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

合集下载

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高中地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高中地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高中地理
喀斯特现象分布在世界上极为零散的地区:法国的科斯(Causses)、中国的广西地区、墨西哥的犹加敦半岛以及美国的中西部、肯塔基州和佛罗里达州等地。

促使喀斯特发育的条件是:
1.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
2.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
3.地下水循环通畅。

石灰岩在略有酸性的水中更易於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将石灰岩溶解,并以溶液形式带走。

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隙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

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於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

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
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既包括水动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运,又包括水对岩石或沉积物的化学溶蚀作用,还包括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

喀斯特地貌就是地下水对碳酸盐岩侵蚀作用的结果。

在水流作用下,形成陡峭的海岸、弯曲的沟壑、高高的冰蚀悬谷、气势磅礴的大峡谷。

“滴水穿石”也是水的化学侵蚀作用的写照。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斯拉夫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世间万物,千变万化。

世界上有很多奇特的存在,像溶洞、热带雨林、火山等,今天小编带您了解一种奇特的地貌——喀斯特地貌,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高考地理18种大题必背高中地理选择题蒙题口诀高中地理万能答题术语高中地理必修一框架图1什幺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英语:karst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Kar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谓,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物于该地而得名。

我国云贵高原、湖南南部郴州等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较广,如广西、云南等地。

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征体现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现象。

1喀斯特地貌分类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IOc)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

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

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三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贵州喀斯特的基本特征.

贵州喀斯特的基本特征.

贵州喀斯特的基本特征喀斯特(岩溶)一词来自于前南斯拉夫第纳尔“karst”高原,即石头之意。

它是一种自然现象,包括水对碳酸盐岩溶蚀的地球化学过程和形成的地貌形态。

喀斯特(岩石圈)与气圈、水圈、生物圈耦合,构造了喀斯特自然生态环境。

喀斯特在世界上分布很广,面积达5100万km2,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其踪迹。

其中比较集中分布的地区包括中国南部,越南北部、斯洛文尼亚迪纳里克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960万km2的土地上,喀斯特分布面积超过124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的贵州、广西、云南、四川、西藏、湖南、湖北,以及北方的山西、河北和山东等省,是世界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区。

闻名于世的黄果树瀑布、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即位于这一区域内。

贵州喀斯特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分布连续、面积广大的质纯、层厚的石灰岩和白云岩,给喀斯特发育奠定了最雄厚的物质基础;燕山运动构成了贵州喀斯特地貌空间分布基本骨架;高原—峡谷地域结构;热带、亚热带喀斯特上升发育的结构系统和演化系列;强烈发育的热带、亚热带地表、地下二元结构,地貌类型齐全;锥状喀斯特典型发育的高原山地。

基于以上特征,喀斯特构成了整个自然景观中最醒目的主体,它以其自身固有的形态、类型、结构和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喀斯特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周围的云南、四川、湖南和广西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贵州具有面积广大、分布连续的碳酸盐岩。

贵州碳酸盐岩石多以质纯、层厚、钙镁含量很高的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其总厚达6200-8500m,占沉积盖层的70%以上, 而且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3%,从而给喀斯特发育奠定了最雄厚的物质基础。

