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有各种类型
喀斯特地貌基本特征

喀斯特地貌基本特征喀斯特地貌基本特征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型。
•它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大理石等溶蚀性岩石区域。
喀斯特地貌的基本特征1.岩溶地貌–岩溶是指在溶蚀作用下,岩石表面或地下发生的溶解作用。
–在喀斯特地貌中,岩溶现象非常普遍,包括溶洞、溶谷、壶穴、溶棚等。
2.地下河–喀斯特地区地下河流量大、水势陡,河水在地下岩溶系统中流动。
–地下河经常形成地下河谷,具有独特的地貌景观。
3.沉洞塌陷–在喀斯特地区,由于溶蚀作用,地表下的溶蚀空间会逐渐扩大,导致地表形成沉洞。
–沉洞塌陷是指地表上的田地、房屋等陷入地下洞穴中。
4.喀斯特塌陷坑–喀斯特塌陷坑是指地表或地下的一个或多个坑陷地形。
–这种地形形成于岩溶作用下,溶洞坍塌或地下流水冲刷等原因。
5.针状石林–喀斯特地区石林是一种特殊的地貌景观,由于岩体溶蚀作用形成。
–石林的地貌特征是由岩石峰状突出的尖峰组合而成。
6.喀斯特云雾–喀斯特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和水汽充足,常常出现云雾缭绕的景象。
–这种特殊的自然现象为喀斯特地貌增添了神秘感。
总结喀斯特地貌是地球上一种独特而特殊的地貌类型,其基本特征包括岩溶地貌、地下河、沉洞塌陷、喀斯特塌陷坑、针状石林和喀斯特云雾等。
探索喀斯特地貌的奥秘,不仅可以欣赏到独特的自然景观,还可以了解到地球地质演变的奇妙过程。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溶蚀作用和溶洞的发育。
•溶蚀作用是指地表和地下水对溶蚀性岩石(如石灰岩)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岩石溶解和溶蚀的过程。
•溶蚀作用主要是由水和二氧化碳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水分子中的二氧化碳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碳酸,通过水的介导形成碳酸溶解岩石。
喀斯特地貌的类型1.溶洞–溶洞是喀斯特地貌最常见的地下空间,形成于岩溶作用下,主要由溶蚀而成。
–溶洞内部常有丰富的钟乳石、石筍等喀斯特地貌特征。
2.平流地貌–平流地貌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岩石表面产生的凹陷地形。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在可溶性岩类(主要指石灰岩)分布地区,由于喀斯特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各种地貌形态总称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了各种奇特的石灰岩溶蚀地貌。
我国对喀斯特地貌研究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山海经》中就有“伏流”的记载。
在距今300多年前,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在广西、贵州和云南一带的石灰岩地区考察了100多个岩洞,对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成因进行分类描述。
他的不朽著作《徐霞客游记》,被人们称为喀斯特方面的经典著作。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和地下两种基本类型。
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溶沟、石芽、石林、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干谷、盲谷、峰丛、峰林和孤峰等不同形态。
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水沿着石灰岩地面流动,顺着节理、裂隙进行溶蚀,形成宽浅不一的溶蚀沟槽,称为溶沟。
溶沟一般宽可从十几厘米到几米,深可达1米以上,长度不等,溶沟之间突起的脊、柱称为石芽。
石芽的高度不等,可从数十厘米到数米。
石芽除露出地面的,还有埋在地下的,是由地下水在下渗过程中溶蚀而成。
发育在厚层石灰岩中的高大石芽,其间有平行的垂直溶沟、沟深坡陡,形似森林,故名石林,如我国云南的路南石林。
地表水沿着岩层裂隙垂直向下溶蚀,并有塌陷发生,成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垂直通道,称之为落水洞。
