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基本特征

喀斯特地貌基本特征喀斯特地貌基本特征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型。
•它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大理石等溶蚀性岩石区域。
喀斯特地貌的基本特征1.岩溶地貌–岩溶是指在溶蚀作用下,岩石表面或地下发生的溶解作用。
–在喀斯特地貌中,岩溶现象非常普遍,包括溶洞、溶谷、壶穴、溶棚等。
2.地下河–喀斯特地区地下河流量大、水势陡,河水在地下岩溶系统中流动。
–地下河经常形成地下河谷,具有独特的地貌景观。
3.沉洞塌陷–在喀斯特地区,由于溶蚀作用,地表下的溶蚀空间会逐渐扩大,导致地表形成沉洞。
–沉洞塌陷是指地表上的田地、房屋等陷入地下洞穴中。
4.喀斯特塌陷坑–喀斯特塌陷坑是指地表或地下的一个或多个坑陷地形。
–这种地形形成于岩溶作用下,溶洞坍塌或地下流水冲刷等原因。
5.针状石林–喀斯特地区石林是一种特殊的地貌景观,由于岩体溶蚀作用形成。
–石林的地貌特征是由岩石峰状突出的尖峰组合而成。
6.喀斯特云雾–喀斯特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和水汽充足,常常出现云雾缭绕的景象。
–这种特殊的自然现象为喀斯特地貌增添了神秘感。
总结喀斯特地貌是地球上一种独特而特殊的地貌类型,其基本特征包括岩溶地貌、地下河、沉洞塌陷、喀斯特塌陷坑、针状石林和喀斯特云雾等。
探索喀斯特地貌的奥秘,不仅可以欣赏到独特的自然景观,还可以了解到地球地质演变的奇妙过程。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溶蚀作用和溶洞的发育。
•溶蚀作用是指地表和地下水对溶蚀性岩石(如石灰岩)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岩石溶解和溶蚀的过程。
•溶蚀作用主要是由水和二氧化碳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水分子中的二氧化碳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碳酸,通过水的介导形成碳酸溶解岩石。
喀斯特地貌的类型1.溶洞–溶洞是喀斯特地貌最常见的地下空间,形成于岩溶作用下,主要由溶蚀而成。
–溶洞内部常有丰富的钟乳石、石筍等喀斯特地貌特征。
2.平流地貌–平流地貌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岩石表面产生的凹陷地形。
喀斯特地貌特征描述

喀斯特地貌特征描述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一种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
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征如下:
1. 地表崎岖不平: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地面往往崎岖不平,奇峰林立,石芽、石林、峰林等形态分布广泛。
2. 溶沟和漏斗:地表水流的冲蚀和潜蚀作用在地表形成了一系列溶沟和漏斗状地形。
3. 落水洞和溶蚀洼地:地下水溶解岩石形成的空洞不断扩大,地表会出现落水洞和溶蚀洼地等地貌特征。
4. 地下河和溶洞:地下水在地下侵蚀形成地下河和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景观。
5. 岩石绚丽: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岩石通常具有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形态,如石林、峰林等。
6. 地貌多样性:喀斯特地貌包括各种地表和地下形态,如石芽、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地下河、溶洞等。
7. 生态环境脆弱:喀斯特地貌地区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问题较为严重,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喀斯特地貌特征表现为地表崎岖、地下洞穴丰富、岩石形态独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同时,喀斯特地貌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需要加强保护和恢复。
喀斯特地貌

• 4、人类活动
工业、采矿等对岩溶地区地貌水文过程产生各种特殊的影响,酸雨 对碳酸盐岩溶蚀,促进碳酸盐岩类文物的表面风化损毁,岩溶地区地下 水过度开采导致地面下降及地质灾害。
3 2 2 3 2
碳 酸 钙 与 硫 酸、硝 酸、醋 酸 等 生 成 可 溶 性 盐
• 2、岩溶沉积作用 富含重碳酸钙离子的水体在温度、二氧化碳分压等 条件改变后发生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同时发生碳酸 钙沉淀,形成石灰华。 • Caco ↓ + Co ↑ + H o =
3 2 2
Ca(Hco )
3
2
(三)影响岩溶作用的环境因素和人为 因素 • 典型的岩溶作用过程是一个涉及水、气、固体三项 系统的复杂物理化学生物反应过程。
(一)岩溶作用的物质基础——可溶岩 岩溶作用的物质基础 可溶岩
• 1、卤岩:钾盐、石盐(Nacl)。 • 2、硫酸盐:石膏(Caso4)、硬石膏、芒硝 (Na2SO4·10H2O)。 • 3、碳酸盐类:石灰岩、白云岩。
碳酸盐岩通常由岩溶地貌发育而来
