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脑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脑胶质瘤 irano标准

脑胶质瘤 irano标准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其诊断和治疗需要依据一系列的检查和评估。
其中,IRANO标准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临床实践指南,旨在为脑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统一的规范。
IRANO标准是一种综合性的指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诊断和评估1.临床表现和病史:脑胶质瘤患者通常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同时可能伴有癫痫、认知功能下降、运动障碍等表现。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的出现时间、发展速度、伴随症状等。
2.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胶质瘤的重要手段。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头颅CT、MRI等,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
3.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脑胶质瘤的金标准。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病理学检查方法,如组织活检、立体定向穿刺等,以获取肿瘤的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诊断。
二、治疗1.手术切除:对于能够手术切除的脑胶质瘤,应优先考虑手术切除。
手术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同时保护周围正常的脑组织。
手术方式可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生长特点等因素进行选择。
2.放疗和化疗:对于无法手术或手术切除不彻底的脑胶质瘤,可考虑进行放疗和化疗。
放疗通过高能射线杀死肿瘤细胞,化疗则通过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具体的放疗和化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3.靶向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在脑胶质瘤的治疗中逐渐得到应用。
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或抗原,通过抑制其功能或增加其敏感性来杀死肿瘤细胞。
具体的靶向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理学特点进行选择。
三、随访和复查1.定期随访:脑胶质瘤患者需要在治疗后定期进行随访,以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
随访的时间间隔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2.定期复查:脑胶质瘤患者在随访期间需要进行定期复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
复查的方法应包括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
脑胶质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

脑胶质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一、概述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2021年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1~4级,1、2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3、4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1。
本指南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成人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2,3。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
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
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CT及MRI等影像学诊断,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手术或活检手术获取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和分子病理整合诊断,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
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
手术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而常规神经导航、功能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中MRI实时影像等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
大脑胶质瘤的MRI表现与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Sanson M,Napolilano M,Cartalat-Carel S,etal.ClioMavosis cerebri[J].Rev Neurol (paria).2005,161(2):173-181.
[2]沈天真,张玉林,陈星荣.世界卫生组织脑肿瘤分类的进展[J].中国计算机成像杂志,200术证实5例,3例经穿剌活检证实,临床随诊确诊2例。其MRI表现为:
2.1病变部位gC病变范围较广泛,主要位于灰白质交界区,累及大脑二叶以上者8例(占80%)二叶浸润者1例(占20%),病变以额、顶、颞叶多见,同时伴胼胝体受侵弥漫性肿胀4例,基底节、丘脑侵犯2例,脑干、小脑侵犯各1例。
2.2病变信号病变呈弥漫性斑片状,在T1WI上均以等、低信号为主,其中2例可见小片状高信号,在T2WI或FLAIR上呈高信号,边界不清,伴周围脑组织肿胀、脑沟变浅、变平、脑室可变窄,但占位效应不明显,8例无或有轻微占位效应,2例占位效应稍大,周围正常脑组织结构可辨,未见中线结构移位,未见明显囊变、钙化和肿块形成。增强扫描后,5例无强化,3例轻度强化,2例病灶区小斑片状强化,同时血管及脑沟裂可见局限性强化。
脑胶质瘤影像学表现

脑胶质瘤影像学表现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通常由脑部的胶质细胞发展而来。
脑胶质瘤可以在不同的脑部区域形成,并且其影像学表现也可能各不相同。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脑胶质瘤的类型、位置、大小以及周围组织受累情况,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MRI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对于脑胶质瘤的检测和定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MRI图像上,脑胶质瘤通常呈现为高信号灶,与正常脑组织相比较黑暗或明亮。
瘤内可见囊实交替排列的异常信号,以及周围水肿、瘤周梗死、囊变、出血等不同的改变。
而在造影MRI图像上,脑胶质瘤往往显示出强化效应,即肿瘤周围的血管对比剂明显浓缩,从而帮助医生更加清晰地观察肿瘤的周围情况。
除了MRI,CT扫描也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
CT扫描能够提供关于脑部结构的更加详细的信息,有助于医生判断脑胶质瘤的位置和范围。
在CT图像上,脑胶质瘤呈现为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区域,与周围正常组织有明显的对比。
有时,脑胶质瘤内还可见有钙化或出血灶,进一步印证了肿瘤的存在。
除了MRI和CT扫描,脑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还可以通过PET-CT、脑血管造影、超声检查等多种检查手段来进一步确认。
这些检查手段各有优势,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观察脑胶质瘤的形态和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总的来说,脑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是多种多样的,需要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来综合评估。
及早发现脑胶质瘤,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合理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及时明确诊断,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大脑胶质瘤病的CT和MRI影像学诊断

