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绝关羽

合集下载

三国“三绝”联赏析

三国“三绝”联赏析
_
隆也” 及杜甫< 蜀相》 三顾频烦天下计” 意 , 诗“ 语 说刘备 能三顾茅芦 , 重用诸葛亮这样 才德兼备 的贤臣 , 始得创 建蜀汉 , 了刘邦 创业 、 延续 刘秀 中兴 的刘 氏王朝 的正 统。下联 ,济大事 , 为本 ” 出< 国志 ・ 主传> “ 人 典 三 先 曹操南征荆州 , 荆州百姓随刘备南逃 , 有人劝说刘备弃 百姓可行 军迅 速 自保 , 备言 “ 刘 夫济大 事必 以人为 本 , 今人归吾 , 吾何忍弃去 ! ~四方靡骋” 化用 < ・ 诗 小雅 ・ 节 南山> 中的句子 :我瞻 四方 , 蹙靡所 骋。靡 , 。蹙 “ 蹙 ” 元 蹙 , , 可引 申为动荡不安。骋 : 马奔驰 , 紧迫 这里 纵 喻施 展才能。黎即黎民 , 指一般人民。下联意思是说 , 民 黎 百姓才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就 的根本 , 日天下多难 , 今 我 元法实现 自己的抱负 了, 愿你能保佑 蜀地 黎民 百姓得 享安 宁的生活。联 句化用君 臣名言 , 不露痕迹 , 拳拳之 义、 殷殷之情尽在其 中。 关羽是罗贯 中精心刻 画的人物形 象之 一 , 也是三 国人物 中享受香火最盛 的一位 , 明清封建统治 者 , 出于 政治上的需要 , 到处 为其建庙 , 毛宗纲评 其 为“ 今来 古 名将 中第一奇人” 后世将 其奉为 “ , 武圣 人” 是 小说 中 , 的“ 绝” 义 形象 , 以在 写关羽 的对 联 中尽 力渲染他 的 所 忠勇 和神武。 匹马斩颜 良, 河北英雄 齐丧胆 ; 单刀会鲁肃 , 江南名士尽低头。 这是湖南省湘潭市关帝庙里 的一副对联。建安五 年, 袁绍派遣大将颜 良率军 围攻操军 。颜 良连斩 两员 曹将 , 曹营无 人能 敌 , 羽奋 然上 马 , 入无 人之 境。 关 如 颜 良措手不及 , 被关 羽一刀斩 于马下 。河北 将 士惊魂 失魄, 不战 自乱 。曹军乘势进攻 , 大获全胜。关羽镇守 荆 州时 , 明知东吴设下 陷阱, 强要荆州 , 仍从容渡江 , 单 刀赴会 。鲁肃提起归还荆 州事 , 羽假 装喝醉 , 席 , 关 离 右手 提刀 , 左手 挽住 鲁肃 , 从容走 向江边 。吴将 吕蒙 、 甘宁等人 , 恐怕鲁肃 被伤 , 不敢动手 。关羽直到江边上 自己的船 时, 才放了鲁肃 , 已吓得魂不 附体 。这副 鲁肃 对联 , 引用这两 个故事 , 刻画人物 , 形神 具备 , 烘 云 用“ 托月” 映写之法 , 出关羽的机智与 勇敢 。 衬托 道 辞曹书, 美武 侯笺二表 ; 媲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是哪三绝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是哪三绝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是: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

一、智绝:诸葛亮。

1、聪明绝顶,料事如神,熟知天下大势;有超人的政治才华和军事才能。

隆中对、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七擒孟获、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2、过人的口才与匡扶汉室的决心舌战群儒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忠君爱国的优秀品质白帝城托孤
二、义绝:关羽(青龙偃月刀)。

1、英雄虎胆且有过人机智单刀赴会、淹七军
2、武艺绝伦,有雄视天下的英雄气概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
3、忠义之气,义薄云天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4、傲上而不辱下的英雄气概。

