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案(优质课一等奖 )

合集下载

《秋思》教案(优质课一等奖)

《秋思》教案(优质课一等奖)

课题名称:天净沙•秋思执教者:代璐时间:2013年12月10日地点:重庆市实验中学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感受曲的意境,理解作者的处境和心境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意象、知人论世以及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

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

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二、文本解读,学习新知(一)初读,诵秋词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对学生进行抽读检测。

3.让我们节奏分明的齐读一遍,一词一顿,一句三顿。

(二)美读,赏秋景1.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凄婉、哀伤、悲凉2.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3.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枯藤老树4.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5.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

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6.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7.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动我们心弦的十种意象。

(孩子们,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去想象这些拨动诗人心弦的十种意象,有枯藤、有老树、昏鸦,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古道上,吹着西风,一匹瘦马……夕阳渐渐西沉入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的交叠,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8.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9.引导学生逐句品析上述10种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秋思》教案优秀5篇

《秋思》教案优秀5篇

《秋思》教案优秀5篇《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以“读”为主线,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今诗人的思乡情。

4、通过主题拓展,积累诗句提升情感。

教学重难点:1、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2、以“思”为主导,品味诗句蕴藏着的情感。

教学流程:课前谈话师:听说同学们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想来考考你们。

出示月夜图。

看着这轮明月,你想到了李白的什么诗?《静夜思》一轮明月勾起了李白浓浓的思乡愁绪。

这种抒发思乡之情的古诗称为“思乡诗”。

(板书:思乡)思乡诗是古诗中一个很重要的题材,老师收集了几组有关思乡的诗句,一起读一读。

(齐读)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特别出名的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下题目。

(板书:秋思)一、初读设疑,切入“思”情1、读诗题。

师:请读诗题。

(生读)师:读得很正确,满怀愁绪地读一读。

(再读)师:题目也能读出味道来。

2、书写指导。

师:诗人张籍的“籍”笔画较多,我们一起观察一下。

要把这个字写正确写漂亮,需要注意什么呢?(学生交流)师:这个字上下结构,书写时结构要紧凑,竹字头写扁些,下面要写得饱满。

让我们在田字格中写下最漂亮的“籍”字。

3、解诗题。

字写清楚是第一,写漂亮是一种水平。

我发现不少同学是水平很高了。

现在把笔放下,让我们将目光再次聚焦诗题——秋思。

你们读懂题目了吗?(“思”是思念家乡;“秋”是秋天或者秋景抑或是秋风。

)身在异乡的游子总是满怀思念愁绪。

4、初读设疑。

同学们发现了,诗题传递出一份浓浓的思念情愫。

那张籍是如何在这首诗中埋下思念的种子呢?请拿出课文,自由朗读《秋思》。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

读诗之前,老师有个温馨提示。

(课件出示)要求:吐字清晰,字音正确,读通句子。

(请一位学生读。

)明白要求了吗?好,自由读《秋思》,开始。

5、正确朗读,解多音字“重”。

《秋思》教案

《秋思》教案

《秋思》教案秋思教案篇一: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运用音乐的手段,播放钢琴曲《秋思》,营造秋天的氛围。

然后,教师提问学生:“你们对秋天有什么印象? 秋天有哪些特点?”通过展示有关秋天的图片或幻灯片,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思考和回忆,为学习《秋思》做铺垫。

篇二:课文阅读理解教师将《秋思》课文逐句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句子的结构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可以提问学生:“诗人是如何描写秋天的?你们对这首诗有什么感受?”通过课文的解读,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情感共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

篇三:课文分析1. 了解诗人杜牧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牧的生平、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经历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诗歌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秋思》的结构,包括诗歌的开头、中间和结尾。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分析结果,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讨论。

3. 诗歌意象解读教师逐一解读诗中的意象,如“洛阳城里见秋风”、“青草池塘处处蛙”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篇四:诗歌欣赏与赏析教师播放《秋思》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并配合课文中的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可以自己感受诗歌的语调和表达方式,进一步分析诗歌的情感、意境和意义。

篇五:创设情境,写作练习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果你是诗人,请你写一首关于秋天的诗,你会怎么写?”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想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写作思路和创作元素。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赏析和分享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写作能力。

篇六:诗歌展示与评价教师可以邀请学生逐一展示自己的秋天诗作,并邀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评论。

通过展示和评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的提升。

篇七:课堂小结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所获得的收获,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欣赏和研究诗歌,培养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五年级秋思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五年级秋思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五年级秋思教案教案简介:本教案主要针对五年级学生的秋思主题课程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通过秋思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与变化,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思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秋天的特点和变化;- 掌握一些描述秋天的常见词汇和句子;- 了解古人对秋天的情感表达。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培养学生对古人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和变化;-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引导学生用词语和句子描绘秋天的美景。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对秋天的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 打印好的秋思相关的诗歌、古文等材料;- 学生练习册。