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裂隙状落水洞、竖井状落水洞和漏斗状落水洞等。
图1溶沟与石芽一般落水洞的洞口直径为7—10米左右,深度为10—30米左右,最深可达百米以上。
在被溶蚀的石灰岩地表常可见到一种平面轮廓为圆形、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数米至十几米的漏斗状凹地,称为漏斗。
漏斗下部常有管道通往地下,地表水沿此管道下流,如通道被粘土碎石堵塞,常积水成池。
按其成因可分为溶蚀漏斗、沉陷漏斗和塌陷漏斗。
漏斗是喀斯特发育初期的产物,它是喀斯特地下水垂直循环作用的结果,所以漏斗多分布在喀斯特地貌高原面上。
喀斯特地貌有各种类型

喀斯特地貌有各种类型,有地上的有地下的,有正地形有负地形。
比如地上的有峰林、峰丛、石林;有峡谷、坡立谷、盲谷;地下的有溶洞、天坑、漏斗、地下河、伏流、竖井等;溶洞中又有各种沉积物:钟乳、石笋、边石坝等。
这些地貌景观中,峰林、峰丛最值得关注。
这是因为这两种地貌是形成大地景色的主导因素,在尺度和规模上又是大数量级的,其他景观大部分发育在这两种地貌组成的景观之中。
它们就像一个城市中的建筑物,其他喀斯特地貌就像是街道、地下管道、家具等。
在卫星遥感图中你可以看到和识别出这两种地貌,可以这样说,峰林、峰丛是喀斯特地貌的一张脸,一张名片。
什么叫峰丛和峰林呢?我打个比方。
如果你把手掌朝上,然后把五个手指掬起来,这看起来就是一个峰丛了。
如果再多一个手指就好了,因为假如一切都很理想的话,比如石灰岩质纯,孔隙均匀,裂隙和节理分布也很均衡,降水对石灰岩溶蚀的结果:平面投影应该是一个六边形,有六个石峰,围着一个洼地,洼地中间应该有一个漏斗或落水洞,把水排走。
这道理就和城市地理学中说的中心地理论一样,商业网点最后的分布会出现多层次的六边形结构。
因为就像蜂巢的结构一样,六边形最节省材料和力。
如果说你的五个手指是峰丛的尖峰,那么朝上掬起来的手就是一个峰丛洼地了。
如果你再戴上一个无指手套,让手指露出来,然后手指间的距离尽量拉开,离得远一些,再把无指手套理解为覆盖在石灰岩上的一些土、砾石、沙等松散沉积物的话,那么你的五个手指就组成一个峰林了。
你的手指与手掌还有无指手套合在一起,就是一小块峰林平原了。
当然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我们还是看一下学者们给出的定义吧。
“峰丛”是指有共同基座的一些石峰构成的地貌。
石峰之间常有封闭洼地,其组合地形称为峰丛洼地。
“峰林”是指被平坦的常有较薄的松散沉积物覆盖在基岩面上的地面隔开的一些石峰构成的地貌,峰体之间常为平原,其组合地形称峰林平原。
同样是可溶岩地区,为什么有的地方发育成峰丛洼地,有的地方就发育成峰林平原了呢?主要是水的作用方式不同,峰丛地区是“入渗型喀斯特”,降水就地直接入渗。
喀斯特地貌的常见类型教案

喀斯特地貌的常见类型教案一、引言。
喀斯特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地貌类型,其特点是地表上裂隙和孔洞发育,地下有洞穴、地下河和地下溶蚀空间。
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和西南地区,是中国地貌中的一大特色。
本文将介绍喀斯特地貌的常见类型,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特殊地貌。
二、常见类型。
1. 喀斯特洞穴。
喀斯特洞穴是喀斯特地貌中最为典型的地貌类型之一。
它是由地下水在石灰岩地层中溶蚀形成的,通常有丰富的钟乳石、石笋、石幔等溶岩构造。
喀斯特洞穴一般分为干式洞穴和湿式洞穴两种类型,其中湿式洞穴常常形成地下河流,给人以神秘而壮观的感觉。
2. 喀斯特天坑。
喀斯特天坑是由于地下水溶蚀导致地表下陷形成的凹陷地形。
它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陡峭的边缘,底部多为深邃的洞穴或地下河流。
喀斯特天坑常常被人们称为地质奇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3. 喀斯特盆地。
喀斯特盆地是由于地下水溶蚀形成的一种凹陷地形,通常呈现出平坦开阔的地形特征。
喀斯特盆地地表多为平坦的石灰岩,地下则有丰富的溶洞和地下河流。
喀斯特盆地在地貌上呈现出独特的风景,是旅游观光的热门地点之一。
4. 喀斯特丘陵。
喀斯特丘陵是由于地表石灰岩溶蚀形成的一种起伏不平的地形。
它通常呈现出连绵的山丘和陡峭的悬崖,地表裂隙和孔洞发育,常常形成壮观的溶洞群。
喀斯特丘陵地貌在中国南方地区尤为常见,是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
5. 喀斯特峰林。
喀斯特峰林是由于地表石灰岩溶蚀形成的一种嶙峋多变的地形。
它通常呈现出陡峭的山峰和峡谷,地表裂隙和孔洞发育,常常形成壮观的溶洞群。
