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爆技术基本理论(新版)

合集下载

防爆技术基本原理

防爆技术基本原理

防爆技术基本原理现代用于工业生产的可燃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而且生产过程情况复杂,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条件采取各种相应的防护措施。

从爆炸破坏力的形成来看,爆炸一般需要具备5个条件:⑴提供能量的可燃性物质(释放源);⑵辅助燃烧的助燃剂(氧化剂);⑶可燃物质与助燃剂的均匀混合;⑷混合物放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包围体);⑸有足够能量的点火源。

上述条件中的点火源、可燃物质和助燃剂是燃烧爆炸的三要素,防爆技术就是根据这些爆炸条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

(1)可燃物浓度的抑制爆炸强度与爆炸性混合物的浓度有密切关系,爆炸强度随浓度变化的关系近似于正办周期的正弦曲线,浓度国底或过高都不能发生爆炸,这两个点称为爆炸下限浓度或爆炸上限浓度。

在爆炸下限浓度以下,由于可燃性物质的发热量已经低到不能维持火焰在混合物中传播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因而该混合物不能被点燃;若浓度逐渐增加而超过爆炸上限浓度时,虽然可燃物质增加,但助燃的氧气浓度低于化学当量值,不能满足混合物完全燃烧的需要,也不会发生爆炸。

因此可以通过可燃物浓度的控制来预防爆炸事故的发生,或者把爆炸事故可能造成的破坏力降到最小限度。

(2)氧浓度的控制在爆炸气氛中加入惰化介质时,一方面可以使爆炸气氛中氧组分被稀释,减少了可燃物质分子和氧分子作用的机会,也使可燃物组分同氧分子隔离,在它们之间形成以层不燃烧的屏障;当活化分子碰撞惰化介质粒子时会使活化分子失去活化能而不能反应。

另一方面,若燃烧反应已经发生,产生的游离基将与惰化介质粒子发生作用,使其失去活性,导致燃烧连锁反映中断;同时,惰化介质还将大量吸收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热量不能聚积,燃烧反应不蔓延到其它可燃组分分子上去,对燃烧反映起到抑制作用。

因此,在可燃物/空气爆炸气氛中加入惰化介质,可燃物组分爆炸范围缩小,当惰化介质增加到足够浓度时,可以使其爆炸上限和下限重合,再增加惰化介质浓度,此时可燃空气混合物将不再发生燃烧。

防爆技术基础知识讲座

防爆技术基础知识讲座

在城市中发生爆炸事故往往会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防爆技术的应用同样至关重要。
该城市在事故发生后采取了多项防爆技术措施,包括对现场进行排爆、对可疑物品进行鉴别和处理、安装临时警戒线等。
通过这些防爆技术的应用,该城市成功地保障了现场处理过程的安全性,有效地避免了事故的扩大和恶化。
某城市爆炸事故的防爆技术应用
防爆安全责任制
建立各级管理人员防爆安全责任制,明确职责和权限,确保防爆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防爆安全管理制度
定期检查与维护
对防爆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
防爆危险区域监测
对爆炸危险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包括可燃气体浓度、温度、压力等参数,确保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防爆安全检查与监测
防爆技术的重要性
国外防爆技术的发展
我国防爆技术的发展
未来发展趋势
防爆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防爆基础知识
0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具有隔爆外壳,防止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和火焰传播的电气设备。
隔爆型电气设备
增安型电气设备
本安型电气设备
在结构上采取措施,提高安全系数,避免产生电火花或过热现象的电气设备。
采用本质安全技术,从电路和设备两方面共同抑制爆炸的产生和传播的电气设备。
防爆技术措施
03
评估爆炸性气体环境产生的风险
分析爆炸性气体的来源和扩散路径
确定易燃易爆气体与空气混合的浓度范围
爆炸性气体环境的风险评估
防爆区域的划分与标识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划分爆炸危险区域
对不同危险等级区域进行标识
制定区域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
防爆设备的选择与配置

