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栽培学》教学大纲
茶树栽培学讲义

(4)明代:茶树栽培面积继续扩大。公元1405-1433年,郑和把茶子带到台湾栽种, 开辟了我国台湾茶区。从云南向北绵延一直到了山东的莱阳。种茶技术有了新的 发展,如:茶树繁殖除用种子直播外,还采用育苗移栽法;提出了茶园间作。基
本上各个地区都形成了主要的茶叶产地和代表名茶。 (5)清代:茶叶产区更加扩大,茶园面积达40-46.7万吨,1886年产量达22.5万吨,
茶树栽培学
绪论
茶树栽培学是研究茶树生长规律、生态条件以及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科学。 即茶树的生物学问题;茶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问题;外界条件综合影响作用问题。
茶树的生物学知识有: 茶树的形态特征 茶树的营养特点 茶树的生长发育特点 各种生态因子与茶树的关系(光、温、水、土壤、生物……)
1.3 茶树的对外传播 目前全球共有茶叶生产国 60 个。茶叶主产国除中国还有: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 日本、印度尼西亚、土耳其等国,这些国家的茶树种质、茶树栽培管理、茶叶加工 技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我国传入的。
传入日本:806 年,日本留学僧空海弘法来我国留学,把我国的茶籽和饼茶带回, 815 年在近江、丹波、播磨等栽茶并学习制茶。1191 年荣西又来我国学习,传去釜 炒茶(炒青)制法。1661 年日本高僧隐元用我国的烘焙法制造隐元茶。1783 年长谷 宗一郎用我国的炒制绿茶,1835 年宇山本用覆下茶园生长的鲜叶,仿效我国唐代的 蒸青制法加工出“玉露茶”。1875 年又由我国传入红茶制法,1888 年首次试制乌龙茶, 1898 年开始制造红、绿砖茶。1926 年仿效我国珠茶制法,生产出“玉绿茶”(Gurie)。
茶树栽培教案

课题:《茶树栽培》
授课教师:黄伟玉
教学目标:1、了解茶树的种植方式有哪些?
2、茶园的管理有哪些内容?
教学重难点:茶树的种植方式有哪些。
教具准备:图片,PPT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茶叶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鲜叶质量和制茶技术是否合理。
选择适宜的品种、适宜的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种植、科学管理及合理采摘时提高鲜叶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
二、茶树生育的基本规律
1、茶树的总发育周期
2、茶树的年发育周期
三、茶树生长的环境条件
1、气候条件
2、土壤条件
3、地形条件
四、新茶园的建设
1、园址选择与开垦
2、茶树种植
3、播种和移载
五、茶园管理
施肥、耕锄、修剪、水分保持、病虫害的防治
六、拓展提升
1、茶树的种植方式有哪些?
2、茶园的管理有哪些内容?。
茶树栽培教案幼儿园

茶树栽培教案幼儿园前言茶树是我国传统农作物之一,而茶叶是我国特产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饮料之一。
在幼儿时期,适当地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与爱护自然的心态非常重要。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茶树的生长过程,本文为您提供一份茶树栽培教案,帮助您设计更好的课程。
目标•学习茶树生长的大致过程;•掌握茶树的生长环境要求;•培养幼儿对自然的认识和爱护之心。
教学内容茶树生长的大致过程用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说明茶树的生长过程,例如:1.有了一个种子2.种子发芽成为嫩梢3.嫩梢长出叶子和枝条4.枝条愈长,叶子愈多5.到了适合采摘的时候,采摘摘下叶子(省略部分)在讲解时,可以用简单的图片或手势示范生长的过程,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
茶树的生长环境要求介绍茶树的生长环境要求,如:•气候: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日照时间不少于1200小时,年均温度在13℃~22℃之间;•土壤:喜松湿酸性土壤,土质疏松肥沃、透气性好、保水力强;•其他:适宜的海拔、适量的降水、适宜的风向;在介绍完茶树的生长环境要求后,可以通过图片或其他形式来帮助幼儿理解。
