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貌的形成条件
岩溶地貌形成的化学机制

岩溶地貌形成的化学机制岩溶地貌是由于地下水中的溶解作用引起的,主要发生在含有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石膏岩、岩盐等)的地质区域。
在地表或地下,水中的气体和溶质可以相互作用,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岩石的溶解和改变,进而形成各种岩溶地貌。
1.碳酸溶解作用:石灰岩是最常见的岩溶岩石之一,其中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
当地下水含有二氧化碳(CO2)时,它们会相互作用形成碳酸,而溶解石灰岩。
这个过程称为碳酸溶解作用。
水溶解了石灰岩中的碳酸钙,形成了溶洞、地下河道、石笋等地貌特征。
2.硫酸溶解作用:在一些地质环境中,硫酸或含硫酸物质也可能存在,如石膏岩和硫铁矿等。
地下水中的硫酸可以与这些岩石中的硫化物反应,产生硫酸盐,并溶解岩石。
硫酸溶解作用在一些岩溶地区形成了石膏洞、硫酸盐柱、硬石滩等地貌地貌特征。
3.溶解作用的物理效应:地下水的穿透力和冲刷作用也可以影响岩石的化学作用。
通过流动的地下水,较软的岩石(如黏土)可以溶解,形成洞穴或隧道。
此外,地下水的动力也可以带动小颗粒沉积,形成堵塞洞穴的沉积物,使得地下水的流动难以进行。
4.结晶作用:一旦地下水进入到地表或开放的洞穴中,它会蒸发,使得溶解物质重新结晶并沉积下来。
这种作用形成了一些岩溶地貌的特征,如石笋、石幔和石柱。
这些结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地下水流动速度和溶解度。
总之,岩溶地貌形成的化学机制主要是溶解作用和结晶作用的相互作用。
通过地下水中的溶质与岩石中的可溶解物质的反应,溶解和沉积过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岩溶地貌特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地貌特征会进一步演化和发展。
喀斯特地貌相关知识点总结中考

喀斯特地貌相关知识点总结中考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形成条件:
(1)具有流动的水
(最好是湿热气候可以加速反应)
(2)岩石具有可溶性
(大多数是碳酸类盐和硫酸类盐,例如: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
(2)水的溶蚀作用
典型地区: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从热带到寒带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
中国几乎所有的省区都有喀斯特的分布,但多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
①云贵的喀斯特是好辨认的,由于云贵高原的地质条件比广西复杂得多,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层与非可溶性的砂页岩、火山岩交互成层,再加上褶皱紧密,断裂错综,因而形成许多独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点的可溶岩体。
例如:云南省的路南石林②广西的喀斯特地貌是别具特色的,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则分布着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尖锥状、宝剑状、柱状、塔状等形态各异、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
站在较高处放眼望去,只见群峰密
集,气势雄伟,犹如苍蓝色的石头森林。
岩溶地貌

4.6 岩溶地貌岩溶又称喀斯特(karst),是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所引起的可溶性岩石溶蚀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溶蚀现象的总称。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机械侵蚀作用以及与之伴生的迁移、堆积作用,总称为岩溶作用。
在岩溶作用下所产生的地貌形态,称为岩溶地貌。
4.6.1 岩溶地貌的形态与类型1. 岩溶地貌的形态岩石分布地区,溶蚀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一系列溶蚀现象,称为岩溶的形态。
岩溶形态可分为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岩溶形态。
地表岩溶形态有溶沟(槽)、石芽、漏斗、溶蚀洼地、坡立谷、溶蚀平原等。
地下岩溶形态有落水洞(井)、溶洞、暗河、钟乳石等(图4-11 )。
①溶沟(槽)、石芽和石林溶沟、溶槽是微小的地形形态,它是地表水沿地表岩石低洼处或沿节理溶蚀和冲刷,在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的沟槽称溶沟。
溶沟溶槽将地表刻切成参差状,起伏不平,其宽深可由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
当沟槽继续发展,以致各沟槽互相沟通,在地表上残留下一些石笋状的岩柱。
这种岩柱称为石芽。
石芽一般高1~2m,多沿节理有规则排列。
如果溶沟继续向下溶蚀,石芽逐渐高大,沟坡近于直立,且发育成群,远观像石芽林,称为石林。
