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貌介绍

合集下载

岩溶地貌的概念

岩溶地貌的概念

岩溶地貌的概念
岩溶: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Karst)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喀斯特原是亚得里亚海北端东海岸(地中海的一个大海湾)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石灰岩地形。

19世纪末,司威治研究了喀斯特高原的各种石灰岩地形,并把这种地貌叫喀斯特。

以后,喀斯特一词便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

在我国,以前也称作喀斯特,1966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全国喀斯特学术会议上,将喀斯特改为岩溶。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

4.6 岩溶地貌岩溶又称喀斯特(karst),是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所引起的可溶性岩石溶蚀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溶蚀现象的总称。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机械侵蚀作用以及与之伴生的迁移、堆积作用,总称为岩溶作用。

在岩溶作用下所产生的地貌形态,称为岩溶地貌。

4.6.1 岩溶地貌的形态与类型1. 岩溶地貌的形态岩石分布地区,溶蚀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一系列溶蚀现象,称为岩溶的形态。

岩溶形态可分为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岩溶形态。

地表岩溶形态有溶沟(槽)、石芽、漏斗、溶蚀洼地、坡立谷、溶蚀平原等。

地下岩溶形态有落水洞(井)、溶洞、暗河、钟乳石等(图4-11 )。

①溶沟(槽)、石芽和石林溶沟、溶槽是微小的地形形态,它是地表水沿地表岩石低洼处或沿节理溶蚀和冲刷,在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的沟槽称溶沟。

溶沟溶槽将地表刻切成参差状,起伏不平,其宽深可由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

当沟槽继续发展,以致各沟槽互相沟通,在地表上残留下一些石笋状的岩柱。

这种岩柱称为石芽。

石芽一般高1~2m,多沿节理有规则排列。

如果溶沟继续向下溶蚀,石芽逐渐高大,沟坡近于直立,且发育成群,远观像石芽林,称为石林。

如云南石林。

②溶蚀洼地和坡立谷由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一种封闭、半封闭洼地称为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多由地面漏斗群不断扩大汇合而成,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由数十平方米至数万平方米。

溶蚀洼地周围常有溶蚀残丘、峰丛、峰林,底部有漏斗和落水洞。

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封闭洼地,也称溶蚀盆地。

面积由数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进一步发展则成溶蚀平原。

坡立谷谷底平坦,常有较厚的第四纪沉积物,谷周为陡峻斜坡,谷内有岩溶泉水形成的地表流水至落水洞又降至地下,故谷内常有沼泽、湿地或小型湖泊。

底部经常有残积洪积层或河流冲积层覆盖。

③漏斗及落水洞漏斗是由地表水顺着可溶性岩石的竖直裂隙下渗,最先产生溶隙,待顶部岩石溶蚀破碎及竖直溶隙扩大,岩层顶部塌落形成近乎圆形坑。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

峰丛是指连座的石灰岩山(丘)峰。
越南下龙湾
桂林
越南下龙湾
峰林则是成群的石灰岩山(丘)峰。 广西桂林
石灰岩峰相对高度100-200m,坡倾角 大于45°。成串的石灰岩峰常依构造线 方向排列。 中国桂林、阳朔、贵阳、柳州等地有典 型的峰林,国外学者称为塔状喀斯特 (Tower karst)、中国式喀斯特等,并认 为这种类型的喀斯特发育与低地的季节 性淹没有关。
第五节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 是由岩溶作用而形成的一种 奇特现象。
在我国,以前也称作喀斯特, 1966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区 昂喀斯特学术会议上,将喀 斯特改为岩溶。大多数学者 认为:岩溶是指地下水和地 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 改造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 现象和地貌现象。
越南下龙湾
第五节 岩溶地貌
溶蚀剥蚀速度 (mm/1000a)
450 300 200 160 100 80 80
当地气候特征
热、湿 牙买加 西爱尔兰 暖、湿 东英格兰查尔克 冷、干 暖、干
溶蚀剥蚀速度 (mm/1000a)
80 72 55 45 25 14 6
上表中的溶蚀剥蚀估算,特别鲜明地反映了温度与水中CO2的含量 和CaCO3溶解度的关系。
白云岩类
结构特征
CaO/MgO
细晶生物微粒结构 隐晶质向镶嵌结构过渡
2.13 1.44
细晶及隐晶质镶嵌结构 1.65
中晶及细晶质镶嵌结构 1.53
中晶质镶嵌结构
1.36
中粗粒镶嵌结构具溶孔 1.73
相对溶解度
1.09 0.88 0.85 0.71 0.66 0.65
(2)岩石的透水性
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 裂隙度对岩石的透水性影响最大。它的大小与岩石 的构造、纯度和厚度等有关。背斜轴部或破碎带中 的灰岩因张性破裂构造密集,透水性强,有利于地 下水运动而易被溶蚀,发育典型的喀斯特;石灰岩 比白云岩(白云石,CaMg[CO3]2)又比硅质灰岩 易受溶蚀。

