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简介

合集下载

喀斯特地貌特征描述

喀斯特地貌特征描述

喀斯特地貌特征描述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一种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
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征如下:
1. 地表崎岖不平: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地面往往崎岖不平,奇峰林立,石芽、石林、峰林等形态分布广泛。

2. 溶沟和漏斗:地表水流的冲蚀和潜蚀作用在地表形成了一系列溶沟和漏斗状地形。

3. 落水洞和溶蚀洼地:地下水溶解岩石形成的空洞不断扩大,地表会出现落水洞和溶蚀洼地等地貌特征。

4. 地下河和溶洞:地下水在地下侵蚀形成地下河和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景观。

5. 岩石绚丽: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岩石通常具有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形态,如石林、峰林等。

6. 地貌多样性:喀斯特地貌包括各种地表和地下形态,如石芽、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地下河、溶洞等。

7. 生态环境脆弱:喀斯特地貌地区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问题较为严重,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喀斯特地貌特征表现为地表崎岖、地下洞穴丰富、岩石形态独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同时,喀斯特地貌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需要加强保护和恢复。

简述喀斯特地貌特征

简述喀斯特地貌特征

简述喀斯特地貌特征
喀斯特地貌是指地表表现出断垣残壁和锌岩石窟袅袅起伏或空荡荡的地表状况,其最
大的特征是地衣的隆起、洼陷与地貌的悬崖、峭壁的错落有致的景观。

喀斯特地貌是源于大气水蚀和植物碳酸钙沉积作用。

大气下的风雨侵蚀使地表金属矿
物及砂岩石碎片被侵蚀,最后形成的悬崖、峭壁、洼陷和谷壑等地貌形式具有椭圆形、折
线形、条状等形状,突出地貌断块、折线和小穴洞等。

(1)隆起特征:峭壁、悬崖和悬块形成喀斯特地貌的隆起部分。

隆起部分的形成源
于大气的风雨侵蚀,风水侵蚀和风水侵蚀交织在一起,形成狭长的折线,细长的折线成为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2)洼陷特征:洼陷特征是喀斯特地貌中很重要的特征。

洼陷地貌可分为湖流地貌、沼泽地貌、谷地地貌及其他地貌。

风水侵蚀和植被侵蚀隆起后下沉,地表形成洼陷,洼陷
地貌也是喀斯特地貌的一部分。

(3)空荡荡:在喀斯特地貌的空洞或空荡荡的部分也就是岩洞,又称喀斯特洞穴。

喀斯特洞穴是由大气水蚀作用形成的,有的是由较大的岩石屑碎洞;地表上有不少岩洞,
形成空荡荡的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由风水侵蚀和植物碳酸钙沉积作用共同构成的,具有隆起特征、洼陷特
征以及空荡荡的特征。

喀斯特地貌形成了引人入胜的地形景观,构成归自然而恢弘的艺术,是自然建筑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令人叹为观止。

喀斯特地貌成果概述

喀斯特地貌成果概述

喀斯特地貌成果概述喀斯特地貌是指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特征。

它是地球上最为独特和壮观的地貌类型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中国南方和世界著名的喀斯特地区——中国贵州。

喀斯特地貌成果概述如下:一、地貌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到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影响。

当地下水中含有溶解性较高的碳酸盐时,会与岩石中的石灰石等溶解性岩石发生反应,形成溶洞。

随着时间的推移,溶洞逐渐扩大,并最终形成了喀斯特地貌中的特有地貌景观,如峰丛、峡谷和地下河等。

二、地貌特征1. 峰丛:喀斯特地貌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峰丛。

喀斯特地区的山峰通常呈现出陡峭而突兀的形态,形成了层层叠叠的山峰,给人一种壮观的视觉效果。

2. 峡谷:喀斯特地貌中的峡谷是由于地下溶蚀作用导致地表塌陷而形成的。

这些峡谷通常非常深且狭窄,两侧峭壁陡峭,给人一种险峻的感觉。

3. 地下河: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河是地表水经过溶洞后流入地下继续流动形成的。