如云南石林。
②溶蚀洼地和坡立谷由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一种封闭、半封闭洼地称为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多由地面漏斗群不断扩大汇合而成,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由数十平方米至数万平方米。
溶蚀洼地周围常有溶蚀残丘、峰丛、峰林,底部有漏斗和落水洞。
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封闭洼地,也称溶蚀盆地。
面积由数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进一步发展则成溶蚀平原。
坡立谷谷底平坦,常有较厚的第四纪沉积物,谷周为陡峻斜坡,谷内有岩溶泉水形成的地表流水至落水洞又降至地下,故谷内常有沼泽、湿地或小型湖泊。
底部经常有残积洪积层或河流冲积层覆盖。
③漏斗及落水洞漏斗是由地表水顺着可溶性岩石的竖直裂隙下渗,最先产生溶隙,待顶部岩石溶蚀破碎及竖直溶隙扩大,岩层顶部塌落形成近乎圆形坑。
介绍岩溶地貌

介绍岩溶地貌岩溶地貌是一种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形景观,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喀斯特地区。
它的特点是地表上几乎没有地表水流,地下水通过地下溶洞和地下河流动,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
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碳与岩石中的钙碱矿物质反应,生成了溶解性很强的碳酸钙。
随着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岩石中的碳酸钙逐渐被溶解,形成了大量的溶洞和地下河道。
而这些溶洞和地下河道的形成,又加速了地下水的流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岩溶系统。
在喀斯特地区,岩溶地貌呈现出独特的景观特点。
首先是溶洞,这是岩溶地貌中最为典型的景观之一。
溶洞内常常有丰富多样的钟乳石、石笋等石灰岩溶蚀产物,宛如一个幻境。
其次是地下河道,这些地下河道常常宽阔而深远,水流湍急,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还有一些地下河道的出口形成了天坑,形状各异,如同一个个巨大的漏斗,令人叹为观止。
岩溶地貌还有一些其他的景观特点,如岩溶塌陷、岩溶峰林等。
岩溶塌陷是由于地下溶洞的坍塌而形成的。
当地下溶洞被长时间的水侵蚀后,地表上的岩层会发生塌陷,形成一个个突出的凹陷区域。
而岩溶峰林则是由于地表的岩石在长时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了奇特的山峰和岩柱。
岩溶地貌的形成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丽的景观,也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科学价值。
岩溶地区的地下河道可以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源,提供给周边地区的居民使用。
同时,岩溶地貌也为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提供了研究的对象,揭示了地球演化的历史和地质构造的变迁。
总的来说,岩溶地貌是一种独特而美丽的自然景观。
它的形成过程既神奇又复杂,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探索的乐趣。
希望大家能够亲自去体验一下岩溶地貌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
地貌学04 岩溶地貌

白云岩(CaMg(CO3)2)
2. 岩石的透水性
—
地
岩石透水性影响着水向地下的渗流,并关系到地下喀斯特作用的 进行。岩石孔隙度和裂隙度对岩石透水性影响最大,而裂隙度大小与
貌 岩石的构造、纯度和厚度等有关。
学
3. 水的溶蚀力
岩 水的溶蚀力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二)落水洞(sinkhole)与竖井(shaft)
—
地
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由
貌 垂直方向流水对裂隙不断进行溶蚀并伴随塌陷而成。
学
落水洞大小不等,形状也各不相同。按其垂直断面形态特征,可
分为裂隙状落水洞、竖井状落水洞和漏斗状落水洞等;按其分布方向
岩 有垂直的、倾斜的和弯曲的。(深几十至几百米,宽一般小于10 m)
貌 河水面下降),厚度可达几百-几千米,反之,构造沉降区,厚度小。
学
该带内水的运动以垂直下渗为主,故喀斯特地貌以垂直形态的溶
岩 洞为主,多漏斗、落水洞等个体小深度大的地貌。
溶 地
2. 季节变动带(过渡带)
貌 位于丰水期潜水面与枯水期潜水面之间。它在雨季或融冰化雪时,
潜水面上升,地下水作水平运动;在旱季作垂直运动。故该带内喀斯
的CO2减少时,该反应式往
左进行,CaCO3重新沉淀。
(一)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
地 1. 岩石的可溶性
貌 主要取决于岩石成分和结构:
学
岩石的溶解度随石灰岩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铝质、铁质、硅