第二章 防爆基本原理

第二章 防爆基本原理

五、爆炸极限的应用
1、爆炸极限可作为评定和划分可燃物质危险等级的标准。爆 炸下限<10%的可燃气体为甲类可燃气体,爆炸上限≥10%为 乙类可燃气体。
2、根据可燃气体、粉尘的爆炸极限可以判定可燃气体混合物 是否具有爆炸性。
3、根据爆炸极限选择防爆电机和电器。 4、区分可燃物质的爆炸危险程度,从而尽可能用爆炸危险性
Hale Waihona Puke 可燃物质的爆炸极限越宽,则爆炸危险 性越大。据此,可燃物质(燃气,蒸汽, 粉尘)化学性爆炸的条件为:
⑴可燃物质(燃气,蒸汽,粉尘)
⑵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气均匀混合,浓 度达到爆炸极限
⑶在火源作用下
(2)爆炸下限:可燃性混合物能发生爆炸 的最低浓度.
爆炸下限越小,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 大。
CO
例如:1千克煤块和1千克煤气燃烧的热值都是 2931kj,但前者以10分钟释放,后者爆炸只需 要0.2秒,表现为缓慢燃烧和爆炸。
2、两者可随条件而相互转化。
六、爆炸反应历程(略)
第二节 爆炸极限的计算
一、爆炸完全反应浓度计算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计算可燃气体或蒸气的完全反
应的浓度。 例1:求CO在空气中的完全反应的浓度
亦称着火极限。
CO 空气混合物
<12.5% =12.5%
=30% 左右
=80% >80%
不燃不爆 轻度燃爆 燃爆逐渐增强 燃爆最强烈
燃爆逐渐减弱 轻度燃爆 不燃不爆
CO—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为: 12.5%~80%
H2—空气: 4~75% C2H2—空气:2.2~81% NH3—空气:15~28%等
(3)按爆炸速度分: ①轻爆:燃烧速度为数米/秒; ②爆炸:燃烧速度为十几米~数百米/秒; ③爆轰:燃烧速度为1000~7000米/秒。

防爆基础知识讲义28页PPT

防爆基础知识讲义28页PPT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防爆基础知识讲义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防爆基础知识

防爆基础知识

ExSaf
防爆基础知识--可燃性气体的爆炸特性
可燃性气体的安全参数 1.爆炸界限—可燃性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只有在 某个浓度范围内才能爆炸. 此范围的低限称为 : 爆炸下限(﹪ LEL) 此范围的高限称为 : 爆炸上限 当空气中可燃性气体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的 1 / 4(25 ﹪ LEL)时,该环境是安全的.
氰化氢(HCN)
硫化氢(H2S) 一氧化氮(NO) 二氧化硫(SO2) VOC*
10
10 25 2 50
4.7
15 -5 100
50
300 100 100 --
0.3
10 -15 --
ExSaf
第二部分 传感器基础知识

气体传感器种类繁多。 按所用气敏材料及气敏特性不同,可分为半导 体式、接触燃烧式、电化学式等。
ExSaf
防爆基础知识--可燃性气体的爆炸特性
温度组别,设备表面温度和可燃气体的自燃温度之间关系
温度组别 电气设备的最高 表面温度 可燃气体的自燃 温度 常见爆炸性气体
T1
T2 T3 T4
≤ 450℃
≤ 300℃ ≤ 200℃ ≤ 135℃
>450 ℃
>300 ℃ >200 ℃ >135℃
氢气、丙烯腈等46种
ExSaf
防爆基础知识-爆炸危险场所的电气设备选型
爆炸危险场所的电气设备选型
电气设备防爆等级
0区 1区 ia i, d, e, p
2区
以上所选设备
ExSaf
防爆基础知识-爆炸危险场所的分区
有关毒性气体,如:氨气、一氧化碳、 硫化氢等,对人体的损害不仅包括立即 的伤害,如身体不适、发病、死亡等等, 而且包括对于人体长期的危害,如致残、 癌变等等。

防爆技术基本理论(正式版)

防爆技术基本理论(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2756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示范文本)编订: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防爆技术基本理论(正式版)防爆技术基本理论(正式版)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

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一、爆炸反应历程二、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的条件一、爆炸反应历程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预先与空气均匀混合并达到爆炸极限,这种混合物称为爆炸性混合物。

按照链式反应理论,爆炸性混合物与火源接触,就会有活性分子生成或成为连续反应的活性中心。

爆炸性混合物在一点上着火后,热以及活性中心都向外传播,促使邻近的一层混合物起化学反应,然后这一层又成为热和活性中心的源泉而引起另一层混合物的反应,如此循环地持续进行,直至全部爆炸性混合物反应完为止。

爆炸时的火焰是一层层向外传播的,在没有界线物包围的爆炸性混合物中,火焰是以一层层同心圆球面的形式向各方面蔓延的。

火焰的速度在距离着火地点0.5—1m处仅为每秒若干米,但以后即逐渐加速,竟达每秒数百米以上。

若在火焰扩展的路程上遇有遮挡物,则由于混合物的温度和压力的剧增,对遮挡物造成极大的破坏。

爆炸大多随着燃烧而发生,所以长期以来燃烧理论的观点认为:当燃烧在某一定空间内进行时,如果散热不良会使反应温度不断提高,温度的提高又会促使反应速度加快,如此循环进展而导致发生爆炸。