地下河一般流速较快,水流湍急,有时还会形成地下瀑布等壮观景观。

4. 石林:喀斯特地区的石林是由于溶蚀作用使得地表石灰岩溶解后形成的。

石林通常由许多奇特的石柱组成,形状各异,犹如一座座巨大的石林。

5. 溶洞:溶洞是喀斯特地区最为典型的地貌特征之一。

溶洞通常由于地下水侵蚀作用使得地下岩石溶解而形成。

溶洞内部常常有丰富的钟乳石、石笋等溶蚀沉积物,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地下奇观。

三、景观价值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和壮观的景观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中国贵州的喀斯特地区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而闻名于世,如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等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

喀斯特地貌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地质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态环境保护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对于保护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丰富,不仅供应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还滋养着丰富的植被和动物种群。

因此,保护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环境,是保护喀斯特地区独特生态系统的关键。

描述喀斯特地貌

描述喀斯特地貌

描述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这个名称来源于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喀斯特地貌可以分为地表和地下两大类。

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等。

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其他地区主分布于波黑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南部、美国中东部、大安的列斯群岛和越南中北部地区。

在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如广西、云南等地。

喀斯特地貌不仅有地表的,而且有与其成因联系的地下喀斯特形态——洞穴。

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性又在于它不仅有地表的,而且有与其成因联系的地下喀斯特形态——洞穴。

喀斯特一词取自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茨维奇(J.Cvijic)借用亚德里亚海北部沿岸喀斯特高原的名称来形容石灰岩的地貌、水文现象。

卡斯特地貌

卡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 简介喀斯特地貌指可溶岩经以溶蚀为先导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

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地貌形态的总称。

由于是水可溶性的岩石形成的地貌,故又称为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包括流水的溶蚀、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统称为喀斯特作用,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这个名称原本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因19世纪中叶在南斯拉夫的喀斯特地区对喀斯特的研究较多,喀斯特就由此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 形成条件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

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

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

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

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

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

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数都是喀斯特区。

在照片中常见到的岩沟、天生桥、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形。

如果洞穴足够大且顶部接近地表面,则洞顶会发生坍塌。

这样就会产生名叫落水洞的洼地。

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常常合并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称“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并由石灰岩中不溶残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盖。

有些地区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来的物质形成可以耕种的土壤。

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区,所有降水都完全渗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区连生活用水都难以找到。

另一些地方,地表则可能会出现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过地表面,然后再次消失于地底下。

喀斯特地貌简介

喀斯特地貌简介

喀斯特地貌简介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由溶蚀作用而形成的独特地貌类型,以其特殊的地貌形态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而闻名于世。

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石膏岩、大理石等溶蚀性岩石地区,其中以石灰岩地区最为典型。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由于地下水在地下岩层中的溶蚀作用所引起的。

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氢根离子,这些离子会与石灰岩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溶解性的碳酸钙。

随着地下水的流动,溶解的碳酸钙会逐渐沉积,形成洞穴、地下河道等地下空间。

而地表的溶蚀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喀斯特地表的塌陷、溶洞、峡谷等地貌形态。

喀斯特地貌的最显著特点是地下水形成的溶洞和地表溶蚀作用形成的裂谷、峡谷等地貌形态。

溶洞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景观,其形成于石灰岩中的溶洞系统是地下水溶蚀作用的产物。

这些溶洞中有的宽敞明亮,有的狭小幽深,还有的洞壁上挂满了钟乳石、石笋等奇特的石灰岩结构。

地表溶蚀作用形成的裂谷和峡谷则是由于地下洞穴塌陷或地表溶蚀作用导致地表塌陷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条件和气候条件三个方面。

首先,地质构造决定了喀斯特地貌的基础,石灰岩等溶蚀性岩石的分布范围决定了喀斯特地貌的分布范围。

其次,地下水条件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关键,充足的地下水资源是形成溶洞等地下空间的基础。

