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之喀斯特地貌

合集下载

高考复习《地理》喀斯特地貌

高考复习《地理》喀斯特地貌

溶斗(天坑)与落水洞
喀斯特天坑
资 料
A. 重庆武隆、奉节小寨天坑


©

B. 四川广元、乐业天坑群

国 家
C. 广西乐业天坑群


D. 陕西汉中天坑群
E. 贵州织金义界河天坑群
F. 湖北鄂西天坑群
世界第一天眼选择落户贵州平塘大窝凼的原因。
建设后
峰丛洼地(深厚平缓的碳酸盐岩层),建设成本低;洼地中多有通向地下水系的通 道,利于排水;周边无大型断裂发育,地基牢固。
云南石林县,因石林而闻名
距今2.7亿年前,石林地区还是一片汪洋, 海底沉积有厚厚的石灰岩,经中生代地壳的 运动,海底上升露出水面形成陆地。200万 年来,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中,在强烈的溶蚀 和日复一日的风化作用下,海水和雨水沿着 构造裂隙运动,使溶沟不断地扩大和加深, 先成石芽,继而形成千百万座拔地而起的石 峰,与众多的石柱、石笋连片成群,最后形 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石林。
上述反应是可逆的,当水与空气中CO2减少,碳酸含量亦减少,CaCO3将发生沉 淀。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CO2含量比空气中高数十倍,且反应速度很快,因 而岩溶作用强,喀斯特地貌分布广。
(二)岩性与构造条件
1.可溶性岩类 碳酸盐类岩石包括石灰岩、白云岩和泥灰岩等; 硫酸盐类岩如石膏、硬石膏; 卤化物盐类如岩盐与钾盐;
坝子按形态和成因分类
(1)盆地坝;是地壳断裂而陷落成的山间构造盆地,最初积水成湖,后淤积成 平原,有的坝子里的低洼处还有湖泊存在。例如昆明坝子有滇池,通海坝子有杞 麓湖等。有的盆地坝是石灰岩长期受流水溶解和冲蚀而成的溶蚀盆地。这种盆地 面积很小,盆地内积有较厚的红色土,如贵州省境内的贵阳、遵义、安顺等坝子。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溶蚀洼地峰林,密斯跃。

石钟乳喀斯特地貌示意图1.定义: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视野拓展: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理: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石灰岩的溶蚀和沉积过程。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1)溶蚀作用:CO₂+HO₂+CaCO₃=Ca(HCO₃)₂(2)沉积作用:Ca(HCO₃)₂=CaCO₃↓+HO₂+CO₂↑2.分类:(1)喀斯特溶蚀地貌:① 溶沟: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②石芽: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云南石林就是发育良好的石芽群。

③ 峰林: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 米,远望如林。

④ 孤峰: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广西桂林的峰林和孤峰地貌发育良好。

⑤ 溶斗(喀斯特漏斗):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

也有的地方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⑥ 地下溶洞:富含CO₂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

(2)喀斯特沉积地貌:① 钙华: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₃)₂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₂大量逸出,导致CaCO₂沉积,形成钙华。

常见的有钙华坝、钙华湖等。

② 石钟乳、石笋、石柱:在溶洞内,富含Ca(HCO₃)₂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因水分蒸发和CO₂逸出,从水中析出的CaCO₃在洞、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

a .石钟乳:由洞顶向下发育。

b .石笋:由洞底向上发育。

c.石柱:石钟乳与石笋连接起来。

温馨提示: 地下溶洞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则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 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对可溶性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形成石芽和溶沟。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5章 第3讲 课时31 喀斯特地貌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5章 第3讲 课时31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第一部分第五章 第3讲课时31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基本概念喀斯特地貌、溶沟、落水洞、漏斗、天生桥、坡立谷、干谷、石林基本原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概念解读流水溶蚀作用和流水淀积作用①流水溶蚀作用:流水(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对易溶的、有裂隙的岩石进行溶解、淋滤、冲刷。

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主要由碳酸钙构成,碳酸钙会与水体中的碳酸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钙,而碳酸氢钙能够溶解在水中,被流水带走。