Inr n oa dcl oee B oo 10 0 C i ) ne g l nMei lg , atu0 4 1 , hn Mo i aCl a
A s a t O jc v : oivsgt tevleo T adMR i ns f l m t i crbi bt c r bet e T etae h au f n In d g oi o i ao s eer i n i C i a s go s .Me o s T eC n t d : h T ad h
I a i g Di g o i o i m a o i r b i、 h CT a d M EI m g n a n ss f Gl o t ss Ce e r t n
ZHANG u J n J n, IGa g,HAO me Yu i
( eatet I a i t hr fl t o i lf Dp r n o m gn h T i A i e H s t m f g, e d f ad pao i
ilve a i w.MRId mo sr td lw o s e n t e o rio—l w sg a tn i n T1 n y ei tn i n T a o i l n e st o a d h p rn e st o 2WI w t u r u d n w H d a d n i y WI y . h s r n ig s e e n i o s l u ia p a e n t o tp o p c c u yn f c.MRIds li g e t n in i l r e a a fC u c s d s p e r d a d wi u o rs a e o c p i ge e t h i y n x e so a g rt n t to T, t o s n f a t p s h h wi n i i c h g in e h c me t n a e n .Ony 2 c s s ae s g t n a c d C n l s n:C n I h v i i c n l l i a au n t e da o i o n l a e r l h l e h n e . o cu i i y o T a d MR a e sg f a t ci c v e i h ig ss f n i y n l l n gimao i e e r. lo tsse r b i Ke r s Gl mao i e e 6;MR ;C y WO d i o tssc r b I T
医学影像-DNET的影像诊断诊断

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
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已经成为 DNET治疗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
细胞化学
细胞化学可以更精确地描述 DNET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特 点,这为DNET治疗和预后评估 提供了新途径。
脂肪成分含量高
核磁共振波谱成像中,DNET的 脂肪成分含量高于正常脑组织。
有助于鉴别诊断
核磁共振波谱成像可对与DNET 相似的脑部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如神经纤维瘤和脑膜瘤。
DNET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DNET主要的治疗方 式,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可以选择手术。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DNET的另一种有效 方法,通常使用外照射治疗。
2 肿瘤囊性
通常呈囊性病变,内部可 见低密度半透明物质。
3 边缘不规则
边缘模糊或分叶状,周围 可见水肿及低密度环状区。
DNET的PET特点
代谢活性
PET成像可以显示DNET的代谢 活性,从而区分肿瘤和正常组 织。
和神经元极相似
DNET的代谢方式与周围神经元 相似,不易检测出代谢异常区 域。
对肿瘤分期价值有限
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在DNET治疗中不是首 选,但可作为放射治疗后的辅 助治疗。
DNET的治疗效果分析
5年生存率高
手术切除效果最好
DNET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为90%, 手术切除对于DNET的治疗效果
较其他脑瘤类型更高。
最好,放射治疗相对较差。
放射治疗不会降低生存率
放射治疗对于DNET的治疗效果 尚可,不会降低生存率和治愈率。
PET成像对DNET的分类及分期 价值有限,主要用于评估治疗 效果。
DNET的超声特点
1
多发性、囊性改变
超声影像中,DNET常呈多发性和囊性,边界不明显,符合良性肿瘤的特征。
脑胶质瘤能早期发现和治疗吗?汇总

P
<0.001
<0.1
*不包括少枝,1.3±0.6(LGG),3.1±1.7(HGG) 少枝LGG半数>1.5
(Law M 2003, Lev 2004)
rCBV准确性
LGG 69%,HGG 96%
肿瘤总CBV
肿瘤毛细管CBV
rCBV+MRS
可提高敏感率和特异率
PE/CT
PET/CT,PE/MR:检测局灶代谢 示踪剂:18F-FDG(糖),11C-MET(20’),
恶少枝 >1.5
Lev MH, 2004
pMR(GRE)
LGG→HGG(Olig)
6m
12m
rCBV
GRE
SE
LGG(40) HGG(126) LGG(9)* HGG(13)
值
0.77-9.84 0.96-19.8 <1.5
>1.5
均值
2.14
5.18
1.5
2.9
SD
1.67
3.29
1.1
1.5
贵 短(15年)
√ 欧
iMR
5-ALA
P
平均残瘤
0.5(0-4.7)cm3 1.9(0-13.2)cm3 0.022
GTR(%)
74
46
0.05
6M-PFS(%)
45
32
围手术期并发症
无差别
(Roder C 2014)
3T iMR导航脑胶质瘤手术: RCT、三盲研究(中期报告)
病人资料对比
IDH突变 MGMT甲基化 放化疗
它像什么?
非肿瘤疾病
病史、临床表现可鉴别:脑炎、脑梗
胶质瘤的CT、MRI表现

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少突胶质瘤和室管膜瘤等。
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0%-50 %。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40%),占颅内肿瘤的17%。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小脑。
「影像学表现」CT:(1)幕上I、Ⅱ级星形细胞瘤:大部分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患者瘤内可见钙化。
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水肿少见且较轻。
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略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
(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
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
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
肿瘤多有脑水肿。
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
若沿胼胝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
(3)小脑星形细胞瘤: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
壁结节较大,在1 cm 以上。
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
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脑干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
热文:各种脑肿瘤在PET-CT中显像脑胶质瘤在PET-CT与MRI图像MRI:(1)幕上星形细胞瘤:T1WI 略低信号,T2WI 高信号。
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
肿瘤内出血多数在T1WI、T2WI 像上均为高信号。
钙化在T1WI、T2WI 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CT。
Gd—DTPA 增强扫描: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偏恶性的肿瘤多有增强,表现多种多样,可呈均匀一致性增强,亦可呈不均匀或花环状增强。
肿瘤四周水肿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增强扫描因肿瘤强化明显,可区别水肿与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