介绍岩溶地貌

介绍岩溶地貌

介绍岩溶地貌岩溶地貌是一种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形景观,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喀斯特地区。

它的特点是地表上几乎没有地表水流,地下水通过地下溶洞和地下河流动,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

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碳与岩石中的钙碱矿物质反应,生成了溶解性很强的碳酸钙。

随着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岩石中的碳酸钙逐渐被溶解,形成了大量的溶洞和地下河道。

而这些溶洞和地下河道的形成,又加速了地下水的流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岩溶系统。

在喀斯特地区,岩溶地貌呈现出独特的景观特点。

首先是溶洞,这是岩溶地貌中最为典型的景观之一。

溶洞内常常有丰富多样的钟乳石、石笋等石灰岩溶蚀产物,宛如一个幻境。

其次是地下河道,这些地下河道常常宽阔而深远,水流湍急,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还有一些地下河道的出口形成了天坑,形状各异,如同一个个巨大的漏斗,令人叹为观止。

岩溶地貌还有一些其他的景观特点,如岩溶塌陷、岩溶峰林等。

岩溶塌陷是由于地下溶洞的坍塌而形成的。

当地下溶洞被长时间的水侵蚀后,地表上的岩层会发生塌陷,形成一个个突出的凹陷区域。

而岩溶峰林则是由于地表的岩石在长时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了奇特的山峰和岩柱。

岩溶地貌的形成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丽的景观,也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科学价值。

岩溶地区的地下河道可以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源,提供给周边地区的居民使用。

同时,岩溶地貌也为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提供了研究的对象,揭示了地球演化的历史和地质构造的变迁。

总的来说,岩溶地貌是一种独特而美丽的自然景观。

它的形成过程既神奇又复杂,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探索的乐趣。

希望大家能够亲自去体验一下岩溶地貌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

岩溶地貌的分布及特点

岩溶地貌的分布及特点

岩溶地貌的‎分布及特点‎地貌指的是‎地表起伏的‎形态,也称为地形‎。

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地貌旅‎游资源。

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只有29%的面积是陆‎地。

因此地球表‎面的地貌分‎为海洋地貌‎和陆地地貌‎两大类。

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地‎貌旅游资源‎基本上是陆‎地地貌。

而我国正有‎着丰富的地‎貌旅游资源‎,岩溶地貌就‎是其中的一‎种。

岩溶地貌是‎指碳酸盐类‎岩石(主要是石灰‎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在以水的溶‎蚀为主的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岩溶‎地貌研究始‎于前南斯拉‎夫西北的喀‎斯特高原而‎得名。

岩溶地貌景‎观的主要类‎型有:1、.石峰、石林和石芽‎。

石峰有峰丛‎、峰林及孤峰‎,石林和石芽‎也会有多种‎造型。

上述景观地‎貌在我国以‎广西桂林和‎云南路南石‎林最具代表‎性。

桂林山水有‎“甲天下”的美名,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皆源于那里‎发育的典型‎的岩溶地貌‎。

山青、水秀、石美、洞奇。

漓江水清如‎镜,两岸诸峰叠‎翠,“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更‎把这里称作‎“碧莲玉笋世‎界”;云南路南石‎林位于路南‎彝族自治县‎,是另一处典‎型的岩溶峰‎林景区。

数十米高的‎石峰,组成壮观的‎石的森林,不受寸土,峭拔挺立,似刀峰剑丛‎,直指青天。

怪石嶙峋,多惟妙惟肖‎造型,如“阿诗玛”,“万年灵芝”,“凤凰梳翅”等。

造型生动,步移景换,是我国一处‎造型地貌博‎物馆。

2、岩溶洞穴。

我国著名的‎岩溶洞穴有‎:广西桂林的‎芦笛岩、七星岩,南宁的伊岭‎岩,贵州安顺的‎织金洞、龙宫洞,江苏宜兴三‎洞,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北京石花洞‎,辽宁本溪水‎洞,广东肇庆七‎星岩等。