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的缝隙不断被溶蚀扩大,再加上侵蚀、剥蚀和生物等作用,最后就形成了溶蚀型地貌。

②流水淀积作用:碳酸氢钙不稳定,会分解为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使碳酸钙重新发生堆积。

流水淀积作用是溶洞内石钟乳、石笋、石柱形成的主要原因。

影响喀斯特作用强弱的因素岩石成分易溶——可溶性强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水CO 2、有机酸、无机酸——溶蚀力强降水多、坡度大、空隙联通性强——流动性强气候温暖湿润——溶蚀作用强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喀斯特地貌的分类及其常见类型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溶洞、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石柱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溶沟、石芽、石林溶沟:地表水沿石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石芽: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有些形体高大的石芽常高数十米,称为石林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石芽石林溶沟溶沟、石芽、石林中间突出发育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峰丛峰林基座相连基座不相连孤峰进一步溶蚀进一步溶蚀峰丛、峰林、孤峰地表水沿石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落水洞溶洞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漏斗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形成漏斗(天坑)(岩溶盆地或平原)天生桥坡立谷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天生桥和坡立谷干谷石林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形成干谷和石林n工程建设地表崎岖,地下多溶洞、地下河,地质条件复杂,不利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FAST望远镜正好利用盆地和地下河,大大地减少了工程量n农业地表崎岖,土壤贫瘠、缺乏地表水,交通不便,不利于农业生产n人和生物溶洞为洞穴生物提供了栖息地,甚至作为人类居住的场所n 灾害地质灾害和水旱灾害多发 土层浅薄,基岩裸露,水土流失,石质荒漠化严重真题研析(2023·新课标全国文综)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

高考地理中的典型地貌系统解析

高考地理中的典型地貌系统解析

高考地理中的典型地貌系统解析地貌系统是由地貌单元和地貌要素组成的,地貌单元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等,地貌要素包括坡度、坡向、地面起伏等。

在我国高考地理中,典型地貌系统的考查是重中之重,掌握典型地貌系统的成因、特点及其影响对于提高地理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高考地理中的典型地貌系统进行解析。

1. 喀斯特地貌1.1 成因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碳与岩石中的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从而使岩石逐渐溶解、侵蚀、沉淀、堆积形成的。

1.2 特点喀斯特地貌具有独特的地表和地下形态,地表多为峰林、峰丛、石笋、石柱等,地下有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等。

喀斯特地貌地区多山丘、峡谷、洼地等地貌单元。

1.3 影响喀斯特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资源、土壤、植被、地貌等方面。

喀斯特地貌地区地下水丰富,但地表水易流失,土壤贫瘠,植被生长条件较差,地貌复杂,交通不便。

2. 冰川地貌2.1 成因冰川地貌是由冰川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形成的。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进行侵蚀,形成冰川谷、冰川湖等地貌单元;冰川携带的大量岩石碎屑在适宜的位置沉积,形成沉积地貌;冰川消融后,岩石碎屑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2.2 特点冰川地貌具有明显的侵蚀和沉积特征,地表多为U型谷、V型谷、冰斗、角峰等,冰川湖、冰碛地貌也较为常见。

冰川地貌地区气候寒冷,植被稀少,地貌形态复杂。

2.3 影响冰川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资源、土壤、植被、地貌等方面。

冰川地貌地区水资源丰富,但气候寒冷,土壤贫瘠,植被生长条件较差,地貌复杂,交通不便。

3. 风蚀地貌3.1 成因风蚀地貌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风力将地表松散的沙尘吹起,对地表岩石进行侵蚀,形成风蚀蘑菇、风蚀谷、风蚀柱等地貌单元。

3.2 特点风蚀地貌具有明显的侵蚀特征,地表多为风蚀蘑菇、风蚀谷、风蚀柱等。

风蚀地貌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地貌形态复杂。

3.3 影响风蚀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资源、土壤、植被、地貌等方面。

人教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第四章地貌-核心知识全归纳》

人教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第四章地貌-核心知识全归纳》

第四章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

岩石的可溶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

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

(1)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

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2)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误区:不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作用不同①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因流水侵蚀作用而成的; ②而地下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③溶洞内的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等则是因流水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我国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喀斯特地貌分布吗?为什么?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主要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水文条件及生物条件较差,故喀斯特地貌发育很不充分。

