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防爆基本原理
2024年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规定(2篇)

2024年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本规定,以确保防火防爆安全工作的有效实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所有单位和个人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中的防火防爆工作。
第三条防火防爆工作的目标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预防和减少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提高应对火灾爆炸事故的能力。
第四条防火防爆工作应当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的原则进行。
第二章防火防爆基本要求第五条公共场所、工业企业、居民建筑等各类建筑物应当配备必要的防火防爆设施和设备,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
第六条防火防爆设施和设备的设计、安装和使用应当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技术规范,并经过专业机构的验收。
第七条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物品、爆炸物品等应当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存储、运输和使用,并制定相应的防火防爆措施。
第八条建筑物内部应当设置合适的防火防爆分隔,保证火灾不蔓延、防爆不扩散。
第九条公共场所、工业企业应当制定防火防爆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员工和群众的应急疏散能力。
第十条煤矿、石油化工等高风险行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常态化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排查。
第三章火灾防控要点第十一条火灾发生后,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火势,确保人员安全疏散。
第十二条建筑物内部应当设置灭火器、灭火器等消防设施,供工作人员和群众及时使用。
第十三条定期进行火灾防控演练,提高员工和群众的火灾应急处理能力。
第十四条建筑物应当设置合适的疏散通道和疏散标识,并保持通道畅通。
第四章爆炸防控要点第十五条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物品等应当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存储和使用,并制定相应的防爆措施。
第十六条生产经营场所应当配备必要的防爆设备和设施,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
第十七条定期组织爆炸防控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第十八条所有爆炸物品都应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安全规定,并严禁私自携带、使用。
防火防爆技术资料

第1章防火基本原理1.1燃烧的学说和理论1.1.1燃素说1.1.2氧学说1.1.3分子碰撞理论1.1.4活化能理论1.1.5过氧化物理论1.1.6链锁反应理论1.1燃烧的学说和理论1.1.1燃素说其它类似学说;四元素说——燃烧是“火、水、空气、土”这四种元素的作用。
如木材的燃烧所产生的明显火焰为“火素”,蒸发散发的潮气为“水素”,上升的烟为“空气素”,剩余的灰为“土素”。
汞硫盐说——火焰的发生是因为物体中含有硫质,气体的逸出为汞素,剩余的灰为盐质,等等。
