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貌的分类

合集下载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

4.6 岩溶地貌岩溶又称喀斯特(karst),是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所引起的可溶性岩石溶蚀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溶蚀现象的总称。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机械侵蚀作用以及与之伴生的迁移、堆积作用,总称为岩溶作用。

在岩溶作用下所产生的地貌形态,称为岩溶地貌。

4.6.1 岩溶地貌的形态与类型1. 岩溶地貌的形态岩石分布地区,溶蚀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一系列溶蚀现象,称为岩溶的形态。

岩溶形态可分为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岩溶形态。

地表岩溶形态有溶沟(槽)、石芽、漏斗、溶蚀洼地、坡立谷、溶蚀平原等。

地下岩溶形态有落水洞(井)、溶洞、暗河、钟乳石等(图4-11 )。

①溶沟(槽)、石芽和石林溶沟、溶槽是微小的地形形态,它是地表水沿地表岩石低洼处或沿节理溶蚀和冲刷,在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的沟槽称溶沟。

溶沟溶槽将地表刻切成参差状,起伏不平,其宽深可由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

当沟槽继续发展,以致各沟槽互相沟通,在地表上残留下一些石笋状的岩柱。

这种岩柱称为石芽。

石芽一般高1~2m,多沿节理有规则排列。

如果溶沟继续向下溶蚀,石芽逐渐高大,沟坡近于直立,且发育成群,远观像石芽林,称为石林。

如云南石林。

②溶蚀洼地和坡立谷由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一种封闭、半封闭洼地称为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多由地面漏斗群不断扩大汇合而成,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由数十平方米至数万平方米。

溶蚀洼地周围常有溶蚀残丘、峰丛、峰林,底部有漏斗和落水洞。

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封闭洼地,也称溶蚀盆地。

面积由数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进一步发展则成溶蚀平原。

坡立谷谷底平坦,常有较厚的第四纪沉积物,谷周为陡峻斜坡,谷内有岩溶泉水形成的地表流水至落水洞又降至地下,故谷内常有沼泽、湿地或小型湖泊。

底部经常有残积洪积层或河流冲积层覆盖。

③漏斗及落水洞漏斗是由地表水顺着可溶性岩石的竖直裂隙下渗,最先产生溶隙,待顶部岩石溶蚀破碎及竖直溶隙扩大,岩层顶部塌落形成近乎圆形坑。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2024年高考地理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溶蚀洼地峰林,密斯跃。

石钟乳喀斯特地貌示意图1.定义: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视野拓展: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理: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石灰岩的溶蚀和沉积过程。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1)溶蚀作用:CO₂+HO₂+CaCO₃=Ca(HCO₃)₂(2)沉积作用:Ca(HCO₃)₂=CaCO₃↓+HO₂+CO₂↑2.分类:(1)喀斯特溶蚀地貌:① 溶沟: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②石芽: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云南石林就是发育良好的石芽群。

③ 峰林: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 米,远望如林。

④ 孤峰: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

广西桂林的峰林和孤峰地貌发育良好。

⑤ 溶斗(喀斯特漏斗):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

也有的地方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⑥ 地下溶洞:富含CO₂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

(2)喀斯特沉积地貌:① 钙华: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₃)₂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₂大量逸出,导致CaCO₂沉积,形成钙华。

常见的有钙华坝、钙华湖等。

② 石钟乳、石笋、石柱:在溶洞内,富含Ca(HCO₃)₂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因水分蒸发和CO₂逸出,从水中析出的CaCO₃在洞、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等。