溶解速度:(卤岩、硫酸盐)>>碳酸盐 碳酸盐岩是海相沉积,分布广,厚度大 碳酸盐类的溶解度与温度成反比,温度越低,水的溶蚀潜力越大
碳酸盐岩的溶解度
• 杂质越少,caco3含量越高,溶解度越大。
• 岩石晶粒越小溶解度越大
(二)岩溶作用的基本过程
• 1、溶蚀作用 • 指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在含有碳酸根离子等酸性离 子的地表、地下水的作用下发生化学迁移,进而导 致物质和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 • Caco ↓ + Co ↑ + H o = Ca(Hco )
图例
丛
丛
地上
溶洞
溶蚀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喀斯特地貌是指石灰岩等溶蚀岩在雨水等自然水力及地下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形态。
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全球各个地区,包括中国的桂林山水、中国台湾的花莲七星潭、美国的卡尔斯巴德洞穴、法国的普罗旺斯、克罗地亚的普利特维野生公园、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莱纳河谷等地。
在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独特的地貌景观,如天坑、岩溶峰林、地下溶洞等。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溶蚀作用密切相关。
石灰岩在水的侵蚀作用下,岩体内的溶解介质溶解掉岩石中的钙质,形成了水溶液,这种水溶液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可以将石灰岩中的钙溶解成离子。
在岩壁上很容易出现亮面痕迹。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这些岩石最终被溶解损失,形成了一些天坑。
此外,石灰岩也可以在地下形成洞穴和溶洞。
雨水从地表渗入地下,形成洞穴和溶洞,并通过地下水流将钙溶解成离子,这些离子在水中不断积累,最终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地下水体,如地下河流、地下湖泊等。
这些地下水体也是喀斯特地貌的标志之一。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是岩溶地貌中最为典型的,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天坑,此外还有岩溶峰林、地下溶洞等。
天坑是因为地下溶洞颠覆垮塌而形成的大型地表凹陷,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有的最深可达数百米,最宽可达一公里以上。
岩溶峰林则是由于石灰岩的不同硬度造成的不同侵蚀速度,形成了像林木一样的奇特地貌景观。
地下溶洞是水侵蚀下形成的地下空间,如纳斯卡平原著名的卡尔斯巴德溶洞,洞穴内有大量的钟乳石和石笋,形态奇特,颇受游客喜欢。
喀斯特地貌的旅游价值由于喀斯特地貌具有独特的地貌景观和自然环境,因此成为了许多旅游胜地。
喀斯特地貌地区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游览区和溶洞等。
桂林山水、花莲七星潭、卡尔斯巴德洞穴等景区都是喀斯特地貌旅游的著名景点。
对于游客来说,喀斯特地貌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美好的生态环境,因此也需要我们保护好生态环境。
喀斯特地貌的意义喀斯特地貌的意义较为复杂,它不仅仅是一种地貌景观,更是一种自然环境的综合体现。
喀斯特地貌简介

喀斯特地貌简介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由溶蚀作用而形成的独特地貌类型,以其特殊的地貌形态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而闻名于世。
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石膏岩、大理石等溶蚀性岩石地区,其中以石灰岩地区最为典型。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由于地下水在地下岩层中的溶蚀作用所引起的。
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氢根离子,这些离子会与石灰岩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溶解性的碳酸钙。
随着地下水的流动,溶解的碳酸钙会逐渐沉积,形成洞穴、地下河道等地下空间。
而地表的溶蚀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喀斯特地表的塌陷、溶洞、峡谷等地貌形态。
喀斯特地貌的最显著特点是地下水形成的溶洞和地表溶蚀作用形成的裂谷、峡谷等地貌形态。
溶洞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景观,其形成于石灰岩中的溶洞系统是地下水溶蚀作用的产物。
这些溶洞中有的宽敞明亮,有的狭小幽深,还有的洞壁上挂满了钟乳石、石笋等奇特的石灰岩结构。
地表溶蚀作用形成的裂谷和峡谷则是由于地下洞穴塌陷或地表溶蚀作用导致地表塌陷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条件和气候条件三个方面。
首先,地质构造决定了喀斯特地貌的基础,石灰岩等溶蚀性岩石的分布范围决定了喀斯特地貌的分布范围。
其次,地下水条件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关键,充足的地下水资源是形成溶洞等地下空间的基础。