非常盛行,普里斯特一一实验室得到了氧气,仍是燃素说的忠实信徒;显而易见不科学,唯心,没有证明燃烧素的化学成分组成;当时某些科学家巳经认识到空气对于燃烧的重要性。
燃素说是形成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一种解释燃烧现象甚至整个化学的学说。
其创始人是斯莫尔。
燃素在燃烧过程中从可燃物中飞散出来,与空气结合,从而发光发热。
例如油脂、蜡、木炭都是极富燃素的物质,而石头、木灰、黄金都不含燃素,所以不能燃烧。
直到18世纪70(1772年)年代氧气被发现后,燃烧的本质才真相大白。
燃素说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普林斯特是英国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化学家,可惜犯了一个巨大的判断错误。
离奇的是,尽管他终生坚持的化学理论一一燃素论一一最终被他自己的研究所推翻,他本人却从未放弃过这一理论。
但他终究对科学有显著贡献。
普林斯特对气体特别感兴趣,他被酿啤酒时释放的气体(现在我们知道那是二氧化碳)所吸引,就收集了许多。
并通过实验表明,这种气体在高压下易溶于水。
这就是苏打水和发泡软饮料工业的开端,风行的“汽水”热的源头。
几乎所有淡而无味的流体包括白开水,在溶解了二氧化碳后都会变得非常可口。
当前的商家正把二氧化碳溶于天然矿泉水,赚进大笔银子。
1.1.2氧学说氧学说是1777年,法国拉瓦锡,在普里斯特于实验室内得到氧气的基础上提出的。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防爆知识以及防爆标志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含义

一、防爆基本知识1、爆炸的危险性场所有哪些?(1)爆炸性环境:可能发生爆炸的环境(气体和粉尘)。
凡涉及爆炸性物质生产、加工、处理、储存、运输的场所都可能形成爆炸性环境。
(2)危险场所:爆炸性环境大量出现或预期出现的数量足以要求对电气设备的结构、安装和使用采取专门预防措施的区域。
(3)在石油、化工、煤炭等生产领域将不可避免地产生爆炸性物质的泄漏,并与空气形成爆炸性危险场所。
据资料:A、在煤矿井下,2/3的场所属于爆炸性危险场所;B、在石油开产现场和精炼厂约有60-80%属爆炸性危险场所;C、在化学工业中,约有80%以上的生产车间属爆炸性危险场所。
2、防爆基本原理(1)爆炸的基本条件A、可燃性物质(氢气、甲烷等)B、助燃剂(氧气、空气等)C、点火源(明火、火花、高温等)(2)爆炸极限与范围爆炸极限是指可燃性气体(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能引起爆炸的最低浓度(爆炸下限)或最高浓度(爆炸上限),介与爆炸下限和上限中间的浓度范围称爆炸范围。
表1:几种常见的可燃性气体或者蒸气的爆炸界限表2:几种常见的可燃性气体或者蒸气的引燃温度(3)防爆的基本原理A、避免形成爆炸性环境B、消除可能的点火源3、爆炸性危险物质分类(1)中国将爆炸性物质分为三类:Ⅰ类:矿井甲烷Ⅱ类:爆炸性气体混合物Ⅲ类:爆炸性粉尘和纤维(2)北美将爆炸性物质分为三类:ClassⅠ:爆炸性气体ClassⅡ:爆炸性粉尘ClassⅢ:纤维4、爆炸性危险区域划分(1)爆炸危险区域划分的主要标准依据A、GB50058-1992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B、GB3836.14-200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4部分危险场所分C、GB12476.3-2007 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第3部分存在或可能存在可燃性粉尘的场所分类D、中华人民共和国爆炸危险场所电气安全规程(试行) , 1987年(2)爆炸性危险区域主要以爆炸性危险物质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为划分依据的(3)我国对于爆炸性气体危险场所划分为3个区域:0区、1区和2区A、0区: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连续地或长时期存在的场所。
