的哪些性质有关?17、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随纬度如何变化?18、写出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差额、地气系统辐射差额的表达式。
19、写出热力学第一定律在气象学中的表达式。
20、什么是干绝热过程?什么是湿绝热过程?21、为何湿绝热直减率(rm)小于干绝热直减率(rd)?rm的大小与什么有关?22、如何通过rm rd r判断大气的层结稳定度?23、设山高为1000m,rm(湿绝热直减率)=0.65℃/100cm,一团未饱和湿空气在迎风坡山脚时的温度为20℃,露点为16.5℃,当它上升到山顶时,水汽已全部凝结并离开气块。
求该团空气上升到山顶时的温度是多少?越过山顶后到达背风坡山脚时气温为多少?24.1、什么叫逆温?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是如何形成的?逆温对天气有何影响?24.2、温带山区山体的什么部位最易引种亚热带作物?为什么?25、地面与大气,大气与大气之间通过哪些方式进行热量交换?26、为什么低纬地区气温日较差大于高纬地区?而气温年较差正好相反?27、饱和水汽压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它们如何影响饱和水汽压?28、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是什么?达到凝结的途径通常有哪些?pB329、霜和露是如何形成的?说明其形成的有利天气条件和区域。
气象学与气候学习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习题18气象学习题(有答案)-29.假如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铅直,地球上还会有;10.为何长日照植物大多原产于高纬度地区,而短日;11.对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植物进行南北引种,哪一;12.已知日地平均距离为1.495×108公里,;14.根据水平面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的计算式,分;16.任一坡面上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为Rsb坡=;17.武汉夏至日测得正午水平面上的直接辐射通量密;18.太阳9. 假如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铅直,地球上还会有季节交替吗?可照时间还会变化吗?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如何变化呢?为什么?10. 为何长日照植物大多原产于高纬度地区,而短日植物一般原产于低纬度地区?11. 对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植物进行南北引种,哪一种更易成功?为什么?12. 已知日地平均距离为 1.495×108公里,太阳直径为1.392×106 公里,太阳常数为 1367瓦?米-2,将太阳视为绝对黑体,忽略宇宙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试推算太阳表面辐射的辐射通量密度、总功率和有效温度。
13. 为何晴天天空常呈尉蓝色?而日出、日落时太阳光盘又呈红色?14. 根据水平面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的计算式,分析直接辐射的影响因素。
15. 计算武汉(30°N)和北京(40°N)冬至和夏至日晴天真太阳时10、12时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设透明系数 p=0.8)。
16. 任一坡面上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为 Rsb坡=Rsc?am sinα(其中α为太阳光线与坡面的夹角),试分别计算武汉冬至和夏至正午时,在坡度为30°的南坡和北坡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设透明系数 p=0.8)。
17. 武汉夏至日测得正午水平面上的直接辐射通量密度为800瓦?米-2 ,设这一天天空晴朗,透明系数不变,试计算透明系数和下午16时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
18. 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与总辐射各受哪些因素影响?19. 晴天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中光谱能量分布各随太阳高度角如何变化?为什么?(提示:根据分子散射规律解释)。
气象学与气候学练习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练习题一.名词解释。
(30分)1.气候系统。
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2.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f):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即f=e/E ×100%,相对湿度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3.太阳常数。
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1min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I。
= 1370W/m24.位势不稳定。
位势不稳定:在实际大气中,有时整层空气会被同时抬升,在上升过程中,气层的稳定情况也会发生变化,这样造成的气层不稳定,称位势不稳定。
5.冰晶效应。