质含量增加而降低。一般情况下,颗粒径小,溶解度就大。
岩 易溶的卤盐岩:岩盐(NaCl),钾岩 溶 (KCl),镁岩(MgCl2) 地 中等溶解的硫酸盐岩:石膏(CaSO4 貌 2H2O), 芒硝(Na2SO4 10H2O)
岩溶发育的四个基本条件

岩溶发育的四个基本条件岩溶发育是岩石外溢溶蚀作用造成的岩溶景观形成过程。
岩溶发育是岩石空气、水以及生物等外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地质地貌形成的基本因素。
岩溶发育景观以峰、洞、石桥、瀑布等多种奇异、神奇的地质景观为特点,受到国际上观光和游览旅游的重视,是一个宝贵的地质文化遗产。
岩溶发育的四个基本条件1、水源:水源是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水源可以是地下水,可以是地表水,可以是雨水,也可以是潮汐水。
水是岩溶发育的核心因素,它是岩石外溢溶蚀和岩溶景观形成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2、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也是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之一。
气候是岩溶发育的重要外部条件之一,可以影响岩石的外溢溶蚀作用,从而影响岩溶景观的形成过程。
3、岩石组成:岩石的组成和结构可以影响其在水的溶蚀作用下的性质,也就影响了岩溶发育的过程。
岩块质地细腻、结构复杂、矿物成份丰富,都有比较好的溶蚀作用,容易发育岩溶景观。
4、地形条件:地形条件也是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之一。
地貌条件可以影响溶蚀雨水的侵蚀性,也可以影响溶蚀水的供应量,影响岩溶发育的过程。
岩溶发育的类型1、碎石洞型:碎石洞型岩溶发育是由水动力和化学溶蚀所造成的洞穴型景观。
当水流带动沉积物,侵蚀岩石,形成锯齿状、锥形状和网状等特殊形式的洞穴时,就形成了碎石洞型岩溶发育景观。
2、峰洞型:峰洞型岩溶发育是在山势较陡峻地点所发育的景观。
当水流穿越山脚时携带着沉积物,侵蚀采穴,形成了宽阔的洞口,洞内变得窄小,有时会呈通道形状,就形成了峰洞型岩溶发育景观。
3、洼地沟型:洼地沟型岩溶发育是由水动力和化学溶蚀造成的洼地沟状景观。
水流流经洼地,携带着沉积物,侵蚀岩石,加快了岩石的溶蚀速度,使洼地沟的发育逐渐加快,形成了洼地沟型岩溶发育景观。
4、壕沟型:壕沟型岩溶发育是由水动力和化学溶蚀造成的壕沟状景观。
当河流的水流带动沉积物,侵蚀岩石,在岩石附近形成深而宽的壕沟后,就形成了壕沟型岩溶发育景观。
岩溶发育的保护岩溶发育是一种独特、宝贵的自然景观,具有重要的科学和观赏价值,因此,应从保护和管理上去着手进行发育保护。
喀斯特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接下来就跟着店铺一起去看看吧。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喀斯特地貌,又名“岩溶地貌”,以位于前南斯拉夫西北部的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国云贵高原以及四川青海的东部地区分布广泛。
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可溶性是指岩石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这种物质在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之后会形成碳酸氢钙,后者能够溶解于水,这就使岩石逐渐被水溶蚀,形成形态各异的溶洞与地表地貌。
因此,降水量大的地区比降水量小的地区喀斯特景观明显,而且水的流动性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也有很大作用,因为流动的水能及时补充水中二氧化碳含量。
另外,温度、气压、生物等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或减缓喀斯特地貌的发展。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与地下形成了不同的景观。
在地表,可以形成孤峰、石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就得益于喀斯特地貌。
在地下,溶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溶洞里通常存在着钟乳石、石笋等,更有怪石林立,妙不可言。
我国对于喀斯特地貌的文字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至今2400多年前,300多年前徐霞客就已经对喀斯特地形和地下溶洞专门记述并研究。
在今天看来,研究喀斯特地貌非常有必要。
首先,喀斯特地区有很多不利于生产生活的因素,譬如地表干旱,容易形成断层等,在建立水库、堤坝等设施时要注意避开;其次,喀斯特地区的温泉水中含有大量矿物质和有益气体,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价值;同时,喀斯特地区的溶洞中,容易储存天然气与堆积矿产,资源丰富。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除了云贵高原上举世闻名的桂林山水、石林风光之外,其他地区也存在着喀斯特景观,比如浙江天目山,四川九寨沟,这些地方都或多或少存在并得益于喀斯特地貌,形成鬼斧神工般的美丽画卷。
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