防爆的基本原理(最新版)

防爆的基本原理(最新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安全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防爆的基本原理(最新版)防爆的基本原理(最新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

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

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

"安全第一"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爆炸的概念: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突然变成另一种状态,并放出巨大的能量。

急剧速度释放的能量,将使周围的物体遭受到猛烈的冲击和破坏。

爆炸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爆炸性物质:能与氧气(空气)反应的物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

(气体:氢气,乙炔,甲烷等;液体:酒精,汽油;固体:粉尘,纤维粉尘等。

)2)氧气:空气。

3)点燃源:包括明火、电气火花、机械火花、静电火花、高温、化学反应、光能等。

为什么要防爆易爆物质:很多生产场所都会产生某些可燃性物质。

煤矿井下约有三分之二的场所有存在爆炸性物质;化学工业中,约有80%以上的生产车间区域存在爆炸性物质。

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是无处不在的。

点燃源: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电气仪表,各种磨擦的电火花,机械磨损火花、静电火花、高温等不可避免,尤其当仪表、电气发生故障时。

客观上很多工业现场满足爆炸条件。

当爆炸性物质与氧气的混合浓度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时,若存在爆炸源,将会发生爆炸。

因此采取防爆就显得很必要了。

防爆基本知识PPT课件

防爆基本知识PPT课件

气体引燃>4温50度,t(℃)
300<t?450 280<t?300 260<t? 280 230<t?26 0 215<t? 230 200<t? 215 180<t?200 165<t? 180 16 0<t?165 135<t?160 120 <t? 135 100<t?12 0 85<t?100
表面温度,且它的确定与防爆型式有关。
设备温度 组别
气体引燃 允许最高表面
温度
温度
T1
﹥450 ℃
≤450 ℃
T2
﹥300 ℃
≤300 ℃
T3
﹥200 ℃
≤200 ℃
T4
﹥135 ℃
≤135 ℃
T5
﹥100 ℃
≤100 ℃
T6
﹥85 ℃
≤85 ℃
I类和III类设备不分级分组,但III类设备分为A、B型设备。
防爆型式符号
中国/IEC/欧 洲 Ex…
北美国家
-
-
d
XP
e
-
ia, ib, ic
IS
[ia],[ib],[ic]
AIS
px, py, pz
o q nA, nC, nL, nR, nZ ma, mb
PX, PY,PZ APX,APY,APZ
-
NI
-
· 中国防爆标准GB基本等同或等效采用IEC标准。
11
19
第19页/共49页
油品码头危险区域划分举例
码头罐装区区域划分
0区
1区
2区
20
第20页/共49页油品码头危源自区域划分举例船体周边区域划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安全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防爆技术基本理论(新版)防爆技术基本理论(新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

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

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

"安全第一"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一、爆炸反应历程二、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的条件一、爆炸反应历程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预先与空气均匀混合并达到爆炸极限,这种混合物称为爆炸性混合物。

按照链式反应理论,爆炸性混合物与火源接触,就会有活性分子生成或成为连续反应的活性中心。

爆炸性混合物在一点上着火后,热以及活性中心都向外传播,促使邻近的一层混合物起化学反应,然后这一层又成为热和活性中心的源泉而引起另一层混合物的反应,如此循环地持续进行,直至全部爆炸性混合物反应完为止。

爆炸时的火焰是一层层向外传播的,在没有界线物包围的爆炸性混合物中,火焰是以一层层同心圆球面的形式向各方面蔓延的。

火焰的速度在距离着火地点0.5—1m处仅为每秒若干米,但以后即逐渐加速,竟达每秒数百米以上。

若在火焰扩展的路程上遇有遮挡物,则由于混合物的温度和压力的剧增,对遮挡物造成极大的破坏。

爆炸大多随着燃烧而发生,所以长期以来燃烧理论的观点认为:当燃烧在某一定空间内进行时,如果散热不良会使反应温度不断提高,温度的提高又会促使反应速度加快,如此循环进展而导致发生爆炸。

亦即爆炸是由于反应的热效应而引起的,称为热爆炸。

但在另一种情况下,爆炸现象不能简单地用热效应来解释。

例如氢和溴的混合物在较低温度下爆炸时,其反应式为:H2十Br2====2HBr十3.5kJ/mol,反应热总共只有3.5kJ/mol;而二氧化硫和氢的反应,其反应式为:SO2十H2=H2S十2H2O十12.6kJ/mol,反应热是12.6kJ/mol;却不会爆炸,等等。