培养幼儿对自然的认识和爱护之心在了解生长过程和环境要求后,可以通过游戏、课外活动等方式,进一步印象幼儿对自然的认识和爱护之心,例如:•安排茶园采茶活动;•请茶农向幼儿介绍茶树的生长环境和栽培过程;•探讨如何对茶园进行环境保护;•安排茶艺课堂,了解茶具的制作工艺和使用方法等;教学方法•讲解式:用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用简单的的语言和图片讲解茶树的生长和生长要求;•游戏式:通过虚拟茶园、茶厂等游戏模拟环节,进一步向幼儿介绍茶树的生长过程和环境要求;•实践式:在教学后,安排幼儿们采茶、制茶等实践活动,增加对茶树的体验感。
教学评估任课老师可以用课堂游戏、小测验等形式对幼儿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以及对授课内容的改进。
同时,评估的结果也可以与幼儿和家长沟通,为日后的教学内容设计提供方向。
总结通过上述教案,希望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茶树栽培教学课程,让幼儿们在愉悦的氛围中,了解茶树的生长过程,树立对自然的认识和爱护之心,培养环保意识和务实能力。
茶树栽培与制茶实验教学大纲

茶树栽培与制茶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茶树栽培与制茶
课程编号:0901509503
课程总学时:32
实验学时数:16
课程总学分:2
实验学分:1
开设实验项目数:5
一、实验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掌握茶树的形态特征、茶类外形特点、茶树繁殖方法、茶叶加工和审评方法。
二、实验项目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注:1、实验类型:演示、验证、操作、综合、设计、研究。
2、实验要求:指必做、选做。
3、8学时以上(不含8学时)实践环节需单独设置大纲。
三、实验考核方式与标准
以实验报告为主,结合课堂提问。
四、实验教材与参考书。
茶树栽培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茶树的生长习性、繁殖方法、栽培技术及茶叶加工过程。
2. 能力目标:掌握茶树栽培的基本技能,能够独立进行茶树种植、管理及茶叶加工。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茶树的生长习性2. 茶树的繁殖方法3. 茶树的栽培技术4. 茶叶加工过程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茶文化的历史及茶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茶树的生长习性教师讲解茶树的生长环境、气候条件、土壤要求等,使学生了解茶树的生长习性。
3. 讲解茶树的繁殖方法教师介绍茶树的扦插、嫁接、种子繁殖等方法,让学生了解茶树的繁殖技术。
4. 讲解茶树的栽培技术教师讲解茶树的种植时间、密度、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栽培技术,使学生掌握茶树栽培的基本技能。
5.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茶树品种进行种植。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茶树种植、管理及茶叶加工。
3)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种植经验,撰写种植报告。
6. 茶叶加工过程教师讲解茶叶的采摘、杀青、揉捻、干燥等加工过程,让学生了解茶叶加工的基本步骤。
7. 总结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种植、管理及茶叶加工过程进行评价,总结教学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种植、管理及茶叶加工过程中的操作技能。
3. 撰写报告:评价学生撰写种植报告的质量。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茶树栽培学》2. 多媒体课件:茶树生长习性、繁殖方法、栽培技术及茶叶加工过程等。
3. 实践基地:提供茶树种植、管理及茶叶加工的场地和设备。
4. 教学参考资料:茶树栽培相关书籍、网络资源等。
精品课程《茶树栽培学》课件 第七章 新茶园的建立与老茶园的改造

③20支21/7沟/23 :结合纵横向步道设置。