最后,气候条件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降水量越大、温度越高,溶蚀作用就越强,喀斯特地貌就越发达。
喀斯特地貌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还是一个重要的地下水资源库。
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由于岩石中的裂隙和溶洞等地下空间的存在,地下水可以在喀斯特地区进行蓄水和储存,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
此外,喀斯特地貌还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探险。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由溶蚀作用而形成的独特地貌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地下洞穴和地表溶蚀作用形成的裂谷和峡谷。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受地质构造、地下水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地下水资源库和旅游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价值。
喀斯特地貌

第一节 喀斯特作用
喀斯特作用(Karst Process):凡水对 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为主(溶解和沉淀), 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和 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 作用。
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作用不仅发生在地表,而且更多的 发生在地下。
例如,25℃不含CO2纯水的CaCO3溶解度为14.3毫 克/升;
当溶解前与空气接触,溶入CO2,但溶解时与空 气隔绝,即处于“封闭系统”时CaCO3的溶解度则上 升至15.3毫克/升;
当溶解全过程与空气接触,即处于“开放系统” 时,CaCO3的溶解度则剧增至100毫克/升,比封闭系 统时还大5.5倍。
由于地球上的热带、亚热带地区雨量多,雨期 长,水流量大和水的循环快,加上气温高及生物作 用强,所以CaCO3溶蚀量比其他降水量少的寒、温 带与干旱地区大。以我国为例,南亚热带广西的碳 酸盐类岩石的溶蚀量为0.12--0.3毫米/年(100页 表5-4);而暖温带的河北只有0.02--0.03毫米/ 年,比前者减少了5--9倍。所以南方的岩溶地貌比 北方发育。
3、无机成因的CO2
这类二氧化碳主要是岩体内的一些矿 物氧化水解出无机酸,并与碳酸盐类岩石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进而发生岩溶作用。
(四)水的流动性及流量 经常流动的水体,能较大地提高水的溶蚀力,其
原因是: 第一,流动的水处于开放系统,从降水(补
给)—地表水及地下水(流动)—排泄过程中,水经 常与空气保持接触,能不断地补充因溶蚀岩石所消耗 的CO2,使水体不易达到饱和。
(2)岩石的纯度:质纯的灰岩刚性强,产生的裂 隙深而长,有利于水的下渗。
(3)岩层的厚度:厚度大的灰岩裂隙发育,有利 于水下渗并溶蚀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主要途径包括削弱风力和增强土壤抗风蚀性能两个方 面。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两类。工程措施见效快, 方法简便,但有效期较短,需用的材料较多,一般适 用于沙害严重急需保护的铁路、公路、水库等重要工 程设施和居民点附近,主要方式有:①机械沙障。采 用柴草、枝条和席笆、粘土等材料,在沙丘上插成或 铺成格状、带状立式拦沙障,可提高流沙地表的粗糙 度,削弱风力,减小输沙能力,固定流沙。②化学固 沙。将沥青乳剂、石油加工产品或高分子聚合物化学 制品等喷到沙丘上,结成薄膜,以控制流沙。③风力 拉沙。利用地形设置屏障,以聚集风力,改变风向, 借以削平沙丘或输导流沙,避开被保护对象;④水力 拉沙。在有自流引水或机械抽水条件的沙丘地,可开 渠引水冲拉沙丘。生物措施主要是造林种草、扩大植 物覆盖度,是防治风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 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 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 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 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 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 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 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 用。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 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 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 造。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 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影响风蚀的因素