a .石钟乳:由洞顶向下发育。

b .石笋:由洞底向上发育。

c.石柱:石钟乳与石笋连接起来。

温馨提示: 地下溶洞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则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 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对可溶性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形成石芽和溶沟。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区的喀斯特水一般都是排往邻近河谷,在一定程 度上地表河流的高程控制着喀斯特发育的深度。
由于其它各种条件的影响和控制,喀斯特地区的喀斯特水运 动是不完全受邻近河谷控制,而是受制于流体动力学的压力 和流体静力学的压力影响,有时可能达到几十个乃至几百个 大气压力,集中于某些部位,因此在可溶性岩体内很深的地 方仍然有地下水运动,并发生溶蚀作用,形成洞穴。这种深 部地下水的运动部决定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而是决定 于区域可溶性岩层底板与径流带之间的压力差和地质构造等 条件,即喀斯特地貌发育到任何阶段都有深部洞穴的形成, 其深度下限即为可溶性岩层的底板。所以,区域性可
溶性岩层的底板才是喀斯特的溶蚀基准 面。
二.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
早期:溶沟、石芽、漏斗、落水洞· · · · · ·
中期:地下喀斯特作用加强,地表水除主流外,大部分 转入地下,地面干旱、发育溶蚀洼地、干谷和盲谷等。以后, 地下河、溶洞顶部崩陷,出露为地表河或峡谷等。地面切割 破碎,产生许多深陷洼地、大型溶蚀谷地、峰丛、峰林等地 貌,这时,喀斯特地貌发育最盛。 晚期:当地下河及溶洞大量崩塌,溶蚀谷地、洼地不断 扩大,以及可溶性岩层之下的非可溶性岩层广泛出露,地表 水系又发育起来,河流作用重新占了上风。地面发育广阔的 溶蚀平原,在平原上残留一些孤峰和残丘,喀斯特现象逐渐 消失,这就是喀斯特发育的老年期。
•石笋、石柱
石笋: 由溶洞底部向上生长的碳酸 钙沉积物,形如笋状而得名。洞顶下滴 的渗流水在洞底发生溅击作用,经水的 蒸发,二氧化碳逸去,碳酸钙发生沉淀, 形成由洞底自下而上生长的石笋。 钟乳石和石笋彼此连接形成的柱状 堆积,称为石柱 。
•石幔
石幔: 渗流水中碳酸钙沿溶洞壁或倾 斜的洞顶向下沉淀成层状堆积而成,因 形如布幔而得名,又称石帘、石帷幕。

岩溶地貌的分析与介绍

岩溶地貌的分析与介绍
67
石笋(stalagmite):发育在溶洞底部的竹笋 状碳酸钙沉淀。
68
69
70
石柱(stalacto--stalagmite):石钟乳和石柱, 经长 期的增长连接成柱状,即为石柱。
71
(2)石幔、石旗、边石坝、钙华板
均是由薄膜层状岩溶水沉淀而成 的堆积地貌,总称为“流石”。
50
2、干谷 干谷——岩溶地区往昔的河谷,现已无
水。
成因有三:
1)潜水面降低到河谷之下: a.地壳上升 b.岩溶作用向地下发展
2)地下河袭夺地表河上游,使它的 下游变成干谷。
3)曲流河段因地下河的裁弯取直产 生干谷(见前图)
51
(五)、岩溶石山 岩溶石山——岩溶作用下所形成的石山。
52
1、峰丛石山
成,它出露之前,曾
经埋藏在第三系红层
之下。
33
34
城堡状石林
35
拟人石林
36
高 大 的 剑 状 石 林
37
柱 状 石 林
38
塔柱状、蘑菇状、锥状石林
39
云南路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
位于云南省,面积400km2,以碳酸盐峰 林地貌为特色景观,由晚古生代浅海相灰 岩、白云岩构成。
因厚层块状碳酸盐岩中垂直节理发育, 丰沛的雨水沿裂隙节理下渗、溶蚀,形成 各种岩溶地貌,如石牙、溶沟、溶斗、峰 林、溶洞和溶蚀盆地等。
20
四、堆积作用
1、物理性的碎屑物堆积(主要由崩塌作用 产生)
2、化学堆积(CO2逸出,水中的碳酸氢钙分 解为CaCO3, 并沉淀)
CaCO3+CO2+H2O Ca(HCO3)
水温或气温升高
CO2浓度降低 导致CO2逸出的原因 水流速度加大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