贵州由于碳酸盐岩岩层广泛分布,加之地质构造复杂,不仅经向、纬向及扭动构造互相交接、复合、重叠,而且经过多期活动,在第三纪以来长期湿热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下,和强烈的大面积、大幅度自东西倾斜上升, 并伴以局部断块上升和断陷盆地的相对下降的新构造运动控制下,地形切害强烈,地势起伏大,喀斯特发育复杂,区域分异明显,地貌类型多样,水动力条件的区域变化显著。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云南路南石林风景区:地表峰林奇布,主要为高大巨型石芽群景观,大部分灰岩山峰分布在河谷两侧,各种形态的石峰似人似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全国35片石林中本省有:路南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和莫村石林、石板哨石林、李子营石林、天生桥等20片石林足见本省石林分布面积之广;溶洞景观有:泸西阿庐古洞、奇风洞、玉溪溶洞,建水燕子洞,九乡溶洞,湖有:大叠水、长湖、月湖、仙女湖等。
贵州:本省有兴义尼函石林、修文石林等石林区;中国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岩壁为瀑布华地貌;本地溶洞地貌较多,主要有黄果树瀑布附近龙宫洞,贵阳地下公园,镇宁犀牛洞,镇远的青龙洞,龙山的仙人洞,贵州的织金洞,黔灵山麒麟洞。
四川:九寨沟钙华滩流属于水下地表堆积地貌,如珍珠滩瀑布;黄龙风景区钙化池、钙化坡、钙化穴等组成世界上最大而且最美的岩溶景观;石柱县新石拱桥为喀斯特天生桥地貌。
成因原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国广西省风光独特,岩溶作用是形成这天然屏风的主要原因。 峰丛是可溶性岩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当然,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山峰表现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尖锐峰体,表面发育石芽、溶沟,山峰之间又常常有溶洞、竖井。峰丛地貌可以说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 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需要地壳长期稳定而无太大的地质运动。奇特美丽的桂林山水会把大自然对它的宠爱告诉你。 天生桥是可溶性岩下部受流水溶蚀而形成的拱桥状地貌。 6.地表钙华堆积 这是一类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 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 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代分布较广,黄龙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 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减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长时间的积累使泉华形成不同的形状,这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幅美景。这种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南较为常见。

喀斯特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接下来就跟着店铺一起去看看吧。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喀斯特地貌,又名“岩溶地貌”,以位于前南斯拉夫西北部的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国云贵高原以及四川青海的东部地区分布广泛。

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可溶性是指岩石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这种物质在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之后会形成碳酸氢钙,后者能够溶解于水,这就使岩石逐渐被水溶蚀,形成形态各异的溶洞与地表地貌。

因此,降水量大的地区比降水量小的地区喀斯特景观明显,而且水的流动性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也有很大作用,因为流动的水能及时补充水中二氧化碳含量。

另外,温度、气压、生物等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或减缓喀斯特地貌的发展。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与地下形成了不同的景观。

在地表,可以形成孤峰、石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就得益于喀斯特地貌。

在地下,溶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溶洞里通常存在着钟乳石、石笋等,更有怪石林立,妙不可言。

我国对于喀斯特地貌的文字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至今2400多年前,300多年前徐霞客就已经对喀斯特地形和地下溶洞专门记述并研究。

在今天看来,研究喀斯特地貌非常有必要。

首先,喀斯特地区有很多不利于生产生活的因素,譬如地表干旱,容易形成断层等,在建立水库、堤坝等设施时要注意避开;其次,喀斯特地区的温泉水中含有大量矿物质和有益气体,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价值;同时,喀斯特地区的溶洞中,容易储存天然气与堆积矿产,资源丰富。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除了云贵高原上举世闻名的桂林山水、石林风光之外,其他地区也存在着喀斯特景观,比如浙江天目山,四川九寨沟,这些地方都或多或少存在并得益于喀斯特地貌,形成鬼斧神工般的美丽画卷。

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

喀斯特相关词汇及解释

喀斯特相关词汇及解释

喀斯特相关词汇及解释一、喀斯特概念与分类1.喀斯特地貌定义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scape)是指在特定的气候、水文、岩溶等条件下,石灰岩、石膏等可溶性碳酸盐岩经地表水和地下水溶解作用形成的特殊地貌。

2.喀斯特地貌类型(1)地表喀斯特地貌:石林、峰林、天生桥、洞穴等;(2)地下喀斯特地貌:地下洞穴、地下河、溶蚀孔洞等。

二、喀斯特作用与过程1.喀斯特作用原理喀斯特作用是指水溶液与可溶性岩石相互作用,溶解岩石形成溶蚀作用。

这一过程受气候、水文、岩石类型、地形等因素影响。

2.喀斯特过程阶段(1)溶解作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溶解岩石,形成溶蚀地貌;(2)沉积作用:溶解物质随水流动,沉积在地表或地下形成沉积地貌;(3)物理风化作用:岩石受水冲刷、风化,加速岩石溶解;(4)化学风化作用:水中的二氧化碳与岩石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溶解性碳酸氢钙,使岩石溶解。