2. 教学工具:- 课件;- 黑板、粉笔。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口语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思考:你们对秋天有什么印象?秋天有什么特点和变化?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秋天特点和变化。

2. 新知讲解(10分钟)- 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向学生介绍一些描述秋天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并记住它们。

3. 阅读秋思文本(15分钟)- 教师将秋思相关的诗歌、古文等文本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一些问题,以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4. 分组讨论(15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秋思相关的诗歌或古文,进行深入讨论。

学生可以从比喻、象征、描写等方面分析诗句或古文中的意境和感情,并进行分享。

5. 个人练习(15分钟)- 学生领取练习册,根据书上的练习题,练习用词语和句子描绘秋天的美景。

《秋思》优秀教案

《秋思》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思》。

(2)理解《秋思》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秋思》的意境。

(2)学会通过诗人的描绘,感受秋天的气息。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欣赏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秋思》的诗意理解。

3. 朗读和背诵《秋思》。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学会通过诗人的描绘,感受秋天的气息。

四、教学准备:2. 生字词卡片3. 相关秋天图片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情境。

(2)学生分享自己对秋天的认识和感受。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

(3)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

3. 理解课文:(1)学生讨论,理解《秋思》的诗意。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欣赏课文:(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秋思》中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互相欣赏。

5. 朗读和背诵:(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学生个人背诵课文。

6. 总结与拓展:(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布置相关作业,拓展学生学习。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七、作业设计:1. 学生抄写《秋思》全文,加强记忆。

2.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秋天的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3. 学生以“秋天的思念”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

八、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抄写《秋思》的准确性和对秋天诗歌的欣赏分析。

《秋思》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秋思》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秋思》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幻灯片。

2、学生准备:搜集表现思想之情的古诗词,并多读几遍。

课时设计:一课时。

设计理念:“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思乡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怀。

见秋而生乡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变的题材,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正是这种题材的一首古诗。

诗人因“见秋风”而“作家书”再“寄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

诗的字面意思,学生借助插图、工具书等能够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等原因,要真正走进诗人内心,真切体会那无法排解的思乡情却很难。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课设计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措施:一、以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萧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绪,为古诗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

二、以诗解诗,以诗悟诗。

通过张继的一首《秋思》带动一组悲秋思乡的古诗学习,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诗帮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同时达到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丰厚学生经典文化底蕴的目的。

三、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设计一个个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悟后读情,让思乡情在一次次朗读中深入学生心中。

四、补充资料,辅助理解。

补充一些写作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更好地体会古诗情感。

教学过程:一、生活引入,见秋生情。

在咱们国家有一个节日与月亮有关,是(中秋节),同样在唐朝有一个特别喜欢月亮的诗人,曾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也写过《静夜思》,睹一轮明月寄满怀思乡之情。

秋思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秋思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秋思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熟练地朗读诗歌,能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学会初步赏析诗歌内容。

(重点)3、在品读中体会诗歌意境与情感。

(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引导与点拨学生以读为主,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学准备:课件、朗读音频课时安排:25分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作者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是苏州吴县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介绍背景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结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宋朝,攻取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被围攻七天七夜。

这时,不期而至的大雪纷纷而降,李元昊因粮草难以为继,无奈撤军。

延州的险些失手,震动了朝野,上下顿时惊慌失措。

在这危急江山社稷的时刻,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坐镇延州军事要塞。

当时西夏初立,气焰炽盛,锋芒正锐,而宋朝边塞一线,支离破碎,人心涣散。

这首词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他的家在江苏的吴县,一个生于江南的'文人,此时此地有何感想呢?让咱们一步步走近作者。

二、朗读诗词,初步感知学生活动:自由朗读,展示读,听读,齐读,点评(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教师活动:引导与点评三、品读词句,深入体会请再读全词,思考以下问题,并结合相应的词句谈谈你的理解:1、在上阕中,你看到了什么“景”?这景会让你产生什么样的感觉?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然后全班交流,在品读中,深入体会诗歌意境与作者情感。

教师活动:引导与点拨学生品与读。

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据课堂交流情况归纳)五、布置作业1、请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请搜集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秋思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了解元敬曲小令的特点;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难点: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初一已经具备初步鉴定诗歌的能力,只要教学时充分利用图片资源帮助学生解读作品,学生能够感觉到诗歌的优美环境,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古诗秋思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古诗秋思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古诗秋思教案一、教学背景和目标在古代诗词中,秋意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思索和感慨。

通过学习古诗《秋思》,学生们将了解秋天的特点并体验到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设计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掌握古诗《秋思》的意境和结构。

2. 学习古代文化和诗词表达的特点。

3. 探索秋天的美和人们对秋天的思考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 一份包含古诗《秋思》的文本材料。

2. 学生课本和作业本。

3. 录音设备(如手机或录音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思考和感受,可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或播放秋天的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特点、气候和颜色等。

二、学习古诗《秋思》1. 分段解读古诗《秋思》,帮助学生理解每一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感受。