喀斯特峰林地貌在中国西南地区尤为常见,是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点;2. 掌握喀斯特地貌的常见类型及其地貌特征;3. 了解喀斯特地貌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 培养学生对喀斯特地貌的保护意识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
1.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点;2. 喀斯特地貌的常见类型及其地貌特征;3. 喀斯特地貌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 喀斯特地貌的保护意识和环保意识。
喀斯特地貌勘探

喀斯特地貌勘探喀斯特地貌,是指在石灰岩、大理石等岩石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岩溶地貌,主要分布于全球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喀斯特地貌的类型非常多样,有洞穴、峡谷、喀斯特塔等多种地貌形态。
因此,喀斯特地貌的勘探工作也十分繁琐,需要经过多次实地探测和研究。
喀斯特地貌的勘探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调查地质调查是喀斯特地貌勘探的第一步,通过对岩石类型、地形地貌等进行综合调查,确定目标区域的基本情况。
在地质调查中,还需要了解水文地质情况,包括地下水流动情况、水源及水质等信息,为后续地质勘探提供重要数据。
2.地球物理勘查地球物理勘查是通过检测地下物理特征来确定岩体结构、岩层分布和空洞等信息的勘探方法。
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有电法、重力法、磁法、地震勘查等。
其中,电法是最常用的勘查方法之一,通过在地下放置电极,在不同深度测量电阻率,从而确定有无洞穴等信息。
3.地质雷达勘查地质雷达是一种通过发送电磁波,检测波反射来确定地下岩石结构的勘测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探测水平岩洞和垂直岩洞,从而确定喀斯特地貌中的洞穴位置和空间结构。
地质雷达使用方便,可以在对地面上没有任何损害的情况下,获取详细的地下信息。
4.岩芯钻探岩芯钻探是通过在目标区域内钻孔获取岩芯样本,从而了解地层岩石的成分、性质和结构等信息。
在喀斯特地貌勘探中,岩芯钻探可以用于了解侵蚀情况、岩石厚度、岩性地层等,从而有效判定地下是否存在喀斯特洞穴及其规模等信息。
5.人工观察人工观察是对目标区域地面进行直接观察和检测,主要针对喀斯特地貌中一些容易观察的地表特征,如街儿、松散物质堆积等,从而识别地下是否存在洞穴。
人工观察虽然可靠性有限,但在一些简单情况下仍具有使用价值。
总结:喀斯特地貌作为一种特殊的地形地貌类型,在勘探上需要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以确保勘探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这样才能更好地认知其岩石结构、地下洞穴特征等信息,为下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实质性数据。
喀斯特地貌美学特点

喀斯特地貌美学特点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以岩溶作用造成的地形而闻名。
它们通常包括了溶洞、溶斑、喀斯特塌陷、岩柱和塔顶等特征。
这些地貌在地球上分布广泛,但最为著名的要数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如广西的桂林山水和贵州的黄果树瀑布。
喀斯特地貌的美学特点令人着迷。
它们呈现出了自然界的精湛工艺和独特的艺术创作。
通过长期的水化作用和溶蚀作用,岩石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态,如奇峰异石、洞穴奇观和立体地貌,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和想象空间。
喀斯特地貌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无穷的创造力。
岩柱的形成是由于溶洞上方的岩石层溶蚀掉,留下了仅以细小柱子支撑的底部岩层,这种景观让人感叹于大自然的神奇和非凡。
而喀斯特塌陷则是由地下溶洞坍塌形成的,形成了一片广袤的洼地,给人以壮阔和开阔的感觉。
除了形态之外,喀斯特地貌的美学特点还体现在其与人类活动的融合上。
中国广西桂林山水的桂林漓江,成为了无数诗人画家笔下的灵感来源。
桂林山水的美景将自然与人文融合在一起,展示了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文化的和谐共生。