风蚀的活动与干燥而多风的气候有密切关系。这 种气候条件又与纬度、大气环流、沿岸寒流和高 山阻隔湿润气流等多种因素有关。就局部地区和 具体情况而言,影响风蚀的主要因素有:①气候。 包括风、降水、温度和湿度等因素。②土壤。干 燥而松散的砂土、砂壤土和失去结构的粘土最易 受风蚀。③植物。可增加地面粗糙度,削弱贴近 地面的风沙流速度,减小风力吹蚀和搬运的能力。 ④人为因素。长期粗放的耕作,过度的放牧、樵 采,以及其他掠夺式利用风沙地区的土地、草原, 都会促进风蚀的发展。
喀斯特地貌

暗湖:与地下河相通的地下湖,可储存和调节地下水。
• 原理:喀斯特即岩溶,就是可溶性的岩石(碳酸钙类岩
石)进行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改变岩石的结构 由这 些作用所产生的地貌就是喀斯特地貌。
• 分布: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
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 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 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伯利兹大蓝洞
广西百色大石围天坑
峰丛 峰林与孤峰:峰丛是同一基座而峰顶分离的碳酸盐岩山峰,峰林为 分散碳酸盐岩山峰,通常由峰丛发育过来,孤峰是峰林晚期残存的孤立 山峰
溶洞与地下河:地下水沿岩石裂隙或落水洞向下运动时发生 溶蚀,形成就形成溶洞与地下河。
石芽与溶沟 地表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漏斗与落水洞 峰丛 峰林与孤峰 溶洞与地下河 地下喀斯特地貌 暗湖
• 类型
石芽与溶沟:水流沿可溶岩表面节理或层面裂隙溶蚀形成沟
槽,称溶沟。溶沟之间相对凸起,称石芽。
喀斯特漏斗与落水洞:由流水沿岩石裂缝溶蚀形成,呈碟形 或倒锥形深数米到10余米,宽数十米。落水洞可深至数百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喀斯特地貌报告krast cave宋柳依2016级地理信息科学学号:20160133322016年秋季[摘要]:1.关于岩溶作用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和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2.喀斯特地貌发育和演化实在自然界一定时间和空间领域内进行的,它具有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性,同时又居于空间有序的分带性;3.喀斯特地貌类型多样,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两大类;4.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及其景观价值。
[关键词]:喀斯特;岩溶作用;形成条件;发育理论;形态分析;旅游形象。
前言:喀斯特地貌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
我国是热带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类型最多的国家,亦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对喀斯特地貌现象纪录和研究最早的国家。
喀斯特地区有许多国民经济建设问题,因此,研究喀斯特地貌的类型与成因及演化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与新方法的提出,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也一直在逐渐深入。
1,喀斯特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定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作用过程(分解和化合)和物理作用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叫岩溶作用。
化学作用过程:碳酸盐在纯水中溶蚀速度很微弱,只有当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时,碳酸盐的溶蚀速度才会显著增大。
二氧化碳和水化合成碳酸,碳酸再电离成氢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氢离子也越多,当含多量氢离子的水对石灰岩作用时,氢离子就会从碳酸钙中离解出的碳酸根离子结合成碳酸氢根离子,分离出钙离子。
而上述化学反应是可逆的,所以喀斯特作用不断发展。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碳酸钙在水中的溶度和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有关,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又受温度、气压以及土壤中有机质的氧化和分解等因素控制;另一方面,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还受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的影响。
