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铁军和周文雍就义前-PPT文档资料
缅怀烈士

辅导员:周惠芬
四年(2)中队
辅导:周惠芬
四年(2)中队
辅导员:周惠芬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图左为周文 雍,广东开 平人,广州 学生运动的 重要领袖、 广州起义工 人赤卫队总 指挥。无产 阶级革命家、 著名革命烈 士。 周文雍与陈铁军的合影
图右为陈 铁军—— 广东佛山 人,出身 富家闺秀。 中共两广 区委妇女 委员。
传统美德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报效祖国争第一; 你拍二,我拍二,敬老爱幼学着做; 你拍三,我拍三,文明用语说得欢; 你拍四,我拍四,集体观念要树立; 你拍五,我拍五,知错能改迈大步; 你拍六,我拍六,勤劳节俭争优秀; 你拍七,我拍七,拼搏向上要争气; 你拍八,我拍八,干净整洁人人夸; 你拍九,我拍九,锻炼身体要持久; 你拍十,我拍十,爱国守法要坚持。
四年(2)中队
辅导员:周惠芬
四年(2)中队活动
完满结束
参观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活动感想(学生)

参观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活动感想覃志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88年、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华诞之际,我们学校青年志愿者参加了市团委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前往开平市郊百合镇瞻仰了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
该烈士陵园是闻名于世、在中共党史上被称为生命与爱情之绝唱的周、陈两位烈士就长眠于此。
肃穆的陵园建于1958年,196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拨款扩建,1985年再次扩建,1998年开始,征地45亩建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1999年底完成第一期工程。
进入大门,沿着赭色条石台阶拾级而上,台阶中央镌刻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苍劲有力,烘托出陵园的圣洁与雄浑。
擎天柱似的纪念碑高10.55米,拔地而起,直插云霄。
碑的正面刻着“周文雍、陈铁军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底座正背两边,雕刻着两位烈士生平事迹的碑文和花环缎带图案。
左右两边,雕刻着他们生前写下的“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减;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人生自古谁无死?古往今来,正是有了这些为正义、为真理、为民族、为人民从容就义壮烈赴死的“民族脊梁”,中华民族才生生不息,繁衍不绝。
现在陵园被列为开平市、江门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增进党和党的历史的了解,把党史教育和开展的“八荣八耻”教育结合起来,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也成为侨乡人民缅怀革命英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和旅游名胜景点。
参观和悼念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是一种我们永远不能丢掉的形式,每当新的生命茁壮成长的时候,我们要让他们记住我们的历史,不能忘记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耻辱感,一个不知道自己历史的民族后代是一个无比羞耻的后代,一个不能担负起自己历史责任的民族后代是愚昧的后代。
扫墓是挖掘,是追忆,是心和心的交流,扫墓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深化“感恩”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努力学习科技文化,积极响应校团委号召,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7.开国大典第三课时课件

交流汇报
题目:《浮云止水》
场面: 他扯了扯那身
黑色对襟衫……恬 淡闲静之中流露出 一股庄严肃穆的气 概。
点:瞿秋白 面:天井边的人
好处
突出人物面 对敌人的恬淡闲 静,视死如归。 体会到人们对瞿 秋白的怀念。
点面结合
交流汇报
题目:《荷花淀— —白洋淀纪事之一》 场面:
几个青年妇女
坐在船头 点:脸朝后的
写的好处是什么?完成后与大家交流。
题目
点
好处
题目
点
好处
场面 面
场面 面
人物印象
交流汇报
题目:《刑场上的 婚礼》
场面:
他们经过了 许多街道……一 直跟着他们走到 刑场。
点:周文雍 陈铁军
面:群众
好处
突出人物忠 于党的决心,不 向敌人屈服。体 会到群众对他们 的钦佩、心疼、 依依不舍,对敌 人的义愤填膺。
升旗仪式 开学典礼 剧院看演出 ……
写作要求
展示分享
升旗仪式 开学典礼
剧院看演出 ……
这是写大扫除 的场面,用了点面
大扫除开始了,全班同学热情高涨,扫的扫,拖的拖, 干得不亦乐乎。小强尤其卖力,他负责擦窗户,看他先用湿
结合的方法写,面 是全班同学,点是
抹布擦一遍,再用废报纸精加工,一会儿工夫,窗户被他擦 小强、小刚,既写
篇中各选择一个让你难忘的人物形象写一写。
人物: 水生嫂
我的印象:
勤劳朴实 识大体 顾大局
人物: 杰尼索夫
我的印象: 愤怒 激动
《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一》
《战争与和平》(节选)
人物印象
重点品读
活动二:
寻找写作秘诀
1.再读这四篇文章。
《大学语文》电子教案 电子课件课件-诗歌-革命烈士诗抄