2022届高考自然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喀斯特地貌

考点四 人类活动与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岩溶地貌中有丰富的沉积矿床,世界上 50%的石油储藏在多孔的岩溶系统中。
但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岩溶地貌并不是 福音。石灰岩溶解后能提供形成土壤的物质 特别少,成土过程极为缓慢,每形成1厘米 的土层需要8000年。
因此,大部分岩溶地区,土层不到10厘米, 生产力很低。 一旦人类活动加剧植被破坏,土壤经过雨水 冲刷,山就全秃了,土地变成石头的荒漠, 也被叫作石漠化。
(1)分析建厂初期,“老干妈”加工厂选址贵州并主要用当地辣 椒的原因。 (2)分析贵州辣椒品质优但产量少的原因。 (3)请为贵州辣椒产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3)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加大 科技投入,改善生长条件,提高产量和品质;加强与辣椒 下游产业的联系与合作,延长产业链,进行深加工,提高 产品附加值;发展与辣椒相关的旅游、文化等产业,实 现经营多元化;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业。
本课结束
27
(1)分析盐溶溶洞内盐钟乳形成的自然条件。(2)分析该 处“盐溶喀斯特”地貌长期以来没有被人们发现的主要 原因。
(2)物质条件:长期从溶洞壁或顶部渗出的高浓度卤水(矿化
度大的水或含有大量盐分的水);溶洞内气候条件:空气干热。
经典习题
“盐溶喀斯特”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类型,在我国,盐溶喀斯特地貌主要发育在盐岩 地层中。盐岩是由蒸发海水或湖泊作用沉淀而成的一种沉积岩,主要成分是石盐(NaCl、 KCl),通常也混有其他类型的沉积岩。2019年5月,地质学家在距离拜城县城西北23千米处 的山区,发现了一处全国罕见的盐溶喀斯特地貌,形态为盐岩天坑和盐溶溶洞,盐岩天坑南 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60米,深约50米,内部分布着近一百座尖锐挺拔的盐石林、石柱。距 离天坑约1千米的一处峭壁上有一个盐溶溶洞,溶洞面积大约500平方米,分布有盐钟乳、盐 柱、盐峰林等形态。新疆拜城县地处天山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部,科学家曾经在塔里 木盆地发现古海洋生物化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溶地貌的形成条件
学号:09440230xx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再演溶地区,水与岩石是构成岩溶作用的一对矛盾。
就岩石而言,首先,必须是可溶的,否则水就不可能进行溶蚀,岩溶作用也就无从发生。
其次,岩石必须是透水的,当岩溶具有透水性时,地表水才能渗透入地下并转化为地下水,这样,地下水才能起主导作用,形成作为岩溶标志的地下溶洞。
就水而言,首先水具有溶蚀力,如果水没有溶蚀力,熔岩作用就很难进行,熔岩地貌也就无法形成。
净水的溶蚀力是微弱的,担当水中含有CO2时,其溶蚀力就会增大,对碳酸盐类的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才能才生溶蚀作用。
其次,水必须是流动的,因为停滞的水很快就会变成饱和溶液,因而失去溶蚀力,岩溶作用就会停止,岩溶地貌也就得不到发育。
因此,岩溶的可溶性、透水性,水的溶蚀性、流动性,就成为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岩溶作用透水性可溶性流动性溶蚀力
1 前言
岩溶,原称喀斯特。
喀斯特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沿海一带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
那里发育着各种碳酸盐岩地形。
十九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斯威治研究了喀斯特高原的奇特地貌,并把这种地貌叫做喀斯特。
以后,就借用喀斯特这个地名来称呼碳酸盐岩地区一系列特殊的地貌过程和水文现象。
这样,喀斯特一词便一直成为世界各国所通用的专有术语。
岩溶地区的许多特征,不仅在碳酸盐岩地区存在,而且在其他可溶性岩石地区,如白云岩、石膏、岩盐等分布的地区也可见到。
不过由于石灰岩的分布广泛,所以岩溶地貌主要还是分布在石灰岩地区。
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于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
这种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就叫岩溶地貌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岩溶。
发生在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盐等可溶性岩石中的岩溶叫真岩溶。
另外,在碎屑岩(角砾岩、砂岩等)冻土和黄土地区,也存在着类似岩溶的现象。
但这些发生在非可溶性岩中的类似岩溶的现象,都成为假岩溶。
岩溶地貌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