有些溶洞内‎还有大量的‎石笋、石钟乳、石花、石幔等岩溶‎凝聚物,令人目不暇‎接。

有些溶洞内‎还有地下暗‎河、地下瀑布,更使人流连‎忘返。

3、石灰华。

四川黄龙是‎我国最大的‎石灰华岩溶‎景观分布区‎,密布着30‎00多个石‎灰华五彩水‎池,乳黄色的石‎灰华堆积成‎的“岩溶边坝”,犹如梯田,景色异常迷‎人。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

4.6岩溶地貌岩溶又称喀斯特(karst),是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所引起的可溶性岩石溶蚀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溶蚀现象的总称。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机械侵蚀作用以及与之伴生的迁移、堆积作用,总称为岩溶作用。

在岩溶作用下所产生的地貌形态,称为岩溶地貌。

4.6.1 岩溶地貌的形态与类型1.岩溶地貌的形态岩石分布地区,溶蚀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一系列溶蚀现象,称为岩溶的形态。

岩溶形态可分为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岩溶形态。

地表岩溶形态有溶沟(槽)、石芽、漏斗、溶蚀洼地、坡立谷、溶蚀平原等。

地下岩溶形态有落水洞(井)、溶洞、暗河、钟乳石等(图4-11)。

①溶沟(槽)、石芽和石林溶沟、溶槽是微小的地形形态,它是地表水沿地表岩石低洼处或沿节理溶蚀和冲刷,在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的沟槽称溶沟。

溶沟溶槽将地表刻切成参差状,起伏不平,其宽深可由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

当沟槽继续发展,以致各沟槽互相沟通,在地表上残留下一些石笋状的岩柱。

这种岩柱称为石芽。

石芽一般高1~2m,多沿节理有规则排列。

如果溶沟继续向下溶蚀,石芽逐渐高大,沟坡近于直立,且发育成群,远观像石芽林,称为石林。

如云南石林。

②溶蚀洼地和坡立谷由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一种封闭、半封闭洼地称为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多由地面漏斗群不断扩大汇合而成,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由数十平方米至数万平方米。

溶蚀洼地周围常有溶蚀残丘、峰丛、峰林,底部有漏斗和落水洞。

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封闭洼地,也称溶蚀盆地。

面积由数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进一步发展则成溶蚀平原。

坡立谷谷底平坦,常有较厚的第四纪沉积物,谷周为陡峻斜坡,谷内有岩溶泉水形成的地表流水至落水洞又降至地下,故谷内常有沼泽、湿地或小型湖泊。

底部经常有残积洪积层或河流冲积层覆盖。

③漏斗及落水洞漏斗是由地表水顺着可溶性岩石的竖直裂隙下渗,最先产生溶隙,待顶部岩石溶蚀破碎及竖直溶隙扩大,岩层顶部塌落形成近乎圆形坑。

介绍岩溶地貌

介绍岩溶地貌

介绍岩溶地貌岩溶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大理石、石膏等溶解性岩石地区。

以下是对岩溶地貌的详细介绍:1. 定义:岩溶地貌是指由于水在溶解性岩石中的溶蚀作用、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等形成的地表地貌。

在岩溶地貌中,水通过溶解岩石表面的溶解孔洞和裂隙,进而形成独特的地貌景观。

2. 特征:岩溶地貌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溶蚀地貌:石灰岩等溶解性岩石在水的作用下溶解,形成溶洞、溶壑、溶谷等地貌。

这些地貌特征通常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如钟乳石、石笋等。

- 塌陷地貌:溶洞或溶壑的天花板或地面因为溶蚀而发生崩塌,形成塌陷洞、塌陷丘等地貌。

- 地下河谷:地下溶洞中的水流形成地下河谷,有时会形成地下河流。

- 岩溶塌陷:溶蚀作用导致地下空洞的形成,进而引发地表地面塌陷。

3. 主要地貌类型:- 溶洞:由于水在岩石中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洞穴。

溶洞内部通常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溶蚀物形成的景观。

- 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地貌中最典型的类型,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态,如石峰、石林、溶洞群、地下河等。

- 溶谷:由于水在岩石中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溶蚀沟谷。

- 塌陷地貌:由于溶洞或溶壑地表或地下部分的崩塌而形成的地表塌陷地貌。

- 岩溶小丘:由于溶蚀作用形成的圆顶状小丘,通常由石灰岩等溶解性岩石组成。

4. 分布:岩溶地貌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石灰岩地区较为常见。

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发育非常广泛,如贵州黔南地区的黔南喀斯特地貌、广西的桂林喀斯特地貌等。

