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优质课一等奖)
天净沙秋思教案一等奖

天净沙秋思教案一等奖《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要求本诗歌教学应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三、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和作用,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1. 重点:通过诵读和意象分析,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 难点:理解诗歌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五、教学过程采用问题式的探究性学习。
(一)导入展示一些秋天的景色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秋天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
(二)初读感知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三)深入探究1. 提出问题:“枯藤老树昏鸦”这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分别给人怎样的感觉?它们组合在一起有什么效果?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 教师总结归纳,强调意象的作用和诗歌意境的营造。
(四)情感体会再次诵读诗歌,思考: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五)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六)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
六、活动设计举行一个小型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朗诵,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七、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改写,将其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体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天净沙·秋思》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熟读成诵并默写课文。
〔3〕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诵读,并通过反复吟咏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天净沙·秋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乡愁;〔2〕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及对祖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方法教学中为防止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欣赏、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看、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具体做好以下三点: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认识古诗文的美。
2、通过图片,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三、课型设计:品读、欣赏课。
四、学情分析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这是学生从进入初中之后的一节利用多媒体进行词曲教学的尝试,古典诗文教学需要情境引导、调动。
2、学生对词曲不太熟悉,古诗文欣赏水平不高。
3、需要及时利用各种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想,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供教师使用的资源:自制ppt课件【预习要求】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堂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
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元曲的韵味。
二、初读感知1.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元代著名散曲家。
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梁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精美课件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9组名词,9种景物,18个字 凄凉萧索,昏暗渺茫、毫无生气
借景抒情
思考:为什么“断肠人“如此 心伤,如此悲痛呢?是因为“在 天涯”就悲伤吗?才会伤心欲绝, 愁思万千,肝肠寸断吗?
作者经历 社会环境
作者简介: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大都(今北京)人。是元 代著名的杂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 他又是元代散曲大家,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 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 时人誉为“曲状元”。“元曲四大家” 是指关汉卿、郑光祖、马 致远和白朴。
时代背景: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实行等级管理制度,元朝的长官应由蒙古人担任。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 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 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
读了这两段,是不是有新感 受,别样的滋味? 同学们请 结合马致远的生平和生活背景 探究一下,文中游子为什么断 肠?
写景
秋 思
抒情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凄凉、冷清
羁旅之思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游子之思
谢谢观看 下节课更精彩
“瘦马”令我们联想到游子已经奔波得太久、太疲倦了 “骏马”让我们联想到骑马的应是英姿飒爽的侠客,正驰骋天地间, 施展自己的抱负。
思考:是否诗中每句都是悲伤的基调?“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 话放在小令中是不是太过突兀,是败笔呢?
家的美好、安定、温暖
反
衬
游子漂泊、艰辛
肆
情景再现,体会乡愁
天净沙 秋思 省一等奖优质课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一学习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2.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4.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二学习重难点1.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2.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设想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四学法指导朗读法、研讨法、讨论法、小组合作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我国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写过一首思念亲人的词,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同学们会背吗?下面我们来尝试一下。
学生背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天我们来学习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元曲,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元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呢?(二)解题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一是散曲。
散曲又分为两类:包括套曲和小令。
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散曲有曲牌名,如“天净沙”“山坡羊”等。
有的还有曲题,如本课的“秋思”。
(三)检查预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马致远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最多的一个,杂剧《汉宫秋》为代表,散曲有《东篱乐曲》。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一等奖内容来源:七年级语文(上册)主题:《天净沙·秋思》课时:1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设计者:张兆迪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2.学情分析:本诗歌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但是对诗歌中语言文字的妙处体会不深、对诗歌的节奏感把握不强,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诗歌。
此外,七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较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抓住诗歌情节发展,体悟诗人心境,从而产生读好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3.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也是学生进入中学接触的第一首小令。
该诗以简单的话语描绘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最为闻名,这首诗通过写景,表现出了游子的羁旅之情与思乡之情。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在读中理解与想象,分析这首诗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和写作特点;2.分析全诗是如何展开的,归纳体现诗人抒发感情的诗句。
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课堂注重读中理解,通过品析文中的关键词句,能总结出赏析诗句的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体会诗词的写作特点,能总结出诗词的类型和作用,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是丰收的,是浪漫的,还是多愁善感的?那么,你们知道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游子心中的秋天。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文体知识《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秋思优质课一等奖 ppt课件