恽代英烈士《狱中诗》铜像
2005年4月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烈士亲属云集南 京雨花台,凭吊祭扫自己的亲人,恽代英烈士的亲属、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恽圻苍先生专门将恽代英烈士《狱 中诗》铜像以及一批烈士遗物和资料捐赠给雨花台烈 士纪念馆。
铜像总高3.6米,重327公斤,纯铜质地,取 材于恽代英在黑暗的监狱里吟诵《狱中诗》,他的右 肩靠在监狱的墙壁上,眼睛望向偏高的牢房铁窗,朝 着透光的外部世界,表现出烈士不向黑暗屈服的坚强 意志和革命事业必将成功的豪迈情怀。
“高筑神州风雨楼”句中的“风雨 楼”,是“理想之中华”的代称,此 处用兴建“风雨楼”来喻指“理想之 中华”的创建和纪念革命成功。这首 忧时伤民的诗章表现了大钊同志的革 命壮志豪情,并以此相互勉励,以增 强为革命理想奋斗到底的坚强意志, 坚定对革命前途的胜利信心。
写作背景
这是李大钊同志于1916年春在日本写的一首诗。 当时的中国正是“风雨如磐”的时代,1915年12月, 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日美帝国主义的怂恿、支持下,废 除了共和体制,登基称帝。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立 即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保卫共和、反对帝制的浪 潮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但他回到上海不久,袁世凯 就被迫取消了帝制,于是李大钊又返回日本。当他到 了日本江户时,恰逢他的挚友幼衡准备回国。大钊同 志在为幼衡送行时,口占这首绝句,抒发了对中国政 局黑暗腐败的愤激不满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表现了他 为重建神州而矢志奋斗的坚定信念。
绝句
李大钊
壮别天涯未许愁, 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 高筑神州风雨楼。
绝句
李大钊
“壮别天涯未许愁”句中的“壮”字, 写出了革命者的离别和英雄气概。
“尽将离恨付东流”中的“尽”字, 将作者抛弃个人离愁别恨的革命豪情 和为实现革命理想矢志奋斗的决心表 现得淋漓尽致。
刑场上的婚礼

刑场上的婚礼——共产党员陈铁军与周文雍英勇就义1928年2月6日,在广州红花岗畔的刑场上,两个青年男女革命者,面对敌人的枪口,从容不迫地举行结婚典礼。
就是广州起义行动委员会负责人之一周文雍同志和当时中共两广区委妇女委员陈铁军同志。
陈铁军出身于华侨商人家庭,在“五卅”运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她由一个追求个人上进的大学生,转变为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积极参加进步活动的革命者,并于1926年加入了共产党。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广州也发生了“四·一五”反革命事件,白色恐怖笼罩着广州。
这时党派她协助周文雍同志工作。
周文雍是中共广州市委工委书记,正夜以继日地准备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
因为工作需要,党指示周文雍和陈铁军合租一个房子,建立秘密联络点。
为了掩护工作,他们假称夫妻,秘密进行活动。
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工作上的互相帮助和生死与共的斗争,把这两个年轻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但在当时,他们都以事业为重,顾不上谈个人的爱情。
1927年爆发的广州起义失败后,广州陷入敌人大屠杀的血海之中。
积极参加这次起义的周文雍和陈铁军,在起义失败后,继续在广州坚持地下斗争。
由于叛徒的出卖,两人同时被捕入狱。
在狱中,他们不屈不挠,坚持斗争。
周文雍在墙上写下了这样的诗篇:“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
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驱为群裂!”1928年2月6日,周文雍和陈铁军被敌人押上刑场。
两位烈士态度从容,昂首挺胸,高唱《国际歌》。
在广州红花岗刑场上,陈铁军向周围的群众宣布:“我们要举行婚礼了,让反动派的枪声来作为结婚的礼炮吧!”一对革命情侣,就以这样的英勇气概慷慨就义了。
广东红色文化故事