岩溶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貌景观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地质学家的关注。

同时,岩溶地貌也是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域,对地下水的储存和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

伯利兹大蓝洞
越南下龙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地下喀斯特形态: 溶洞:又称洞穴,它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 进行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地下孔道。 溶洞中的喀斯特形态主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灰华和 泉华。贵州著名景点安顺龙宫和织金县的织金洞就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的 杰作
开发利用: 喀斯特地区地表异常缺水和多洪灾,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但地下水蕴藏丰富,径流系数在 热带喀斯特区域为50~80%。亚热带喀斯特区域为30~40%,温带为10~20%。在华北一些石灰岩 分布地区,地下水在山前以泉的方式流出,如北京玉泉山的泉水、河南辉县的百泉、山西太原的 晋祠泉、济南的趵突泉等。 合理开发利用喀斯特泉,对工农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南方多地下河,引喀斯特泉堵地下 河,钻井提水等方法可解决工农业用水。地下河纵剖面呈阶梯状,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可以筑坝 发电。如云南丘北六郎洞水电站,是国第1座利用地下河的水电站。湘、黔也利用这种优越条件 建造了多座400千瓦以上的地下水电站。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洞穴,常造成水库渗漏,对坝体、交 通线和厂矿建筑等构成不稳定的因素。研究和探测地下洞穴的分布,及时采取措施,是喀斯特地 区建设成功的关键。喀斯特地区有丰富的矿床,例如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石膏和岩盐等。 在喀斯特剥蚀面上和洼地中沉积有铝土矿,古溶洞和裂罅中沉积有铅、锌、硫化物、汞等砂矿体, 地下溶洞也是富集石油和天然气的良好场所,华北地区的一些油田就是位于喀斯特区域。有些溶 洞可作地下厂址和地下仓库。 旅游景点: 中国喀斯特发育的多轮回和地带性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和巧夺 天工的洞穴奇景,是中国重要的旅游资源。桂林山水(见桂林市)、云南石林、四川九寨沟(见九寨沟 自然风景区)、贵州黄果树(见黄果树瀑布)、济南趵突泉和北京附近的拒马河等都已成为闻名于世 的游览胜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干谷: • 岩溶区无水 的河谷。
云南宣威地下截弯取直形成的干谷
• 暗河(subsurface stream)也叫“伏流”,指地 面以下的河流,是地下岩溶地貌的一种,是由地下 水汇集,或地表水沿地下岩石裂隙渗入地下,经过 岩石溶蚀、坍塌以及水的搬运而形成的地下河道。 主要是在喀斯特(岩溶)发育中期形成的。
第五章
岩溶地貌
一、岩溶作用
1.岩溶作用
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碳
酸盐岩类、硫酸盐岩、卤盐岩)所进行
的以化学溶解作用为主,机械侵蚀作用
为辅的溶蚀作用、侵蚀—溶蚀作用以及
与之相伴生的堆积作用的总称。
Stone Forest
路南石林
Stone Forest
早在300多年前,我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 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一带的石灰岩地貌,探索了许多地 下溶洞,并作了详细记录。