同样,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作为中国的另一处喀斯特地貌,悬挂在山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勇气和智慧的结晶。
回顾这些喀斯特地貌的美学特点,我们可以看到自然景观与人类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离不开亿万年的地质演变过程,而人类的活动则赋予了这些地貌更加丰富和深远的内涵。
喀斯特地貌的美学特点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更给人类带来了对大自然和生命力的敬畏和思考。
对于我个人来说,喀斯特地貌的美学特点是一种洞察自然和人类智慧的方式。
它们不仅令人惊叹于大自然的创造力,也使我深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生活在这个美丽而多变的地球上,喀斯特地貌的存在让我明白到,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真正体味到大自然的美妙与力量。
喀斯特地貌的美学特点在于其形态的奇异和多样性,以及与人类文化的融合。
对于人类来说,它们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对大自然智慧和生命力的思考与敬畏。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喀斯特地貌,这一奇特的地理现象,充满了神秘和魅力。
它不仅造就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还蕴含着丰富的地质知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岩石的可溶性以及水的溶蚀作用。
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有石灰岩、白云岩等。
当雨水与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碳酸后,与这些岩石发生化学反应,逐渐将岩石溶解侵蚀。
经过漫长的时间,就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形态。
喀斯特地貌有着多种多样的类型。
比如,溶沟和石芽就是常见的形态之一。
溶沟是地面上的一道道沟槽,而石芽则是突出地面的尖锐岩石。
它们就像是大地的指纹,记录着溶蚀作用的痕迹。
溶洞也是喀斯特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溶洞内部有着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和石柱。
钟乳石从洞顶向下生长,石笋从洞底向上生长,而当它们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石柱。
这些奇妙的景观都是由于水在溶洞内滴落,水中的矿物质逐渐沉积形成的。
有的溶洞规模宏大,内部还有地下河,河水在黑暗中流淌,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天坑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壮观景象。
它是由于地下溶洞的顶部坍塌而形成的巨大坑洞。
有些天坑深不见底,周围陡峭的岩壁让人望而生畏。
而峰丛和峰林则展现了喀斯特地貌的另一种美。
峰丛是基座相连的山峰群,而峰林则是基座分离、疏密有致的山峰。
它们在大地上错落分布,犹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在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是喀斯特地貌较为集中的区域。
其中,广西桂林以其秀丽的山水风光闻名于世,那里的喀斯特地貌如诗如画,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喀斯特地貌在地理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它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等问题。
在农业生产方面,喀斯特地区的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但独特的地貌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对于人类活动来说,喀斯特地貌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在工程建设中,需要充分考虑喀斯特地区的地质特点,以避免出现地基不稳等问题。
地理必修件时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

汇报人:
目录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喀 斯 特 地 貌 03 河 流 地 貌
04 喀 斯 特 地 貌 与 河 流 地 貌 的 比 较
添加章节标题
1
喀斯特地貌
2
形成原因
石灰岩: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岩石类型 水: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通过溶蚀、侵蚀等方式作用于石灰岩 气候: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温度、降水等 地壳运动:影响石灰岩分布和形态,从而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资源利用
河流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 响:塑造地形地貌,影响
气候和土壤
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 响:提供水资源,影响交
通、农业和城市规划
喀斯特地貌与河流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貌的比较
形成机制的比较
喀斯特地貌:石 灰岩溶解形成, 地表水和地下水 共同作用
河流地貌:流水 侵蚀、沉积、搬 运等作用形成
喀斯特地貌:独 特的溶洞、石笋 、钟乳石等景观
举例:中国广西、贵州、 云南等地的喀斯特地貌
特点:石灰岩地区,地表 水侵蚀形成
举例:桂林山水、云南石 林、贵州荔波小七孔等
形成的影响
气候条件: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岩石类型: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础 地下水:丰富的地下水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关键因素 地形条件:起伏较大的地形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类型和特征
喀斯特地貌类型:峰林、 石笋、石柱、溶洞等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石 灰岩的溶解、侵蚀、堆积
等自然过程
喀斯特地貌特征:石灰岩 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相 互作用,形成独特的地貌
形态
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 分布于世界各地,如中 国广西、贵州等地,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喀斯特地貌有各种类型,有地上的有地下的,有正地形有负地形。
比如地上的有峰林、峰丛、石林;有峡谷、坡立谷、盲谷;地下的有溶洞、天坑、漏斗、地下河、伏流、竖井等;溶洞中又有各种沉积物:钟乳、石笋、边石坝等。
这些地貌景观中,峰林、峰丛最值得关注。
这是因为这两种地貌是形成大地景色的主导因素,在尺度和规模上又是大数量级的,其他景观大部分发育在这两种地貌组成的景观之中。
它们就像一个城市中的建筑物,其他喀斯特地貌就像是街道、地下管道、家具等。
在卫星遥感图中你可以看到和识别出这两种地貌,可以这样说,峰林、峰丛是喀斯特地貌的一张脸,一张名片。
什么叫峰丛和峰林呢?我打个比方。
如果你把手掌朝上,然后把五个手指掬起来,这看起来就是一个峰丛了。
如果再多一个手指就好了,因为假如一切都很理想的话,比如石灰岩质纯,孔隙均匀,裂隙和节理分布也很均衡,降水对石灰岩溶蚀的结果:平面投影应该是一个六边形,有六个石峰,围着一个洼地,洼地中间应该有一个漏斗或落水洞,把水排走。
这道理就和城市地理学中说的中心地理论一样,商业网点最后的分布会出现多层次的六边形结构。
因为就像蜂巢的结构一样,六边形最节省材料和力。
如果说你的五个手指是峰丛的尖峰,那么朝上掬起来的手就是一个峰丛洼地了。
如果你再戴上一个无指手套,让手指露出来,然后手指间的距离尽量拉开,离得远一些,再把无指手套理解为覆盖在石灰岩上的一些土、砾石、沙等松散沉积物的话,那么你的五个手指就组成一个峰林了。
你的手指与手掌还有无指手套合在一起,就是一小块峰林平原了。
当然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我们还是看一下学者们给出的定义吧。
“峰丛”是指有共同基座的一些石峰构成的地貌。
石峰之间常有封闭洼地,其组合地形称为峰丛洼地。
“峰林”是指被平坦的常有较薄的松散沉积物覆盖在基岩面上的地面隔开的一些石峰构成的地貌,峰体之间常为平原,其组合地形称峰林平原。
同样是可溶岩地区,为什么有的地方发育成峰丛洼地,有的地方就发育成峰林平原了呢?主要是水的作用方式不同,峰丛地区是“入渗型喀斯特”,降水就地直接入渗。