三、喀斯特地貌特征1.地表特征(1)地形起伏大,峰林、石林等景观显著;(2)地表水系发达,河流、瀑布等地貌丰富。

2.地下特征(1)地下洞穴、地下河发育,洞穴内景观奇特;(2)岩溶孔洞、裂缝分布广泛,储水能力强。

四、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与应用1.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如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2.喀斯特地貌在资源与应用方面的价值(1)水资源:喀斯特地貌储水量较大,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丰富;(2)矿产资源:喀斯特地区常有矿产伴生,如石膏、芒硝等;(3)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如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等;(4)农业资源:喀斯特地区土壤贫瘠,但适宜发展特色农业,如喀斯特果园、蔬菜基地等。

综上所述,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丰富的资源与应用价值。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天造奇观的云南石 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 属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 地季风气候,“冬无严 寒、夏无酷暑、四季如 春”,是世界唯一位于 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 特地貌风景区,素有 “天下第一奇观”“石 林博物馆”的美誉。大 小石林、乃古石林、芝 云洞、长湖、大叠水瀑 布、月湖(尚未开发)、 奇风洞(尚未开发)7 个区域景区组成了石林 风景名胜区。
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 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 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 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 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
重庆武隆喀 斯特位于四川盆 地东南边缘,地 处大娄山、武陵 山与贵州高原的 过渡地带,长江 右岸支流乌江下 游峡谷区,由于 受碳酸盐岩与砂 页岩不同岩性分 布的影响,产生 了喀斯特地貌。 数亿年来孕育出 具有独特美学价 值的自然景观。
天下第一洞—— 芙蓉洞,洞体规模宏 大,洞穴的各种溶蚀 形态,壮观的崩塌堆 积,目不暇接的钟乳 石类,现阶段不同处 境的洞内池塘,石钟 乳的坠落及其破坏现 象等无不记录着它的 沧桑历史演进过程, 芙蓉洞堪称是“一座 洞穴科学博物馆”。
峡谷深200— 400米,尤以其 中的羊水峡和龙 水峡地缝式岩溶 峡谷最为壮观; 以天龙桥、青龙 桥、黑龙桥天生 三座规模庞大, 气势磅礴的石拱 桥称奇于世。
由地表沟溪、落 水洞、竖井、天坑、 化石洞穴、地下河和 泉水组成。是一个包 含从非喀斯特区到喀 斯特区、从地表到地 下,从上游而下游, 从补给到排泄以至冲 蚀天坑不同发展阶段 的完整喀斯特系统, 后天坑最典型的为箐 口天坑,箐口天坑形 态完美,坑口呈椭圆 形,绝壁陡直,天坑 深不可测,奇险无比。
贵州荔波喀斯特 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 荔波县,是贵州高原 和广西盆地过渡地带 锥状喀斯特的典型代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英语: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Kar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谓,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我国云贵高原、湖南南部郴州等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较广,如广西、云南等地。

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征体现在溶洞、天坑等地理现象。

一、溶岩种可溶性岩石有3类:1.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2.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3.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

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

二、发育演化喀斯特地貌可分出以下6种: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喀斯特喀斯特地貌分析管理学院0911地理科学2009113131 刘丽华目录:1、定义2、成因原理3、发展阶段与历史研究意义4、地貌分类与地形分类5、我国分布与地貌景观6、世界分布7、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分布特性与开发利用8、中国岩溶地区的环境问题一、喀斯特地貌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喀斯特地貌英文名称:karstlandform;karst physiognomy 定义1:可溶性岩经受水流溶蚀、侵蚀以及岩体重力崩落、坍陷等作用过程,形成于地表和地下各种侵蚀和堆积物体形态的总称。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地貌学(二级学科)定义2: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地学(二级学科)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二、世界分布成因原理喀斯特地貌斯特地貌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形成条件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岩石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

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

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

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

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流水作用:1.流水的溶蚀作用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

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H2O + CO2==H2CO3 ;(第一步:形成碳酸)H2CO3==H++ HCO3-;(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H++ CaCO3==HCO3-+ Ca2+(第三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动作用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

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气候影响比如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

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三、发展阶段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

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

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假喀斯特: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