因此,有些爆炸现象需要用化学动力学的观点来说明,认为爆炸的原因不是由于简单的热效应,而是由于链式反应的结果。

我们知道,链式反应有不分支链反应(直链反应)和分支链反应(支链反应)两种。

氢和氧的连锁反应属于支链反应,它的特点是在反应中一个游离基(活性中心)能生成—个以上的游离基,例如H·十O2 =OH·十O·,O·十H2=OH·十H·,于是反应链就会分支,如图2—3所示。

在链增长即反应可以增值游离基的情况下,如果与之同时发生的销毁游离基(链终止)的反应速度不高,则游离基的数目就会增多,反应链的数目也会增加,反应速度也随之加快,这样又会增值更多的游离基,如此循环进展,使反应速度加快到爆炸的等级。

连锁反应速度v可用上式表示.式中:F(c)——反应物浓度函数;fs——链在器壁上销毁因素;fc——链在气相中销毁因素;A——与反应物浓度有关的函数;a ——链的分支数,在直链反应中a=1,支链反应中a>1。

根据链式反应理论,增加气体混合物的温度可使连锁反应的速度增加,使因热运动而生成的游离基数量增加。

在某一温度下,连锁的分支数超过中断数。

这时反应便可以加速并达到混合物自行着火的反应速度,所以可认为气体混合物自行着火的条件是连锁反应的分支数等于中断数。

当连锁分支数超过中断数时,即使混合物的温度保持不变,仍可导致自行着火。

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当fs+fc十A(1—a)一→0时,就会发生爆炸。

综上所述,爆炸性混合物发生爆炸有热反应和支链反应两种不同的机理。

至于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热反应,什么情况下发生支链反应,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甚至同一爆炸性混合物在不同条件下有时也会有所不同;如图2—4所示为氢和氧按化学当量浓度(2H2+O2)组成的混合气发生爆炸的温度和压力区间。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压力很低且温度不高时,例如在温度500℃和压力不超过200Pa时,由于游离基很容易扩散到器壁上销毁,此时连锁中断速度超过文链产生速度,因而反应进行较慢,混合物不会发生爆炸;当温度为500℃,压力升高到200Pa和6666Pa之间时(如图中的a和b点之间),由于产生支链速度大于销毁速度,链反应很猛烈,就会发生爆炸;当压力继续提高超过b点(大于6666Pa)以后,由于混合物内分子的浓度增高,容易发生链中断反应,致使游离基销毁速度又超过链产生速度,链反应速度趋于缓和,混合物又不会发生爆炸了。

图中a和b点时的压力,即200Pa和6666Pa是混合物在500℃时的爆炸低限和爆炸高限。

随着温度增加,爆炸极限会变宽。

这是由于链反应需要有一定的活化能,链分支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而链终止的反应却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升高温度对产生链反应有利,结果使爆炸极限变宽,在图上呈现半岛型。

当压力再升高超过c点(大于666610Pa)时,开始出现下列反应:这两个反应是放热的.结果使反应释放出的热量超过从器壁散失的热量,从而使混合物的温度升高,进一步加快反应,促使释放出更多的热量,而导致发生了热爆炸。

二、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的条件可燃物质的化学性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才能发生,1.存在着可燃物质,包括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

2.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并且达到爆炸极限,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3.爆炸性混合物在火源作用下。

对于每一种可燃气体(蒸气)的爆炸性混合物,都有一个引起爆炸的最小点火能量,低于该能量,混合物就不爆炸。

从图2—5可以看出,引起烷烃爆炸的电火花的最小电流强度分别为:甲烷0.57A,乙烷0.45A,丙烷0.36A,丁烷0,48A,戊烷0.55A。

最小点火能量的单位通常以毫焦耳表示。

可燃气体和蒸气在空气中的最小点火能量见表3—6。

三、燃烧和化学性爆炸的关系分析和比较燃烧与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的条件可以看出,两者都需具备可燃物、氧化剂和火源这三种基本因素。

因而,燃烧和化学性爆炸就其本质来说是相同的,都是可燃物质的氧化反应,而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氧化反应速度的不同,例如,1kg整块煤完全燃烧时需要10分钟,而1kg煤气与空气混合发生爆炸时,只需0.2秒,两者的燃烧热值都是2631kJ左右(1kg物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即为该物质的燃烧热值。