22
(四)茶园的开垦
1.开垦季节的选择
由于我国茶区春夏季雨水较多,园地开垦时破 坏了地面原有的植被和结构,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开垦工作应该避开春夏雨季,而在秋冬雨量较少的 季节进行。秋冬季开垦,在劳动力安排上,也可以 缓和开垦工作与农作物争劳力的矛盾。
2021/7/23
31
具体的种植规格是:
北方中小大叶茶区:大行距150cm,每行种植2排茶苗,小 行距和丛(株)距各30cm,每种植1--2株茶苗,即粗壮的茶苗 种植1株/丛,比较小的茶苗种植2株/丛。这样,每667m2 (亩)需要茶苗2 666(单株种植) ∽5 332株(双株种植),平 均3 999株。
要保留全部植被。其他树木和杂草可以全部
刈除。
2021/7/23
24
2.地面清理
操作时,先砍除植株高大、可以作为硅筑板 材利用的乔木,然后刈除矮小的树木和灌木。 对于杂草,刈除后可以作为堆肥或烧焦泥灰 的材料,充作茶园肥料;如果杂草数量不多, 可以在开垦时将其翻人土层深处,用以提高 茶园土壤有机质和肥力。
支道是农机器械下作业区及运输肥料的道,要求每 隔300-400 米设一条,宽6-7米,双边沟。
步道是操作道。分横向逆和纵向逆,要求宽3-4
米。
2021/7/23
18
4.防护林和行道树
我国南方茶区由于夏季炎热,光照强烈,茶树容易
受到热害。茶园合理种植防护林和行道树,有利于降
低夏季茶园的光照度,提高空气湿度,调节茶园小气
2021/7/23
21
5.排灌系统
茶园排灌系统:要求设置有保水、供水、排水的水 利设施。做到中小雨水不出茶园, 大雨暴雨泥不 出沟。
第一章茶树栽培学

三、茶树栽培的扩大时期
时 间: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0年(秦汉到南北 朝) 意 义:是茶树栽培在巴蜀地发展,并向长江中下
游扩展的时期。 发展原因:政治-秦始皇统一中国;
宗教-佛教、道教的兴起; 道教视茶为养生之“仙药”。
佐 证:四川通志、尔雅等
四、茶树栽培的兴盛时期
时间:公元581-1911年(隋唐至清代 ) 意义:中国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饮茶风盛行 发展原因: 1、隋唐
我国是茶树原产地的证据:
(1)中国存在大量古茶树 以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在中国滇南思茅
和西双版纳地区发现了很多野生大茶树
1700年的巴达大茶树、 1000年的邦崴大茶树 800年的南糯山大茶树 ……
千家寨2700余年野生古茶树
普洱县困卢山千余年野生古茶树
香竹箐大茶树
(唐一春拍摄)
云南永德县发现一株栽培茶树,树冠非常大(5.2M×5.3M)约20平方米, 可能是目前栽 培茶----树冠之王,简介:茶树位于永德县乌木龙乡银珠茶厂,海拔2160米,北纬:24°12′, 东经99°40′,1973年种植,树势生长旺盛(云南省茶叶研究所 唐一春 摄)
学时:40个
学分:2.5
认识和了解茶学专业 认识和了解茶树栽培学
与茶相关:
营销
消费
干茶
茶
茶园
嫩梢
茶学专业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
营销 如何销售茶叶? 消费 如何鉴定和评价茶叶的优劣? 干茶 怎样加工出优质的茶叶? 嫩梢 如何培育和选取茶树鲜叶? 茶园 如何建设和管理茶园?
茶学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领域
国内战乱频起,苛捐杂税,经济萧条,民不聊 生,茶园荒芜,植茶面积锐减,茶叶产量剧降,到 解放前夕,全国仅有15.4万公顷,产茶4.1万砘, 出口茶0.89万吨。
精品课程《茶树栽培学》 第三章 茶树的植物学特征

较近。 •灌木型:植株矮小,无明显的主干,分枝部位近地面
或从根颈处发出。
编辑ppt
(2)分枝习性(图)
小乔木型 乔木型 灌木型
编辑ppt
(3)分枝角度
• 依分枝角度大小,可把茶树冠分为直立状、半披张状 (半展开状)、披张状(开展状)三种。
编辑ppt
*叶芽依其着 生部位分为定 芽和不定芽, 定芽又分为顶 芽和(侧芽) 腋芽。
•生长在枝条
顶端的芽为顶
芽,生长在叶
腋间的芽称腋
芽。
编辑ppt
•在茶树其它枝茎或根 颈处无一定部位长出 的芽为不定芽。
•顶端优势,除去顶芽 或使顶芽生长受阻时, 就能促使腋芽或不定 芽的萌发。
编辑ppt
*茶芽依发生季节可分为 冬芽和夏芽。
* 茶树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的 范围与深度受茶树品种、树 龄、生态条件、繁殖方式及 农业技术措施等因子编的辑ppt影响。