恩怨分明,信义素著。

义释曹操
5、有过人的勇气和毅力刮骨疗毒
6、顾全大局挥泪斩马谡
7、刚愎自用,自负大意失荆州
三、奸绝:曹操。

1、胸怀大志,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视天下群雄如草芥。

2、爱才且智力过人当年和袁绍对峙的时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战当袁绍的谋士许攸发现自己的主公没有远见的时候决心投靠曹操许攸投靠曹操的时候曹操正准备休息听说许攸来了连鞋子、衣服都没穿好就去迎接他当时许攸感动到流泪以后为曹操出谋略提出偷袭袁绍的粮库“乌巢”结果曹操大胜这场战役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从这可以看出曹操的人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对敌方来投靠自己的人推心置腹慧眼识英雄曹操的诗歌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无疑是他对自己雄心壮志的表现扫平四海,称霸天下的英雄之志;心系天下,虎视群雄的英雄气魄。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分析: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魏、蜀、吴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关羽就是一位为历代仁人志士推崇的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

本文从忠贞神勇、义薄云天、刚愎自用、因小失大,对其形象作辨证的分析。

关键词忠贞神勇义薄云天刚愎自用因小失大《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它以魏、蜀、吴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五大时期近百年的历史。

《三国演义》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成就最高。

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

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

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浅作分析:一、关羽的忠贞神勇、义薄云天作为《三国演义》刻画的风云人物,关羽具有独特的气质和精神。

是作者极力颂扬的英雄式人物,也是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从他的外表到内心,无不闪烁着与众不同的英雄气质。

具体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1、豪气冲天、一身正气小说开始描写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

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他之所以逃难到江湖之中,是因为主持正义,杀了仗势欺人的豪霸。

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的形象。

小说在有关羽的情节中,只要是有可能,都要描写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穿绿袍、坐骑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多次描写,并塑造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英雄形象。

2、忠贞不二、知恩图报关羽虽只是一名武将,但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中仍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中的“三绝”形象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中的“三绝”形象

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 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 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 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 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 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形象。

《三国演义》想说啥?
作者最给予热情描写是蜀汉集团 —— 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


刘备与诸葛亮“食则同桌,寝则同榻” ; “贤亮”,又能“尽亮”; “待之以师礼,委之以事政”; “白帝城托孤” 通过塑造诸葛亮超轶绝伦的“智绝”形象,还总结 了丰富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经验
“三绝”形象—— 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
9.“悲剧”说 1.“正统”说 10.“总结争夺政权经验” 2.“忠义”说 说 3.“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 11.“追慕圣君贤相鱼水 说 相谐”说 4.“反映三国兴亡”说 12.“宣扬用兵之道”说 5.“歌颂理想英雄”说 13.“人才学教科书”说 6.“赞美智慧”说 14.“向往国家统一歌颂 7.“天下归一”说 忠义英雄”说 8.“讴歌封建贤才”说 15.“总结历史经验”说 16.无固定主题”说等
“仁民爱物” “桃园三结义”: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仁”为赢得民心手段: 当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理政新野:“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当阳撤退:携民渡江:“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兵进西川:“秋毫无犯”,百姓“焚香礼拜兄弟,则同 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为人宗旨是“宁死不为负义之事”; 为政方针是“爱民如子”; 小说中描述的刘备,整整一生“仁德及人”; 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远得民心”,近 孚民望”。处处是君爱民、民拥君的景象。 刘备饱受暴君残虐的老百姓所企盼的理想中 的明君,在现实中不可遇合。于是成了小说 中老百姓的一种远距离的寄托。

英雄人物关羽

英雄人物关羽

英雄人物关羽
三国有“三绝”,“义绝”——关羽,“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而我最佩服的,是关羽。

关羽,自桃园三结义起,追随刘备一生,唯刘备马首是瞻。

在他的一生中,他有勇,有忠,但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义。


他,曾在讨伐董卓时,温酒斩华雄,和刘备、张飞大战吕布几百回合。

他也曾杀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足以知道他的勇猛。

他是刘备建立蜀国的五虎名将之一,可谓是勇猛刚烈,所向无敌。


他追随刘备,不论是富还是穷困潦倒,不离不弃,是他忠心的最大诠释。

他虽然被曹操俘获,赐他锦衣玉食,但他仍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所动。

当曹操赐他赤兔马时,他满心欢喜,曹操以为他有所动心,却不想他这样回答:“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

”他的回答令曹操愕然,他的忠心令曹操折服。


我最欣赏他的,不是他的勇猛,不是他的忠心,而是他的义。

他为保其嫂,降汉不降曹,曹操有心安排他与其嫂共处一室,但他却秉烛立于室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