二 溶蚀作用的基本过程 (一)溶蚀作用及其化学机制
溶蚀作用是指水通过化学作用对矿物和岩石的破坏作 用。化学作用主要有溶解、水解、水合、碳酸化及氧化等。 其中水对可溶岩的溶解和水解十分普遍。
大气中的CO2与水化合后即成为碳酸: CO2+H2O H2CO3 H++CaCO3 H2CO3 H++HCO3HCO3-+Ca2+ 2HCO3-+Ca2+
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对南斯拉夫西北的喀斯特 (Karst)石灰岩高原进行研究,并于 1893年正式“karst'’ 来概括喀斯特高原的地貌景观。自此Karst一词渐被世 界各国学者所接受。
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喀斯特学术会议(1966年2月, 桂林),建议在我国使用“岩溶”一词,并把它作为 Karst的汉语同义语。
我国不同气候带的碳酸盐岩溶蚀量
地 区 气候带 年降水量(毫米) 400-600 1 000—1 200 1 271 1 734 1 500—2000 年平均气温(℃) 6 8 6~8 12~15 15.6 15.1 20~22 年溶蚀量(毫米) 0 02—0 03 0.02—0.03 0.06 0.036 0.051 0.12~0.3
第二节 岩 溶 作 用
一 岩溶作用的概念
岩溶地貌由岩溶作用所成,岩溶作用主要是指水对可溶 岩石的溶蚀、冲蚀、崩塌和沉积的总称。作用有物理的,也 溶蚀、冲蚀、崩塌和沉 溶蚀 有化学的,但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物理作用为次。岩溶作 用的空间十分广阔,既在地表也在地下,从而造成了丰富多 彩的地表与地下地貌。
河北西北部 暖温带半干旱区 湖北三峡 黔北务川 滇东罗平 广西中部 中亚热带湿润区 中亚热带湿润区 中亚热带湿润区 南亚热带湿润区

地质学知识:岩溶山区的地貌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质学知识:岩溶山区的地貌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质学知识:岩溶山区的地貌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岩溶山区是指由溶蚀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地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

在这种地区,地下水流动通过石灰岩层,形成了许多溶洞、峡谷、喀斯特地貌和地下河等特殊的地貌景观。

岩溶山区的地貌特点1.溶洞和峡谷溶洞和峡谷是岩溶山区最为著名的地貌景观之一。

石灰岩层的裂隙和孔隙通常被地下水侵蚀而成为洞穴。

在这些溶洞中,许多都有美丽的石钟乳和石笋,以及一些石灰岩形态,如石幔和石柱等等。

相对于溶洞,峡谷是在地表形成的溶洞的痕迹。

在峡谷内,水流会在石灰岩层的地下流通。

由于岩石的不均匀溶解以及多年的侵蚀作用,峡谷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景致,如峡谷水帘和瀑布,以及其他令人惊叹的天然景观。

2.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类型,由于大气碳酸与地表水的作用,使石灰石扩大,形成了特殊的地形地貌。

这些地貌通常由于石灰岩的溶解和风化而形成各种形式,包括山脉和岩石壁。

此外,还存在着地下河流、断崖以及坑洞等等。

3.地下河流地下河流是岩溶山区的另一种特殊地貌。

这些河流平均在地下20至30米深处,虽然非常深,但是由于石灰岩最终会从地表下移走和溶解,因此这些河流是久而久之形成的。

地下河流在一些地方仍在不断增长,因为它们随着时间和离岸而成长。

岩溶山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旅游业岩溶山区的美丽景观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在深入了解岩溶山区的同时,游客还可以探秘溶洞,欣赏峡谷,扬帆探索地下河流,体验冒险业,享受各种户外活动和旅游体验,从而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市政设施建设岩溶山区对于城市和政府来说可能带来一定的挑战,如建造大坝、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会干扰原有的岩溶地貌。

因此,政府和市政府必须采取适当的行动,以确保当地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矿业和水资源矿业和水资源是岩溶山区的重要资源。

石灰岩是一种广泛用于建筑工业和道路建设的材料,同时还可用于制作水泥。

矿物含量高的地下水可能会用来制作饮用水和灌溉水,但对于矿物含量较高的水资源,需要注意相关的水质安全问题。

岩溶地貌判定标准

岩溶地貌判定标准

岩溶地貌判定标准岩溶地貌是指由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石膏岩、盐岩等)在地质过程中溶解、侵蚀和崩塌而形成的地形、地貌。

由于地下水溶解作用的作用,岩溶地貌常常具有洞穴、溶洞、地下河、地下水道、喀斯特盆地等特征。

岩溶地貌是地理学和地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岩溶地貌的判定标准如下:1.岩层类型:岩溶地貌通常由石灰岩、石膏岩、盐岩等可溶性岩石组成。

