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地貌类型简介

主要地貌类型简介
主要地貌类型简介

喀斯特地貌

简介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类型和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蚀形成的地下河。在地表常见有石芽、溶沟、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地貌形态,而地下则发育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 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丹霞地貌

简介

现今定义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分布与成因

世界上由红色砂砾构成的、以赤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中国的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

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地貌特点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黄土地貌

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地貌特征与类型

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①沟谷众多、地面破碎。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它们作用于黄土地面的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或称地下侵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等。③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一般有三级:各流域的最高分水岭为第一级,其顶面高程彼此相近,为黄土的最高堆积面;降低60~80米为第二级;再降低40~60米为第三级。

主要有黄土沟间地、黄土沟谷和独特的黄土潜蚀地貌。

成因和过程

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风是黄土堆积的主要动力,侵蚀以流水作用为主。黄土塬、梁、峁等地貌类型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各种沟谷则是强烈侵蚀的结果。

冰川地貌

分布

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应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分现代冰川地貌和古代冰川地貌两种。前者仅限于约占陆地面积10%的现代冰川分布区;后者主要指第四纪古冰川(最大覆盖范围占陆地面积的32%)塑造的地貌。

类型

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类。

现代冰川作用区的冰体部分按形态分为:①大陆冰盖。面积>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如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②冰帽。数千公里至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规模巨大的山麓冰川和平顶冰川都可发育为冰帽;③山地冰川。又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谷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等。冰川消融可形成冰面河流、冰塔林和表碛丘陵等冰川融蚀地貌。

冰川侵蚀地貌一般分布于冰川上游,即雪线以上位置,形态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磨蚀地貌。冰川(包括冰水)沉积地貌分布于冰川下游,形态类型包括终碛垅、侧碛垅、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底碛平原、鼓丘与漂砾扇,以及由冰水沉积物组成的冰砾阜、蛇形丘、冰水阶地台地和冰水扇等。大陆冰盖和山地冰川的地貌组合有较大差异。前者冰体从中心向四周流动,以冰盖前缘广泛发育冰碛(尤其是终碛)、冰水堆积地貌和大面积的冰蚀凹地为特征,没有侧碛垅,只有在孤立的冰原岛山地区才出现冰蚀地貌。山地冰川受地形限制,与周围基岩接触面大,造成的冰蚀地貌类型众多。此外,山地冰川地貌的分带性也比大陆冰盖和冰帽的地貌分带性强,有明显的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带。在冰川纵剖面上,从山体中心到冰川外围,依次为角峰——冰斗——冰坎——羊背石——磨光面——底碛平原或丘陵——终碛垅——冰水扇;在横剖面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刃脊——槽谷肩——冰蚀崖——侧碛垅——冰床(底碛平原或丘陵)。

风蚀地貌

概念与类型

风蚀地貌是风力吹蚀、磨蚀地表物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有:

①风蚀石窝。陡峭的迎风岩壁上风蚀形成的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

②风蚀蘑菇。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风蚀作用而成的蘑菇状岩体,又称石蘑菇、风蘑菇。

③雅丹地貌。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地区发育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相间的地貌形态。雅丹是中国维吾尔语,意为陡峭的土丘,因中国新疆孔雀河下游雅丹地区发育最为典型而命名。其发育过程是:挟沙气流磨蚀地面,地面出现风蚀沟槽。磨蚀作用进一步发展,沟槽扩展为风蚀洼地;洼地之间的地面相对高起,成为风蚀土墩。

④风蚀城堡。水平岩层经风蚀形成的城堡式山丘,又称为风城。多见于岩性软硬不一(如砂岩与泥岩互层)的地层,中国新疆东部十三间房一带和三堡、哈密一线以南的第三纪地层形成了许多风城。

⑤风蚀垅岗。软硬互层的岩层中经风蚀形成的垅岗状细长形态。

⑥风蚀谷。风蚀加宽加深冲沟所成的谷地。谷无一定的形状。风蚀谷不断扩大,原始地不断缩小,最后仅残留下一些孤立的小丘,即风蚀残丘。

⑦风蚀洼地。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蚀所形成椭圆形的成排分布的洼地。较深的风蚀洼地如以后有地下水溢出或存储雨水即可成为干燥区的湖泊,如中国呼伦贝尔沙地中的乌兰湖等。

分布

风蚀地貌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南疆和田、罗布泊,东疆哈密盆地、吐鲁番盆地,北疆克拉玛依附近地区。柴达木盆地风沙地貌中67%为风蚀地貌,尤其西北部,与构造线方向大致相同的强劲西风吹蚀第三纪泥、砂岩系,形成顺着风向排列的残余长丘,长10-100米甚至数千米。新疆罗布泊古楼兰雅丹地区风蚀地貌十分发育,有风蚀条形土墩与洼地相间组合的典型的雅丹地貌。和田以北麻札塔格(山)的风蚀蘑菇也很典型。东疆大风口七角井、天山达坂城、北疆老风口附近广布风蚀城堡、残丘言山等。克拉玛依东北乌尔和的风城平顶层状墩台,高10-30米。此外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库姆塔格风蚀柱、吐鲁番西部的风蚀穴也都十分典型。

火山地貌

由地壳内部岩浆喷出堆积成的山体形态。这种山体称为火山。

分布

我国火山活动可分为两个带:东部活动带的火山有五大连池火山群、长白山火山、大同火山群、大屯火山群、广东雷琼及安徽、江苏等地区的火山;西部活动带的火山包括腾冲火山群、新疆等地区的火山。

