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

合集下载

喀斯特地貌基本特征

喀斯特地貌基本特征

喀斯特地貌基本特征喀斯特地貌基本特征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型。

•它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大理石等溶蚀性岩石区域。

喀斯特地貌的基本特征1.岩溶地貌–岩溶是指在溶蚀作用下,岩石表面或地下发生的溶解作用。

–在喀斯特地貌中,岩溶现象非常普遍,包括溶洞、溶谷、壶穴、溶棚等。

2.地下河–喀斯特地区地下河流量大、水势陡,河水在地下岩溶系统中流动。

–地下河经常形成地下河谷,具有独特的地貌景观。

3.沉洞塌陷–在喀斯特地区,由于溶蚀作用,地表下的溶蚀空间会逐渐扩大,导致地表形成沉洞。

–沉洞塌陷是指地表上的田地、房屋等陷入地下洞穴中。

4.喀斯特塌陷坑–喀斯特塌陷坑是指地表或地下的一个或多个坑陷地形。

–这种地形形成于岩溶作用下,溶洞坍塌或地下流水冲刷等原因。

5.针状石林–喀斯特地区石林是一种特殊的地貌景观,由于岩体溶蚀作用形成。

–石林的地貌特征是由岩石峰状突出的尖峰组合而成。

6.喀斯特云雾–喀斯特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和水汽充足,常常出现云雾缭绕的景象。

–这种特殊的自然现象为喀斯特地貌增添了神秘感。

总结喀斯特地貌是地球上一种独特而特殊的地貌类型,其基本特征包括岩溶地貌、地下河、沉洞塌陷、喀斯特塌陷坑、针状石林和喀斯特云雾等。

探索喀斯特地貌的奥秘,不仅可以欣赏到独特的自然景观,还可以了解到地球地质演变的奇妙过程。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溶蚀作用和溶洞的发育。

•溶蚀作用是指地表和地下水对溶蚀性岩石(如石灰岩)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岩石溶解和溶蚀的过程。

•溶蚀作用主要是由水和二氧化碳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水分子中的二氧化碳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碳酸,通过水的介导形成碳酸溶解岩石。

喀斯特地貌的类型1.溶洞–溶洞是喀斯特地貌最常见的地下空间,形成于岩溶作用下,主要由溶蚀而成。

–溶洞内部常有丰富的钟乳石、石筍等喀斯特地貌特征。

2.平流地貌–平流地貌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岩石表面产生的凹陷地形。

简述喀斯特地貌特征

简述喀斯特地貌特征

简述喀斯特地貌特征
喀斯特地貌是指地表表现出断垣残壁和锌岩石窟袅袅起伏或空荡荡的地表状况,其最
大的特征是地衣的隆起、洼陷与地貌的悬崖、峭壁的错落有致的景观。

喀斯特地貌是源于大气水蚀和植物碳酸钙沉积作用。

大气下的风雨侵蚀使地表金属矿
物及砂岩石碎片被侵蚀,最后形成的悬崖、峭壁、洼陷和谷壑等地貌形式具有椭圆形、折
线形、条状等形状,突出地貌断块、折线和小穴洞等。

(1)隆起特征:峭壁、悬崖和悬块形成喀斯特地貌的隆起部分。

隆起部分的形成源
于大气的风雨侵蚀,风水侵蚀和风水侵蚀交织在一起,形成狭长的折线,细长的折线成为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2)洼陷特征:洼陷特征是喀斯特地貌中很重要的特征。

洼陷地貌可分为湖流地貌、沼泽地貌、谷地地貌及其他地貌。

风水侵蚀和植被侵蚀隆起后下沉,地表形成洼陷,洼陷
地貌也是喀斯特地貌的一部分。

(3)空荡荡:在喀斯特地貌的空洞或空荡荡的部分也就是岩洞,又称喀斯特洞穴。

喀斯特洞穴是由大气水蚀作用形成的,有的是由较大的岩石屑碎洞;地表上有不少岩洞,
形成空荡荡的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由风水侵蚀和植物碳酸钙沉积作用共同构成的,具有隆起特征、洼陷特
征以及空荡荡的特征。