物质的燃烧热值见表1—2)。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燃烧和爆炸的区别不在于物质所含燃烧热的大小,而在于物质燃烧的速度。

燃烧速度(即氧化速度)越快,燃烧热的释放越快,所产生的破坏力也越大。

根据功率与作功时间成反比的关系,可以计算出一块含热量2931kJ的煤块燃烧时发出的功率为47807W,合同样热量的煤气燃烧时发出的功率为1471×105w.功率大,则作功的本领大,破坏力也就大。

由于燃烧和化学性爆炸的主要区别在于物质的燃烧速度,所以火灾和爆炸的发展过程有显著的不同。

火灾有初起阶段、发展阶段和衰弱熄灭阶段等过程,造成的损失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加重,因此,—旦发生火灾,如能尽快地进行扑救,即可减少损失.化学性爆炸实质上是瞬间的燃挠,通常是1秒之内;爆炸过程已经完成。

由于爆炸威力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设备毁坏和厂房倒塌等巨大损失均发生于倾刻之间,猝不及防,因此爆炸一旦发生,损失已无从减免。

燃烧和化学性爆炸还存在有这样的关系,即两者可随条件而转化。

同一物质在一种条件下可以燃烧,在另一种条件下可以爆炸。

例如煤块只能缓慢的燃烧,如果将它磨成煤粉,再与空气混合后就可能爆炸,这也说明了燃烧和化学性爆炸在实质上是相同的。

由于燃烧和化学性爆炸可以随条件而转化,所以生产过程发生的这类事故,有些是先爆炸后着火,例如油罐、电石库或乙炔发生器爆炸之后,接着往往是一场大火;而在某些情况下会是先火灾而后爆炸,例如抽空的油槽在着火时,可燃蒸气不断消耗,而又不能及时补充较多的可燃蒸气,因而浓度不断下降,当蒸气浓度下降进入爆炸极限范围时,则发生爆炸。

又如危险品库的着火也会发生这种现象。

四、燃烧和化学性爆炸的感应期可燃物质的温度在达到自燃点或着火点之后,并不立即发生自燃或着火,其间有段延滞的时间,称为感应期(或诱导期)。

如前所述,可燃物质的自行着火,并不能在图1—3的曲线所示自然点T0时发生。

而是在较高的温度T0’才出现。

图中的T0’至Tc’的间隔,即是物质发生自燃之前的延滞时间,以T感表示。

感应期的这种现象可以在测定可燃物质的自燃点时观察到,将测定的容器加热到某一物质的自燃点,但该物质导入后并不立即自行着火,而要经过若于时间后才出现火焰。

可燃物质与火源直接接触而着火时,也存在感应期。

但由于火焰的高温,使感应期大大地缩短了,所以一般人不易察觉到着火以前的时间延滞。

可燃混合物的爆炸实质是瞬间的燃烧,因此,任何这类爆炸的发生也都有时间上的延滞。

可燃物质的燃烧和可燃性混合物的爆炸之所以存在感应期,是因为要使化学反应的活性中心发展到一定的数目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这类燃烧和爆炸都需要经过连续发展过程所必须的一定时间才能发生。

感应期在安全问题上有着实际意义。

例如煤矿中虽然有甲烷存在,但仍可用无烟火药进行爆破,这就是利用甲烷的感应期。

因为甲烷的感应期为8—9秒,而无烟火药的发火时间仅为2—3秒,故可保证安全。

又如应根据可燃气体或蒸气的感应期来选择防爆型电气设备等。

五、防爆技术基本理论防止产生化学性爆炸的三个基本条件的同时存在,是预防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的基本理论.也可以说,防止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全部技术措施的实质,就是制止化学性爆炸三个基本条件的同时存在。

我们知道,现代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可燃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而且生产过程情况复杂,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条件采取各种相应的防护措施.但从总体来说,预防爆炸的技术措施,都是在防爆技术基本理论指导下采取的。

例如为了消除可燃物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而采取的惰化措施,即利用惰性介质氮气、二氧化碳和水等,排除容器设备或管道内的可燃物,使其浓度保持大大小于爆炸下限。

防止泄漏也是防爆的重要措施,除了预防可燃物质从旋转轴滑动面、接缝、腐蚀孔和小裂纹等处的跑、冒、滴、漏之外,特别需要注意预防从阀门、盖子或管子脱节等处的大量泄漏.又如为预防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可采取措施严格控制系统的氧含量,使其降至某一临界值(氧限值或极限含氧量)以下。

为了保证上述防爆条件采取的监测措施和报警装置,以及消除着火源的各种措施等等都是在防爆技术基本理论指导下采取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