为什么会直接入渗呢?因为这里的地壳处于抬升阶段,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位低,所以地面的水会垂直下渗。
这种就地入渗的天上降水对岩石进行垂直方向的溶蚀,最后就形成了峰丛洼地。
峰丛地区由于地下水位低,降水下渗,无法汇聚成地面河流,即使有河流也大多是“过境河”。
发育成熟的峰丛地区最后会在地下深处形成地下河水系。
无数个峰丛组合起来,指尖点点、万峰汇聚,很有气势。
在广西的西部、贵州的南部分布有大片大片的峰丛地貌。
峰丛地貌,石峰密集,规模宏大、气势有余,但由于无河缺水,因此景观壅塞干涩,疏朗含蓄的情调不足。
峰林地貌则是“流水型喀斯特”。
除了天上降水对其进行垂直方向的溶蚀外,从非喀斯特地区流来的河流,也就是所谓的“外源水”,还对满布裂隙和节理的石峰进行侧向即水平方向的溶蚀,这种“挖墙角”的行为,使石峰的外缘边坡不断平行后退,最后一个个石峰越离越远。
河流带来的沉积物又填塞在石峰间,最后一个个石峰好像伫立在平原上的巨石。
外来的河流之所以能在石峰间蜿蜒流淌,是因为峰林地区地壳稳定,或相对周边地区抬升缓慢,形成一个汇水盆地,并且远离深切的河谷。
因此地下水位接近地面,一场暴雨或者雨季,地下水就会涌出地面低洼处,因此峰林地区的地面多湖泊、池塘等。
峰林地区平畴展布、山峰突起、河流缠绕、湖泊点缀,你完全可以把峰林平原想象成江南水乡,但是你要在水乡的平原上摆上一些错落有致的翠绿挺拔的山峰。
因此这种景观的风格在温润婉约中添加了一些硬朗和刚劲。
峰林与峰丛这两种景观无论哪一种,单独存在都是不完美的。
它们二者像太极图中的阴与阳,水墨画中的黑与白,计算机中的0与1,又像交响乐中的双主题。
峰林的疏,峰丛的密;峰林的塔,峰丛的锥;峰林的润,峰丛的燥这二者合则美,离则伤。
桂林山水为什么美?因为她是——峰林和峰丛的对手戏和双人舞。
据朱学稳教授调查,桂林漓江流域中的峰林和峰丛分布区几乎是平分秋色,各占流域面积的一半左右。
然而它们不是泾渭分明地一半对一半地分布,而是疏密有致,均衡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镶嵌式地展开。
峰丛也不是单一的样式,而是有几丛团聚形成岛状,或排列有序成条带状。
峰林中的石峰也非仅为塔状,亦有锥状;有的如刀似刃,有的像柱若桶;有时峰林平原中的石峰并非独立的孤峰,而是一个个岛状、条状的峰丛总之,桂林拒绝单调,拒绝重复,而是一与多、有与无、虚与实的多样性统一。
桂林山水就是由这样两个喀斯特中的明星围绕着一条玉带一样的漓江,用华尔兹一样的舞步,左旋右转,辗转腾挪描绘的。
峰林与峰丛并不仅仅意味着地面上的喀斯特,它们的地下部分,也是喀斯特地貌的大舞台。
峰丛中的漏斗可以演化成深邃的竖井、巨大的天坑,地下河又可以演化成溶洞,溶洞中可以发育各种钟乳和石笋等沉积物桂林山水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著称。
桂林的石峰,“无峰没有洞”,几乎每一个石峰都有溶洞,而且有的石峰有多个洞穴。
看一下徐霞客游记就知道了,徐霞客来到桂林后,除了游漓江、攀山峰外,主要就是钻溶洞了。
有统计桂林漓江流域有几千个溶洞,其中著名的,早在南北朝时期开始游览的就有好几个。
一个桂林山水不仅包括了像峰林、峰丛这样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而且在峰林与峰丛中几乎囊括了喀斯特的各种地貌类型。
:“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泛、发育最充分、类型最齐全的国家,而峰林、峰丛景观又是喀斯特地貌中最典型、最完美的类型,而桂林是世界喀斯特峰林、峰丛地貌发育最典型、最精彩、最具观赏性的地区。
”问起:桂林山水符合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条件吗?朱教授用了一连串的“最”字:“桂林山水世界罕见,是喀斯特地貌中最典型、最完美、最精彩的范例。
”至于桂林山水够不够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朱教授说:“太够了,足够了。
”我又问几位研究喀斯特的教授同样的问题,他们都对桂林山水符合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标准给出了毋庸置疑的回答。
至于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三个南方喀斯特景观地,朱教授说,它们与桂林山水比,差远了。
朱教授说当时申报时,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的外国专家希望桂林申报,一些喀斯特专家也希望桂林要带头,要放到几个申遗的喀斯特地区的第一位。
但是广西和桂林的领导干部不积极,他们并不希望桂林山水进入世界遗产目录。
至于其中的原因,我们最后再分析。
桂林山水的出现是千载难逢、万载不遇的桂林山水的出现为什么难呢?因为它要求这样一些条件同时出现,缺一不可。