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历史:我国喀斯特现象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2400年前。

距今约300多年前徐宏祖(霞客)已专门研究并记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与洞穴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特别受岩性为主的地质背景及气候为主导的地理环境的控制。

其基本类型,按岩性分为碳酸盐岩喀斯特、石膏和盐喀斯特;按存在形式分为裸露型、覆盖型和埋藏型喀斯特;按发育程度分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气候地貌带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喀斯特;按垂直动力带分为渗流(充气)带、浅潜水(饱水)带和深部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特殊性又在于它不仅有地表的,且有与其成因联系的地下喀斯特形态——洞穴。

喀斯特地表形态类型属正地形的主要有峰林、孤峰、残丘、喀斯特丘陵和石芽。

负地形主要类型有落水洞、斗淋、竖井、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波立谷、喀斯特平原、喀斯特嶂谷(峡谷)、溶沟与溶隙等。

地表正、负地形间及地表与地下喀斯特类型间常有成因联系,构成一定的地貌组合。

喀斯特孤峰、残丘和喀斯特平原常构成一组合类型。

喀斯特竖井即为地表落水洞和地下喀斯特系统水力联系的垂直通道。

喀斯特地貌是长期发育的产物,其演化模式在侵蚀循环学说的影响下,从早期格朗德(A.Grund)喀斯特地貌,至近期雅库斯(L.Jakucs)和威廉姆斯(P.W.Williams)的模式,基本为定性3~4阶段模式。

自1972年史密斯(D.I.Smith)等提出外成喀斯特地貌演化数学模型后,用数学方法建立喀斯特地貌发育与动力、形态因素的数学模型正在发展。

如1988年怀特(W.B.White)又提出喀斯特地形发育速率过程模型。

全球碳酸盐岩占大陆壳11%。

中国仅裸露型喀斯特即约90万公里以上,为喀斯特分布最广、类型最全的国家。

因喀斯特地貌特殊,使其区域经济开发和工程建设的问题也很突出。

如干谷是一种因侵蚀基面和地下水位下降,使地表河转为地下河,遗留干涸的渗漏河谷。

它在水利上划为悬托谷,一般不宜建水库,即使建库也要采取铺盖和帷幕灌浆防渗措施。

喀斯特地貌因形态奇特和地下洞穴,以及一些洞穴空气和水的特性与有益成分而成为旅游资源。

如中国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等。

研究意义: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

水库选址时应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貌等。

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

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如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 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

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

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

例如,贵州龙宫、织金洞等。

四、地貌分类:按出露条件,喀斯特地貌可划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这四种。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五种。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四种。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

地形种类:1、岩面地形:与岩性植被有无,岩石节理、片理、层理以及其破裂面程度有关。

多孔隙纯石灰岩与白云岩不易发生,有植被的地表比无植被的容易被溶蚀。

2、石灰岩河谷:石灰岩地面理论上不会有表面迳流,但仍存在因大多发源地是非石灰岩区,只是刚好流经此处。

地区内干沟最普遍,原为表流,没入地底;原来河谷便成为干沟,可能被误认成河川袭夺的风口谷。

3、陷穴:水在石灰岩上节理处渗入石灰岩,溶蚀节理,起初是水入地下的孔道,久之入口加大如漏斗,深度至少三至五米。

4、构造谷地5、洞穴:石灰岩被入渗地下的水溶解成穴、孔道,又连结起来成为一地下水系。

石灰岩水系是立体系,连结各洞口孔道好几层,可能各层生成不同时,越老越高,只有最低的一层有流水。

6、白垩区域:英国东南和法国,白垩容易溶蚀,透水性强,不容积水,地面表流冲刷出的常是干沟。

五、我国分布与地貌景观地表喀斯特地貌1.溶沟和石芽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

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

2.天坑和竖井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在我国的重庆和四川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他形成于陡峭的坡地两侧和洼地、盆地底部,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

3.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

面积一半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

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宽一公里,长十公里。

这种喀斯特地形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当地人称之为“坝”。

4.干谷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现象叫做伏流。

还有一种形成原因即类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结果。

这样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常见。

⒌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桂林石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国广西省风光独特,岩溶作用是形成这天然屏风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