成因与规模

地球内部处于高温和高压的状态,当上覆岩层发生破裂或地壳背斜褶皱升起时,地下的炽热岩浆将沿地层的破裂面或背斜轴部喷出地表,形成火山。这种喷出的现象叫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的形式有两种:裂隙喷发和中心喷发。

各地不一,规模较大的火山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的直径可达数百米。如苏联堪察加半岛的克留契夫火山相对高度达4572米,火山口的直径为625米。规模较小的火山,相对高度不及100米。火山有时成群分布,称为火山群。

形态结构

火山通常由火山锥、火山口和火山喉管3部分组成。

火山锥指火山喷出物在火山口附近所堆积成的锥状山体。根据内部构造和组成物质,火山锥分为4类:①火山碎屑锥,由固体喷发物(火山灰、火山砂、火山砾)与炽热气体一起喷出,在空中飞腾、冷却变硬降落堆积而成。外形呈圆锥形,由成层的火山碎屑组成。上部坡度较陡,下部坡度较缓,锥顶端有一个火山口或破火山口。②熔岩锥,坡度很小的熔岩堆积体,由流动的熔岩形成,又称盾形火山。③混合锥,由熔岩和火山碎屑交互成层组成。④熔岩滴丘,体积不大、周边较陡的熔岩锥,由粘性很高的熔岩喷发后急剧冷却形成。

火山口是火山锥顶部喷发地下高温气体和固体物质的出口。平面呈近圆形,大部分火山口是一个漏斗形体,也有底部是平的。有些火山口底部呈坑状,为固结的熔岩,称为熔岩坑;坑口常能积水成湖,成为火山口湖(或称天池),如中国东北长白山上的天池。一些大型火山口常具缺口,称为破火山口,形成原因是:①火山再次爆发崩毁了火山口的岩石,形成爆发破火山口;②火山再次喷发使火山口周围上覆体失去下层支撑引起崩塌,形成崩塌破火山口;③火山口受流水侵蚀破坏,形成侵蚀破火山口。

火山喉管是火山作用时岩浆喷出地表的通道,又称火山通道。呈圆筒状,有的呈长条状或不规则状,前者多由中心喷发形成,后者常与裂隙喷发有关。火山喉管中的火山碎屑物和残留岩浆冷却后,凝结在火山管道内成为近于直立的圆柱状岩体。如上层的熔岩被侵蚀,火山颈成为突出地面的柱状山,称为颈丘。

类型

根据火山喷发的特点和形态特征,划分以下类型。①盾形火山,多由熔岩组成,因坡度平缓、顶部平坦宽广而命名。夏威夷岛和冰岛都有熔岩构成的盾形火山,夏威夷的多中心喷发而成,冰岛的是裂隙喷发形成。夏威夷岛冒纳罗亚火山是典型的盾状火山,所以盾形火山又称夏威夷型火山。②穹形火山,由熔岩组成,多形成在原先的火山口内或火山锥旁侧的喷火口上,由火山喷出极粘稠的熔岩堵塞在火山口内,进而向上隆胀形成。③锥形火山,由火山碎屑组成或由火山碎屑和熔岩混合组成,呈圆锥形,又称维苏威式火山。由火山碎屑组成的称为火山渣锥,由火山碎屑和熔岩混合组成的称为混合锥。由于火山多次喷发,火山锥的内部形成由火山碎屑或由碎屑和熔岩组成的层状构造。④马尔式火山。只有低平火山口、没有火山锥的火山,多因水蒸汽爆炸而成。喷发中只有少量火山碎屑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不成火山锥,火山口常积水成湖。

地貌景观类型常见地貌景观

地貌景觀類型 林雨莊   2.5.2.1火山地貌景觀 (長白山天池、五大連池、陽明山) 火山是岩漿噴出地表的産物。歷史時期爆發過的稱活火山,歷史時期以前噴發過而歷史 時期未噴發的稱死火山。火成岩地貌取決於火成岩的岩性和産狀。最突出的火成岩地貌是火 山錐、火山口、地熱破裂口、熔岩臺地、熔岩丘陵、熔岩高原(熔岩)盆地、熔岩島礁和熔岩島礁鏈等。 長白山火山群、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群、內蒙阿巴嘎旗火山群、吉林龍崗火山群、大同火山群、騰沖火山群、雷州半島火山群、陽明山火山群都是重要的火山地貌景觀。 大興安嶺五大連池、張廣才嶺鏡泊湖都是火山熔岩堆形成的堰塞湖,長白山天池是典型火口湖,大同火山與陽明山火山有火山地熱破裂口景觀。 泥火山由地下氣體噴出並湧出大量漿狀泥沙物質堆積形成,臺灣南部月世界數十平方公里內,幾乎草木不生,遇雨則軟如泥漿,天晴則堅硬如岩,並且露出許多硫氣孔起火燃燒就是泥火山景觀。 2.5.2.2安山岩地貌景觀 (臺灣蘭嶼、綠島) 火成岩可分爲安山岩、玄武岩與花崗岩三種,安山岩的形成一般産生在大陸的張裂,或板塊擠壓邊緣的火山帶,噴發出地表的岩漿冷凝後稱爲安山岩。 海洋板塊因太平洋中脊持續張裂所以多由安山岩組成,大陸板塊中,直接由安山岩形成的山嶽地貌較少分佈。但是環西太平洋彩帶島弧鏈,大多是由安山岩質組合而成的熔岩島礁,譬如臺灣東部外海蘭嶼島與綠島就是火山島,由許多安山岩組成。 2.5.2.3玄武岩地貌景觀 (大別山、武當山、天柱山)