一是巨厚的纯净石灰岩出现,厚到几千米,据测量,桂林盆地的石灰岩有2000米—3000米厚,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
这种石灰岩,是在大海中沉积,经过几亿年的压实成岩过程才形成的。
二是经过多次地壳的构造运动,造成了岩石众多的节理和裂隙,为之后的溶蚀留下了通道。
三是周边的地壳在构造运动中抬升的速度比桂林盆地快,使桂林盆地成为三面环山、一面有出口的相对低洼的汇水区。
四,更难遇到的是桂林三面的山必须是非喀斯特山。
如果是喀斯特山,这些山就会把降水吸收,并且渗透下漏到地下,不会汇聚成水量丰沛的河流。
幸运的是,桂林盆地东有海洋山、西有驾桥岭、北有越城岭,这三条山脉都不是“吸水”的喀斯特山,而是由其他岩石构成的。
从东、西、北三面的非喀斯特山上流下来的具有很强溶蚀力的所谓的“外源水”,是形成桂林峰林平原的必要条件。
由此看来,桂林山水不仅是峰林与峰丛的双主题的协同演化,也是非喀斯特山与喀斯特山,也就是徐霞客所说的“土山”与“石山”双主题“交响”。
还有一个条件就是降水要丰沛和气候要炎热。
桂林北面越城岭的主峰猫儿山年降水量达到2500毫米,是那一带的暴雨中心,桂林及东西两面的山区降水量都在1500毫米以上。
漓江流域有三分之二的区域是非喀斯特区,在这三分之二区域汇集的非喀斯特水流到了面积仅占流域三分之一的桂林盆地,正是这来自非喀斯特地区的漓江水,溶蚀了盆地中一个个山峰的坡脚,使其坡面不断崩塌平行后退,使一个个石峰彼此分离,相互之间有了一定的距离,最后造就了一些星罗棋布、参差错落散布在平原上塔状和锥状的挺拔石峰,这种地形就是峰林平原。
幸运的是,这五个条件恰巧桂林同时都具备了。
地球上这样的地方屈指可数。
大诗人韩愈这样描绘桂林山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杜甫诗曰:“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
”据考证,韩愈、杜甫从没去过桂林。
没去过,却能写出这样的诗句,一定是耳闻了。
可见在唐代桂林已经知名度很高了。
张孝祥的诗句“云山米家画,水竹辋川庄”,还算是含蓄的;李纲的“雁荡武夷何足道,千岩原是小玲珑”;大诗人黄庭坚的“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百嶂千峰何”;张洵的“桂林山水冠衡湘”;邓公衔的“桂林岩洞冠天下”;曾几的“江山清绝胜中原”;张孝祥的“桂林山水之胜甲东南”等,就是直接的评判了。
过去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但不知起于何时。
1983年,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在对独秀峰石刻进行清理时,意外发现这里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字句。
原来早在801年前的宋代,时任广西提点刑狱兼权府事的王正功,在为赴京城赶考的桂林考生饯行的宴会上,当众赋诗,最早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说。
漓江的水为什么清呢?地理学家的解释是这样的:在喀斯特地区,降水对地表和河水对流经地区的侵蚀是一种化学过程,并以化学溶液的形式搬运,这是喀斯特地区河流水体泥沙含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
而在非喀斯特地区,山坡和地表会覆盖一层风化壳,或者发育成土壤,降水和河水侵蚀产生的是泥沙,河流以悬移质和推移质的形式把这些泥沙搬走。
因此在非喀斯特地区,河流在雨季经常是浑浊的。
到了徐霞客这里,他则把诗人与科学完美地结合起来了。
《徐霞客游记》不仅是优美的文学游记,而且还是17世纪伟大的科学著作。
他已经不是对山水游览赏玩,也不满足于对山水美的歌咏和赞叹,他开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科学探险和考察。
桂林山水吸引了他,让他在此驻留了一月之久。
他在桂林探索了100多个洞穴。
他两探七星岩,按他对七星岩的描述画下图来,几乎就是现代洞穴探险家对洞穴的实测图。
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陈述彭、施雅风、周廷儒对七星岩进行了实地测量,并画出图来,他们发现徐霞客的记述精准无误。
他辨析了“石山”和“土山”,他分清了“峰林”和“峰丛”,他命名了一系列的喀斯特地貌类型。
如他称石芽地貌为石齿、石萼,岩溶漏斗为井和龙并,洼地中积水为石潭、天池,称地下河为伏流,称天然桥为天生桥,称岩洞中的碳酸钙沉积物为石乳、乳柱、石笋、石盆、石田、石丸等。
他对钟乳石的成因说是“皆玉乳之所融结”,“石膏日久凝胎而成”,对石潭的成因说是“皆平地下陷”,落水洞的成因说是“由于水捣成井”尽管这些发现和思考并非都是在桂林山水的考察中得到的,但桂林的确是他喀斯特考察用力最勤,也是他最喜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