“冰晶效应”:在云中,冰晶和过冷却水共存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如果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饱和水汽压之间,会产生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现象,即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
6.平流冷却。
平流冷却: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时,气流本身温度降低。
若暖空气与冷地面温度相差较大,暖空气降温较多,也可能产生凝结。
7.高压脊。
高压脊:简称脊,是由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在脊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脊线,脊附近空间等压面类似地形中狭长山脊。
8.东风波。
东风波:是副高南侧(北半球)深厚东风气流受扰动而产生的波动。
槽前吹东北风,为辐散下沉气流区,湿层较薄,只生成一些小块积云或晴朗无云;槽后吹东南风,为辐合上升气流区,有大量水汽向上输送,湿层较厚,形成云雨。
9.切断低压。
切断低压:是温压场结构比较对称的冷性气压系统。
切断低压是西风带长波槽不断加深、南伸,直至槽南端冷空气被暖空气包围并与北方冷空气主体脱离而形成的闭合低压。
10. 山谷风。
山谷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比较弱时,在山区,白天地面风常从谷底吹向山坡,晚上地面风常从山坡吹向谷地,即山谷风。
二.计算题。
(20分)1、温度为12℃的未饱和气块在气温直减率r = 0.8 ℃/100m 的气层中作向上运动,其温度按干绝热直减率变化,问气块上升300m 后的温度是多少,这时它周围空气的温度呢,并说明此气块的运动趋势,这时的气层的稳定情况如何?参考答案:气块温度12-1*3 =9°c ;周围空气温度12-0.8*3 =9.6°c ;气块将有返回原来位置(向下)的运动趋势,气层是稳定的。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1. 气象学研究的是()。
A. 气候现象的起因和变化规律B.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C. 大气中的天气现象和过程D. 地球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2. 下列哪个是气象学中用来描述大气热力状态的重要物理量?()A. 气压B. 温度C. 相对湿度D. 风向3. 气象学中用来量化大气湿润程度的物理量是()。
A. 温度B. 风速C. 露点温度D. 气压4. 气候学是研究()的科学。
A. 短期天气变化B. 中期气候变化C. 长期气候变化D. 季节气候变化5. 咸阳地区的气候属于()。
A. 寒冷季风气候B.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C. 热带季风气候D. 热带雨林气候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题)1. 大气温度与海拔高度成正比,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也会升高。
()2. 雨量是指单位面积内降水的量,常用单位为毫米。
()3. 露点温度是指空气饱和时的温度。
()4. 在副热带高压区,空气下沉,天气晴朗,湿度较低。
()5. 季风是由于气压的分布差异而形成的,常见于近赤道地区。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10题)1. 请解释什么是台风,并简要描述其形成和发展过程。
2. 什么是气候变化?列举至少两个气候变化的迹象。
3. 简要解释气压和风力之间的关系。
4. 简述温暖前线和冷锋之间的天气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5. 什么是反气旋?它的气象特征是什么?6. 请解释什么是静稳天气,它会对空气质量产生什么影响?7. 什么是云核?它对云的形成有何重要作用?8. 请解释什么是电闪雷鸣,并简要描述其产生的原理。
9. 简述地球自转对风的产生和风向的影响。
10. 简要解释什么是洋流,列举至少两个重要洋流,并描述其运动规律。
四、应用题(每题20分,共4题)1. 某地一天的气象数据如下,请根据数据回答以下问题:温度:25°C相对湿度:80%风速:6米/秒降水量:无降水a) 请计算出露点温度。
b) 请判断当前天气可能是晴朗、多云、阴天还是雨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气象学习题(有答案)-35.在气温为℃时,测得水汽压为;7.简述水汽压、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年变化特征和原;9.土壤中的水分是通过哪些方式蒸发的试针对这些;10.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形成露和霜为什么;11.某日晨最低气温tm=10℃,露点td=9℃;12.降水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在云中,冰水共存或;14.降水变率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降水变率大的地;15.一团温度为5. 在气温为℃时,测得水汽压为,气压为 hPa,试求比湿、相对湿度、饱和差和露点温度。
6. 开水杯上和夏天冰块周围均可出现水汽凝结成的水雾,试分析这两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并比较其形成过程的异同点。
7. 简述水汽压、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年变化特征和原因。