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接闻名于世。
这些奇异的景观都是法语在碳酸盐岩地区的。
由此可见,岩溶的研究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自然地理学》杨达源编)。
2 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一)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成分和岩石结构。
岩石成分指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岩石结构指组成岩石的颗粒(或晶粒)的大小、形状和排列,以及岩石的胶结物性质等。
从岩石的成分来看,可溶性岩石基本可分为三类: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卤盐类岩石。
就溶解度而言,卤盐>硫酸盐>碳酸盐。
例如,在20℃的纯水中,各种可溶盐的溶解量为:NaCL为360克每升;CaSO4为0.2克每升;CaCO3为0.015克每升(参考文献《化学与地理》)。
但是,卤盐类岩石和硫酸盐类岩石分布不广,岩体较小,而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很广,岩体一般都很大。
所以发育在碳酸盐类岩石中的岩溶较之卤盐类和硫酸盐类岩石中的岩溶要普遍得多。
碳酸盐类岩石的矿物质成分主要是方解石CaCO3或白云石Ca,Mg(NO3)2,其次是SiO2、FeO3、AL2O3,以及粘土物质。
石灰石的成分以方解石为主。
白云岩的成分以白云石为主。
硅质灰岩是含又燧石结核或条带的石灰岩。
泥灰岩则为粘土物质与CaCO3的混合物。
一般说来石灰岩比白云岩易溶蚀,白云岩比硅质灰岩易溶蚀,硅质灰岩有比泥灰岩易溶蚀(参考文献《化学与地理》)。
就碳酸盐的结构而言,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石的成因。
它的沉积模式与碎屑岩有相似之处。
其结构特征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
主要受沉积地区的水流和波浪作用的控制。
不同成因类型的碳酸盐类,具有不同的结构类型,不同结构类型又不同程度地影想到岩溶发育。
碳酸盐岩结构对岩溶发育的影响,主要是原生孔隙性的影想,一般来说盆地或大陆架深水区沉积生成的碳酸盐岩孔隙小而少,不利于岩溶发育,而过渡性沉积区生成的碳酸盐岩多孔隙,有利于岩溶发育。
(二)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裂隙度和孔隙度。
对可溶岩的透水性来说,裂隙度较之孔隙度更为重要。
纯灰岩,刚性强,节理虽然稀疏,但裂隙开扩,长而且深,透水性好,所以能发育长大的溶洞。
泥质灰岩,刚性弱,节理虽然较密,但裂隙紧闭,而且泥质灰岩经溶蚀后残留很多粘土,常阻塞裂隙,所以透水性较差,。
石膏与岩盐具有可塑性,节理细微,透水性更差。
可溶性岩石,一般都有一定的孔隙度,但如果不存在许多开扩裂隙,其透水性是比较差的,但是贝壳灰岩的孔隙大而多,孔隙度很高,因此透水性很强很。
通常,厚层可溶岩,其中隔水层较少,岩石的裂隙也比较开扩,透水性较好。
薄层可溶岩,所夹隔水层较多,裂隙也比较紧闭,透水性较差。
褶皱或断裂,使岩石透水性加强,对岩石发育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岩石在褶皱弯曲的过程中,往往产生裂隙,尤其是在褶皱轴部裂隙更加密集和开扩,使透水性更加增强,有利于碳酸盐岩的溶蚀和岩溶发育。
背斜顶部有张裂隙,宽度较大,分布深,岩溶以漏斗及竖井等垂直形态为主。
相对低洼的向斜轴部、下部也有张裂隙,且易积水,多发于地下河,由于洞顶坍塌,又产生漏斗和落水洞,所以向斜轴部垂直和水平通道都易发育。
因此,在褶皱区,地表岩溶具有沿褶皱走向呈带状分布特征。
断裂构造常为较大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汇集的地方,往往发育成管状水道和地下河。
此外,可溶岩的岩溶化程度本身也影响岩石的透水性。
随着岩溶作用的不断发展,空洞和管道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彼此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好,因而岩石的透水性就愈益提高,岩溶作用的条件就愈来愈好。
(三)水的溶蚀力
纯水的溶解能力是极其弱微的,只有当有CO2加入时,水的溶解能力有很重
要的岩溶意义。
所以水的溶蚀力的大小取决于水中CO2含量的多少。
水中CO2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大气中的CO2 、有机成因的CO2 、无机成因的CO2 。
水中CO2含量的多少与水温和大气CO2的分压力有关。
水温高,CO2含量少。
水温低,CO2含量高。
大气中CO2的分压力越大,水中的CO2越高。
反之则水中含量就低。
据研究CO2含量:PCO2=0.0003大气压PCO2=1个大气压
0℃1.02 mg/kg 3347 mg/kg
10℃0.7 mg/kg 2319 mg/kg
20℃0.52 mg/kg 1689 mg/kg
30℃0.39 mg/kg 1250 mg/kg
温度的影响: 有两种作用,影响水中CO2的含量,影响化学反映的速度。
压力的影响:在土壤中PCO2的压力高,CO2含量高,岩溶能力强(参考文献《中国地貌》)。
水的溶蚀力随深度增大而降低
(四)水的流动性
在自然界不流动的水质很容易达到饱和状态。
但是由于流动性使不同浓度的饱和水溶液相混合产生混合溶蚀作用。
故自然界的水才具有较强的溶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