第二章_防爆基本原理

四、燃烧与化学性爆炸的关系
燃烧和化学性爆炸就其本质来说是相同的,都是 可燃物质的氧化反应,而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氧 化反应速度不同。 例如,1kg煤块完全燃烧时需要10min,而1kg 煤气与空气混合爆炸,只需0.2s,而两者燃烧的 热值差不多。(功率) 燃烧和化学性爆炸,两者可随条件而转化。同一 物质在一种条件下可以燃烧,在另一条件下可以 爆炸。(煤块与煤粉;油罐着火爆炸)
29
3 多种可燃气体组成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计算
可用以下公式计算:
Lm
100 Vn V1 V2 ..... L1 L2 Ln
2-6
式中:Lm—爆炸性混合气的爆炸极限,%
L1、 L2,…… Ln—组成混合气各组分的爆炸极限,% V1、 V2,…… Vn—各组分在混合气中的浓度,%。总和为100%。
10
2 爆炸的分类
轻爆:爆炸时的燃烧速度为每秒几米,无多大破坏力, 声响也不太大。无烟火药在空气中的快速燃烧。 爆炸:爆炸时的燃烧速度为每秒十几米至数百米,能 在爆炸点引起压力激增,有较大的破坏力,有震耳的 声响。被压榨火药爆炸。 爆轰:爆炸时的燃烧速度为1000~7000m/s.突然引 起极高压力并产生超音速的“冲击波”。能够引起 “殉爆”现象。 某些气体混合物的爆轰速度见表2-3(P33)
22
可燃性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 下限越低,其爆炸危险性越大,爆炸极限 越宽,说明出现爆炸条件的机会越多。爆 炸下限越低,少量可燃物就会形成爆炸条 件;爆炸上限越高,则有少量空气渗入容 器,就能形成爆炸条件。 可燃性混合物的浓度高于爆炸上限,虽然 不会造成爆炸,但当气体从管道和容器中 逸出时,接触空气,就容易达到爆炸上限, 因此仍有发生燃烧爆炸的危险。
14
防爆技术基本原理

防爆技术基本原理现代用于工业生产的可燃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而且生产过程情况复杂,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条件采取各种相应的防护措施。
从爆炸破坏力的形成来看,爆炸一般需要具备5个条件:⑴提供能量的可燃性物质(释放源);⑵辅助燃烧的助燃剂(氧化剂);⑶可燃物质与助燃剂的均匀混合;⑷混合物放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包围体);⑸有足够能量的点火源。
上述条件中的点火源、可燃物质和助燃剂是燃烧爆炸的三要素,防爆技术就是根据这些爆炸条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
(1)可燃物浓度的抑制爆炸强度与爆炸性混合物的浓度有密切关系,爆炸强度随浓度变化的关系近似于正办周期的正弦曲线,浓度国底或过高都不能发生爆炸,这两个点称为爆炸下限浓度或爆炸上限浓度。
在爆炸下限浓度以下,由于可燃性物质的发热量已经低到不能维持火焰在混合物中传播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因而该混合物不能被点燃;若浓度逐渐增加而超过爆炸上限浓度时,虽然可燃物质增加,但助燃的氧气浓度低于化学当量值,不能满足混合物完全燃烧的需要,也不会发生爆炸。
因此可以通过可燃物浓度的控制来预防爆炸事故的发生,或者把爆炸事故可能造成的破坏力降到最小限度。
(2)氧浓度的控制在爆炸气氛中加入惰化介质时,一方面可以使爆炸气氛中氧组分被稀释,减少了可燃物质分子和氧分子作用的机会,也使可燃物组分同氧分子隔离,在它们之间形成以层不燃烧的屏障;当活化分子碰撞惰化介质粒子时会使活化分子失去活化能而不能反应。
另一方面,若燃烧反应已经发生,产生的游离基将与惰化介质粒子发生作用,使其失去活性,导致燃烧连锁反映中断;同时,惰化介质还将大量吸收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热量不能聚积,燃烧反应不蔓延到其它可燃组分分子上去,对燃烧反映起到抑制作用。
因此,在可燃物/空气爆炸气氛中加入惰化介质,可燃物组分爆炸范围缩小,当惰化介质增加到足够浓度时,可以使其爆炸上限和下限重合,再增加惰化介质浓度,此时可燃空气混合物将不再发生燃烧。