8. 某日气温为℃,水温为℃,相对湿度为70%,水面蒸发速率为日,如果次日水温升为℃,其它条件不变,则水面蒸发速率变为多少9. 土壤中的水分是通过哪些方式蒸发的试针对这些方式提出保墒措施。
10. 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形成露和霜为什么11. 某日晨最低气温tm =10℃,露点td =9℃,据预报次日晨tm =8℃,td 不变,试估计次日晨是否有雾如有的话可能是什么雾为什么12. 降水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在云中,冰水共存或大小水滴共存时有利于降水的形成 13. 简述人工降水的原理和方法。
14. 降水变率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降水变率大的地区易发生旱涝15. 一团温度为15℃,相对湿度为80%的空气块,从海平面处开始翻越一座2 000米高的山脉,忽略饱和前水汽压的变化,求迎风坡的云高和山顶处的水汽压。
16. 解释名词:水汽压、比湿、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农田蒸散、平流雾、降水量、降水距平、降水相对变率、干燥度、水分利用率、蒸腾系数。
第五章一、名词解释题:低气压:又称气旋,是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闭合气压系统。
高气压:又称反气旋,是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闭合气压系统。
地转风:当地转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达到平衡时,空气沿等压线作直线运动所形成的风。
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改变的风,其中1月和7月风向变换需在120°以上。
海陆风:在沿海地区,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白天由海洋吹向陆地,夜间风由陆地吹向海洋,这样一种昼夜风向转变的现象。
山谷风:在山区,白天风从谷地吹向山坡,夜间由山坡吹向山谷这样一种以日为周期的地方性风。
焚风:气流越山后在山的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的干而热的风。
标准大气压:温度为0℃,在纬度45°的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力,其值为。
二、填空题:1. 按照三圈环流理论,北半球有 (1) 、 (2) 、 (3) 、 (4) 四个气压带和(5) 、 (6) 、 (7) 三个风带。
2. 季风以 (8) 为周期,海陆风以 (9) 为周期,且海风 (10) 陆风。
3. 作用于空气运动的力有 (11) 、 (12) 、 (13) 和 (14) ;其中在高层大气中, (15) 力可以忽略;而空气作直线运动时, (16) 力可以忽略。
4. 白天,由山谷吹向山坡的风是 (17) 风,夜晚,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是 (1 8) 风。
5. 风向规定为风的 (19) 向,由南向北运动的空气,风向为 (20) 。
答案:(1)赤道低压带, (2)副热带高压带, (3)副极地低压带, (4)极地高压带,(5)东北信风带, (6)盛行西风带, (7)极地东风带, (8)年, (9)日, (1 0)强于,(11)水平气压梯度力, (12)地转偏向力, (13)摩擦力, (14)惯性离心力, (15)摩擦力,(16)惯性离心力, (17)谷, (18)陆, (19)来, (20)南三、判断题:1. 在赤道和极地都存在有地转偏向力,但赤道上没有惯性离心力。
2. 顾名思义,季风就是季节性的风,如春季为春季风,夏季为夏季风等。
3. 高大山体的迎风坡,云雾往往比背风坡多。
4. 当空气作绝热上升运动时,气温要逐渐升高,气流越过山后,在山的背风坡下沉,气温将下降。
5. 在山区的山谷风,夜间由山坡吹向山谷。
6. 一团湿空气从海平面沿一山坡上升,其温度必然会升高。
7. 海陆风以日为周期,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晚上相反。
8. 夏季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气活动中心是太平洋高压和阿留申低压。
答案:1.错,2.错,3.对,4.错,5.对,6.错,7.对,8.错四、简答题:1. 海平面气压场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各自所对应的天气如何答:按照气压的分布,海平面气压场有五种基本类型:①低气压,即等压线封闭的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区- 11 -域,常常带来阴雨天气。
②高气压,即等压线封闭的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区域,常常对应晴好天气。
③低压槽,即由低气压向高气压延伸的狭长区域,它的天气与低压天气类似。
④高压脊,即由高气压向低气压延伸的狭长区域,天气与高气压天气类似。
⑤鞍形气压区,即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交错相对的中间区域,这个区域的天气一般无明显规律,常常取决于是偏于高压还是低压,从而具有相应的天气。
2. 海陆风的成因。
答: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使陆地上空气温度高,密度小,气流上升,近地形成低压区;海洋上空气温度低,密度大而下沉,形成高压区。
气压梯度由海洋指向陆地,使空气自海洋流向陆地,即海风。
夜间陆地降温比海洋快。
于是情况与白天相反,空气自陆地流向海洋,即陆风。
3. 为什么高大山体的迎风坡多云雨答:由于空气受高大山体阻碍,沿着迎风坡绝热上升,按干绝热规律降温;到一定高度(凝结高度)时,空气达到饱和状态,然后按湿绝热规律上升降温,空气中水汽凝结,成云致雨。
故迎风坡多云雨。
4. 比较季风与海陆风的异同。