地殼受到強烈的拉張力量,將板塊張裂開,地底岩漿從裂縫中成線狀快速湧出漫流出地表,冷凝之後形成玄武岩。推測華北板塊與長江板塊曾有撕裂錯動,大別山脈沿線分佈許多玄武岩地貌,尤其以天柱山、天堂寨、琅琊山爲代表,齊雲山則爲灰白色玄武岩與朱紅色丹霞地貌的混合。玄武岩石柱是岩漿溢出地表冷卻收縮而成的柱狀節理切割所成,山東即墨馬山、臺灣澎湖、南京六合桂子山、吉林伊通、廣東佛山、福建澄海牛首山、四川峨眉山金頂均有玄武岩垂直柱狀結理的地貌景觀。 峨嵋山地質構造多樣,包括前寒武紀的沈積地層、構造斷層、流水侵蝕、岩溶和剝蝕等多種活動。景觀上包含有與斷裂的懸崖峭壁、峽谷、剝蝕夷平面等地貌,單側陡峭雄險的金頂捨身崖,高差達700-800m,就是構造由背斜擡升夷平及玄武岩節理崩塌脫落所形成。 流紋岩地質景觀類似玄武岩熔岩的生成,由於流紋岩抗風化性強,在垂直節理發育的情況下,形成了一些造型奇特的石峰。浙江雁蕩山即屬於流紋岩地質,地貌景觀被譽爲「天下奇鳳」,有石峰、石柱與熔洞地貌。爲中白堊紀火山的代表,屬於復活型破火山演化類型。從遙測與DTM結合的衛星照片來看,雁蕩山系顯然不同於其他浙江地區的山嶽地貌。 2.5.2.4花崗岩地貌景觀 (黃山、九華山) 侵入岩體因上覆岩層被長期剝蝕而顯露地面。一般情況下,有些脈岩在地表構成岩脊石嶺,另有些脈岩因易被風化侵蝕而在地表成爲線狀凹槽或溝穀。花崗岩的抗壓強度及抗剪強度比較高,但由於花崗岩結晶程度比較高、淺色顆粒與暗色顆粒相間、含易溶或較易溶淋失的元素和化合物,以及由於花崗岩體發育多組節理、球形節理與減荷裂隙等,所以出露的花崗岩較易風化與被流水深切。花崗岩出露區多由棱柱狀山丘、象形奇峰怪石、深溝谷地、飛瀑跌水以及巨塊堆砌等構成奇特山嶽景觀,如安徽的黃山、九華山,山東的嶗山等。有的花崗岩出露區又成爲特殊的近於封閉的小盆地。安徽南部有比較多完整的花崗岩盆地。(參考楊達源,自然地理學,2001,P.344) 地殼變動熔融岩漿從薄弱處湧起後,在地殼深處結晶形成花崗岩,岩漿冷卻速度較爲緩慢,所以岩漿中的礦物有足夠的時間慢慢生長,形成粗粒的礦物。成爲顯著的隆起地形,上面的地殼覆蓋層經過擡升與剝蝕。經過氣候、水流侵蝕與重力崩塌作用後,才會露出花崗岩山塊。因爲花崗岩在岩漿侵入地底時與地殼的岩石産生熔融現象,所以産生較酸性的岩漿,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矽成分(石英),其質地堅硬,岩性平均,垂直節理發育,常形成險峻挺拔、峭壁聳立的雄奇景觀。

地貌类型七大地形

地貌类型七大地形: 1世界五大地形 平原 陆地上海拔较低地面起伏比较小的地区称为平原。指广阔而平坦的陆地。它的主要特点是地势低平,起伏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55米,坡度在5°以下。 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则是平原海拔低,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和丘陵的区别在于起伏较小。平原是陆地上最平坦的地域。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 丘陵一般海拔在250米以上,55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10米,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 山地 山地,属地质学范畴,地表形态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定义为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 高原 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称为高原。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区别于山地。高原素有“大

地的舞台”之称,它是在长期连续的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 它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平原,又以较大的平缓地面和较小的起伏区别于山地。有的高原表面宽广平坦,地势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则山峦起伏,地势变化很大。 盆地 盆地,顾名思义,就像一个放在地上的大盆子,所以,人们就把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状地形称为盆地。地球上最大的盆地在东非大陆中部,叫刚果盆地或扎伊尔盆地,面积约相当于加拿大的1/3。这是非洲重要的农业区,盆地边缘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2中国主要地形分布 地形区,指以某种地形类型(陆地的地形类型有五种: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为主的独立地形单元,不同的地形区之间往往以山脉和河流作为分界线. 1.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2.四大盆地: 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3.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4.主要三大丘陵:

41常见四种地貌类型,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学案(无答案)-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