防火防爆知识总结

绪论1、燃烧:是可燃物质与助燃物质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燃烧四要点:1)、可燃物质存在2)、助燃物质存在3)、发生氧化反应4)、伴有发光发热。
3、燃烧三要素:(1)可燃物质(2)助燃物质(3)点火源4、燃烧两个本质特征:(1)新的物质产生(2)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5、燃烧3个特点:(1)发光(2)放热(3)生成新物质6、燃烧的危害性:主要是其燃烧产物。
7、火灾的危害性:(1)造成资源浪费(2造成环境破坏(3)造成人身伤亡(4)造成财富毁灭(5)引起社会波动8、爆炸的危害性:(1)直接的爆炸作用(2)冲击波的破坏作用(3)造成火灾9、防火防爆的基本目的:把人生伤亡和财产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10、防火防爆的基本原则: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第一章防火基本原理1、燃烧的学说和理论:(1)燃烧素学说(2)燃烧的氧化学说(3)燃烧的分子碰撞理论(碳氢化合物的氧化在300℃左右就进行了)(4)活化能理论(5)过氧化物理论(6)链式反应理论2、链式反应的过程:(1)链引发。
(2)链传递。
(3)链终止。
3、链式反应的分类:链式反应有分支连锁反应和不分支连锁反应两种。
(氢和氧的反应属于分支连锁反应、氯和氢的反应是不分支连锁反应)5、燃烧形式:扩散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混合燃烧阴燃6、根据燃烧的起因可分为闪燃、着火和自燃三类。
7、闪燃:可燃液体的蒸气(也包括可升华固体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到明火而引起瞬间(延续时间少于5S)燃烧叫闪燃。
8、闪点:液体能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该液体的闪点。
9、着火:存在可燃物和助燃物(充分空气、氧)时,有点火源作用引起的持续燃烧现象叫着火。
10、燃点/着火点:使可燃物发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或着火点.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
11、闪点与燃点的区别:燃点燃烧不仅是蒸气,而且还有液体。
闪点时移去火源后,闪燃即熄灭,而在燃点时则能继续燃烧。
12、自燃:可燃物受热升温而不需明火作用就能自行着火燃烧的现象.13、自燃点: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爆炸与防爆基本原理

可燃性混合物爆炸
1、燃爆特性: (1)可燃性混合物:指由可燃性物质与助燃物组成 的爆炸性物质,如可燃气体、蒸气和空气混合。 (2)可燃性混合物为有爆炸危险的物质,它们只有 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变为危险的物质。 2.爆炸极限 (1)定义:即是指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和粉 尘)与空气(氧气)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匀 混合,形成预混气,遇着火源才会发生爆炸的浓度 范围。
可燃气体与蒸气以体积百分比来表示,如CO与空气 12.5%-80%g/m3)如铝粉为 40(g/m3) ;
(2)爆炸下限与上限:其爆炸范围越宽,其爆炸危 险越大。
燃烧与化学性爆炸的关系
1、共同点: (1)他们的本质相同,均为可燃物的氧化反应, 都要具有可燃物、氧化剂和火源三种基本因素。 (2)两者可随条件而转化; 2、区别: (1)氧化的速度,V爆>>V燃(主要区别); (2)发展过程显著不同,火灾有初起、发展和 衰弱阶段,造成的损失随时间的延续而加重,但爆 炸发生在一瞬间,一旦发生,损失已无从减免。
分解爆炸