喀斯特地貌形成了引人入胜的地形景观,构成归自然而恢弘的艺术,是自然建筑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令人叹为观止。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 4、人类活动
工业、采矿等对岩溶地区地貌水文过程产生各种特殊的影响,酸雨 对碳酸盐岩溶蚀,促进碳酸盐岩类文物的表面风化损毁,岩溶地区地下 水过度开采导致地面下降及地质灾害。
3 2 2 3 2
碳 酸 钙 与 硫 酸、硝 酸、醋 酸 等 生 成 可 溶 性 盐
• 2、岩溶沉积作用 富含重碳酸钙离子的水体在温度、二氧化碳分压等 条件改变后发生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同时发生碳酸 钙沉淀,形成石灰华。 • Caco ↓ + Co ↑ + H o =
3 2 2
Ca(Hco )
3
2
(三)影响岩溶作用的环境因素和人为 因素 • 典型的岩溶作用过程是一个涉及水、气、固体三项 系统的复杂物理化学生物反应过程。
(一)岩溶作用的物质基础——可溶岩 岩溶作用的物质基础 可溶岩
• 1、卤岩:钾盐、石盐(Nacl)。 • 2、硫酸盐:石膏(Caso4)、硬石膏、芒硝 (Na2SO4·10H2O)。 • 3、碳酸盐类:石灰岩、白云岩。
碳酸盐岩通常由岩溶地貌发育而来
溶解速度:(卤岩、硫酸盐)>>碳酸盐 碳酸盐岩是海相沉积,分布广,厚度大 碳酸盐类的溶解度与温度成反比,温度越低,水的溶蚀潜力越大
碳酸盐岩的溶解度
• 杂质越少,caco3含量越高,溶解度越大。
• 岩石晶粒越小溶解度越大
(二)岩溶作用的基本过程
• 1、溶蚀作用 • 指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在含有碳酸根离子等酸性离 子的地表、地下水的作用下发生化学迁移,进而导 致物质和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 • Caco ↓ + Co ↑ + H o = Ca(Hco )
图例


地上
溶洞
溶蚀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贵州荔波
贵州荔波
贵州荔波
荔波喀斯特最醒目的景观是锥状喀斯特,最典型的类型是峰丛喀斯特和峰林 作为世界遗产提名地,荔波喀斯特满足了世界自然遗产的多个标准。峰丛景 观与峰林景观呈有序排列,展示了相互地貌演化与递变;具有特殊的喀斯特 森林生态系统与显著的生物多样性,包含众多特有和濒危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代表了大陆型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的地质演化和生物生态过程,是研 究裸露型锥状喀斯特发育区喀斯特森林植被的自然“本底”及森林生态系统 结构、功能、平衡的理想地和天然试验场所;区内90%的人口是少数民族, 文化底蕴丰富,其中主要是水族、瑶族和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 人与自然的和谐荔波茂兰,是至今保存着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 林。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云贵高 原向广西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上,因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加之喀斯特地 貌生境复杂多样,森林生态空间广阔,蕴含着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及遗传种质 资源。各种森林植物、各类动物及部分大型真菌,共有4000余种。除有大量 的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外,由于岛屿状的喀斯特地貌和特殊生境 ,产生了许多新的特有物种,是亚热带喀斯特地貌上生物多样性保存最为完 好的一块宝地,是一个巨大的生物资源“基因库”。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 岩高原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 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 喀斯特地貌是指可溶性岩石受 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如石 芽、石沟、石林、峰林、落水洞、漏斗、喀斯特洼地、溶 洞、地下河等。中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广泛分布有 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喀斯特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特有的地貌现象。中国 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尤以 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记述最为详尽