(3) 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
1.品种:大叶种根系,主根明显,具有典 型的直根系,分布教中小叶种深广。 2.树龄:根系的生育随年龄而增长,青壮 年比幼年或老年茶树分布深和广。 一般一年生茶树主根长20cm,二年生则深 达 40cm , 水 平 分 布 30cm , 三 年 生 深 达 55cm , 水 平 达 60cm , 垂 直 且 出 现 两 层 , 四年生深达70cm,水平达60cm。
编辑ppt
二、茶树的栽培品种
品种:具有一定经济价值、遗传性状相对一 致的栽培植物群体。
茶树品种按其来源、繁殖方式和适制茶类可 分为地方品种、群体品种、育成品种、引进 品种、有性系品种和无性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树栽培技术教学大纲2013年3月林乐全《茶树栽培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茶树栽培学是研究茶树生长发育规律、高产优质高效栽培茶树综合技术的应用科学,是茶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
茶树栽培学的任务是:简要介绍我国茶叶生产发展史、茶树栽培科学发展史及其现状;系统阐述茶树生物学特征特性和栽培原理;分述基本栽培技术措施的作用、依据、要领及操作方法;系统介绍茶叶无公害栽培的要点与注意事项;综合阐述茶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基本条件和途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阐述、指导和推广茶树栽培种植技术和从事其相应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茶树的根、茎、叶、花、果和种子的基本形态。
2、掌握茶树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或习性)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它们在茶树不同类型(或变种)、不同生育时期、不同栽培条件下的某些差异性。
4、掌握茶树正常生育和高产优质所需的主要生态条件,认识茶树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5、了解茶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条件与途径。
(二)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茶树常规栽培技术即茶树繁殖技术、新茶园规划与建设技术、茶园耕锄技术、茶园施肥技术、茶园灌溉技术、茶园保水技术、茶树修剪技术、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茶树保护技术和茶叶采收技术等的制定依据、适度的标志(或标准)和执行的技术要点。
2、掌握茶园测产技术。
3、掌握茶树短穗扦插繁殖、茶树修剪、茶园耕作、施肥和茶叶采收等具体操作技术。
4、初步具有利用掌握的茶树栽培原理及各种栽培技术,实现以及发展茶树的无公害生产。
三、教学时数分配建议表四、教学内容第一章概述第一节我国茶叶的生产概况第二节发展茶叶生产的意义第三节世界茶叶的生产现状第四节我国茶树栽培发展成果(一)基本内容茶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茶叶的功能、茶树栽培的历史经验;传播史;茶业现状、特点;茶树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学习要求。
(二)基本要求掌握茶叶生产的地位、特点和茶树栽培学的任务。
(三)重点、难点茶业的地位、特点和茶树栽培学的任务。
(四)教学建议及时搜集茶叶生产经营和科学研究的最新发展情况的信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进学生对茶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
(五)说说当前茶产业有何特点,其发展趋势如何。
当前茶产业具有种茶受旱、涝影响较少,产量比较稳定,只要栽培措施得当,较易获得丰产;加工茶叶经济收入高,山区种茶又不与粮食等作物争地,的特点,其发展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茶区分布(一)基本内容中国茶区分布及自然条件,中国主要产茶省及福建省的生产概状及栽培特点;世界茶区分布及自然条件,世界主要产茶国的生产概况。