常见四种地貌类型,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了解河流、海岸、风沙、黄土、冰川、喀斯特等地貌类型。 2.通过阅读分析课文,认识主要地貌类型的学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国山河的千姿百态、雄伟壮丽,激发爱国热情。 3.通过阅读地图、图表、图片等材料,能从图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 4.能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了解本节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重点难点】 1.通过自读了解河流、海岸、风沙、黄土、冰川、喀斯特等地貌类型。 2.通过阅读分析课文,认识主要地貌类型的学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国山河的千姿百态、雄伟壮丽,激发爱国热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知识点一/活动一:河流地貌和海岸地貌 1.河流地貌 3.(1)定义: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_____、_____和_____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 4.(2)形成条件: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全过程。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形成_____的地貌类型。 5.(3)类型:地貌类型中包括_____与_____地貌两类,前者有:侵蚀河床、侵蚀阶地、谷地、谷坡;后者含: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河流阶地是河流地貌中重要的地貌类型,可以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和埋藏阶地。对河流阶地的类型及其河谷的结构的研究,可以分析河流地貌的过去,了解现在,预测河流发育的未来。 2.海岸地貌 6.(1)定义:海岸地貌就是海岸在构造运动、_____、_____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第四纪时期冰期和间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进、海退,导致海岸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7.(2)形成条件:在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中,构造运动奠定了基础。在这一基础上,波浪作用、_____、_____及气候因素等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跃的动力因素。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地被侵蚀,发育着各种海蚀地貌。 8.(3)类型: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_____地貌和_____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

主要地貌类型简介

喀斯特地貌 简介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类型和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蚀形成的地下河。在地表常见有石芽、溶沟、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地貌形态,而地下则发育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 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丹霞地貌 简介 现今定义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高一地理主要地貌类型

地貌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的形成原因、形态特点及典型分布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及阅读;地貌与人类经济活动的相互影响。 2、地位与作用 本专题是在《板块运动》和《岩石与矿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认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进一步讲述地貌与人类经济建设活动的联系,贴近学生生活,对于学生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为以后人文地理部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辨认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等主要典型地貌类型的图片,并说出正确的判定原因。 2、能说出河流上、中、下游明显的地貌差异,以及曲流、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3、能正确解释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并说出其典型的分布地区。 4、阅读等高线地形图,能读出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正确辨认出山峰、盆地、鞍部、山谷、山脊、陡崖以及陡坡和缓坡,并能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安排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

5、能举例说明地貌对人类经济建设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珠穆朗玛峰继续抬高和崇明岛面积不断增加原因的分析,明确地貌是在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2、阅读“长江上、中、下游地貌”图,发现各游段地貌的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3、阅读“喀斯特地貌类型示意图”,认识峰林、孤峰、溶蚀盆地、落水洞、地下河、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并归入地表喀斯特或地下喀斯特。 4、利用化学方程式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5、结合“中国地形图”和黄土地貌的图片,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的形态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究黄土地貌区人与环境的关系。 6、通过观看动画演示,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结合相应的练习题,分析地形图所表达的山峰、缓坡等地理信息,并规划农业和工程建设,体会地貌对人类经济建设的影响。 7、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地貌形态对农业、工程建设、旅游、城市布局等经济建设活动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各种地貌图片,感受自然之美,熏陶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对徐霞客的了解,体会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3、通过阅读等高线地形图,锻炼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

主要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 简介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 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类型和分布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蚀形成的地下河。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丹霞地貌 简介现今定义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中国的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 黄土地貌 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一般厚 50~200 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地貌特征与类型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①沟谷众多、地面破碎。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 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③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 成因和过程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风是黄土堆积的主要动力,侵蚀以流水作用为主。黄土塬、梁、峁等地貌类型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各种沟谷则是强烈侵蚀的结果。 冰川地貌 分布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 现代冰川作用区的冰体部分按形态分为:①大陆冰盖。如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②冰帽。③山地冰川。 风蚀地貌 概念与类型风蚀地貌是风力吹蚀、磨蚀地表物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3 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有:①风蚀石窝。陡峭的迎风岩壁上风蚀形成的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②风蚀蘑菇。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风蚀作用而成的蘑菇状岩体,又称石蘑菇、风蘑菇。③雅丹地貌。河湖和土状④风蚀城堡。⑤风蚀垅岗。⑥风蚀谷。⑦风蚀洼地。 分布风蚀地貌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火山地貌 由地壳内部岩浆喷出堆积成的山体形态。

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章知识点:地貌旅游景观

一、常见地貌类型 (一)花岗岩地貌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花岗岩地貌景区最多的国家之一。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深层侵入岩,岩性坚硬,岩体造型丰富。一般来说,花岗岩垂直节理发育,名山常有群峰簇拥、峭拔危立、雄伟险峻的特点。花岗岩易发生球状风化,形成巨大的“石蛋”造型或浑圆多姿的巨石兀立形态。 的花岗岩地貌景观有山东泰山、崂山,安徽黄山、九华山,陕西华山,江西三清山,浙江普陀山,福建鼓浪屿等。 (二)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在巨厚的红色沙砾岩层上,由内外营力作用形成的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特的地貌形态,这种地貌以广东丹霞山最为典型,因此得名。 我国的丹霞地貌景观有广东丹霞山、福建武夷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安徽齐云山、湖南崀山、贵州赤水、甘肃张掖等。 (三)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以碳酸岩为代表的可溶性岩石进行破坏和改造而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有各种类型,一般可以分为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两种,喀斯特景观有峰林、峰丛、石林、溶洞、峡谷、天坑、天生桥、地表钙华堆积、桌山等。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泛、发育最充分、类型最齐全的国家,以广西、云贵高原最为集中。代表性景观有广西桂林山水,云南石林,贵州织金洞、贵州荔波喀斯特,重庆武隆喀斯特、重庆金佛山、重庆奉节天坑一地缝景观,四川九寨沟、黄龙,湖南张家界黄龙洞,北京石花洞等。 (四)流纹岩地貌 流纹岩地貌是火山喷发出的岩浆、火山灰等在流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流纹状构造。在岩体节理和裂隙特别发育的部位,易形成奇峰异洞、峭壁幽谷等丰富奇特的造型地貌。随着观者步移景迁,同一景物从不同角度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象特征。的流纹岩地貌景观有浙江雁荡山、神仙居、仙都峰,杭州西湖宝石山等。 (五)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是在夹有薄层砂质页岩的石英砂岩地层中,由于地壳稳定上升,岩石垂直节理发育,经长期风化和重力作用而发生断裂和崩塌,同时充沛的地表流水又对其进行强烈的侵蚀而形成的密度和规模很大、千姿百态的砂岩石峰。 湖南张家界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景区内有形态各异的数千座岩峰。 (六)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主要是指海岸地带受波浪、潮汐、海流以及生物等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如可分为基岩海岸、堆积海岸、生物海岸和断崖海岸。 的海岸地貌景观有台湾野柳、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山东成山头、河北昌黎黄金海岸等。 (七)荒漠地貌 荒漠地貌形成于环境恶劣的极端干旱地区,是荒漠地区各种地表形态的总称,风力作用是塑造其形态的最主要地质营力。