喀斯特地貌小专题

喀斯特地貌小专题
天坑
由于地下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塌陷,呈圆形或近似圆形的突然坑洞。
石林
由于溶蚀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峰林地形,具有奇特的地貌景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斯特地貌的特征
1 地表塌陷
喀斯特地貌地区地表经常 出现塌陷现象,形成坑洼 不平的地貌地形。
2 水文特征
3 物种多样性
喀斯特地貌地区地下水孔、 地下河流等水文特征较为 常见。
喀斯特地貌地区生态环境 独特,物种多样性丰富。
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中国
中国是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泛 的国家之一,有着世界上最大 的喀斯特地区。
斯洛文尼亚
斯洛文尼亚是欧洲著名的喀斯 特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喀斯 特地貌景观。
古巴
古巴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 被誉为世界自然遗产。
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
水洼
喀斯特地区常常形成水洼,成为 众多物种的栖息地。
石笋
喀斯特地貌小专题
喀斯特地貌是指由于溶蚀作用造成的石灰岩等溶蚀性岩石在地下溶蚀而导致 地面出现坑洞、裂缝等地貌现象。本专题将详细介绍喀斯特地貌的基本概念、 形成原理、类型、特征、分布、生态环境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本概念
喀斯特地貌是指溶蚀作用造成的石灰岩等溶蚀性岩石地区所形成的地貌。这 种地貌以洞穴、地下水孔、塌陷型地貌为特征,广泛分布于全球不同地区。
植被
喀斯特地区多石笋,是石灰岩溶 蚀的结果,具有独特的美丽形态。
喀斯特地区生长着丰富的特有植 物,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 用。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旅游业
喀斯特地貌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
矿产资源
喀斯特地表的石灰岩等溶蚀性岩石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对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 要作用。

喀斯特地貌概念

喀斯特地貌概念

喀斯特地貌概念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具有独特特征的地貌形态,具有比较清晰的地貌特征,并由高低不平的侵蚀形成的陡崖和岩洞组成,以及盆地、山谷和悬崖等各种形态的山脉。

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征是有大量的垄断土壤和碎屑,它们受到了严重的山洪侵蚀,地貌呈现出陡峭、粗糙的指纹样式,呈波状的棱状景观。

喀斯特地貌的产生主要受侵蚀和风化作用的控制,侵蚀和风化作用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两个主要因素。

喀斯特地貌中常见的垄断土壤是耐侯性高的碎屑岩,其耐风化性比较强,它们往往形成独特的陡峭的指纹样式。

此外,还可以看到其他形状的山脉,如悬崖、盆地、山谷、景观沟壑等,都是因水流、风化侵蚀而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具有一定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植被,如冷杉、桦树、落叶松、云杉等,这种植被在喀斯特的地貌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植物可以吸收大量水分,以及吸收重金属离子,减少植物污染,保护地表土壤,并提供优良的植物环境。

地貌的形态和特征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和演变,这主要取决于环境影响的大小,例如地面沉降、水蚀侵蚀、风化等。

在大多数情况下,喀斯特地貌的变化是由长期的环境因素,如气候和疏散度,而引起的,它们可能会导致地貌的改变,喀斯特地貌的变化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喀斯特地貌可以说是地貌环境的一个巨大宝藏,不仅可以丰富几何地貌景观,还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对人类文化和科学研究都有重
要意义,在景观研究和生态研究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

因此,喀斯特地貌是一种重要的地貌,要认识它就必须要全面了解它的特征及其形成的过程,以及它的影响,并能有效恢复和保护喀斯特地貌,确保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充分发挥喀斯特地貌的价值。

概述喀斯特地貌

概述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指在地表上形成的由溶蚀作用所造成的地形特征。

这种地貌通常出现在石灰岩或其他易被溶蚀的岩石上,例如陶粒岩、砂岩和灰岩。

喀斯特地貌特征包括洞穴、溶洞、峡谷、小丘、峭壁、悬崖和圆锥形山丘。

这种地貌通常是由降雨和水流所引起的地下溶蚀作用形成的。

降雨会被岩石吸收,并在地下流动,带走岩石中的矿物质。

这种溶蚀作用会不断地发生,导致岩石的形态发生变化,最终形成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常见于许多地区,例如英国的白崖峰(White Cliffs of Dover)、美国的大峡谷国家公园(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Gold Coast)。

喀斯特地貌对于地质学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

卡斯特地貌

卡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 简介喀斯特地貌指可溶岩经以溶蚀为先导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