他知道刘备下落后,带其
嫂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投奔刘备。

大意失荆兵败被俘后,大义凛然,从容赴死。

这,足以表现他对刘备的义气。

他誓死追随刘备,不离不弃,不畏艰险,助刘备创立蜀国,是他对义的不二体现。

他勇猛,威震华夏;他忠心,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义气,誓死追随刘备。

忠、勇、义,是我对他一生的评价,也唯有他对这三个字诠释得最为完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我心目中的英雄,只有一个,那就是——关羽。

关羽义绝

关羽义绝

“义”的抉择——华容道义释曹操
• “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 • 后来曹操对他“千里走单骑”的宽容,曹操被关羽视为知 己也就合情合理。因此,尽管放曹违背了刘备集团的根本 利益,刘备还是原谅了关羽。 • 事实上,罗贯中对关羽由此体现的“义”是肯定的,还借 助诸葛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于身亡”的说辞为其开脱 。明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第一百回的赞诗中有 这样一句:“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毛宗岗在其修 改本中也称赞道:“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 ”由此可见,“义释华容”为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关羽这个“义绝”典型 写下了最浓重的一笔。
义的定义 • “义”,是从两周以来就开始萌芽的封建伦理教 条之一。 • 所谓“义”,主要是指比较平等的朋友关系、兄 弟关系,从真挚的感情出发,丝毫不带有利诱和 强制的性质。
桃园结义
• 《三国演义》中的“义”,首先是由与劳动人民 精神相通的团结御侮、祸福与共的“朋友间的义 气”发展而来的,是建立在浓厚的民间市井文化 的基础上的。“桃园结义”的誓词“同心协力, 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又将这种市井 义气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联姻。可 以说,关羽就是带着这种民间市井的“义”闯入 政治舞台的。
“义”的坚定——千里走单骑
• 身在富贵之中,美女金帛不足以动其心,高官礼遇不足以 移其志,新恩虽厚,旧义难忘,一举一动,一思一念,都 专注在那生死未卜、穷愁破败的结义兄弟身上,生则“不 可背之”,死则“誓以共死”。身在曹营心在汉,一旦得 知刘备下落,便毅然挂印封金,斩关夺路而“千里独行” ,光明磊落,来去分明,完全践行了降曹时的诺言。这种 不恋高官厚禄,不图荣华富贵,不顾危难艰辛,重然诺, 轻生死,始终忠于桃园之盟的高风亮节,如同青松傲雪, 皓月当空,足令后人千秋敬仰!《三国演义》的中心主题 之一——刘、关、张的结义和尽义,也透过关羽“义绝” 形象的渲染,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义绝”关羽

“义绝”关羽

16作文与考试“义绝”关羽●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申集镇平安希望小学张智鹏《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讲述了魏、蜀、吴三国复杂的军事和政治斗争。

作者罗贯中把三国人物描述得惟妙惟肖,譬如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黄忠、赵云和马超,他们为蜀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我最喜欢的就是赵云那句“我乃常山赵子龙也”,他一身是胆,忠勇护主,简直是古典文化中战将的典范。

不过,在我心中,真正的英雄不仅有一身好武功,还需要重情重义。

谁最符合这个标准呢?他身长九尺,红脸绿帽,丹凤眼,卧蚕眉,左手轻抚长及胸际的美髯,右手提着青龙偃月刀,此人正是作文T 型台佳作有约▲家喻户晓的武圣人——关羽,他温酒斩华雄、降汉不降曹、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留下无数传奇的故事。

有一次,刘备战败,关羽带着两位嫂嫂被曹军包围,但他就是不愿意投降。

曹操爱才心切,心想:关羽可是一位猛将,有了他,我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于是,曹操派张辽去劝降。

关羽为了保护嫂嫂的安全,提出三个条件:“一、发现大哥的去向就立马告辞;二、不许有任何人伤害嫂嫂;三、降汉不降曹。

”曹操见关羽肯留下,高兴极了,命人送上许多钱财,可关羽看都不看一作文T型台眼。

曹操非常厚待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还赐关羽一件锦袍。

然而,关羽只把新袍穿在里面,外面仍然穿着旧袍子,他说:“不能只想丞相新爱,而忘了大哥旧爱。

”有一天,他得知大哥的去向,马上告辞,一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这种不忘根本、重情重义的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曾有人用“义绝”评价关羽,再精妙不过。

他不愿效忠曹操,却也顾念恩情,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不惜冒着杀头的危险,只为知恩图报,这怎能不让人对他肃然起敬?“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正是对关羽忠义的有力诠释。