: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形成原因)①在温暖浅海环境下接受沉积,形成石灰岩(沉积岩) ②经地壳运动发生隆起抬升(地壳上升)③再经流水侵蚀、切割形成喀斯特地上景观(地上景观:峰林、峰丛) ④石灰岩在流水及CO 2的作用下,溶解形成喀斯特地下景观(地下景观:钟乳石、溶洞、暗河)概念: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

1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类型,三种侵蚀类型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

具体如下表:2、河流发育的不同时段3(一)凹岸与凸岸(理解性记忆)(1)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

4.1.2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4.1.2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下 石钟乳、石幔、石帘:溶洞顶部向下发育。



斯 石笋:溶洞底部向上发育。

特 石柱: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

喀斯特地貌
1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可溶性岩石
降水丰富
气候温暖
2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年 级:高 一
学 科:地理(新人教版)
桂林漓芦江笛岩
喀斯特地貌
1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2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 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 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
降水丰富
气候温暖
2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地 洼地:面积较大,底部平坦,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喀 峰丛:呈锥状耸立,基部相连。

斯 特 峰林:呈锥状耸立,基部微微相连或不相连。
地 貌
孤峰:峰林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地 溶洞:常常呈层状分布。
CaCO3 + CO2 + H2O = Ca(HCO3)2 Ca(HCO3)2 ≜CaCO3↓ + CO2↑ + H2OLeabharlann 可溶性岩石降水丰富
气候温暖
贵州 云南 广西
地图出自岩溶地质研究所
地表喀斯特地貌
首先_大__气__降__水___在平坦的岩石表 面溶蚀出__溶__沟__,溶沟进一步加深加 宽就形成了溶蚀_洼__地___,溶沟相互交 错,将岩石分割成__峰__丛__,溶沟加深 形成__峰__林__,大量山峰被溶蚀变矮甚 至消失,剩余__孤__峰__,孤峰进一步被 溶蚀成__残__丘__。

高考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总结

高考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总结

高考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总结喀斯特地貌是地球上独特的地质现象之一,拥有丰富的地貌景观和重要的地质价值。

在高考中,喀斯特地貌是地理科目中的重要考点之一。

本文将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分布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考生提供一份全面的知识总结。

一、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源于地下溶蚀作用。

当地下水渗入岩石中时,会与岩石中的溶解性矿物质发生反应,溶解掉部分岩石,形成溶洞。

随着时间的推移,溶洞逐渐扩大,形成喀斯特地貌。

二、喀斯特地貌的特征1. 洞穴:喀斯特地貌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洞穴的形成。

这些洞穴有不同的形状和规模,其中一些洞穴内部因为溶洞的渗水和落水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独特的地质景观。

2. 断崖:喀斯特地貌的地表特征之一是断崖。

由于地下溶洞的坍塌,造成地表塌陷,形成了峭立的岩石崖壁,给人以视触双感。

3. 江河地貌:在喀斯特地区,由于地表水难以形成地表流动,水通过地下洞穴或裂隙断层流动,形成了堰塞湖、地下河等江河地貌。

三、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世界的喀斯特地区,如中国的桂林、贵州黔南等地,马来西亚的林梦岛、巴里望岛,以及斯洛文尼亚的普雷德约、巴尔顿等地。

四、喀斯特地貌与人类的关系1.旅游资源:由于喀斯特地貌独特的地貌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前来观光。

这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2.人类活动:然而,喀斯特地形的不稳定性也给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地理条件相对闭塞,部分喀斯特区域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交通、水资源、农业等方面存在难题。

3.环境保护:喀斯特地貌是生态脆弱区域,人类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

建设合理的保护措施,保护好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环境,对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喀斯特地貌是地球上独特而重要的地质现象之一。

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分布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和高考备考都是至关重要的。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汇总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总面积达 51×106 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

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

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

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

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之喀斯特地貌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
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

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

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

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

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

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
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

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

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
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