这些岩石易受化学侵蚀作用,并形成特殊的地形。

2.地表形态:岩溶地貌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地表上出现洞穴、溶洞、风化坑、峡谷、塌陷等特殊形态。

例如,喀斯特地貌中的喀斯特塌陷、喀斯特地貌中的山峰、风化洞等特殊地形是岩溶地貌的标志。

3.裂隙和缝隙:岩溶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裂隙和缝隙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裂隙和缝隙通常是地下水的通道,地下水可以通过溶解岩石来创造地下洞穴和地下水道。

4.风化和侵蚀作用:岩溶地貌通常是由地下水的溶解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地下水中的溶解了许多溶质,如钙、镁等离子,通过溶解力来侵蚀岩层,形成喀斯特地貌。

5.地下水系统:岩溶地貌中通常有复杂的地下水系统,如地下河流、地下水道和喀斯特盆地等。

这些地下水系统是岩溶地貌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

6.沉积物和溶蚀物质:岩溶地貌的形成通常伴随着大量的沉积和溶蚀作用。

沉积物可以是钙化的沉积物、钢化的沉积物、碳酸盐沉积物等。

溶蚀物质可以是溶化岩层、岩石片段、溶解了的岩石矿物等。

总的来说,岩溶地貌的判定标准主要包括岩层类型、地表形态、裂隙和缝隙、风化和侵蚀作用、地下水系统以及沉积物和溶蚀物质等因素。

这些标准可以帮助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确定一处地点是否为岩溶地貌,进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介绍岩溶地貌

介绍岩溶地貌

介绍岩溶地貌岩溶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大理石、石膏等溶解性岩石地区。

以下是对岩溶地貌的详细介绍:1. 定义:岩溶地貌是指由于水在溶解性岩石中的溶蚀作用、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等形成的地表地貌。

在岩溶地貌中,水通过溶解岩石表面的溶解孔洞和裂隙,进而形成独特的地貌景观。

2. 特征:岩溶地貌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溶蚀地貌:石灰岩等溶解性岩石在水的作用下溶解,形成溶洞、溶壑、溶谷等地貌。

这些地貌特征通常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如钟乳石、石笋等。

- 塌陷地貌:溶洞或溶壑的天花板或地面因为溶蚀而发生崩塌,形成塌陷洞、塌陷丘等地貌。

- 地下河谷:地下溶洞中的水流形成地下河谷,有时会形成地下河流。

- 岩溶塌陷:溶蚀作用导致地下空洞的形成,进而引发地表地面塌陷。

3. 主要地貌类型:- 溶洞:由于水在岩石中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洞穴。

溶洞内部通常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溶蚀物形成的景观。

- 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地貌中最典型的类型,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态,如石峰、石林、溶洞群、地下河等。

- 溶谷:由于水在岩石中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溶蚀沟谷。

- 塌陷地貌:由于溶洞或溶壑地表或地下部分的崩塌而形成的地表塌陷地貌。

- 岩溶小丘:由于溶蚀作用形成的圆顶状小丘,通常由石灰岩等溶解性岩石组成。

4. 分布:岩溶地貌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石灰岩地区较为常见。

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发育非常广泛,如贵州黔南地区的黔南喀斯特地貌、广西的桂林喀斯特地貌等。

岩溶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貌景观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地质学家的关注。

同时,岩溶地貌也是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域,对地下水的储存和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溶地貌的分类
地表岩溶地貌
在地表岩溶作用过程中,可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地貌,主要地貌形态有:
1、石芽与溶沟地表水沿可溶蚀岩石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与侵蚀,形成纵横交错的凹槽称为溶沟,凹槽之间残存的突起岩石称为石芽。