因此,影响喀斯特作用的有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和地质因素。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和气压等方面。
温度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比较复杂,温度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少,溶蚀作用减弱。
降水量多的地区,地表径流量大,地表水和地下水交替条件好,水的溶蚀力强。
降水的影响比温度的影响更为显著。
而当温度相同时,二氧化碳的分压越大,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
生物因素:动植物的生长与活动对喀斯特作用也有很大的影响,动植物可供给土壤大量有机质,土壤中的有机质的氧化和分解可产生许多二氧化碳。
在高温地区,通过有机质氧化作用,二氧化碳将大量增加,对促进碳酸钙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藻类的生长能分泌许多溶蚀性酸,对可溶性岩石也有一定的溶蚀作用。
地质因素: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地质因素包括岩石成分、岩石结构和地质构造等三方面。
岩石成分是指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
实验表明,结晶质岩石的晶粒愈小,相对溶解度愈大。
岩层的产状核破裂可控制岩溶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在断层发育的地方,特别是张性断裂发育的部位,结构松散,空隙大,有利于岩溶作用的增强。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存在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水化和水解作用下不断溶蚀,并进一步扩大,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奇特的地貌。
2.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理论: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理论研究,近一个世纪以来被国内外研究者广泛讨论。
“循环演化论”(以W.M 台维斯为代表):将喀斯特演化归纳为“幼、青、壮、老”四个发育时期,也就是四个发展演化阶段,并形成喀斯特地貌循环演化论。
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演化规律,演化动力主要是地壳升降运动。
“渐进演化论”(以何宇彬、杨明德为代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学者何宇彬、张世从等人,强调了新构造运动和水文网的控制作用。
认为由于不同地貌部位的水动力条件各异,导致了喀斯特组合形态的有序分布。
地壳上升速度与剥蚀速度对比论”(以张之淦、卢耀如为代表):以新构造运动的上升或下降性质为主导思想,用上升速度和剥蚀速度的均衡对比关系来解释现阶段的各种峰丛喀斯特地形的成因、分布、演化方向和发展趋势。
以地壳升降运动与剥蚀与沉积速率对比的方法,将中国喀斯特地貌发育划分为八种演化模式。
“同时态系统演化论“(以朱学稳、朱德浩伟代表):该观点认为喀斯特地貌的时态及形态有一定的配置关系,在相同时期发育的喀斯特组合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喀斯特发育的阶段性: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包括三个阶段——早期阶段、中期阶段和晚期阶段,由于地壳运动及水动力条件不同,导致喀斯特发育阶段的不同。
喀斯特地貌时态与形态的配置规律:喀斯特地貌时态与形态是统一的,具有一定的配置规律,可归纳为四种:(1)不同期而同形(2)不同期不同形(3)同期同形(4)同期不同形。
这四种类型喀斯特地貌的存在,反映了“时态”与“形态”配置的复杂性。
喀斯特地貌空间有序的分带性问题:喀斯特组合形态的有序的分带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某些影响因素分带性。
如云贵高原(亚热带)到桂东溶原(热带)具气候分带性;由河谷至分水岭,具有地表水和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分带性;由云贵高原(强烈上升)到桂中(过渡)、桂东(相对未定)的新构造运动上升强度逐渐减弱,这是另一种影响因素的分带性。
由于上述影响因素的分带性,导致喀斯特地貌的分带性。
故,喀斯特的发育和演化是在自然界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领域内进行的。
喀斯特发育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性(过渡),喀斯特发育同时又具有空间有序的分带性。
3.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在喀斯特作用下,地表形成各种不同的喀斯特地貌。
由于喀斯特发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和规模各有不同,总体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石芽、落水洞和竖井、漏斗、峰丛、峰林和孤峰。
溶沟和石芽:石灰岩表面的溶蚀地貌。
水流沿石灰石表面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槽,成为溶沟。