第四章 地貌类型与成因

第四章地貌类型与成因 1.火山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景观意义。 玛珥式:只有火山口,没有火山锥,地面形成巨大的漏斗状的洼地,如湛江的湖光岩。维苏威式:外轮老火口内套着新火山锥,形成复式火山。 夏威夷式:溢出的岩浆层层叠加,形成穹隆式(盾状)火山。 泥火山:地下喷出的气体携带大量泥浆,堆积成规模较小的锥体。 火山地貌赏析的要点 ◆神秘的“身世”:地壳深处的‘来客’,历史的见证(庞贝城),神话传说的摇篮; ◆奇特的地貌:峰、洞、锥、石、泉、瀑、湖等,是重要的风景旅游资源; ◆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火山对人类构成威胁;地热与火山经常联系在一起,地热能是人类可利用的清洁能源之一;优质的矿泉水与温泉有很好的医疗价值。 2.断裂构造地貌的主要特征? 岩石受地应力作用,当作用力超过岩石本身的抗压强度时就会在岩石的薄弱地带发生破裂。断裂构造是岩石破裂的总称,包括劈理、节理、断层、深大断裂和超壳断裂等断块山地、断陷盆地、断崖、峡谷,如秦岭北坡、昆明滇池的龙门断崖、台湾的清水断崖等。峡谷往往沿断裂带发育,如贵州花江附近的北盘江大峡谷就是沿断裂带发育的。 3.河流上、中、下游的地貌各有什么特点? 河流的纵剖面:上游坡度大、水量小,上游山区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峡谷;中游坡度变缓、水量加大,以搬运作用为主,中游丘陵区形成宽谷;下游地面坡度很小,以堆积作用为主,下游平原、低地形成宽平开敞的河谷。 4.举例说明河流地貌与景观规划的关系。 河流阶地对于城乡建设、农业开发和文化景观的发展会产生深刻影响。河流不仅是水的通道、物的通道,而且是文化的廊道,如黄河孕育了黄河文化。 阶梯状的地貌条件影响着城市的空间格局;沿江、沿河城镇滨水而居。 景观规划应追求人水和谐,处理好水文与人文的关系。精心规划,保护河流的自然景观和沿河的历史文化景观 复习题 1. 什么是卡斯特地貌?有哪些类型? 喀斯特(岩溶)地貌:可溶性岩石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溶蚀作用下(化学的、物理的)形成的地貌。 类型地表的:溶沟、石芽、峰林、峰丛、溶蚀洼地、岩溶盆地、岩溶平原、孤峰、岩溶漏斗、落水洞、竖井(天坑)天生桥和泉华台等。 地下的:地下河、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人教版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的地貌类型

人教版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 一、单选题 下图为第五套人民币20元背面图,该版面景观为桂林山水,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特点。读图完成1-2题。 1.该版面景观所表示的地貌是 A.海岸地貌 B. 喀斯特地貌 C. 冰川地貌 D. 风沙地貌 2.下列关于该地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地貌可以发展旅游业 B.该地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C.该地貌适宜建大型水库 D. 山间小盆地可以发展种植业 丹娘沙丘位于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河谷中夏季云雾缭绕,冬季风力强劲,且水位季节变化大。美丽的沙丘与碧蓝的雅鲁藏布江水、远方的雪山、近处的峻岭、蓝天白云组合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下面左图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右图为“丹娘沙丘景观图”。读图,完成3-5题。 3.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 A.风力堆积 B. 流水堆积 C. 冰川堆积 D. 海浪堆积 4.该沙丘的沙源主要是 A.印度洋海滩 B.青藏高原疏松的土壤 C. 附近沙洲和河漫滩 D. 塔克拉玛干沙漠 5.丹娘沙丘增长速度最小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读某地貌模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6-8题。 6.由图可知 A. 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 B. 沉积物主要是风力作用形成 C. 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 粒逐渐变大 D. 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 良好,适合农耕 7.地貌主要分布于 A. 河流入海口 B. 河流出山口 C. 大江大河中下游 D. 盆地中心 8.该地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①③②④ D. ②④③① 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地质学上以丹霞山为名,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右图)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读“丹霞地貌景观图(左图)”完成9-10题。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