1、气体的分解爆炸:在高温、压力等作用下的分解 反应,会释放相当数量的热量,从而给爆炸提供了 所需的能量,如C2H2、C2H4。 【例1】乙炔(C2H2)爆炸: (1)受热或受压易发生聚合、加成、取代和爆炸性 分解化合反应,当受热到200—300℃,开始发生聚 合反应: 3 C2H2→C6H6+630J/mol (2)当T=700℃,压力P﹥0.15Mpa,未聚合的C2H2 发生爆炸性分解(P剧升10-13倍): C2H2→2C+H2+226.04J/mol
4、按爆炸的瞬时燃烧速度不同分类 (1)轻爆:每秒数米,爆炸无多大破坏力,声响也不大,如无 烟火药; (2)爆炸:每秒十几米至数百米,爆炸时压力激增,有较大的 破坏力,有震耳的响声。一般可燃性气体爆炸属于此类; (3)爆轰:1000~7000m/s,“冲击波”; 爆轰是炸药中化学反应区的传播速度大于炸药中声速时的爆 炸现象,是炸药典型的能量释放形式(每千克炸药爆轰瞬间 输出功率可达5×107千瓦),以爆轰波形式沿炸药药柱高速 进行的过程。
防爆基本原理与技术措施

燃物和爆 炸物的混合物 、火源等 。 2 . 1控制 可燃 物浓度 。关 于可燃 物浓 度与 爆炸超 压 的关
的破坏力应尽可 能地形成开放性的空间 ,此外在建筑设计 中还 1 . 2 爆炸发 生条 件。物理爆炸是一种 因体 系中物理能量失 可 以通过设计 抗爆 型的包 围体 或隔爆墙 的设计 等 防爆 技术措 控而导致物质 以极快的速度释放 能量 ,转变为光 、热 、机械功 施 ,降低爆 炸的破坏程度 。 等 能量形 式 的爆 炸现象 。化学爆 炸发生 条件从爆 炸反应 特征 3 . 防爆技术措施
空气 混合物 中加人 情化介 基本原理和技术措施 ,对 学习和掌握爆炸预防和防护基本原理 剂浓度 的控制可 以通过 向可燃气体, 剂混合 物中冲入大量 的惰性气体 时 ,可燃气体/ 空气 混合物在 遭遇到明火时将 不会再发生着火 、燃烧或爆炸 ,从 而可 以有 效
1 . 1爆 炸事 故分类。爆炸事故分类方法很 多 ,既可以按爆 地防止爆炸的发生 。 炸前后物质成分变化情况分类 ,也可以按爆 炸事故过程类型分 2 . 3控制点火源。爆 炸的产生需要满足5 个必要的条件 ,控 类 ,或按爆炸反应相态进行分类等。 目前常用的分类可 以分为 制点火源也是控制或是消除爆炸的有效措施之一,在生产生活 物理爆炸 、 化学爆炸和核爆炸 。体系 中物质因状 态或压力发生 中为避免爆炸的产生在可燃性气体或是可燃物堆积的场所应 当 突变 而引起 的物理能量快速释放 ,并转变为机械功、光 、热等 加强对 于点火源 的管控 ,避免爆炸 的发生 。由于爆炸发生 的点 能量 形式 的爆 炸现象称为物理爆炸 。体系 中物质以极 快的速度 火 源的多样性需要在不同的场合根 据现场 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 发生放热化学反应 ,并产生高温 、高压气体而引起 的爆炸现象 可行 的措施来对点火源进行管理 ,避免火种的产生。 ‘ 称为化学爆 炸。化学爆炸 的显著特点是爆炸发生前后 ,体 系中 2 . 4控制 爆炸破坏效应 。爆炸性混合物处 于相对封闭空间 物质的性 质和组分都发生 了根本变化 。核爆炸能量释放来 自核 内, 使爆炸的包围体碎片高速飞散,同时作用有空气冲击波, 裂变 (  ̄ 1 : 1 U 2 3 5 裂 变 )或核 聚变反应 ,核爆 炸过程 所释放 的能 导致爆 炸事故具有 巨大 的破坏力。因此 ,为了降低爆 炸所产生 量较其他类爆 炸要 大得 多和集 中得多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爆炸极限的应用
1、爆炸极限可作为评定和划分可燃物质危险等级的标准。爆 炸下限<10%的可燃气体为甲类可燃气体,爆炸上限≥10%为 乙类可燃气体。
2、根据可燃气体、粉尘的爆炸极限可以判定可燃气体混合物 是否具有爆炸性。
3、根据爆炸极限选择防爆电机和电器。 4、区分可燃物质的爆炸危险程度,从而尽可能用爆炸危险性
Hale Waihona Puke 可燃物质的爆炸极限越宽,则爆炸危险 性越大。据此,可燃物质(燃气,蒸汽, 粉尘)化学性爆炸的条件为:
⑴可燃物质(燃气,蒸汽,粉尘)
⑵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气均匀混合,浓 度达到爆炸极限
⑶在火源作用下
(2)爆炸下限:可燃性混合物能发生爆炸 的最低浓度.