他虽有“大意失荆州”的急躁、冒进,但是瑕不掩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关羽为人忠义,必为世人尊敬。

(指导教师:张宗黄)小学版17。

三国演义考试题及答案

三国演义考试题及答案

30、请说出《三国演义》中和下列数字有关的故事情节。

32、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是哪一1、简述《三国演义》中一个带“三”字的故事(如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三气周瑜等)答:例“三顾茅庐”:徐庶走马荐诸葛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去,未遇。

数日后,二顾茅庐,仍未遇。

过了一段时间,三顾茅庐,终于见到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感动,终于答应出山。

其他略。

2、《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载:“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

尸骸飘流,塞江而下。

”这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一次战役?请概述此次战役的经过。

答:彝陵之战,刘备为重新夺取荆州、替关羽报仇,对孙吴大举进攻。

开战之初,蜀军步步进逼,吴军节节败退。

后来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指挥战事。

陆逊胸有成竹,先是坚守关隘,后及时抓住战机,采用火攻,蜀军的40多座军营,顷刻之间变成一片火海,全线崩溃。

这次大战以蜀军彻底大败而告终。

3、简述孙策用什么方法向袁术借兵马?他开始草创江东基业的过程里最主要的助手有哪几个?答:孙策在父亲死后投奔袁术,虽然屡立战功,袁术也很喜爱他,但他无法忍受袁术的倨傲。

他与朱治、吕范等人商议,用父亲孙坚所留的传国玉玺作为抵押,以母舅吴景有难为由,向袁术借雄兵数千。

孙策带领旧将程普、黄盖、韩当等回来途中遇见交情甚密的周瑜,周瑜向孙策推荐了江东“二张”即张昭和张纮。

这些人帮助孙策打败刘繇,扩充了兵力,迅速占领了江东。

4、《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青梅煮酒论英雄”情节历来为人所称道。

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该情节中的两位人物各自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曹操用手一指刘备,再指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一话语展现了他的踌躇满志与骄横霸气。

刘备听了曹操的话吓得变了脸色,匙箸掉到地上,急忙借惊雷之声掩饰过去,体现了他小心谨慎、机智从容。

5、《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诸葛亮舌战群儒”、“空城计”分别发生在哪里? 答:汜水关、虎牢关、柴桑、西城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三国》关羽之义——义绝关羽
明清两朝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各类社会矛盾尖锐,统治者除加强君主专制外,企图用儒家思想塑造超人的神的力量来维护统治。

以关羽为例。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重笔刻画的人物之一,他武艺高强,神勇盖世,同时又"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是忠义的化身。

《三国演义》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表现关羽的忠义的:
1.为义而盟——关羽杀了本处势豪,逃难江湖,闻招军破贼,前来应募,结果与刘备,张飞幸遇,交谈甚是相投,于是三人在张飞庄后桃园结为兄弟。

这是第一回开篇所述。

标题不说"结拜""结盟",而说"结义"。

誓曰:"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可以说,"义"起领全篇,又贯穿全篇,成为全书中的一个神眼。

守义者便颂,背义者则伐,不论身在何方,皆用"义"来作褒贬的界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三国鼎立,魏吴蜀相争,本无是非正邪之分,但小说就是要把蜀汉写作正面,曹魏定成反面,很多人对此不解以至反感,其实,这里面还是一个"义"在起作用。

刘关张重义,曹操背义,曹操最初行刺董卓不果,逃跑时对款待他的吕伯奢一家九口,悉数杀尽,并且大言不惭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正是背义的宣言。

作者抓了一个"义字,也使全书有了神韵。

2.守义而战——兴兵之初,诸侯会集,共讨汉贼。

刘备投奔,并不被看重,只因是帝室之胄,才被袁绍赐于末座。

关羽、张飞叉手侍立于后。

恰好华雄到寨前大骂挑战,接着几名大将出寨迎战,均被华雄斩于马下。

关羽请战,并非于己邀功,实为刘备争位。

面对强敌,关羽不饮热酒,"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大战华雄,瞬间即胜。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

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精妙的侧面描写,历来为评论家看好,正面不着一字,尽得"斩"字风流。