第一节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地貌的成因。2.掌握并能区分常见地貌的主要特点。(重难点) 一、流水地貌 1.概念:由于流水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2.主要类型 (1)沟谷地貌 ①成因:沟谷流水侵蚀形成。 ②特征 长度:较短小。 上下游:上游陡,下游缓,横剖面呈V形,较大沟谷上游有集水洼地。 出沟口:堆积成以沟口为顶点的洪积扇或冲积扇。 (2)河流地貌 ①成因:河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 ②类型 河谷:由谷底(包括河床和河漫滩)和谷坡组成。 冲积平原:位于河流中下游,坡度较缓,地势较平坦,河流沉积作用形成。 河口三角洲:位于河口,由河流沉积形成,形状多样。 二、海岸地貌 1.概念海岸在波浪、潮汐、风、生物等海洋作用和河流、地壳运动等陆地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地貌。 2.主要类型 (1)海蚀地貌: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拱桥和海蚀柱等。

(2)海积地貌:沙嘴、海滩等。 三、风沙地貌 1.概念:风力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而形成的地貌。 2.主要类型 (1)风蚀地貌:石窝、风蚀蘑菇、风蚀柱和雅丹等。 (2)风积 地貌??? 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而呈凸形,背风坡陡而微凹长垄状沙丘 蜂窝状沙丘 1.概念 (1)喀斯特作用:水对岩石的化学溶蚀作用和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沉淀作用的总和。 (2)喀斯特地貌:喀斯特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2.主要类型 (1)地表喀斯特地貌:峰丛、峰林、孤峰、溶沟、落水洞和喀斯特漏斗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1)长江三峡主要为U 形谷。 ( ) (2)海浪的侵蚀对海岸具有破坏作用。 ( ) (3)风沙地貌都是风力侵蚀而成的。 ( ) (4)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 ( ) (5)常见的河流堆积地形有 ( )

地貌类型七大地形

地貌类型具有形态特征和成因相同的地貌单元。它们形成的地貌分类方案是地貌研究的基础。中国地貌类型分布图中的地貌类型分布图,人们早已形成了地貌类型的概念,并使用了山、丘、平原等按形态特征简单划分的词语。现代地貌学诞生后,依据地貌形态特征进行分类仍然是划分地貌类型的一种方法。 例如,德国a. penke 在1894年的分类划分平原,悬崖,山谷,山脉,洼地,洞穴和其他类型。然而,更多的学者使用形态学原理来进行分类。例如,1884年和1899年,美国戴维斯根据构造、力和时间三要素提出了分类; 1929年,苏联的k. k. 马尔科夫提出,侵蚀-大地构造地形、构造地形、蚀刻或侵蚀地形和堆积地形应根据地形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形状、起源和年龄)进行划分。1958年,根据成因划分为构造地貌、侵蚀剥蚀构造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和火山地貌5种类型。 按地貌形成原理划分的地貌类型也十分复杂,根据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此外,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除了内力和外力外,还包括地表成分。不同的成分经常形成不同的地球表面形态。因此,建议根据形态标记、遗传标记、材料组成标记、发育阶段和年龄标记进行综合分类。随着经济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出现了应用地貌类型,目前形态学分类较为流行,主要包括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和动力地貌学。

陆上大型构造地貌单元有4种类型,海底大型构造地貌单元有4种类型: 1个相对稳定的屏障,2个相对稳定的台地,3个弱活动台地边缘,4个活动屏障造山带,5个台地边缘造山带,6个年轻的地槽边缘造山带,6个火山、8个边缘或山间洼地、9个台地或地台洼地、10个隆起地台上的累积地形、□水下大陆斜坡、□过渡带、□海底、□中海王乃梁将中国陆地划分为4种断陷平原和9种隆起山地、高原和丘陵: (1)燕山运动以来以沉降为主的平原,(2)自第一喜马拉雅运动以来,平原为主要沉降区,(3)第二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平原为主要沉降区,(4)第一、二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平原为沉降区,(5)燕山运动抬升,喜马拉雅运动抬升幅度大,(6)燕山运动抬升,喜马拉雅运动抬升幅度大,(7)燕山运动上升、喜马拉雅运动上升的山丘,燕山运动上升、喜马拉雅运动上升的高原,喜马拉雅运动大幅上升的山丘,燕山运动下沉、喜马拉雅运动上升的盆地,燕山运动不同上升、下降的山丘和喜马拉雅运动上升的山丘,喜马拉雅运动主要形成的是□熔岩台地和高原。