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地貌形态的总称。

由于是水可溶性的岩石形成的地貌,故又称为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包括流水的溶蚀、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统称为喀斯特作用,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这个名称原本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因19世纪中叶在南斯拉夫的喀斯特地区对喀斯特的研究较多,喀斯特就由此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 形成条件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

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

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

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

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

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

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数都是喀斯特区。

在照片中常见到的岩沟、天生桥、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形。

如果洞穴足够大且顶部接近地表面,则洞顶会发生坍塌。

这样就会产生名叫落水洞的洼地。

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常常合并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称“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并由石灰岩中不溶残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盖。

有些地区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来的物质形成可以耕种的土壤。

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区,所有降水都完全渗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区连生活用水都难以找到。

另一些地方,地表则可能会出现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过地表面,然后再次消失于地底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成过程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温带气候地 区pH值较低的酸性雨和石灰岩层所造 成的。随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断与水反 应,将不溶的碳酸盐在与二氧化碳的 共同作用下不断生成可溶但不稳定的 碳酸氢盐,形成溶洞。溶洞中的水在 流动时,其溶解的碳酸氢盐就可能分 解,再度形成不溶的碳酸盐沉降在地 面。溶洞中从高处落下这样的水滴就 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碳酸盐沉降在 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 华南为热带气候,峰林
移动办公简介
Mobile Office Profile
1
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标题
Click here to add your title
贵州
是中国西南三大卡 斯特的地貌之一, 堪称一座“中国锥 形喀斯特博物馆”
【参考文献】 • 陈世斌 魏遐 《新编地貌学教程》 气象出版社 1997年5月 • 周泽松 《水文与地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 • 杨景春 《地貌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年 • 严江平 肖星 《旅游资源与开发》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0年8 月 • 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探索喀斯特地貌的奥秘
——B班第一组
组长:郑开怀(制作调查报告) 组员及分工:刘妍(攥写报告)、穆香山(攥写 报告) 、杨紫欣(制作ppt)、余琴(查找资 料)、林涛(查找资料)
目 Contents 录
02
01
语源&概念
形成过程
03
04
形成条件
景观图片
目 Contents 录
07
05
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
流水作 用
气候影 响
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 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 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 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洞。
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
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
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 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 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 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气候影响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 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 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 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 进行。
pic沟和石芽 天坑和竖井 干谷
地表钙华堆积
溶蚀洼地和溶 蚀谷地
峰林、峰丛、孤 峰、天生桥
地下溶岩
老第三纪
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 热带气候
新第三纪
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 转向强烈。
溶洞顶部,而另一部分则会在地面沉
降。上部的碳酸盐沉降往往形成一个 倒锥形的钟乳石,而地面上会形成形 如其名的石笋。
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
第四纪
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
杂多样。在交替变动中气 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Biblioteka 形成条件岩石透 水性
06 地下岩溶景观
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01


“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 岛的一个地区。(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 石裸露的地方)这里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 广泛的厚实的石灰岩层。经过长时间的水 流侵蚀,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 斯特地貌之一。故而地质学家们将这种石 灰岩层所特有的地形冠名以“喀斯特”。
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形(英文:Karst topography),又称 溶蚀地形、石灰岩地形,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 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 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 斯特作用。一般指酸盐岩分布地区或存丝薛在流经石灰 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 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 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 标志的地表特征。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 洞等景象。
流水作用
1.流水的溶蚀作用: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 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
2.流水的流动作用: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 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 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 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同时,流动的水带动 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 溶作用的深入。
溶蚀地貌 ——石锅和边槽 一个溶洞
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 紊流作用,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 溶蚀量比周围大,形成向顶侧凹入的 弧形面是石锅。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
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向洞测凹陷的
槽状地貌。
堆积地貌 堆积地貌是溶洞景观中
的精华部分。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 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 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 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 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 幔、边石堤等。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
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 容纳千人以上;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 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 难以通过。溶洞景观在我国的湖南、四川、贵 州、云南、广西等省区分布较为广泛溶洞图片来源:百科盘点中国五大最美喀斯特地貌
NO.1 NO.2 NO.3 NO.4 NO.5 贵州兴义万峰林 云南罗平峰林 四川黄龙 广西漓江 广西桂林阳朔峰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