(二)基本要求了解我国各茶区特点的基础上认识茶叶生产因地制宜、实行划区生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发挥本地茶叶生产的优势。
(三)重点、难点各茶区的气候特点、主产茶类和栽培特点。
(四)教学建议在介绍国内外茶区生产经营现状、特点的基础上,明确有关茶区特别是福建省的优势和潜力之所在,以及相应的对策、措施。
(五)说说1、我国各茶区分布各有何特点。
我国的茶区,南抵海南的五指山,北达山东的荣成县,西迄西藏,东至台湾的阿里山,遍及18个省(市、区)的946个县(市)。
纵横数千里,地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在260万平方千米内,都有茶的分布。
2、我国茶树栽培研究方面有何主要成果?答:1、选育出了一批优良品种2、加强综合利用的研究3、早期成园技术的研究4、系统总结了丰产栽培经验第二章茶叶的生育特征与环境条件第一节茶树的生育特性(一)基本内容气象要素与茶树生育、生存及其产量、品质的关系;土壤环境与茶树生育、生存及其产量、品质的关系;地形条件与茶树生育、茶叶产量、品质等的关系;生态茶园的概念、建立和调控。
(二)基本要求1.把握宜茶的生态特征,加深对我国主要茶区宜茶性的了解。
2.了解因地制宜贯彻栽培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建立生态茶园的客观必然性和建立的原则与方法。
(三)重点、难点茶树对气象要素和土壤因子所要求的临界值、适宜值;生态茶园的规划与建立。
(四)教学建议1.简要介绍生态、生态因子和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
2.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茶树与环境的关系。
3.结合对现有典型茶园的生态合理性评价,加深对生态茶园的认识。
第二节茶树生产的气候条件第三节茶树生产的土壤条件生态茶园的建立对各生态因子有何要求,如何运用栽培措施改进。
(一)基本内容茶树在植物分类上的地位;茶树变种与栽培品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树的总发育周期;茶树年生育特点。
(二)基本要求1.掌握茶树的基本形态。
2.茶树的总发育周期及各年龄时期的特点和农技任务。
3.茶树各器官的年内活动特点。
4.把握茶树的主要经济性状。
5.了解国内现有茶树良种及其特点。
(三)重点、难点茶树的经济性状和生长发育基本规律。
(四)教学建议结合运用有关图表、照片及实物标本等进行教学,进行田间调查、观测等现场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对茶树形态、性状的识别能力,树立对茶树高产优质经济性状的整体概念。
(五)说说1、茶树的组成结构?答:地上部分:茎、叶、花、果和种子,又称树冠;地下部分:长短、粗细、色泽不同的茶根组成,又称根系;连接地上部与下部的交界处,称为根颈。
2、茶树生长发育过程中,需经历哪三个阶段?答:幼年期、成年期、衰老期3、茶树除了一生的规律性变化外,每年还随着环境条件的周期性变化,进行萌芽发枝、开花结实等生命活动。
这种变化称为茶树的年变化。
4、光照对茶树有何影响?答:光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的能源,光质、关照强度和光照时间等能引起大气和土壤的温度、湿度变化,从而会对茶树生育产生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茶树是耐阴植物,具有喜光怕晒的特征,对光照强度要求的可塑性很大,一定条件下,随着光照强度增加,通过光合作用累积的产物也增加,即产量提高。
第三章茶树栽培品种与繁殖(一)基本内容茶树良种繁育的特点和任务;茶树繁殖的常用方式;苗圃地址的选择与准备;种子繁殖技术;短穗扦插繁殖技术;压条等其他繁殖技术;茶树育苗技术的进展。
(二)基本要求1.掌握茶树短穗扦插和茶子直播技术。
2.了解茶子和茶苗检验标准及其检验技术。
(三)重点、难点茶树短穗扦插繁殖技术。
(四)教学建议结合有关的实验数据测试和繁殖技术实践等进行理论讲授。
(五)说说1、茶树繁殖主要有哪些方式?答:扦插繁育技术、嫁接、压条以及组培快繁等2、茶树良种的选择应遵循哪些原则?答:多抗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环境适应性和良种良法原则、无性繁殖原则、苗木质量检验和病虫害检疫原则3、适制红茶的品种特征?答:发酵力、多酚类含量以及酚氨比高;在形态上要求芽叶粗壮、新梢淡绿多豪等。
4、扦插繁育技术步骤:答:一、苗床整理二、扦插三、遮阴四、炼苗第四章茶园土壤管理与施肥第一节茶树矮化密植速成栽培(一)基本内容我国茶树矮化密植速成茶园的发展概况;茶树矮化密植速成的理论基础;茶树矮化密植速成的栽培技术。