最后,气候条件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降水量越大、温度越高,溶蚀作用就越强,喀斯特地貌就越发达。

喀斯特地貌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还是一个重要的地下水资源库。

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由于岩石中的裂隙和溶洞等地下空间的存在,地下水可以在喀斯特地区进行蓄水和储存,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

此外,喀斯特地貌还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探险。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由溶蚀作用而形成的独特地貌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地下洞穴和地表溶蚀作用形成的裂谷和峡谷。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受地质构造、地下水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地下水资源库和旅游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价值。

地质地形知识:探究地球上的喀斯特地形

地质地形知识:探究地球上的喀斯特地形

地质地形知识:探究地球上的喀斯特地形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一种重要的地质地形,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地区。

因为特定的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石灰岩溶解、侵蚀,形成了诸如溶洞、地下河流、峡谷、潘潭、塘泊等喀斯特地貌景观。

本文将探究喀斯特地形的形成原因、分布情况以及景观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喀斯特地形的形成原因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需要特殊的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

在石灰岩等可溶性岩层上,常常形成一些小的凹陷,像众多带状的波浪状地形。

这些小凹陷一般称为岩溶陷落槽或地窖。

它们等高长在,沟壑间距断忽,形成一片复杂的小波状地形。

在这个特殊的地形背景下,石灰岩板层逐渐软化,因为海水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溶解了岩石中的碳酸钙,使其溶解成为含有氧、碳、钙的碳酸钙乳液。

这种乳液随着地下水的流动逐渐沉积在溶洞的壁上和地底,形成钟乳石、石笋等景观,同时在地下岩石之间形成奇特的过渡、伸延、交织和相互贯通的空间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气候水文条件的不断变化,这些空洞不断加大、加深、加宽,最终形成了喀斯特地形景观。

二、喀斯特地形的分布情况喀斯特地形主要分布于世界石灰岩区域:由于地球地壳中的石灰岩含量很高,因此喀斯特地形主要分布于世界各洲的石灰岩地带,其中以中国、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爱尔兰和波斯尼亚等地犹为突出。

喀斯特地貌最突出的地区一般在贫瘠的山地和高原区域,如中国的桂北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之一,占全球石灰岩喀斯特地貌的三分之一。

此外,南美洲和欧洲的地中海国家、中亚和东南亚地区、以及非洲、澳大利亚等地也分布有大量的喀斯特地貌。

三、喀斯特地形的景观特点喀斯特地形具有独特的景观特点,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溶洞景观:喀斯特地形中的溶洞是一种大型的、具有多层次空洞结构的岩岩穴洞,篇幅长达数千米以上。

这些溶洞在形成过程中,深处递增、开口逐渐变小,洞内通常有经历了亿万年风雨的钟乳石、石柱等奇妙的石钟乳装饰,是一些极富科学研究价值、探险意义、游览价值的地质地形景观。

喀斯特相关词汇及解释

喀斯特相关词汇及解释

喀斯特相关词汇及解释【最新版】目录1.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和特征2.喀斯特地貌的成因3.喀斯特地貌的类型4.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域5.喀斯特地貌的科研价值和保护意义正文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以其优美的溶洞、奇异的地貌和丰富的生态系统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和特征、成因、类型、分布区域以及科研价值和保护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和特征喀斯特地貌是指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主要特征是地表和地下存在大量的溶洞、隧道、裂隙和地下水系统。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石灰岩、石膏等可溶性岩石有关,其地貌类型多样,包括溶洞、石林、地下河、天坑等。

2.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主要与地下水和可溶性岩石的相互作用有关。

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会溶解岩石中的钙、镁等物质,形成溶蚀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溶蚀作用不断加剧,导致岩石逐渐被侵蚀,形成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

3.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喀斯特地貌类型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溶洞:溶洞是喀斯特地貌中最常见的类型,多在桂林一带。