2. 学生大声诵读古诗,并录音留存以供之后的学习和欣赏。

三、了解古代文化和诗词表达特点1.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古代文化对秋天的理解和描绘。

2. 与学生分享古代文化中与秋天相关的词语和意象。

四、感受秋天和思考1. 带领学生到户外感受秋天的气息和美好。

2.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所看到的秋天景色,并与古诗《秋思》中的描写进行对比和联系。

3. 让学生记录下他们对秋天的感受和思考,可以写成诗歌、日记或绘画等形式。

五、学生作品分享1. 学生们可以互相分享他们的秋天感受和思考。

2.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品分享和讨论。

六、课堂总结和延伸1. 整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教室中。

2. 回顾古诗《秋思》中的意境和诗人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秋天在文学中的重要性和特点。

七、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使用古诗《秋思》中的词句和意象,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文章或诗歌。

2. 提醒学生准备下节课的学习材料和参考资料。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的设计旨在通过学习古诗《秋思》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美和古代文学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名称:天净沙•秋思
执教者:代璐
时间:2013年12月10日
地点:重庆市实验中学
年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感受曲的意境,理解作者的处境和心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意象、知人论世以及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

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

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2、文本解读,学习新知
(一)初读,诵秋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对学生进行抽读检测。

3.让我们节奏分明的齐读一遍,一词一顿,一句三顿。

(二)美读,赏秋景
1.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凄婉、哀伤、悲凉
2.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
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
3.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
枯藤老树
4.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
5.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
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

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6.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
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
7.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动我们心弦的十种意象。

(孩子们,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去想象这些拨动诗人心弦的十种意象,有枯藤、有老树、昏鸦,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古道
上,吹着西风,一匹瘦马……夕阳渐渐西沉入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的交叠,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8.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
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
9.引导学生逐句品析上述10种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枯藤老树昏鸦
树老藤枯而显萧条无生气,勾起人哀伤心绪;鸦归巢加重思乡愁绪。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表现出的是静雅、安适、温暖的境界。

这句的基调是否与全曲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景和作者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勾起了游子思家的急切心情。

衬托(反衬)。

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

人贵直,文贵曲。

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
古道西风瘦马
瘦马古道行走增加孤独悲凉之感;西风寒冷添凄冷之意。

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倍添回乡无望之感伤。

10.我现在想问问我们的同学,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浓烈的思乡之情。

11.深情的诵读最后两句
12.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诗文,要求,读出每一个词的重音。

请学生谈谈为何要这样处理重音。

13.老师总结:
季有春、秋,而选其秋;藤有荣、枯,而选其枯;树有老、幼,而选其老;时有晨、昏,而选其昏;鸟有鸦、鹊,而选其鸦;马有肥、瘦,而选其瘦;风有东、西,而选其西;道有新、古,而选其古;阳有朝、夕,而选其夕。

全篇既无“秋”字,也无“思”字。

但在静水深流的外表下我们却能深深体会到了作者传递出来的强大辐射所凝聚成的巨大磁场。

这都归功于诗人苦心孤诣精选出来的10个典型的意象。

无需浓墨重彩的大肆渲染,无需动词介词的连接,只需让这些意象叠加出一个一个的镜头,我们便能触景生情,感同身受。

3、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一)研读,析秋篇
1.对比阅读白朴《天净沙•秋》
体会两手小令同为天净沙,同为写秋,在意象的选择上有何相同?为何相同?又有何不同?为何不同?
相同点:同为昏,同有鸦,同取老树村落
不同点:马诗暗淡,凄凉白诗色彩绚烂清新
2.在情感的抒发上是否一致?
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也曾想要积极地求取功名,但它未得赏识,可以说,他一生穷困潦倒,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于是在漂泊旅途中,他写下《天净沙秋思》。

白朴简介:
白朴,出身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曾有人推荐他为官,他对当时的朝廷充满着厌恶的情绪。

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

从此寄情于山水之间。

总结:景随情生,情随情起。

一切景语皆情语。

(2)化读,绘秋景
1.这些景物都是我们在秋天里常见的景物,可是它们在诗人的眼中,却这般不同。

请根据我们刚才所说的所想的,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这个萧瑟的深秋夕照图勾勒出来吧。

(100字左右)2.选取10种意象来表达你的忧伤(喜悦)心情,按照《天净沙》的曲调填写一首小令
参考场景:在操场上,教室里,回家的路上,乡间小路上,公园里……
四、结束语
秋思之美,美在意境,美在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孩子们,也许现在的大家对故乡还没有特别的感悟,但有一天,你们背上了行囊,走向了远方,寻找属于大家自己的世界。

你会发现,无论这世间多么繁华,都比不上家人欢聚时刻的热闹;无论走过的旅途有多么美丽,你,最喜爱的还是那条归家的小路。

所以,孩子们,请珍视
我们现在的点点滴滴。

因为,若干年后,在那个秋风拂过瞬间或是月亮升起的夜晚,这些往事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最柔软的伤痛与甜蜜。

6、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十种意象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