爆炸下限越小,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 大。
CO
例如:1千克煤块和1千克煤气燃烧的热值都是 2931kj,但前者以10分钟释放,后者爆炸只需 要0.2秒,表现为缓慢燃烧和爆炸。
2、两者可随条件而相互转化。
六、爆炸反应历程(略)
第二节 爆炸极限的计算
一、爆炸完全反应浓度计算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计算可燃气体或蒸气的完全反
应的浓度。 例1:求CO在空气中的完全反应的浓度
亦称着火极限。
CO 空气混合物
<12.5% =12.5%
=30% 左右
=80% >80%
不燃不爆 轻度燃爆 燃爆逐渐增强 燃爆最强烈
燃爆逐渐减弱 轻度燃爆 不燃不爆
CO—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为: 12.5%~80%
H2—空气: 4~75% C2H2—空气:2.2~81% NH3—空气:15~28%等
(3)按爆炸速度分: ①轻爆:燃烧速度为数米/秒; ②爆炸:燃烧速度为十几米~数百米/秒; ③爆轰:燃烧速度为1000~7000米/秒。
其特点是:突然引起极高压力并产生超音速的 “冲击波”。
二、爆炸的破坏作用 1、冲击波 2、碎片冲击 3、震荡作用 4、造成二次事故
爆炸的危害
1.直接的破坏作用:设备容器被炸毁, 碎片可在100-500米内分散,在大范围内 造成危害。
四、可燃性混合物爆炸
1、燃爆特性 可燃性混合物—是指由可燃物质与助燃物质组成的爆炸物质。
所有可燃气体、蒸气和可燃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组成的混 合物均属此类。
工业生产中遇到的主要是这类爆炸事故。
2、爆炸极限 (1)定义: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氧
气)的混合物,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
三个条件:
存在着可燃物质,包括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 可燃物质与空气(氧气)混合并且达到爆炸极
限,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爆炸性混合物在火源作用下。
二、燃烧和化学性爆炸的感应期
感应期:可燃物质的温度在达到自燃点或着火点之后, 并不立即发生自燃或着火,其间有段延滞的时间,称 为感应期。
可燃物质的燃烧和可燃性混合物的爆炸之所以存在感 应期,是因为要使化学反应的活化中心发展到一定的 数目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这类燃烧爆炸都需 要经过连续发展过程所必须的一定时间才能发生。
Ls 4.8 X
X—为化学当量浓度。
例5:试求甲烷在空气中爆炸的浓度下限和上限。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式为:CH4+2CO2=CO2+2H2O
将n=2代入式(2-9)得到:
Lx
0.55
20.9 0.209
2
5.2%
Ls 4.8
20.9 14.7% 0.209 2
三、多种可燃气体组成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计算
危险性小。
如:水蒸气,N2 ,CO2 ,Ar等
五、燃烧和(可燃物质)化学 性爆炸的关系
比较两者的条件:
燃烧
化学性爆炸性能
可燃物 氧化剂 着火源
可燃物(可燃气体,蒸汽,粉 尘)
可燃物与空气混合或氧气混合, 浓度达到爆炸极限
着火源
总之:
1.燃烧和化学性爆炸两者的实质是相同的,都 是可燃物质的氧化反应。主要区别是氧化反应 的速度不同。
可燃气体或蒸气的化学当量浓度的计算方法和举例(略) 二、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的计算 1、根据完全燃烧反应所需氧原子数计算有机物的爆炸下限和
上限的体积分数,其经验公式如下: 爆炸下限的计算公式为:
Lx
100 4.76(N 1) 1
爆炸上限的计算公式为:
Ls
4 100
4.76 N 4
其中:N为每摩尔可燃气体完全燃烧所需氧原子数。
100℃为3.2—10% 2)初始压力增大,爆炸极限的范围变宽。 如:CH4:0.1MP时为:5.6---14.3%
5MP时为:5.4---29.4%
3)容器管道减小,爆炸极限的范围变小。 如: H2, C2H2,d<0.1-0.2mm时爆炸不传播 4)火源能量越高,爆炸极限范围愈宽。 如: CH4,100V,1A电火花不炸
Ⅱ.防爆技术
(一)爆炸及其分类 (二)化学性爆炸的物质 (三)爆炸极限 (四)粉尘爆炸 (五)爆炸的危害 (六)燃烧和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的关
系
第二章 防爆基本原理
第一节 爆炸机理
一、爆炸及其分类