溶洞内通常具有独特的钟乳石、石笋等地貌景观。

(2)石林:石林是一种由石灰岩溶蚀形成的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贵州等地。

石林地貌景观奇特,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3)地下河:地下河是指在地下形成的河流,其水流通常来源于地表水和岩溶水。

地下河在地下喀斯特地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地下水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4)天坑:天坑是指地表突然下陷形成的巨大凹坑,其形成与地下溶蚀作用密切相关。

天坑通常具有独特的地貌景观,如重庆武隆的天坑。

4.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域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

此外,广西、湖南、湖北等地也有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5.喀斯特地貌的科研价值和保护意义喀斯特地貌作为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通过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可以揭示地质历史、气候变化、水文过程等方面的信息,为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提供宝贵的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喀斯特地貌简介
摘要:喀斯特地貌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在中国分布广泛,其类型众多,分类标准不一,发育形成理论也有多种说法。

本文从克斯特地貌的分类、发育形成理论、在中国的分布、旅游价值等方面对喀斯特地貌进行简单介绍。

旨在希望更多的人对喀斯特地貌有更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分类;发育;分布;旅游价值
1定义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1]。

2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关于喀斯特地貌的分类,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
2.1按其发育演化
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2.2其他角度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2]
3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形成理论
有关喀斯特地貌发育理论研究,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相继提出了“循环演化论”;“渐进演化论”;“地壳上升速度与剥蚀速度对比论”;“同时态系统演化论”;“时空演化论”等[3];下面就这些理论进行简单介绍:
3.1 喀斯特地貌的循环演化论
国外一些学者把喀斯特演化归纳为“幼、青、壮、老”四个发育时期,也就是四个发展演化阶段,并形成喀斯特地貌循环演化论。

这一论点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演化规律,其演化动力主要是地壳升降运动。

3.2 喀斯特地貌的渐进演化论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何宇彬[4]、张世从[5]等学者强调了新构造运动和水文网的控制作用。

认为由于不同地貌的水动力条件各异,导致了喀斯特组合形态的有序分布。

3.3 喀斯特地貌的地壳上升速度与剥蚀速度对比论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以新构造运动的上升或下降性质为主导思想,用上升速度和剥蚀速度的均衡对比关系来解释现阶段的各种峰林喀斯特的成因,分析其演化方向和发展趋势,认为上升
速率大于剥蚀速率时发育为峰丛,当两者接近时发育为峰林。

3.4 喀斯特地貌的同时态系统演化论
该理论认为卡斯特地貌的时态及形态有一定的配关系,在相同时期发育的喀斯特组合形态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

如桂林地区峰从洼地与峰林平原共存于一体,互相配置,表现出喀斯特的“同期异形”。

3.5喀斯特地貌的时空演化论
该理论主要认为喀斯特的发育和演化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领域内进行的。

喀斯特发育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性,同时又具有空间有序的分带性。

4 中国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及其分布[6]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4.1 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与分布
4.1.1 普通地表喀斯特地貌
普通地表喀斯特地貌依据侵蚀的程度不同包括:溶沟、石芽、天坑、竖井、溶蚀洼地、溶蚀谷地、干谷、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等。

这一类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喀斯特地区较为常见,但形成形态各异的像形旅游资源则较为少见。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国广西省风光独特,岩溶作用是形成这天然屏风的主要原因。

云南地区的石林也
是少有的形态奇特的石芽群。

4.1.2 地表钙华堆积
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在世界喀斯特地貌中出现不多。

可以形成很好的旅游资源。

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

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

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

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

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代分布较广,黄龙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

4.2 地下溶洞喀斯特景观
地下溶洞喀斯特景观包括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石锅和边槽等。