(二)基本要求1.掌握矮化密植茶园的基本特点和系统技术。
2.正确认识茶树种植密度对处理个体与群体关系及经济年龄等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矮化密植速成栽培法对茶树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和生理生态的深刻影响。
(四)教学建议对不同种植密度茶园的效应进行现场观测,进行有关生理生化测定,以加深其认识。
(五)说说福建茶区为什么选择茶树矮化密植速成栽培。
第二节茶树水分代谢与茶园耕作(一)基本内容水分与茶树生育的关系;茶树需水规律与茶园水分动态;茶园保水与供水技术;茶园耕作的内涵和合理耕作的必要性;茶园耕锄技术;茶园化学除草技术;茶园间作技术;茶园免耕技术。
(二)基本要求1.掌握茶树水分生理特征,茶园保水、供水的基本途径与措施。
2.掌握茶园各项耕锄技术要点。
3.熟悉茶园间作与免耕栽培法的基本原理和技术途径。
(三)重点、难点茶园保水与合理耕锄的技术要点。
(四)教学建议讲授时适当引导学生回顾生理学、土壤学中有关水分代谢、动态和土壤管理的知识,系统认识茶园建立保蓄水体系和合理耕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五)说说哪些茶园可实行免耕技术,其原理是什么。
第三节茶树营养代谢与施肥(一)基本内容营养元素对茶树生育、茶叶产量、品质的关系;茶树营养的特点;茶树对营养元素吸收利用的特点;茶树营养诊断;茶园合理施肥的效应、依据和原则;茶园施肥技术;茶树叶面营养剂的使用。
(二)基本要求掌握茶园合理施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
(三)重点、难点茶树营养特点及主要营养元素对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合理施肥的技术要点。
(四)教学建议讲授时适当引导学生复习土壤营养学的知识,系统认识茶园合理施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五)说说茶树的无公害栽培对施肥有何要求。
第四节茶树修剪(一)基本内容茶树修剪的生理基础;修剪对茶树生育、代谢、茶叶产量、品质等的效应;不同类型修剪方法的作用和技术要点;修剪后茶园的管理。
(二)基本要求1.掌握茶树修剪的基本原理。
2.掌握各种类型修剪方法的技术目的和操作标准及因树制宜的原则。
(三)重点、难点各种类型修剪方法的技术要点。
(四)教学建议结合有关实习实验引导学生对因树施剪问题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判断力。
(五)说说茶树的修剪有哪些类型,各有何应用。
第五节茶叶采收(一)基本内容采收茶叶对茶树生育、产量、品质等的影响;合理采收茶叶的基本概念与一般要求;茶叶采收制度、形式、标准和方法;机械采茶的特点与配套技术;采摘管理。
(二)基本要求1.掌握合理采茶的基本要求和技术环节。
2.了解机械采茶的特点和机采茶园配套技术。
(三)重点、难点合理采摘的技术环节。
(四)教学建议补充有关机械采茶的技术资料和实例;引导学生通过实习实践加深对合理采收茶叶的必要性和技术性的认识。
(五)说说如何在福建茶区实现茶叶的机械采收。
作业:1、茶园行间耕作,按耕作的要求,可分为哪2种,说明其作用。
(1)浅耕:其主要作用是破除土壤板结层,改善土壤通气透水状况,消灭茶园杂草,深度不超过15厘米。
(2)深耕:茶园行间深耕深度一般都在20~30厘米,其改良熟化土壤的作用要比浅耕好,但对茶树根系损失较多。
2、茶园行距深耕应根据哪些不同的茶园类型,灵活掌握?(1)幼龄茶园的深耕(2)成龄茶园的深耕(3)衰老茶园的深耕(4)密植茶园免耕3、茶园中杂草应如何处理?(1)暴晒处理(2)堆腐处理(3)消毒处理4、茶园中应如何水土保持?答:我国广大茶农和茶叶工作者,长期以来对茶园水土流失做过多方面研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因地制宜地采用农艺措施、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是防止茶园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方法。
5、对保护茶园土壤应做哪些防范措施?答:(1)植树造林改善茶园生态(2)推行“一多、二不、三提倡”的预防措施。
(3)采用相应的修复方法:生物修复、化学修复、工程修复6、为何要对茶树进行施肥?答:施肥是茶园管理中经常性的一项作业,及时补充茶树所需养分,茶树才能够很好的生长,才能生产出人们所需的鲜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