广东红色文化故事在广州,有这么一对英勇无畏的革命情侣,男的叫周文雍,女的叫陈铁军。
那时候啊,整个广东都处在白色恐怖之下,国民党反动派到处抓捕共产党人,干尽了坏事。
周文雍和陈铁军呢,他们为了革命工作可没少费劲。
周文雍这个大英雄,他组织工人运动,和反动势力作斗争。
而陈铁军呢,她也是巾帼不让须眉,积极参与各种地下革命活动。
他们俩在工作中互相配合,渐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可是啊,革命的道路充满了危险。
有一次,他们不幸被捕了。
在监狱里,那反动派可没少折磨他们,想从他们嘴里撬出革命的秘密,但是这俩人那叫一个硬骨头,坚决不说。
反动派没办法了,决定处死他们。
一般人到了这时候可能都害怕得不行了,可周文雍和陈铁军不是一般人啊。
他们决定把自己的刑场当成婚礼的殿堂。
你想啊,在那个阴森恐怖的刑场上,他们俩视死如归。
周文雍大声说:“我们要举行婚礼了,让反动派的枪声来做我们结婚的礼炮吧!”然后,他们互相深情地望着对方,脸上没有一丝畏惧。
就这样,他们英勇就义了。
他们的故事就像一把火,在广东这片土地上燃烧着。
让我们知道,革命的爱情是多么伟大,革命者的意志是多么坚不可摧。
这就是广东红色文化中特别耀眼的一个故事,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广东人,要勇敢,要坚定地为了正义和理想去奋斗。
咱广东可有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叫彭湃。
这人啊,就像是一颗燃烧的星星,照亮了当时农民们黑暗的天空。
彭湃可是出生在大地主家庭的,按说他应该和那些地主老爷们一样,舒舒服服地过着剥削人的日子。
可他偏不!他看到了农民们过的苦日子,心里就特别难受。
他开始想办法帮助农民。
刚开始的时候,那些农民可不敢相信他呢。
农民们心里想啊,“你一个地主家的少爷,能真心帮我们?”彭湃也不生气,他就用各种办法和农民们拉近关系。
他把自己家里的田契啊,那些象征着地主对农民剥削的东西,都一把火烧了。
这在当时可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事儿啊。
就好像在平静的湖水里扔了个大石头,大家都震惊了。
慢慢地,农民们开始信任他了。
周文雍和陈铁军事迹

周文雍和陈铁军事迹英雄周文雍和陈铁军夫妇周文雍和陈铁军只是假扮夫妻入城,并非真正的夫妻,在广州红花岗刑场举行了悲壮的婚礼,从容就义。
1人物简介红军广州红花岗烈士“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
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这是共产党员周文雍被捕后在监狱墙壁上写的一首不朽诗篇。
1928年2月6日,周文雍与在革命斗争中建立爱情的陈铁军一起,在广州红花岗刑场举行了悲壮的婚礼,从容就义。
周文雍广东开平人,1905年8月生。
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中共广东区委工委委员、广州工人纠察队总队长和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部长兼市委工委书记等职。
陈铁军原名陈燮军,广东佛山人,1904年3月生。
1924年秋,陈铁军考入广东大学文学院预科。
求学期间,为追求进步,铁心跟着共产党走,她将原名燮军改为铁军,并于192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事迹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华大地,党被迫由公开转入秘密斗争。
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中共广东省委作出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的决定。
担任广州市委工委书记的周文雍遵照党的指示,开始在广州建立工人秘密武装。
1927年10月,周文雍被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和广州起义政纲起草委员会委员,在省委书记张太雷直接领导下,参加起义政治纲领和口号的起草,同时担任广州起义工人赤卫队总指挥。
当武装起义迫在眉睫的紧急关头,陈铁军受党的派遣,装扮成周文雍的妻子,参与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
1927年12月11日凌晨,在张太雷、叶挺、恽代英、叶剑英、杨殷、周文雍、聂荣臻等领导下,震撼中外的广州武装起义爆发了。
广州起义给背叛革命的国民党新军阀以沉重打击,在激烈的战火中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周文雍被选为广州苏维埃政府人民劳动委员兼教育部部长。
因力量悬殊,寡不敌众,广州起义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各派反革命力量的联合进攻下,最终遭到失败。
周文雍率领部分起义武装,与十多倍于自己的敌人短兵相接,顽强拼搏,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府,不怕牺牲,奋勇死战,直到弹尽援绝,最后杀出一条血路,突围撤离广州。
刑场上的婚礼