微专题(五) 常见地貌类型

微专题(五)常见地貌类型 青海湖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部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交会地带,并具有其自身的湖泊效应,区 域内西北风盛行,湖风与陆风交替出现。青海湖周边地区分布有大量沙丘,其中湖区东岸沙岛附近较 为集中(见图1,黑色区域为水域),西岸布哈河河口三角洲也有分布(见图2),近年来这些沙丘面积有扩 大趋势。据此完成1~3题。 1.关于青海湖东岸沙丘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沙丘的沙源来自河湖沉积物 B.沙丘的形成与流水堆积作用有关 C.沙丘东坡缓西坡陡 D.沙丘向湖心移动 2.据图推测,影响青海湖西岸沙丘形成的自然因素有() ①西北风②湖陆风③地壳隆起④河流⑤地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3.推测近年来青海湖周边地区沙丘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气候干旱 B.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 《徐霞客游记》中曾记录:“路侧有窞(dàn)深坑一圆,名龙井。下坠五六丈,四围大径三丈,俱纯石环壁。坠空缀磴而下,下底甚平,东北裂一门,透门以入,其内水声潺潺,路遂昏黑。践崖扪隙,其下忽深不可测。久之,光渐启,回见所入处,一石柱细若碧笋……”据此完成4~5题。 4.龙井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A.沉积作用——地壳凹陷——流水溶蚀 B.地壳抬升——流水溶蚀——重力崩塌 C.流水溶蚀——地壳抬升——重力崩塌 D.地壳抬升——沉积作用——流水溶蚀 5.该地貌类型对本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①土层浅薄,土壤贫瘠②光热充足,降水多③易引发地质灾害④利于地表水存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下图为岩石表面因覆盖藻类而呈现出的“红石”景观。红石景观一般分布在海拔2 000~4 000米的山谷里。研究发现,此类红石的藻类喜低温潮湿的环境,依附生长于“新鲜”的石头表面。据此完成6~7题。 6.形成图示红石景观的“新鲜”石头可能来源于() A.火山喷发形成的固结物 B.冰川融化形成的泥石流堆积物 C.岩石风化形成的残留物 D.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 7.我国下列地区中最可能出现该类景观的是() A.粤东 B.苏南 C.川西 D.陕北 河口(范围指从潮汐影响下的上界至水下三角洲的末端)可视为径流与潮流相互作用的区域,下图为常见的河口类型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关于两种类型河口地区描述正确的是() A.甲河口地区更容易出现咸潮现象 B.乙河口更有利于三角洲的形成 C.甲河输沙量明显大于乙河 D.乙河口受潮流和海浪的冲刷更严重 9.近几年甲河口区“前缘急坡”后退明显的原因可能为() A.中上游地区修建水库 B.陆地地壳相对上升 C.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 D.全球气候变暖使海平面上升 位于山东半岛南部崂山距岸百米的“石老人”海蚀柱,岩石表面呈现大片烧焦样蜂窝状石孔,是我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景观。下图示意“石老人”所在地区海蚀地貌景观。据此完成10~12题。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地貌 1.常见的地貌类型有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 2.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峰林、洼地、溶洞等。 3.河流地貌主要有河谷、冲积平原、三角洲、曲流等。 4.风沙地貌主要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沙丘等。 5.海岸地貌主要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拱桥、海滩等。 6.观察地貌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 7.高度、坡高、坡向等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野外观察方式、简易教具等,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地质类和自然地理专业大学排名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 知识清单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常见的为石灰岩 2.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3.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 4.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溶洞、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石柱。 知识清单二河流地貌 1.分段:从源头到河口分为上游、中游、下游、河口段。 2.上游 (1)位置:一般流经山区或高原。 (2)地貌特点:河流侵蚀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3.中下游 (1)位置:中游大多位于山区与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 (2)地貌特点:多发育冲积平原,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4.河口段 (1)位置:河流入海或入湖处。 (2)地貌特点:泥沙淤积,多发育三角洲。 平直的河流: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弯曲的河流:无论南北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章知识点:地貌旅游景观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章知识点:地貌旅游景观 一、常见地貌类型 (一)花岗岩地貌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花岗岩地貌景区最多的国家之一。花岗岩属于 岩浆岩中的深层侵入岩,岩性坚硬,岩体造型丰富。一般来说,花岗 岩垂直节理发育,名山常有群峰簇拥、峭拔危立、雄伟险峻的特点。 花岗岩易发生球状风化,形成巨大的“石蛋”造型或浑圆多姿的巨石 兀立形态。 的花岗岩地貌景观有山东泰山、崂山,安徽黄山、九华山,陕西 华山,江西三清山,浙江普陀山,福建鼓浪屿等。 (二)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在巨厚的红色沙砾岩层上,由内外营力作用形成的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特的地貌形态,这种 地貌以广东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得名。 我国的丹霞地貌景观有广东丹霞山、福建武夷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安徽齐云山、湖南崀山、贵州赤水、甘肃张掖等。 (三)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以碳酸岩为代 表的可溶性岩石实行破坏和改造而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有各种类型,一般能够分为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两种,喀斯特景观有峰林、峰丛、石林、溶洞、峡谷、天坑、天生桥、地表钙华堆积、桌山等。 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泛、发育最充分、类型最齐全的国家,以广西、云贵高原最为集中。代表性景观有广西桂林山水,云南 石林,贵州织金洞、贵州荔波喀斯特,重庆武隆喀斯特、重庆金佛山、重庆奉节天坑一地缝景观,四川九寨沟、黄龙,湖南张家界黄龙洞, 北京石花洞等。

(四)流纹岩地貌 流纹岩地貌是火山喷发出的岩浆、火山灰等在流动冷却过程中形 成的流纹状构造。在岩体节理和裂隙特别发育的部位,易形成奇峰异洞、峭壁幽谷等丰富奇特的造型地貌。随着观者步移景迁,同一景物 从不同角度表现出多种不同的形象特征。的流纹岩地貌景观有浙江雁 荡山、神仙居、仙都峰,杭州西湖宝石山等。 (五)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是在夹有薄层砂质页岩的石英砂岩地层中,因 为地壳稳定上升,岩石垂直节理发育,经长期风化和重力作用而发生 断裂和崩塌,同时充沛的地表流水又对其实行强烈的侵蚀而形成的密 度和规模很大、千姿百态的砂岩石峰。 湖南张家界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景区内有 形态各异的数千座岩峰。 (六)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主要是指海岸地带受波浪、潮汐、海流以及生物等作用 而形成的地貌。如可分为基岩海岸、堆积海岸、生物海岸和断崖海岸。 的海岸地貌景观有台湾野柳、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山东成山头、 河北昌黎黄金海岸等。 (七)荒漠地貌 荒漠地貌形成于环境恶劣的极端干旱地区,是荒漠地区各种地表 形态的总称,风力作用是塑造其形态的最主要地质营力。 的荒漠地貌有新疆乌尔禾、甘肃鸣沙山、宁夏沙坡头等。 (八)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景观主要指冰川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是高 山和高纬度地区具有的特殊形态特征的地貌景观,分为冰川侵蚀地貌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2章第1节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讲义 中图版必修1