• 天坑简介 1、重庆市奉节县小寨天坑:坑口直径626m, 坑深660m,坑底宽500m,世界第一。 2、广西乐业县大石围天坑:共有22个天坑, 最大的坑口长径600m,短径420m,深 613m。 3、四川省兴文县小岩湾大漏斗:长径650m, 短径490m,深208m。 4、美国阿里西波大漏斗:直径300m,深 70m,曾号称世界第一。
1.岩石的可溶性
(1)岩性成分对溶解度的影响 *易溶的卤盐岩 岩盐(NaCl),钾岩(KCl),镁岩(MgCl2) *中等溶解的硫酸盐岩 石膏(CaSO42H2O), 芒硝(Na2SO410H2O) *难溶的碳酸盐类 石灰岩(CaCO3) ,白云岩(CaMg(CO3)2)
(2)碳酸盐类岩石的矿物成分对溶解度的影响
3.岩溶地形和岩溶堆积物
由岩溶作用产生的地形和堆积物。
4.岩溶现象
在岩溶作用地区所产生的特殊地质、
地)真岩溶
发育在可溶性岩石中的岩溶。
(2)假岩溶
发育在非可溶性岩石中的岩溶。
a.碎屑岩岩溶
b.黄土岩溶(潜蚀)
c.热力岩溶(冰层、冻土层)
二、 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四川奉节 小寨天坑
重庆武隆天坑
• 乐业天坑群位于中国广西乐业县,占地约20平方公 里。初步已发现有大石围、白洞、风岩洞、穿洞等 20多个天坑。 • “天坑”四周皆被刀削似的悬崖绝壁所围,形成一 个巨大的竖井,底部是人类从未涉足过的几十万平 方米的原始森林,并有地下河相通。 • 森林中有大量珍贵的动植物品种。其地下原始森林 面积为世界第一,深度位居世界第二,容积居世界 第三,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被峰林环绕的溶蚀洼地
4.落水洞、竖井、干谷、盲谷、伏流
盲谷 盲谷 落水洞
伏流
竖井
落水洞 泉 河流
• 落水洞:
• 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表面形态与漏斗相似, 是地表及地下岩溶地貌的过渡类型。
• 落水洞主要可分为裂隙状的,筒状的,锥状的及袋状的。 它们既可直接表现于地表面,也可套置于岩溶漏斗的底部。 由于落水洞常沿构造线、裂隙和顺岩层展布方向呈线状或 带状分布,因此是判明暗河方向的一种标志。
• 石芽有的呈尖脊状、尖刀山状、车轨状、棋盘状、石柱装。 石芽的形态和分布特征常受地形、节理及岩性的控制。
溶沟与石芽
• 石林是一种大型石芽。 • 石林,素有“天下第一奇观”之称的石林风景区。 坐落在昆明南边的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 • 石林发育地层岩石是下二叠统茅口组的浅灰色厚 层状的生物碎屑石灰岩,经各种溶蚀作用,形成 了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
• 竖井
洞壁直立的井状管道,称为竖井,实际是一种坍陷漏斗。 在平面轮廓上呈方形、长条状或不规则圆形。长条状是 沿一组节理发育的,方形或圆形则是沿着两组节理发育 的。井壁陡峭,近乎直立,有时从竖井往下可以看到地 下河的水面。
• 盲谷 blind valley 喀斯特区的地表河下游消失于落水洞或溶洞中形成的无出口的河谷。 又称断尾河。 • 常发育于地下水水力坡降变陡处,是地下河袭夺地表河所致,因此, 在地表水没入落水洞的上方为一陡壁。由喀斯特陡壁下流出的喀斯特 泉或地下河,在地表出露形成的河流,称为断头河。
doline的音译,石灰岩地区呈 碗碟状或漏斗状的凹地。 • 平面形态呈圆或椭圆状,直 径数米至数十米。深度数米 至十余米。漏斗壁因塌陷呈 陡坎状,在堆积有碎屑石块 及残余红土的漏斗底部,常 发育有垂直裂隙或溶蚀的孔 道,孔道与暗河相通,当孔 道堵塞时,漏斗内就积水成 湖。 • 岩溶漏斗是地表水流沿垂直 裂隙向下渗漏时使裂隙不断 扩大,先在地面较浅处形成 隐伏的孔洞,随孔洞的扩大 上部土体逐步崩落,开始在 地面出现环形的裂开面,最 后陷落成漏斗。
• 天生桥 natural bridge • 地下河与溶洞的顶板崩塌后,横跨河谷的残留顶板, 其两端与地面连接,中间悬空而呈桥状。 • 广义地说,一切横跨沟谷或河流上的岩体都可称天 生桥。
贵州天然石灰岩桥洞
5.岩溶湖、地下河、溶洞
岩溶湖——地表岩溶湖,地下岩溶湖
• 典型的岩溶湖是由碳酸盐类地层经流水的长期溶蚀所产生的岩溶洼地、 岩溶漏斗或落水洞等被堵,经汇水而形成的一类湖泊。
张家界峰林
• 峰林相对高度为100~200米,高者达300米,坡度>45°。
云贵高原上发育的峰林
峰林地貌的同时态系统演化模式
Figure 16.19 Late-stage Karst topography, south of Auilin, China. The towers are the remnants of thick limestone formations dissolved away by groundwater.
构造裂隙(特别是张性)透水性好,岩溶发育(例如
漓江)。 软弱岩层或具有压性裂隙的岩层,其裂隙呈封闭 状,透水性弱,岩溶不发育。
漓江
3.水的溶蚀性
纯水的溶蚀作用很弱
空气:CO2
人类活动———酸雨
水:
CO2+H2O
H2CO3
H++HCO3-
岩石:H++ CaCO3
HCO3- +Ca2+ Ca2++2(HCO3-)
碳酸盐类岩石按所含矿物成分的重 量百分比, 可划分为7 个类型。
溶解度高
Ⅰ.石灰岩类 Ⅱ.石灰岩—白云岩类 Ⅲ.白云岩类 Ⅳ.泥质灰岩类 Ⅴ.泥质白云岩类 Ⅵ.泥灰岩类 Ⅶ.碳酸质砂页岩类
R——粘土岩
溶解度低
2.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裂隙度和孔隙度, 对可溶岩的透水性来说,裂隙度比孔隙度更 为重要。
原生碳酸盐类岩石的孔隙度可达40%-70%。
(1)岩石的孔隙度与岩石结构的关系