溶沟与石芽的相对高差一般不超过
3m,是地表岩溶化初期阶段的产物,也见于其他岩溶形态表面。

地表大片石芽溶沟丛生称溶蚀原野。

2、石林与岩溶漏斗
石林是由密集林立的锥柱状、锥状、塔状岩体组成的地貌景观。

期间多为溶蚀裂隙,隙窄而直,坡壁上部有平行的溶沟,以云南的路南石林最为典型。

一般认为它是土壤水沿质纯厚层缓褶皱石灰岩表面及节理裂隙溶蚀产生的,是由石芽进一步发展而成的。

岩溶漏斗是呈碟状或倒锥状的封闭洼地。

直径一般在几米到百米,深几米到十几米,常成群出现,是岩溶区的特征性形态之一。

石林与漏斗大致形成于同一个岩溶发展阶段。

3、峰林、峰丛与溶蚀洼地
峰林是成群分布的山体基部分离的石灰岩山蜂群,峰体相对高差100—200米,坡度很陡,一般在45度以上。

峰林的分布常与地质构造有关。

我国广西的桂林、阳朔,贵州的安顺、独山、邱北等地均发育有典型的峰林地貌。

峰丛是一种山峰基部相连的峰林,峰与峰之间常形成“U”形的马鞍地形。

与峰林的主要区别是峰丛山峰间基部相连的高度比例大于上部分开部分,而峰林则相反。

峰丛之间常发育溶蚀洼地、漏斗及落水洞。

峰丛主要分布在广西西部及西北部与云贵高原的边缘部分。

溶蚀洼地是与峰丛、峰林同时期形成的一种负地貌类型。

平面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长轴多沿构造线而发育。

溶蚀洼地与漏斗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规模较大,底部较平坦,其内可发育溶蚀漏斗,并覆盖有溶蚀残余物,可以耕种;后者多为不规则的圆形,底部平坦面积小。

溶蚀洼地常与峰丛共生,构成峰丛-洼地组合形态,在我国的广西西北部和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常可见到。

4、孤峰与溶蚀平原
孤峰(也称残丘)是兀立在溶蚀平原或盆地上的孤立灰岩山峰。

孤峰进一步遭受溶蚀、侵蚀,当其相对高度更小,仅有十数米时,被称为石丘。

溶蚀平原(也称坡立谷)是指比溶蚀洼地更为宽广的地面平坦的溶蚀地形。

底部平坦,覆盖着溶蚀残余的红土,有的地方还覆盖着冲积层,局部散布着炎热能够孤峰和石丘。

我国广西的黎塘、贵县等地区的溶蚀平原最为典型。

5、盲谷、断头河与干谷在岩溶区,有的河流突然终止于石灰岩壁,有时又会从岩壁的另一侧流出。

前方没有出口的河流称为盲谷;而由岩壁下流出或由地下河补给的地表河流。

则称为断头河。

地表河因水流转入地下,所遗留的高于地下水位的干涸河道称为干谷。

断续的地表河、盲谷、湖沼和干谷组成岩溶区地表特有的水系。

6、落水洞与竖井落水洞是消泄地表水的近于垂直的或倾斜的洞穴,常作为连通地表水与地下河的通道,是流水沿垂直裂隙进行溶蚀、侵蚀作用并伴有塌陷而形成。

落水洞进一步发展,崩塌作用加剧,就可形成一种垂向深井,称之为竖井。

竖井也可由洞穴顶板塌陷而成。

有时竖井可以看到暗河的水面。

地下岩溶地貌
地下岩溶地貌主要是溶洞河和地下河。

1、溶洞溶洞是岩溶作用所形成的地下岩洞的通称。

它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体的各种构造面(层面、节理面或断裂面)特别是沿各种构造面交叉的地方,逐渐溶蚀、崩塌和侵蚀而开拓出来的洞穴。

形成初期,岩溶作用以溶蚀为主,随着空洞的扩大、地下水的运动加快,侵蚀和崩塌也随之加强,洞穴迅速扩大。

从而形成高大的地下溶洞。

溶洞内常发育化学堆积地貌、重力堆积地貌,如石笋、石钟乳、石柱、石旗、石幔、石盾等。

2、地下河、伏流与地下湖
地下河又称暗河,是具有河流主要特性的位于岩溶区地下水的有水通道。

它是由地下溶洞、地下湖、溶隙河连接它们的廊道系统组成。

伏流为地表河流经过地下的潜伏段。

与地下河的主要区别在于伏流有明显的进出口,且进口水量为出口水量的主要来源,而地下河则无明显的进口。

地下湖是指天然洞穴中具有开阔自由水面的比较平静的地下水体。

往往和地下河相连通,或在地下河的基础上,局部扩大而成,起着储存和调节地下水的作用,如云南的六朗洞、广西都安拉通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