第一节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 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地貌的成因。2.掌握并能区分常见地貌的主要特点。(重难点) 一、流水地貌 1.概念:由于流水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2.主要类型 (1)沟谷地貌 ①成因:沟谷流水侵蚀形成。 ②特征 长度:较短小。 上下游:上游陡,下游缓,横剖面呈V形,较大沟谷上游有集水洼地。 出沟口:堆积成以沟口为顶点的洪积扇或冲积扇。 (2)河流地貌 ①成因:河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 ②类型 河谷:由谷底(包括河床和河漫滩)和谷坡组成。 冲积平原:位于河流中下游,坡度较缓,地势较平坦,河流沉积作用形成。 河口三角洲:位于河口,由河流沉积形成,形状多样。 二、海岸地貌 1.概念海岸在波浪、潮汐、风、生物等海洋作用和河流、地壳运动等陆地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地貌。 2.主要类型 (1)海蚀地貌: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拱桥和海蚀柱等。 (2)海积地貌:沙嘴、海滩等。 三、风沙地貌 1.概念:风力对地表物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而形成的地貌。 2.主要类型 (1)风蚀地貌:石窝、风蚀蘑菇、风蚀柱和雅丹等。 (2)风积

地貌???? ? 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而呈凸形,背风坡陡而微凹长垄状沙丘 蜂窝状沙丘 [特别提醒] 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及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 四、喀斯特地貌 1.概念 (1)喀斯特作用:水对岩石的化学溶蚀作用和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沉淀作用的总和。 (2)喀斯特地貌:喀斯特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2.主要类型 (1)地表喀斯特地貌:峰丛、峰林、孤峰、溶沟、落水洞和喀斯特漏斗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特别提醒] 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因流水侵蚀作用而成的;而地下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内的石钟乳、石柱、石笋等则是因流水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1)长江三峡主要为U 形谷。 ( ) (2)海浪的侵蚀对海岸具有破坏作用。 ( ) (3)风沙地貌都是风力侵蚀而成的。 ( ) (4)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 ( ) (5)常见的河流堆积地形有 ( ) A .河流阶地、大峡谷 B .喀斯特地貌、陡崖 C .河口三角洲、冲积扇 D .角峰、U 形冰川谷 [提示](1)× 长江三峡是由流水侵蚀而成的V 形谷。 (2)√ 海浪能量巨大,对海岸具有侵蚀破坏作用。 (3)× 干旱地区的沙丘是风力堆积而成的。 (4)×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 (5)C [大峡谷、喀斯特地貌多为流水侵蚀地貌;角峰为冰川侵蚀地貌;河口三角洲、冲积扇是常见的河流堆积地形。] 河流地貌

我国地貌主要类型 总结

我国地貌主要类型 我国主要地貌类型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一、山地 我国是个山地众多的国家,其中民族地区占有我国山地的大部分。山地按其走向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阴山,大致位于北纬40°─43°之间,几乎都在民族地区境内。天山山脉是位于亚洲中部的巨大山脉,全长2500公里,西段在前苏联境内,东段横亘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部,长约1500公里,南北宽250─300公里。天山向东延续,与河西走廊北侧的北山(合黎山、龙首山)相连,再向东延至内蒙古中部即为阴山山脉。 中间的一列是昆仑山──秦岭,大致位于北纬32.5°──35°之间。昆仑山位于民族地区,西起帕米尔,东止四川盆地的西北缘,由西而东横贯青藏高原,长约2500公里。昆仑山东段的一条支脉积石山继续东延与秦岭山脉相接,经陕西南部,东止于淮阳山,但秦岭的分布范围已不属民族地区。 最南的一列是南岭,位于北纬24°──25.5°。南岭又叫五岭,包括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和大庾岭,东西绵延1000多公里。在这五岭中,前三岭位于湖南南部和广西北部的民族地区,后二岭则不属于民族地区。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由西向东大致分为三列。最西边的一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中间的一列包括长白山,经辽东的千山、山东丘陵到东南的武夷山;最东边的一列是台湾山脉。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东部;武陵山则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汉州境内;长白山位于东北的东部,大部分山地属于延边朝鲜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千山和武夷山分别聚居着满族和畲族;台湾山脉则聚居着高山族。 (3)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如阿尔泰山、祁连山等。阿尔泰山脉横亘在中国、前苏联、蒙古三国边境,位于我国新疆境内的是整个山系的东南段南坡,海拔3000米左右;祁连山山脉绵亘于青藏高原东北边

种常见地貌

种常见地貌

————————————————————————————————作者:————————————————————————————————日期: ?

16种常见地貌 1、丹霞地貌 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岩石地貌类型之一。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以中国广东省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具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盆地抬升。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侵蚀,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2、喀斯特地貌 karstlandform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 51×106 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3、海岸地貌 coastal landform 海岸在构造运动、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第四纪时期冰期和间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进、海退,导致海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