天净沙秋思优质课一等奖
孩子们,请珍视你们现在 的点点滴滴。因为,若干年后 ,在某个秋风拂过的瞬间或是 有月亮升起的 夜 晚,你会发现 ,这些往事都将成为我们心中 最柔软的伤痛与甜蜜。
出身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河南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曾推荐白朴出仕他对朝廷充满着厌恶的情绪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
天净沙秋思优质课一等奖
天净沙秋思优质课一等奖
精品资料
天净沙·秋 非凡图库:
思
天净沙秋思优质课一等奖
马致远
初读,诵秋词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天净沙秋思优质课一等奖
天净沙秋思优质课一等奖
断夕古小枯
肠阳道桥藤
人西西流老
在下风水树
天,瘦人昏
涯
马家鸦
。
。,,
《 天 净 沙
马 致 远秋 思 》·来自天净沙秋思优质课一等奖
天净沙秋思优质课一等奖
美读,赏秋景
1.自由朗读 2.突出每一个词中你 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字
天净沙秋思优质课一等奖
研 读,析 秋 篇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优质课一等奖
白》朴。:
• 出身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 河南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曾推荐白 朴出仕,他对朝廷充满着厌恶的情绪 ,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 ,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从此白 朴寄天情净沙于秋思山优质水课一之等奖间。
化读,析秋篇
将这首小令改选写取10种意 为一段优象美来的表话达,你的忧伤 可根据以(下喜提悦示)写心情,按 作。(10照0字《左天右净)沙》的曲
天净沙秋思省一等奖优质课

天净沙秋思省一等奖优质课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一学习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2.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4.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二学习重难点1.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2.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设想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四学法指导朗读法、研讨法、讨论法、小组合作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我国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写过一首思念亲人的词,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同学们会背吗?下面我们来尝试一下。
学生背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天我们来学习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元曲,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元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呢?(二)解题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一是散曲。
散曲又分为两类:包括套曲和小令。
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散曲有曲牌名,如“天净沙”“山坡羊”等。
有的还有曲题,如本课的“秋思”。
(三)检查预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马致远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最多的一个,杂剧《汉宫秋》为代表,散曲有《东篱乐曲》。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教案设计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教案设计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曲。
-理解曲中的重点字词和意象,掌握曲的基本内容。
-了解元曲的体裁特点,能够区分元曲与唐诗、宋词在形式上的不同。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曲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引导学生分析曲中的意象组合,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羁旅漂泊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中的乡愁主题,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理解曲中的意象及其所营造的意境。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一系列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这些意象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物描写,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
例如,“枯藤”给人一种衰败、荒凉的感觉,“老树"则增添了岁月的沧桑感,“昏鸦”在黄昏时分归巢,而游子却漂泊在外,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者所营造的孤寂、凄凉的意境。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这种情感在曲中的表达。
全曲没有直接点明思乡,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教学中要引导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教案设计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种情感的表达,理解作者如何层层递进地抒发情感。
背诵全曲。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曲中的内容,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理解元曲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元曲与唐诗、宋词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有一定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们,请珍视你们现在 的点点滴滴。因为,若干年后, 在某个秋风拂过的瞬间或是有 月亮升起的夜晚,你会发现, 这些往事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最 柔软的伤痛与甜蜜。
天净沙·秋 思
非凡图库:
马致远
初读,诵秋词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断 肠 人 在 天 涯 。
夕 阳 西 下 ,
古 道 西 风 瘦 马 。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
《 天 净 沙马 秋 致 来自 远 》·美读,赏秋景
1.自由朗读 2.突出每一个词中你 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字
白朴:
• 出身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 河南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曾推荐白 朴出仕,他对朝廷充满着厌恶的情绪, 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 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从此白朴 寄情于山水之间。
化读,析秋篇
选取10种意 将这首小令改写 象来表达你的忧伤 为一段优美的话, (喜悦)心情,按 可根据以下提示写 照《天净沙》的曲 作。(100 字左右) 调填写一首小令。 参考场景: 人物:“我” 在操场上,教室里, 什么时间: 回家的路上,乡间 什么地点: 小路上,公园 看到了什么景: 里„„ 有什么心情:
研 读,析 秋 篇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天净沙· 秋
白朴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马致远:
取字“千里”,晚年号“东篱”, 汉族。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
也曾想要求取功名,积极入世, 但未得志,可以说,他一生穷困潦倒, 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于是在 漂泊旅途中,他写下《天净沙 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