这一类地貌形态多样,是一种易开发的旅游资源,在我国分布广泛,如湖南的黄龙洞、云南的燕子洞等。

[6]
4.3 我国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分布
我国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有广东肇庆七星岩、广西桂林山水和阳朔风光、云南路南石林风景区、贵州黄果树瀑布、四川九寨沟钙华滩流、湖南武陵源黄龙洞、江西鄱阳湖口石钟山风景区、浙江姚琳仙境、江苏宜兴石岩溶洞、山东济南趵突泉、北京十渡和石花洞、辽宁本溪水洞、吉林同化鸭园溶洞等
5 喀斯特地貌的旅游价值
5.1 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点[7]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经过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了喀斯特地貌奇特的自然景观。

由于岩
性、气候和构造等条件的不同,喀斯特发育的类型和形态亦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喀斯特发育以峰林、峰丛和孤峰为主;“万千石笋拔地起,森严刀剑指向天”的云南石林则以剑状石牙为主。

此外,还有神奇虚幻的地下溶洞、千姿百态的洞内沉积物等。

尽管喀斯特的形态众多,所处地域不同,景观组合也各不相同,但从景观特色、竞争和环境特点等方面加以归纳总结,喀斯特地貌景观具有下述两个方面的特点。

5.1.1 艺术性、神秘性的完美结合是喀斯特景观的基本特点。

以山美、水秀、洞奇、石怪而在各种地貌景观中独领风骚的喀斯特景观常使人对自然塑造之力及其产物的奇巧形体产生莫测高深之感,寄予神话的意境。

例如广西桂林漓江,峰峦叠秀,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跹,如锦画;四川黄龙,数以千记的池沼,彼此牵缬,形状各异,池水滢红漾绿,被誉为“人间瑶池”;溶洞地下世界更是把山水风光、人神鸟兽、奇树异花融为一体,将现实形象与虚幻意境(似人似仙似景似物)相结合,融山水风光于一体,集水早世界(洞)于一地,把你带入一个真正缩微了的梦幻、美妙但又是现实的世界。

1.1.2 景观的多样性和配套性
喀斯特地貌景观是在长期的、特定的地质环境下发育成的,往往具有景观多样、配套性好的特点。

特有的地下洞穴系统和多姿多彩的岩溶堆积物、景象万千的地表形态等既体现了空间层次的多样性,也令不同景观互相映衬,极大丰富了其景观内容,体现了一种集美学价值、生态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于一体的景观属性,具有极高的观赏、科普教育、特种旅游的功能。

喀斯特地貌景观起伏的地表、嶙峋的怪石、深邃的峡谷、峭立的悬崖和深渊的落水洞、神秘的洞穴和潺潺溪流,这种环境已成为登山、攀岩、探险、漂流等旅游爱好者的理想选择。

5.2 喀斯特景观旅游价值[8]
喀斯特地貌景观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自然遗产,是旅游资源中的精品和极品资源。

喀斯特地区奇特的山形、神秘的洞穴、清秀的水域与当地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其它人文景观结合,已成为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旅游业的支柱品牌;待开发的潜在资源多,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后备品牌。

资源据统计,全国以喀斯特景观为主或为辅的景区约占景区总数的30% 以上,其中国家级景区中喀斯特景区占总数的36%,近年更有上升的趋势。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喀斯特旅游资源分布地区,多是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发这些资源是使这些地区脱贫致富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研究、评价、开发与保护喀斯特旅游资源,科学、健康地发展旅游业是学术界、旅游界的重要任务,也是有关地区政府值得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喀斯特地貌资料 /09/0311/20/545CHVEQ000120GR.html
[2]维基百科/wiki/%E5%96%80%E6%96%AF%E7%89%B9%E5%9C%B0%E8%B2%8C
[3]邹成杰,何宇彬合著.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时空演化问题初论中国岩溶 1995.3
[4]张寿越,何宇彬合著.中国岩溶研究(第七章).科学出版社,1987
[5]张世从.黔南岩溶发育桂规律的探讨.中国岩溶,1984(2)
[6]丁晨,沈芳合著.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及分布.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9
[7]赖良杰,彭东合著.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及旅游形象塑造.中国岩溶》2003.12
[8]陈安泽.中国喀斯特旅游资源划分及旅游价值初步研究.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科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