刑场上的婚礼陈铁军,原名陈燮君,1904年出生于广东佛山的一户归侨商家。
15岁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她立下革命救国的志愿;16岁时,为了给当地富商家冲喜,她被父母指婚,嫁给不学无术的“富二代”;到了18岁时,为挣脱家庭的桎梏、寻求心中的真理,陈铁军变卖首饰和衣物,独自奔赴革命中心广州。
1924年,陈铁军考入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文学院预科,并在两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不久,陈铁军接到重要任务:解救被国民党抓捕的周文雍。
周文雍是广东工人赤卫队总指挥,也是广州工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陈铁军以其妻子的身份探监,送去大量红辣椒炒饭,嘱咐他吃完,而且千万不能喝水。
很快,周文雍全身發烫,上吐下泻,有了得传染病的迹象,国民党只能将他移至医院。
随后,党组织成功将周文雍救出,周文雍、陈铁军二人继续假扮夫妻进行地下工作。
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周文雍领导的工人赤卫队配合教导团攻占国民党广州公安局。
3天后,由于实力悬殊,广州起义失败,周文雍与陈铁军转移至香港。
在外,他们是恩爱夫妻;在家,他们是有共同信仰的同志。
每次家中一有异动,陈铁军就会将阳台上的花搬开,以警示周文雍先不要回家。
在相互扶持中,二人渐生情愫,但因为事业不能谈及儿女私情。
1928年1月,为重建广州市委组织,周文雍、陈铁军冒险北上,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他们遭受酷刑,始终不屈,周文雍在监狱墙壁上写下:“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
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就义前,周文雍要求与陈铁军合影,二人在最后一刻才相互表明心迹,“周文雍将围颈之巾转绕其妻颈上,并与之握手;其妻则手持周颈部之绳,使勿缚急”。
就义时,周文雍23岁,陈铁军24岁。
这场绝恋令无数共产党人动容,周恩来与邓颖超悲痛落泪。
周文雍是周恩来在广州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时的旧部,陈铁军更是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帮助因难产而住院的邓颖超死里逃生。
因此,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总理夫妇仍常常怀念周文雍和陈铁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武帝时
品级不高,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 方高官
2) 材料中的“中兴”指的是什么?此后,刺史的职权有何变化?
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 权和军权,东汉末年,执掌州的军政大权, 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思考3 各朝监察的机构:
秦朝御史大夫;
两汉刺史; 唐朝吏部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有类似作用; 北宋各州通判监督知州; 元朝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明朝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 厂卫机构监视侦察官民的不法行为;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 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 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阶级力量较强,封建经济发展 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因此秦具备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中国古代史复习
秦汉时期
●高考前瞻 1.命题趋势
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也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 古代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秦是短暂而又建功立 业较多的朝代;两汉形成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 局面(如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 兴)。这一时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年年 都有命题 。
●[阶段特征]
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 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有: 1.政治上:国家实现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2.经济上:封建经济得以发展。 3.民族关系上:秦汉时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第一个极为重要的 历史时期,各民族联系得到加强,匈奴、越族和西域各族等少数民族 为祖国的历史,特别是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伟大贡献。 4.对外关系上:是我国外交的开创时期。“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 通的新纪元。东汉时,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这是中国同欧洲国 家的最早的直接友好往来。 5.文化上:秦汉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个高峰,不仅对后世影响 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思考:如何全面理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董仲舒认为,人君受命于天,替天进行统治。如果人君无道, 天将降灾异来谴告和威慑。这种论调既是公开宣扬君权神授, 用天命来为皇帝大唱赞歌,也有借助神权规劝君主改正的意义。 显然,这是一种充满迷信色彩的唯心主义说教。但在当时对于 树立皇权从而加强中央集权,警示君主约束自己,有一定的进 步意义
2.复习策略 本单元在高考中的命题热点,应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方面: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两汉 时期盛世局面的出现,东汉的外戚和宦官专权等。 (2)经济方面:两汉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等。 (3)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本单元的热点之一,特别是这一时期民族 关系日渐融洽,对外交往积极,二者的相互渗透,形成秦汉时期民族 关系的特色,尤其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4)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突出,特别是科技成就突出,居世界领先地 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应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5)综合性命题应是本单元的热点,与其他单元和其他学科间的知识 的综合命题可能性极大。
C、分割王国的封地 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8.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为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
C、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D、都随着社会经济基础 的变化而瓦解 注:西汉的经济基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始终未变
3.统治思想的演变
秦主要以法家思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强调对人民 的残酷剥削和镇压,实行暴政。 西汉初年,刘邦则推崇黄老思想,实行“无为”而 治,与民休养生息,文武兼用,安定了社会秩序,恢 复了社会经济。 从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大 一统,使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在尊儒的同时, 汉武帝还崇尚法制,尊儒尚法成为他进行统治的指导 思想。
2.国家制度和地方制度演变
思考1: 与西周时期的政 治制度相比,秦朝 的政治制度有什么 创新?根源是什么? 其创新的主要作用 是什么? 汉朝又有什么变化?
思考2:“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所治有定处。 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师奏事。 ——《通典·职官》 1)刺史制度创建于何时?当时刺史的职权如何?
●[重点难点]
1.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 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实际上的可能两个方面分析秦统一的原因。 (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 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 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县制,有的还 实行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3、韩非子说: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 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下列 事件最能准确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A统一文字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C、焚书坑儒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名。 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1、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三公”,其中御使大 夫的主要职责不包括 A、执掌群臣奏章 B、下达皇帝诏令 C、裁决中央和地方政事 D、兼理国家检察事物
2、秦朝之所以能够“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书同文”,其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的大发展 B、国家实现统一 C、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D、秦朝推行法治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5.有关汉初封国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汉初开始就长期存在 B、王国严格受朝廷节制,权 力弱小 C、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 D、侯国直属朝廷,不受所 在郡管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汉代实行编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控制人口增长
B、组织人民进行军训
C、控制剥削平民 D、维持地方治安 7.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诸侯国的势力 B、剥夺王国的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