成岩及变质的碳酸盐类岩石孔隙度仅占5%-15%。
粗晶及中晶结构的岩石孔隙度大,易溶解。

细晶结构的岩石孔隙度小,又易受非可溶性矿物颗粒的包围,不
易溶解。
(2)岩石的透水性与构造的关系
风化裂隙一般较浅,只影响地表岩溶的发育。
岩溶湖泊排列无一定方向,形状或圆形或椭圆形,有时也可呈长条形。岩溶湖 一般面积不大,水深也较浅。我国岩溶湖大多分布在岩溶地貌较发育的黔、桂 和滇等省(区)。
贵州省咸宁的草海,它原是一个构造下陷 而成的盆地,早期的湖泊大约形成于15万 年以前,当时湖面面积达90平方公里以上。 据称“清咸丰七年(1857),七月落雨 40余昼夜,山洪暴发,夹沙抱木,大部落 水洞被堵,洪水无法渲泄,盆地东部被掩 成湖”。因湖中滋生繁茂的水生植物,故 名草海。当湖水位为海拔2170米时,水 深为2-5米,湖面积为45.5平方公里,容 积为1.4×108米3。 草海是我国湖面面积最大的构造岩溶洞, 素有高原明珠之称。
长湖为岩溶湖泊,因地质断裂作用而生成。长湖位于石林县城东南
18公里,距昆明市区约120公里,湖长约3公里,宽仅300米,湖 面呈长形,状若卧蚕,又似新月,得名长湖,因其深藏丛山密 林之中,又称“藏湖”。长湖是民间传说中阿诗码的故乡,而 且在电影《阿诗玛》中也有许多镜头是在长湖拍摄的。因此, 当地人把长湖看成是神湖。
暗河的空间分布受岩性、 地质构造和排水基准面 的控制。在地层褶皱的 轴部、裂隙和断裂部位、 可溶岩同非可溶岩的接 触处和排水基准面附近 常发育暗河。暗河有自 己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系统。大的暗河也形成 地下河系,主要沿构造 破裂面发育。地下河和 伏流是岩溶地区重要的 水源。
湖北利川伏流
伏 流 景 观
综合:CO2+H2O+CaCO3 44 100
CO2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成反比,与气压成正比。
温度越高,CaCO3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小;当温度相 同时,PCO 越高,CaCO3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
2
4.水的流动性
• 滞流的水,由于不能及时补给CO2,其溶解力是 有限的,很容易被CaCO3所饱和。 • 流动的水, 由于水温、水量及气压条件的不断 改变,可保持水的溶解性能,特别是不同CO2浓 度地下水 混合,会大大提高水的溶解力。


目前已经被确认的天坑达78个,其中2/3分布在中国。
• 天坑的形成条件 一 石灰岩层厚度大。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 足够的空间。 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 三 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的厚度要大。 四 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 落下来的石头冲走。 五 岩层要平。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就会发现,岩层与地面是平 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 垮塌。 六 地壳要隆起。地壳的运动就会给岩层的垮塌提供动力。
广西大石围天坑
• 溶蚀洼地:由喀斯特漏斗扩大或合并而成的,呈封闭或半 封闭状喀斯特地貌类型。
• 分布在峰丛或峰林之间,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平面形态为 圆形或椭圆形,长轴常沿构造线发育,面积约数平方公里 至数十平方公里。 • 洼地底部呈线凹形,有时因漏斗及落水洞的分布而略有不 平,表层堆积有厚度不等的残余红土及水流冲刷来的红土 堆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