1.爆炸——物质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大量 气体和能量的现象。
主要特征:压力的急骤升高
100 Lm V1 V2 V3
L1 L2 L3
式中:Lm—爆炸性混合气的爆炸极限,%; L1、L2、L3—组成混合气各组分的爆炸极限,%; V1、V2、V3—各组分在混合气中的浓度,%,且V1
+V2 +V3 +……=100% 四、含有惰性气体的多种可燃气体混合物爆炸极限的
计算(略)
例4:试求乙烷在空气中爆炸的浓度下限和上限。 乙烷在空气中的燃烧反应式为:2C2H6+7O2=4CO2+6H2O 将N=7分别代入式(2-7)和(2-8)可求得乙烷爆炸的浓度 下限和上限分别为:3.38%和10.7%。
2、爆炸性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的浓度,可以用来确定链烷烃 的爆炸下限和上限。 Lx 0.55X
感应期在安全问题上有着实际意义。
三、防爆技术理论及应用
(一)防止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三个基本条件的 同时存在,就是防爆技术的基本理论。
(二)应用(预防爆炸的技术措施) 消除可燃物 消除可燃物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控制点火源
第四节 爆炸温度和爆炸压力
一、爆炸温度的计算 1、根据反应热计算爆炸温度 2、根据燃烧反应方程式与气体的内能计算爆
炸温度 二、爆炸压力的计算
2.冲击波的破坏作用:爆炸产生的高压 高温高能的气体向活塞一样挤压周围的 空气,形成冲击波。对周围的建筑物, 设备和人员的震荡作用,而造成破坏和 伤害。
3.造成火灾:爆炸产生的高温热量,容 器破裂的静电放电能把周围的可燃性物 体点燃,引起火灾。
4.造成中毒和环境的污染。好多物质不 仅可燃,而且有毒性。
(2)按爆炸反应物分为:(气相爆炸、液相爆炸和 固相爆炸,见表2-1、2-2)
①可燃气体(纯)的分解爆炸:
受热,受压
C2H2 分解爆炸 2C+H2+Q
②可燃气体混合物爆炸:
2 C2H2+5O2
4CO2+2H2O+Q
③可燃粉尘爆炸:铝粉,面粉,煤粉等与空
气(O2 )混合物
④可燃蒸气,可燃液体雾滴可爆炸。
2A:5.9-13.6%
3A:5.85-14.8%
最小点火能量:能引起可燃性混合物爆 炸的火源的最小能量。
如:H2:0.017毫焦。C2H2:0.019毫焦 5)含氧量越高,爆炸极限变宽。 如:H2——空气4-75% H2——氧气4-95% 6)惰性介质含量越高,爆炸极限范围变窄,
三、分解爆炸
1、气体的分解爆炸 如乙炔等。 2、简单分解的摩爆擦炸,性撞击物质。如:Ag2C2,Pb(N2)2等。
Cu2C2 爆炸性分析 2Cu2+2C+Q
3、复杂分解的爆炸性物质。 如:火(炸)药,烟花爆竹,如:苦味酸((NO2)
3C6H2OH), 硝化甘油(C3H5(ONO2)3)等。 4C3H5(ONO2)3 12CO2+10H2O+O2+6N2+Q
CO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CO+O2+3.76N2=2CO2+3.67N2 CO在空气中的完全反应的浓度为:2/6.76=29.6%。 例2:求乙炔在氧气中完全反应的浓度。 乙炔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式为: 2C2H2+5O2=4CO2+HO2+Q 乙炔在氧气中完全反应的浓度为:2/7=28.6%。
H2
C2H2
NH3
12.5% 4%
2.2% 15%
(3)爆炸上限:可燃混合物发生爆炸的最 高浓度。
爆炸上限越高,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 越大。
CO 80%
H2 75%
C2H2 81%
NH3 28%
(4)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 1)初始温度升高,爆炸极限范围变宽。 如:CH3COCH3在0℃为4.2---8%
小的代替爆炸危险性大的物质。例如:乙炔爆炸极限: 1.5%~82%,液化石油气的组分的爆炸极限:丙烷: 2.17%~9.5%丁烷:1.15%~8.4%丁烯:1.7%~9.6%。 5、确定建筑物耐火等级、层数和面积。 6、确定安全操作规程及防火防爆措施。
第三节 防爆技术基本理论
(1)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的条件 可燃物质的化学性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下列
2.分类: ⑴按爆炸性质分:
①物理性爆炸——物质物理变化(to,V,P) 而引起的爆炸,如锅炉爆炸、蒸气爆炸等。
②化学性爆炸——物质在瞬间完成化学反 应,同时释放大量气体和热量引起的爆 炸,如: 2C2H2+5O2 1/100秒4CO2+2H2O+Q 化学爆炸三要素:气体,Q,化学反 应高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