答:季风与海陆风的比较可从下表中得到明显反映。
旱灾、高山雪崩等。
6. 何谓大气活动中心影响我国的有哪些答:由三圈环流模式所导出的地球表面的气压带和行星风带的分布均未考虑地表物理状况的影响。
由于地球表面海陆性质的差异,气压带和风带发生断裂,形成性质各异的一个个气压中心,这些中心统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影响我国的大气活动中心夏半年有北太平洋高压和印度低压,冬半年有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
五、综合论述题:1. 试述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过程和成因。
答: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虽然都出现在欧亚大陆上,但其形成原因和过程是不同的。
东亚季风是由海陆间热力差异形成的。
东亚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部,东邻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
夏季大陆增暖快于海洋,陆地上气温比海洋上高,气压较海洋上低,陆地上为印度低压,海洋上为北太平洋高压,气压梯度由海洋指向陆地,形成了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带来高温、多雨天气。
冬季陆地上降温快于海洋,陆地上温度低,气压高,为蒙古高压,海洋上为阿留申低压,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了寒冷干燥的冬季风。
东亚的特殊海陆分布使它成为世界上季风最发达、最明显的地区之一。
南亚季风是由行星风带的季节性位移造成的。
冬季南亚为东北信风区,夏季,赤道低压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变成西南风,影响南亚地区。
由于东北信风来自干燥的高纬内陆,吹冬季风期间就成为南亚的旱季,而西南风(即夏季风)来自低纬广大的海洋上,高温高湿,它的到来即标志着南亚雨季的开始。
2. 实际大气中的风是在哪几种力作用下产生的各自所起的作用如何答:实际大气中的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四个力的作用下产生的。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使空气开始运动的原始动力,只要有温度差就会有气压差、气压梯度,由此产生气压梯度力,空气就可以开始运动,而且气压梯度的方向就是空气开始运动的方向。
地转偏向力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是一种假想的力。
在北半球,它永远偏于运动方向的右面,只能改变运动的方向,不能改变运动的速度,且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赤道上为零,极地最大,因此,在低纬度地区,地转偏向力常可忽略不计。
当空气运动的轨迹是曲线时,要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这个力由曲率中心指向外围,大小与风速成正比,与曲率半径成反比。
在多数情况下,这个力数值很小,仅在龙卷风、台风中比较明显。
摩擦力总是阻碍空气的运动,既存在于空气与下垫面之间(外摩擦),也存在于不同运动速度的空气层之间(内摩擦)。
摩擦力一般在摩擦层(2km以下的大气层)比较重要,且越近地面摩擦力越大,在2km以上的自由大气中可忽略不计。
5. 分析焚风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答:焚风是由于气流遇到高大山脉阻挡被迫爬坡时,在山的迎风坡水汽凝结成云和雨,而在背风坡绝热下沉,温度升高,湿度下降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
初春的焚风可使积雪融化,利于灌溉,也可提早春耕,有利作物生长。
夏末秋季的焚风可使谷物和水果早熟,提早收获。
另一方面,焚风出现时,由于短时间内气温急剧升高,相对湿度迅速下降,使作物蒸腾加快,引起作物脱水枯萎,甚至死亡,造成作物减产或无收。
强大的焚风还能引起森林火灾、- 12 -六、计算题:1. 一登山运动员,从海拔500m,气温为25℃处开始登山。
当他到达高度Z1 处时,气压比出发时减少了1/5,气温为13℃。
他继续往上走,到Z2 处时,气压比Z1 处又减少了1/5,气温为-1℃。
试问Z1 、Z2 处的海拔高度各为多少解:已知开始登山时Z0 =500m, t0 =25℃,到Z1 高度t1 =13℃,Z2 处t2 =-1℃设开始登山时的气压为P0,则Z1 处气压P1 =(1-1/5)P0=4/5Po, Z2 处气压为P2 =4/5P1 由拉普拉斯压高公式得:Z1 -Zo =18400(1+αtm)1gP0 /P1Z1 =500+18400[1+1/273×(25+3)/2]1g[P0 /(4/5P0 )] =2407mZ2 =2407+18400[1+1/273×(13-1)/2]1g[P1 /(4/5P1 )] =4229m答:Z1 、Z2 处的海拔高度分别为2407m和4229m。
2. 一块温度为20℃、露点温度为15℃的空气从海平面开始翻越一座2500m的高山,忽略空气作绝热变化时露点温度的变化,试计算该空气块翻山后到达背风坡海平面时的温度、露点温度和相对湿度(取湿绝热直减率rm=℃/100m)。
解:已知山脚时t=20℃, td=15℃,山高2500m 当空气块刚开始越山时,按rd上升,到500m高度处下降了5℃,气温为15℃。
此时空气达到饱和,即凝结高度为5 00m。
由500m向上,按rm上升,到山顶时的气温为t=15-(2500-500)×100=5℃,此时空气仍为饱和状态,水汽压等于5℃下的饱和水汽压,查表得:e =Et=5 =空气块下降时,气温按rd增加,到山脚时的气温为 t=5+2500×1/100=30℃若设下降过程中没有水汽的损失,到山脚时的水汽压仍为山顶时的水汽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