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称为石芽。
落水洞和竖井: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由垂直方向流水对裂隙不断进行溶蚀并伴随塌陷而成。
竖井又称天坑,是一种深度较大的垂向洞穴。
漏斗:岩溶化地表上的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至数百米。
峰丛、峰林和孤峰:峰丛是由上部为耸立的锥形山峰和下部相连的基座组成的石灰岩山峰群;峰林时高耸林立的散布石灰岩山峰的组合;孤峰是岩溶区的孤立石灰岩山峰。
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洞、地下河和岩溶泉。
溶洞: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成的地下孔道,其形态多种多样,规模大小不一,因为溶洞堆积物的存在,溶洞内形成一些特殊的形态,尤以化学堆积物的形态最为绚丽多彩。
地下河:石灰岩地区地下水沿裂隙溶蚀而成的地下水汇集和排泄的通道。
岩溶泉:岩溶地区常有泉水出露,按泉的涌水特征和成因可分为三类:(1)暂时性泉:多分布在垂直循环带或过渡带,只在雨季或融雪季节,垂直循环带充水以及洪水期受河水上涨影响,地下水位上升形成暂时泉;(2)周期性泉:多形成在过渡带和水平循环带之间,它的形成机理类似虹吸管原理,泉的涌量呈周期性变化;(3)涌泉:来自水平循环带的深部或深部的层间含水层,流量大且较稳定。
4.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及景观特征:喀斯特地貌的分布: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与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广西境内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原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
喀斯特地形地貌除了桂林和云南、九寨沟这些举世闻名的喀斯特地貌意以外,在我国的华东地区(包括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和上海六省市),虽然出露地表的石灰岩仅占本区总面积的4.06%,但仍然发育有形态各异的喀斯特地貌。
在苏北、皖北地区发育着相对高度100-150米左右,顶部浑圆的喀斯特丘陵……在我国长江流域的十五个省及自治区内,都分布着不同特征的喀斯特地貌;而在我国东北地区,地质与地理条件不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但那里分布着面积达70920平方千米的石灰岩——喀斯特发育的基础,在东北南部一些地区,由于气温、降雨、岩性、海平面的升降及海浪作用等条件,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滨海喀斯特地貌景观;横亘中国西部的昆仑山东西绵延2500公里,而由于当年随青藏高原强烈抬升而产生增热效应和印度洋季风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东昆仑山看到大面积古喀斯特地貌,但在海拔4700-4800米的下部,早、晚两期的古喀斯特峰林、石芽、溶洞、溶蚀裂隙灯依然清晰可见。
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特征:喀斯特地貌景观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自然遗产,喀斯特地区奇特的山形,神秘的洞穴,清秀的水域与当地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其他人文景观结合,成为了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喀斯特地貌景观成因复杂,形态众多,地下洞穴中所埋藏的古生物和古人类化石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是揭示大地沧海桑田的自然博物馆,对科普教育富有启迪作用;以山美、水秀洞奇、石怪而在各种地貌景观中独领风骚的喀斯特景观常使人对自然塑造之力及其产物的奇巧形体产生莫测高深之感,寄予神话的意境。
结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错综复杂,对它的探索与研究从未止息过。
正是它奇异神秘的外观,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拥有这些自然馈赠的幸运地区的旅游业发展。
因此,我们不能停止对它的探索。
参考文献:许模等《基于分形理论的喀斯特地貌形态分析》成都理工大学报何小芊《江西省岩溶洞穴旅游资源特征及其开发》中国岩溶邹成杰何宇彬《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时空演化问题初论》中国岩溶赖良杰彭东《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及旅游形象塑造》中国岩溶吴绍贵《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及分布》美丽中国王世杰等《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区纲要》山地学报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喀斯特地貌与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