从关羽"叉手侍立于后"便能看出他对刘备"末位"的愤懑不满,斩华雄应是关羽全然为"义"而战之一证。

3.重义而动——在关羽的心目中,刘备的利益高于一切。

在刘备为吕布追杀,兵败之后,刘备暂投曹操,用韬晦之计巧过难关。

身在曹营,刘后园种菜,亲自浇灌,曹操却邀刘饮酒时,说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大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后借雷声掩饰。

就在煮酒论英雄之时,关羽、张飞闻知刘备被请走,立即"撞入后园,手提定剑,突至亭前,左右拦挡不住。

"见到刘备与曹操之后,两人便按剑而立。

尊刘护刘,由此可见一斑。

4.护义而降——刘关张早期根基不稳,不断依附他人以保全自身,又不断寻机自立,徐州、刘备几收几失。

关羽自守下邳,保护着刘备妻小。

曹操大军压境,张辽在关羽失城困窘之中前来劝降,晓以利害,关羽也自知不降必死。

按勇士之志,可杀而不可辱,可死而不可降,但关羽正肩负着保护刘备妻小的重任,弃任而死,似有不义,因此,便有降曹一段。

但关羽又不同一般降将,他要降汉不降曹,还要让刘备家小得到皇叔俸禄善赡,并且一经知晓刘备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这样的投降,恐怕古今中外难找第二,但关羽就是关羽。

曹操爽快答应三条之后,关羽又让曹操退军,容他入城禀告刘妻,这真有些得寸进尺。

但其间全然没有一点私心私利,都在忠刘"义"上。

护义而降之后,还有一个细节,即关羽随曹军班师还许昌。

"关公收拾车仗,请二嫂上车,亲自护车而行。

于路安歇馆驿,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

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

毫无倦色。

操见公如此,愈加敬服。

这个细节看起来平常,但足见曹操诈。

当初张辽向他禀呈关羽三约时,他不允"但知玄德信息,虽远必往"一条,认为"然则吾养云长何用?此事却难从。

"是张辽劝他"更施厚恩以结其心",方才应允。

曹操看出,仅凭施恩,难以留住关羽,而乱了他的君臣之礼,关羽自己也不便再去投刘备了。

使其与嫂共处一室,实属为人所不齿之下策,但曹操却做得出来。

关羽光明磊落,夜立户外,其忠义之心更是跃然纸上。

《三国演义》写降事比比皆是,但不是无奈,便是不义,唯有关羽、黄忠之降,写出了光明与大义。

5.奉义而辞——关羽知晓刘备下落之后,立即辞别曹操,曹操避而不见,便不辞而别。

一路上,由于没有拿到曹操文书,守将一一阻拦,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演出了流传千古的夺路之争,也写就了关羽忠义最有气势的篇章。

可以说,到这里,全书对关羽忠义性格的刻画既是高潮,也是完成。

在过关斩将的过程中,关羽每到关口,总是下马施礼,好言求路;总是对方不允,先行动武之时,才被迫反抗。

杀将求路,对其余军士,一概晓以缘委,不予诛杀。

并且把刘备的两个妻子甚是看重,精心护卫,不让出一点差错。

即使受了箭伤,亦毫不怠慢,其忠义之心,着实天地可鉴。

从思想性格的刻画而言,到了过五关,斩六将,关羽的忠义形象已经完成。

此后还有诸多义举,最典型的是义释曹操。

赤壁大战大败曹军,在诸葛亮的精心设计下,终于有了一次捉拿曹操的机会。

如果消灭曹操,掌握北方,便有了压倒孙吴之势,平定天下,兴复汉室的大业就可能成为现实。

但关羽与曹操面对面的时候,竟不忘旧恩,心中不忍,放走曹操,正是这一放,使蜀汉江山永在下风,诸葛亮晚年六出祁山,终不能灭魏,反而出师未捷身先死。

关羽义释曹操,当作对蜀汉不义而论。

终其一生,正应了我们今天的一句话:为忠义生,为忠义死,为忠义奋斗一辈子;吃忠义亏,上忠义当,最终死在忠义上。

令人叹息阿!
在演义上,描写华容道这件事时,说是曹操屈尊向关羽求情以博得关羽的同情,实则不是这样,而是曹操在被逼入绝境时一看领将是关羽便放声大笑,好像来的不是取他人头的敌人而是多年未见的好友,关羽也许正是被曹操在这种绝境中还能放声大笑的豪气和气概所折服,而不惜冒死放了曹操,这也跟加证明了关羽是何等重情重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